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正确认识狂犬病

正确认识狂犬病

正确认识狂犬病
正确认识狂犬病

关于狂犬病正确了解狂犬病,不要被误导,盲目恐慌[如何确定是否接种狂犬预苗]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简称“WHO”的狂犬病研究中心的权威说法是这样的。

1、健康狗(猫等动物)不带毒。(“带毒”是医学术语,意思是“有传染性”,这里“不带毒”指的是,即使猫狗携带了狂犬病病毒,在它们没有发病前,是不具备传染性的。)(不用打针)

2、狂犬病毒疾理是病毒侵袭动物脑细胞引起狂犬病发作,这时动物一般都会出现非常明显的异常情况,很容易识别。这时动物的唾液才带毒(有病毒),具备传染性,如果被这样的动物咬伤一定要打狂犬病预苗。

3、狗(猫),只有狂犬病发作后才带毒。已经发作狂犬症的温血动物咬人,才有可能通过唾液将狂犬病毒传播到人身上,这时你需要打狂犬病预防。

4、狗、猫等温血动物在狂犬病发作后3到5天内100%死亡。所以,只有在它死亡前3-5天内才是传染期,被咬才有危险。即使你被咬了,10天后这个猫狗因为狂犬病死了,你也不用担心,因为咬你的时候并不在传染期。(10天是世界卫生组织特意延长的安全观察期限)(此期限最初为泰国博士提出,注意,泰国也是狂犬病高发地区,也是疫区)

5、被有疾病症状的或与健康猫(狗)行为有异常的犬(猫)等温血动物咬伤,在你被咬伤后,要立即去注射狂犬病疫苗,同时观察咬你的猫(狗),如果10天内,这个猫或狗还没有因为狂犬病而死,就可以终止狂犬病预苗注射,可以判定你根本没有被传染上狂犬病。

6、狂犬病有潜伏期,世界卫生组织通过翔实的研究,多数是20天到2月,最长期限是6年,至于我国某些例子,世界卫生组织表示怀疑,世界上并没有发现有证据的长期潜伏例子,传染病医学专家并认为有可能是误诊或二次暴露(医学术语,第二次被传播)。

7、狂犬病预苗可以延迟打。(如果你曾被咬伤,并且已经过了6年,你可以放心了,如果你不放心可以再次接种狂犬病预苗,等同一次暴露(第一次被咬)。PS:

现在中国已经形成了狂犬病预苗的庞大的暴利产业链,不排除各级组织,药商、媒体、与某些不负责的医药界有意制造恐慌,获取不当利益,尤其医药界都负担有很大的责任!

狂犬病

[简介]

狂犬病,又称“疯狗病”、“恐水症”,是由狂犬病病毒

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虽然名字为狂犬病,仅仅是因为多为狗高发,温血动物(如猫、兔子、蝙蝠、臭鼬、松鼠等哺乳动物)均可传播,人一但被狂犬病发病期的犬咬伤,y有一定几率可能患病,一旦发病100%死亡,至今没有任何可以治愈狂犬病的药物,只可以在未发作前接种预防。

狂犬病临床表现分两种形式,狂暴型与麻痹型。

狂暴型刚开始表现精神沉郁、怕光喜暗,反应迟钝,不听主人呼唤,不愿接触人,食欲反常,喜咬吃异物,吞咽伸颈困难,唾液增多,后驱无力,瞳孔散大。此期时间一般1-2天。随后即进入兴奋期,表现为狂暴不安,主动攻击人和其它动物,意识紊乱,喉肌麻痹。狂暴之后出现沉郁,表现疲劳不爱动,体力稍有恢复后,稍有外界刺激又可起立疯狂,眼睛斜视,自咬四肢及后躯。

麻痹型兴奋期很短,或症状不明显,以麻痹症状为主,出现全身肌肉麻痹,起立困难,卧地不起、抽搐,舌脱出,流涎,最后呼吸中枢麻痹或衰竭死亡。---------------------------------------------------------------------------------------------------------------------------------

附:参考资料以及来源

1、中国传染病预防中心在2007年5月承认健康犬不

带毒。

关于中国CDC关于家康犬带不带毒的结论,请看链接:

https://www.doczj.com/doc/9d9961764.html,/s/reader_4ad6f8ae01000am1.htm l

2、世界卫生组织狂犬病防御中心的相关资料地址:狂犬病暴露后处理通则http://www.wpro.who.int/NR/rdonlyres/59D52713-AFE1 -4362-A5DB-6B2497953480/0/rabies.pdf(因为是PDF 文件,你要下载翻译的话,请装相关软件,或直接到http://www.wpro.who.int/ ; 网内查询

3、世界卫生组织狂犬病专家磋商会的报告:“人狂犬病可有较长的潜伏期,因此,即使是对在可能的狂犬病暴露后8个月才来就医医疗的人,也应该向新近发生暴露的人一样,给与诊断和治疗。”(并非超过24小时就没有效果了,只要你没有发病)

请查询:

http://www.wpro.who.int/NR/rdonlyres/59D52713-AFE1 -4362-A5DB-6B2497953480/0/rabies.pdf第37页(英文资料原文)

其官方网站是http://www.wpro.who/

4、法国专家狂犬病专家说:送给你的是我在2007年

5月28日,出席在法国举行的OIE狂犬病会议上,所演示的材料。这是我在我们学院(QSMI学院,也是WHO狂犬病机理研究中心,位于泰国),用尽毕生精力(24年)所收集到的关于狗猫10天观察理论。WHO(国际卫生组织)和泰国CDC(传染病防治中心)推荐,在给狗猫所伤的人进行治疗的同时,观察狗猫10天。如果狗或者猫继续保持健康,我们就停止对患者的治疗。4You can search in WHO website ( www.who.int ) for the latest publication that come from the expert of rabies in the world ( WHO

rabies ....., 2005 I can not remember the name).

5、http://www.who.int/zh/index.html

世界卫生组织网站上的中文网页,可以查到狂犬病文章(在健康坂下)

6、中国研究狂犬病防疫机构著文认为“健康犬不传播狂犬病毒”。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张永振研究员、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余永新、董关木研究员(俞是工程院士)以及美国佐治亚州兽医学院的Zhen F Fu 等联合著文:中国狂犬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防制建议,发表在《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7 年5月,第41卷第3期第165—168 页。

7、美国传染病预防中心:隔离期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有很小的可能,动物貌似健康,实际上已经处于发病状态。为了懂得这个道理,你应该对狂犬病的发病机理有所了解(狂犬病毒影响它感染动物的机理)。通过对狗,猫,雪貂进行了详实的研究,我们知道,狂犬病毒入侵机体,从入侵地方通过神经系统向大脑移动,动物在这段时间,没有发病症状,也被叫做潜伏期,时间从几周到几个月不等。在潜伏期,被动物咬伤,并没有患狂犬病的危险,因为病毒在唾液中还未出现。仅仅到了最后,等到病毒进入了大脑,快速繁殖并引起脑炎,这时候,病毒才会进入唾液腺和唾液中。同时,当病毒在脑部增殖时,几乎所有的动物都会表现出前期症状,由于大部分的症状是如此明显。既使一个从未训练过的人,都很容易看出。在很短的时间,通常是3到5天,病毒会对大脑引起足够的破坏,这时,动物会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症状。为了增加保险期,隔离期被延长到10天。(根据泰国博士的实践,动物在10天内死亡率100%)

