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5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的互相协同努力自信心和自尊心是孩子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基石,它们不仅影响着孩子在学习、社交和生活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更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家庭教育:营造积极、支持的家庭氛围1. 无条件的接纳:父母要全心全意地爱孩子,认同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即使孩子犯错误也要以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对待,让孩子感觉到家是安全和温暖的港湾。
2. 帮助和鼓励:积极地肯定孩子的努力和进步,即使是很小的进步也要得到真诚的赞颂和鼓励,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
3.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父母要以身作则,展示出积极乐观的态度,并将积极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判断标准,培养健康的自我认知。
4.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鼓励孩子接触不同的活动,找到自己喜欢的兴趣爱好并努力坚持,这不仅能够帮助孩子获得成就感,还能提升自信。
5. 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允许孩子在适当的范围内学会独立思考和行动,尊重孩子的意见和决定,帮助孩子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
二、学校教育:锻铸积极主动、接纳和包容的学习环境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学校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兴趣,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2. 建立积极主动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与学生的平等交流沟通,帮助和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课堂活动,指导学生树立自信。
3. 营造包容和接纳的校园文化:学校要创造一个和谐、包容、友善的校园文化,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到被接纳和尊重。
4.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并提供相应的平台和资源,帮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能力、提升自信。
5. 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学校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帮助学生克服一切困难,重拾自信。
教师如何应对学生的自尊心问题自尊心是一个人对自己认知和价值的评估和尊重。
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自尊心是其发展和取得成功的关键。
然而,现实中,一些学生可能面临自尊心问题,这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和个人发展。
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自尊心。
本文将探讨教师如何应对学生的自尊心问题,并提供一些有效的策略。
一、倾听和尊重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倾听和尊重,让他们感到被理解和认同。
当学生向教师倾诉他们的困扰时,教师应该耐心地倾听,不批评或评价他们的感受。
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建立起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关系,并帮助他们增强自信。
同时,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和特长,给予他们应有的赞扬和肯定。
二、积极引导和激励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可以通过积极引导和激励学生来提升他们的自尊心。
教师可以设定具有挑战性但适应学生能力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获得成就感。
同时,教师也应该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鼓励,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和成果。
这样能够让学生建立起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
三、关注班级氛围和人际关系教师应该关注班级的氛围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助,避免单一的比较和竞争。
教师可以设置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团队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增强彼此之间的尊重和信任。
另外,教师也应该及时处理和解决班级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防止这些问题对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伤害。
四、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适应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挑战。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做自我反思,帮助他们分析和评估自己的表现,并制定改进计划。
同时,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培养积极的情绪管理能力,教授一些应对挫折和困难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保持乐观和自信。
五、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资源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资源,帮助学生克服自尊心问题。
如何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稚嫩的心灵。
良好的心理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是学生进步的一个前提。
作为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温情的积极向上的氛围是非常有利于教育教学的。
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营造温情心理氛围的先决条件。
当自尊心理使人去克服各种困难和自身的弱点,合理地维护自己的尊严时,它在人们的行动中起积极作用。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才会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并获得成功。
要保护学生自尊心,以下几方面是不应忽略的。
(1)坚持平等对话。
作为教师,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过去的”师道尊严”已被时代所摒弃,学生是与老师完全平等的人,尊重是教育民主的第一原则。
有了这种健全的心理,才能平等地、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才不会压抑学生的个性,才会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2)关注弱势群体。
