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食用菌病虫害及其防治
- 格式:docx
- 大小:35.04 KB
- 文档页数:10
食用菌类栽培技术中的病虫害防控与生物防治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日益重视,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然而,在食用菌的栽培过程中,病虫害是一个常见的问题,给产量和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病虫害的防控与生物防治成为了食用菌栽培技术中的重要内容。
一、病虫害的种类和危害病虫害是指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由真菌、细菌、病毒、昆虫等引起的病害和虫害。
常见的病虫害有灰腐病、炭疽病、炭疽病、蝇蛆、蚜虫等。
这些病虫害会导致菌丝变色、退化、腐烂,影响食用菌的生长和发育,严重时会导致菌棒不发芽、产量减少甚至绝收。
二、病虫害防控的方法在食用菌的栽培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控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常用的防控方法有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
1. 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指通过排除、清除、剪除等手段来控制病虫害的传播和繁殖。
例如,在菌棒生产环节,可以使用高温蒸汽对菌房和器具进行消毒,杀灭病虫害的卵、幼虫等。
另外,在菌棒发芽过程中,根据病虫害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措施,提高发芽的成功率。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利用杀虫剂、杀菌剂等化学药剂来控制病虫害。
然而,由于食用菌属于特殊的食品,对化学残留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化学防治的使用需要慎重。
在选择化学药剂时,要注重选择低毒、低残留的产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施药,并且在采收前进行充分的冲洗和通风,以确保食用菌的安全性。
3.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益生菌、有益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来控制病虫害。
这种方法具有环境友好、效果稳定等优点。
例如,可以利用家蝇蜂来控制食用菌产业中的苍蝇蛆,利用壮观多孔菌等拮抗细菌来抑制霉菌的生长。
同时,通过优化生长环境,提高食用菌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也是生物防治的一种重要手段。
三、生物防治的应用案例生物防治在食用菌栽培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
例如,在绿色食用菌栽培试验基地中,研究人员采用了家蝇蜂来控制菌棒上的苍蝇蛆,通过释放家蝇蜂,可以有效地控制苍蝇蛆的繁殖,减少菌棒的感染率,提高菌棒的发芽率和产量。
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措施食用菌是一种被广泛食用和栽培的真菌,如香菇、平菇、金针菇等。
然而,食用菌的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影响,影响产量和质量。
为了保证食用菌的安全生产和高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本文将对这些措施进行探讨和总结。
一、病虫害的种类食用菌的病虫害包括真菌病、细菌病以及各种虫害。
真菌病主要是由霉菌、褐腐病菌和青霉菌等引起的,如霉变、褐变等。
细菌病则由细菌引发,主要有软腐病、菌核病等。
虫害包括蚜虫、蚜蚁、蚜蝇等。
二、病虫害防治措施2.1、土壤和介质处理食用菌的生长需要一个适宜的土壤和介质环境。
因此,在栽培食用菌之前,需要对土壤和介质进行处理。
首先,需要对土壤进行消毒,以杀灭土壤中的病菌和虫卵。
其次,选择适宜的介质用于菌丝生长。
常见的介质包括木屑、稻草等。
这些介质应经过蒸煮和晾晒处理,以确保杀灭病原菌和虫卵。
2.2、育苗时的措施在育苗阶段,需要注意加强灌溉和通风,保持适宜的温湿度。
同时,对于育苗培养皿和育苗基质,也要进行消毒处理,以确保无菌环境,减少病虫害的侵害。
2.3、合理的施肥和水肥管理食用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营养环境。
因此,在种植过程中,需要进行合理的施肥,确保充足的养分供应。
同时,需要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调整水肥比例,避免过度施肥和水分过多,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4、加强环境卫生管理食用菌的栽培环境要保持清洁卫生,尽量减少病菌和虫害的滋生。
因此,需要加强田间的杂草清除,定期对种植区域进行消毒处理,定期清理害虫和病虫的死亡体,以避免它们滋生和繁殖。
2.5、合理的栽培管理在种植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合理的栽培管理。
例如,栽培过程中需要注意菌丝的生长情况,及时对病菌和虫卵进行鉴别和处理。
此外,要注意适宜的温湿度控制,避免高温和湿度过大,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2.6、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对抗病虫害的有效手段。
