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组织信任危机成因其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7
互联网公益众筹平台信任危机治理[提要]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轻松筹、水滴筹等一批互联网公益众筹平台成为风潮。
尽管这种新的慈善形式促进了我国公益事业的开展,但是当前互联网公益众筹平台的信任危机事件频发。
本文通过对危机事件分类,挖掘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治理方法。
关键词:公益众筹;信任危机;治理一、互联网公益众筹平台信任危机事件态势类别〔一〕总体态势。
互联网公益众筹平台成立的初衷是用互联网科技助力大病患者脱离危难。
但是“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平台成立之初,由于其以社会公益为目标,切实解决求助者的困难,平台的信任水平不断提高。
但是随着各种形式的互联网公益众筹平台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如罗一笑事件、小凤雅事件、李丽娟事件、“地推门〞事件等,受到公众广泛关注,互联网公益众筹平台的信任水平降低。
总的来看,平台危机事件数量不断增多,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二〕形态类别。
通过对互联网公益众筹平台危机事件进行分类,不仅有助于发现平台的“信任短板〞,而且利于更加针对性地分析解决问题。
根据已发生的危机事件及其引发原因,可以进一步地归纳分类:1、用户失信引发信任危机。
一是近年来平台上大病骗捐的事件屡见不鲜。
因为大病患者更容易获取同情,所以一些人利用众筹平台谎报病情,夸大疾病的严重程度,甚至伪造病历,无中生有,骗取善款。
二是善款使用不明。
现在,个人从平台上募集来的善款的去向和用途并不透明,一些受助者将使用后残余的善款挪作他用,用于其他消费或旅游。
这些事件严重损伤群众对公益众筹平台的信任。
2、不当管理引发信任危机。
2008年11月30日,扫楼筹款事件将水滴筹推上风口浪尖。
本应是爱心效劳却成为一项筹款任务,效劳人员从中按单抽成。
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公司管理不善,以效劳患者人数为主的绩效管理方式促使线下效劳人员不再关注效劳质量本身,而是靠数量获取报酬。
其次,有的平台获取捐赠者信息向其推销保险。
众筹平台本是慈善性质,但是其不仅擅自获取捐款者信息,而且向其推销商业保险,捐助者由此质疑其动机,信任水平下降。
公益慈善组织财务不透明导致的信任危机及解决对策作者:刘欢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3年第06期摘要:2011年6月,郭美美在网络上“炫富”事件引发公众开始关注公益慈善机构的善款去向问题,此后上海红十字会爆出的“餐饮发票门”、无锡尚德公司向中华慈善总会捐赠引起“尚德门”、河南“宋基金”爆出的相关内幕等被披露,将我国的公益慈善机构推向风口浪尖,慈善机构收到的捐款去向被质疑。
公众的捐款意向减弱、捐款的数量下降,这反映了公众对慈善机构的信任危机,暴露了慈善事业的制度缺失,彰显重塑公众信任的紧迫性。
关键词:公益慈善组织;信任危机;财务不透明一、公益慈善组织产生信任危机的原因:会计制度的缺失及财务报表的不透明近年公益慈善事件频繁暴露出的问题,证明了慈善组织的会计制度、会计行为和财务报表等存在问题:(一)收到的捐赠资产的确认与记录不完善在“尚德门”事件中,中华慈善总会没有审核受赠物资的到账证明和价值,仅依据捐赠者的认捐书、受捐单位收到货物的收据,就开具了减免税发票1500万元,事后发现捐赠物还放在无锡仓库。
在我国现行会计制度下,慈善捐赠中所涉及资产的会计确认原则为权责发生制。
但又与企业经营活动收付责任的形成时点不同,捐赠责任的形成并不以承诺和认捐来确认,而应以实际收到相应款物为基础。
因此,现行的会计制度上的确认原则与实质责任的形成存在偏差,当前的权责发生制并不适合慈善机构收到捐赠资产的会计确认。
(二)捐赠款物保管和发放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公益慈善机构最大和最多的问题是:捐赠资产管理混乱,慈善组织人员随意的挪用、贪污受捐物资及财产。
(三)慈善组织管理费的提留、支出不公开、不透明慈善组织回应外界质疑基金会工作人员高额消费时常强调:本组织没有挪用捐赠款项,员工工资福利和行政费用提留没有超过《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的比例。
但他们无法直接披露管理费用具体是如何提取、提取的金额多少、使用用途等信息均没有相应的披露制度,也没有披露管理费用等的使用报表,这点对外界来说这一方面仍是暗箱。
浅析慈善机构的信任危机与形象重塑
慈善机构作为为社会公益事业奉献力量的组织,在消费者心中一直扮演着高尚、正义、可信的角色。
但近年来,由于某些慈善机构的不当行为和不透明管理,慈善机构的信任危机逐渐浮出水面,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为解决信任危机并实现形象重塑,慈善机构应采取以下措施:
1.增强透明度。
慈善机构应公开资金使用情况、管理费用、项目成果等信息,建立公开透明的运营机制,提高社会信任度。
2.强化互动交流。
慈善机构要加强与公众之间的沟通,倾听公众意见,及时解答公众疑虑,增强互动交流,提高机构形象。
3.建立监督制度。
慈善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提高组织透明度和效率,进一步增强社会信任度。
4.推动专业化发展。
慈善机构应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组织智力资本,推动企业专业化发展,提高机构运营效率和可信度。
