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4
狂犬病(rabies)是狂犬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人兽共患,多见于犬、狼、猫等肉食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
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
因恐水症状比较突出,故本病又名恐水症(hydrophobia)。
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单股RNA病毒,动物通过互相间的撕咬而传播病毒。
我国的狂犬病主要由犬传播。
对于狂犬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人患狂犬病后的病死率几近100%,患者一般于3~6日内死于呼吸或循环衰竭,故应加强预防措施。
类狂犬病病例大多是由于被感染了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咬伤或抓伤所致,少数是由于伤口、黏膜被病毒污染所致。
99%的人类狂犬病病例由患狂犬病犬类传播至人。
因此,被宠物咬伤(抓伤)后,不管有没有流血,都不要存有侥幸心理,应及时去医院处理。
同时应注意,狂犬病疫苗不存在24小时内注射才有效的说法,只要还没发病,疫苗就有作用,越早越好,尽快处理。
狂犬病发作有什么症状?狂犬病临床大多表现为特异性恐风、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
狂犬病是怎么从动物传染给人?只有狗会携带狂犬病毒吗?狂犬病毒能在病兽的唾液腺中繁殖,咬人后通过伤口残留的唾液使人感染狂犬病。
狂犬病易感动物主要包括犬科、猫科及翼手目动物,禽类、鱼类、昆虫、龟和蛇等不感染和传播狂犬病病毒。
全球范围内,99%的人间狂犬病是由犬引起。
只有被咬伤才会染病吗?被狗抓咬之后,一定会得狂犬病吗?狂犬病暴露是指被狂犬、疑似狂犬或者不能确定是否患有狂犬病的宿主动物咬伤、抓伤、舔舐黏膜或者破损皮肤处;或者开放性伤口、黏膜直接接触可能含有狂犬病病毒的唾液或者组织。
按照暴露性质和严重程度将狂犬病暴露分为三级:I级暴露: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1)接触或喂养动物;(2)完好的皮肤被舔;(3)完好的皮肤接触狂犬病动物或人狂犬病病例的分泌物或排泄物。
II级暴露: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1)裸露的皮肤被轻咬;(2)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或擦伤。
首先用肉眼仔细观察暴露处皮肤有无破损;当肉眼难以判断时,可用酒精擦拭暴露处,如有疼痛感,则表明皮肤存在破损(此法仅适于致伤当时测试使用)。
狂犬病治好的案例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狗的咬伤传播。
如果不及时治疗,狂犬病几乎是100%致死的。
然而,在全球范围内,还是有一些狂犬病治愈的案例。
以下是一些狂犬病治愈的真实案例,这些案例中的幸存者在面对死亡威胁下,通过勇气和坚持战胜了狂犬病。
1. 张天是一位中国农民,他在一次田间劳作时被一只狂犬咬伤。
尽管他没有受到及时的疫苗注射,但他坚持进行了其他治疗方法。
他每天都按时服用抗病毒药物,并接受了其他辅助治疗,如高剂量维生素C和中药。
经过几个月的治疗,他的病情开始好转,最终成功战胜了狂犬病。
2. 约翰是一名澳大利亚旅行者,在游览亚洲期间被一只疑似患有狂犬病的流浪狗咬伤。
他立即就医并接受了疫苗注射,但由于他的伤口严重,医生认为他的生命仍然面临威胁。
然而,约翰坚信自己能够战胜狂犬病。
他积极配合治疗,坚持进行康复训练,通过锻炼身体和保持积极的心态,他最终康复了。
3. 莉莉是一名美国女孩,她在一次露营活动中被一只野生动物咬伤。
经过确认,医生确定这只动物是患有狂犬病的浣熊。
莉莉的家人立即带她去医院接受疫苗注射,并进行了其他治疗。
尽管她的伤势严重,但莉莉从未放弃过。
她积极配合治疗,坚持进行身体康复训练,并在家人的支持下度过了艰难的康复过程。
几个月后,她成功战胜了狂犬病。
4. 亚历克斯是一位英国男子,他在前往非洲旅行时被一只野生动物咬伤。
亚历克斯在受伤后立即寻求医疗,并接受了疫苗注射。
然而,在回国后的几个月里,他开始出现狂犬病的症状。
他的家人和医生决定尝试一种新的治疗方法,通过使用一种新型抗病毒药物来抑制狂犬病病毒的复制。