例如,可以利用生物对生物的嫁接方式,将抗病虫性强的品种与优质食用菌品种进行嫁接,提高食用菌的抗病虫性。
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与治疗方法食用菌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农产品,具有高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方式,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
为了保证食用菌的健康生长和产量,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十分关键。
食用菌的病害主要包括真菌性病害和细菌性病害。
真菌性病害主要有褐斑病、炭疽病、灰斑病等。
病原菌通过空气、土壤、种子和施肥工具等途径传播,侵染食用菌的孢子或菌丝,导致菌体发生变质和死亡。
细菌性病害主要有软腐病、猝倒病等。
这些病害会导致菌体发生软化、变色,严重影响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
在食用菌的病害防治中,首先要充分了解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病规律。
了解病原菌的生活史和侵染方式,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治措施。
其次,在生产过程中要加强生产管理,保持菌床的清洁和通风。
菌床应定期清理和消毒,及时除去病变的菌体,减少病菌的传播。
同时,保持菌床适宜的湿度和温度,增强食用菌的抵抗力。
此外,合理施用农药也是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于真菌性病害,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
比如,利用一些对真菌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进行防治。
例如,利用对褐斑病有拮抗作用的芽孢杆菌,利用对灰斑病有拮抗作用的木霉进行防治。
同时,可以采用有防治作用的生物农药,如辛菌素、葡萄糖苷酵解酶等,进行喷洒处理。
对于细菌性病害,要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广谱杀菌剂和抗生素类药物等。
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浓度、用药方法和用药时机,避免对食用菌的毒害。
此外,还可以采用一些物理防治方法。
如在菌床上覆盖塑料薄膜,减少病原菌的侵染。
适当使用紫外线杀菌灯对菌床进行照射,杀灭菌床上的病菌。
还可以使用热水消毒,将热水浇灌在菌床上,提高菌床的温度,杀死病菌。
总之,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是一个复杂而繁琐的过程,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措施。
通过充分了解病虫害的特点和防治方法,加强管理和施药,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食用菌的病虫害发生,提高产量和质量。
在今后的生产中,还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寻找更加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
食用菌主要病虫害分析及防治建议1.食用菌主要病虫害分析1.1黑霉病黑霉病是危害食用菌生产的常见病害。
黑霉病是好湿性真菌,比较容易发生在平菇以及银耳等食用菌制种过程中。
堆肥初期长出灰白色粗壮稀疏气生菌丝,其分解淀粉的能力较强,能迅速占领料面形成交织稠密菌丝垫。
黑霉病的菌丝体在基物内或是在其上迅速蔓延,而发生这一病害的条件多是在土壤以及空气和粪便中,这一病害对环境的适应性也较强,生长速度较快。
1.2木霉病木霉病对食用菌产生的危害也较大,其包含多种类型,有绿色木霉以及康氏木霉等,出现原因主要是制种时没有做好消毒工作,或是培养的条件不适。
木霉病主要是在高温25~30℃,高湿环境下发生,初期菌丝呈现出白色,纤细致密,并形成没有固定形状的菌落,高温下几天就能满布料面。
1.3褐腐病褐腐病主要对香菇以及草菇和双孢菇的危害较大。
病菌只侵染子实体,双孢菇发育期,感染这一病害的症状表现也不同。
在土中形成菌索时侵染在菇床表面,形成一堆白色绒状物,直接达到15cm以上,产生后垣孢子时会变成黄褐色。
在其子实体分化时被侵染,会形成不规则硬团块,上覆白色棉絮状菌丝,到后期时就变成暗褐色。
子实体生长末期时受到侵染,菌柄会加粗从而形成大脚菇,并有恶臭。
2.食用菌病虫害的有效防治措施实施加强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要从多方面加强重视,要充分注重方法的针对性应用,遵循“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能准确判别病虫害的前兆较为关键,下面就食用菌常见病虫害提出几点防治措施。
2.1加强对黑霉病的防治防治食用菌黑霉病,要妥善打理好环境卫生,清理以及隔离污染物和采菇后的残留物等,并保持培养室以及栽培室和周边的卫生环境,这是避免侵染最有效的方法,对堆肥彻底消毒,菌种瓶的棉花塞避免出现受潮积水的问题。
还可通过药物防治的方法,主要采用占干料重0.1%的甲基托布津拌料,能有效防治黑霉病。
2.2加強木霉病的防治防治木霉病主要是培养室以及栽培室要保持低温环境,空气湿度控制在85%左右,做好清洁卫生以及通风的工作。
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引言食用菌是一类富含营养且味道鲜美的食物,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然而,由于种植环境和食用菌的特性,食用菌种植产业常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困扰。
