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172.81 KB
- 文档页数:3
中后期小麦田间管理要点
一、灌溉管理
1.合理灌溉:根据小麦生长不同阶段的需水量,合理安排灌溉次数和用水量,避免出现旱涝和水分浪费。
2.培育壮苗:在拔节分蘖期进行穴盘苗、垄沟苗或插秧等壮苗措施,提高抗旱性和调整光合作用能力。
3.注意排水:在水稻田或低洼地种植小麦时,要加强排水管理,避免因积水导致根部缺氧而影响生长。
二、施肥管理
1.合理追肥:结合土壤肥力和小麦生长需要,在拔节至灌浆期逐步加强追肥,注意及时调整肥料种类和用量,保持脱硝作用和固氮的平衡。
2.适当施磷:小麦对磷的需求量较大,可在播种或移栽前基肥时充分施用磷肥,提高小麦品质和产量。
3.注意追钾:钾是促进小麦抗逆性能的主要元素,对增加产量和提高品质起到重要作用,应适时追施钾肥。
三、病虫害防治
1.病害防治:对于病毒病、锈病、白粉病等小麦的常见病害,采取灭菌播种、生物防治、药剂喷雾等防治方法,确保小麦健康生长。
2.虫害防治:小麦常见的虫害有蚜虫、稻飞虱等,可以采用昆虫诱杀剂、防治昆虫和合理田间管理等措施,减少虫害的危害。
四、收获管理
1.分田收割:根据小麦成熟度和麦田情况,合理划分小麦地块进行分
田分时收割,避免不同田块小麦混杂、交叉感染等问题。
2.合理机械化收获:在使用收割机等机械进行收获时,要注意刀具的
调整和清洗,确保小麦颗粒破碎率低,减少损失。
3.及时晾晒:对于刚收割的小麦要及时晾晒,保持粒粒分明、无霉变,提高存储质量。
综上所述,中后期小麦田间管理要点包括灌溉管理、施肥管理、病虫
害防治和收获管理等方面。
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这些管理措施,才能保证
小麦生长良好,产量和品质得到保证。
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要点中后期管理要以延长叶片功能期、稳定亩穗数、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优化品质为主攻方向。
现提出如下管理措施:1、合理追施拔节肥、提高穗粒数:返青期未施肥的地块,拔节中后期亩施尿素20公斤,施过肥的地块亩施尿素7.5--10公斤,以减少小花退化,提高穗粒数,并为提高粒重打基础。
2、预防低温冷害:在寒流到来时,提前浇水,以水调温,调节小麦植株附近的温度,可预防或减轻晚霜危害。
3、补施灌浆肥:小麦抽齐穗后(5月上旬)结合浇水亩追施尿素4—5公斤,对于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效果明显。
4、叶面喷肥:小麦叶面喷肥可延长叶片功能期,保持根系活力,防止早衰,抵御干热风危害,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
具体方法是在抽穗至灌浆期,亩用磷酸二氢钾0.15公斤加尿素0.5公斤加硫酸锌0.1公斤或天丰素8克对水50公斤喷洒叶面,间隔7天喷洒一次,提高千粒重,预防干热风。
5、以锈病、白粉病、赤霉病为主的病害防治:白粉病一般发生在4月中下旬,发现有发病中心的麦田亩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克对水50公斤及时喷雾防治;加强条锈病监测,发现发病中心立即施药防治,方法同防治白粉病;赤霉病以预防为主,小麦抽穗期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对水40—50公斤喷雾,扬花后再喷一遍。
6、以吸浆虫、麦穗蚜为主的虫害防治:发生吸浆虫地块要搞好蛹期防治和穗期的成虫补治。
方法是:在4月下旬亩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300毫升加水5公斤拌干细沙土20公斤顺垄撒施,撒后及时浇水。
抽穗后,当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见2-3头成虫时,亩用50%辛硫磷乳油50毫升或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毫升加水30—40公斤喷雾防治成虫,间隔2—3天喷一次,连喷3—5次。
当百株有蚜500头时,亩用25%氰戊氧乐乳油50毫升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克对水40-50公斤喷雾防治。
7、适时收获:蜡熟中后期及时收获,强筋小麦分品种单收、单打、单贮,防止机械混杂,降低小麦品质。
小麦生育后期,是指小麦从抽穗开花,历经灌浆到小麦成熟收获这一段时间,约40天左右,时间虽短,但却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
小麦后期管理的主攻方向保护叶片功能小麦抽穗以后,主要是旗叶、倒二叶和穗下节间进行光合作用,生产碳水化合物供给籽粒灌浆。
因此,保护好旗叶和倒二叶,延长它们的绿色功能期,增加光合作用强度,对提高粒重有重要作用。
延缓根系衰老小麦拔节期后,次生根的增加率显著下降,根系生长一般持续至抽穗时为止,根系功能可延续到成熟期。
在花后,根系的活力就开始衰退,对肥水的吸收能力下降。
通过叶面追肥可有效的延缓根系衰老,使小麦根系具有较长时间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同时对提高叶片光合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也有直接的影响。
防治病虫害小麦生长后期的病害主要有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等,虫害主要是吸浆虫、麦蜘蛛、蚜虫等,若未及时防治,对产量影响极大。
小麦后期管理技术早浇灌浆水俗话说:“灌浆有墒,籽饱穗方”,充分说明充足的水分对提高小麦千粒重的必要性。
充足的水分以保证小麦生理用水,利于贮存在茎叶中营养物质向籽粒运转。
同时还可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高温对小麦灌浆的不利影响,减少干热风的危害。
灌浆水可提高籽粒灌浆强度,提高饱满度,增加粒重。