总之,慈善机构作为公共利益事业的重要促进者,应该按照公益性原则,落实企业社会责任,弘扬诚信文化,加强公共信任,实现形象的重塑。
互联网公益众筹平台信任危机与治理1. 引言1.1 互联网公益众筹平台的兴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公益众筹平台逐渐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公益捐赠形式,为有需求的个人和机构提供了更广泛的筹款渠道。
这些平台通过在线众筹的方式,让普通公众可以直接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实现了公益事业的民众化、透明化和互动化。
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为需要帮助的人或事情捐款,从而实现了互联网公益众筹平台的初衷:让更多人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让公益更加公开透明。
互联网公益众筹平台的兴起也为一些慈善机构和个人提供了更多的筹款渠道和曝光机会,帮助他们更容易地筹集到资金。
这些平台也为公益组织提供了更多的宣传和推广渠道,使得公益事业能够更好地被社会认可和支持。
互联网公益众筹平台的兴起为公益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更多人参与推动了公益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随着社会对公益事业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相信互联网公益众筹平台将会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2 信任危机的出现在互联网公益众筹平台兴起的过程中,随着其规模的不断扩大,信任危机也随之出现。
这种信任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平台缺乏监管机制。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一些不法分子往往会借机在平台上发布虚假信息,欺骗公众捐款。
虚假信息泛滥。
在互联网公益众筹平台上,虚假信息的出现屡见不鲜,这不仅会误导捐款人的判断,还会损害公众对平台的信任。
资金使用不透明也是信任危机的一个重要表现。
一些公益项目在筹款后,却没有明确公布资金使用情况,这给捐款人带来疑虑,降低了他们对平台的信任度。
用户验证不严格。
由于平台在用户验证方面存在疏漏,一些不法分子往往可以轻易通过审核,导致平台信任危机加剧。
风险防范措施不足。
在面对各种风险时,平台的应对措施并不充分,这容易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进一步恶化信任危机的发展。
2. 正文2.1 平台缺乏监管机制互联网公益众筹平台的兴起带来了便利和机会,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信任危机。
其中之一就是平台缺乏监管机制。
浅析红十字会信任危机姓名:孙文娟班级:国贸1003学号:2010015042摘要:近年来, 在慈善事业一片繁荣的背后, 红十字会丑闻层出不穷; 而由慈善丑闻所带来的社会公众普遍的不信任更是对慈善致命的打击。
从危机管理的角度分析,红会的危机是如何出现并一步步激化的,面对如此之大的信任危机红会应做出怎样的反应应对危机、化解危机,我将在文中结合微机管理的基本概念知识谈谈自己对于这一些列问题的认识。
关键词:红十字会;信任危机;如何应对信任危机信任危机1.1信任危机的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中解释信任危机表示社会人际关系产生了大量虚伪和不诚实,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严重危机的用语,指一定社会或群体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不被人们所遵守,人与人之间缺乏一种道德的联系和约束,彼此都无法相信对方的真诚和忠诚,因此不敢委以对方以重任的现象。
信任对于慈善事业来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日前红十字会因为一系列的事件,导致其公信力急速下降,这对于他们来讲的确是一场危及生存的信任危机。
1.2信任危机的影响从概念出发,最直接的影响便是人们的信任度下降,但红十字会信任危机由于其组织性质的特殊性,信任危机对于他的冲击便更加剧烈,甚至中国整个社会的慈善事业带都来了一定的恶劣影响。
想到红十字会,第一个想到的词往往是“慈善”但是现在在郭美美事件曝光后,人们对慈善事业的信心降至冰点,人们对于慈善想到的更多的是贪污……这场信任危机不仅仅是红十字会的,更是个个慈善事业的一场生存危机。
中国红十字会信任危机的原因分析中国红十字会此次危机的爆发最字节的原因便是信息的不公开不透明,而最本质的原因便是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1、法规不健全,运行不规范在中国红十字会内部,其对于善款使用的程序并无规范化的规章制度。
但从接受捐助的善款起,这笔捐助的去向需要经过哪些程序的审核,以至于最终会到达那些受捐助人群或者受捐助项目,慈善资金的使用标准与实际需要是否相符,在划拨与使用的过程中是否存在监管无法涉及的漏洞,是否造成“爱心挪用”与“爱心浪费”,这些都这一条运作渠道必须要有制度保障来建成阳光通道。
浅析我国慈善组织存在的问题郑卿杰 吉林工商学院摘 要:慈善事业是一项崇高并且伟大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彰显人文关怀的重要标志。
慈善组织是慈善事业的主导力量,慈善组织的发展对于慈善事业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所以良好的运作方式与合理的发展框架是慈善事业得以长足发展的必要条件。