维护自尊是每个正常人的基本需要,班级里的后进生及有某方面生理缺陷的学生则更渴望在集体中居于适当的地位,得到较好的评价和重视。
因为他们的自尊心往往更脆弱,更容易受伤害,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关注这些学生的心理需求,更加细心地呵护他们的自尊心。
我们要像给朱元璋画像的聪明画家那样,既要保护弱势群体的自尊,又要做得巧妙,使他们感觉不到自己的弱势。
(3)挖掘前进动力。
渴望积极的肯定性评价而获得自尊,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需要。
虽然教师眼中的双差生(学习差、品德差)表面上看似什么都不在乎,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同样也有十分强烈的自尊需求。
对待这些学生,教师不能因为”恨铁不成钢”,就总是恶语相讥或横加指责,那样只能使他们在背离我们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教师应积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的长处在集体活动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并以此为契机,激发他们的荣誉感、自尊心和上进心。
(4)宽容学生的过失。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小过失是不可避免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并非故意的,而是在不经意间造成的。
怎样维护学生的自尊心高自尊的同学经常与教学中较多的赞许性态度、班级中的积极行为和同学之间的广泛交往紧密联系。
如何在课堂中加强所有同学的自尊,也是教师的重点。
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怎样维护同学的自尊心的相关内容。
怎样维护同学的自尊心我们成人常常在做工作的时候其实也会有这样的感受,当你非常确定的接到一项命令的时候,命令描述的非常清楚,那么你就知道该怎么做,因为大家工作这么多年了,每个人都会有一整套的方法。
但是如果说给你的命令特别不清楚,模模糊糊的一个概念,你做的时候就会特别痛苦,因为你不知道你该依据什么,你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做错,什么时候做对。
孩子在青春期的不能确定我是谁的时候,他的这种痛苦会比我们感受到的这种感觉要大得多。
所以有很多的犯罪性人格的形成其实就是在青春期的时候。
因为实在没有办法把外在对自己的评价放高了,踏踏实实做不到,那么他就干脆,我们叫破罐子破摔,好吧,反正横竖都是这样,这样的话不管怎么样,我是确定的。
所以这是我们青春期的父母所要知道的。
到了十八岁的时候,基本上这个点就要已经定好了,后续可能有的孩子会延展到25岁。
实际上他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停的在验证而已。
怎么维护同学的自尊心教师通过有时示范分析自己的错误活成功,帮助同学学会接受自己的错误和成功。
通过自己讲述来示范你接纳错误或者肯定成绩,帮助同学欣赏自己的力量并理解自身的局限性。
例如:“看来我好像又加错了。
下次我必须在细心一点。
〞或者“今天的课我感觉好极了。
我努力准备了这堂课,每个人都达到了教学目标,你们真棒。
〞受同学是价值的个体,无论你可能不得不抵制他们的某些行为。
无论在日常行为中有些同学常常会犯错,但是他们并不坏,也非不体谅别人活着不怀好意。
区分同学做了些什么和同学是什么样的人这两个概念是很重要的。
向每个完成任务和去的成绩的同学表示庆贺。
“我们可以因灌木丛中有玫瑰扎人而埋怨,也可以为灌木丛中有玫瑰花而欣喜。
〞我们必须透过同学的错误行为去挖掘其中的闪亮点。
保护学生自尊心三步曲人们常说,树怕伤根,人怕伤心,凡是人都有自尊心。
但是人们却往往忽视了孩子、学生的自尊心,认为他们小,经常不尊重他们。
其实自尊心是孩子成长的精神支柱,是孩子向善的基石,也是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创设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保护的自尊心更显得举足轻重,需要老师去保护去尊重。
(一) 等待——为学生彰显个性留出时空。
等待非常重要,教师要学会延迟判断,让学生自己判断,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而不是老师作为一个法官来判断,这是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使用的一种策略。
教师不要把自己知道的答案马上急于告诉学生。
等待可以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一个自由想象的时空,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面对这些学生,给他们留有思考的时空,他们就会去判断、去发现、去创新。
(二)喝彩——为学生展示才华搭建平台。
抓住合适的机会给学生以诚挚的鼓励,激励、赞赏,能使他们得到自尊的首肯和努力奋发的学习动力。
赞赏不仅仅针对学生学习中小小的进步、积极的努力和提高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和专长,赞赏学生对教科书的大胆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学生积极成长、教学效率极大提高的效果。
喝彩,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冲击式的学习欲望。
时常为学生喝彩:“你说的好啊!”“老师为你高兴!”“真棒,再想想还有什么办法,好吗?”学生在老师的鼓励、撩拨下,大胆想象、大胆猜测,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探索、发现与解决。
(三)期望——为学生发展自我注入动力。
成人对儿童不予以任何期望,儿童就会象一棵无人修剪的小树一样,不会成为栋梁之材。
一个人自尊心的强度与自我评价的水平是密切相关。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巴巴拉伯杰指出:要想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孩子必须感到自己既能讨人喜欢又有足够的能力,他必须深信自己的价值,能够应付自己和周围的问题。
青少年的自尊心如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自尊心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它不仅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还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然而,在如今充斥着各种竞争和评判的社会环境下,青少年的自尊心往往受到挑战和伤害。
为了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家庭是培养青少年自尊心的基础。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和关爱,建立积极的家庭环境。
通过与孩子的交流和互动,父母可以了解到他们的需求和关切,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支持和鼓励。
此外,家长还应该关注自己的行为,充当良好的榜样,避免对孩子进行过度的批评和指责,以免对其自尊心造成伤害。
其次,学校和教育机构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来提升他们的自尊心。
此外,教育机构应该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矛盾和困惑,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与自尊心。
此外,社会环境的改善也是保护青少年自尊心的重要因素。
社会应该倡导多元化和包容性,避免对青少年进行歧视和排斥。
同时,媒体也应该提供积极健康的信息和形象,避免过度强调外貌和物质价值,给予青少年正确的导向和评判标准。
最后,青少年本身也需要培养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
他们应该学会正确处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批评,不将其过度内化为对自己价值的否定。
此外,他们应该注重发展自己的优势和爱好,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从而不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伤害。
