大样本中国人PCOS临床特点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95.72 KB
- 文档页数:3
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特征分析及中医证候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妇女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在不同年龄段的妇女中有差异,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月经紊乱、多毛、皮肤油脂分泌增加、血糖升高等症状,不仅影响妇女的生殖能力,还会导致多种心血管代谢性疾病。
中医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因主要与肝郁气滞、脾虚湿困等证候有关。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深入探究中医证候与该疾病的关系,为中医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提供理论依据。
三、研究内容1. 收集患有PCOS的女性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规律、病程、症状特点等临床特征;2. 采用中医证候学方法,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证候进行分析,并与现代医学的诊断标准进行比较;3. 通过对比分析,确定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证候的特点和分布规律,并建立相应的中医证候分类系统;4. 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治疗的思路和临床疗效,为中医治疗该疾病提供理论指导。
四、研究方法1. 对多个医院内收治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进行临床资料收集,包括基本情况、症状体征、检查结果、治疗经过等方面;2. 采用传统中医诊断方法,对这些患者进行问诊、望、闻、切等四诊合参;3. 根据中医证候学理论,将患者的证候分析、归类;4. 对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与现代医学的诊断标准进行比较;5. 统计分析结果,探讨中医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特点和临床疗效。
五、研究意义1. 有助于深入探究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进而为中医治疗该疾病提供理论指导;2. 建立合理的中医证候分类系统,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模板;3. 为临床医生提供切实可行的中医治疗方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4. 对于增强中医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信心,私立医院中的中医调理治疗也起到推动作用。
六、研究进度安排本研究预计在2年内完成,主要进度如下:- 第一年:收集、整理患者资料;对中医证候进行分类研究和提炼;- 第二年:对分类研究得出的结论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中医治疗的思路和疗效进行观察。
多囊卵巢综合征总结多囊卵巢综合征(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1935 年由Stein和Leventhal 两位学者首先发现并描述,当时称之为Stein-L eventhal综合征,是一种遗传异质性内分泌疾病,以稀发排卵或无排卵、高雄激素血症、肥胖及胰岛素抵抗为特征。
PCOS不仅影响患者生育功能,而且引起代谢失调,如出现腹型肥胖、胰岛素抵抗、血脂失调、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的表现,在育龄妇女中的发生率为7% ~10%,是引起无排卵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临床主要表现为多毛、闭经、肥胖等。
PCOS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一些证据表明,PCOS的发病可能受遗传和表观遗传双重调控,而且环境因素也可能在其中发挥一定作用。
已有许多报道指出PCOS的发病可能与表观遗传有关,但对于具体机制却尚无定论。
本文对PCOS在代谢、基因和蛋白三个方面的最新研究做一总结。
1.代谢方面1.1糖代谢肥胖的PCOS患者存在更严重的糖代谢异常,青春期以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为主要特点,随着年龄增长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逐渐增加。
青春期PCOSⅠ型患者具有更严重的糖代谢紊乱,发生糖耐量减退及2型糖尿病的风险高; FINS、糖负荷后2 h 血糖及INS、HOMA-IR 可能是较好的筛查指标。
PCOS 不孕症患者普遍存在IR,肥胖型患者较非肥胖患者更常见、更严重,其中部分PCOS 患者已发生糖代谢异常。
PCOS患者糖代谢紊乱与脂代谢异常明显相关;雄激素异常水平与糖代谢异常无关。
1.2脂代谢PCOS患者早孕期就存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胰岛B细胞分泌增加,胰岛素抵抗较正常孕妇增加,其程度随孕期进展而增强,以中期妊娠增加明显。
PCOS孕妇妊娠期血脂全面升高,TG升高最为明显。
不同BMI 指数、胰岛素抵抗或雄激素水平PCOS 患者脂代谢紊乱特点不同,如PCOS 组与对照组比较,TG、TC、LDL-C、HDL -C 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而高雄组与非高雄组比较,TG、LDL-C 显著升高,HDL-C 降低,TC 无明显差异。
多囊卵巢综合征在中国的诊治现状和研究进展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其主要特征包括月经失调、多囊卵巢、高雄激素水平和代谢异常等。