目前,我国的慈善事业尚处于起始阶段,相应的法律监管机制并没有完全覆盖慈善组织与机构,这也滋生了许多的问题。
如信息不公开、善款用途不明确等等。
本篇论文从慈善组织的概念和特征入手,浅析我国慈善组织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对我国慈善组织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希望通过完善相应法律机制、提高组织运作效率,进一步促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慈善组织 法律机制 慈善事业一、慈善组织的概念与特征让我们先来看一看非营利组织的概念。
非营利组织是兴起于美国的一个概念,指的是由私人为实现自己的某种非经济愿望或目标而发起的各种各样的社会机构或组织,其中包括了基金会、慈善筹款协会等一系列的公益类组织。
因为在非营利组织中包含了慈善组织,所以,笔者认为非营利组织的概念可以适用于慈善组织。
借鉴国外的理论,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将慈善组织定义为:以服务大众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志愿性和自治性的社会组织。
慈善组织的特征具有以下几点:1.组织性。
慈善组织需要制度化的管理,以确保工作可以顺利进行并且保持较高的效率。
需设有常规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并且需要开展经常性的活动。
2.非营利性。
慈善组织成立的目的不是为了其拥有者谋求利润,但是这也并不是说组织不能产生利润。
但是所获得的资金必须遵循其服务于公众的基本宗旨,不能在其所有者或管理者中进行分配。
3.自治性。
慈善组织实行自我管理,组织有自己的治理程序,自己监控自己的行为活动。
4.公益性。
慈善组织的目标是公益性的,其成员的活动同样也是为了公共利益而服务。
二、我国慈善组织的现状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慈善捐赠信息统计制度,所以如何全面、准确的估计我国目前的社会慈善捐赠水平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摘要:近年来,我国公益慈善事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也面临着诸多困境。
主要表现在:民众公益慈善参与率不高、公民的公益慈善观念相对落后、公益慈善组织的公信力较差、公益慈善事业行政色彩浓厚、公益慈善事业法律法规严重滞后等方面。
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非理性的社会财富观制约公民公益慈善意识的发展,“差序格局”的人际关系导致“爱有等差”的公益慈善观念,监督不到位造成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不足,政府在公益慈善事业中角色定位不清,政府传统公益慈善思想导致法律法规滞后。
要改善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现状,需要倡导树立理性的财富观,培育公民的现代公益慈善意识,加强对公益慈善组织的监督,政府转变角色促进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完善我国的公益慈善法律法规。
关键词:公益慈善事业;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财富观;政府角色近年来,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无论公益慈善的社会支持环境、民众的捐赠热情、公益慈善组织的快速发展,都表明了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在不断推进和完善。
但是,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还存在诸多困境,需要认真分析导致困境的原因并找出对策。
本文拟就此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有所裨益。
一、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困境1.民众公益慈善参与率不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与经济的迅猛增长相比,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
从2008年起我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
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也会提速。
根据这个判断,2008年应该是我国公益慈善事业提速的转折点。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2008年社会慈善捐助的确因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原因一度出现快速增长,捐款额占GDP的比重大约为0.34%。
但是,这种状况如昙花一现,随后几年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慈善捐助额度出现不增反降的局面,如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的捐款额分别占当年GDP 的比例为0.16%、0.25%、0.18%、0.16%。
论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摘要:近年来, 在慈善事业一片繁荣的背后, 红十字会丑闻层出不穷; 而由慈善丑闻所带来的社会公众普遍的不信任更是对慈善致命的打击。