浇灌浆水的的注意事项灌浆水一般应在孕穗期至灌浆初期选择晴天无风时进行。
● 早浇灌浆水,籽粒尚未灌浆,不易倒伏,小麦扬花后一周左右应及时浇灌浆水。
小麦成熟前15天要停止浇水,不宜浇麦黄水。
● 做到无风快浇,有风停浇,密切注意天气变化,不在温度过高的天气状况下浇水;切忌在风雨天气来临前浇水,以防倒伏。
● 浇水不宜过大,但要使底墒得到补充,保护深层根系不早衰。
及时防治病虫害主要虫害:蚜虫、吸浆虫、麦蜘蛛等小麦蚜虫蚜虫是影响小麦灌浆的最主要的害虫,繁殖很快,多雨时易爆发。
穗期田间百株蚜量达1000头以上,益害比(天敌∶蚜虫)低于1∶150时,可选用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高效氯氟氰菊酯、苦参碱、耳霉菌等药剂喷雾防治。
河南省农业厅2011年麦播技术的意见正文:---------------------------------------------------------------------------------------------------------------------------------------------------- 河南省农业厅2011年麦播技术的意见(豫农种植〔2011〕44号)各省辖市及省直管试点县(市)农业局(农委):为切实提高麦播质量,种足种好小麦,打好明年夏粮丰产丰收基础,现提出全省麦播技术意见,请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予以贯彻落实。
一、科学分析麦播形势,认真抓好麦播工作2010-2011年度,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特别是全省各级农业部门,精心组织,科学指导,狠抓落实,强力实施“抗灾夺取夏粮丰收实施方案”,战胜了特大干旱的不利影响,我省夏粮再获丰收,全省小麦平均亩产首次突破390公斤,达到391公斤;总产达到626.3亿斤,实现连续4年超600亿斤,连续8年创历史新高。
当前,我省大部分地区小麦生产已进入高产阶段,特别是在连续9年增产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提高产量的制约因素增多、难度加大。
因此,要清醒认识、客观分析今年麦播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打好麦播基础,力争明年夏粮再获丰收。
今年我省麦播的有利条件: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夏粮生产,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农民种粮积极性高。
二是通过两年抗旱应急工程建设,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有水浇条件麦田面积进一步扩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
三是小麦优良品种和农用物资准备充足,分区规范化播种技术日趋成熟,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麦播的科技含量明显增强。
四是经过连续三年极端不利气候条件考验,积累了应对干旱、暖冬旺长、持续低温等多种自然灾害和动员全社会力量抗灾夺丰收的经验和能力。
加强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措施初探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广,产量高。
为了保证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发育,需要加强其中后期的管理工作。
下面将从苗期管理、灌浆期管理、成熟期管理、收割后管理四个方面进行探讨,详细介绍加强小麦中后期管理的技术措施。
苗期管理是小麦种植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保证后期发育的基础。
在苗期,我们要注重做好除草工作。
除草不仅可以减少杂草对小麦的竞争,还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在湿润的环境中多喷洒水分,保持土壤湿润,有助于小麦的生长。
还应适当施用胡敬字样的生长调节剂,促使小麦健壮生长。
灌浆期是小麦的关键时期,也是结果形成和产量形成的重要阶段。
在灌浆期,我们要注重浇水和覆盖物措施。
要根据小麦的水分需求,科学浇水,避免出现干旱或过湿的情况。
可以采取覆盖物措施,如覆盖草帘、覆盖塑料膜等,减少蒸发,增加土壤湿度。
还可以适时喷施保护农药,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掌握良好的灌浆期农艺措施,如合理施肥、疏穗、修剪到位等,也是加强中后期管理的关键。
成熟期是小麦开始籽粒形成和颗粒质量形成的重要时期。
在成熟期,我们要注重干湿交替和恰当的打顶。
通过合理的干湿交替,可以促进小麦籽粒的发育和颗粒质量的形成。
通过及时的打顶,可以使小麦茬期更长,籽粒更饱满,提高产量。
还应注重施肥和防治害虫和病害。
适时施肥可以提供小麦成熟所需的养分,而防治害虫和病害可以保护小麦的健康生长。
收割后管理是小麦种植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保证小麦品质的重要环节。
在收割后,我们要及时收割小麦,并避免出现大规模失收。
要注意小麦的贮存和防虫防霉处理,在储存过程中掌握好温湿度等条件,以防止麦粒受到病虫害的侵害。
还应及时清理田间秸秆,避免麦薄病的扩散。
加强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措施对于保证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非常重要。
通过合理施肥、科学浇水、防治病虫害等措施,可以提高小麦的生长质量,提高产量,为农民提供更多的经济收益。
农民在实际种植中要注意加强中后期管理,提高种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