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孢菇菌种
- 格式:rtf
- 大小:129.76 KB
- 文档页数:6
山东双孢菇的种植技术双孢菇的发菌适温为22~25℃,发菌至出菇约需40天。
堆料发酵应在播种前一个月进行,8、9月份为播种发菌适温最佳阶段。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山东双孢菇的种植技术,一起来看看。
山东双孢菇的种植技术一、栽培场所1、产地环境生态环境良好,水质优良,无有毒有害气体,周围无工业“三废”、禽畜舍、垃圾(粪便)场、各种污水及其他污染源(如大量扬灰的水泥厂、石灰厂等),并且远离医院,尽可能避开学校、公共场所和居民住宅区。
2、场地布局:生产区料场、制种、发菌及出菇区衔接合理。
可分为堆料场、仓库、灭菌区、培养区、栽培区等。
还应防止因菇场培养料堆制发酵及废弃物处理对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3、原料的储藏场地必须具有一定的隔离条件,不许接触或混杂有害物质。
4、菌种培养区按100立方米空间,配3匹冷暖空调2台,温度控制在22~25℃之间,湿度控制在60%以下。
5、菇房选择阴凉、通风良好、砖混结构的房屋;宜坐北朝南,具有保温、保湿和空气交换功能;菇房的内墙和房顶宜用6厘米厚的挤塑泡沫保温板粘贴,增强保温能力;制冷要求安装制冷机,制冷机的风机处安排两个大小为0.3米×0.3米的窗口,每个窗口安装一台排气风窗。
6、保鲜库:存放5000公斤鲜菇需80立方米库容的库房,配7.5匹压缩机,DD60冷凝器各一套,库板采用聚胺酯板拼成,要求库温保证在0至4℃之间。
二、栽培管理1、栽培季节。
9月份至第二年5月份,有冷库条件的可进行周年播种生产。
2、培养基配方。
稻草52%,牛粪44%,过磷酸钙0.5%,石膏2%,石灰1.5%。
3、培养基堆制发酵。
预湿稻草在水中浸泡一天,待其充分吸收水分后捞出,或把稻草铺成一层,边踩边喷水使其吸足水分,然后堆成宽2米,高1.8米的堆,预堆2至3天;建堆场地要求地势高敞、平坦坚实、排水畅通、远离污染源及畜禽活动场所。
堆向以西北向为宜,堆宽1.7至1.8米,堆高1.5米,长度不限。
建堆要求外紧内松,四面垂直,堆顶呈龟背形,覆盖草苫;翻堆一般可采用测温翻堆法,即发现培养基料堆温度达到最高值,并维持一段时间后,开始下降时,立即进行翻堆。
双孢菇代料菌袋栽培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双孢菇代料菌袋栽培流程是一种人工栽培双孢菇的方法,利用替代原料(如棉籽壳、玉米芯、稻草等)制作菌袋,通过控制环境条件,使双孢菇在一定的生长周期内迅速生长繁殖。
双孢菇高效栽培技术作者:巴国超梁富军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2022年第08期一、优质菌种选择双孢菇种植菌种要保证种性纯正、优质、高产和无病虫害,母种菌丝白色,纤细蓬松,分为气生型和匍匐型菌丝。
15天左右长满试管,菌种菌丝灰白色,密集蓬松,呈现细绒状,均匀一致。
气生菌丝多,有特有的菇香气味。
二、双孢菇菌丝培养期管理技术(一)温度调控双孢菇播种前菇房温度可略微高一些,菇房温度控制在25~26 ℃为宜。
双孢菇播种3天后菌种开始萌发,菇房温度可降为23~25 ℃,5~7 d菌丝生长进入培养料,菇房温度保持在23~25 ℃,7~10 d菌丝伸入培养料50%左右时,菇房温度可降为20~23 ℃,将培养料内的温度控制在22~26 ℃,最高不能超过28 ℃。
菇房温度高于28 ℃时,菌丝生长受到抑制而发黄。
(二)环境湿度控制双孢菇菌丝体生长初期,菇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75%~80%,以促进菌丝迅速萌发,占领料层,抑制杂菌生长。
当菌种萌发吃料,菌丝体覆盖料面后,通风降温,使菇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75%。
如果菇房空气相对湿度低于75%时,应向菇房内喷水增湿。
(三)光线调控双孢菇菌丝体生长期不需要光照,避光培养,大棚栽培至少使用2层避光度95%的黑网遮阴避光。
(四)通风调控双孢菇播种后2~3 d以保湿为主,尽量少通风。
3天后菌种开始萌发,可逐渐增加菇房通风量。
5~7 d菌丝已经进入培养料,此时要逐漸加大菇房内的通风量。
7~10 d菌丝伸入培养料5 cm左右时,加强通风,适度吹干料面,促使菌丝进一步向料内生长,直至菌丝长满培养料。
三、双孢菇覆土期管理技术双孢菇从覆土到出菇需要15~20 d。
覆土后2~3 d,根据覆土层水分情况先调水,通小风12 h左右,达到内湿外干状态,然后关闭门窗。
“吊菌丝”2~3 d,这期间多通风,温度保持在22~25 ℃,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85%。