站在社会学的视角下, 我国的慈善事业为何丑闻不断? 面对一再打折的慈善公信力, 我们又该如何提升呢? 这些都是笔者试图在本文中加以探讨的。
关键词:慈善丑闻; 郭美美;公信力; 宰制; 集体行动的逻辑; 对策。
On the crisis of confidence of the Chinese Red Cross((((((((((((((((((((((Abstract:In recent years, prosperity in the charity behind the charity scandal after another; the public generally do not trust brought about by the charity scandal charity fatal blow. Standing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China's philanthropy is why scandals? Face repeatedly discounted charitable credibility should we how to improve? These are the author trying to be explored in this article.Key words:Charity scandal; GUO Mei-Mei; credibility; domination;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countermeasures.一、信任危机的概念1.1信任危机的含义信任对于慈善事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可以说就是其生命力, 而丑闻便是一种破坏慈善信任的病毒。
浅析我国慈善机构信任危机及其治理路径探索作者:白卓群来源:《商情》2014年第47期【摘要】公信力是慈善机构以及慈善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随着我国慈善机构的不断增多与壮大,其管理漏洞却频频爆出,使得公众对慈善机构产生信任危机。
本文探究我国慈善机构公信力产生问题的根源,结合我国国情与慈善事业发展现状,提出我国慈善机构公信力重建路径的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慈善机构;公信力;信任危机;重建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慈善事业也在稳步前进,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其中之一就是,严重影响到慈善机构的生存与发展的诚信危机。
近年来慈善机构频爆黑幕,使其社会公信力迅速降低,非营利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红十字基金会因郭美美事件而名声大噪,汶川地震“天价帐篷”一度引起社会热议,许多明星筹建的慈善机构频爆失信事件,比如属于独立的法人机构的壹基金、红十字发展基金会下面的专项基金:玉米爱心基金、嫣然天使基金等都出现了不同类型的信任危机事件。
失信事件频频发生,引发了公众对慈善公益机构的质疑。
一、我国慈善机构信任危机的主要表现在程昔武的《非营利组织治理机制研究》一书中提到:“要想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就必须让公众相信两点:一是相信慈善组织会将资金按照其宗旨使用而不会滥用到其他地方;二是相信慈善组织有这个能力,能够很好地利用资源提供公益服务。
”由此可见,慈善组织公信力主要与慈善机构的组织能力与信息公开制度有密切关系。
总结种种慈善机构较为严重的诚信危机的案例,我国公众对慈善机构存疑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慈善机构管理混乱,工作能力低下;其次慈善机构工作效率低下,其投入与工作预期目标相去甚远;最后慈善机构存在弄虚作假、贪污腐败问题。
二、我国慈善机构产生信任危机的原因探究(一)慈善机构的监督管理法制化程度低当前,我国慈善机构的管理没有完善的、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目前只主要包括:1998年国务院公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1988年和1989年公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和《外国商会管理暂行规定》,以及1999年8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
信息不对称理论视角下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研究摘要:近年来,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危机问题引起社会各界深思。
本文试图以信息不对称理论视角研究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分析捐赠者、委托人与慈善组织即代理人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导致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并借鉴西方慈善组织发展经验,通过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加快“政社”分离去行政化、构建合理的慈善组织公信力评价体系、鼓励第三方评价参与等途径,重塑慈善组织形象,提高其组织公信力。
关键词:慈善组织;公信力;信息不对称理论由于慈善组织良莠不齐,财务信息透明度不高、自媒体时代下的负面舆论等会对其公信力造成损害。
