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liday的功能信息观与语篇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06.77 KB
- 文档页数:4
韩礼德功能文体学理论述评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韩礼德的功能文体学理论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评述。
韩礼德,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奠基人,他的理论对语言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功能文体学作为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分析语言的使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介绍韩礼德功能文体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然后评述其在语言学界的地位和影响,最后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和局限性。
通过对韩礼德功能文体学的系统梳理和评价,我们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推动语言学研究的发展。
二、韩礼德功能文体学理论的核心概念韩礼德的功能文体学理论,作为一种语言学研究方法,其核心概念主要围绕“功能”和“文体”两大要素展开。
在他的理论中,“功能”指的是语言在社会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而“文体”则是指语言的具体使用方式和风格。
韩礼德强调,语言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社会、文化、心理等多个领域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语言的“功能”。
在韩礼德的理论中,语言的功能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信息功能、人际功能、情感功能等。
这些功能在不同的语境和文体中会得到不同的体现。
例如,在信息功能中,语言主要用于传递信息、描述事实,常见于新闻报道、科技论文等文体;在人际功能中,语言则用于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常见于日常对话、信函等文体;在情感功能中,语言用于表达情感、传递情绪,常见于诗歌、散文等文体。
韩礼德还提出了“语域”和“语式”的概念,以进一步阐述功能文体学理论。
语域是指语言使用的社会语境,包括语言活动发生的环境、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活动的目的等;语式则是指语言的使用方式,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不同形式。
通过这两个概念,韩礼德进一步细化了语言功能在不同文体中的具体表现。
韩礼德的功能文体学理论以“功能”和“文体”为核心概念,通过深入分析语言在社会交流中的作用和具体使用方式,揭示了语言与社会、文化、心理等领域的紧密联系。
这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本质和功能。
语言的功能语言学家谈论的是抽象意义上的语言功能(FUNCTIONS),换句话说,不是用语言来聊天、思考、买卖、读写、问好,等等。
他们对这些实用的功能加以总结,试图对语言的基本功能做出如下粗略的分类:雅各布森(Jakobson)认为,像任何符号系统一样,语言首先用于交流。
虽然许多人认为交流的目的是有所指的,但雅各布森(以及布拉格学派的结构主义者)认为,有所指并非唯一的甚至并非基本的交流目的。
在其名篇《语言学与诗学》(Linguistics and Poetics)中,雅各布森阐明了任何言语活动的六个基本要素,即说话者、受话者、语境、信息、语码、接触。
以这六个关键要素为基础,雅各布森建立了著名的语言功能框架,即有所指(传达消息和信息)、有诗意(沉迷于语言本身)、有情感(表达态度、感情和情绪)、有意图(通过命令和恳求来说服和影响他人)、有寒暄(与他人建立关系)及元语言功能(解释意图、单词和意义)。
它们与语境、信息、说话者、受话者、接触和语码这些交流要素一一对应。
雅各布森的有关语言功能的观点仍有巨大影响(1960),请看如下图表。
哈利戴(Halliday)提出的语言纯理功能理论认为,语言有概念(IDEATIONAL)、人际(INTERPERSONAL)和语篇(TEXTUAL)功能。
概念功能构造了经验模型和逻辑关系,人际功能建立了社会关系,语篇功能造就了语境的重要性。
(哈利戴,1994)在其早期作品中,哈利戴通过观察儿童语言发育提出了七类语言功能,即工具性、规则性、写实性、互动性、个体性、启发性及独创性。
还有其他的分类采用了不同的范畴、使用了不同的术语,但所有分类在语言的基本功能上大体相同。
为方便说明,下面做出了总结。
不过这些分类依然稍有重叠。
1.5.1信息功能大多数人都认为,信息功能显然是语言的主要作用。
语言是思考的工具,人们常常感到需要表达出他们的思想,比如研究数学问题时。
用语言来记录事实是社会得以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
《美国独立宣言》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分析魏景春【摘要】本文运用以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思想,分别从情景语境、主位和述位、及物性、语篇的衔接和连贯等四个方面对《美国独立宣言》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对政治语篇的解读离不开其所处的情景语境,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研究政治语篇的意义生成机制更能反映“语篇作为语义单位”的思想。
