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田间管理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6
小麦种植合理的田间管理技巧在农业生产中,合理的田间管理是保障作物生长发育,并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环节。
针对小麦种植,合理的田间管理技巧能够有效地提升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介绍几个关键的小麦种植田间管理技巧,包括土壤准备、肥料施用、病虫害防治以及灌溉管理等方面。
一、土壤准备1. 深翻耕作:在小麦种植前,应该进行深翻耕作,将土壤中的残留物和杂草彻底翻 under土,深度一般保持在20~25厘米。
2. 改良土壤:利用有机肥、石灰等进行土壤改良,提高小麦生长环境。
根据土壤ph值和养分状况,合理添加石灰、有机肥或矿物质肥料。
3. 防护措施:尽量避免土壤侵蚀问题,采取防止水和风蚀的措施,如修建沟渠、植被覆盖等。
二、肥料施用1.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和小麦生长特点,进行合理的施肥,包括基肥和追肥。
一般情况下,基肥建议在小麦播种前施用,追肥在小麦拔节期等关键时期进行。
2. 施肥均匀:施肥时要注意均匀撒施,并结合土壤湿度、气象等因素,减少氨挥发和养分流失。
使用全控释肥料或施肥机械等方式,提高施肥的均匀性和减少浪费。
三、病虫害防治1. 病虫害监测:定期巡查小麦田间,及时发现病虫害状况。
可以借助农业技术服务机构提供的监测设备进行病虫害监测与预警,以便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2. 生物控制:利用天敌、有益生物等进行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选择抗病虫害的品种,有选择性地应用有效的农药药剂。
3. 农事措施: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如轮作、间套作物等,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风险。
四、灌溉管理1. 确定灌溉时机:根据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合理确定灌溉时机,避免干旱或过度灌溉的问题。
可以利用土壤水分传感器等工具,实时监测土壤水分状况,科学决策灌溉时间和水量。
2. 均匀灌溉:保持灌溉的均匀性,避免地面积水过大或过少,均匀、温和地供给水分。
合理控制灌水量和灌溉方式,避免造成土壤板结或水分浪费问题。
综上所述,小麦种植合理的田间管理技巧对于提高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2024年全国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意见
随着冬小麦的春季到来,田间管理技术对于冬小麦的生长和产量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
下面是2024年全国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意见的参考内容:
一、土壤管理
1. 耕地整地:春季是土壤整地的重要时期,及时整地有利于改善土壤通气性和
保持土壤湿度。
2. 施肥:合理施肥是提高冬小麦产量的关键。
春季适量施入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促进冬小麦生长。
3. 耕地松土:春季及时松土有利于土壤保水和保温,促进根系生长,提高冬小
麦的产量。
二、水分管理
1. 合理浇水:春季气温逐渐升高,冬小麦需要增加水分,但要避免水分过多导
致水涝。
根据土壤湿度和冬小麦生长情况,合理浇水。
2. 灌溉管理:定期巡查田间灌溉设施,保证冬小麦的水分供应,避免因缺水或
过湿而影响产量。
三、病虫害防治
1. 定期清理病虫害:春季是冬小麦病虫害易发期,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减少病
虫害滋生源。
2. 防治病害:对冬小麦常见的病害如锈病、赤霉病等,及时使用农药进行防治,避免病害对产量的影响。
四、田间管理
1. 及时除草:春季田间杂草生长旺盛,及时除草有利于冬小麦的生长和养分吸收。
2. 调整密度:根据冬小麦的生长情况,及时进行疏苗,保证每株冬小麦的生长空间,促进产量的提高。
以上是2024年全国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意见的参考内容,希望能对冬小麦的生产管理提供一定的帮助。
在实际生产中,还需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进行具体的调整和实施,确保冬小麦的良好生长和高产。
Z a i p e i j i s h u小麦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会对农业经济及人民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
种植小麦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还会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保证。
在小麦种植中田间管理是关键,良好的田间管理可为小麦稳产高产创造条件。
本文简要阐述了小麦田间管理技术。
一、幼苗期管理此阶段是指小麦出苗后至入冬前分蘖期间,主要管理内容是查苗补苗、追肥、浇水、除草等,目的是促进苗齐、苗壮、增加分蘖,打下高产的基础。
1、查苗补苗小麦出苗后应及时进地查苗,其它幼苗2叶期时如果苗还未出全,存在缺苗断垄的问题,应采取补种措施,尽量将苗补齐。
补种的方法是,提前将同品种的小麦种子在清水中浸泡8小时左右,将种子捞出后放入木箱或棉布袋中,适当洒水以保持种子湿润,待种子露白后可用于补种。
间苗时应主要将疙瘩苗拔除,尽量使苗整齐均匀。
根据小麦田土质、地力以及目标产量,确定留苗的数量,通常每公顷留苗270-330万株。
2、追肥小麦在出苗15天左右开始分蘖,至入冬前如果由于土壤中养分不足,麦苗长势较差,影响分蘖时,应及时进行追肥。
追肥应在雨天或雨后进行,通常以每公顷追施尿素100公斤左右为宜,有利于促进小麦早分蘖、多分蘖。
3、浇水幼苗期是小麦需水量较大的阶段,在此期间如果连续超过20天未降雨,气候干旱,土壤干燥,小麦植株出现萎蔫,分蘖量减少,应及时进行浇水。
浇水量要适宜,以将水浇透为宜,避免因浇水过量而使田间出现过多积水。
如果旱情仍未缓解,可在5-7天后再灌水一次。
浇水后如地表土壤出现板结,应及时中耕松土,消除土壤板结。
4、化学除草在小麦种植中,常常会受到多种杂草的影响。
如不进行及时除草,杂草会与麦苗在养分、水分、光照等方面产生竞争,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