原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9d9961764.html,/rabies/qanda/general.html#p3)8、关于健康狗的判断教授回读者问(祖述宪教授)https://www.doczj.com/doc/9d9961764.html,/s/blog_4de0699f01000aou.html

“健康狗”的概念与狗的狂犬病临床诊断(请担心健康犬与发病犬看不出来的人仔细看看,很简单,也写的比较详细)

中学生常规安全教育

中学生常规安全教育 一、交通安全 (一).不良的交通习惯 1. 不走人行横道,不靠路右边走。 2. 不走人行横道、天桥,随意横穿马路。 3. 不注意道路和车辆信号,不服从交通管理。 4. 在车行道、桥梁、隧道上追逐、玩耍、打闹。 5. 穿越、攀登、跨越道路隔离栏。 6.在铁路道轨上行走,玩耍。 7. 横穿铁路和钻火车。 8. 不听从铁道口管理和信号管理。 (二)中学生骑自行车的问题 1.未满12岁的儿童独自骑车。 2.在人行道、机动车道骑车,逆行骑车。 3.骑车横冲直闯、争道强行,与机动车抢道。 4.转弯不减速,不打手势。 5.在路口闯信号。 6.骑车双手离把。 7.追逐打闹,三五并行。 8.手攀机动车行驶,紧跟机动车行驶。 (三)中学生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

1.缺乏交通安全意识。 2.缺乏交通安全知识。 3.缺乏交通安全责任感。 4.存在麻痹思想。 5.存在侥幸心理。 (四)正常的行路常识 1.走人行道,靠路右边走。 2.横过车行道,要走斑马线,或走天桥。 3.要注意各种信号灯的指示(红绿灯、人行横道信号灯) 4.上下汽车要避让过往车辆。 5.不在马路上逗留、玩耍、打闹。 (五)正常的骑自行车常识 1.不要骑有故障的车。 2.不在人行道上骑车,非机动车靠右行驶。 3.横穿马路最好推车行驶。 4.转弯时减速慢行,观察并打手势。 5.不要双手离把,不并肩行驶。 6.骑车不打闹,追逐。 二、校园内外活动安全(一)校内安全 1. 体育活动安全①体育老师要讲清体育活动安全。②活动课老师不得离开。③学生不做不安全的活动。④在无人保护下不做危险活动。2. 学校集会与集体活动安全可能发生的伤害:中暑、挤伤、跌伤、骨折、窒息、烧伤、脑震荡、死亡。①上下楼梯不要拥护、礼让慢行。②不互相追逐疯打。③不开无味的可造成伤害的玩笑。3. 校内劳动安全

狂犬病处理流程模板

狂犬病处理流程 一、伤口分级: 一级:符合以下情形之一者 1、接触或喂养动物 2、完好的皮肤被舔 简单的说: 有接触、未受伤 无需处理,建议清洗皮肤 II 级:符合以下情形之一者 1、裸露的皮肤被轻咬 2、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或擦伤 简单的说: 没有出血的咬伤抓伤 处理伤口及按时接种疫苗 III 级:符合以下情形之一者 1、单处或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抓伤:“贯穿性”表示至少已伤及真皮层和血管,临床表现为肉眼可见出血; 2、破损皮肤被舔:应注意皮肤皲裂、抓挠等各种原因导致的微小皮肤破损; 3、粘膜被动物体液污染:常见情况有与家养动物亲吻、小孩大便时

肛门被舔以及其它粘膜被动物唾液、血液及其它分泌物污染 简单的说: 出血的损伤或粘膜接触 伤口处理、应用被动免疫制剂、按时注射疫苗 伤口处理具体步骤方法(一) 1、首先检查受伤情况,并且记录 特别是严重伤口必须有详细记录 主要查看神经,血管,肌腱等受伤情况 为将来可能的纠纷提供证据 伤口处理具体步骤方法(二) 2、用无菌敷料保护伤口 3、用无菌肥皂水清洗伤口周围,范围15cm ,最好是两遍目的是降低伤口周围的细菌病毒 伤口处理具体步骤方法(三) 4、消毒:碘酒、酒精或者碘伏消毒伤口周围 5、麻醉:损伤较严重的伤口冲洗时很痛苦 注:II级暴露或者不严重的III级暴露可以不经过这个步骤伤口处理具体步骤方法(四) 1、使用合适压力的流动清水(自来水)冲伤口; 2、用(无浓度要求)肥皂水或其它弱碱性清洁剂清洗伤口 3、较深伤口冲洗时,用注射器伸入伤口深部进行灌注清洗,

4、或者扩创从而做到全面彻底—做到有效冲洗; 5、最后用生理盐水将伤口洗净,然后用无菌脱脂棉将伤口处残留液吸尽,避免在伤口处残留肥皂水; 6、时间15分钟。 伤口处理具有极大意义: 1、无论暴露者是否自行处理过伤口,均应由医务人员按照上述步骤规范处理; 2、减少伤口感染的几率; 3、患者拒绝必须签字留档。 被动免疫制剂适用人群 Ⅲ级暴露者 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的Ⅱ级暴露者 伤口位于头面部,且致伤动物高度怀疑为疯动物时的Ⅱ级暴露者 被动免疫制剂只用于首次暴露注射疫苗患者 首次暴露—以前没有注射过(暴露前、暴露后) 人源免疫球蛋白20IU/kg 动物源性抗血清40IU/kg 不增减剂量 被动免疫制剂注射的基本方法 在伤口内滴数滴被动免疫制剂 距伤口缘约0.5-1cm沿伤口纵轴进针,做环形全层注射