%Fromthe perspective of Hallidayan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 the paper analyzes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in terms of context of situation , theme, rheme, transitivity, cohesion and coherence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an interpre-tation of political discourses will be achieved within its context of situation and the text as a semantic unit will be better explicated if the meaning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political discourses is examin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期刊名称】《东莞理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23)002【总页数】5页(P84-88)【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情景语境;政治语篇【作者】魏景春【作者单位】武夷学院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福建武夷山 354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0《美国独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以下简称《宣言》)是北美十三个英属殖民地最初声明美国独立的文件,1776年7月4日由第二次大陆会议于费城批准,是起草五人委员会的集体成果。
一、韩礼德语篇分析模式对翻译研究的影响1.关于语篇分析语篇分析是一门新兴的、尚未定性的学科,它没有一个单一的理论作指导,也没有公认的分析步骤和分析方法(见黄国文1988:7,Hatch 1992:1,Schiffrin 1994:1)。
进行语篇分析有多种方法。
美国著名语篇分析学者斯夫术(D.Schiffrin) 在《语篇分析途径》(Approaches to Discourses 1994)—书中介绍了六种可用于语篇分析的理论: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互动社会语言学(in teractio nal sociolinguistics) 、交际文化学(the 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 、语用学(pragmatics) 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 变异分析(variation analysis)。
韩礼德在《功能语法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1985/1994)一书的前言中指出,他建构功能语法的目的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这个框架可用来分析英语中任何口头语篇或书面语篇。
韩礼德的理论框架成了很多中外学者研究语言的工具,我国有很多语篇分析学者都是韩礼德的理论的支持者和应用者,如胡壮麟、朱永生、黄国文等。
不少学者认为,系统功能语法是一种比其他理论更适合于语篇分析的理论。
在翻译研究界,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功能语言学理论作为分析和研究的框架,因为功能语言学的最大关注点与翻译的目的一样,都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到目前为止,比较成功地把韩礼德的语篇分析思想应用于翻译研究的著作有:《语篇与译者》(Hatim & Mason, 1990)、《翻译与翻译过程:理论与实践》》(Bell,1991)、《换言之:翻译教程》(Baker,1992)、《译者即交际者》(Hatim&Mason,1997)《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语篇语言学》(Hatim , 1997)以及《再论翻译质量评估的模式》(House,1997)。
系统功能语法概述公元20 世纪,当传统语法威名坠地、逐渐衰落之际,世界的语言学界便迎来了群雄割据的时代……把语言看作功能的流派,看重语言环境重要性的流派,把语言看作复杂结构的流派,崇尚寻求语言极致规律的流派……除此之外许多小流派在这之间登场,也在这之间消逝……当前,语言学界仍存在着众多流派;在此之中,具有比较大影响力的有:1. 强调共时、系统性、语言功能的布拉格学派(Prague School)2. 强调语言环境和语音系统重要性的伦敦学派(London School)3. 注重描写语言研究结构的美国结构主义(American Structuralism)4. 寻求人类极致的语言知识的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ve-Generative Grammar)不同的语言学流派的见解不同之处主要集中在句子是怎么组成的,也就是在句法学上面(以后会再说明语言学的不同分支)。
而今天将要涉及的,就是以韩礼德(Halliday) 为首的伦敦学派。
20 世纪初,人类学教授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 认为,一个人所在的语言环境(语境)会对一个人怎么使用和理解语言产生很大的作用。
例如说,有些词语只能在某一群人里面才有特定的意思,或者说在某个特定的场合才有特定的意思。
马林诺夫斯基这种光辉的思想被语言学家弗斯(Firth) 继承了下来。
弗斯把这种光辉思想和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Saussure)的思想结合起来,创立了伦敦学派。
而现在,伦敦学派传承到了韩礼德这一代;因为这个学派注重语言环境和语言系统的重要性,因此伦敦学派也被称为系统语言学(systemic linguistics) 和功能语言学(functional linguistics).韩礼德,人称Halliday, 英格兰约克郡里兹人。
对语言很感兴趣,本科阶段在伦敦大学学习汉语语言文学,之后在北京大学深造,接着在岭南大学(中山大学的前身……)攻读现代汉语。
功能语法语篇分析模式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都是以文章阅读为主要教学途径,所以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我国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是息息相关的。