经过长时间的治疗,亚历克斯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并最终康复了。
5. 安妮是一名法国女子,她在一次探险旅行中被一只野生动物咬伤。
她立即就医,并接受了疫苗注射。
然而,由于伤口感染严重,疫苗的效果并不明显。
安妮的家人和医生不愿放弃,他们开始寻找其他治疗方法。
他们找到了一位专家,该专家提供了一种新的疗法,通过注射一种特殊的抗病毒药物来抑制狂犬病病毒的复制。
《狂犬病》ppt课件•狂犬病概述•狂犬病流行病学•狂犬病预防措施•狂犬病诊断与治疗手段•并发症与后遗症处理•总结与展望目录CONTENTS01狂犬病概述定义与传播途径定义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导致急性脑炎和脊髓炎。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病犬、猫等咬伤或抓伤传播,也可通过接触病毒污染的血液、动物体液等途径感染。
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发病机理狂犬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在伤口附近的肌肉组织中复制,然后侵入神经系统,沿神经轴突向中枢神经系统扩散,导致急性脑炎和脊髓炎。
临床表现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1-3个月。
发病初期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心等类似感冒症状,随后出现恐水、恐风、咽肌痉挛等症状。
随着病情发展,患者逐渐出现意识障碍、昏迷、抽搐等严重症状,最终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诊断标准与分类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
具体标准包括:有被犬、猫等咬伤或抓伤史;出现典型的恐水、恐风、咽肌痉挛等症状;实验室检测狂犬病毒抗体阳性。
分类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病程长短,可将狂犬病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类。
轻型患者症状较轻,病程较短;中型患者症状明显,病程较长;重型患者病情严重,发展迅速,死亡率极高。
02狂犬病流行病学狂犬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
全球疫情分布我国疫情概况疫情变化趋势我国是狂犬病高发国家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
随着全球狂犬病防控工作的加强,一些国家已经成功控制了疫情,但全球范围内仍有大量病例报告。
030201全球及我国疫情现状人群对狂犬病普遍易感,尤其是儿童、青少年和接触动物机会较多的人群。
易感人群犬是狂犬病的主要动物宿主,其他动物如猫、狼、狐狸等也可感染并传播病毒。
动物宿主不同动物宿主对狂犬病毒的易感性不同,病毒在宿主体内的复制和传播方式也有所差异。
宿主与病毒关系易感人群与动物宿主传播因素及危险因素传播方式狂犬病主要通过咬伤或抓伤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唾液或组织而感染。
当然!以下是一些关于狂犬病的科普知识:
1.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病毒性传染病。
它主要通过动物的咬伤或唾液传播给人类。
2. 狂犬病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犬、野生犬、狐狸、猫、蝙蝠等哺乳动物的唾液中。
感染通常发生于
被感染动物的咬伤、抓伤,或者被其唾液暴露在开放伤口上。
3. 狂犬病的早期症状包括发热、头痛、恶心、不安和焦虑等。
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神
经系统症状,如痉挛、肌肉僵硬、幻觉和精神紊乱。
4. 一旦症状出现,狂犬病几乎是致命的。
因此,对于任何与疑似带有狂犬病的动物接触过的人员,
尤其是受伤的情况下,及时接受狂犬病疫苗和免疫球蛋白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5. 预防狂犬病的最佳方法是进行疫苗接种。