狂犬病个案

一例狂躁性狂犬病患者的急救护理 徐州市传染医院急诊科吴小玲 狂犬病也称恐水症,是一种由于狂犬病毒所导致的自然疫源性的人畜共患性传染病,发病急剧,具有广泛的流行性,死亡率较高,几乎100%,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健康,然而人获得的狂犬病主要由病兽咬伤等方式传播到人体的【1】。临床上将狂犬病分为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兴奋期的患者进入高度兴奋状态,突出表现为狂躁、恐水怕风、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高热、多汗、流涎等,此期间不能进食,意识清楚,所以异常痛苦,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帮助患者安详度过生命的最后时间非常重要【2】。现将我科2013年06月12日09时收治一例狂躁性狂犬病患者护理总结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李某,男, 41岁, 患者于三月前在家中睡觉时被一流浪狗咬伤,流浪狗逃窜,未处理伤口,未注射狂犬病疫苗,出现“呕吐,恐风,怕水1天”于2013年06月12日09时至我科就诊,诊断为狂犬病。迅速将患者送至抢救室隔离治疗,保持环境安静舒适,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呕吐,恐风,怕水,进水时喉头痉挛,流涎,胸闷恶心,恐惧不安,全身不适,阵发性肢体痉挛,极度兴奋,无呕血黑便,无呼吸困难,右手狗咬伤处留有伤口瘢痕,查体T:36.8℃ P:100次/分 R:28次/分 BP:118/85mmHg SpO2: 95% 神志清楚,精神恍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给予心电监护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遵医嘱予镇静,抗感染并给与心理护理,经过积极的抢救治疗稳定后,遵医嘱与12时安全转运至ICU进一步住院治疗。 2 护理 2.1 急救措施接诊后迅速将患者推入单间抢救室进行隔离治疗,保持抢救室安静、温暖,悬挂深色窗帘,避免水声并关闭门窗,使用局部照明,减少光的刺激【3】避免因声、光、水的刺激而引起患者喉痉挛。抢救室内除必须设备,所有硬物均不放置,给予患者上心电监护,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呼吸、面色,监测血氧饱和度,做好护理记录。予低流量吸氧,保持

狂犬病知识培训课件

狂犬病知识培训课件 一、概念 ●狂犬病(rabies)又名恐水症(hydrophobi-a),是由狂犬病毒所致,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 ●人狂犬病通常由病兽以咬伤方式传给人。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病死率几乎100%。 二、简史 ●我国早在公元前5世纪《左传》上已有记载。 ●公元前322年,Aristotle认识到人狂犬病与动物狂犬病的关系。 ●1804年,Zink第一次证明狂犬唾液有传染性。 ●19世纪80年代,Pasteur等研制出狂犬疫苗。 ●1903年,Negri发现Negri小体,使该病的快速镜检诊断成为可能。 ●全世界均有狂犬病的报道。据WHO估计,每年全世界死于狂犬病的有5万多人。 ●亚洲为狂犬病严重流行区,其中印度为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居世界第一位。 ●我国狂犬病流行已久。死亡人数仅次于印度而居世界第二位。 三、病原学 ●狂犬病毒于1962年首次在电镜下被发现。 狂犬病毒属棒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拉沙病毒属(Lyssa virus),病毒中心为单股负链RNA。 ●狂犬病毒含5种主要蛋白:糖蛋白(G)、核蛋白(N)、聚合酶(L)、磷蛋白(NS)和膜蛋白(M)。 ●狂犬病毒易被灭活。 ●病毒耐低温。 ●豚鼠接种能分离病毒,也能用地鼠肾细胞、人二倍体细胞等细胞株增殖、传代。 ●野毒株的特点为致病力强,自脑外途径接种后,易侵入脑组织和唾液腺内繁殖,潜伏期较长。 ●固定毒株的特点为毒力减弱,对人和犬失去致病力,可供制备疫苗。

四、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带狂犬病毒的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 ●本病主要传染源是狂犬。 ●人狂犬病由其传播者约占80%~90%,其次是猫、猪及牛、马等家畜和野兽如狼、狐、狗獾等温血动物。 ●狂犬病毒可被貌似“健康”的动物所携带。 (二) 传播途径 ●人主要通过咬伤传播,也可由带病毒唾液经各种伤口和抓伤、舔伤的粘膜和皮肤而入侵。 ●狂犬、病猫、病狼等动物的唾液中含病毒量较大,于发病前3~5天即具传染性。 (二) 传播途径 ●其他途径: ●1.剥狗皮 ●2.从粘膜入侵 ●3.呼吸道传播 ●4.移植 (三)人群易感性 ●人对狂犬病毒普遍易感。 ●患者男多于女,农民>学生>儿童>工人。 ●人被病犬咬后的发病率约为15%~30%。 ●若及时伤口处理和接种疫苗后,发病率可降为0.15%左右。 咬伤后是否发病的有关因素: ●①咬伤部位:如头、面、颈和手指、会阴部粘膜等末梢神经分布丰富部位因潜伏期短易发病; ●②咬伤的严重性:创口深而大者或被同一狂犬先咬伤者较后咬伤者的发病机会多。

安全教育一

小外伤,莫大意 教学目标 1、重视擦伤的处理,明白及时处理擦伤的意义。 2、学习意外擦伤事故中清洗、消炎等急救方法。 3、了解擦伤的处理、防护等基本常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帮学生树立起“重视擦伤,及时处理”应急救护意识。 2、教学难点:学会简单处理擦伤的急救方法。 教学方法 学习交流,课堂实践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的皮肤都很嫩,稍不注意就容易被擦伤。(课件出示“轻”擦伤图片,唤醒学生生活经验。)当你们遇到擦伤时,是怎么处理的呢? 生:……(学生及时处理擦伤的行为教师要给予肯定,对于不重视擦伤处理的行为,要试着引导学生回忆伤口发炎的经历。) 师:虽然擦伤一般属于轻伤,但是不重视“及时处理”,伤口就容易发炎,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更大的伤害。(板书课题:小外伤,莫大意) 2、看故事,强化“遇到擦伤要及时处理”的救护观念。 (一)引导学生总结提炼“遇到擦伤要及时处理”的救护思想。

(二)师:看了“小志”的故事,想想我们擦伤的经历,你觉得遇到擦伤 正确的对待方式应该怎样? (三)自学探究“怎样正确处理和预防擦伤” 问题导学,课件出示导学问题。 A、擦伤了,怎样及时正确的处理伤口? B、预防擦伤,课本给我们提了哪些建议?你还有哪些更好的方法? 3、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教师利用微视频展示“擦伤的处理方法”,总结收获。 布置作业 1、课堂调查学生家庭急救箱的急救药品、器材的准备情况。 2、回家提醒父母完备家庭急救箱的急救药品和器材,并说明其意义。 应对扭伤我有招儿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了解关节的结构并初步掌握关节扭伤的治疗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扭伤初期的治疗方法。

狂犬病相关知识

狂犬病相关知识 【概述】 狂犬病(rabies)又称恐水症(hydrophobia),为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多见于狗、狼、猫等食肉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临床表现为特有的狂躁、恐惧不安、怕风恐水、流涎和咽肌痉挛,终至发生瘫痪而危及生命。 【诊断】 根据患者过去被病兽或可疑病兽咬伤、抓伤史及典型的临床症状,即可作出临床诊断。但在疾病早期,儿童及咬伤不明确者易误诊。确诊有赖于病原学检测或尸检发现脑组织内基小体。 【治疗措施】 (一)一般处理单间隔离病人,避免不必要的刺激。医护人员最好是经过免疫接种者,并应戴口罩和手套、以防感染。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须严格消毒。 (二)加强监护患者常于出现症状后3~10日内死亡。致死原因主要为肺气体交换障碍、肺部继发感染;心肌损害及循环衰竭。因此,必须对呼吸、循环系统并发症加强监护。 (三)对症处理补充热量,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对烦燥、痉挛的病人予镇静剂,有脑水肿时给脱水剂。必要时作气管切开,间歇正压输氧。有心动过速、心律失常、血压升高时,可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强心剂。