总之,青少年的自尊心是他们健康成长和成功的关键之一。
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以及青少年本身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提供一个健康有益的环境,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自我形象,迈向美好的未来。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充满信心地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尊心自尊心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至关重要。
良好的自尊心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同感,培养积极的心态,并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加坚韧和自信。
本文将探讨几种方法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尊心。
1. 提供积极的反馈和认可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认可来鼓励他们。
当学生取得进步或者表现出色时,要及时赞美和肯定他们的努力和成就。
这样的肯定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激发他们继续努力的动力。
2. 帮助学生树立目标和规划教师和家长可以帮助学生设定可行的目标,并帮助他们规划实现这些目标的步骤和方法。
当学生感到他们可以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时,他们会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感到肯定,从而建立起良好的自尊心。
3. 鼓励学生参与积极的活动参与积极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潜力。
教师和家长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例如体育运动、艺术表演、社区服务等。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可以获得成就感,增加自信心,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感教师和家长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决策权,让他们承担一定的责任。
当学生感到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做出决策,并对其后果负责时,他们会对自己有更高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5. 培养学生的逆境应对能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面对挫折和失败。
教师和家长应该教导他们正确看待挫折,并帮助他们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当学生在困难中坚持不懈、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时,他们会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更大的认同感,从而提高自尊心。
6. 倾听和关心学生的情感需求学生需要得到他人的倾听和关心,以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教师和家长应该积极倾听学生的心声,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
当学生感到自己被重视和关心时,他们会更加自信和满足,从而建立起良好的自尊心。
7. 提供合适的挑战和机会学生需要面对适度的挑战和机会,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教师和家长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合适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如何保护学生自尊心概要:小学阶段是自尊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小学生自尊的顺利发展有赖于我们做老师的不懈努力。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
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裂,不复存在。
”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不仅需要教师对孩子的一腔热爱,还需要教师理解孩子的想法并利用自身的学识帮助孩子顺利成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使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应该重视与学生平等对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尽量呵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心。
一、表扬时,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老师表扬一些行为比较优秀的同学有可能没有起到宣扬先进的作用,反而可能会引起一些同学的不满,难以取得教育众人的效果。
在严抓班级卫生保洁的过程中,我发现我们班的许XX同学每天中午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并马上清扫教室,此时如果班主任在班会上指名道姓地表扬,可能会使部分同学感到小题大做,甚至会引起一些学生的讽刺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我用“我班有一同学”代之,着重表扬好事本身,号召他人学习。
这样既正面宣扬了好人好事又使学生们易于接受教育,做好事的同学越来越多。
二、批评时,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在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师习惯把违反纪律的学生当着老师或同学的面狠狠地批评,让被批评的同学面红耳赤、羞愧难当。
也有些老師习惯用过激的语言去刺激课堂上答不出问题的同学,或叫学生站着上课,以示惩罚。
这些做法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当学生犯错时,教师要先了解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同时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采用适合的方法灵活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语气上尽可能严厉,让其知晓厉害关系,但在实际处理时要“轻”些。
毕竟犯错误的同学是个别的,学生的错误又是偶然的,决不能公开学生的错误。
如果班主任让犯了错误的学生既接受了惩罚并且意识到了错误,那么这种惩罚达到了教育目的。
如某次单元考试后,班上的张XX同学利用到办公室交作业之便,看到老师刚改好的试卷成绩不理想,便趁老师不在偷偷用笔把自己的分数改多了10分,被我发现后,我并没有着急找她谈话,而是通过调查,了解她改分数的整个过程。
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建立自信和自尊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让他们更好地面对挫折和困难,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因此,教师也需要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一、尊重学生个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掘并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同时也要接纳他们的不足之处,理解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这样能够让学生觉得自己受到认可和尊重,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二、给予肯定和鼓励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