我国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仍是基于语法翻译教学法,即依赖语法分析来理解语义:以能用适当的母语翻译作为衡量理解的标志。
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词汇的翻译和句型的分析,不仅没有对阅读文章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同时阅读速度也大大降低。
笔者将功能语法语篇分析模式引入阅读教学,旨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抓住文章的主体框架,进而领会其深层涵义。
一、功能语法语篇分析模式功能语法语篇分析模式是一种建立在halliday的功能语法理论基础上的语篇分析模式。
语篇分析模式就是指从语篇的整体出发对文章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的教学模式。
它以篇章为基本教学单位,围绕语篇的整体内容讲解课文、总结中心思想和写作技巧。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重视语言形式,而且重视语言功能,同时还注重文章涉及的文化背景和相关知识,以此来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全面分析、理解和获得信息的能力。
语篇分析的范围很广。
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讨论语篇分析的范围:(1)文化语境;(2)情景语境;(3)语言。
因此,对一个语篇进行分析时,可以按照这三个方面逐一分析。
本文着重于对“语言”的分析。
根据halliday的观点,所有文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概念功能指用语言来谈论我们对世界的经历、看法和世界上所发生的事情的功能,对它的分析有及物分析、过程类型分析和语态分析;用来与别人交往,表达讲话人的态度,影响别人的行为的语言功能,叫做人际功能,对它的分析有语气分析、情态分析、基调分析;用来组织语句,把单个的情形、意态连接起来的语言功能,叫语篇功能,对它的分析有主位结构分析、信息结构分析和衔接系统分析等。
二、功能语法语篇分析模式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本文以《牛津英语》(上海版)高二第一学期unit1的reading 部分《my favorite sport—skiing》(下文简称“skiing”)为例,用功能语法模式进行语篇分析。
系统功能语法概述公元 20 世纪,当传统语法威名坠地、逐渐衰落之际,世界的语言学界便迎来了群雄割据的时代⋯⋯把语言看作功能的流派,看重语言环境重要性的流派,把语言看作复杂结构的流派,崇尚寻求语言极致规律的流派⋯⋯除此之外许多小流派在这之间登场,也在这之间消逝⋯⋯当前,语言学界仍存在着众多流派;在此之中,具有比较大影响力的有:1.强调共时、系统性、语言功能的布拉格学派(Prague School)2.强调语言环境和语音系统重要性的伦敦学派(London School)3.注重描写语言研究结构的美国结构主义(American Structuralism)4.寻求人类极致的语言知识的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ve-Generative Grammar)不同的语言学流派的见解不同之处主要集中在句子是怎么组成的,也就是在句法学上面(以后会再说明语言学的不同分支)。
而今天将要涉及的,就是以韩礼德(Halliday)为首的伦敦学派。
20世纪初,人类学教授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认为,一个人所在的语言环境(语境)会对一个人怎么使用和理解语言产生很大的作用。
例如说,有些词语只能在某一群人里面才有特定的意思,或者说在某个特定的场合才有特定的意思。
马林诺夫斯基这种光辉的思想被语言学家弗斯(Firth) 继承了下来。
弗斯把这种光辉思想和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 (Saussure) 的思想结合起来,创立了伦敦学派。
而现在,伦敦学派传承到了韩礼德这一代;因为这个学派注重语言环境和语言系统的重要性,因此伦敦学派也被称为系统语言学(systemic linguistics)和功能语言学(functional linguistics).韩礼德,人称M.A.K. Halliday,英格兰约克郡里兹人。
对语言很感兴趣,本科阶段在伦敦大学学习汉语语言文学,之后在北京大学深造,接着在岭南大学(中山大学的前身⋯⋯)攻读现代汉语。
系统功能语法概述-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概述公元20 世纪,当传统语法威名坠地、逐渐衰落之际,世界的语言学界便迎来了群雄割据的时代……把语言看作功能的流派,看重语言环境重要性的流派,把语言看作复杂结构的流派,崇尚寻求语言极致规律的流派……除此之外许多小流派在这之间登场,也在这之间消逝……当前,语言学界仍存在着众多流派;在此之中,具有比较大影响力的有:1. 强调共时、系统性、语言功能的布拉格学派(Prague School)2. 强调语言环境和语音系统重要性的伦敦学派(London School)3. 注重描写语言研究结构的美国结构主义(American Structuralism)4. 寻求人类极致的语言知识的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ve-Generative Grammar)不同的语言学流派的见解不同之处主要集中在句子是怎么组成的,也就是在句法学上面(以后会再说明语言学的不同分支)。
而今天将要涉及的,就是以韩礼德(Halliday) 为首的伦敦学派。
20 世纪初,人类学教授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 认为,一个人所在的语言环境(语境)会对一个人怎么使用和理解语言产生很大的作用。
例如说,有些词语只能在某一群人里面才有特定的意思,或者说在某个特定的场合才有特定的意思。
马林诺夫斯基这种光辉的思想被语言学家弗斯(Firth) 继承了下来。
弗斯把这种光辉思想和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Saussure)的思想结合起来,创立了伦敦学派。
而现在,伦敦学派传承到了韩礼德这一代;因为这个学派注重语言环境和语言系统的重要性,因此伦敦学派也被称为系统语言学(systemic linguistics) 和功能语言学(functional linguistics).韩礼德,人称M.A.K. Halliday, 英格兰约克郡里兹人。