化学除草的最佳期在小麦越冬前,此时由于气温仍比较高,田间已出现多类杂草,但由于草量相对较少,初生杂草幼嫩,抗药性差,而田间麦苗尚未郁闭,可保证化学除草的效果,可以较少的药剂,取得良好的除草效果。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1. 引言1.1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为了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需要采用一系列的高产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措施。
这些技术和措施旨在优化生长环境,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增强抗逆性,提高产量和品质。
为了实现小麦高产栽培,首先需要选育适应性强的小麦品种。
选择抗病虫害、抗逆性强、产量高的小麦品种,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科学施肥,合理用肥也是小麦高产栽培的关键之一。
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可以提高小麦的养分利用率,促进生长发育。
合理密植,适时定苗也是小麦高产栽培的重要环节。
适时定苗可以保证小麦的生长稳定,提高产量。
除了以上几点,及时防治病虫害和科学灌溉也是小麦高产栽培的重要方面。
小麦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病虫害的危害,及时进行防治可以保证小麦的产量。
科学灌溉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技术和措施,可以实现小麦的高产栽培,为我国粮食生产做出贡献。
2. 正文2.1 选育适应性强的小麦品种在选育适应性强的小麦品种方面,首先需要考虑小麦品种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适应性强的小麦品种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包括土壤类型、气候特点等。
在选育过程中,可以通过杂交育种和遗传改良等技术手段,增加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提高其适应性。
选育适应性强的小麦品种还需要具有抗逆性和抗病虫害能力。
抗逆性强的小麦品种能够在干旱、高温、盐碱等恶劣环境下生长良好,保持较高的产量稳定性。
而具有抗病虫害能力的小麦品种则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在选育适应性强的小麦品种时,也需要考虑其品质特性。
优质的小麦品种不仅能够提高面粉的加工品质,还能增加小麦的综合利用价值。
通过不断改良和选育,可以培育出适应性强、高产稳定、抗逆性强、抗病虫害能力强、品质优良的小麦品种,从而实现小麦的高产栽培目标。
2.2 科学施肥,合理用肥科学施肥,合理用肥是小麦高产栽培的关键环节之一。
小麦种植田间技术管理与推广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是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食物之一。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小麦的种植技术管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良好的田间技术管理和推广可以有效地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小麦种植田间技术管理与推广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一、土壤选择小麦生长需要充足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因此土壤的选择对于小麦的生长至关重要。
要选择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的土壤,最好是黑土和黄土。
在土壤肥力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适量施用有机肥料,比如畜禽粪便和秸秆堆肥,提高土壤的肥力。
二、种子选择优质的种子是小麦种植的基础。
选择耐寒抗旱的小麦品种,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
要选择外观完整、色泽饱满、无病无虫的种子,保证种子的发芽率和生长势。
种子的处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要进行种子的消毒和浸种处理,提高种子的存活率和生长率。
三、地块平整在小麦种植前,要对田地进行整地和耕作,保证土壤平整和松软。
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小麦的根系生长,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地块平整还可以减少水的流失,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
四、合理的施肥小麦生长需要大量的养分,因此合理施肥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在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需要施用不同种类和比例的肥料。
在播种前,要适量施用基础肥料,比如有机肥和磷肥;在生长期间,可以适量施用氮肥和钾肥,促进小麦的生长和坐穗。
施肥的时机也非常重要,要根据小麦的生长状态和土壤的肥力进行施肥,避免过量或者不足。
五、病虫害防治小麦在生长期间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造成产量的降低和品质的下降。
要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
可以采取农药喷洒、轮作种植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方法,有效地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六、灌溉管理小麦对水分的需求比较大,因此灌溉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小麦的生长阶段,要根据不同的生长期和气候条件,合理地进行灌溉,保证小麦的生长需水。
可以采用滴灌、浇灌等方式进行灌溉,提高水的利用率和保证小麦的生长水分需求。
小麦栽培技术精细播种与田间管理精细播种和田间管理是小麦栽培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科学合理的播种和有效的田间管理措施,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本文将从精细播种和田间管理的基本原则、技术要点以及效益分析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精细播种技术1. 播种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小麦精细播种之前,需对播种地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对土壤进行测试,了解土壤的养分状况和酸碱度,为后续的施肥和调整土壤酸碱度提供依据。