慈善组织作为“道德制高点”的承载者,担负着维护广大群众心灵净土的重责,其公信力是判断组织质量的重要标尺。
近年来,有关慈善组织的负面报道不断,“郭美美事件”的曝光使中国红十字会2012年社会捐款比2011年少1.5亿元;“尚德捐诈门”“壹基金丑闻”“罗尔事件”等一系列负面新闻,也引起社会各界广泛质疑。
慈善组织留给人们“贪污”“腐败”的负面印象越来越深刻,社会各界对其公信力发出各种质疑声,作为道德使命回归的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重塑迫在眉睫,找到影响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原因也至关重要。
一、文献回顾当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学者都普遍认为,慈善组织正面临一场公信力危机,但学者们对其研究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以Karyn Vanderwarren为代表的一批西方学者侧重于对慈善组织自身制度问题的分析,通过对大量慈善组织腐败案例的研究指出,导致公信力危机的主要原因并非个人道德问题,而是缺乏完善的组织约束与监督机制。
一些西方学者将公信力危机的主要责任归结在媒体上。
例如,MargaretGibelman 与Sheldon Gelman 通过对媒体报道的分析,认为单一的慈善组织的丑闻经过大众媒体的报道和渲染,公众往往不会孤立地看待问题,媒体将单个案问题放得越大,公众就会认为整个慈善行业所存在的问题越大。
浅析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作者:吴慧敏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8期吴慧敏(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 233041)摘要:我国慈善事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取得了新成就。
然而,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缺失对慈善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成为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障碍,应分析原因并找到解决途径,以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
关键词:慈善事业;慈善组织;公信力;现状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8-0048-02’一、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现状(一)慈善组织或相关人员贪污善款慈善丑闻屡屡见报,沉重的打击了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2011年6月下旬,“郭美美事件”将我国慈善组织红十字会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折射出我国慈善组织运行机制存在不少漏洞,引发了人们对慈善组织公信力和透明度的思考。
民政部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该事件之后,社会捐款数急剧下降,降幅超过50%。
从胡曼莉事件、付广荣事件、牛群裸捐事件、中华慈善总会的“尚德诈捐门”到郭美美事件,慈善信任危机愈演愈烈。
类似还有2011年中国希望工程官员因私挪用事件:日本老人松冈洋明给中国希望工程捐款7000万日元,然而青基会有关领导用捐款来投资谋取私利,最后亏损。
这些事件只是我国慈善组织丑闻中的冰山一角。
(二)公众对慈善活动缺乏热情与美国大众广泛参加慈善事业相比,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主要靠政府附属的民政部门、海外华人和国际组织,民众参与率低,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程度低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普通公众慈善参与率低,富豪也不愿捐赠。
众所周知,我国的富豪不但数量大而且非常富有,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奢侈品消费市场之一,是高档宾利轿车和法国高档红酒的最大销售市场之一。
然而他们很少参加我国的慈善事业,他们宁愿把钱花在享受奢侈品上面也不愿意捐献给慈善组织。
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慈善丑闻摧残了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使得公众不愿意捐款,态度冷漠。
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问题研究慈善组织是提供慈善服务的组织,根据其目的不同,可以分为教育慈善、医疗慈善、救援慈善等各类别。
慈善组织能够有序地完成公益事业,发挥社会职能,使社会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由于慈善组织服务的客体多为弱势群体,而慈善组织本身则相当于是一种权力机构,其诸多问题一旦涉及到信任与公信力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本文将以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问题为切入点,探讨其背后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提高其公信力。