(四)高价免疫血清与狂犬病疫苗联合应用高价免疫血清10~20ml肌注,也可半量肌注,另半量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同时行疫苗接种。 (五)干扰素可试用。 【病原学】 狂犬病病毒属核糖核酸型弹状病毒,通过唾液传播。狂犬病毒具有两种主要抗原。一种为病毒外膜上的糖蛋白抗原,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病毒具有神经毒性,并使体内产生中和抗体及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具有保护作用。另一种为内层的核蛋白抗原,可使体内产生补体结合抗体和沉淀素,无保护作用。从患者和病兽体内所分离的病毒,称自然病毒或街毒(stree virus),其特点是毒力强,但经多次通过兔脑后成为因定毒(fixed virus),毒力降低,可制做疫苗。 狂犬病毒易被紫外线、甲醛、50~70%乙醇、升汞和季胺类化合物(新洁尔灭)等灭活。其悬液经56℃30~60分钟或100℃2分钟即失去活力,对酚有高度抵抗力。在冰冻干燥下可保存数年。 【发病机理】 狂犬病病毒对神经组织有很强的亲和力,延末梢神经和神经周围间隙的体液,向心进入与咬伤部位相当的背根节和脊髓段,然后沿脊髓上行至脑,并在脑组织中繁殖,继而延传出神经进入唾液腺,使唾液具有传染性。发病原理分为三个阶段:①局部组织内小量繁殖期。病毒自咬伤部位入侵后,在伤口附近横纹细胞内缓慢繁

狂犬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置工作方案

狂犬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置工作方案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侵犯神经系统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对人和动物危害极为严重。它在自然界野生动物中有广泛的储存宿主,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属人兽共患病,俗称疯狗病。人类狂犬病又称恐水病,是国家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 为有效防控我市狂犬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山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及工作职责 中心成立中心主任任组长的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狂犬病防控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成立由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测、消杀灭、后勤保障、健康教育等人员组成的应急处置队,负责狂犬病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消杀灭等现场处置工作。所有人员要根据有关要求做好个人防护工作,杜绝发生感染。 二、监测及报告 (一)宿主动物监测 通过畜牧、兽医、公安等相关部门调查我市的犬等宿主动物情况,包括犬和其它有关动物的数量、种类和免疫覆盖等情况。 (二)病例监测 病例定义: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三项指标确定病例的定义。 1、流行病学史 有被犬、猫或其他宿主动物舔、咬伤史。

2、临床症状 (1)愈合的咬伤伤口或周围感觉异常、麻木发痒、刺痛或蚁走感。出现兴奋、烦躁、恐惧,对外界刺激如风、水、光、声等异常敏感。 (2)“恐水”症状,伴交感神经兴奋性亢进(流涎、多汗、心律快、血压增高),继而肌肉瘫痪或颅神经瘫痪(失音、失语、心律不齐)。 3、实验室检测 (1)免疫荧光抗体法检测抗原:发病第一周内取唾液、鼻咽洗液或脑脊液涂片、角膜印片、皮肤切片,用抗狂犬病荧光抗体染色,狂犬病病毒抗原阳性。 (2)RT-PCR方法检测病毒核酸:发病第一周内取唾液、鼻咽洗液、脑脊液、角膜或皮肤组织,用RT-PCR方法检测狂犬病毒核酸阳性。 (3)死后脑组织标本分离病毒阳性或印片荧光抗体染色阳性、脑组织内检到内基氏小体或RT-PCR方法检测脑组织标本中病毒核酸阳性。 (二)病例分类 1.临床诊断病例:流行病学史加上临床表现中的任意一条。 2.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加上实验室检测中的任意一条。 (三)狂犬病暴露者定义 狂犬病暴露者指被狂犬、疑似狂犬或狂犬病宿主动物抓伤、咬伤、舔舐皮肤或粘膜破损处的所有人员。 (四)疫情报告

中学生安全教育内容

开学安全教育 长堰中学:杨学军时间:2017 年9月 4日一、交通安全 (一)不良的交通习惯 1.不走人行横道,不靠路右边走。 2.不走人行横道、天桥,随意横穿马路。 3.不注意道路和车辆信号,不服从交通管理。 4.在车行道、桥梁、隧道上追逐、玩耍、打闹。 5.穿越、攀登、跨越道路隔离栏。 6.在铁路道轨上行走,玩耍。 7.横穿铁路和钻火车。 (二)中学生骑自行车的问题 1.未满 12 岁的儿童独自骑车。 2.在人行道、机动车道骑车,逆行骑车。 3.骑车横冲直闯、争道强行,与机动车抢道。 4.转弯不减速,不打手势。 5.在路口闯信号。 6.骑车双手离把。 7.追逐打闹,三五并行。 8.手攀机动车行驶,紧跟机动车行驶。 (三)中学生拒绝乘坐“三无”车辆 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

1.缺乏交通安全意识。 2.缺乏交通安全知识。 3.缺乏交通安全责任感。 4.存在麻痹思想。 (四)正常的行路常识 1.走人行道,靠路右边走。 2.横过车行道,要走斑马线,或走天桥。 3.要注意各种信号灯的指示(红绿灯、人行横道信号灯) 4.上下汽车要避让过往车辆。 5.不在马路上逗留、玩耍、打闹。 二、校园内外活动安全 (一)校内安全 1.体育活动安全 ① 体育老师要讲清体育活动安全。② 活动课老师不得离开。③ 学生不做不安全的活动。④ 在无人保护下不做危险活动。 2.学校集会与集体活动安全,可能发生的伤害:中暑、挤伤、跌伤、骨折、窒息、烧伤、脑震荡、死亡。 ① 上下楼梯不要拥护、礼让慢行。② 不互相追逐疯打。③ 不开无味的可造成伤害的玩笑。 3.校内劳动安全 ① 严禁学生擦楼房外窗玻璃。② 做清洁时、防止滑倒跌伤、玻 璃划伤、钉子刺伤。③ 严禁学生用湿布擦电器旋扭开关。