(二)覆土中期当扒开土层见菌丝后,应逐渐加大菇房的通风量,白天开窗对流。
林下双孢菇栽培技术林下双孢菇栽培技术是一种在森林底下栽培双孢菇的方法。
这种栽培方法结合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双孢菇栽培的需求,被广泛用于林下双孢菇的商业化生产。
1. 选址:选择具有适当土壤条件和充足阳光照射的森林地带进行栽培。
林下双孢菇通常适宜在桦树、松树和柏树等树种下栽培。
2. 前期准备:在选定的栽培区域内清理杂草和落叶,确保菌床光线充足且通风良好。
对于有一定程度的阴影,可以通过修剪树枝来调节光照。
3. 菌种选择:选择适合栽培的双孢菇菌种,如平菇、香菇和金针菇等。
可以购买菌种或通过野生菌种培养繁育。
4. 菌种繁育:菌种繁育主要通过菌丝体培养和发酵过程来完成。
菌丝体通常培养在含有适量木质素和有机物质的培养基上,在适当温度下培养、发酵。
5. 菌床建立:将菌床搭建在适当的栽培地点。
菌床可以使用不同类型的有机材料,如稻草、树木木屑等。
材料需要充分堆积,并进行湿润处理。
6. 接种菌丝体:在菌床堆积好的有机材料上均匀撒播适量的菌丝体。
菌丝体可以直接撒播或者通过菌种培养得到。
7. 保持湿润:菌丝体接种后需要保持菌床的湿润状态。
根据不同菌种的需求,保持适当的湿度,可以通过喷洒水或覆盖湿布等方式进行。
8. 控制温度:在栽培过程中需要控制菌床的温度。
对于不同的双孢菇品种,温度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维持在10-25摄氏度之间较为适宜。
9. 病虫害防治:在菌床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
可以使用有机农药和生物防治等手段,以减少对双孢菇生长的影响。
10. 收获和贮藏:根据不同双孢菇的生长周期进行合适的收获。
一般在菌盖完全展开,菌肉变硬后进行收获。
收获的双孢菇可以进行贮藏,保鲜处理。
林下双孢菇栽培技术通过充分利用森林底下的生态环境,使得双孢菇能够在天然森林中获得较高的产量和品质。
除了经济效益,林下双孢菇栽培还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率。
双孢菇和口蘑有什么区别?关于《双孢菇和口蘑有什么区别?》,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双孢菇是一种来源于欧州的特色美食,听说最开始能够追朔到远古时期,也是有权威专家觉得是古希腊文化,而人力种植则起源于荷兰。
如今许多人觉得目前市面上售卖的蘑菇实际上便是双孢菇。
那麼,平常我们吃的蘑菇到底是否双孢菇,二种菌类究竟有哪种差别呢?它的营养成分到底主要表现在哪儿?蘑菇,洋菇是一般的称呼,双孢蘑菇则是技术专业的食用菌菌种归类时种的名字。
就象我们称全部的食用菌菌种叫菌类一样,如此而已,更技术专业的归类有很多,叫蘑菇的食用菌菌种就有几种,牛肝菌也叫蘑菇,俞黄蘑也叫蘑菇。
双孢菇,真菌银色,生长发育速率中偏慢,不容易结菌被,子实体多单身,圆正、乳白色、无鱼鳞,菌盖厚、不容易收伞,菌柄中粗较直短,菌肉乳白色,组织牢固,菌柄上面有半薄膜状菌环,胞子银深褐色。
最普遍的食用菌菌种种之一,肉质地肥大。
原生在欧州及北美洲,人类最少自古希腊文化时期起便刚开始服用,人力种植则约起源于17新世纪的荷兰等地,如今则早已普遍在世界各国种植。
营养成分营养元素:100克生鲜中含蛋白2.9克、人体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化合物2.4克、膳食纤维0.6克、灰份0.6克、钙8mg、磷66mg、铁1.3mg、维他命(B1)0.11mg,维他命(B2)0.16mg、维他命C4mg、维生素b33.3mg。
双孢菇蛋白质含量为35%—38%,带有身体务必的6种碳水化合物,还带有丰富多彩的维生素b21,维生素b22,维生素PP,多肽链,维生素b3,抗坏血酸和维他命D等,其营养成分是蔬菜水果和新鲜水果的4—12倍,具有“健康保健食品”和“素中之首”美誉。
备受中国销售市场,尤其是国外市场的亲睐。
双孢菇含有的菌类含糖量和异蛋白质具备一定的防癌特异性,能抑制肿瘤的产生;含有的破骨细胞能融解一定的胆固醇,对减少血压有一定功效;含有的蛋白酶、麦牙糖酶等均有利于食物的消化。
林下双孢菇栽培技术林下双孢菇是一种在林下栽培的菇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
它的栽培技术相对较为复杂,需要注意许多因素,包括菌种的选用、栽培土壤的准备、养料的调配、温湿度的控制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林下双孢菇的栽培技术。
一、菌种选择菌种的选择对于林下双孢菇的栽培至关重要。
优质的菌种能够保证菇体的质量和产量。
目前市场上比较常见的几种优质菌种有杂色双孢菇、玉米秸秆双孢菇和木屑双孢菇等。