一、公信力存在的问题1. 组织的面貌问题部分慈善组织面目模糊、利益金钱化。
由于慈善组织并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许多慈善组织以非正式的方式运作,因此由实际表现要求公众对慈善组织进行信任度评估。
但是,有的慈善组织却玩弄法律漏洞,把慈善组织变为个人输送福利流的工具。
有些慈善组织甚至不履行自己承诺的义务却不承担法律责任。
因而,这些慈善组织的形象深受公众质疑。
2. 透明度问题过多的信息不透明使慈善组织处于缺乏信任、声誉飘忽的状态。
首先,慈善组织的收益去向、管理程序等对于公众来说是不透明的,很多慈善组织习惯于高调筹款,却不肯透明收支情况。
其次,慈善组织内部管理不透明,使得组织绩效不能保障。
很多时候慈善组织不会主动向外宣传自己的管理方法,不会明确自己的合法地位,而是宣称自己是一群志愿者或者组织。
这种情况下,公众很难快速找到慈善组织信任它的理由。
3. 财务管理问题有些慈善组织管理差,导致资金的不当使用或者流失。
因为各慈善组织的管理水平不一,导致部分慈善组织经常出现审计整改的情况,如财务管理不规范、流程控制不到位等问题。
这都直接影响慈善组织的筹款效率、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公众的参与透明度。
二、提高公信力的措施1. 进行公开透明的资金溯源慈善组织要提高公信力,就要进行公开透明的资金追踪,以便大家知道捐赠去向。
部分慈善组织开展的活动本质上是为了筹集资金,却不愿意公开自己到底需要多少资金、筹集到的资金去向等信息。
推动慈善组织透明度的提高,需要借助技术手段,即通过互联网的工具来实现,如开放官方网站的账目、公示每年财务报表等方式。
中国慈善事业遭遇空前信任危机南都公益基金理事长徐永光用“五个看不见”来描述慈善的不透明:捐款人看不见,灾区群众看不见,灾区政府看不见,灾区慈善组织看不见,捐赠落实看不见。
徐永光认为,社会监督是慈善组织最好的保护绳,公益慈善组织一定要公开透明,接受公众监督,以透明度赢得公众的信任。
最近,河南宋庆龄基金会的巨型雕像受到社会广泛质疑。
合作方说雕像是宋庆龄,基金会却说是“黄河女儿”,连雕像是谁都不愿说清,更别说是资金来源、钱用在何处等关键问题了。
因不公开、不透明,从中国红十字会到中国慈善总会、宋庆龄基金会……国内慈善组织遭遇一系列的信任危机。
郭美美事件所引发的问号,岂止是红十字会一家之痛,而是整个公益慈善事业之忧。
1慈善组织应公开什么?让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系统在网上查询善款的流向,知道用到什么地方,落实到什么项目玉树地震之后,东南亚华侨施乃康不顾身体和年龄,亲自驾车48小时前往玉树。
他想实地考察一下,亲眼看着捐出去的钱变成一所学校。
郭美美事件后,有网上调查表明,80%以上的网民表示不会再捐款给红十字会。
慈善组织的公开透明,离公众的期望值还有距离。
而民政部《2010年全国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现状报告》显示,全国有42%的慈善组织没有专门的信息披露办法,37%的慈善组织没有专人负责信息披露工作,90%的公众不接受目前的披露程度和方式。
南都公益基金理事长徐永光用“五个看不见”来描述慈善的不透明:捐款人看不见,灾区群众看不见,灾区政府看不见,灾区慈善组织看不见,捐赠落实看不见。
两面透明的玻璃合在一起,像个长方形的透明口袋,中间夹着中华慈善总会2010年的年度审计报告,共24页。
中华慈善总会日前终于通过“玻璃口袋”的造型,向公众晒账本。
红十字总会捐款管理信息平台今年7月底上线。
首先公布青海玉树捐款的来源、去向等所有信息,供公众查询,此后陆续将捐款信息放上。
此举目的就是要打造一个公开透明的网络平台。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系统在网上查询善款的流向,知道用到什么地方,落实到什么项目。
信任危机折射发展之痛本文作者系北大社会公共管理系教授,知名经济学家杨修平从郭美美一条微博引发了一系列慈善公益负面事件,极大地损害了公众对慈善公益组织的信任。
几乎同时期,恰逢铁道部刚刚耀武扬威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国高铁速度全球第一,世界各国都向中国订购高铁,话音未落,就发生了铁路撞车和人员重大伤亡事故。
还有,市场危机尤其是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提到危及人民生命安全的高度,还有居高不下的房价,农民大量失地、城乡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等等。
这些问题相互影响,助长了公众的不信任情绪。
据观察,无论政府、市场还是社会三大领域的问题整体性尖锐化是在最近几年。
如果有心人愿意用数据说明问题,我建议选择几份重要的新闻报纸,只看一版两版,或者社会新闻的头条、二条,做一个前三年和这三年的统计对比,可能会发现三大领域的问题出现频率大大地升高了。
从表面上看,这些事件的出现似乎没有什么相互联系,但本质上是有内在联系的,而且积累时间甚长,不过是集中爆发而已。
但是,市场、政府、社会三方面在短时期同时遭受信任危机的现象以往没有出现过。
这表明社会弥漫着一种普遍的困惑和焦虑的情绪。
而在困惑和焦虑的背后,是情绪的升级,有些已经发展成为愤懑和愤怒。
社会情绪也会从最薄弱处打开缺口,因为信息不透明,因为大多数公众不知道真相,从而导致更加深重的信念崩溃。
Q:那您觉得,当下中国的信任危机,会带来怎样的危害?A:不信任社会组织,不信任政府,不信任市场,不信任自己的社区,也不信任自己周围的人,不信任陌生人……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缺乏信任的氛围,这对社会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是非常有害的。
市场缺乏信任,就没有信用可言,健康的市场竞争和创新就被扼杀,经济就会萎缩。