养宠物时应确保定期给它们接种狂犬病疫苗。
此外,
尽量避免与野生动物接触,避免无证的流浪动物。
请记住,这只是对狂犬病的简要科普说明。
如果您需要更详细、具体的信息,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健康机构。
狂犬病知识科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疾病,它主要通过动物的咬伤或唾液传播给人类和其他动物。
病毒可以通过神经系统迅速蔓延,最终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破坏,造成患者的死亡。
狂犬病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尤其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更为普遍。
由于病毒的传播途径多样化,人类和动物皆可感染,因此狂犬病的预防和控制非常重要。
狂犬病的症状通常在感染病毒后的一到三个月内开始出现。
初期症状可能包括发热、头痛、呕吐和不适感,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会出现精神紊乱、恐水(对水的恐惧)、痉挛和抽搐等症状,最终进入昏迷状态。
目前,虽然狂犬病的治疗方法有限,但早期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却十分重要。
针对潜在感染狂犬病的情况,如被狗咬伤或狂犬病疫区接触动物等,及时地接种狂犬疫苗和人免疫球蛋白能够有效地降低疾病的传播风险。
狂犬病不仅对人类,而且对动物也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感染狂犬病的动物在病毒潜伏期和发病期均能传播给其他动物,因此对于家养宠物的爱护者来说,及时给宠物接种狂犬疫苗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狂犬病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疾病,威胁着人类和动物的生命安全。
了解狂犬病的病因、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控制措施对于减少感染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狂犬病的认知,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这种致命的疾病。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以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安排和重点。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通过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对文章进行了简要介绍。
概述部分对狂犬病的基本信息进行了简洁明了的阐述,包括病因、传播途径、症状、诊断和预防控制措施等。
文章结构部分的主要目的是引导读者了解整篇文章的框架和内容,以便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通过介绍文章的大纲,读者可以清楚地知晓文章的各个部分和各个小节的内容。
正文部分是对狂犬病的详细介绍。
狂犬病的早期症状引言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致命传染病,感染后病原体会通过神经系统迅速传播到大脑,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破坏。
如果不及时治疗,狂犬病几乎100%致死。
因此,早期识别狂犬病的症状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狂犬病的早期症状以及可能出现的其他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狂犬病的早期症状可能在感染后一周到三个月内出现,具体取决于感染的病毒量、病毒株的毒力以及感染部位等因素。
以下是狂犬病早期可能出现的症状:1. 发热和头痛感染狂犬病病毒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和头痛的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相似,因此容易被忽视。