选择时需要注意菌种的来源,优质菌种具有菌丝生长迅速、菇体质量好、产量高等特点。
二、栽培土壤准备栽培林下双孢菇需要选择适宜的土壤,通常是以泥炭土和腐叶土的混合物为基础。
栽培前需要彻底清除底栖动物和杂草,并且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在土壤中加入适量的腐熟有机肥料,提供菇体生长所需的养分。
三、养料调配林下双孢菇的养料一般采用玉米秸秆和木屑等废弃物进行调配。
玉米秸秆具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养分,通过堆料处理能够有效提高菇体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加入适量的木屑可以调节养料的通气性和保水性,提高栽培环境的质量。
四、堆料处理堆料处理是林下双孢菇栽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堆料处理的目的是进行菌丝生长催化和消除有害物质。
通常的堆料方式是将养料进行填装和压实,形成一定的堆料体积。
然后对堆料进行湿润处理,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
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堆料的通风和防止病虫害的传播。
五、接种培养接种培养是将培养容器与菌种接触,使菌丝在养料中扩散生长的过程。
常见的接种培养方式有条带接种、立体接种和点状接种等。
选择适宜的接种方式能够提高菇体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接种后需要保持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促进菌丝的生长,并且要定期检查并清除病虫害。
六、菇体生长和采收菇体生长需要合理控制温湿度环境。
菇体生长的最适温度在20~25℃之间,湿度在80~90%之间。
在菇体生长过程中要定期进行通风和喷水,保持适宜的湿度和通气性。
菇体生长到一定大小后,可以进行采收。
采收时要避免破坏菇体,保证产量和质量。
高温环境下2种常用平菇生产菌种的耐热性和生存极限在高温环境下,平菇生产的两种常用菌种为石层双孢菇和蘑菇双孢菇。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两种菌种的耐热性和生存极限。
1. 石层双孢菇(Agaricus bisporus)石层双孢菇是一种常见的平菇,也是市场上最主要的菌种之一。
它的耐热性较强,具有较高的适应性,能够在较高的温度下生长和繁殖。
耐热性:石层双孢菇的生长温度范围较宽,一般为12-25摄氏度。
其中,最适生长温度为18-20摄氏度。
在温度较高的条件下,其生长速度会有所加快,但过高的温度会对其产量和品质产生负面影响。
生存极限:石层双孢菇的生存极限取决于环境温度和湿度等因素。
在高温条件下,其生存极限约为30-35摄氏度。
超过35摄氏度的温度会导致其菌丝和子实体受到严重的损害,无法正常生长和发育。
2. 蘑菇双孢菇(Pleurotus ostreatus)蘑菇双孢菇是另一种常用的平菇菌种,以其品质优良和适应性强而受到广泛应用。
它的耐热性相对较强,能在一定范围的高温环境下生长和繁殖。
耐热性:蘑菇双孢菇的适生温度范围较宽,一般为15-24摄氏度。
其中,最适生长温度为20-22摄氏度。
在温度较高的条件下,其生长速度加快,但过高的温度会对其产量和品质造成影响。
生存极限:蘑菇双孢菇对高温的耐受性相对较强。
其生存极限约为35-40摄氏度。
超过40摄氏度的温度会对其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导致菌丝和子实体的死亡。
总的来说,石层双孢菇和蘑菇双孢菇在高温环境下都能够生长和繁殖,但温度过高会对其产量和品质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在平菇生产中,需要选择适宜的温度范围和合理的管理措施,以提高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在高温环境下平菇生产的关键问题之一是病虫害防治。
高温环境容易导致病虫害的大量滋生,对菌丝和子实体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严重损害。
因此,在平菇生产中要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采取合适的化学药剂或生物防治措施,保护菌丝和子实体的生长。
此外,另一个关键问题是调控温度和湿度。
双孢菇的栽培技术双孢菇的栽培技术一、引言双孢菇(Scientific Name)是一种优质食用菌,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具有高营养价值。