其次,对田地进行耕翻,将土壤松软,有利于种子的生长发育。
同时,清除田间的杂草和病虫害,减少后续作物的竞争和病虫害传播的风险。
2. 种子选择与处理选择优质的小麦种子是精细播种的重要保障。
种子的品种选择应根据地区的气候环境、土壤条件和市场需求等因素进行合理的选择。
同时,对种子进行处理,如除去杂质、调整湿度、消毒等,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抗病虫害能力。
3. 播种密度和深度精细播种要根据不同地区和小麦品种的要求,合理确定播种密度和深度。
一般情况下,播种密度应根据小麦品种的光合能力、抗倒伏能力和产量潜力等因素来决定,保证植株之间的间距合理,促进光照和通风,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机会。
播种深度一般为2-4厘米,以保证种子在土壤中充分吸水和发芽。
二、田间管理技术1. 施肥与土壤管理合理的施肥和土壤管理是保证小麦健康生长和高产的重要措施。
根据土壤测试的结果,合理配置有机肥、复合肥和微量元素肥料等,根据生长期的需要进行分阶段施肥。
同时,注意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采取保墒措施,如覆盖保墒膜、定期深松等,以减少水分蒸发和养分流失,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持土壤湿度。
2. 病虫害防治小麦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侵害,因此要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防治工作。
定期巡视田间,及时发现病虫害的迹象,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如合理使用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轮作等,保证小麦的健康生长。
3. 灌溉管理合理的灌溉管理对小麦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根据小麦的生长需要和土壤湿度状况,科学制定灌溉方案,注意避免积水和缺水现象发生,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对于提高小麦产量、改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育种选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
一、育种选种1. 选育优质抗病品种小麦优良品种是高产的基础,育种工作首先要选育出耐逆境、抗病害的优质品种。
目前,我国已经选育出了许多高产的小麦品种,各地种植者选择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品种,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2. 种子处理在种子处理方面,可以进行浸种、干热处理等措施,使种子消毒、消毒,增加种子的萌发力和抗病能力,提高小麦产量。
二、田间管理1. 种植密度小麦的种植密度对于产量有很大的影响,过大或者过小的密度都会影响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一般来说,种植密度在每亩750-900株之间为宜,株距在10-15cm为宜,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小麦的产量。
2. 水肥管理小麦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和营养物质,因此在田间管理中要做好水肥管理工作。
及时进行水肥施用,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保证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在表土覆盖上一层稻草或麦秸,可起到保水保肥的作用。
3. 施肥小麦生长初期需要施加磷、钾肥,中后期需要施加氮肥。
在肥料施用方面,应做到量少、多次,适时施肥,避免一次施入过多肥料造成短时间内的快速吸收,从而引发病虫害的滋生。
4. 田间杂草管理小麦生长期间,要及时进行田间的除草工作,保持良好的生长环境,防止杂草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5. 栽培措施在小麦生长初期,要加强耕作,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中后期要合理控制浇水,避免过多或过少的灌溉。
三、病虫害防治1. 病虫害防治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在田间管理中要及时进行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防范病虫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加小麦的抗病能力,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4. 合理间作在田间管理中,可以适量种植一些对害虫有防治作用的植物,例如:黄秆根、百善草等,这样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对小麦的危害。
小麦的田间管理方法
1、镇压化土。
进行田间管理,一定要抓住合适的时机,趁墒追肥。
抓紧时间进行田间镇压,把土块压碎,密封裂缝,沉实土壤,达到提墒保墒增温、促进小麦生长、促弱转壮的目的。
2、进行肥水管理。
对于还没有返青的地块,尽量不要浇水。
因为现在浇水特别是浇大水,容易延缓地温的回升,延缓小麦的生长。
最好借墒追肥,对已经返青的地区,在追肥的时候,可以结合浇水来进行追肥。
像东部一些地方,小麦还没有返青,或者刚刚返青,还是不建议浇水,借墒追肥,促进生长。
要因地因苗制宜,不要一味地早施肥,早浇水。
必须分类管理,要区别对待。
对于旺苗、一类苗要以控为主,控促结合,肥水管理要往后推一推,四月份以后再进行肥水管理。
对于二类苗,可以在起身期进行肥水管理,在三月的中下旬进行施肥浇水。
小麦田间管理技术
1.压青苗小麦3叶期压青苗,根据土壤墒情和苗情用镇压器镇压1~2次。
采用顺垄压法,禁止高速作业。
2.化学除草防除阔叶杂草可在3叶期每公顷用72%2,4-D丁酯乳油900ml,或用75%巨星干悬浮剂每公顷10.05g~19.5g,选晴天、无风、无露水时均匀喷施二防除单子叶杂草野燕麦、稗草可用6.9%骠马浓乳剂每公顷750ml,或10%骠吟乳油每公顷525ml,或65%野燕枯每公顷1.5kg,兑水喷施。
3.防治病虫小麦田每平方米有粘虫30头时,在幼虫3~4龄期,喷施菊酯类杀虫剂每公顷300ml~450ml兑水喷施。
