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7.91 KB
- 文档页数:7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规定(完整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国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减少细菌耐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管理。
第三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应当遵循科学、合理、安全、经济的原则,严格按照医学指南和规定执行。
第四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全国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第五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选择应当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等因素综合考虑,遵循循证医学原则。
第六条首选药物应当是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价格合理的抗菌药物。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的首选药物。
第七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手术前半小时至一小时开始给药,确保药物在手术开始前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二)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时,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抗菌药物;(三)手术后根据患者病情和病原菌情况,必要时给予第三剂抗菌药物。
第八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不得超出以下范围:(一)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第一代头孢菌素、第二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二)呼吸道感染: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三)泌尿系统感染: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四)消化系统感染:第三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五)其他部位感染:根据病原菌情况和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第三章抗菌药物的监测与评估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制度,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进行实时监测。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进行评估,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我院4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干预前后对比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手术是治疗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手术后感染是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存质量。
特别是Ⅰ类切口手术,因手术部位与外界环境相通,更容易引起感染。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是一种常见的干预措施,但不同医院对抗菌药物的应用策略存在差异。
一些研究显示,过度使用抗菌药物会导致耐药菌株的出现,增加患者感染的风险,同时也会增加医疗成本。
对于我院四种Ⅰ类切口手术患者,进行干预前后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的对比分析,可以评估抗菌药物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对于提高手术患者的安全性和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进一步优化我院Ⅰ类切口手术的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手术质量,减少手术并发症率,提升患者满意度。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我院4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干预前后对比分析,探讨抗菌药物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具体包括对干预前患者基本情况、手术部位感染率、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手术并发症率以及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从而验证抗菌药物在手术干预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通过研究,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为手术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通过该研究,有望为我院手术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1.3 意义手术感染是围手术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和生存质量。
抗菌药物在手术干预过程中的应用对于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和减少手术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我院4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干预前后对比分析,探讨抗菌药物干预在手术感染和并发症中的作用与实际效果,为临床提供更科学的抗菌药物应用策略和指导。
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深入分析,我们将能够评估抗菌药物干预在手术患者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为进一步推广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提高手术患者的术后安全性和治疗效果,从而减轻医务人员和患者在手术治疗过程中的负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
我院一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合理性分析目的:了解我院一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调取2014年我院所有一类切口手术患者病历,对其抗菌药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分析。
结果:2014年度一类切口手术144例,预防用抗菌药51例,预防用药率35.42%;原则上不预防用抗菌药一类切口手术49例,预防用抗菌药3例,预防用药率为 6.12%;品种选择合理例数33例,品种选择合理率64.71%;术前0.5-2小时给药例数50例,术前0.5-2小时给药比率98.04%;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例数37例,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比率72.55%;无联合用药。
结论:.2014年度我院一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只有无联合用药一项指标达标,存在品种选择不合理、术后给药、预防用药疗程超标等现象,需加强一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管理。
标签:抗菌药物;合理用药;一类切口感染是最常见的手术后并发症,正确预防性应用抗菌药有利于减少手术部位感染。
一类切口手术为清洁手术,一般不需预防性应用抗菌药,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为了了解我院一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调取2014年我院一类切口手术患者病历144份,对其围术期抗菌药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为医院一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调取我院2014年一类切口手术患者病历144份。