本文将介绍双孢菇的栽培技术,包括选种、育苗、栽培环境、日常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希望对于想要开始双孢菇的种植的农户有所帮助。
二、选种1.品种选择双孢菇广泛分布,有多个优良品种可供选择,如品种、品种等。
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市场需求来选择适合的品种。
2.种子选择选择种子时应注意种子的外观完整、无真菌病害、无虫害等。
种子的发芽率和菌丝生长力也是重要的选择标准。
经过专业繁育的种子更加可靠。
三、育苗1.培养基制备栽培基质是育苗的关键。
常用的基质材料包括木屑、麦秸、蘑菇渣等。
将这些材料混合适量的有机肥料,进行消毒处理,制作成适宜的育苗基质。
2.培养方法将消毒处理好的基质放入培养盒中,撒上菌种,覆盖一层保鲜膜,使其保持湿润环境。
放置于适宜的温度下,观察发菌情况。
四、栽培环境1.温度双孢菇适宜在15-25摄氏度的环境中生长,最适温度为20摄氏度。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双孢菇的生长发育。
2.湿度双孢菇对湿度要求比较高,最适湿度为80%-85%。
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菌丝生长不良或感染病菌。
3.光照双孢菇是中性光菌,对光照的要求不高。
适宜的光照条件为每天4-6小时的光照。
五、日常管理1.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是双孢菇生长的重要条件。
定期开窗通风,以降低CO2含量,增加新鲜空气的供应。
2.水分管理双孢菇对水分的要求较高。
保持基质湿润,但又不能积水,以免引起病害的发生。
定期喷水,以增加湿度。
3.病虫害防治常见的病虫害有病害、虫害等。
定期巡视,一旦发现病害或虫害,及时进行防治,以防扩散。
六、附件本文档附带的附件内容为:双孢菇的种植日志表格、栽培基质制作方法。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法律名词:解释或说明。
2.法律名词:解释或说明。
双孢菇生产工艺流程双孢菇(Agaricus bisporus)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也是我们日常餐桌上经常享用的食物之一。
下面将介绍双孢菇的生产工艺流程,帮助我们了解双孢菇的生产过程。
1. 选材双孢菇生产的第一步是选材,选择优质的菇棒作为生产的原材料。
优质的菇棒通常应具备以下特点:•适度粗壮:菇棒粗壮度适中,不过于细长或过于粗壮,这有助于保证双孢菇的良好生长发育。
•无创伤:菇棒表面不能有切割破损的伤口,以免菌丝感染。
•具备充足的养分:菇棒含有足够的养分,供双孢菇的生长发育所需。
2. 消毒处理选好的菇棒需要进行消毒处理,以杀灭潜在的病原菌和杂菌。
消毒处理可采用蒸汽消毒或化学消毒等方法。
常用的消毒剂包括过氧化氢、乳酸等。
消毒处理的关键是要保证菇棒内部和外表表面的彻底消毒,并避免消毒剂对菇棒的伤害。
3. 菌种接种消毒处理后的菇棒需要进行菌种接种。
通常使用已培养好的菇种进行接种,这样可以保证接种量和接种效果的一致性。
接种时,将菇种均匀地涂抹在菇棒表面,然后进行包装,以提供适宜的湿度和温度条件。
4. 菇棚培养接种后的菇棒需要置于菇棚中进行培养。
菇棚应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通常25℃之间。
要求湿度在80%90%之间,温度在15℃培养期间,需要定期对菇棚进行通风和喷水,以保持湿度和温度的稳定。
此外,还需要注意菇棚内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以避免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5. 菇身生长在菇棚的适宜环境下,菇棒会迅速发芽并长出菇身。
菇身的生长需要适当的光照,通常使用人工灯光或自然光照提供光照条件。
菇身的生长过程需要注意监测和调控,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避免出现过干或过湿的情况。
6. 采摘和包装当菇身长到合适的大小时,就可以进行采摘和包装。
采摘时要注意将菇身整齐地割下,避免伤害到周围的菌丝。
采摘后的双孢菇需要进行分类和清洗,去除杂质和残渣。
然后将双孢菇进行包装,常见的包装方式有塑料袋、泡沫盒等。
7. 贮存和运输包装好的双孢菇需要进行贮存和运输,以保持其新鲜度和品质。
河南农业2016年第5期(上)随着保健潮流的兴起,双孢菇以其特有的营养价值和药用效果,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双孢菇鲜菇蛋白质含量为营养价值是蔬菜和水果的享有“保健食品”和“素中之王”美称。