狂犬病应急处置技术处理方案

狂犬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 1. 前言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是迄今为止人类病死率最高的急性传染病。近年以来,我国狂犬病疫情呈上升趋势,病死率高居各类法定报告传染病首位。目前我省狂犬病疫情、疫区有所扩大,疫情形势十分严峻,我市近几年也是有疫情发生,对群众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了加强应急控制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2.诊断标准 见《传染病诊断标准汇编》 3.分级标准 根据狂犬病发生的病例数、流行的范围和趋势,将狂犬病疫情划分为四级,即:一般(IV级)、较大(III级)、重大(II级)和特别重大(I级),具体分级标准如下: 3.1一般疫情(IV级):1个月内,本市范围内出现狂犬病疫情2-3例,或发生动物间狂犬病疫情。 3.2较大疫情(Ⅲ级):1个月内,本市范围内出现狂犬病疫情4-5例,或疫情波及3个及以上镇(乡、街道)。 3.3重大疫情(Ⅱ级):1个月内,本市范围内出现狂犬病疫情6-10例,或发病数虽未达到10例,但扩散至毗邻县(市、区)。 3.4特别重大疫情(I级):1个月内,本市范围发生狂犬病疫情20例以上,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4.应急措施 按照《咸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要求,分级进行应急处置。 4.1报告 4.1.1接报:实行“首接负责制”,接报时详细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记录卡》。 4.1.2报告:按照《咸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内部报告”和“对外报告”的要求进行疫情报告。 4.1.3网络报告 ⑴医疗机构收治的确诊病例、临床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由医疗机构负责网络直报; ⑵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发现的确诊病例、临床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由疾控中心负责网络直报; ⑶经现场流行病学初步调查确认为暴发疫情后,由疾控中心负责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网络报告。 4.2物资准备 4.2.1流行病学调查表:《狂犬病个案调查表》、《狂犬病宿主动物基本情况调查登记表》、《犬伤

狂犬病题目及答案完整版

狂犬病题目及答案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狂犬病暴露处置技术培训试题 姓名:单位:分数: 一.填空题(每题4分,共20分) 1.狂犬病是由感染人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发病后病死率达。 2.狂犬病病毒是一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____和____狂犬病的病原体. 3.人被犬、猫等宿主动物咬、抓伤后,凡不能确定伤人动物为健康动物的,应立即进行受伤部位的彻底清洗和消毒处理。用或彻底冲洗伤口至少分钟。彻底冲洗后用涂擦伤口。 4.狂犬疫苗接种程序为:、、、、天各注射一支狂犬疫苗,成人、儿童用量。婴幼儿可在大腿前外侧肌肉内注射。禁止注射。对于Ⅲ类暴露及免疫功能低下者Ⅱ类以上的暴露,接种疫苗的同时要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或。二.单选题(每题5分,共50分) 1.关于狂犬病病毒不正确的描述是() A.狂犬病毒为弹状病毒科 B.狂犬病毒是非嗜神经性病毒 C.不会引起化脓性脑炎 D.在中枢神经细胞胞浆内形成内基小体(NegriBodies) E.病毒对外界抵抗力不强,56℃30分钟即可杀灭 2.Ⅲ类暴露及免疫功能低下者Ⅱ类以上的暴露,最正确的处理措施是()

A.注射狂犬病毒免疫血清+抗病毒药物 B.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抗病毒药物 C.清创+抗生素 D.清创+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接种疫苗 E.清创+注射狂犬病毒免疫血清 3.狂犬病标本采集叙述正确的是() A.从事标本采集和运送的工作人员均要进行暴露前免疫 B.在狂犬病病人入院后,尽可能早期采集标本 C.用于病原学检测的标本,以脑组织阳性率最高 D.A+B+C E.B+C. 4.狂犬病病毒最不可能感染的动物是() A.狗 B.猫 C.蝙蝠 D.家禽 5.暴露前的免疫程序是() A. 0、7、21 天各 1 剂的程序 B. 0、3、7、14 和28天各接种 1 剂 C. 0天两剂,7、21 天各1剂的程序 D.直接注射免疫球蛋白 6.狂犬病临床表现有:() A.有怕水、怕光、怕声的“三怕”症状

狂犬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狂犬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国标码口口口口口口病例编码口口口口 1. 一般情况 1.1 姓名 1.2 性别(1)男(2)女口 1.3 年龄(岁)口口 1.4 家长姓名 1.5 职业 (1)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3)小学生(4)中学生(5)大学生(6)农民(7)工人(8)干部(9)教师(10)家务或待业(11)饲养员或屠宰工(12)其他 (13)不详口口 1.6 文化程度(1)学龄前儿童(2)文盲(3)小学(4)初中(5)高中(6)大 学(7)不详口 1.7 住址县(区)乡(镇)村(居委会) 2. 感染途径 2.1 肇事动物种类(1)狗(2)猫(3)鼠(4)其他(5)不详口 2.2 户主姓名 2.3 肇事动物免疫(1)否(2)有_月_日(3)不详口 2.4 肇事动物伤人(1)主动袭击(2)被骚扰后伤人(3)同时咬伤多人口 2.5 肇事动物伤人后(1)如常,未作处理(2)被拴、尚在(3)打死(4)失踪 (5)病死(6)出卖(7)出卖时间(8)不详口 2.6 其他途径 (1)宰杀、饲养时被感染(2)其他口 3. 伤口处理情况 3.1 受伤时间_年_月_日_时 3.2 伤口情况 (1)上下肢、躯干浅表咬伤,出血省,或仅有明显牙痕(2)上下肢、躯干中度咬伤,出血多,或黏膜(眼、口腔、肛门)被动物污染,(3)头颈面、手指咬伤(不论轻重),四肢、躯干大面积深度或多处中度咬伤口 3.3 伤口处理情况 3.31 伤口是否处理(1)无(2)自行处理(3)医生处理口 3.32 伤口处理时间_年_月_日_时 3.33 清洗(1)无(2)清水(3)盐水(4)肥皂水(5)碘酒(6)新洁尔灭 (6)其它口 3.34 消毒(1)无(2)酒精(3)碘酒(4)酒精+碘酒(5)其他口 3.35 清创(1)无(2)有口 3.36 伤口感染(1)无(2)有口 3.37 伤口缝合(1)无(2)有口 3.4 既往史年曾经被狗(猫、鼠或)(1)咬伤(2)舔伤口(3)舔伤口舔肛门(4)经常宰杀(5)吃狗肉口 3.5 人用狂犬病疫苗接种(1)无(2)有口 3.6 人用狂犬病疫苗接种时间及针次 3.61 第一针_年_月_日 3.62 第二针_年_月_日

三年级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预防动物咬伤 全国通用

《预防动物咬伤》 活动目标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让学生知道如何与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小猫、小狗)相处,使学生能够掌握识别动物发怒时的危险信号,并知道遇到动物追赶时的应对方法。通过出示图片、视频,使学生认识到被动物咬伤的严重后果,掌握初步的治疗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他们活泼好动,与动物有着密切接触,但缺少对动物危险性的了解和预防被咬伤的知识和技能,很容易发生危险。针对这种情况,我确定了本课的主题是《动物虽可爱,小心被伤害》。 【活动准备】 演示文稿(图片、视频、文字叙述)、动物头饰,绷带和纱布、针管、卡通动物贴纸 【活动目标】 (1)使学生对动物的危险性有初步的认识,能够掌握安全与动物玩耍的方法;(2)使学生知道不靠近陌生动物,能够识别动物发怒时的危险信号,掌握遇到动物追赶时的应对方法; (3)使学生认识到被动物咬伤的严重后果,掌握初步的治疗方法; 【活动重点】 能够识别动物发怒的危险信号,掌握遇到动物攻击时的应对方法; 【活动难点】