PCOS患者常常伴随着不孕、肥胖、皮肤问题,甚至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多种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引起了医学界和患者的广泛关注。
PCOS在中国的患病率约为5%~15%,而在不孕症患者中的患病率更高,约为30%~40%。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PCOS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由于PCOS 的病因尚不清楚,诊治手段相对有限,导致了该疾病的诊治现状依然不容乐观。
诊断方面,目前临床上主要依靠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血液生化指标和超声检查等来进行诊断。
这些方法并不完全准确,易于误诊和漏诊。
急需制定更为标准化和精准的诊断标准,以提高PCOS的诊断准确率。
治疗方面,目前主要采用的是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
药物治疗通常包括口服避孕药、降糖药、降雄激素药等,以调整患者的内分泌系统;手术治疗包括卵巢穿刺、卵巢囊肿剥除等,用于治疗患者的排卵障碍和多囊卵巢;生活方式干预主要包括减重、戒烟、戒酒、规律运动等,以改善患者的代谢情况。
这些治疗方法均存在着缺乏规范和个体差异较大的问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找到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研究方面,PCOS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多种因素可能与其发病有关,包括遗传、环境、代谢和内分泌等。
需要开展更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以解析PCO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
也需要探讨个体化治疗策略,以提高治疗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近年来,中国的医学研究机构和学者对PCOS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进展。
有学者在分子水平上发现了PCOS患者血清中雄激素水平增高与雌激素水平降低的相关基因表达异常;有学者开展了一些临床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PCO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有学者开展了一些研究,探讨PCOS患者的生活方式干预对病情的影响等。
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及内分泌代谢特征的研究目的探讨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临床及内分泌代谢特征。
方法选择肥胖型PCOS患者50例为A组,非肥胖型PCOS为B组,另选同期输卵管因素不孕症患者100例,肥胖50例为C组,正常体重50例D组。
对所有患者进行内分泌、体征、代谢指标进行检测。
结果A组FAI显著高于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黄体生成素(LH)与卵泡刺激素比值明显高于A、C、D组患者(P<0.05);A组胰岛素抵抗显著高于B组(P<0.05)。
结论肥胖型PCOS患者比非肥胖型患者有更加严重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情况,胰岛β受体为代偿期,对远期并发症发生,必须密切关注。
标签:多囊卵巢综合症;肥胖;胰岛素抵抗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是一种育龄女性与青春期女性常见的代谢性紊乱与内分泌失调性疾病,其发病率在育龄女性中,可达10%作用,病因尚未明确。
主要以长期无排卵、雄激素增多症(HA)为主要特征,表现为异质性。
经大量临床资料显示,占55%提上PCOS患者存在肥胖与体重超标等情况,且大多为腹性肥胖[1]。
肥胖型PCOS患者并发II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子宫内膜癌、乳腺癌、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风险高于正常患者3倍以上。
本次研究对肥胖型PCOS患者临床及内分泌代谢紊乱特征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7年8月~2013年11月收治的100例诊断为PCOS 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18~39岁,平均年龄(27.4±6.3)岁。
诊断标准参照ASRM修订的诊断标准,以下3条具备2条即可判断为PCOS:排卵不规则或无排卵;卵巢增大,每侧有12个以上直径直径为2~9mm卵泡;雄激素水平升高临床症状(痤疮、多毛)。
排除标准:高泌乳素血症者、产生高雄激素其他内分泌疾病、柯兴氏综合征、卵巢或肾上腺肿瘤、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2]。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情况及中医证型分析岳天天(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临床诊断情况及中医证型。
方法:选择近年来某医院接诊的109例疑似患有PCOS 的患者与同期在该医院进行体检的60例健康女性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中109例疑似患有PCOS 的患者作为试验组,将其中60例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
观察试验组患者月经、体重及糖脂代谢的情况,总结在不同诊断标准下其PCOS 的确诊率及PCOS 的中医证型。
结果:试验组患者普遍存在月经紊乱、体重异常和糖脂代谢紊乱的情况。
用鹿特丹诊断标准对试验组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的结果显示,其中有88例患者患有PCOS,其PCOS 的确诊率为80.7%。
用卫生部诊断标准对试验组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的结果显示,其中有81例患者患有PCOS,其PCOS 的确诊率为74.3%。