台前县的双孢菇种植兴起于2010年,并逐年扩大,目前形成了以打渔陈镇田庄村、侯庙镇碱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中心的双孢菇种培养料的含水量以60%左右为宜,覆土的含水量为16%~20%。
菌丝体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湿度为60%~70%,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过干或过湿对菌丝体生长都不利。
(四)空气双孢菇是一种好气性真菌,因此要有良好的通风条件。
(五)光照条件双孢菇的菌丝体和子实体均不需要光,但在一般散射光的条件下还是可以生长的,但不能强光照射。
子实体在阴暗的环境下长得洁白、肥大,若光线太强,长出的子实体5~8,pH pH 值,2 200 尿素1.5m、打孔,料温可达天2~3d 进8,蒸消毒,也可用石灰粉在菇房的门口和地面上均匀地洒一遍,可以起到消除杂菌的作用。
(三)铺料播种发酵好的培养料要趁热进入菇房,铺料厚度25cm 左右,注意铺的时候中间厚边缘薄。
每吨培养料可铺45~50m 2,待料温稳定降至28℃以下时方可播种。
播种量为1.5~2瓶/m 2。
播种时,凡与菌种接触的手、工具都要用0.2%高锰酸钾或0.25%新洁尔灭清洗消毒。
将菌种掰成小块,2/3种块均匀撒在料面,用手将种块翻入料内3~5cm,剩下1/3种块均匀撒在料面,用少量培养料覆盖,要薄,呈若隐若现状,最后料面轻轻拍平。
(四)发菌播种后菇房温度控制在28℃以下,以25~26℃较好,相对湿度控制在75%左右,播种后1~3d 内,关闭门窗,微通风,使菇房保持一定湿度,促进菌种萌发。
3~4d 后,当种块菌丝在料面定植生长时,适当加大通风量,促进菌丝封面和向料内生长。
菌丝长满菌床后就要进行覆土工作了。
(五)覆土当菌丝长至料厚的3/4时,即可覆土。
芦苇栽培双孢蘑菇新技术双孢蘑菇是我国目前出口量最大、创汇最多的食用菌。
传统栽培双胞蘑菇的主料是稻草、麦秸、玉米秆。
采用芦苇发酵料栽培双胞蘑菇,打破了传统栽培的原料格局,拓宽了栽培原料新领域,且产量大大提高,每平方米产量达15kg,远远超过目前每平方米6~11kg的平均产量。
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原料准备(1)培养料配方按100m2计算,需芦苇1.2t、干粪(牛粪、鸡粪等)750kg、生石膏粉或碳酸钙50kg、过磷酸钙50kg、尿素15kg、添加剂25kg。
(2)一次发酵芦苇用水预湿吸足,浸水加入0.5%~1%漂白粉,并均匀撒上1.5%石灰,堆好踏实。
牛粪碾碎,也要加水预湿。
用木头等物垫底,料堆中插放圆木或毛竹做排气孔(建堆结束时拔掉),以利通氧,使料堆发酵均匀。
在底层先铺1.5m 宽、30cm厚的芦苇,再铺一层2cm厚的粪、10~15cm厚的芦苇,长度不限。
从第3层开始均匀加水和加辅料,水分掌握在堆好料后有少量水流出为准。
堆料后晴天用草被覆盖遮阳,雨天覆盖塑料薄膜,严防雨水渗入。
翻堆应上、下、里、外相对调位,各种辅料按程序均匀加入。
料堆应逐层适当缩小,即下宽上窄。
最后1次翻堆应将粪、草均匀混翻,水分掌握在65%左右,pH值为7.5~8.0。
培养料发酵结束时,草料呈咖啡色,较有柔软感,具有少量氨味或清香发酵味。
(3)二次发酵经过3次翻堆后的培养料以手握略有水渗出而不下滴为宜,趁热把发酵料运到已经整理好的菌床上。
发酵料按菌床长度堆成长条,密封大棚,并蒸汽加热,在火炉上煮沸水,沸水内加敌敌畏和甲醛蒸发杀虫、杀菌(1m3培养料用甲醛5ml,敌敌畏2ml),料温升到60℃以上维持6~8h,随后通风降温到50~52℃,维持3~4天,最后打开门窗通风换气降温,将料摊开,厚度15cm左右。
另外,注意培养料是否偏干或偏湿。
发现偏干,可轻喷经人工烧开冷却后的清水后石灰水调整;若偏湿,可在床架上反面打孔洞或撬松草料,加强通风。
双孢菇的种植技术作者:史立芳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7年第13期双孢菇,菌丝银白色,生长速度中偏快,不易结菌被,子实体多单生,圆正、白色、无鳞片,菌盖厚、不易开伞,菌柄中粗较直短,菌肉白色,组织结实,菌柄上有半膜状菌环,孢子银褐色。
最常见的食用菌种之一,肉质肥厚。
双孢菇即其担子上仅着生2个单孢子的蘑菇,又名白蘑菇。
一般100m2投资50-80元,产量在1000千克左右。
一、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双孢菇是一种腐生异养真菌,它不能利用太阳进行光合作用,要完全依靠菌丝细胞分泌的各种胞外酶来分解和利用自然界现成的或人工调制的营养物质进行发育。
对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线、通风、酸碱度要求高。
1.营养:双孢菇属草腐生菌类。