政府与公民之间缺乏信任,政府的公信力一旦失去,政府的合法性就会遭遇挑战,从而使社会陷入混乱,运行成本大为增加,甚至出现不稳定局面。
还有,信任危机会直接影响未来,影响孩子。
孩子失去天真、童贞、纯洁、活泼、诚实的天性,学生不再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民族的未来也堪忧。
中国慈善组织信任危机成因及其对策思考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慈善组织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也出现了不少影响其自身发展的问题。
信任危机无疑是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结合近年来慈善组织的发展状况,分析其信任危机的成因,并以此提出化解危机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慈善组织信任危机成因对策
慈善组织主要是指以从事慈善事业,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非政府组织,具有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增强社会自治能力,进行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等功能。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慈善组织在社会救济、扶贫开发、救灾抢险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扶危济困,互帮互助精神的弘扬以及社会资本的积累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近年不断出现的有关中国慈善组织的丑闻事件,如2001年的“中国妈妈”胡曼莉盗用慈善组织名义谋取私利,“希望工程”善款被人侵吞,2002年山东一民办孤儿院院长董玉阁因诈骗罪锒铛入狱,以及2011年中国红十字会因“郭美美”引发的相关丑闻等,均使中国慈善组织的信任基石遭受不同程度的冲击。
一、慈善组织信任危机的成因分析
(一)慈善组织工作宗旨的要求与其实际中组织行为的差距
慈善组织与私人企业的最大不同是,慈善组织是致力于慈善事业,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类非政府组织。
慈善组织的诚信问题之所以能够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社会把
一部分重要的社会职能——启迪心智、扶危济困、升华灵魂、保护健康和安全托付给了这些组织。
而这部分社会职能所包含的意义则深刻地体现在绝大部分慈善组织活动宗旨的内在要求上。
因而,慈善组织能否践行组织宗旨,能否履行工作职责将关系着自身形象与信誉的能否维系,乃至组织的生存和长远发展。
而近年来不少借慈善之名、公益之名而行私欲之实等偏离慈善组织使命的行为,无疑在不断地削弱甚至摧毁着慈善组织的信誉基石。
(二)信息不对称加剧社会的不信任
慈善组织的运作与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若是缺乏足够的透明度,就有可能在慈善组织与公众间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引发公众的误解与质疑。
当谣言飞起,势必引发人们不断地猜测与怀疑,加剧社会对非政府组织的不信任。
2011年6月,一个名叫郭美美的女孩打着“中国红十字会”的招牌在网上炫富,尽管事后经多方查证并非其所自称的“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
但是,此次事件还是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红十字会持续关注与质疑,并导致了中国红十字会自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信任危机。
(三)产权模糊导致管理混乱,权责不明,监管不力
受计划经济体制下对社会团体属性定位的影响,目前我国慈善组织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官办体制,既保留着政府附属机构的身份,又含有其民间组织的特点。
慈善组织角色与身份的模糊必然带来产权的不清,进而出现管理者、经营者职责不明的状况。
一方面,政府的管理更多的是重审批而轻监管,重视对慈善组织成立
的限制而忽略其运行状况的监督;另一方面,行动的受限与权责的不相匹配致使慈善组织对自身的运行缺乏激励机制,进而低效失灵。
管理的混乱以及监督的不力,就有可能出现以公谋私的现象,最终导致诚信危机。
2001年《南方周末》报道的“希望工程”因管理漏洞导致善款被人侵占的事件,以及2004年西安体彩中心主任造假、受贿被判刑的案例,就很好说明了管理混乱,监管不力的后果。
(四)中国传统信任文化以及当代中国信用建设薄弱状况的不利影响
著名学者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以宗法群体为本位而存在的“差序格局”,[1]在这种差序格局下,人们往往以血缘亲疏关系来构建个人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
弗朗西斯.福山在研究企业规模与社会资本的关系时也指出,“华人本身具有强烈地倾向于只信任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而不信任家庭和亲属以外的人”。
[2]从费孝通和弗朗西斯.福山的分析来看,中国社会里的信任更倾向于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
因而,中国人对宗族以外的个人和组织则是一种相对薄弱的信任关系。