经鹿特丹诊断标准确诊的PCOS 患者和经卫生部诊断标准确诊的PCOS 患者其血清促黄体生成激素(LH)和睾酮(T)的水平、LH/促卵泡生成激素(FSH)、T /雌二醇(E 2)均高于对照组女性,P <0.05。
PCOS 的中医证型主要为心肾不交型、阴虚夹湿型、湿热瘀阻型和上热下寒型。
结论:PCOS 患者多存在月经紊乱、体重异常、糖脂代谢紊乱及性激素水平升高的情况。
采用卫生部诊断标准和鹿特丹诊断标准诊断PCOS 的确诊率存在一定的差异。
PCOS 的中医证型主要为心肾不交型、阴虚夹湿型、湿热瘀阻型和上热下寒型。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诊断;中医证型[中图分类号]R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7629-(2020)24-0051-02(16.28%)。
3 讨论高血压在临床上十分常见。
有报道称,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且患者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的趋势[3]。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若长期控制不理想,可对其机体的靶器官(如心脏、肾等)造成严重的损害,导致其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4]。
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生化特征8500字 [摘要] 目的 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生化特征。 方法 选择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平台采集的2015年1~12月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门诊的138例PCOS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PCOS合并代谢综合征(MS)者(A组)50例,无MS的肥胖型PCOS者46例(B组),无MS的非肥胖型PCOS者(C组)42例。分析比较各组的一般临床特征、性激素水平、糖脂代谢水平。 结果 A组患者体重、体重指数、腰围、臀围、腰臀比、收缩压、舒张压和黑棘皮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1.7 mmol/L,或已经针对此脂质异常的特殊治疗者;③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C) 0.05)。A组LH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SHBG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2。 2.3 糖脂代谢水平比较 A组FPG、FINS、HOMA-IR、TC、TG、LDL-C、apoB、apoB/apoA1明显高于C组,HDL-C、apoA1明显低于C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5),A组FINS、TC、TG、LDL-C、apoB、apoB/ apoA1均明显高于B组,HDL-C、apoA1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MS以一系列代谢异常为特征,包括空腹血糖升高、糖尿病、腹型肥胖、血脂异常和血压升高,这类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相对增加[8]。MS具有高度异质性,表现多样化。PCOS患者伴有的各种代谢异常表现和MS非常相似,PCOS患者中MS发病率明显增加。由于环境、遗传、饮食结构等因素的影响,MS的发病率在不同种族、不同国家存在显著差异。Glueck等[9]研究发现PCOS患者中MS发病率约为46.4%。武红琴等[10]对180例PCOS患者研究发现,MS的发病率为43.89%。一项大样本的临床调查发现,我国西南地区表现为稀发排卵的PCOS患者,MS的发生率为34.7%[11]。本研究中MS的发病率约为36.23%(50/38),与国内研究结果相近[12]。 澳大利亚一项调查研究显示,PCOS女性出现超重和肥胖的比率明显高于一般女性[13]。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PCOS和MS的共同特点之一[14]。本研究中A组和B组的BMI均大于25 kg/cm2,腰围均大于80 cm,表现为腹型肥胖。腹型肥胖与PCOS患者高胰岛素抵抗程度密切相关,内脏脂肪越多越会加重代谢失衡。肥胖加重PCOS患者高胰岛素血症和高雄激素血症的特征[15-16]。同时持续升高的雄激素水平又会进一步影响PCOS女性脂肪的分布。 内脏脂肪细胞分泌的主要因子是脂联素,其在调节能量平衡,特别是脂质和糖代谢中起重要作用[17]。脂联素对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抑制作用使得非肥胖型PCOS患者的LH水平增高[7]。本研究PCOS合并MS组LH、SHBG明显低于无MS的非肥胖型PCOS组。SHBG 由肝脏产生,主要功能是特异性结合并参与转运血清睾酮和雌二醇。近年研究表明,SHBG 与胰岛素抵抗、MS有关[18],SHBG与PCOS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存在负相关,可能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刺激卵巢类固醇生成产生高胰岛素血症抑制肝脏SHBG的产生[19]。低水平的SHBG可能是代谢异常的另一个指标。 PCOS患者是发生MS的高风险人群,主要与胰岛素抵抗有关[20]。胰岛素抵抗可促进LDL-C的生成,并抑制LDL-C的清除,抑制HDL-C的合成,促进HDL-C的分解,从而刺激肝脏合成分泌大量的TG而表现为脂代谢异常[21]。胰岛素抵抗是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的致病因子,是MS发生的中心环节[22]。有研究表明:肥胖型PCOS患者与非肥胖型PCOS患者比较,胰岛素敏感性显著降低,胰岛素抵抗程度加重[23]。本研究中,PCOS合并MS组与无MS的非肥胖型PCOS组糖脂代谢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COS合并MS组与无MS的肥胖型PCOS组脂代谢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但糖代谢方面,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抵抗指数两组间无差异。