防治赤霉病时,每公顷用50%多菌灵或50%多福合剂1.5kg~2.25kg,兑水喷施。
在每百穗有800头蚜虫时,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每公顷30g~40g,兑水30kg~60kg喷雾处理。
4.追肥抽穗期和扬花前,每公顷用磷酸二氢钾2.25kg,加尿素5kg,加50%多福合剂2kg,对水喷施。
若生产富硒面粉,每公顷可用硒肥1.5kg,兑水100kg喷施。
为了节省作业成本,也可将农药与磷酸二氢钾、硒肥混合后兑水喷施。
5.生育期灌水有灌水条件的地方,如遇春旱,于小麦3叶期至分蘖期灌水1次。
每亩从总肥量中拿出0.5kg尿素随水灌施效果更佳。
- 1 -。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小麦的产量和质量直接关系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收入。
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一直都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任务。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是指利用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和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通过合理的种植方式和施肥水、控制病虫害等方法,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下面就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一、合理的田间管理1.合理的排水排灌。
小麦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但同时也需要排水良好,防止水涝,使土壤保持适度的湿润。
所以在小麦田间种植的时候,需注意做好排灌工作。
2.合理的地膜覆盖。
地膜覆盖可以有效防止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润度,同时还可以有效抑制杂草生长,保护土壤,提高小麦产量。
3.合理的密植。
合理的密植可以占地面积,提高土壤利用率,增加小麦的产量,但过密植也会降低小麦的产量,所以需要根据小麦品种和土壤条件确定密植度。
4.合理的深松。
小麦喜欢疏松的土壤,深松可以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促进根系生长,提高小麦产量。
二、合理的施肥技术1.合理的基肥施用。
小麦生长初期对营养物质需求量较小,因此需要提前合理施用基肥,为小麦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
2.合理的追肥技术。
小麦生长中后期需要较多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因此需要根据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及时合理追施氮、磷、钾肥料,提供充足的营养。
3.精准施肥。
根据不同的土壤条件和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进行精准施肥,提高施肥利用率,减少浪费。
4.有机肥的应用。
合适的施用有机肥料,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三、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技术1.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
在小麦生长期间,要加强对病虫害的监测,及时发现病虫害,并根据病虫害种类和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措施。
2.加强病虫害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病虫害的认识和防治技术水平。
3.做好防治药剂的保存和使用,确保使用安全,防止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
小麦的田间管理技术出苗分蘖阶段1、生育特点出苗分蘖阶段,自播种出苗开始,到拔节为止。
①春性小麦出苗—拔节4叶进入幼穗伸长期。
②半冬性小麦出苗—拔节5叶进入幼穗伸长期。
③冬性小麦出苗—拔节7-8叶进入幼穗伸长期。
2、栽培特点①要苗齐、苗壮。
②争取早分蘖、早发根。
③达到壮苗越冬。
④营养物质积累多,有利于安全越冬,为增产打基础。
3、管理措施①苗肥:齐苗后追一次速效肥,促进幼苗生长,提早分蘖,一般每亩追尿素5-8斤。
②分蘖肥:分蘖肥用量不可过多,防止冬前旺长,降低抗寒能力,一般亩追尿素8-10斤。
③腊肥:冬至过后,一般施有机肥2000斤,巩固冬前分蘖,促进幼穗分化。
④化学除草:在播后至出苗前,用25%绿麦隆可湿性粉剂200-300克兑水120斤喷雾,在下雨期间喷药最好。
⑤压麦:压麦一般在越冬期间进行,对生长壮、旺苗进行镇压,控上促下,缩短茎基部一、二节间长度,增加粗度,提高抗倒能力。
⑥防御冻害:防御冻害的主要措施有,选用抗寒强的品种,适时播种,培育壮苗,寒潮来前浇水,减轻冻害。
拔节孕穗阶段1、生育特点拔节孕穗阶段包括拔节、孕穗、抽穗等生育时期,属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
早春气温上升到10℃以上时,小麦开始拔节,拔节后分的蘖一般为无效分蘖。
孕穗以后是小花发生分化和部分退化的时期。
拔节期以茎、叶生长为主,孕穗期以茎、穗生长为主。
2、追肥①拔节期:一般每亩追尿素15斤左右,增粒增重,防早衰。
②孕穗期:一般每亩追尿素5-6斤,增加穗部营养供应,促进生殖器官发育。
3、清沟排渍2月下旬至3月上旬小麦开始拔节,3月份雨水逐渐增多,导致小麦各种病害发生,麦田要注意清沟排渍,降低水位,减轻病害。
4、预防倒伏①采用矮杆品种。
②合理应用肥水。
③控制旺长,小麦过旺生长时,可用矮壮素进行防治。
抽穗成熟阶段1、生育特点本阶段指小麦抽穗后的生殖生长时期。
长江中下游小麦在4月中旬前后抽穗,抽穗时间大约40天左右。
本阶段是小麦籽粒形成时期,也是决定小麦粒数的关键期。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探索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田间技术,我们于2023年在XX县XX镇XX村开展了小麦田间技术实验。
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播种密度、施肥量、灌溉制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小麦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小麦品种为XX,供试土壤为壤土,有机质含量为1.5%,pH值为7.5。