知道如何与动物安全相处;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聊一聊小动物。(板书) 2、播放视频,提出问题。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意识到动物的危险性。 4、引出课题。一、危险的朋友 1、你身边有没有人被动物咬伤过?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当时经过? 2、出示二年级调查图表,引导学生观察表格。 3、出示北京市伤害调查结果, 4、出示新闻,播放“狗追击孩子”的视频。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动物的危险性。(板书) 二、该怎样与动物相处? 1、出示图片,提出问题。 a.播放视频 b.除了视频提到的,和动物玩耍,还有哪些不能做? c.出示“五不要”。和动物玩耍,我们要注意安全第一,防止被动物咬伤。(板书)学生认真听,观看板书。 观看视频。 指名回答,汇报课前的调查情况(预设:放学,遛弯)学生齐答(预设:危险,伤害) 齐读课题,明确学习内容 认真听问题,指名汇报课前调查情况。(预设:自己或家人)

狂犬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狂犬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内容简介:补充水电解质及热量,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对烦躁不安、痉挛者轮流使用各种镇静剂,如安定、苯巴比妥、水合氯醛及冬眠药物等。有脑水肿给脱水剂。防止呼吸肌痉挛导致窒息,必要时作气管切开,间歇正压给氧。有心动过速、心律失常、血压升高时,可用β-受体阻滞剂或强心剂。 《狂犬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内容预览:A2 伤口处理 立即用20%的肥皂水或清水彻底清洗所有伤口和搔伤处,反复冲洗至少20min,再用75%乙醇或2%碘酒涂擦。如创伤深广、严重或发生在头、面、手、颈等处,皮试阴性后可在创伤处做高效免疫血清浸润注射。伤口在数日内暂不缝合。也可酌情应用抗生素及破伤风抗毒素。 A3 疫苗接种 目前,我国所应用的人用狂犬病疫苗为狂犬病固定毒(aG)适应株,接种于原代地鼠肾单层细胞,培养后收获病毒液,加入甲醛溶液灭活后经浓缩3——5倍,再加氢氧化铝制成。 A3.1 接种对象 凡被狂犬病或其他疯动物咬伤、抓伤时,应及时注射本疫苗。 A3.2 用法 A3.2.1 一般咬伤者于0(第1天,注射当天)、3(第4天,以下类推)、7、14、30天各注射疫苗1安瓿(液体疫苗2mL,冻干疫苗1mL或2mL),儿童用量相同。严重咬伤者,除按上述方法注射疫苗并应于0、3天注射加倍量疫苗,并于0天注射疫苗的同时合用抗狂犬病血清(伤口处理已述)。凡联合使用抗狂犬病血清者必须在全程疫苗注射完毕后再注射2——3针加强针,即在全程注射后第15、75或10、20、90天加强。 A3.2.2 在三角肌注射。 A4 抗狂犬病免疫血清的应用

A4.1 凡已知确系狂犬或其他患狂犬病动物舔咬者必需在注射疫苗的同时注射抗狂犬病血清或特异性免疫球旦白。

狂犬病

狂犬病 狂犬病(rabies)又称恐水症(hydrophobia),为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多见于狗、狼、猫等食肉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临床表现为特有的狂躁、恐惧不安、怕风恐水、流涎和咽肌痉挛,终至发生瘫痪而危及生命。[病原学] 狂犬病病毒属核糖核酸型弹状病毒。狂犬病毒具有两种主要抗原。一种为病毒外膜上的糖蛋白抗原,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病毒具有神经毒性,并使体内产生中和抗体及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具有保护作用。另一种为内层的核蛋白抗原,可使体内产生补体结合抗体和沉淀素,无保护作用。从患者和病兽体内所分离的病毒,称自然病毒或街毒(stree virus),其特点是毒力强,但经多次通过兔脑后成为因定毒(fixed virus),毒力降低,可制做疫苗。 狂犬病毒易被紫外线、甲醛、50~70%乙醇、升汞和季胺类化合物(新洁尔灭)等灭活。其悬液经56℃30~60分钟或100℃2分钟即失去活力,对酚有高度抵抗力。在冰冻干燥下可保存数年。 [流行病学] 狂犬病在世界很多国家均有发生。我国解放后由于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发病率明显下降。近年因养狗逐渐增多,故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 (一)传染源发展中国家的狂犬病主要传染源是病犬,人狂犬病由病犬传播者约占80~90%,其次为猫和狼,发达国家由于狗狂犬病被

控制,野生动物如狐猩、食血蝙蝠、臭鼬和浣熊等逐渐成为重要传染源。患病动物唾液中含有多量的病毒,于发病前数日即具有传染性。隐性感染的犬、猫等兽类亦有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被患病动物咬伤、抓伤,病毒自皮肤损伤处进入人体。粘膜也是病毒的重要侵入门户,如眼结合膜被病兽唾液沾污,肛门粘膜被狗触舔等,均可引起发病。此外,亦有经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的报道。 (三)传播途径人对狂犬病普遍易感,兽医、动物饲养者与猎手尤易遭感染。一般男性多于女性。冬季发病率低于其他季节。 [发病机理与病理变化] 狂犬病病毒对神经组织有很强的亲和力。发病原理分为三个阶段:①局部组织内小量繁殖期。病毒自咬伤部位入侵后,在伤口附近横纹细胞内缓慢繁殖,约4~6日内侵入周围神经,此时病人无任何自觉症状。②从周围神经侵入中枢神经期。病毒沿周围传入神经迅速上行到达背根神经节后,大量繁殖,然后侵入脊髓和中枢神经系统,主要侵犯脑干及小脑等处的神经元。但亦可在扩散过程中终止于某部位,形成特殊的临床表现。③向各器官扩散期。病毒自中枢神经系统再沿传出神经侵入各组织与器官,如眼、舌、唾液腺、皮肤、心脏、肾上腺髓质等。由于迷走神经核、舌咽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受损,可以发生呼吸肌、吞咽肌痉挛。临床上出现恐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交感神经受刺激,使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迷走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和心脏神经节受损时,可发生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或猝死。

狂犬病

首页 > 学位论文 > 病原生物学 福建省狂犬病流行病学及病毒学特征研究 下载PDF阅读器目的: 近些年,我国人间狂犬病报告病例数呈递增态 势,狂犬病已成为当前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关于狂犬 病流行病学、病原学的深入研究较少,整体资料不全,福建 省这方面的研究更是薄弱,尚不清楚我省狂犬病毒主要宿主 的病毒携带情况和免疫情况,不清楚居民对狂犬病的认知程 度及养犬情况等;国内狂犬病毒街毒株的分离报道较少,尚 未见在福建省境内分离出狂犬病毒的报道,对福建省境内狂 犬病毒的流行毒株及其特征尚不清楚。因此,为了更好地预 防和控制狂犬病,非常有必要开展系统的狂犬病流行病学研 究,获得狂犬病流行现状的基础资料,了解影响狂犬病发病 率的主要因素;也很有必要进行狂犬病毒流行毒株的分离鉴 定、病原生物学和遗传学特征的研究。因养犬数的增加导致 犬伤患者也不断增加,推进和提高犬伤患者免疫后血清抗体 及犬唾液带毒的检测方法也迫在眉捷。方法: 1、针对狂犬 病高发的实际情况,通过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以获得 狂犬病流行现状的基础资料;从生态学角度收集影响狂犬病 发病率有关因素的资料,通过负二项回归模型筛查出影响狂 犬病发病率的主要因素。2、运用MIT和CIT法从疑似狂 犬的脑组织中进行狂犬病毒街毒株的分离与鉴定,采取分段 RT-PCR的方法,对所分离的街毒株进行序列扩增、克隆、 测序,拼接获得全基因组序列,并运用生物学软件对基因组 结构进行分析与比较;3、通过收集福建省不同时间、不同 地区的犬脑组织,进行实验室检测诊断,对阳性标本进行N 基因全长的扩增、克隆和测序,结合疫情资料进行狂犬病的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4、选取CTN株狂犬病毒糖蛋白富集