1.2 方法按自制统计表格(包括病案号、科室、姓名、年龄、性别、主要诊断、手术名称、危险因素、给药时间、使用药物、用药疗程等)进行统计、分析。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规定为使我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进一步规范,减少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根据《卫生部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规定,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做如下规定:一、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1. 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 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
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 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4. 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及给药方法:抗菌药物的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
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简称金葡菌)选用药物。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如结肠或直肠手术前应选用对大肠埃希菌和脆弱拟杆菌有效的抗菌药物。
某院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分析陈瑞玲,赵志刚,王孝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市100050)中图分类号R969.3;R978.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1-0408(2008)08-0573-03摘要目的:评价某院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现状。
方法:随机抽取2006年4~8月某院外科手术病例210例,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调查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情况。
结果:该院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率达98.10%,清洁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率为96.97%,其他类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率达100%;术前0.5~2h应用抗菌药物占25.73%,术后应用抗菌药物占21.84%,术中应用抗菌药物占52.43%;抗菌药物平均应用时间为3.17d,最长达13d。
清洁手术、清洁-污染手术、污染手术术后应用抗菌药物的时间分别为1.40、3.60、8.19d;单独应用抗菌药物有23种,列前5位的分别为头孢呋辛、拉氧头孢、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米诺、去甲万古霉素。
结论:该院抗菌药物应用率偏高,各类手术预防用药指征不明确,用药目的和针对性不强,亟待实施规范化管理。
关键词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调查分析AnalysisofPerioperativeUseofProphylacticAntibioticsCHENRui_ling,ZHAOZhi_gang,WANGXiao_rong(BeijingTiantanHospitalAffiliatedtoCapitalMedicalUniversity,Beijing100050,China)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perioperativeuseofprophylacticantibioticsinahospital.METHODS:210surgerypatientsweresampledrandomlyfromApr.toAug.2006inahospitalandinvestigatedinrespectoftheperioperativeuseofprophylacticantibioticsbasedontheGuidingPrincipleoftheClinicalApplicationofAntibacterials.RESULTS:Ofthe210cases,theratioofperioperativeuseofantibioticswereashighas98.10%,theapplicationratioofantibioticsindepuratoryop-erationwas96.97%,andwere100%inotherkindsofsurgeries.Theapplicationratiosofantibacterials0.5~2hbeforesurgery,afteroperationandduringoperationstoodat25.73%,21.84%and52.43%,respectively.Theaveragedurationofan-tibioticusewas3.17d,withamaximumof13d.Thedurationofantibioticuseindepuratoryoperation,depuratory-contami-nantoperationandcontaminantoperationwere1.40,3.60and8.19d,respectively.Antibacterialsusedsinglytotaled23kinds,ofwhich,cefuroxime,latamoxef,amoxicillin/potassiumclavulanate,cefminoxandnorvancomycinhydrochloridetoppedthefirst5places.CONCLUSION:Theresultsshowthattherateofapplicationrateofantibioticsinthishospitalisonthehighside,thepreventivemedicationindicationswereunclearandthedrugusewaslackofspecialaim,themanagementonwhichremainstobestandardized.KEYWORDSPerioperative;Antibacterials;Prevention;Investigationandanalysis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医院临床药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一、引言剖宫产手术是产科领域中常见的手术方式,其目的是通过手术手段终止妊娠,以避免自然分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母婴并发症。
然而,剖宫产手术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其中手术部位感染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为了降低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感染的风险,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实施细则。
二、抗菌药物的选择1. 药物种类:根据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指南》,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选择具有良好抗菌谱、副作用小、安全性和有效性高的药物。
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克林霉素等。
2. 药物剂量:根据患者体重和手术时间确定药物剂量。
通常情况下,药物剂量为一次负荷剂量,随后根据手术时间给予维持剂量。
三、用药时机1. 术前用药:一般在剖宫产手术前30分钟至1小时内给予首次剂量。
术前用药有助于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2. 术后用药:根据手术时间及患者情况,术后可给予1-2次维持剂量,以保证手术部位在围手术期内的抗菌药物浓度。
四、用药时长1. 术前用药:一般为手术前30分钟至1小时内给予首次剂量。
2. 术后用药:根据手术时间及患者情况,术后可给予1-2次维持剂量,术后用药时长一般为24-48小时。
五、特殊情况下抗菌药物的应用1. 过敏患者:对于对常用抗菌药物过敏的患者,可选择其他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
2. 肾功能不全患者:根据患者肾功能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和用药时长,以确保药物浓度在有效范围内。
3. 孕妇合并感染:对于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合并感染的患者,应根据感染情况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六、监测与评估1. 监测药物浓度:定期监测患者血药浓度,确保药物浓度在有效范围内。
2. 评估疗效:观察患者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如切口愈合、体温、血象等指标,评估抗菌药物的疗效。
我院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分析【摘要】目的了解我院围手术期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方法抽查我院2010年手术患者病历350份,统计患者基本资料及用药等情况。