这种正向反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同时,也要注意方式和方法,不能只关注成绩,而要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付出中予以认可和鼓励,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进步和价值。
三、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智慧。
同时,教师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群体荣誉感,让学生从集体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强大。
四、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也与其创新能力和想象力密切相关。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设计、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己的“探险”中探索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增强他们的信心和自尊心。
总之,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尊重学生个性、给予肯定和鼓励、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教师都有很多可操作和可实施的方法和策略。
希望广大教师能够注重这一方面的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信和尊重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的自尊心是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都需要关注和培养的重要品质之一。
作为老师或教育者,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并努力创造一个积极、尊重和支持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的自尊心。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爱护学生的自尊心。
1. 倾听和尊重尊重是培养学生自尊心的基础。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倾听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并真诚地对待他们的观点。
通过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他们便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地位,从而建立起自信心和自尊心。
2. 鼓励积极表现学生在课堂上或其他方面取得好成绩或有进步时,我们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这种积极的反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增强他们的自尊心。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平衡,不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还要鼓励他们的努力、创造力和其他能力的发展。
3. 赋予责任感给予学生适当的责任感可以培养他们的自尊心。
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些适合他们能力水平和兴趣的任务,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
同时,我们也要给予学生适当的自主权,让他们在决策和问题解决中感到自信和自豪。
4. 鼓励交流和合作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和合作可以培养他们的自尊心。
组织一些小组活动或团队项目,让学生有机会与他人互动和合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重视每个学生的贡献,并给予公正的评价和认可。
通过合作活动,学生可以相互借鉴、学习,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自尊心。
5. 提供支持和帮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困难和挑战,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倾听和理解他们的问题和困惑。
通过提供正确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将得到加强。
总之,爱护学生的自尊心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通过倾听和尊重、鼓励积极表现、赋予责任感、鼓励交流和合作以及提供支持和帮助,我们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尊重和支持的学习环境,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全面发展,实现他们的潜力和目标。
教育工作者应该始终牢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而有价值的,他们的自尊心值得我们尊重和关爱。
如何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摘要:自尊心,是每一个人具备的心理状态。
教师必须平等对待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这就要教师善于通过激励来帮助学生来建立积极的心态,建立对自己潜能开发的自信心,使外力变为内在动力。
关键词: 保护学生自尊心尊重学生平等对待
提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我们会自然而然的想起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
一天,陶行知先生看到一位男生要用石头砸同学,及时将其制止,并让男生到校长室。
当陶先生回到办公室的时候,那男生已经早等候在那儿了。
陶先生掏出一块糖,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接着又掏出一块糖,“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
”男生将信将疑的接过糖果。
陶先生又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陶先生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学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样的方式。
”陶先生拿出第四块糖:“你已经认错,再奖励你一块,我糖发完了,谈话也该结束了。
”
读了这个故事,我深受启发。
陶行知先生既客观的帮助学生分析了错误的原因,又点明了他身上的闪光点,并用四块糖做奖励,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这种情形下,这名学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一定会痛改前非,不会用暴力解决纷争了,而他身上原来就有的正义感必将得到发扬光大!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通过理解、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多以激励的方式引导学生改正错误、发展特长,使学生始终有健康的心理状态,乐于听从老师的教导。
第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首先要树立“尊重学生”的教育理念
在我们传统的认识中,“尊重”往往是对上的,要求下辈对上辈要尊重。