狂犬病预防措施

狂犬病预防措施 措施 狂犬病的预防主要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接种疫苗等几个步骤。 1.控制传染源:控制传染源主要是家养犬的免疫、消灭流浪犬以及可疑病犬和猫的捕杀。.对家犬进行登记,给予预防接种。狂犬、狂猫立即击毙,以免伤人。咬过人的家犬、家猫应设法捕获隔离10天。取击毙的狂犬、狂猫和在隔离期内死亡动物的脑组织作检查。病死动物应焚烧或深埋,不可剥皮。 2.切断传播途径和接种疫苗:即暴露后的及时防治。一但被动物咬伤或抓伤,一定要尽快正确清洗伤口和应用狂犬病免疫制剂,防止发病。 1、咬伤后的处理伤口必须用肥皂水或清洁剂全面冲洗,冲洗的目的是破坏伤口处的病毒,防止其增殖和穿入周围神经。冲洗后必须用酒精绵、碘酊或0.1%季胺盐溶液(伤口应无残留肥皂水时方可使用,因为这两种物质相互中和)消毒。条件理想时,伤口应暴露24~48小时,防止病毒穿入神经纤维。如果有免疫血清,可注入伤口底部及周围。伤口缝合或包扎应尽量避免,如果必须缝合最好在接种同时给予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2、免疫制剂应用:狂犬病免疫制剂包括被动免疫与主动免疫制剂两种。 (1)被动免疫:目前用于狂犬病的被动免疫制剂有两大类:一类为动物源抗狂犬病毒的精致血清(ARS),一类为人源狂犬病免疫球蛋白(HRIG),均具有高度抗狂犬病特异性,作为疫苗治疗的辅助治疗已证明有效。被动免疫制剂应用越早越好。在注射动物源抗狂犬病毒血清之前应先作敏感试验,阴性者方可使用。阳性者进行脱敏处理后也可应用。我国生产的ARS每支10ml,含1000U,成人剂量为20ml,注射时一半剂量作局部伤口注射,另一半剂量肌肉注射。HRIG的一次注射剂量为20U/kg,如果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在疫苗之前已 经给予,那匆呙绲氖状渭亮坑υ黾拥秸 <亮康?~3倍,在几个部位注射。 (2)主动免疫:即注射狂犬疫苗。狂犬病较长的潜伏期使得被接种者在发病之前有足够时间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狂犬疫苗有以下几种:A、人二倍体细胞疫苗(HDCV):系采用人胚肺纤维母细胞接种Pitman-Moore病毒株后制成,为目前最理想的细胞培养疫苗。二倍体细胞疫苗的优点为接种后抗体出现快,在14天时几乎达到100%阳转,而且抗体水平高,持续时间长,5年仍有中和抗体存在。若在5年后加强免疫1针,可激发良好的抗体应答。但由于人二倍体细胞只能在小瓶中培养,培养数量有限,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成本太高,困难较大,故难以推广。B、地鼠肾细胞疫苗(PHKCV):原代地鼠肾细胞培养疫苗,加拿大,苏联于1971年开始使用。我国于1981年开始用PHKCV取代了羊脑疫苗。我国疫苗生产使用的毒株为北京株,经原代地鼠肾细胞和豚鼠脑相继传代后制备的,经过长期实验室与流行病学效果观察,已证明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疫苗。免疫程序为0、3、7、14、30天各注射1针,每针2ml。C、提纯的V ero细胞狂犬病疫苗(PVPV):V ero细胞是一种异倍体细胞,经猕猴肾细胞培养衍化后已经适用于微载体大量培养。将狂犬病毒PM1503-3M经过在V ero细胞内增殖,将病毒从细胞上清液中收获,再加β-丙内酯灭活之前将病毒浓缩,经纯化后加入白蛋白的冻干稳定,获得终产品。每剂量0.5ml,暴露后接种方案与地鼠肾细胞疫苗相同,暴露前预防性接种3针即可。此外,还有提纯的浓缩鸭胚狂犬

狂犬病治疗原则

狂犬病治疗原则 作者: 网络资源管理员来源: 网络资源管理员更新日期:2007-3-16 阅读次数:1297 狂犬病的治疗应在被咬伤(抓伤)后发病前立即开始。 (一)对被咬的人的处理 1.立即用肥皂和清水洗被咬部位伤口,然后用40-70%的酒精或氯胺苯(benzyl ammonium chloride)(zephiran)清洗,注意不要缝合伤口。 2.局部使用高价抗狂犬病毒免疫血清,最好应用人免疫血清,剂量为每公斤体重肌注20-40国际单位,如应用马抗狂犬免疫血清,则注射剂量是每公斤体重40国际单位,其中一半应注射于伤口周围。 3.应尽快开始疫苗的全程注射。 (二)对病人的治疗原则 1.将病人严格隔离于较安静、光线较暗的单人病房,避免不必要的刺激。 2.病人分泌物、排泄物严格消毒处理。 3.加强对呼吸、循环等系统并发症的监护。 4.对症处理:补充水电解质及热量,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对烦躁不安、痉挛者轮流使用各种镇静剂,如安定、苯巴比妥、水合氯醛及冬眠药物等。有脑水肿给脱水剂。防止呼吸肌痉挛导致窒息,必要时气管切开给氧。有心动过速、心律失常、血压升高时可用β受体阻滞剂或强心剂。 狂犬病诊断标准 作者: 网络资源管理员来源: 网络资源管理员更新日期:2007-3-16 阅读次数:1445 1.流行病学史 有被犬、猫或其他宿主动物舔、咬、抓伤史。 2.临床症状 2.1愈合的咬伤伤口或周围感觉异常、麻木发痒、剌痛或蚁走感。出现兴奋、烦躁、恐惧,对外界刺激如风、水、光、声等异常敏感。 2.2“恐水”症状,伴交感神经兴奋性亢进(流涎、多汗、心律快、血压增高),继而肌肉瘫痪或颅神经瘫痪(失音、失语、心律不齐)