结果笔者所在医院的药物应用问题具体有联用抗菌药物不当、预防用药选择不当、术后预防用药时间较长、术前预防用药时间不当等问题。
结论应积极开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知识培训,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性;应用;分析要进行手术的患者要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感染,可是如果应用的药物不合理会致使患者发生伪膜性肠炎的并发症,且患者会对药物产生耐药性,极不易治疗。
此并发症为医院内感染,其即增加患者的痛苦又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花费,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影响[1]。
故对此类患者的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非常重要。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手术患者的病历450份,包括普外病区100份,肝胆胰病区100份,耳鼻喉病区50份,骨外病区50份,泌尿病区50份,妇产病区50份,眼科病区50份。
其中,男性235例,女性215例。
对所有患者的用药起止时间、用法用量、抗菌药物种类、时间、手术时间、切口类型、手术名称、性别、年龄等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
1.2 评价标注1.2.1 手术切口类型分类标准手术切口类型按《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中的“手术切口分类”分类[2]。
1.2.2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围手术期用药适应症:ⅰ类切口(无菌切口)手术常规不主张应用抗菌药物。
下列情形除外:①符合预防用药指征,包括器官移植,或者一旦感染后果严重,如开颅术、心脏手术、脾切除术、手术时间长(>2h),范围大;②高危病人手术,远处有感染灶、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状态、营养不良、接受激素治疗或全身情况差者(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3,4级)、有严重的系统性疾病或伴有功能不全、营养不良、高龄(>60a);③用药指征不明。
护理管理手术患者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及医嘱执行影响因素分析Analysis of Preventive Antibiotics Use in Surgery Patient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rescription Implementation□ 费晓青 FEI Xiao-qing 魏丽君 WEI li-jun 陈晶晶 CHEN Jing-jingAbstract目的 分析手术室护士对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医嘱的及时执行率和影响及时执行的因素,制定干预对策。
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986例患者,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对护士对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医嘱的及时执行率及影响及时执行的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986例手术患者中,有913例患者术前医师开具了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嘱,护士对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医嘱的及时执行率为94.96%(867/913)。
护士缺乏对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认知、重视度较低、对自身角色的认知不良及医护人员沟通与协作不良是影响护士对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医嘱及时执行的因素(p <0.05)。
结论 应根据相关影响因素制定干预对策,改进患者抗菌药物医嘱的及时执行率。
Objective To study the timely implementation rate of preventive antibiotics prescription in the surgery patients in the operating room by the nurse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o develop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Methods A total of 986 patients undergoing surgeries in Hwa Mei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7 to May 2019 were selected. The timely implementation rate of preventive antibiotics prescription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analyzed. Results In the 983 patients, 92.6% (913) were prescribed preventive antibiotics (913/983). The timely implementation rate of preventive antibiotics prescription was 94.96% (867/913).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timely implementation of preventive antibiotics prescription in surgery patients included the nurses' lack of cognition and attention of the preventive antibiotics use, the nurses' poor cognition of their roles, and poor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between medical staff (p <0.05). Conclusion The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should be developed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influencing factors,so as to improve the timely implementation rate of preventive antibiotics prescription.关键词 Key words :手术室 Operating room ;手术患者 Surgery patients ;抗菌药物 Antibiotics ;预防 Prevention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Hwa Mei Hospital,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Email:***************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671-9069.2021.01.017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每年发生手术感染约30~40万例次,导致患者在重症监护病房的时间延长60%,二次住院率增加5倍,死亡风险高2倍[1]。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分析 2014年4月点评我院10个临床科室(普外科、骨一科、肝胆神经心胸外科、泌尿外科、耳鼻喉科、眼科、妇科、骨二科、创伤烧伤科、产科)共48例外科手术,其中Ⅰ类切口手术29例,Ⅱ类切口手术19例,预防用抗菌药物分析如下: 一、预防用药整体情况 在点评的48例手术中,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有40例,使用率为83.3%。 表1. 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合理率及预防率情况 切口类型 例数 合理例数 合理率(%) 预防用药例数 预防使用率(%) I 29 8 27.59 21 72.41 Ⅱ 19 0 0 19 100.00
72.41%的Ⅰ类切口手术病人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未使用抗菌药物的有8
例,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过高,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规定(30%)有很大距离。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Ⅰ类切口一般不主张预防用药,除非手术时间长(超过2小时)、范围大、有异物(心脏起搏器、关节置换)植入、手术涉及重要器官或属于高危人群(年龄大于70岁、糖尿病控制不佳、恶性肿瘤放化疗中、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等)。 抗菌药物联用情况:一联使用抗菌药物33例,占82.5%;二联使用抗菌药物7例,占17.5%。没有抽查到三联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 表2. 围手术期预防联用抗菌药物情况