2. 点状或瘀斑样皮疹在狂犬病的早期阶段,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点状或瘀斑样皮疹。
这些皮疹可能在感染部位周围出现,随着疾病的进展可能逐渐扩散。
3. 感染部位疼痛或瘙痒如果感染是通过狗或其他动物的咬伤或抓伤引起的,患者可能会在咬伤或抓伤的区域感到疼痛或瘙痒。
这是病毒从伤口处进入体内的反应。
4. 焦虑和紧张狂犬病的早期阶段,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和紧张的情绪。
这种情绪变化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病毒感染有关。
5. 恶心和呕吐一些患者在狂犬病的早期阶段可能会出现恶心和呕吐的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是由中枢神经系统的病毒感染引起的。
6. 神经系统症状随着狂犬病的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包括:- 极度疲劳和虚弱感:患者感觉非常疲倦,并且没有精力进行日常活动。
- 失眠和睡眠障碍:患者可能会出现失眠、多梦或其他睡眠障碍。
- 头晕和平衡问题:患者可能感到头晕,容易失去平衡,出现走路不稳的情况。
- 颅神经损害:病毒可侵犯颅神经,导致面部肌肉麻痹、眼球运动异常及听力减退等症状。
- 肌肉痉挛和抽搐:患者可能会出现肌肉痉挛和抽搐,尤其是在感染过程的后期。
- 精神症状:患者可能会出现精神症状,如焦虑、幻觉、妄想等。
其他临床表现除了上述早期症状外,狂犬病还可能引起其他临床表现,特别是在疾病进展到晚期时。
这些表现包括但不限于:1. 水惊恐狂犬病会导致患者出现水惊恐症状,即对水的恐惧和拒绝。
狂犬病原理
狂犬病是一种高度致命的病毒感染,主要通过犬类的咬伤传播给人类。
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感染周围的神经组织,然后迅速传播到中枢神经系统。
以下是狂犬病的传播和病理原理:
1. 传播途径: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感染患有病毒的动物的唾液进入人体。
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狗、猫、狐狸和蝙蝠等犬类动物的咬伤或抓伤,很少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2. 病毒感染:一旦病毒进入人体,它会侵入神经细胞并开始复制自身。
这个过程发生在被咬伤部位周围的神经末梢附近,然后沿着神经纤维迁移到脊髓和脑部。
3. 神经组织传播:狂犬病病毒通过迁移入脑和脊髓后,会在脑组织中复制并进一步传播到其他神经组织。
这个过程导致了病毒的扩散和病变的形成。
4. 病毒蔓延:狂犬病病毒在神经组织中的蔓延会进一步侵及其他脏器,特别是唾液腺。
这使得病毒在患者口腔分泌物中可由咬伤传播给其他人。
5. 病理变化:狂犬病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引起炎症反应和神经元死亡,导致神经功能受损。
这会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如恐水症(对水的恐惧)、痉挛性肌肉痉挛、呼吸衰竭和神经系统衰竭等。
尽管目前狂犬病没有特效治疗方法,但疫苗接种和紧急处理仍
然是预防和控制狂犬病的关键手段。
公众应该避免与未知或疑似感染狂犬病的动物接触,并尽快寻求医疗帮助以进行疫苗接种和伤口处理。
狂犬病的诊断标准一、诊断标准1.狂犬病病毒抗原检测阳性。
通过荧光免疫或ELISA技术对唾液、脑脊液、血液等样本进行检测,若结果呈阳性,则提示存在狂犬病病毒抗原。
2.患者病史中有明确接触或暴露于患病动物或病例史。
患者需详细回忆近期接触的动物情况,包括宠物、野生动物、鸟类等,若接触过患病动物或与患病动物有过接触史,则有可能感染狂犬病。
3.出现典型的狂犬病临床症状和体征。
狂犬病患者通常表现为恐水、怕风、畏光、咽肌痉挛等症状,以及焦虑、抑郁、失眠等精神症状。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出汗、乏力等全身症状。
若患者出现以上症状和体征,则应高度怀疑为狂犬病。
4.狂犬病病毒分离培养阳性或动物接种试验阳性。