狂犬病防治复习题

1. 关于狂犬病病毒不正确的描述是(b ) A. 狂犬病毒为弹状病毒科 B. 狂犬病毒是非嗜神经性病毒 C.不会引起化脓性脑炎 D. 在中枢神经细胞胞浆内形成内基小体(Negri Bodies) E.病毒对外界抵抗力不强,56℃30分钟即可杀灭 2. Ⅲ级暴露及免疫功能低下者Ⅱ类以上的暴露,最正确的处理措施是(d ) A.注射狂犬病毒免疫血清+抗病毒药物 B.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抗病毒药物 C.清创+抗生素 D.清创+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接种疫苗 E.清创+注射狂犬病毒免疫血清 3. 狂犬病标本采集叙述正确的是( d ) A. 从事标本采集和运送的工作人员均要进行暴露前免疫 B. 在狂犬病病人入院后,尽可能早期采集标本 C. 用于病原学检测的标本,以脑组织阳性率最高 D. A+B+C E. B+C. 4. 狂犬病病毒最不可能感染的动物是(d ) A.狗 B.猫 C.蝙蝠 D.家禽 5. 暴露前的免疫程序是(a ) A. 0、7、21或28 天各 1 剂的程序 B. 0、3、7、14 和28天各接种 1 剂 C. 0天两剂,7、21 天各1剂的程序 D.直接注射免疫球蛋白 6. 狂犬病临床表现有:(d ) A. 有怕水、怕光、怕声的“三怕”症状 B. 流涎 C.咽肌痉挛 D.以上全是 7. 下列哪项是发病主要的相关因素( d ) A.咬伤部位 B.伤口的深浅 C.伤口清洗与否 D. 以上全是 8.狂犬病不可能通过下列哪种方式传染?( a ) A.被狗惊吓 B.伤口接触患病动物的分泌物 C.病犬抓伤 D.被狗舔舐 9.下列哪些情况属于预防接种的异常反应?( c ) A.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 B.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C.过敏性休克; D.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10、WHO专家认为:接种者具备有效保护能力的抗体浓度为(a ) A. 中和抗体水平≥0.5 IU/ml时 B. 中和抗体水平≤0.5 IU/ml时 C. 中和抗体水平≥ 7.08 IU/ml D. 中和抗体水平≤7.08 IU/ml 11、狂犬病的病死率是( D ) A. 20% B. 50% C. 90% D. 100% 12、狂犬病毒入侵的是人体的( C ) A. 运动系统 B. 循环系统 C. 神经系统 D. 呼吸系统 13、狂犬疫苗的注射方法是(C ) A. 上臂三角肌皮内注射,婴幼儿可在大腿前外侧肌内注射 B. 上臂三有肌处皮下注射,婴幼儿可在大腿前外侧肌内注射 C.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婴幼儿可在大腿前外侧肌内注射 D. 臀部肌内注射,婴幼儿可在大腿前外侧肌内注射 14、接种狂犬疫苗的禁忌症是( D ) A. 有过敏史的人 B.妊娠妇女及脯乳期 ,急慢性疾病的活动期 C.体弱的老年人 D.无禁忌症 15、狂犬疫苗的接种剂量是( B ) A.儿童减半注射 B.不论是幼儿、儿童还是成人每针次均接种1个剂量 C. 幼儿接种三分之一剂量

狂犬病

狂犬病 狂犬病(Rabies)又名恐水症(hydrophobia),是由狂犬病毒(Rabies virus)侵犯中枢神经系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为人兽共患传染病。人狂犬病通常由病兽以咬伤方式传给人。临床表现为特有的狂躁、恐惧不安、恐水、怕风、怕声、流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病死率几乎100 %。 【病原学】 狂犬病毒属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拉沙病毒属(Lyssa virus),一端圆,另一端扁平,形似子弹,大小约75 nn×180nmm,病毒中心为单股负链RNA,外绕以核衣壳和含脂蛋白及糖蛋白的包膜。目前已明确狂犬病毒的蛋白质由5个主要蛋白和2个微小蛋白构成。5种主要蛋白是:转录酶大蛋白(Large Protein,LP),具有合成病毒RNA所必需的RNA转录酶活性;糖蛋白(Glycoprotein,GP),是病毒棘突成分,具有凝聚细胞能力,能与乙酰胆碱结合,决定了狂犬病毒的嗜神经性,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和诱导细胞免疫;核蛋白(Nuclear Protein,NP), 构成核酸的衣壳,是病毒颗粒的主要成分之一,它不仅保护基因在RNA免受核酸酶降解,也是狂犬病毒重要的抗原成分,不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衣壳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 1,M1P),即磷蛋白,又称NS蛋白,它位于病毒核心壳和包膜之间,与核酸衣壳一起,是狂犬病毒属特异性抗原;包膜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 2,M2P),是狂犬病毒的包膜的重要成分。还有两个微小蛋白是非结构蛋白。 从世界各地分离的狂犬病毒抗原性均相同,但其毒力可有差异,从自然条件下感染的人或动物体内分离到的病毒称野毒株(wild virus)或街毒株(street virus),特点是接种动物潜伏期长,自脑外途径接种后容易侵入脑组织和唾液腺内,在感染的神经细胞内易发现内基小体(Negri Bodies).致病力强。街毒株在家兔连续脑内多次传代获得的毒株固定毒株(fixed strain),特点为毒力减弱,但仍保持其免疫原性,可供制备疫苗。 在组织细胞内的狂犬病毒室温或4°C其传染性可保持1-2周,若置于中性甘油室温可保持数周,4°C数月。狂犬病毒易为紫外线、季胺化合物、碘酒、高锰酸钾、酒精、甲醛等灭活,加热100°C 2min可灭活。乳鼠接种能分离病毒,也能用地鼠肾细胞、人二倍体细胞等细胞株增殖、传代。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带狂犬病毒的动物是本病的传染原,在我国主要以病犬为主,其次为猫、猪和牛、马等。发达国家按法规养犬,必须注射疫苗,传染源主要为野生动物,如编蝠、院熊、臭助、狼、狐狸等。 (二)传播途径 病毒主要通过咬伤传播,也可由带病毒犬的唾液,经各种伤口侵人,少数可在宰杀病犬、剥皮、切割等过程中被感染。偏蝠群居洞穴中的含病毒气溶胶也可经呼吸道传播。有报告角膜移植可传播狂犬病。 (三)易感人群 人群对狂犬病毒普遍易感。兽医、野生动物捕捉着、饲养员、农村青少年及儿童尤其易遭受感染。人被病犬咬伤后的发生率为15-30%,被病狼咬伤后为50-60%。被病兽咬伤后是否发病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咬伤部位:头、面、颈、手指处被咬伤后发病机会多。②咬伤的严重性:创口深而大者发病率高,未作预防接种的头面部深部伤者发病率达80%。③局部处理情况:咬伤后迅速彻底清洗者发病机会较少,未作及时、全程、足量注射狂犬疫苗者发病率高。⑥被咬者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缺陷者,发病机会多。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狂犬病毒对神经组织有强大的亲和力,自皮肤或粘膜破损处入侵人体后,主要通过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