另一方面,当前中国社会信用建设薄弱的现状和一些地方政府失信于民的负面效应,无疑也成为了加剧社会互不信任的因素。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一旦慈善组织的某些负面信息遭到曝光,就极易导致公众信任基石的逐步瓦解,使该组织乃至整个行业陷入信任危机的状态。
例如,郭美美事件发生后,中国红十字会在遭受公众排斥的同时,全国其他慈善组
织也受此牵连,导致受捐总额从3—5月的62.6亿元剧降到6—8月的8.4亿元,降幅86.6%。
[3]
二、化解慈善组织信任危机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强化组织成员使命意识,提高组织成员的道德水平
组织使命反映的是组织存在与发展的目的、宗旨。
慈善组织以志愿提供公共物品,谋取公共利益为己任。
西方学术界更把慈善事业称为“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
从这个角度而言,慈善组织的最高使命就是美国宗教哲学家尼布尔所描述的“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4]——实现公正。
而强化组织成员的使命意识,并提高其自身的道德水平,使之尽量达到“最高的个人道德理想”[5]——无私,这是慈善组织减少失灵的有效途径之一。
因此,慈善组织组织应该在组织内部制定良好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加强对组织成员的宣传教育力度,使无私、奉献、正义、公平等良好社会价值深入人心,并培养和提高员工的自律能力,保证组织成员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二)改革和创新管理制度,采用透明化工作机制
委托——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是委托——代理关系失灵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制度还不够完善,公众对慈善组织的工作机制仍然很陌生。
而慈善组织工作机制的神秘性,尤其是捐赠款、捐赠物的来源与去向之模糊性,极易让公众产生不信任感。
如何做好工作机制的透明化,将善款、善物的来源、保值增值以及去向等信息进行适当公布,这是慈善组织增强自身公
信力的必要方式之一。
为此,慈善组织应在管理和运行制度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建设程序规范、运作透明的工作机制。
例如:行政费用怎样获得与如何开销进行公开;建立和完善的网络捐赠信息平台,使公众可以随时查询善款的使用状况;完善善款使用状况的咨询服务制度,认真接受公众的咨询与质疑;主动协助审计部门进行年度审计和专项审计,等等。
(三)取消“挂靠制”,明晰产权,以增强慈善组织管理者的责任意识
“产权是一个社会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物品的使用的权利”,[6]它具有激励、约束、协调市场主体行为和调节资源配置的功能,界定、规范和保护着人们的经济关系,形成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秩序,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包括慈善组织在内的非政府组织应该成为一个产权独立的市场主体,而不应再成为政府分配利益的工具。
只有明晰产权才能做到慈善组织权、责、利之间的一致,实现组织活动的高效率。
因此,必须对原有计划经济时代非政府组织成立制度和运作方式进行改革,取消“挂靠制”,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以实现慈善组织的产权独立,提高慈善组织活动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增强管理者的责任意识,矫正慈善组织失灵问题。
(四)建立并完善慈善组织问责机制
慈善组织的责任包括外部责任与内部责任。
外部责任主要是对捐助者、受益者、媒体、政府等承担相应责任,表现为对自身职责
的履行状况、过程与绩效进行说明,并接受必要的监督与评估。
内部责任主要是指组织出于生存、发展以及自身建设的需要而进行的必要监督和评估。
[7]对于慈善组织的监督与问责,应从几个方面入手:(1)完善非政府组织,尤其是慈善组织成立与管理的相关法律,建立起完备的法律秩序和制度框架。
(2)加强对慈善组织的监督力度,包括政府对慈善组织运作过程的监督;建立和完善第三方评估和监督机制;媒体与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对慈善组织的监督,等等。
通过问责机制的建设,可以强化组织成员的效率、责任和使命意识,才能不断地提高组织运行的规范性和效率性,减少失灵,化解信任危机。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98:26—36.
[2]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彭志华译.海南:海南出版社,2001:96.
[3]陈荞.全国慈善组织受捐剧降近九成[n].京华时,2011—8—26(006).
[4][5]莱因霍尔德.尼布尔. 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m]. 蒋庆等译.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201.
[6]阿尔钦.产权:一个经典注释[c].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
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
版社,1995:166.
[7]刘俊.完善我国非营利组织的问责机制[j].湖北社会科学,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