这些病虫害会直接影响到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给种植户带来经济损失。
因此,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食用菌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食用菌病虫害的常见类型食用菌病虫害主要包括病害和虫害两大类。
病害1. 菌核病:菌核病是食用菌最常见的病害之一。
主要表现为菌丝颜色改变、菌盖变形和菌柄腐烂等症状。
2. 丝核病:丝核病是另一种常见的病害,其特征为丝核发黑,菌丝褪色,菌盖发病等。
3. 叶枯病:叶枯病会导致菌丝受损、菌盖变色、菌柄软化等症状。
4. 粉状菌核病:粉状菌核病主要表现为菌丝长粉或菌组织变成粉状。
5. 炭疽病:炭疽病会导致菌盖和菌褶出现黑斑,最终导致菌盖形态变形,品质下降。
虫害1. 珠斑蠹虫:珠斑蠹虫主要危害食用菌的菌盖,在菌盖上形成大小不一的孔洞,严重时可导致菌盖破裂。
2. 黑星病:黑星病的虫害主要表现为菌盖上呈现出黑斑,会降低食用菌的观赏和经济价值。
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为了有效防治食用菌病虫害,种植户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良好的种植环境管理确保食用菌种植环境干净整洁,保持空气流通,控制湿度和温度。
及时清理病虫害源,防止病菌或虫害的传播。
2. 种植优质菌种选择高质量的食用菌菌种进行种植,这有助于提高植株的抗病虫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强食用菌植物的免疫力,提高其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种植户应根据菌种的需求,通过施加适量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来满足植物的营养需求。
4. 使用生物防治剂生物防治剂是一种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种植户可以使用具有杀菌和驱虫作用的生物制剂,如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5. 定期巡查和监测种植户应定期巡查食用菌植株,观察病虫害的发生情况。
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防止病虫害的扩散。
《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xx年xx月xx日•食用菌病虫害概述•食用菌病虫害的诱因•食用菌病虫害的预防措施•食用菌病虫害的化学防治•食用菌病虫害的生物防治•食用菌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目录01食用菌病虫害概述食用菌病虫害是指在食用菌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中,由各种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对食用菌正常生长和发育产生负面影响的现象。
定义根据病因,食用菌病虫害可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两大类。
其中,侵染性病害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病害,非侵染性病害则包括环境不适、营养失调、药害等因素引起的病害。
分类定义与分类1危害与影响23病虫害会导致食用菌产量大幅度下降,影响生产效益。
产量下降病虫害会导致食用菌品质下降,影响销售价格和市场需求。
品质下降部分病虫害可能产生有毒物质,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威胁,需要引起重视。
安全隐患有效的病虫害防治可以减少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的损失,提高产量和品质,保障食用安全,增加农民收入。
防治意义目前,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主要采用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方法。
其中,化学防治具有见效快、效果好等优点,但易产生药害和耐药性等问题;物理防治具有安全、环保等优点,但效果不稳定;生物防治具有环保、安全、可持续等优点,但效果慢且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
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方法,提高防治效果。
防治现状防治意义与现状02食用菌病虫害的诱因品种退化长期使用单一品种,导致食用菌品种退化,抗病性下降。
种质资源匮乏缺乏高质量的种质资源,无法满足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需求。
品种与种质问题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导致食用菌病虫害的繁殖与传播。
设施老化栽培设施老化,缺乏维护,导致病虫害的滋生。
环境与设施因素栽培技术落后缺乏先进的栽培技术,无法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管理不当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导致病虫害的传播与扩散。
栽培与管理方面交叉感染不同品种、不同区域的食用菌之间的交叉感染,导致病原菌与害虫的传播。