对语言很感兴趣,本科阶段在伦敦大学学习汉语语言文学,之后在北京大学深造,接着在岭南大学(中山大学的前身……)攻读现代汉语。
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隐喻研究我们来了解一下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本理论。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由迈克·哈尔蒙(M.A.K.Halliday)和鲁珀特·福勒(Rupert Fowler)共同提出的,它强调语言是一种社会行为,是用来交流的工具,因此语言的结构和功能密不可分。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言被看作是一种资源,用于实现交流目的。
语言不仅是用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更是用来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的手段。
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的功能和目的,强调语言是如何被使用的。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篇被认为是语言使用的基本单位。
语篇是一种连续的、有机的语言结构,是交际中的产物。
语篇不仅是语言的外在形式,更是交际过程中信息的传递和交换。
系统功能语言学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语篇分析,即对交际过程中产生的语言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和研究。
语篇分析旨在揭示语篇中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篇中的信息如何通过语言来传达和交流。
隐喻在语篇中的运用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关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隐喻是一种将一个事物或概念用另一个具体的、形象化的事物或概念来表示的修辞手法。
隐喻在语言中的运用不仅可以丰富语言的表达方式,还可以为语言传达更丰富的信息。
在语篇中,隐喻可以通过各种语言结构和功能来体现。
通过叙述、描述、对比、解释等语言功能来运用隐喻,以实现对所要表达的信息的丰富和生动的展现。
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隐喻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语篇隐喻的结构分析。
在语篇中,隐喻往往通过不同的语言单位和语言结构来体现。
通过分析隐喻在语篇中的具体运用,可以揭示隐喻的结构特点,以及隐喻所涉及的语言单位和结构之间的关系。
隐喻的功能分析。
隐喻在语篇中的运用不仅具有丰富的表达方式,还具有丰富的功能。
通过分析隐喻在语篇中所起的作用,可以揭示隐喻在信息传递和交流中的功能特点,以及隐喻所产生的语篇效果。
隐喻的意义分析。
隐喻所涉及的两个语言单位和结构往往具有不同的意义,通过分析隐喻在语篇中的具体运用,可以揭示隐喻所涉及的语言单位和结构的意义特点,以及隐喻所传达的具体信息。
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厦门大学杨信彰2021/1/25发表论文著作情况语言功能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笔者在“汉语与语言学、外语研究与教学”的范围内,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进行全文检索,发现检索词为“功能语言学”的论文的出现频率正在不断上升,已成为新世纪我国汉语和外语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
1990年出现“功能语言学”为主题词的论文仅有6篇,但是到了新世纪之初的2000年至2006年,出现频率却逐年增长。
发表论文著作情况2000年出现130篇,2001年出现164篇,2002年出现205篇,2003年出现249篇,2004年349篇,2005年448篇,2006年601篇。
如下图所示:语篇分析许多学者为了捕捉各类语篇的词汇语法特征,语篇分析的方法上出现量化分析的趋势。
Halliday(1994)认为不基于语法的语篇分析根本不能说是分析。
功能语言学的最大运用是语篇分析,在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汉语与语言学、外语研究与教学”项目进行全文检索,检索词为“语篇分析”的论文的也越来越多。
语篇分析2000年出现304篇,2001年出现397篇,2002年出现439篇,2003年出现534篇,2004年586篇,2005年692篇,2006年957篇。
如下图所示:功能语法与语篇分析He turned the light off.He turned off the light.He turned it off.功能语法与语篇分析Her hair is long.She has long hair. I have a headache. My head aches.屋里坐着两个人。
两个人坐在屋里。
语言功能功能语言学关心语言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大家知道,语言是我们社会的一种主要的交际手段,同时也是一种控制手段。
它不单纯是一种心理现象,而且是一种事实。
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Malinowski )认为语言完全依赖于所使用的社会。
浅析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作者:张迪王晶刘雅琴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5期摘要:在伦敦学派语言学思想的基础上,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创立和发展了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语言学理论之一,即系统功能语法。
这是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对语言的社会使用功能所进行的分析诠释。