通过将患者样本进行分离培养或动物接种试验,若结果呈阳性,则可以确诊为狂犬病。
二、诊断依据1.狂犬病病毒抗原检测阳性。
通过检测唾液、脑脊液、血液等样本中的狂犬病病毒抗原,若结果呈阳性,则可以诊断为狂犬病。
2.患者病史中有明确接触或暴露于患病动物或病例史。
详细询问患者近期接触的动物情况,包括宠物、野生动物、鸟类等,若接触过患病动物或与患病动物有过接触史,则有可能感染狂犬病。
3.出现典型的狂犬病临床症状和体征。
患者出现恐水、怕风、畏光、咽肌痉挛等症状,以及焦虑、抑郁、失眠等精神症状。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出汗、乏力等全身症状。
若患者出现以上症状和体征,则应高度怀疑为狂犬病。
以上即为狂犬病的诊断标准及诊断依据,医生可根据以上标准对患者进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同时,对于狂犬病的预防和控制,公众也需要提高警惕,注意与动物的接触方式和自身防护措施。
狂犬病的全球分布情况狂犬病(Rabies)是一种致命的病毒感染,通常由犬类动物传播给人类。
本文将深入探讨狂犬病的全球分布情况,包括其流行地区、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方面,以加深我们对这一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的了解。
1. 流行地区狂犬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但其流行程度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狂犬病流行的地区:1.1 亚洲亚洲是狂犬病的高发地区之一。
印度、中国、菲律宾、泰国等国家经常报告狂犬病病例。
主要的传播途径是由犬类动物传染给人类。
1.2 非洲非洲大陆的一些地区也存在高度流行的狂犬病。
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狂犬病病例较为普遍。
野生动物也是潜在的传播源。
1.3 拉丁美洲拉丁美洲国家也经常报告狂犬病病例,尤其是巴西、墨西哥和危地马拉。
与其他地区一样,犬类动物在这些地方仍然是主要传播者。
1.4 欧洲和北美相较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欧洲和北美地区狂犬病病例较为罕见。
这得益于强有力的疫苗接种和采取的狂犬病控制措施。
2. 传播途径狂犬病的传播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2.1 犬类传播犬类动物,尤其是狗,是最常见的狂犬病传播者。
当感染的犬咬伤人类或其他动物时,病毒可通过唾液传播。
这是最常见的感染途径。
2.2 野生动物传播某些野生动物也可能携带狂犬病病毒,如狐狸、狼、狂犬和熊等。
接触到这些动物或其唾液可能导致感染。
2.3 人际传播虽然相对罕见,但人际传播狂犬病也发生过。
通常发生在感染者的唾液进入受伤口或黏膜的情况下,如眼结膜。
3. 预防措施为了减少狂犬病的传播,采取以下预防措施至关重要:3.1 疫苗接种最有效的预防方法之一是接种疫苗。
狂犬病疫苗可提供长期免疫力,防止感染。
在疫苗接种后,如果被狂犬病患者咬伤,病毒不会感染。
3.2 动物控制对于犬类动物,控制数量、定期接种疫苗,以及饲养有责任感的宠物主人,是减少狂犬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3.3 教育和宣传向社区和公众提供关于狂犬病的知识和防范方法的教育和宣传活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该病,提高警觉性。
狂犬病及其防控措施
一、狂犬病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由携带狂犬病病毒的犬、猫等动物咬伤所致。
二、狂犬病暴露分级
1级暴露:接触、喂养动物或者完好的皮肤被犬、猫舔舐。
2级暴露:裸露的皮肤被犬、猫轻咬,或被犬、猫轻微抓伤,但皮肤无破损。
3级暴露:皮肤被犬、猫抓伤、咬伤,或破损伤口被犬、猫舔舐。
三、狂犬病的防控措施
1.对于1级暴露者,无需进行处置。
2. 对于2级暴露者,应当立即处理伤口并接种狂犬病疫苗。
3. 对于3级暴露者,应当立即处理伤口并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血清,随后接种狂犬病疫苗。
4.对犬、猫接种兽用狂犬病疫苗,防止犬、猫发生狂犬病并传播给人。
