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新人教版七上)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3
《贝壳》教学设计4篇贝壳之歌教学设计及反思下面是分享的《贝壳》教学设计4篇贝壳之歌教学设计及反思,供大家阅读。
《贝壳》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1.学生学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细小的东西要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
2.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
2.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认真地对待生命的态度。
3.感悟人生,理解有关生命哲理。
教学重点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事物引出抽象深刻哲理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基本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激趣入题对于人生,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悟,宗璞面对紫藤萝花的由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存的永恒。
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小思和席慕蓉对人生有哪些感悟呢?她们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学习短文两篇。
一篇是小思的《蝉》,一篇是席慕蓉的《贝壳》。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小思和席慕蓉。
(作者简介见“课前导学”中的“作家作品”)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1、自由诵读,积累生字词。
(1)字音蝉(chán )收敛( liǎn )颤(chàn )动聒(guō)宽恕(shù)卑(bēi)微(2)词义卑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苟,敷衍了事,马马虎虎。
2、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解决字词。
在朗读中,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3、概括两篇散文的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并归纳。
三、跳读课文,体验情感1《蝉》一文中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学海拾贝
一、课前演练
品读短文,谈谈你的理解
有书如歌(王鼎钧)
大体上说,这是一位悟性极高的女作家,描写在物质基础具备之后的灵性,描写有教养有节制之
后的纯朴天真,从而提供了大众化的禅意哲理,几乎描绘出一种生活方式来。
……
底下原有的图样,是她的生活。上面一张新画成的图样,是她的画,她的诗,她的散文。作品是
作者对人生的解释,她在散文中所表现的是经她解释过了的人生,而她对生活的体认是“知足”,是“充满
感激”,是“世间很多安排都自有深意”。这种感悟并不是像标签贴在文章前头,而是一种精神,一种气质,
充沛于每一篇文章、每一段文句之中,而是用这种心情重新生活过,再写下来。这样“说到做到”的作品
是相当难得的。写下来的生活,自然是更好看、更出色的生活。
……
许多人说,读者所喜欢的,是书中那些纯良纤细的生活感受,以及处处闪亮的哲理短句。若是这
样,容我指出,这些哲理是作者从自己的直接生活中领悟而来,成为生活的指引及注脚,有了这些万点清
明,作品就细而不腻,庸而不俗,读者也迷而不失,感而不“伤”。
二、课前准备
1小思简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香港作家。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
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
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
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
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
文学活动。
2、席慕蓉简介
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台湾画家、作家。祖籍
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时
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1981年她
“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
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
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
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3、整理文中的生字词
第二板块——有的放矢
《蝉》
1.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同学们尝试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学生探
究。
2.“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3、《蝉》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意义?
《贝壳》
1、“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
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
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3、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意义?
第二课时
第三板块——扬帆起航
针对第二板块中的问题,整体把握,问题探究
第四板块——举一反三
(一)欣赏探究:
请学生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把两篇课文结合起来阅读,在对比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二)夯实基础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收敛( )贝壳( ) 零( )落 卑( )微
2.给下列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蝉( )( )敛( )( )恕( )( )微( )( )
禅( )( )剑( )( )怒( )( )徽( )( )
3.根据下列的解释,在括号里填写出自本课的成语或短语。
①收拢,合拢。 ( )
②持续嘈杂,是人厌烦。 ( )
③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 )
④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
4.对两篇短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蝉》中写到蝉的叫声使人“很烦”“聒聒”,后面又说“那是蝉的生命意义”,这是
前后矛盾的。
B.《蝉》这篇短文通过写蝉“17年埋在泥中”与蝉“活一个夏天”的对比,突出了蝉
的生命意义。
C.《贝壳》通过写古人采用贝壳来做钱币,表现了人们对贝壳的珍视,突出了贝壳精
致的特点。
D.《贝壳》一文从贝类死去而贝壳长存得到启示,引发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表
达了作者想要“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的美好愿望。
(三)能力提升
1.假如你是那只在地下埋了17年,却只能活一个夏天的蝉,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
记下你的想法和做法。
2.请从课文中选择让你体会最深的句子或词语,写下你独特的感悟。
文中的词、句:
你独特的感悟: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