2. 实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置5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15个小区。
具体处理如下:- 处理1:播种密度为300万株/公顷,施肥量为纯氮225kg/公顷、磷肥150kg/公顷、钾肥75kg/公顷;- 处理2:播种密度为400万株/公顷,施肥量为纯氮300kg/公顷、磷肥150kg/公顷、钾肥75kg/公顷;- 处理3:播种密度为500万株/公顷,施肥量为纯氮375kg/公顷、磷肥150kg/公顷、钾肥75kg/公顷;- 处理4:播种密度为600万株/公顷,施肥量为纯氮450kg/公顷、磷肥150kg/公顷、钾肥75kg/公顷;- 处理5:播种密度为700万株/公顷,施肥量为纯氮525kg/公顷、磷肥150kg/公顷、钾肥75kg/公顷。
3. 实验方法:- 播种:于2023年10月20日进行播种,采用机械播种,播种深度为2-3cm。
- 施肥:基肥于播种前施入,追肥于拔节期施入。
- 灌溉:根据土壤水分状况,适时进行灌溉。
- 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及时防治病虫害。
- 测产:于2024年7月10日进行测产,每个小区随机取5个样点,测量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等指标。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产量:处理1、2、3、4、5的产量分别为7890kg/公顷、8100kg/公顷、8300kg/公顷、8550kg/公顷、8750kg/公顷。
结果表明,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小麦产量逐渐提高,但超过600万株/公顷后,产量增加幅度逐渐减小。
小麦田间管理技术一、播种准备1.选地整地: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进行深耕细作,确保土壤疏松、平整。
2.种子选择:选择抗病、抗虫、抗逆性强的优质品种,并进行种子处理,如药剂拌种等。
3.施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施足底肥,一般每亩施用有机肥2000-3000公斤,复合肥40-50公斤。
二、苗期管理1.查苗补苗: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确保苗齐、苗壮。
2.浇水:根据土壤湿度和气候情况,适时浇水,促进幼苗生长。
3.除草:在杂草生长初期,及时进行除草,防止杂草与幼苗争抢养分。
三、越冬期管理1.浇冻水:在土壤封冻前,及时浇冻水,保证幼苗安全越冬。
2.防寒保暖:对于冬季气温较低的地区,可以采取覆盖地膜、施用保温剂等措施,防止幼苗受冻。
四、返青期管理1.浇返青水:在春季气温回升后,及时浇返青水,促进幼苗返青。
2.施肥:根据幼苗生长情况,适时追施氮肥等速效肥料,促进幼苗生长。
3.除草:在返青期,及时进行除草,防止杂草与幼苗争抢养分。
五、拔节期管理1.浇水:在拔节期,及时浇水,保证植株正常生长。
2.施肥:根据植株生长情况,适时追施氮磷钾复合肥等肥料,促进植株健壮生长。
3.防病虫害:在拔节期,注意防治小麦锈病、白粉病等病害以及蚜虫等害虫。
六、孕穗期管理1.浇水:在孕穗期,及时浇水,保证植株正常孕穗。
2.施肥:根据植株生长情况,适时追施氮磷钾复合肥等肥料,促进植株正常孕穗。
3.防病虫害:在孕穗期,注意防治小麦锈病、白粉病等病害以及蚜虫等害虫。
七、抽穗期管理1.浇水:在抽穗期,及时浇水,保证植株正常抽穗。
2.施肥:根据植株生长情况,适时追施氮磷钾复合肥等肥料,促进植株正常抽穗。
3.防病虫害:在抽穗期,注意防治小麦锈病、白粉病等病害以及蚜虫等害虫。
八、开花期管理1.浇水:在开花期,及时浇水,保证植株正常开花。
2.施肥:根据植株生长情况,适时追施氮磷钾复合肥等肥料,促进植株正常开花。
3.防病虫害:在开花期,注意防治小麦锈病、白粉病等病害以及蚜虫等害虫。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与田间管理方法目录1.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概述 (3)1.1 栽培技术的重要性 (4)1.2 小麦种植的生物学基础 (5)2. 土壤改良与处理 (6)2.1 土壤类型与小麦适宜性 (8)2.2 土壤的物理、化学与生物改良 (9)3. 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10)3.1 品种的选择标准 (11)3.2 种子处理与贮存 (12)4. 播种技术 (13)5. 田间管理 (14)5.1 苗期管理 (16)5.1.1 苗期壮苗培育 (17)5.1.2 病虫害的防治 (18)5.2 分蘖期管理 (19)5.2.1 肥水管理 (20)5.2.2 杂草防治 (22)5.3 孕穗期管理 (22)5.3.1 养分供应 (24)5.3.2 气候条件的应对措施 (25)5.4 开花灌浆期管理 (26)5.4.1 水分管理 (27)5.4.2 人工辅助授粉 (28)5.5 收获期管理 (30)5.5.1 适时收获的重要性 (32)5.5.2 收获技术与机械化的应用 (32)6. 病虫害防治 (34)6.1 病害的识别与防治措施 (35)6.2 虫害的预防和控制方法 (36)7. 营养管理 (37)7.1 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平衡供应 (38)7.2 施肥策略与环境友好的施肥技术 (40)8. 水分管理 (41)8.1 土壤水分状态监测 (43)8.2 干旱与湿害的预防与补救措施 (44)9. 其他栽培技术 (46)9.1 节本增效技术 (47)9.2 高产栽培模式与集成技术 (48)10. 案例分析 (49)10.1 不同地区的高产栽培案例 (51)10.2 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效果评估 (51)11. 持续改进与可持续发展 (52)11.1 栽培技术的持续更新与优化 (55)11.2 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的高产栽培 (56)1.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概述小麦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的提高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优质小麦田间管理技术介绍优质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受到田间管理技术的影响。
合理的田间管理能够提高小麦的抗病性,增加产量,改善品质。
本文将介绍几种优质小麦田间管理技术,帮助农民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种植地选择优质小麦需要选择适宜的种植地。
以下几点是选择种植地的重要考虑因素:1.太阳照射:优质小麦需要充足的阳光照射,因此选择光照充足的地点种植。