其实,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
每位学生都有其个性和尊严,作为一名教师应是学生心灵的卫士,切不可随意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那样不仅不会促进学生奋发学习,还会使他失去对学习的兴趣,甚至厌恶、憎恨学习。
记得我刚教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语文课上,我让学生组词写词语,其他同学都写完了,只有一个叫王宇的同学没有写完。
我随口说了一句:“你怎么写得这么慢。
”当我走到讲台的时候,我发现,王宇的眼里含着泪花。
在以后的几节课上,每当我走到他跟前,他就显得慌里慌张,写的更慢了,自信心更差了。
由此可见,如果教师的感情稍有把握不住,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在老师的无意中受到伤害,甚至能影响终生。
教师不经意的伤害,也许扼杀的就是“贝多芬”、“莫扎特”。
在此我们更深感陶行知先生曾经告诫我们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是多么的有道理!从这件事上,我深深感到,我们要认清自己职业的特点,树立“尊重学生”的教育理念,完善教育行为,懂得学生的心理特征,改善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不能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放下架子,提供适应学生成长需要的服务。
第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应该平等地对待学生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实现教育民主化,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
陶先生认为教师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
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
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
宽容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
教师如果学会对学生适当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
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因此只要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就能使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
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
学生的可塑性很强。
从生理、心理的角度看,他们渴望被喜欢、被注意、被关爱。
而问题的根本恰恰在我们为人之师的教育者身上。
由于教师的所作所为使得其他学生对差生侧目而视,使得差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怎么做得到的总是批评、训斥,甚至嘲笑、讽刺、漫骂……,干脆将错就错,破罐子破摔,竭尽捣乱之能事,叫你头痛没商量。
有多年教育体验的老师都知道,当一届届的学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后,头脑活络、吃苦耐劳、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往往是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阔路相遇,大老远跑过来叫声“老师好”的往往是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
逢年过节,跟你贴心地电话拜年或登门探望的还是这些你眼中曾经的“后进生”!
一旦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在面对这些受伤的天使时,怎能不顿生怜爱之情呢?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定要冷静。
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牢固树立“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的基本信念。
“一棵树如果花不鲜艳,也许叶子会绿得青翠欲滴;如果花和叶子都不漂亮,也许枝干会长得错落有致,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美丽,也许它生长的位置很好,在蓝天的映衬下,远远看去,绰约多姿,也流露出几分美感。
只要你带着欣赏的眼光,带着审美的心情,总能在一棵极普通的树上发现出美来。
”这段话,应成为我们欣赏学生并作为行为指导的原则。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不少后进生在班级活动中的某一方面有很好的表现,有的体育方面很棒,有的热爱劳动,有的歌唱得好,等等。
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且视为至宝,精心呵护与引导,并及时地抓住他们的闪光点进行表扬、肯定,使他们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怀、信任、鼓励,逐步树立起自尊和自信,由此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进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即使是所谓“差生”,也应该相信他们不是天生就无能,而是一群“才能未被开发之人”。
其实,实践中学困生转变成特长生、优秀生的事例并不少见。
对于那些犯错误的学生,要讲究批评的艺术,尽最大可能地保护其自尊,尽最大可能地避免学生感到有“伤自尊”场面的出现。
如果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教师的无意伤害,便会引起学生内心的愤怒和反抗,造成师生感情对立,使教育工作难以对学生产生良好影响。
二是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要虚心向周围的人、乃至学生学习,以此来完善自己。
人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这块阵地的主人,陶行知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讲道德、能思考、会创造的人”。
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来考虑,把人的发
展作为首要目标来追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
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
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我们也必须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成长,这样才会完善自己,得到学生的尊敬、信任和爱戴,使自己具有强大的教育感召力。
教师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员,他的职责是培养教育下一代,但是其本身的知识结构、文化底蕴也是有限的。
只有不断学习,放眼看世界,才会意识到自己各方面的不足,因而潜心学习,提高素养。
另一方面,学生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走在时代前沿的鲜活的群体。
教师如能走近他们,了解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从学生身上了解时代的讯息,领悟到学生真正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才能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感触到教师的关心。
让我们以人为本、做民主教师,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培养高尚的人格修养,用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去托起明天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