本研究中PCOS合并MS组和无MS的肥胖型PCOS患者的腰围均值均≥80 cm,HDL均<1.3 mmol/L, 提示无MS的肥胖型PCOS与PCOS合并MS组各组分存在密切关系,且两组BMI和IR无显著性差异。载脂蛋白是构成血浆脂蛋白的蛋白质组分,在血浆脂蛋白代谢中起重要作用。apoA1、apoB代表了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性反应和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能力[24],在预测MS、2型糖尿病、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方面,apoB/apoA1比值的特异性优于其他血脂指标。本研究中A组apoB/apoA1明显高于B、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apoB/apoA1对MS的发生方面有一定的诊断和预测价值[25]。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提示无MS的肥胖型PCOS患者与PCOS合并MS患者具有相似的一般临床特征、性激素水平、FPG水平和HOMA-IR,说明要重视对肥胖型PCOS患者进行MS的筛查,实行综合干预治疗,并长期随访。 [参考文献] [1] Fauser BC,Tarlatzis BC,Rebar RW,et al. Consensus on women's health aspects of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the Amsterdam ESHRE/ASRM-Sponsored 3 rd PCOS Consensus Workshop Group [J]. Fertil Steril,2012,97(1):28-38. [2] Teede H,Misso M,Deeks A,et al.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summary of an evidence based guideline [J]. 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2011,195(6):S65-S112. [3] Dokras A,Bochner M,Hollinrake E,et al. Screening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for metabolic syndrome [J]. Obstet Gynecol,2005,106(1):131-137. [4] Ehrmann DA,Liljenquist DR,Kasza K,et al. PCOS/Troglitazone Study Group. Prevalence and predictors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J]. 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6,91(1):48-53. [5] Rotterdam ESHRE/ASRM-Sponsored PCOS consensus workshop group.Revised 2003 consensus on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long term health risks related to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 [J]. Hum Reprod,2004,19(1):41-47. [6] Alberti KG,Zimmet P,Shaw J. Metabolic syndrome――a new world-wide definition. A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J].Diabet Med,2006,23(5):469-480. [7] 李昕,林金芳.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临床及内分泌代谢特征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6):3266-3271. [8] Soares EM,Azevedo GD,Gadelha RG,et al. Prevalence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nd its components in Brazilian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J]. Fertil Steril,2008,89(3):649-655. [9] Glueck CJ,Papanna R,Wang P,et al. Incidence and treatment of metabolic syndrome in newly referred women with confirmed 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 [J]. Metabolism,2003,52(7):908-915. [10] 武红琴,阮祥燕,卢永军,等.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和预测指标[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5,36(4):553-558. [11] Zhang J,Fan P,Liu H,et al. Apolipoprotein A-I and Blevels,dyslipidemia and metabolic syndrome in south-west Chinese women with PCOS [J]. Hum Reprod,2012,27(8):2484-9243. [12] 胡卫红,乔杰,王黎娜,等.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及临床特征的相关性[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2(2):159-163.