食用菌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食用菌种类多,营养价值高,口感好,很受人们喜爱,生产中常见的病虫害较多,主要有:杂菌、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和虫害。
防治始终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对各类病虫害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确保食用菌的无害化生产。
1、竞争性杂菌的防治1.1发生特点竞争性杂菌主要有绿霉、青霉、链孢霉等,发生在高温高湿通风不畅的菌棚,在培养基质上与食用菌菌丝竞争生长,争夺养分和生存空间而抑制食用菌菌丝生长造成危害。
1.2防治方法选用成熟培养料并调至弱碱性,配料时加0.1%~0.2%多菌灵或克霉灵,严格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增加菌棚通风量。
出菇时,防止高温高湿不透气。
发现病症后,及时去掉霉点,用石灰水覆盖住发病部位,并在四周涂抹0.2%多菌灵或0.1%甲基托布津溶液,可有效控制其危害。
2、真菌性病害的防治2.1发生特点食用菌上发生的真菌性病害主要是软腐病。
发病时,菇床表面出现白色菌丝,后期变成水红色。
在低温高湿环境下,被侵染的菇体畸形,变褐色,直至软腐。
金针菇和平菇易感染此病。
2.2防治方法培养料进行二次发酵,覆土用巴氏消毒30分钟,加强通风透气。
降低土表和空气湿度,发现病菇立即摘除并集中处理,并在病区喷500倍液的甲基托布津或代森锰锌液,防效较好。
3、细菌性病害的防治3.1发生特点细菌性病害主要是细菌性斑点病,又称褐斑病。
在高温高湿、低温高湿、菇棚通风不畅的情况下,均易导致该病发生。
发病初期,在菌盖上出现不规则针头大小的褐色小斑点,后扩大为卵形,渐变为深褐色,直到黑褐色,发病严重时引起菇盖变形、开裂。
褐斑病多发生在双孢菇、金针菇、平菇上。
3.2防治方法严格覆土消毒和用水清洁,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90%,每次喷水后要注意通风以防菇盖表面长时间积水和处于湖湿状态,一旦发病及时清除病部,然后喷链霉素或含150mg/L的漂白粉水溶液。
在平菇上用0.1%克霉灵水溶液喷洒。
4、虫害4.1发生特点食用菌上的害中主要有菇蝇、菇蚊,均以幼虫危害菌丝体影响菌丝体定植和发菌。
食用菌主要病虫害及防治食用菌病虫害是指与食用菌争夺养分和空间,危害食用菌生长发育,引起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下降的微生物及害虫。
病害有两类,为侵染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
危害食用菌的害虫一般有昆虫、线虫、螨类及软体动物。
一、竞争性杂菌与防治(一)制种期杂茵1、常见杂菌(1)链孢霉:也叫好食脉胞霉,孢子橙红色或粉红色,也叫红色链胞霉,属中高温型好气性真菌,条件适宜时,生长极快,传播迅速,在以木屑、棉籽壳等作培养基栽培的菌类中常发生。
主要危害是与食用菌争夺养分与空间,常生长于袋口棉塞及菌袋表面,菌丝可在纵深发展,待菌丝长满袋后,自然消失,对出菇影响不大,但如与木霉交叉感染,则危害极大。
(2)曲霉:主要有三种,黄曲霉、黑曲霉、灰曲霉。
菌落形状中间黄绿色,周围一圈白色,属中高温型25—30°C,喜湿度大,微酸性环境,菌丝生长良好时,可将其覆盖,对出菇影响不大,主要危害是与食用菌争夺养分和空间。
(3)青霉与拟青霉:菌落颜色较青较蓝,周围白色,与食用菌争夺养分和空间,危害性比曲霉大。
(4)毛霉、根霉:菌丝象烂棉絮,根霉会产生假根,是培养料含水量偏高的表征,主要危害是与食用菌争夺养分和空间。
(5)木霉:产生绿色孢子,菌落呈绿色也叫绿色木霉,能分泌霉,起破坏作用,并产生孢外毒素,常造成烂筒,危害极大。
(6)细菌类:培养料有有机物腐烂的腥臭味,大多为细菌性污染。
2、杂菌发生的原因杂菌发生的原因主要有:袋口扎不紧,灭菌不彻底,培养料不新鲜或湿度偏高,接种时无菌操作不严,搬运过程中松袋或刺破菌袋,培养环境消毒不彻底,环境中杂菌孢子浓度大,初侵染源丰富,管理时喷水量过大,空气湿度大,环境通风不良,温度偏高等都是引起杂菌发生的主要原因。
细菌发生原因主要是灭菌不彻底。
3、杂菌污染的主要防治方法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食用菌是一种保健食品,因其生产周期短,许多食用菌栽培也不脱袋,它们既不宜下药,也不宜下一般农药,并且作用效果也不大,因而,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必须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主要在于防。
食用菌病虫害防治食用菌病虫害防治简介食用菌是一类具有高营养价值和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的菌类蔬菜,但它们也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威胁。
病虫害的发生不仅会导致食用菌产量下降和质量降低,还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
因此,科学的病虫害防治对于食用菌生产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食用菌病虫害和相应的防治方法。
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菌核病菌核病是食用菌上常见的病害之一,其主要症状是在菌体上出现黑色孢子盖。
为了防治菌核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合理管理菌棒,保持菌棒通风、适宜湿度和温度。
- 选择抗菌核病品种进行栽培。