2.土壤质地:优质小麦喜好肥沃、疏松的土壤。
选择土壤质地好的地方,如砂壤土或砂质壤土。
3.土壤pH值:小麦适宜生长的土壤pH值一般在6.0到7.5之间。
选择pH值适宜的土壤进行种植。
播种及密度优质小麦的种子播种及密度的控制直接影响着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以下是播种及密度的建议:1.播种时间: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
通常在春季或秋季播种可以获得最佳的生长环境。
2.播种深度:播种深度一般为2到4厘米,根据土壤湿度和气温进行微调。
3.喂播密度:根据小麦品种和田地的情况,合理控制喂播密度。
一般情况下,每平方米播种量在180-280粒之间较为合适。
施肥管理优质小麦需要适量的营养供给,因此合理的施肥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施肥管理的技巧:1.有机肥料:使用有机肥料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并增加小麦对养分的吸收能力。
推荐使用腐熟的畜禽粪肥或堆肥。
2.化学肥料:小麦生长过程中,需要适量的氮、磷、钾等养分。
可以根据土壤养分含量进行合理的化肥施用。
3.施肥时间:小麦对营养的需求在生长期不同阶段存在差异。
在拔节期和孕穗期施肥,可以满足小麦生长的需要。
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问题,合理的防治措施可以减轻病虫害的损害。
以下是一些病虫害防治的技巧:1.品种选择:选择具有较强抗病虫害能力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可以减轻病虫害的危害。
2.清除病虫害源:及时清除田间的杂草和病虫害残留物,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
3.合理使用农药:在严格遵守安全使用农药的前提下,根据病虫害的严重程度和小麦生长期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
小麦田管技术内容与步骤小麦田间管理要点农民朋友们都知道,做好小麦田间管理工作,必须因地因苗制宜抓好田间管理,为小麦优质高产打下良好基础。
现就小麦田管技术内容与步骤,即小麦田间管理要点介绍如下:一、小麦冬前的田间管理措施1、浇冬水浇好冬水一方面利于小麦保苗越冬,另一方面利于春季肥水后延,提高小麦子粒产量,改善品质。
一般在小雪前后浇冬水,11月底至12月初结束。
2、合理促控冬前麦田合理群体为:多、中穗型品种要求达到计划穗数(40-45万)的1.2-1.5倍;大穗型品种要求达到计划穗数(30万)的1.8-2.0倍。
若群体过大,应及时采取镇压、化控或深耘断根等措施控制群体;若群体过小,麦苗长势弱时,应多划锄,起到保墒、提高地温、促进麦苗早发的作用。
二、小麦春季田间管理要点1、返青、起身期的促控春季麦田合理群体为:多、中穗型品种春季最大分蘖要求达到计划穗数的1.8-2.0倍;大穗型品种要求达到计划穗数的2.5-3.0倍。
若群体过大,出现麦苗旺长时,应及时采取镇压、化控或深耘断根等措施控制群体。
若群体过小,麦苗长势弱时,应尽早进行划锄,起到保墒、提高地温、促进麦苗早发的作用,或者将拔节肥水提前至拔节初期。
2、除草返青期和起身期可结合锄地除草,或尽早进行化学除草。
3、拔节期追肥浇水拔节肥水的施用时间要根据品种、地力、苗情而定。
一般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或者地力一般、群体较小的麦田,宜在拔节初期或稍前追肥浇水。
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地力较高、群体适宜的麦田,宜在拔节至拔节后期追肥浇水。
这是优质小麦生产的关键技术之一。
三、小麦后期田间管理内容防病治虫:白粉病、锈病、蚜虫、红蜘蛛等是小麦后期的主要病虫害,应及时进行化学防治。
挑旗:灌浆期浇水:拔节肥水施用较早的麦田,应在挑旗至灌浆期内浇水,可提高子粒产量,改善子粒品质。
补肥:如果出现脱肥现象,应结合浇水补肥或者叶面喷施。
.2%磷酸二氢钾或0.5%尿素溶液,以提高粒重,改善品质。
小麦机械化田间管理技术及收获小麦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广、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之一。
在小麦种植的整个过程中,机械化是提高小麦生产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机械化田间管理技术和收获技术不仅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减少人力资源浪费,更可以提高粮食的品质和产量。
一、机械化田间管理技术1.耕地准备在小麦种植的最初阶段,需要进行耕地准备工作。
传统的耕地准备方式是依靠人力和畜力,费时费力。
而通过机械化的方式,可以大大缩短整个耕地准备的时间,提高效率。
常见的机械化耕地准备工具有拖拉机、犁耙等。
这些机械设备可以快速地翻耕、平整土地,为小麦的种植打下坚实的基础。
2.播种在小麦的播种过程中,机械化设备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的手工播种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现不均匀的情况。
而通过播种机的使用,可以实现种子的均匀分布,提高播种的密度和准确性,确保小麦的生长稳定和茁壮。
3.施肥小麦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及时的施肥,以保证养分充足,生长旺盛。
传统的施肥方式需要靠人工和畜力,效率低,而且不均匀。
而通过机械化的施肥器,可以实现快速、均匀地施肥,提高养分的利用率,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4.除草小麦生长期间,需要定期进行除草工作,以保证小麦的生长环境和营养供应。
传统的除草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力劳动,而且效率低下。
而通过除草机的使用,可以实现快速、高效的除草工作,提高小麦的生长环境和生长速度,确保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5.病虫害防治小麦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对小麦的生长造成严重影响。
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式需要人工喷洒农药,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而通过喷洒机的使用,可以实现快速、均匀的喷洒,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效果,保证小麦的生长状况和产量。
二、机械化收获技术1.收割2.打捆3.运输经过打捆处理的小麦需要及时进行运输,以尽快将小麦送达加工厂进行加工。