需大量的碳源,来自桔杆、粪肥,能为双孢菇提供氮营养的物质叫氮源。
双孢菇不能同化硝态氮,但能同化铵态氮,不能直接吸收蛋白质,但能很好的利用其水解产物如氨基酸、尿素等。
但有机N优于无机N,此外磷、钾钙镁硫等也是双孢菇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物质。
2.温度:是双孢菇生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孢子萌发期最适宜的温度24度左右,一般7-15天就能萌发,每天可长4-6毫米。
子实体分化生长的温度范围是7-28度,最适宜为13-18度,这样的温度条件下,子实体生长速度适中,菌柄粗壮、肉厚、产量高。
高于20度子实体生长快,菌柄细长、薄皮易开伞、质量差。
低于12度生长慢,菇大、肥厚、组织致密、单菇重、但产量低。
3.水分及湿度:水是双孢菇生长不可缺少的,一般要求培养料含水量60%左右。
低于50%菌丝生长缓慢,绒毛菌丝多而纤细,不易形成子实体;高于70%料内氧气不足,出现线状菌丝,生活力差易死亡。
菇房空气相对湿度在菌丝体生长阶段为70%左右,出菇阶段要提到85%,低子实体生长慢,有鳞片、有空心;高于95%则加强通风,否则会招朵菌或虫害,易产生死菇、锈斑和红根菇。
料厚水足是高产的的关键。
4.空气及通风:双孢菇是好氧真菌,因此要定期通风换气,特别是出菇前。
双孢蘑菇制种技术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食用蘑菇之一,也是我国十分重要的蘑菇种类之一。
其香味浓郁、口感鲜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类、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深受人们的喜爱。
因此,其种植技术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介绍双孢蘑菇制种技术。
双孢蘑菇种子的来源在种植双孢蘑菇前,需要先获得种子。
种子有两种来源:一是通过市场购买到的商业化种子,二是通过自己培养得到的自家种。
商业化种子商业化种子相对于自家种来说更方便,也更为常见。
市场上常见的双孢蘑菇商业化种子主要有“杏鲍菇”和“秀珍菇”两种。
这两种种子在选择上要注意其产地和存储条件,尽量选择使用保鲜度高、保存状态良好的种子。
自家种自家种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商业化种子之外的种植育苗获得的,二是通过自己保存的种子繁殖得到的。
自家种虽然更为繁琐,但选择合适的群体进行育种,可以获得更好的品质、更强的抗病力等特性,也可以避免因为商业化种子所带来的风险。
双孢蘑菇制种原料的准备制种原料是影响蘑菇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采用优质制种原料可以提高双孢蘑菇的出菇率、增加产量以及提高蘑菇的营养价值。
选择原料选择优质的原料是制种的前提。
原料应该是新鲜、干净、无杂质、无害虫、无霉变的玉米面、小麦面、豆粉、麦麸等淀粉类物质。
此外,应该保证原料的水分不超过14%,一旦超出这个范畴就会影响蘑菇的发菌率和出菇率。
加工原料在加工原料时,首先需要筛分原料碎渣,然后将原料放入加水槽中进行搅拌。
通常情况下,加水的比例为1:1.2-1.3。
然后要在加热罐中进行加热煮沸,再进行冷却处理。
处理后需要进行pH值的调整,把pH值控制在5.5-6.0之间。
之后,过滤掉固体物质,将混合液分装入瓶中进行高温高压灭菌处理。
处理好的制种原料可以存放3-6个月。
双孢蘑菇的制种方法双孢蘑菇制种需要掌握四个关键步骤:菌种的混接和准备、种子的接种、发菌、扩菌。
菌种混接和准备在混合菌种之前需要保证两种菌种都是新鲜、健康、无杂质的菌种。
双孢蘑菇栽培新技术 --------------------------------------------------------------------------------
作者:曹德宾 | 来源:中国食用菌论坛网 | 发布时间:2009-8-31 | 浏览次数:327次
1、双孢菇基料的处理原则:营养均衡、科学发酵、腐熟均匀,无病虫。 2、基料配方:麦草(或稻草)3000㎏,牛粪粉3000㎏,过磷酸钙60㎏,尿素40㎏,石灰粉80㎏,石膏粉80㎏,碳酸钙90㎏,赛百09药物1500克(30袋),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拌料型)1440克(12袋)。该配方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基料营养的全面均衡,使得双孢菇菌丝健壮,生物量最大化。 除上述原辅材料外,玉米芯、玉米秸、棉籽壳、菌糠、沼渣、鸡粪、猪粪等均可作为栽培原料。 