- 定期清理垃圾,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干燥病干燥病是由于菌棒内水分丧失不均匀而导致的。
为了防治干燥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保持菌棒适宜的湿度和温度。
- 定期对菌棒进行喷水,增加湿度。
- 避免菌棒的过度干燥。
霉菌病霉菌病是食用菌产业中一个常见的病害,霉菌病的菌丝体多表现为铁锈色或灰色。
为了防治霉菌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定期检查菌棒,发现病害及时处理。
- 增加通风量,减少湿度,防止霉菌滋生。
- 选择抗霉菌病品种进行栽培。
菌核螨菌核螨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害虫,其危害主要表现为菌核被螨蚀、菌柄向上弯曲等。
为了防治菌核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定期清理垃圾,切断病虫传播途径。
- 积极维护菌棚环境的卫生,避免螨虫的滋生。
- 合理使用杀虫剂进行防治。
病虫害防治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病虫害防治之前,应先了解具体的病虫害类型和防治方法,请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 防治过程中,应注意使用安全、环保的药剂或方法,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损害。
- 维护菌棚的清洁,定期清理杂草和垃圾,防止病虫的滋生和传播。
- 定期巡视和观察食用菌的生长情况,发现病虫害要及时处理,避免病害的扩散和恶化。
- 食用菌的种植周期一般较短,要注重细致的管理和随时的监测,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结论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对于保障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食用菌常见的虫害及防治技术
食用菌常见的虫害有:
1、介壳虫:是一类多型性的无脊椎动物,分布广泛。
它们以食用菌为食物,可造成重大的损害,如阻碍菌的生长和形成,破坏菌液的流动性,并使菌体发霉。
2、吸血虫:吸血虫在食用菌上的危害也很大,它们会吸取菌体的汁液,减少菌体的营养,导致菌体变得松软,发霉,甚至死亡。
3、蚜虫:蚜虫会对食用菌进行穿孔,破坏菌体的结构,从而损害菌体的营养,影响其质量。
防治技术:
1、化学防治:使用有效的杀虫剂,如马拉硫磷、氰氟菊酯等,可有效控制虫害的发生。
2、物理防治:使用屏障阻挡虫害的侵入,如设置网格屏障,将菌种封装,以防止虫害的侵入。
3、生物防治:采用天敌、病原体等方式,可以控制虫害的发生。
食用菌的虫害及防治一、虫害种类1、菌蚊:包括眼菌蚊、小菌蚊、大菌蚊、茹蚊等。
成虫因种类不同,为黑褐色或黄褐色,体长1.8-6毫米。
幼虫乳白色或灰白色,体长4.7-16毫米,头黑色。
主要以幼虫为害食用菌子实体,也为害培养料和菌丝体,造成子实体枯死或腐烂。
2、茹蝇:包括黑腹果蝇、茹蝇、菌蝇等。
成虫褐色或黑色,触角比菌蚊短,幼虫白色,无头。
幼虫无头是与菌蚊的主要区别。
成虫常在腐烂的子实体上进食和产卵。
幼虫食子实体,造成子实体腐烂,亦能危害菌丝体,使菌丝腐烂。
3、跳虫:常见的有角跳虫、黑角跳虫、黑跳虫等。
体长仅1-2毫米,善跳如蚤。
主要咬食子实体,也为害菌丝体。
常群居为害。
使子实上布满麻坑。
重者可尽幼菇和菇蕾。
4、绒虫:体长仅0.9毫米,绒虫主要危害菌丝体,造成菌丝体成片枯萎死亡。
5、螨类:有粉螨、食酪螨、草螨、根螨等,形体微小,约和0.2-0.6毫米,肉眼不易看见。
体无色成乳白、黄白、红褐色。
可为害菌丝体和子实体,为害严重可造成绝收。
二、防治方法1、清洁菇房:菇房在使用前要彻底清扫,还要使用800倍的敌百虫或敌短畏进行灭虫。
如在室外栽培,要清除栽培场地周围的杂草,并用200-300倍的敌百虫液喷洒土壤。
对栽培场周围也要进行药杀,防止虫源侵入。
2、防止成虫:直入菇房门、窗及通气孔等,都要使用60目的细纱进行隔断,防止菌蚊、菇蝇等进入。
3、诱杀成虫:可利用菌蚊、菇蝇的成虫的趋光性,利用黑光灯或日光灯进行诱杀。
在灯周围挂以敌敌畏棉球或放置敌敌畏药盆。
也可利用蜂蜜、糖蜜等加入少量敌敌畏进行诱杀。
4、药剂防治:(1)菇房熏蒸-密闭条件下,每立方米空间用2-3片磷化铝进行熏蒸,以杀灭虫源。
(2)培养料处理-可利用前法对培养料熏蒸,以消灭培养料中的螨类。
也可用三氯杀螨醇灭螨,每50公斤培养料用量为15毫升,加水10公斤,均匀地喷到料上后堆积3天,共处理2次。
还可在培养料中拌入40%的辛硫磷500倍液或敌杀死1000倍液,50%的氧化乐果1000倍液等,有很好的防虫效果。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食用菌是一种珍贵的食材,其栽培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威胁,影响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食用菌栽培中的病虫害,并提供一些防治方法。
一、菌核病菌核病是食用菌栽培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由真菌感染引起。
菌核病的症状包括出现黑褐色斑点,并逐渐扩大蔓延,最终导致菌盖腐烂。
造成这种病害的原因主要是因菌棒的污染。
为了预防和控制菌核病,首先需要进行严格的病菌检疫,确保菌棒的质量。
其次,优化栽培条件,保证环境的通风和湿度控制。
还可以使用一些安全、无污染的防治剂进行喷洒,有效抑制病菌的生长。
二、蛀虫蛀虫是食用菌栽培过程中的另一大威胁,主要通过蛀食菌丝,导致菌丝的破坏和死亡。
蛀虫的症状包括菌丝出现蛀食痕迹,并逐渐扩大。
蛀虫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环境卫生措施不到位,导致蛀虫的滋生和繁殖。