传统的运输方式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容易受到交通和天气等因素的限制。
小麦的田间管理技术一、引言在农业生产中,小麦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对于确保粮食供应和农民收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合理的田间管理技术可以帮助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增加农民的收益。
本文将详细探讨小麦的田间管理技术,包括土壤管理、施肥技术、灌溉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二、土壤管理2.1 耕种与翻土小麦的生长需要良好的土壤条件,因此耕种与翻土是关键步骤。
耕种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确保土壤平整:通过翻耕和平整土壤,可提供良好的播种环境。
2.控制耕深:小麦的根系集中在土壤表层,因此耕深过深会导致根系生长不良。
一般耕深控制在20-25厘米。
3.松土处理:适当进行松土处理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
2.2 土壤肥力管理小麦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合理的施肥是提高产量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施肥技术:1.土壤测试:通过土壤测试,可以了解土壤的养分含量和pH值,从而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
2.有机肥施用:适量施用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增加土壤养分。
3.氮磷钾肥施用:根据小麦的生长期和土壤要求,科学施用氮磷钾肥,提供适量的养分。
4.控释肥使用:控释肥可以实现肥料的缓释,减少养分流失和浪费。
三、施肥技术3.1 施肥时间施肥时间的选择对于小麦的生长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施肥时间的建议:1.基肥:在播种前适时施用基肥,以提供作物早期生长所需的养分。
2.营养追施:根据小麦生育期和生长需要,分别在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等时期进行追施肥料。
3.叶面喷施:在叶面追肥中,适时进行叶面喷施,以提供小麦不同生长阶段所需的营养。
3.2 施肥剂量施肥剂量的控制需要根据土壤肥力和小麦的需求来确定。
以下是一些施肥剂量的原则:1.确定基肥量: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小麦生长需求,合理确定基肥的施用量。
2.分蘖期施肥:小麦分蘖期是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应适时追施适量的氮肥。
3.拔节期施肥:拔节期是小麦的营养积累期,应注意适时施用磷、钾肥等。
小麦田间管理方案设计一、小麦生长前期管理(播种越冬期)1. 选种与播种。
选种就像给小麦找个好出身,咱得挑适合咱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品种。
比如说,如果咱这儿冬天比较冷,就得选抗寒能力强的小麦种。
种子到手了,还得检查检查,把那些瘪的、坏的挑出去,就像挑兵选将一样,只留那些饱满强壮的种子上战场。
播种的时候呢,讲究可不少。
土壤湿度得合适,太干了种子发芽困难,太湿了容易烂种。
一般来说,手握一把土,能成团,一丢地上又能散开就差不多了。
播种深度也很关键,大概3 5厘米就行,太深了小麦苗顶土费劲,太浅了又容易受冻或者被鸟儿啄食。
播完种后,最好把地稍微压实一点,让种子和土壤亲密接触,就像给小麦种子盖了床合适的被子。
2. 施肥。
基肥要施足,这就像是给小麦苗准备了充足的干粮。
一般每亩地可以用有机肥(像腐熟的农家肥)2000 3000公斤,再加上适量的化肥,比如氮磷钾复合肥。
化肥的用量得根据土壤肥力来调整,就像做饭放盐一样,得多尝尝(检测土壤)才能知道放多少合适。
如果发现麦苗有点发黄、瘦弱,那就像是小孩营养不良一样,得给它补补。
这时候可以追施一点氮肥,像尿素,每亩地大概5 10公斤,让麦苗茁壮成长。
3. 灌溉与排水。
播种后如果土壤墒情不好,就要及时浇水,让小麦种子喝饱水好发芽。
就像人渴了要喝水一样,麦苗也离不开水。
但是浇水也不能太多,不然地里积水了,麦苗会被淹死的。
所以咱得修好排水沟,一旦下大雨了,能让多余的水迅速排出去。
在越冬前,如果天气比较干旱,浇一次越冬水是很有必要的。
这就像是给麦苗穿上了一层保暖的水衣,既能帮助麦苗安全越冬,又能在来年春天让土壤保持较好的墒情。
4. 杂草防治。
杂草就像麦田里的小偷,会抢小麦的养分、水分和阳光。
所以咱得把它们除掉。
在小麦幼苗期,可以人工除草,就像拔野草一样,把那些和麦苗不一样的杂草连根拔掉。
不过要是杂草比较多,人工忙不过来的时候,就可以用除草剂了。
但是用除草剂得小心,要按照说明书的要求来,可不能乱喷,不然把麦苗也给伤着了。
小麦田间管理技术
摘要从冬前管理、春季管理和后期管理3个时期介绍了小麦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田间管理技术,以期为提高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冬前管理;春季管理;后期管理
中图分类号 s512.10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085-01
小麦是安徽省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田间管理技术是小麦栽培技术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田间管理技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小麦能否获得较高的单位面积产量。
现将小麦的田间管理技术总结如下。
1 冬前管理(出苗—越冬)
此时期是小麦一生中的开始,是简单的初期营养生长,此时矛盾并不突出。
此时期主攻目标是培育壮苗。
在此期间要进行如下田间管理。
1.1 查苗与补苗
出苗后要及时查苗、疏苗,确保苗全、苗匀。
个别缺苗断垄或漏播,及时浸种带水补种。
待麦苗长到四至五叶期,结合间苗,进行1次带水移栽补苗。
1.2 化学除草
出苗后,应抓紧利用冬前的温暖天气,进行化学除草,以防春
后杂草基数过大造成防除困难。
冬前除草最佳时间为小麦三至五叶期。
在猪秧秧、泽漆等杂草重发田块,在猪秧秧二至四叶期或泽漆二至三叶期用10%苯黄隆可湿性粉剂150 g/hm2+20%使它隆乳油300~450 ml/hm2进行茎叶喷雾;以荠菜、麦家公、播娘蒿、盖草为主的麦田,可使用10%苯黄隆可湿性粉剂195 g/hm2左右或5.8%麦喜悬乳剂225 ml/hm2,对水450 kg在杂草二至四叶期茎叶喷雾[1]。
1.3 中耕松土