多囊卵巢综合征在中国的诊治现状和研究进展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女性常见的内分泌紊乱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高雄激素水平、多个囊肿形成在卵巢上以及排卵功能异常。
这种综合征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都很高,而在中国更是高达10%-20%。
PCOS除了会引起女性月经不调、不育等症状外,还与患者的全身状况密切相关,如肥胖、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等。
在中国,对于PCOS的诊治现状和研究进展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
临床上对于该疾病的诊断标准已经相对成熟。
根据国际上通用的诊断标准,多个条件的综合评估可以对PCOS进行诊断,如临床表现(月经不规律、体重增加等)、超声检查(卵巢囊肿的数量和大小)以及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
针对PCOS的治疗手段也多种多样。
一般而言,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改善代谢、调整体重、恢复排卵和改善生殖功能等。
具体的治疗手段有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两种。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用于恢复排卵的药物、改善月经不调的药物以及降低雄激素水平的药物等。
而生活方式干预主要包括减轻体重、饮食控制和增加运动等。
中医药、针灸、中药等在PCOS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中国的科学家在PCOS的研究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展。
一方面,他们对于PCO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如研究睾酮水平升高的机制、内源性雌激素的异常代谢等。
研究人员也着重于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如中药的有效成分、中药复方的应用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等。
PCOS在中国的诊治现状和研究进展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
由于该疾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如病因的明确、治疗手段的个体化定制等。
希望未来在PCOS领域能够加强跨学科的合作,加大对这一疾病的理解,提高对PCOS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多囊卵巢综合征在中国的诊治现状和研究进展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为高雄激素血症、排卵障碍和多囊卵巢。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家,PCOS患者数量庞大,因此该疾病在中国的诊治现状和研究进展备受关注。
在中国,PCOS的确诊主要采用罗夏症候群协会(Rotterdam criteria)作为诊断标准。
根据罗夏症候群协会,诊断PCOS需要满足下述两个标准之一:1)排除其他病因的慢性排卵障碍;2)有两个以上的标志性表现,如慢性排卵障碍、高雄激素血症和多囊卵巢。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PCOS的患病率约为6%-15%,根据不同地区、年龄段以及研究方法的差异,患病率有所不同。
PCOS的治疗主要分为药物和非药物两种方法。
药物治疗主要针对症状和合并症,包括调节月经周期、改善排卵功能和降低胰岛素抵抗等。
常用的药物包括口服避孕药、胰岛素增敏剂和雄激素抑制剂等。
非药物治疗包括减肥、改善饮食结构和增加体力活动等。
研究表明,减重5%-10%可以改善PCOS患者的代谢水平和生育功能。
在PCOS的研究方面,中国的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研究对象包括PCOS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治疗方法等。
研究生育问题是一个热点。
一项针对中国PCOS患者的研究显示,乳腺增生、子宫内膜异位等常见的生育问题与PCOS有关。
一些学者通过基因检测和代谢组学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了PCOS的发病机制,发现多种基因和代谢异常与该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尽管中国PCOS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中国PCOS患者的诊治水平还有待提高。
许多患者对PCOS的认识较浅,对治疗方法不够了解,缺乏系统的生活指导和健康管理。
中国PCOS研究仍然相对滞后,尤其是在分子机制和新治疗方法方面需要更多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