为了预防和控制蛀虫,首先需要对菌棒、培养基和栽培设施进行消毒,杜绝虫害源的污染。
其次,定期清理和消毒培养环境,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和繁殖。
还可以使用一些环保型的杀虫剂喷洒,降低虫害的发生。
三、霉菌病霉菌病是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由霉菌感染引起。
霉菌病的症状包括出现白色霉斑,并逐渐扩大,最终导致菌体变软腐烂。
霉菌病的发生通常是由于环境湿度过高,通风不良,以及培养基存放不当等原因引起的。
为了预防和控制霉菌病,首先需要保持栽培环境的通风和适度的湿度,避免湿度过高。
此外,要定期清理栽培设施,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
还可以使用一些安全、无毒的防霉剂进行喷洒,有效抑制霉菌的生长。
四、蚜虫蚜虫是食用菌栽培中常见的害虫之一,主要通过蚜虫的吸食导致食用菌的生长受阻。
蚜虫的症状包括菌盖出现凹陷和变形,并且菌柄变细。
蚜虫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环境卫生措施不到位,导致蚜虫的滋生和繁殖。
为了预防和控制蚜虫,首先需要定期清理栽培环境和设施,以减少危害。
其次,可以使用一些环保型的杀虫剂进行喷洒,有效抑制蚜虫的繁殖。
还可以引入天敌,如瓢虫等,进行生物防治。
食用菌病虫害防治食用菌是一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食品,被广大消费者所青睐。
然而,种植食用菌的过程中,常常会遭遇各种病虫害的侵袭,严重影响其产量和质量。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食用菌病虫害,农民和相关从业人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就食用菌病虫害防治的相关方法和技术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农民提高种植食用菌的成功率。
一、病虫害防治方法1. 保持种植环境整洁食用菌生长的环境应保持整洁,避免杂草和落叶的堆积,清除周围的杂物和器具,以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
2. 合理的土壤管理选用优质的基质,确保土壤通气性良好,并进行适当的灌溉和排水处理,以保持土壤湿度适宜。
3. 种植优良品种选择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如抗白腐病的木耳品种、耐低温的香菇品种等,以提高植物的抗病虫能力。
4.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寄生虫或病菌来控制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法。
例如,引入瓢虫来控制木耳的蚜虫,或使用拮抗菌防治蔡氏夜光菇的灰蒙病。
5. 合理施肥根据食用菌的不同生长阶段和需求,进行合理的施肥。
注意施肥量要适度,避免过量施用肥料导致病虫害的滋生。
6. 合理灭菌和消毒食用菌的培养介质、工具和周围环境的灭菌和消毒非常重要。
采用适当的灭菌方法,如热水灭菌、蒸汽灭菌等,可以有效地减少病菌的侵害。
二、常见的菌病害与防治1. 木耳的白腐病白腐病是木耳栽培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由白腐菌引起。
白腐病的防治方法包括:提高通风条件、适当控制湿度、消毒培养材料、选择抗病品种等。
2. 香菇的病毒性疾病香菇的病毒性疾病常常导致产量下降和菇盖变形,严重影响香菇的质量。
亟需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如定期进行病毒检测、隔离病毒感染的菌株、加强菌棒的消毒等。
3. 蔡氏夜光菇的灰蒙病灰蒙病是蔡氏夜光菇的一种常见病害,由灰蒙病菌引起。
有效的防治方法包括:种植抗病品种、加强通风换气、进行适量的防病喷药等。
4. 平菇的黑根病黑根病是平菇栽培中常见的病害,由于黑根菌的侵害而引起。
防治黑根病的方法包括:加强灭菌消毒、控制培养物湿度、适时清理病株等。
食用菌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方法一、食用菌病虫害的识别方法1. 观察菌体外表:食用菌病虫害通常会导致菌体的外观发生改变,如出现斑点、腐烂、变色等现象。
2. 观察菌盖:食用菌的盖子上出现异常的颜色、斑点或凹凸不平等现象,可能是病虫害的表现。
3. 注意气味:食用菌患有病虫害时,可能会散发出不正常的气味,例如腐败味或有毒物质味道。
4. 查看菌丝:食用菌的菌丝出现变色、变形或其他异常现象时,很可能是病虫害的结果。
5. 了解生长环境:了解食用菌的正常生长环境,当发现生长环境突然发生变化,如温度、湿度等,可能是病虫害导致的。
二、常见的食用菌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1. 菌核病(主要针对蘑菇):- 识别方法:菌盖上出现凹凸不平的囊状物或拥有粘液状的表面。
- 防治方法:清理病状的菌盖和菌褶,及时清除任何可能的病菌来源,加强通风和消毒。
2. 干燥病(主要针对金针菇):- 识别方法:菌体表面变干燥、裂纹出现、产量下降等。
- 防治方法:调整适宜的湿度和温度,提高空气湿度,定期喷水以增加湿度。
3. 蛾虫类害虫(如金针菇蛾、蘑菇蚜等):- 识别方法:叶面上出现蛀食痕迹、蚜虫聚集、蛾虫危害等。
- 防治方法:人工捕捉有害虫,定期清除叶面的有害虫,喷洒天敌昆虫或环保农药。
4. 真菌病(如黑蘑菇炭疽病、灵芝花病等):- 识别方法:菌体表面出现湿疹、溃烂、色斑等。
- 防治方法:增加通风换气、保持适宜的湿度,避免过度浇水。
如病情较严重,可使用环保型的杀菌剂。
5. 病毒性害虫(如香菇病毒病):- 识别方法:叶面、菌体表面出现异常的颜色、纹理、萎蔫等。
- 防治方法:清除病菌携带者,如病毒扩散较快,建议销毁受感染的菌种或设备,保持卫生清洁。