冬灌后要对麦田进行中耕;对肥水较高和有旺盛趋势的田块适当深锄些,以控制无效分蘖;对弱苗适当浅锄,促使其转化升级;对群体过大、过旺麦田,可采取深中耕或镇压的措施,控旺转壮,保苗安全越冬;对因晚播形成的苗小、苗弱的地块,也可进行浅中耕,以促弱转壮;对浇过蒙头水和分蘖水的麦田,要及时中耕,以破除板结、除掉杂草、增温保墒、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促进根蘖发育[2]。
1.4 及时浇好越冬水
小麦适时浇灌越冬水能够稳定地温,提高耕作层含水量,是培育壮苗、保证小麦安全越冬的有效措施。
播种后30~50 d,依据土壤墒情、苗势强弱,浇足越冬水。
冬灌一般在日消夜冻时进行,灌水后适时中耕松土。
对基施氮肥不足的地块和苗稀、苗弱地段,结合浇越冬水适量施肥。
一般浇水450 m3/hm2左右,未分蘖盘墩的
麦田不宜浇越冬水。
在冬季干旱的情况下,每次寒潮来临之前,一定要浇好迎潮水,以防冻害[3]。
2 春季管理(返青—挑旗)
这一时期是小麦生长发育最旺盛时期,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期,即发根、长叶、长秆又长穗,是决定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的关键时期,也是小麦群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内部各器官之间矛盾突出,需水、需肥的最多时期。
在前期管理的基础上,继续协调地上部和地下部、群体和个体、营养生殖和生长生殖之间的关系,提高分蘖成穗率和光合生产率,达到穗足穗大,同时要根据麦苗长势长相、前期肥料基础和天气情况等进行管理。
2.1 化学除草
冬前未进行化学除草的地块,小麦起身期进行化学除草,但是拔节后就不能使用化学除草。
2.2 追施拔节孕穗肥
追肥时间一般掌握在小麦基部第一节间定长、分蘖开始死亡、群体叶色褪淡、分蘖高峰已过时施用。
具体时间在3月下旬至4月初。
追施方法一般为随雨水撒施,遇旱时浇水与施肥相结合[4]。
可施用尿素75~150 kg/hm2。
群体偏大、苗情偏旺的延迟到拔节后期至旗叶露尖期进行施肥;群体偏小、苗情偏弱、茎蘖数不足的可适当提早施用。
2.3 病虫害防治
在小麦拔节初期(3月中旬),对小麦纹枯病株率达20%以上的田块,用20%井·蜡芽(纹真清)悬浮剂1 500 ml/hm2,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750 g/hm2,对水450~600 kg喷雾防治。
蚜虫达到500头/百株的田块,同时加施24%抗蚜·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450 g/hm2,或20%啶虫眯可湿性粉剂225 g/hm2,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大功臣、蚜虱净)450 g/hm2进行综合防治。
麦蜘蛛达到600头/m行长的田块,同时加5%阿维菌素乳油450 ml/hm2喷雾防治[5]。
2.4 预防倒春寒
淮北地区属于南北过渡气候带,春季往往有强寒流或寒潮侵袭。
因此,要随时掌握天气情况,在寒潮来临前可采取喷施磷酸二氢钾等防冻剂、灌水、熏烟等措施进行预防。
寒潮过后要及时检查苗情,发现冻害现象,及时采取喷施生长调节剂、激素及补施氮肥或叶面喷肥等措施补救[6]。
3 后期管理(开花—成熟)
此时期是小麦从混合生长转入纯生殖生长期,是小麦花授粉受精和籽粒形成及灌浆时期,是决定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时期。
在前期管理的基础上做好护根保叶工作,减少小穗小花退化和充分灌浆,提高千粒重,达到粒多、粒饱。
3.1 加强肥水管理
小麦抽穗期至籽粒灌浆期是叶面喷肥的最佳时期。
可叶面喷洒
1%~2%尿素溶液,对缺磷田块可加喷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每7 d喷1次,连喷2~3次。
加强抗旱排涝护根,遇旱时及时浇水,但不能浇多,要及时排涝降渍护根。
3.2 拔除杂麦杂草
对于部分麦田野杂麦和杂草偏重发生,造成麦田整齐度降低,影响个体发育。
麦田野杂麦和杂草除治的最有效办法是人工拔除,要做到“见1株拔除1株”、“连根拔除”,确保野杂麦和恶性禾本科杂草得到有效根除。
3.3 病虫害防治
小麦生育后期是多种病虫害发生的重要时期。
小麦扬花初期防治赤霉病,可用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125 g/hm2,对水450 kg 进行喷雾[7]。
在小麦抽穗期防治小麦白粉病、锈病、吸浆虫、麦蚜等,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 g/hm2+40%毒死蜱乳油450 ml/hm2+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0 g/hm2,对水450~675 kg进行田间喷雾。
3.4 适时收获
收获过早,籽粒灌浆不充分,千粒重低;收获过晚,落粒、掉穗增加损失。
农谚说:“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
”就是这个道理。
适时收获是丰产丰收的重要保证[8]。
据试验证明,小麦千粒重在蜡熟末期为最高,因此此期收获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
收获越晚千粒重越低。
收获后,有条件的地方应晾晒1~2 d
后再脱粒,这样一般可以提高千粒重2 g左右。
优质专用小麦还应注意在收获时要单收单脱,单独晾晒,单贮单运,防止混杂。
4 参考文献
[1] 刘淑君,崔艳红,刘素爱.优质强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3(8):71.
[2] 何宪平,李明芳,薛凤梅,等.旱地冬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4):81,83.
[3] 赵广才,常旭虹,杨玉双,等.基本苗和氮肥运筹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j].华北农学报,2010,25(5):182-186.
[4] 李顺乾.旱寒区黄绵土冬小麦氮肥底施与追施比例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1):47-48.
[5] 赵慧芳,潘一展.优质专用小麦配套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2(8):49.
[6] 韩宝文,邢素丽,刘孟朝.中高肥力壤土小麦氮钾肥相互效应关系定量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6,21(s1):34-37.
[7] 杨源,杨柳,代会静.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j].种业导刊,2012(5):22-23.
[8] 王怡,王秋丽,车照海.优质专用小麦的田间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2009(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