虽然说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内容却涵盖了语言教学、语篇分析、文体学、机器翻译等多个领域学科,充分体现了跨学科的语言功能研究。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
关键词:社会学;系统语法;功能语法[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21、韩礼德韩礼德出生于英国利兹,原名Michael Alexander Kirkwood Halliday。
韩礼德是他给自己取的中文名。
他曾经在伦敦大学修习,并且获得学士学位;后来又分别在中国的北京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
他的研究范围极广,涉及到语言学的多个层面,甚至在跨学科类领域上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建树。
韩礼德比较着重于英语中各种的变体的研究以及文章风格的研究。
他所写的著作大多是关于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语言习得、语言和社会学习、语言与符号学、语言教学与翻译、语篇分析和文体学等。
鉴于其系统功能语法的影响最为所知,下文中笔者会就韩礼德的系统功能理论进行浅析。
2、韩礼德的系统语法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坦白讲,其实就是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
这主要包括了有两个层面: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
系统功能语法韩礼德在五十年代末创立的。
韩礼德把语言的功能分为三种,分别是概念功能、交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韩礼德认为,概念功能和及物性系统相照应、语气系统和语言的交际功能对应,而语篇功能和主位系统相联系。
系统功能语法把语言分成了有五个层次:语境、意义、遣词、音的结构和语音。
这些层次中,意义是相对中心的层次,也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类似于说话人选择意义的一个合集。
系统功能语法概述公元 20 世纪,当传统语法威名坠地、逐渐衰落之际,世界的语言学界便迎来了群雄割据的时代……把语言看作功能的流派,看重语言环境重要性的流派,把语言看作复杂结构的流派,崇尚寻求语言极致规律的流派……除此之外许多小流派在这之间登场,也在这之间消逝……当前,语言学界仍存在着众多流派;在此之中,具有比较大影响力的有:1. 强调共时、系统性、语言功能的布拉格学派 (Prague School)2. 强调语言环境和语音系统重要性的伦敦学派 (London School)3. 注重描写语言研究结构的美国结构主义 (American Structuralism)4. 寻求人类极致的语言知识的转换生成语法 (Transformative-Generative Grammar)不同的语言学流派的见解不同之处主要集中在句子是怎么组成的,也就是在句法学上面(以后会再说明语言学的不同分支)。
而今天将要涉及的,就是以韩礼德 (Halliday) 为首的伦敦学派。
20 世纪初,人类学教授马林诺夫斯基 (Malinowski) 认为,一个人所在的语言环境(语境)会对一个人怎么使用和理解语言产生很大的作用。
例如说,有些词语只能在某一群人里面才有特定的意思,或者说在某个特定的场合才有特定的意思。
马林诺夫斯基这种光辉的思想被语言学家弗斯 (Firth) 继承了下来。
弗斯把这种光辉思想和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 (Saussure)的思想结合起来,创立了伦敦学派。
而现在,伦敦学派传承到了韩礼德这一代;因为这个学派注重语言环境和语言系统的重要性,因此伦敦学派也被称为系统语言学 (systemic linguistics) 和功能语言学 (functional linguistics).韩礼德,人称 M.A.K. Halliday, 英格兰约克郡里兹人。
对语言很感兴趣,本科阶段在伦敦大学学习汉语语言文学,之后在北京大学深造,接着在岭南大学(中山大学的前身……)攻读现代汉语。
收稿日期:2004-05-10作者简介:李 涛(1975-),男,安徽蚌埠人,安徽财经大学讲师,江西师范大学2003级硕士生,从事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
5马丁#伊登6的功能语篇分析李 涛(安徽财经大学外语系,安徽蚌埠233041)摘 要: 语篇分析既无公认的理论指导,也没有公认的分析步骤和方法。
而Halliday 建构系统功能语法的目的之一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和分析框架。
本文试以Jack London 的长篇小说代表作5马丁#伊登6节选的一段为语料对象,尝试从功能语法人际和语篇的角度对此篇节选进行语篇分析并以此探讨功能语篇分析对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人际功能;语篇功能;功能语篇分析中图分类号: H31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638(2004)05-0072-03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 on Martin EdenLI Tao(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Anhui U niv 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angbu 233041,China)Abstract: T here are neither universally-accepted theor ies nor w ell-recog nized appr oaches to discourse analysis.Nev -ertheless,one of the major aims of Halliday .s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is to construct a g rammar for purposes of dis -course analysis.T hi s paper attempts to pr esent a brief discourse analysis of an excer pt of Jack London .s M artin Eden from the perspectiv e of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and to ev aluate the direct ive effect of 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 on English teaching.Key Words: 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tex tual metafunction;functio nal di 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并无单一的理论作为指导,也没有公认的分析步骤和方法(黄国文2001b)。