6. 杂菌侵染:- 识别方法:观察到菌体表面出现不同颜色、纹理的杂菌。
- 防治方法:定期对种植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加强通风换气,避免交叉感染。
三、预防和防治措施1. 保持清洁和卫生:保持种植环境的清洁和卫生,防止细菌和病毒的滋生和扩散。
第七章食用菌病虫害及其防治第一节食用菌的主要病虫害第二节食用菌主要害虫第三节食用菌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本章重点:了解食用菌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食用菌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1)食用菌属大型真菌类,其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也同样适合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生长繁殖,如不重视生态环境的控制,在前期不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杂菌和各种虫害便会大量发生,加上食用菌本身的特点,又不便于随时使用化学药剂防治,因此在栽培中,遵循"以农业防治为主,合理配以生物物理方法,以化学防治为补救措施"的综合防治方针,充分发挥各种防治方法的优势互补,对各种食用菌的优质高产,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防治措施1、选用优质抗病品种。
⑴到正规厂家购买信誉度高、品牌正的菌种。
⑵母种传代不要过3代,栽培种由原种转接而来,不要由栽培种再次转接作栽培种。
⑶优质菌种的感官特征应是:菌丝健壮不老化、纯净无污染。
⑷一定要选用适合当时当地的温和型品种。
2、合理轮作。
⑴不同品种之间轮作:食用菌栽培实践证明,在同一菇棚内连续栽培同一菇类,极易引发杂菌污染,且一次比一次严重。
不同菇类,或同一菇类的不同品种之间,能产生具有相互颉颃作用的代谢产物,对病虫害及杂菌有一定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据此合理轮作,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⑵提倡大田内与其他作物轮作:有些菇类如平菇、鸡腿菇,大田种植,不需熏蒸消毒,只需取表土下30厘米的土刨细,拌入石灰粉即可。
每2-3年轮作一次,既可肥田,又能消灭病虫害,一举多得。
⑶更换新棚:有条件的菇农,可以每年更换新棚,防杂效果会更好。
3、远离传染源,搞好环境卫生。
菇房选址应远离仓库、厕所、畜舍,切断病虫感染的途径;菇房、用具、床架要定期消毒;栽培前和栽培后对各种操作工具及栽培场地进行消毒;需要覆土的菇类如蘑菇、鸡腿菇等,覆土进棚前要经曝晒或用甲醛熏蒸消毒(进棚前一定将气味散净,以免对菌丝造成药害)。
4、培养料要发酵,配方要合理。
栽培食用菌的物料北方一般以棉籽壳、玉米芯、麦秸牛粪作为主料。
各种物料最好采用发酵料,利用堆肥发酵高温杀死病菌虫卵,按照要求堆建、翻堆,使发酵温度上升到75℃以上,最好采用后发酵方法,以有效消灭堆肥内病菌虫卵。
各种物料混和要均匀一致,含水量适中(60-65%)。
要选用新鲜、无霉变的培养料,并严格按配方要求配制。
5、管理措施得当,合理调节温、湿、气三者之间的关系。
温度、湿度、氧气是影响各种食用菌质量优劣、产量高低的重要环境因子,三者要统筹兼顾。
出菇期间,在合适的温度下,如鸡腿菇16-24℃、双孢菇14-16℃子实体数量最多,产量最高;物料含水量以60-70%为宜,空气相对湿度在菌丝生长期间控制在75-80%左右,子实体阶段在85-90%,低于60%菌盖易反卷,高于95%以上易引发病害。
食用菌全都属于好氧性微生物,整个发育期间均需要新鲜空气,特别是子实体形成期间要勤通风换气。
通风不良、过于潮湿、温度过高的菇房,容易滋生杂菌害虫。
一旦发现病虫为害,应立即处理。
将所有的病菇、杂菌、害虫等污染物排除掉,进行深埋或销毁,病区用药剂防治,并注意通风。
二、物理防治方法1、设置屏障。
将病虫源拒之棚外,菇棚的门窗要安装防护网,防空洞、地下室进门处留一段黑暗区,以防飞虫乘隙而入,将病虫带入菇棚内。
2、人工诱杀。
⑴灯光诱杀:许多食用菌害虫有较强的趋光性,可用黑光灯或节能灯诱杀,具体方法是在灯下放一装有0.1%敌敌畏的水盆,害虫落入盆中即被杀死;也可在强光处挂粘虫板,板上涂40%聚丙烯粘胶,有效期可达2个月。
毒饵诱杀:用菜籽饼(也可用棉饼、豆饼替代)诱杀,主要诱杀螨虫,方法是在菌床上铺若干纱布,纱布上铺一层炒熟的菜籽饼粉,螨类闻到香味后便会聚集于纱布上取食,此时将纱布连同螨虫一起放入沸水中浸烫。
三、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在食用菌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应用前景乐观,是实现无公害食用菌生产的关键技术。
利用细菌制剂如苏云金杆菌可防治螨类、蝇蚊、线虫,用植物制剂如鱼藤精、烟草浸出液对多种食用菌害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抗生素类药剂如链霉素、金霉素防治食用菌上的细菌性病害,效果理想。
四、化学药物化学防治应作为其他方法失败后的一种补救措施,这是因为:⑴食用菌栽培周期短,药物喷施后易在菇体内残留,食后对人有毒副作用。
⑵食用菌子实体完全暴露,加上目前选择性农药不多,防治病虫害的农药也会对食用菌本身产生不同程度的药害。
⑶影响出口贸易,现在世界各国对各种食用菌的质量检验都非常严格,农药残留将会严重影响菇体的质量信誉和市场竞争力。
所以,农药防治是在万不得已时的一种应急措施,并要遵循农药使用的安全性原则:一是禁用剧毒、残效期长的有机汞、有机磷农药,要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二是出菇期间禁用药剂防治。
1、杀真菌药剂。
