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讲义 金属材料
- 格式:ppt
- 大小:3.07 MB
- 文档页数:50
金属材料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金属材料》。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金属材料》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题 1 的内容。
本课题是初中化学课程中关于金属材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对金属材料的学习,学生能够将之前所学的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材料应用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课题主要介绍了金属材料的种类、性质和用途,以及合金的概念、性质和用途。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已经对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到了许多金属制品。
但是,学生对于金属材料的分类、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对于合金的概念和性质也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建立起金属材料的知识体系。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金属材料的种类,知道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理解合金的概念,知道常见合金的性质和用途。
(3)能区分金属和合金,会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金属材料。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合金的概念和性质。
2、教学难点(1)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金属材料讲课逐字稿范文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金属材料的基本分类和特性。
2. 学生能够掌握金属材料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学生能够分析不同金属材料的优缺点,并进行简单的选择和应用。
教学重点:1. 金属材料的分类和特性。
2. 金属材料的应用实例。
教学难点:1. 金属材料特性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金属材料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基本概念。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金属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理解。
3. 实践法:通过观察和分析金属材料样品,让学生直观感受金属材料的特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金属材料制品(如铁锅、铝制饮料罐等),引发学生对金属材料的兴趣。
2.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吗?”引导学生思考金属材料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课1. 金属材料分类- 介绍金属材料的两大类:金属和合金。
- 讲解金属的基本特性,如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 举例说明合金的特点,如硬度大、耐腐蚀等。
2. 金属材料特性- 通过对比不同金属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让学生了解不同金属材料的特性。
- 讲解金属材料的热处理过程,如淬火、退火等,以及这些处理对金属材料性能的影响。
3. 金属材料的应用-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金属材料在建筑、交通、电子等领域的应用。
- 分析不同金属材料在特定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
三、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分享讨论结果。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材料特性选择合适的金属材料。
2. 实践观察- 提供不同金属材料的样品,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它们的外观和手感。
- 让学生尝试对金属材料进行简单的加工,如弯曲、切割等,感受金属材料的加工性能。
四、课堂小结1. 总结金属材料的分类、特性和应用。
2. 强调金属材料在现代工业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留意金属材料的使用,并思考如何合理选择和利用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
3.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培养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重点难点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及影响金属材料用途的因素。
2.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但不是唯一因素。
教学准备教师:镁条、黄铜片、纯铜片、纯锡、硫磺等。
学生:易拉罐(铝镁合金,媒体链接④)、带封口的娃哈哈塑料瓶、焊锡、铁锅碎片、不锈钢制品、以及自主选择的其它材料。
导入新课展示常见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铜丝、水龙头、金银首饰等)和投影彩色图片(如高压锅、马踏飞燕、河北沧州铁狮子等)。
以上这些实物和图片中的物质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
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
同学们,想一想,以上实物和图片各是用什么金属制成的?分别应用了金属的哪些性质?金属有哪些共性和个性呢?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金属制品是纯金属制成的吗?究竟什么是合金?为什么要生产和使用合金?探究新知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性:小组协商选择你认为有价值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自己确定研究方案,从光泽、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熔点等多角度进行比较。
谈一谈:你知道金属材料具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学生在分析实验和阅读教材图8-3的基础上小结:金属一般都具有光泽,能够导热、导电,有延性、展性等等。
而非金属不具有上述物理性质。
教师补充:1、具有光泽是金属很重要的物理性质。
例如:纯铜的粉末和氧化铁的粉末,它们的颜色几乎相同,都是红色的,如何从外观上进行区别呢?有光泽的是纯铜的粉末,而没有光泽的是氧化铁的粉末。
课题1 金属材料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篇:课题1 金属材料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常见金属的特性和应用。
2.了解常见合金和纯金属在组成和性能上的不同,知道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3.了解物质的用途虽然主要由其性质决定,但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价格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认识到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通过实验和查阅资料的方法,认识到合金的性能优于纯金属的性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生活中的金属制品,感受其丰富多彩的形状、颜色美。