3、原辅材料要求: 所有原料均需新鲜、无霉变,麦草、稻草在作物收获季节,即应趁天气晴朗时及时晒干,玉米芯粉碎;牛粪摊开,用耙子将牛粪搓、敲,使之很快呈碎粉状态,然后过筛一次,将1厘米以上粪块进行再次制碎,最后牛粪成粉;鲜鸡粪、猪粪等充分晒干,然后加入2%石灰粉、2%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按粪水比1∶1左右加水拌匀,建堆发酵。约2~3周,粪堆中布满白色放线菌、体积重量比明显减轻、臭味大为降低时,即可摊开暴晒,晾干即可;沼渣,为正常产气的沼气池排出的腐熟沼渣,沼液pH值7~7.5,将鲜沼渣摊放于硬化地面,晾除水分或制干,含水率15%以下;生产中若没有碳酸钙时,可适当加大石膏粉用量,一则补充矿物质成分,二则缓冲基料pH值;石膏粉生、熟均可,但以生石膏价格合适;石灰粉应以生石灰加水分解后的新粉为好,时间过久、含水过高的也可使用,但应根据情况酌情增加用量。 4、发酵处理: 4.1预湿和建堆:将麦草直接加水预湿,维持2天左右,使之充分泡透。稻草、玉米秸、玉米芯等亦如此处理;棉籽壳、菌糠废料可在堆发酵前2~4小时加水拌匀即可。 除三维精素外,全部原辅材料进行建堆发酵。方式是一层草料、一层牛粪(鸡粪等)及辅料,层层堆叠。一般建堆时,牛粪应有剩余,不要全部铺于料中,应在料堆顶部用牛粪顺堆长堆起一尖顶,使之挡雨、挡料堆热量上升散发过多。建堆完成后,料堆极似一排无门窗的平房。温度计插入料堆1米高度处的料内40厘米左右,用以监测料温。 4.2:一次性发酵:自建堆之日算起,分别满6天、5天、4天、3天、2天各翻堆一次 目的是改变料堆中各发酵区域的位置,尤其使边料、底料、顶料等上一次发酵过程中温度处于偏低水平的基料,经翻堆后进入高温发酵区域接受高温,或者说使全部原辅料均匀地处于有氧发酵区,得到充分地发酵,并由此改变其理化性状,使营养得以有效的分解和转化。翻堆的方法:提前数小时对料堆喷水,使边缘草料得以充分吸水。翻堆时先将堆顶牛粪扒下来;从料堆的一端开始,先将边料取下,将堆内高温区料做新料堆的底部和顶部,将边料、底料、顶料翻入新料堆的中部位置。建新堆的程序仍同第一次建堆,将牛粪按层铺上,值得注意的是,在翻堆过程中,原料堆中的牛粪等辅料已很难完全取出再重新铺层,因此,只有尽量均匀地使之分布在各料层中。翻堆时应从第二层时开始适当补水,每层补水量视原料的含水而定,以湿透而不渗流为宜,以免营养成分尤其速效营养流失。第二次翻堆方法同上。第3次翻堆时,兑制800倍辛硫磷溶液,在每层料中均匀喷入,用量为每吨干料50千克左右,以驱杀侵入料堆中的害虫。最后一次翻堆时,调整基料含水率,并将三维精素均匀喷入,2天后摊开降温,并调配含水率至65%左右、pH值8左右,冷却至30℃以下或常温,即可进棚铺料播种。 4.3二次发酵法:室外发酵15天左右即可,将料进棚后,采用大堆方式,将全部基料顺床基堆成大堆,关闭所有通气孔、门、窗等,令基料自然升温,2天后,即可往棚内近地面处通入蒸汽,有条件的可分别从大棚四角通入蒸汽,可使棚温、料温迅速同步升高;自烧蒸汽时,尽量采用小型蒸汽锅炉,也可将多个油桶相接,注入水后大火猛烧,即可产生大量蒸汽,通过管道通入棚内,使料温、棚温同步达到56℃~60℃,并维持7小时左右。之后停止加热,使棚内温度缓慢自然下降,当测棚温降至50℃左右时,继续加热,通入适量蒸汽,保持该温度5天时间,期间应在每天中午气温最高时通风一次,注意通风时加大蒸汽通入量,以防料温大幅降低。一般维持6天,即可撤掉气源,通风降温。待料温降至28℃以下时,即可进行铺料播种。 自制优质覆土材料 制备覆土材料的原则:通透性好、有机质高、病虫基数低。 1、普通土制备:在生产季节来不及的情况下,可在一般耕地上取耕作层土壤,经适当处理后作为覆土材料。具体操作为:每100平方米栽培面积的菇棚,取约5000千克土后,边晒干边粉碎并过筛,使土粒直径0.5~1厘米和0.3厘米以下的分别占总量的50%,然后使用百病傻配合800倍辛硫磷边拌边喷,直至确认每个土粒上均有药液沾附时,建堆覆膜,一周后即可取用。使用时摊开土堆,稍晾内部废气即可进棚覆土。 该种材料制备简单,短时间内可用,省工省力。但由于土质不同而使生产效果难以保证,个别粘性土质将在菇床上出现“板结”现象,对出菇不利,因此,应以壤土为好,粘性较大的可掺入部分细砂,反之则应混入部分粘质土粒,以保证覆土的通透性或消除板结现象。 2、砻糠土制备:该种不过自制土的通透性能满足双孢菇菌丝的需求,生产效果不错。具体材料为稻壳、河泥淤土,重量比例约为1∶8~10;每100平方栽培面积准备500千克稻壳及辅料、4000千克河泥土;处理:河泥土边晒干边制碎,稻壳在4%石灰水中浸泡20小时左右,加入辅料堆酵使之腐熟,然后二者充分混合,并加水调含水率至20%左右,喷洒百病傻溶液并拌匀,然后覆膜,每2~4天翻堆一 次,约翻3~4次,摊开散发气味后即可使用。 没有稻壳资源时,可使用小麦糠壳替代,生产效果相同,但使用量应增加至700千克,辅料亦需相应增加。 3、腐殖土制备:腐殖土的使用效果,可与草炭土相媲美,不但其有机营养较高,而且速效类营养物质含量较全,作为覆土材料,其物理通透性、松紧度以及保水持水效果均佳,极有利于菌丝爬土和子实体生长,从而为生产奠定了基础。 