食用菌的病害和竞争性杂菌大多是真菌引起的,它们对药物的敏感程度有许多相似之处,多采用多菌灵、托布津、苯菌灵、克霉唑、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杀菌剂。
但要注意在食用菌栽培的不同阶段,其浓度、剂量都应按规定用量选用,防止发生药害;其次,多种药剂交替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
2、杀细菌药剂。
漂白粉(次氯酸钙)是食用菌细菌性病害防治最常选用的药剂,如对平菇细菌性黄斑病,可在菇潮间采用漂白粉兑水1:600的药液喷施,也可喷洒0.25-0.30%的甲醛溶液进行防治;或是局部发生较严重的细菌性病害,一般多用兽用抗生素和链霉素、金霉素、庆大霉素等,但一定注意使用浓度,如链霉素和金霉素一般用每毫升200个单位的药剂喷洒防治。
3、杀虫药剂。
菇房内发生眼蕈蚊、粪蚊可喷500倍敌百虫;敌敌畏具有熏杀和触杀作用,对菇蝇类的成虫、幼虫和跳虫有特效(但对螨类杀伤力差),但一定要注意平菇对敌敌畏很敏感,浓度稍大就可能产生药害,最好改用敌百虫或辛硫磷;同样,蘑菇对敌百虫敏感,最好改用敌敌畏,而不用敌百虫。
若有跳虫和螨类同时发生,用辛硫磷和杀螨剂混配效果较好。
另外,用磷化铝熏蒸防治效果也很有效,一般讲,每立方米用2-3片(6.6-9.9克),对大部分食用菌害虫都有很好的杀灭效果。
熏蒸后菇房密闭48小时后,要开窗通气3小时以上,确定无余毒后才可入内。
注意一定确保人身安全。
食用菌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2)食用菌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往往也适合各种病虫的生长。
在食用菌栽培实践中,单靠药剂防治还不能解决问题,必须采用以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把病虫害控制在露头之前。
1、栽培防治。
要采用先进的栽培措施,进行科学管理,尽量满足食用菌对温度、湿度、营养、空气、光线等的要求。
在有效栽培期内,力争早发、发足、发好菌丝,为早出菇、长大菇打好坚实的基础。
出菇后,调节好温、湿、气,进行以壮菇为中心的管理,达到减轻病虫危害的目的。
2、化学防治。
①搞好环境卫生。
栽培场地要远离仓库、饲料间、鸡棚等病虫传播源。
栽培场所除用清水冲洗干净外,还要用10%浓度的石灰水喷洒于四壁及地面。
接种前一天,关闭门窗,用40%甲醛熏蒸,培养室外墙四周用0.5%敌敌畏溶液喷洒驱虫。
②床架、用具药物消毒。
栽培食用菌的床架、用具都应进行严格的药物消毒。
可用1%的高锰酸钾溶液洗涤或用3%--4%的石碳酸溶液喷雾消毒。
③培养料消毒。
生料栽培时,加0.3%的多菌灵可抑制霉菌。
堆料场地先用水冲洗干净,然后用0.5%敌敌畏溶液或3%--4%石碳酸溶液等喷洒,防止病虫发生。
④采菇结束后彻底消毒。
食用菌栽培结束后,对菇房和菇床以及其它用具要进行一次彻底消毒。
除药物消毒外,有条件的可用70℃温开水浸洗,以杀死真菌及线虫、螨类等病虫。
平菇常见害虫的发生与防治近年来,随着平菇栽培面积的扩大和栽培年限的增长,害虫的为害日益普遍,且呈发生早、快的趋势、严重时片菇无收。
由于平菇对农药较为敏感,易产生药害,当虫害发生后用药,很难达到除虫保菇的效果。
因此,识别各种害虫的危害特点,减少侵染源,是避免和减少虫害发生的有效措施。
一、害虫种类1、眼菌纹又叫尖眼菌蚊,俗称小黑蚊子、小苍蝇、白蛆(指幼虫)。
属双翅目、蚊类昆虫。
成虫体长2-3mm,褐色或灰褐色。
体长具毛,有一对膜质前翅和一对特化为平衡棒的后翅。
复眼发达,顶部尖,在头顶延伸并左右相接,形成眼桥。
触角丝状,16节、雌虫腹末尖细,雄虫腹末有一对铗状抱握器。
幼虫白色透明或乳白色,初孵化的幼虫长0.75mm,宽0.1mm,后期5.5mm,宽0.5mm,共12节,无足,头黑色,骨质化,咀嚼式口器发达。
成虫活泼善飞,有趋光性,喜腐殖质,常集居在不洁之处(如菇根、弱菇、烂菇及垃圾处)交尾、产卵。
幼虫喜群居于培养料中活动取食,为害菌丝、原基及幼菇,适宜取食衰老状态的菌丝。
此时,若喷水过多,更有利于幼虫生长发育,在短期内为害成灾,故经秋冬季部分出菇,春季再出菇的菇棚受害重,轻者影响产量,重则造成绝收。
2、瘿蚊别名菇蚋,幼虫称菌蛆。
双翅目蚊类害虫。
成虫虫体较弱小,长1-2mm左右,淡黄或桔红色。
头小、复眼大。
触角念珠状,11节,节上有明显的毛,雄虫触角比雌虫长。
前翅膜质透明有毛,翅脉有3条纵脉和1条横脉,后翅退化为平衡棒。
3对足相似。
雌虫腹末尖细,雄虫腹末有一对铗状抱握器。
幼虫体小,长2mm左右,初期乳白色,后呈桔黄或桔红色,长条或纺锺形、头部不发达,有1对短触角,体分13节,表皮透明无足。
中胸腹板上有突出的叉状剑骨片,这是瘿蚊幼虫的主要特征。
成虫不善飞行,有群聚性,趋光性强,在菇床原料或堆场中产卵。
瘿蚊主要以幼虫为害。
幼虫喜潮湿,可在水中生活。
发菌期幼虫在料中为害;出菇期在料面、幼蕾及菇柄上为害;菇蕾受害发黄,萎蔫而死。
成熟菇体受害后,大量幼虫聚集于菇柄及菇背面,严重时料面呈现一层桔红色粉状物质,影响平菇的商品性和产量。
由于其主要是幼体生殖,繁殖周期短,短期内可大发生。
3、蚤蝇属双翅目昆虫。
成虫体长或微小,淡褐至黑色。
触角短,有3节,芒状。
幼虫透明至乳白色,头尖,不骨质化,腹末钝。
菇房通风不良,湿度过大,死菇烂菇不及时处理,常造成蚤蝇成虫产卵,繁殖为害。
幼虫行动迅速,从菇蕾基部侵入,咬食柔嫩组织使菇体组织变成松散的海绵状,最后整个菇蕾全部咬空。
覆土层湿度越大,发生越严重。
4、跳虫又名烟灰虫,属弹尾目昆虫,跳虫是无翅的低等小昆虫,体长1-2mm,若、成虫蓝紫色,体有散生的灰白色小斑,有毛和蜡粉,能在水上活动、头部生有粗短的触须。
足3对,粗大,第4腹节上有一对弹器。
幼虫颜色较白,体形和成虫相似,休眠后脱皮,色泽逐渐转暗。
大多腐食性,有些取食平菇子实体,钻进菇柄和菇盖中取食,造成孔洞,降低商品价值。
当平菇跳虫大发生后,大量跳虫云集于菌柄与菌盖交界处,侵害菌褶,使之出现红褐色斑点,一旦受惊,跳虫将从菇床上跳离,躲入潮湿阴暗的角落以致成坨。
跳虫还会携带病原菌及病毒。
5、害螨属蛛形纲、蜱螨目。
体微小,有8足,像蜘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