切口类型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例数 一联使用例数 一联使用率(%) 二联使用例数 二联使用率(%)
I 29 16 55.17 5 17.24 Ⅱ 19 17 89.47 2 10.53
手术术前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时间合理有14例,占30%;用药疗程合理有5
例,占12.5%;用药疗程在48h-5天有20例,占50%;用药时间5-10天有15例,占37.5%。《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也有相应的规定,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长时间的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不但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产生耐药菌株,引起微生态絮乱,而且加重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在抽查的48例病历中,预防用药最短1次,最长10天,平均用药时间为5.4天。我院2014年4月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情况见表3。 表3. 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情况 切口类型 无指征预防用药 品种选择不合理 用药时机不合理 使用疗程不合理 药品用法用量不适宜
Ⅰ 例数 13 12 13 17 10
比例(%) 44.83 41.38 44.83 58.62 34.48
Ⅱ 例数 / 16 13 18 3 比例(%) / 84.21 68.42 94.74 15.79 二、各临床科室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 各临床科室均存在的严重问题是无指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和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疗程较长。 2014年4月各临床科室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见表4统计结果。 表4. 各临床科室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
科室 手术例数 预防用药 无指征预防用药 品种选择不合理 用药时机不合理 使用疗程不合理 不合理例数 不合理比例(%) 普外科 5 2 0 2 1 2 2 40.00 骨一科 5 5 4 4 2 4 5 100.00 肝胆神经心胸外科 5 5 0 2 5 4 5 100.00
泌尿外科 5 5 0 5 3 5 5 100.00 耳鼻喉科 5 4 2 4 4 4 4 80.00 眼科 5 1 0 0 1 0 1 20.00 妇科 5 5 2 5 5 5 5 100.00 骨二科 5 5 4 0 2 5 5 100.00 创烧烧伤科 3 3 1 1 1 1 3 100.00 产科 5 5 0 5 2 5 5 100.00 三、各临床科室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存在的问题 (一)普外科 1.无指征二联预防用药: 59105(双侧腹股沟斜疝)使用注射用头孢硫脒和奥硝唑注射液。 2.预防用药时机不合理: 59105未在术前0.5~2小时给药。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3.预防使用疗程不合理: 60195(混合痔)、59105(双侧腹股沟斜疝)预防用药时间均为7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 (二)骨一科 1.无指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60884(右腘窝囊肿切除)、58060(内固定取出术)、60600(内固定取出术)、60680(内固定取出术)均为清洁切口手术,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2.预防使用疗程不合理: 58322(左髋人工骨头置换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时间为10天。《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 3.预防用药剂量不合理: 58322(左髋人工骨头置换术)选用注射用头孢硫脒预防感染,用量为4g不合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手术预防抗菌药物应用单次常用剂量,正确的用法是成人一次2g,一日2-4次(说明书)。 (三)肝胆神经心胸外科 1.预防用药品种选择不合理: 60581、62281均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后均用硫酸依替米星预防感染。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肝胆系统手术应选用第二代头孢菌素预防感染,有反复感染史者科选用头孢曲松或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 2.预防用药时机不合理: 60581、62281、62061、59885、61436(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均未在术前0.5~2小时给药。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接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3 .预防用药疗程不合理: 60581、62281、62061、59885(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预防用药时间依次为4天、5天、3天、4天。 (四)泌尿外科 1.预防用药品种选择不合理: ①59755(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使用左氧氟沙星片预防感染; ②59044(左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59809(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使用氟氯西林预防感染。 ③61643(尿道口新生物切除术)、59538(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双侧睾丸附睾切除术)选用用头孢西丁预防感染。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泌尿外科手术预防感染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环丙沙星。 2. 预防用药时机不合理: 59755、61643、59538均未在术前0.5~2小时给药。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接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3.预防使用疗程均较长,最短5天,最长10天,平均8天,《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4.预防用药用量不合理: ①61643(尿道口新生物切除术)、59538(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双侧睾丸附睾切除术)头孢西丁的用量为3g不合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I类切口手术预防抗菌药物应用单次常用剂量,正确的用法是成人常用量为1~2g/次(说明书)。 (五)耳鼻喉科 1.无指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61729(右腮腺肿瘤切除+面神经解剖)、59567(右颌下腺切除)均属于清洁手术,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2.预防用药品种选择不合理: ①60910(支持喉镜下行声带息肉摘除术)选用了头孢西丁预防感染。 ②61656(右鼻前庭囊肿摘除术)选用氟氯西林预防感染。 3.预防用药时机不合理: 61729、59567、60910、61656均未在术前0.5~2小时给药。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接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4.预防使用疗程均较长,均在5天以上。 5.预防用药用法用量不合理: 61729(右腮腺肿瘤切除+面神经解剖)、59567(右颌下腺切除)头孢西丁用量为4g不合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手术预防抗菌药物应用单次常用剂量,正确的用法是成人1~2g,每6~8小时一次(说明书)。 (六)眼科 在抽查的5份病历中,有1例预防用药不合理:62459(双眼上睑内翻倒睫矫正术)未在术前0.5~2小时给药。 (七)妇科 1.预防用药品种选择不合理: 抽查的5分病历均使用氟氯西林+奥硝唑二联用药预防感染。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妇科手术使用第一、二代头孢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预防感染,涉及阴道时可加用甲硝唑。 2.预防用药时机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