配合材料:牛粪粉600~1000千克,豆饼100千克,钙镁磷肥80千克,尿素40千克,石灰粉60千克,石膏粉30千克。 操作:选近水源的地块,在约25平方米面积 (100平方米栽培用土量) 上,四周围土堰10厘米以上,将配合材料粉碎并拌匀后,均匀撒于地面,翻深20厘米以上,稍整平地面后,灌水与围堰持平, 约10天后带水作业重翻一次,而后继续保持水面高度。如此时气温较高,约10天左右,水面会有臭水泡冒出。气温30℃以上连翻3~4次后,水面将有大量臭水泡冒出,此后可将水放掉,使其自然晾晒,至土面有大量宽深裂纹时,将20厘米土层取出,置于硬化路面,边晒边制碎,然后参考前述喷入百病傻药液,覆膜约7天后即可使用。 4、沼渣土制备:随着越来越红火的沼气建设,沼渣在有的地方近成新的污染源,将之作为覆土材料的组成,不但可以消除污染,而且具有明显的有机成分高、长效营养、物理性状好、保水持水俱佳的优势,具沼渣资源者不妨一试。 配合材料:沼渣3000千克,秸秆粉1000千克,耕作层土壤4000千克,石灰粉80千克,石膏粉100千克,复合肥10千克。 操作:将沼渣秸秆粉加入辅料进行发酵,达到50℃后,翻堆一次,此后,每2天翻一次,连续翻堆10次后,即可与过筛的土粒混合,喷水使含水率达到20%左右,喷施百病傻溶液后,覆盖塑膜,堆闷15天左右,即为沼渣覆土材料。使用前,摊开土堆,晾除废气,即可进行覆土操作。 双孢菇的发菌管理 双孢菇发菌管理的原则:保证菌种质量、适度调控条件、掌握覆土时机、坚持病虫预防。 1、播种方法: 播种方法以二层料播种为最好,菌种用量为每平方米2瓶;方法是:床基两边各留10厘米左右不铺料;床基上撒播菌种总量的20%左右,上铺料厚约20厘米左右,稍压实使为14厘米左右,将菌种总用量的30%左右撒播到料面,上面再铺一层料,稍压实使之总厚度为30厘米左右,将剩余菌种的2/3撒到料表,采用“手抓法”使之沉入料内约3~5厘米深处,其余1/3菌种撒到料面,并随即用木板将料面压平,少量栽培时随即覆盖编织袋之类,也可不覆盖,对棚内喷洒百病傻溶液,注意层架栽培时,每层均要喷药,然后关闭菇棚通气孔,使之处于密闭状态,有利于菌种尽早恢复伤处,萌发定植。 2、发菌管理:菇棚密闭时间,可维持3~5天,以山东地区为例,常规播种一般于9月5日前后进行,届时最高气温仍可达30℃以上,但晚间则较凉爽,故维持3~4天即可。此后进入菇棚观察,菌种已萌发,菌丝大多在0.2~0.3厘米之间,最长可达0.4厘米以上,此时菌种即已经定植。打开通气孔的1/4左右,使之缓慢换气,如秋风干燥,可适当喷雾增湿,保持相对湿度在75%左右为宜。为防止杂菌孢子进入棚内形成危害,作为预防性措施,发菌期间应适当喷洒高效无残杀菌抑菌药物,生产中一般采取百病去无踪和赛百09交替使用,每3天左右喷洒一次。切忌喷施多菌灵、百菌清、甲醛类高残留药物。用药方向以喷洒棚墙、通气孔、地面及作业道为主。如果料面覆盖报纸类遮盖物,亦可对空间喷洒,注意尽量不要直接接触料面及菌种。 经约20天左右,菌丝可基本发满料内,可打开料内检查,基料厚度的2/3以上均有菌丝密布,少量已发至料底,即为覆土最佳时机。此时,料床厚度略有下降。 3、覆土处理:覆土的目的,主要是利用土壤的吸水性,保持基料的相应水分,并使覆土层作为“保温层”,让基料、菌丝处于相对恒定的温度条件下,同时,由于覆土材料中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作用,促使双孢菇菌丝纽结现蕾。覆土厚度应根据材料的理化性状决定,一般在3厘米左右,但如是草炭土材料,可覆厚至5厘米,如土质粘重或砂性土壤则可适当减少厚度至2厘米左右。覆土后将料床表面随即刮平,并随之喷洒适量清水将覆土层湿透,但不允许有多余水下沉至料内。此时料床厚度将在20厘米左右。 覆土后每3~5天对空间、墙壁、地面、作业道等喷洒一次百病去无踪溶液,用以预防杂菌类侵入。保持棚湿在75%~80%范围,温度调控可由高到低,如覆土后初期的3~5天,可调至30℃~32℃,5~10天阶段,调至24℃~28℃,第10天以上,最高以25℃为限,低限则可任其自然。棚内保持一定的通风,对土层内的菌丝生长是很有利的,但应注意不可强风猛吹,一旦畦面土层发白,即是通风过量、湿度偏低,即应迅速调整。 4、后熟管理:覆土后约20天左右,料床表面即有菌丝冒出,此时,应加强温度调控,尽量使棚温降至最低,并结合适当强度的通风,使表面呈稍干燥状态,不适宜气生菌丝出土,以使土层以下的菌丝继续生长和扩大,并在该阶段使菌丝达到生理成熟;当料床边壁或作业道边沿有子实体出现,即有“菇信”时,说明菌丝已达生理成熟,即可转入出菇管理。 双孢菇的出菇管理 出菇管理的原则是:调控适宜条件、强化气水管理、适时采收、提高质量。 1、水分管理:食用菌生产中,历来有“一斤菇,二斤水”的通俗说法,说明了水分的重要性,覆土层的调水是水分管理中至关重要的技术环节,有2种办法可供选择:一是采取多次勤喷的办法,细雾蒙蒙,使覆土层不是湿透而是洇透,用1~2天时间使覆土层达到最大持水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