2.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用途,物质用途体现其性质”的思想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金属的物理性质。
2.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难点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但不是唯一决定因素。
3.教学用具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黄铜片、铜片、铝合金片、铝片4.标签教学过程第二篇:课题1 空气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拉瓦锡研究空气组成的历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教学难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分。
3.教学用具(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幻灯片;集气瓶、导管、烧杯、水槽、止水夹4.标签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过渡]: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二百多年前,重温拉瓦锡的实验。
让我们仿照这个历史上著名实验的原理,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金属材料【知识点分析】一.金属与非金属:1.金属的一般属性:金属常温下大多数呈固态,有金属光泽,有导电性、导热性和良好的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较高。
2.金属的特殊属性:(1)颜色:大多数金属呈银白色,而金呈黄色,铜呈紫红色;(2)状态:多数金属常温下为固态,而汞呈液态;(3)硬度:铬的硬度大,而铝、铅等的硬度较小。
3.金属的物理性质比较:4.金属之最:二.常见的金属材料:1.合金的概念:把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2.合金的特点:(1)为金属熔合而成,所以制合金的金属熔点不超过其他的沸点(2)合金是混合物具有金属性质(3)合金的硬度一般大于组成它们的金属的硬度。
(4)合金的熔点一般低于组成它们的金属的熔点。
(5)合金的抗腐蚀能力一般强于组成它们的金属的抗腐蚀能力。
3.记忆合金:(1)一些特定成分的合金(如镍铬合金),在外力作用下会发生形变,把外力去掉之后,在一定温度下,能恢复原来的形状。
这种合金具有上百万次以上的恢复功能,人们形象的称之为“记忆合金”三.金属的污染和回收利用:1.金属的污染:主要是垃圾填埋后,铅镉等有毒金属被腐蚀后会溶于水中形成金属离子,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源。
在潮湿的空气中,金属的氧化和锈蚀也会污染土壤,危害生态环境。
2.金属的回收:工业越发达,金属的废弃量越大。
废弃金属堆存,不仅浪费资源,侵占土地,而且污染环境,因此各国都很重视它的循环再生。
普遍回收的金属包括:铝、铅、铁、铜、锡、锌、银、金等。
【例题分析】一、选择题1.铁画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它是由低碳钢等材料经锻打、焊接、酸洗、上漆等多道工艺制成。
下列关于铁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给铁画喷漆既美观又可以防锈蚀B.铁画上的铁锈可用稀盐酸擦洗掉C.铁画可以长期悬挂在潮湿环境中D.低碳钢为铁合金,但硬度比铁大【答案】C【解析】A、给铁画喷漆,可以隔绝空气和水分,因此既美观又可以防锈蚀,故A正确不合题意;B、铁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所以铁锈可以用稀盐酸擦洗掉,故B正确不合题意;C、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反应会生成铁锈,所以铁画不宜长期放在潮湿的环境中,故C错误符合题意;D、低碳钢为铁合金,但硬度比铁大,故D正确不合题意。
课题名称:金属的力学性能(强度、塑性)授课时数:2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力学性能的概念2.熟悉拉伸试验和低碳钢拉伸曲线3.掌握强度、塑性主要指标、符号、单位、物理意义与试验方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难点:强度、塑性等力学性能指标的含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课程的性质、任务、要求、学习方法2.炼铁的原料、过程、产品、实质3.炼钢的方法、分类、浇注方法、钢材种类(二)导入新课、授新课第2章金属材料的性能金属材料的性能包含使用性能和工艺性能两方面。
使用性能——指金属材料在使用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能,它包括物理性能(如密度、熔点、导热性、导电性、热膨胀性、磁性等)、化学性能(如耐腐蚀性、抗氧化性等)、力学性能等。
工艺性能——指金属在制造加工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各种性能。
2.1 金属的力学性能一、基本概念力学性能——金属在力或能的作用下,材料所表现出来的性能。
载荷——金属材料在加工及使用过程中所受的外力。
载荷按其作用性质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种:⑴静载荷是指大小不变或变化过程缓慢的载荷。
⑵冲击载荷在短时间内以较高速度作用于零件上的载荷。
⑶交变载荷是指大小、方向或大小和方向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载荷。
根据作用形式不同,载荷可分为——拉伸载荷、压缩载荷、弯曲载荷、剪切载荷和扭转载荷等,如图2-2所示。
变形——分为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两种。
弹性变形——材料在载荷作用下发生变形,而当载荷卸除后,变形也完全消失。
塑性变形——当作用在材料上的载荷超过某一限度,此时若卸除载荷,大部分变形随之消失(弹性变形部分),但还是留下了不能消失的部分变形,也称为永久变形。
内力——材料受外力作用时,为保持自身形状尺寸不变,在材料内部作用着与外力相对抗的力。
应力——单位面积上的内力。
金属受拉伸载荷或压缩载荷作用时,其横截面积上的应力按下式计算:S F =σ式中 σ——应力(MPa );F ——外力(N ); S ——横截面积(mm 2)。
课题1金属材料教案篇一:课题1 金属材料教案课题1 金属材料【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
3、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4、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实物性质的讨论入手,让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并学会区分金属和非金属。
2、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金属制品材料选择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并形成以下认识: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3、通过实验比较黄铜片和紫铜片、焊锡和锡及铅的多种性质,认识加入其他金属可以改良金属特性,以及合金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在了解金属性质的基础上,了解材料选择要考虑的问题:如价格、资源、是否美观、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
【教学重点】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探索发现式创设情境→联系实际→活动探究→交流反馈→归纳总结→拓展视野→提高兴趣【教具准备】教师用具:投影仪、金属材料制品、金属制品的图片、铁架台、铁片、酒精灯、焊锡、铅、火柴等。
学生用具:大小形状相同的铁、铜、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黄铜、铜与钛有关的资料和新型合金的资料等。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故事引入:1912年,英国斯科特探险队的船只,在去南极的途中,天气十分寒冷,可是用于取暖的煤油却漏光了,以致探险队员全部冻死在南极冰原。
原来装煤油的铁桶是用锡焊接的,而锡却莫名其妙地化为了灰尘。
1867年冬天,俄国彼得堡海军仓库的大批锡砖,一夜之间不翼而飞,留下了泥土一样的灰色粉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