5.带犬外出时,要采取防护措施,防止咬伤他人。
1、什么是狂犬病?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又称恐水病、疯狗病等。
狂犬病毒主要在动物间传播。
患了狂犬病的动物俗称疯动物,如:疯狗、疯猫、疯狼等,人如果被疯动物咬伤、抓伤就会感染狂犬病毒,就有可能患狂犬病。
人患了狂犬病会出现一系列精神症状,表现为高度恐惧、狂躁不安、恐水、怕风、怕光、怕声响等,并逐渐出现咽喉肌肉痉挛、流口水、瘫痪,呼吸和循环麻痹等症状,病死率为百分之百(100%)。
2、狂犬病是如何患上的?狂犬病是由于人被患狂犬病的狗、猫等动物或带有狂犬病毒的动物咬伤,狂犬病毒经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从而致病。
有报道狂犬病毒可通过呼吸道传播,群居穴谷的蝙蝠经空气由呼吸道传染,在岩洞与实验室工作的人员中有发生气雾感染狂犬病的不测事件;角膜移植可能为传播途径之一,1978年以来,在美法、印、泰等国家报告过10例以上经角膜移植而感染狂犬病的病例。
3、如何预防狂犬病?①不养犬、猫等动物;②养犬、猫等动物,就必须定期给这些动物注射狂犬疫苗;③不被这些动物所伤:④被犬、猫等动物伤后,要及时进行伤口处理,到疾控(防疫)、医院等卫生机构注射人用狂犬疫苗,或按医嘱是否应该注射抗狂犬病毒血清。
4、动物致伤后如何正确使用狂犬病疫苗?被狗咬伤勿怀侥幸,局部处理+抗血清注射+狂犬疫苗免疫接种"三管齐下":①轻度咬伤的暴露者需全程注射有效的人用狂犬病疫苗;②重度咬伤的暴露者要进行联合免疫,即注射人用狂犬病疫苗与抗狂犬病血清,以利于早期保护,但抗狂犬病血清在使用之前,必须作过敏试验,如反应呈阳性,应采取脱敏治疗以防意外。
③注射方法:狂犬病疫苗供成人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儿童在大腿前侧区肌内注射,禁止臀部注射.5、哪些人员应进行狂犬病疫苗的接种?被狼、狐等野兽咬伤者:对发病的犬、猫咬伤者;皮肤伤口被狂犬唾液沾染者;护理或接触过病人的人员皮肤破损,被狂犬病病人的分泌物沾染者;在狂犬病流行区:兽医、动物管理人员、野外工作者等。
狂犬病狂犬病(Rabies)又名恐水症(hydrophobia),是由狂犬病毒(Rabies virus)侵犯中枢神经系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为人兽共患传染病。
人狂犬病通常由病兽以咬伤方式传给人。
临床表现为特有的狂躁、恐惧不安、恐水、怕风、怕声、流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
病死率几乎100 %。
【病原学】狂犬病毒属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拉沙病毒属(Lyssa virus),一端圆,另一端扁平,形似子弹,大小约75 nn×180nmm,病毒中心为单股负链RNA,外绕以核衣壳和含脂蛋白及糖蛋白的包膜。
目前已明确狂犬病毒的蛋白质由5个主要蛋白和2个微小蛋白构成。
5种主要蛋白是:转录酶大蛋白(Large Protein,LP),具有合成病毒RNA所必需的RNA转录酶活性;糖蛋白(Glycoprotein,GP),是病毒棘突成分,具有凝聚细胞能力,能与乙酰胆碱结合,决定了狂犬病毒的嗜神经性,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和诱导细胞免疫;核蛋白(Nuclear Protein,NP), 构成核酸的衣壳,是病毒颗粒的主要成分之一,它不仅保护基因在RNA免受核酸酶降解,也是狂犬病毒重要的抗原成分,不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衣壳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 1,M1P),即磷蛋白,又称NS蛋白,它位于病毒核心壳和包膜之间,与核酸衣壳一起,是狂犬病毒属特异性抗原;包膜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 2,M2P),是狂犬病毒的包膜的重要成分。
还有两个微小蛋白是非结构蛋白。
从世界各地分离的狂犬病毒抗原性均相同,但其毒力可有差异,从自然条件下感染的人或动物体内分离到的病毒称野毒株(wild virus)或街毒株(street virus),特点是接种动物潜伏期长,自脑外途径接种后容易侵入脑组织和唾液腺内,在感染的神经细胞内易发现内基小体(Negri Bodies).致病力强。