系统功能语法指导下的新闻语篇分析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系统功能语法(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SFG)在新闻语篇分析中的应用。
系统功能语法,由韩礼德(M.A.K. Halliday)提出,是一种关注语言功能和语言使用环境的语法理论。
新闻语篇,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传递信息,还承担着构建社会现实、塑造公众意识的重要角色。
运用系统功能语法分析新闻语篇,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新闻语言的特点和功能,还能揭示新闻语篇如何在语言层面实现其社会目的。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系统功能语法的基本理论框架,包括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接着,将详细分析新闻语篇的特点,如词汇选择、语法结构、语篇组织等,并探讨这些特点如何与系统功能语法中的理论相吻合。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如何运用系统功能语法对新闻语篇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新闻语篇在语言使用上的策略和目的。
总体而言,本文将提供一个系统功能语法分析新闻语篇的框架,旨在为新闻语言学研究和新闻工作者提供理论工具和实践指导。
2. 系统功能语法概述系统功能语法,作为一种语言学理论框架,是由英国语言学家M.A.K. Halliday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该理论旨在探索语言如何在社会环境中发挥功能,特别是在交际和信息传递过程中。
系统功能语法强调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篇章功能。
概念功能涉及描述事物、过程和概念,通过及物性系统得以实现人际功能关注说话者与听者之间的关系,涉及语气和情态系统而篇章功能则关注如何将信息组织成连贯的文本,通过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来体现。
在系统功能语法中,语言被视为社会符号系统,其中语言的使用不仅反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同时也塑造了这些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
系统功能语法在新闻语篇分析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新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交际活动,其语言使用体现了特定的社会功能,如传递信息、表达观点、构建社会认同等。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环保语篇分析——以《寂静的春天》为例一、引言自结构主义者哈里斯(Harris)1952年提出discourse analysis(DA)以来,语篇分析已经走过了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
语篇分析之所以得到众多学者的青睐,原因在于语篇分析超越了句子的范围,把语篇作为研究对象,关注语篇生产者和语篇接受者生成和理解语篇所经历的过程,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来分析研究语篇,为语言学的研究开拓了新的方向。
语篇分析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形成了三个主要流派,分别是布拉格学派、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和语篇语言学新学派。
布拉格学派创始人维伦·马泰休斯(Vilem Mathesius)提出了“主位”和“述位”两个术语,从功能角度对信息在句子中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句子的各个部分各自传达了多少信息。
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受布拉格学派的影响,既注重写作者使用语言时所做的选择,又注重话语的内容,其创始人韩礼德(Halliday)认为,语言具有三大功能,即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篇分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此外,澳大利亚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J.R.马丁(J.R.Martin)对语言、语域(register)、元话语(metadiscourse)及语境(context)的研究对语篇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语篇语言学新学派指的是从上世纪70、80年代开始的,以芬兰语言学家尼尔斯·安克威斯特(Nils Enkvist)及荷兰心理语言学家范·戴伊克(Teun van Dijk)等为代表的全球范围内的众多语言学家、心理学家所从事的语篇研究。
他们强调语篇分析的跨学科研究,主张从语言学、符号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等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中汲取有益的理论和方法来开辟语篇分析的新领域[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