街毒株在家兔连续脑内多次传代获得的毒株固定毒株(fixed strain),特点为毒力减弱,但仍保持其免疫原性,可供制备疫苗。
在组织细胞内的狂犬病毒室温或4°C其传染性可保持1-2周,若置于中性甘油室温可保持数周,4°C数月。
狂犬病毒易为紫外线、季胺化合物、碘酒、高锰酸钾、酒精、甲醛等灭活,加热100°C 2min可灭活。
乳鼠接种能分离病毒,也能用地鼠肾细胞、人二倍体细胞等细胞株增殖、传代。
【流行病学】(一)传染源带狂犬病毒的动物是本病的传染原,在我国主要以病犬为主,其次为猫、猪和牛、马等。
发达国家按法规养犬,必须注射疫苗,传染源主要为野生动物,如编蝠、院熊、臭助、狼、狐狸等。
(二)传播途径病毒主要通过咬伤传播,也可由带病毒犬的唾液,经各种伤口侵人,少数可在宰杀病犬、剥皮、切割等过程中被感染。
偏蝠群居洞穴中的含病毒气溶胶也可经呼吸道传播。
有报告角膜移植可传播狂犬病。
(三)易感人群人群对狂犬病毒普遍易感。
兽医、野生动物捕捉着、饲养员、农村青少年及儿童尤其易遭受感染。
人被病犬咬伤后的发生率为15-30%,被病狼咬伤后为50-60%。
被病兽咬伤后是否发病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咬伤部位:头、面、颈、手指处被咬伤后发病机会多。
②咬伤的严重性:创口深而大者发病率高,未作预防接种的头面部深部伤者发病率达80%。
③局部处理情况:咬伤后迅速彻底清洗者发病机会较少,未作及时、全程、足量注射狂犬疫苗者发病率高。
⑥被咬者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缺陷者,发病机会多。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狂犬病毒对神经组织有强大的亲和力,自皮肤或粘膜破损处入侵人体后,主要通过神经逆行性向中枢传播,一般不入血。
其发病过程可分为下列三个阶段:(一)组织内病毒小量增殖期:病毒先在伤口附近的肌细胞内小量增殖,通过和神经神经肌接头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然后侵入附近的末梢神经,从局部伤口至侵入周围神经所需时间为3天或1至2周。
(二)从周围神经侵入中枢神经期病毒沿神经的轴索向中枢神经作向心性扩展,至脊髓的背根神经节再大量繁殖,人侵脊翻并很快到达脑部。
主要侵犯脑干、小脑等处的神经细胞。
(三)从中枢神经向各器官扩散期病毒从中枢神经向周围神经离心性扩散,侵入各器官组织,尤以唾液腺、舌部味蕾、嗅神经上皮等处病毒量最多。
由于迷走、舌咽及舌下脑神经核受损,致吞咽肌及呼吸肌痉挛,出现恐水、吞咽和呼吸困难。
交感神经受累时出现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
迷走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和心脏神经节受损时,可引起病人心血管功能紊乱或猝死。
病理变化主要为急性弥漫性脑脊髓炎.以大脑基底面海马回和脑干部位(中脑、脑桥和延髓)及小脑损害最为明显。
外观有充血、水肿、微小出血等。
镜下脑实质有非特异的神经细胞变性与炎性细胞浸润。
具特征性的病变是嗜酸性包涵体,称内格里小体( Negri body),为狂犬病毒的集落,最常见于海马及小脑Purkinje细胞中。
该小体位于细胞浆内,呈圆形或椭画形,直径3 –10μm ,染色后呈樱桃红色,具有诊断意义,【临床表现】潜伏期长短不一,5天至19年或更长,一般为l一3个月,超过一年者约占1%。
影响潜伏期的因素为年龄、伤口部位、伤口深浅、病毒入侵数量和株的毒力、受伤后伤口处理及是否接种狂犬疫苗等。
典型临床经过分为3期。
(一)前驱期常有低热、倦怠、头痛、食欲不振、恶心、少数有呕吐,全身不适,继而恐惧不安,烦躁失眠,对声、光、风等刺激敏感而有喉头紧缩感。
在愈合的伤口及其神经支配区有痒、痛、麻及蚁走等异样感觉。
本期持续2-4天。
(二)兴奋期表现为高度兴奋,极度恐怖表情、恐水、怕风,恐水为本病的特征,但不一定每例都有。
典型患者虽渴极而不敢饮,见水、闻流水声、饮水,或仅提及饮水时均可引起咽喉肌严重痉挛。
外界多种刺激如风、光、声也可引起咽肌痉挛。
常因声带痉挛伴声嘶、说话吐词不清,严重发作时可出现全身肌肉阵发性抽搐。
因呼吸肌痉挛致呼吸困难和发维。
患者交感神经功能常呈亢进,表现为大最流涎,乱吐唾液,大汗淋漓,体温升高,瞳孔扩大,心率加快,血压上升。
病人神志多清晰,少数可出现情神失常,幻视幻听等。
本期约1-3天。
(三)麻痹期患者肌肉痉挛停止,进人全身弛缓性瘫痪,患者由安静进人昏迷状态,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该期持续时间较短,一般6-18小时。
本病全病程一般不超过6天。
除上述狂躁型表现外,尚有以脊能或延髓受损为主的麻痹型(静型)。
该型患者无兴奋期和典型的恐水表现,常见高热、头痛、呕吐、键反射消失、肢体软弱无力、共济失调和大、小便失禁,呈横断性脊髓炎或上行性麻痹等症状,最终因瘫痪死亡。
【实验室检查】(一)一般检查1.周围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轻至中度增多,中性粒细胞占80%以上。
2.脑脊液检查细胞数及蛋白质可稍增多,糖及氮化物正常。
(二)病原学检查1.病毒分离可取病人的唾液、脑脊液、泪液或脑组织接种鼠脑分离病毒。
2.内基小体检查可取动物或死者的脑组织作切片染色,镜检找内基小体。
3病毒抗原检侧应用荧光抗体检查角膜印片、脑组织涂片、冷冻皮肤切片中找狂犬病毒抗原。
4病毒抗体检测WHO和美国CDC推荐用快速荧光焦点抑制试验(Rapid fluorescent focus inhibition test,RFFIT)检测血清或脑脊液((CSF)中和抗体,方法快捷, 当血清中和抗体阳性但不足以作出诊断时可测CSF中和抗体来确认,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
国内多采用ELISA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对未注射过狂犬疫苗、抗狂犬病血清或免疫球蛋白者有诊断价值。
5.核酸检查用RT-PCR检测狂犬病毒RNA。
【诊断】依据有被狂犬或病兽咬伤或抓伤史。
出现典型症状如恐水、怕风、咽喉痉挛,或怕光、怕声、多汗、流涎和咬伤处出现麻木、感觉异常等即可作出临床诊断。
确诊有赖于检查病毒抗原,病毒核酸或尸检脑组织中的尼基小体。
【鉴别诊断】本病尚需与破伤风、病毒性脑膜脑炎、脊髓灰质炎等鉴别。
【治疗】临床曾应用多种药物如α-干扰素、阿搪腺昔、转移因子和大剂量人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治疗,均告失败。
其病死率达100%。
目前狂犬病发病后以对症综合治疗为主,包括:①单室严格隔离病人,防止唾液污染,尽量保持病人安静,减少光、风、声等刺激,狂躁时用镇静剂。
②加强监护治疗,包括给氧,必要时气管切开,纠正酸中毒。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有心动过速、心律失常、高血压等可用β受体阻滞剂或强心剂。
有脑水肿时给予脱水剂。
【预防】(一)管理传染源以犬的管理为主。
大面积给犬注射兽用狂犬疫苗,对发现的野犬、狂犬要立即捕杀。
对疑似狂犬应设法捕捉,并隔离观察10天,如不死则非狂犬,若出现死亡,应取脑组织检查,并消毒,病死动物深埋或焚烧。
应二户焚毁或深埋处理。
(二)伤口处理应尽快用20%肥皂水或0.1%新洁尔灭反复冲洗伤口,力求去除狗涎,挤出污血。
如果是贯通伤口,应插管用生理盐水冲洗,冲洗后用5%的碘酊消毒。
除非伤及大血管需要紧急止血和开放性气胸外,即使伤口深大也不应缝合、包扎。
对伤口周围的皮肤用针刺,尽量挤出血或用火罐拨毒。
切忌用嘴吮吸。
严重咬伤及伤口靠近头部的病人,用抗狂犬免疫血清或免疫球蛋白在伤口及周围做浸润注射。
此外还要防止破伤风和细菌感染。
(三)预防接种1. 人二倍体细胞疫苗(HDCV)、吸附狂犬疫苗(RV A)和原代鸡胚细胞疫苗(PCECV) 这几种疫苗是国外使用的,其中人二倍体细胞疫苗系采用正常人胚肺的成纤维细胞WI-38、MRC-5接种Pitman-Moors病毒株经超速离心浓缩灭火冻干后制成。
每只小鼠机体内注射1ml 后7-14天,学内中和抗体水平可达到8万-39万U/L,持续时间可达2年。
2.原代地鼠肾细胞培养疫苗1871年加拿大和俄罗斯开始应用。
国内目前主要用此疫苗,该疫苗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已在东欧国家推广使用。
暴露前预防接种3次,分别为第0、7、21日,每次2ml,肌肉注射。
暴露后预防接种5次,分别为0、3、7、14、30日,肌肉注射,剂量2ml。
如严重咬伤,于当日至第6日,每日2ml,随后第10、14、30、90日各注射2ml。
3.免疫球蛋白注射有马或人源性抗狂犬病毒免疫球蛋白和免疫血清,以人抗狂犬病毒免疫球蛋白(HRIG)为佳,HRIG用量为20IU/kg。
马抗狂犬病毒免疫血清(简称马抗血清)为40IU/kg,总量一半在伤口进行局部浸润注射,剩余剂量作臂部肌内注射。
为避免马血清的过敏反应,注射前应作皮肤过敏试验,过敏者可脱敏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