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诉的利益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谈判时如何有效地进行利益诉求表达在生活和工作中,谈判无处不在。
无论是商业合作、劳动纠纷解决,还是家庭事务的商讨,都需要通过谈判来达成共识。
而在谈判过程中,有效地进行利益诉求表达是至关重要的。
它不仅能够让对方清晰地了解你的需求和期望,还能为达成双方都满意的结果奠定基础。
首先,明确自己的利益诉求是有效表达的前提。
在谈判前,要对自己的需求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这包括明确自己最核心的利益是什么,哪些是可以妥协的,哪些是绝对不能让步的。
比如在一场商业合作谈判中,如果你的核心利益是获得更高的利润分成,那么就要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围绕它来准备谈判策略。
如果对于自己的利益诉求模糊不清,在谈判中就很容易被对方牵着鼻子走,最终无法达成理想的结果。
清晰而准确的表达是关键。
在表达利益诉求时,要避免使用模糊、含混的语言。
要用简洁、明了的语句直接阐述自己的需求。
比如,不要说“我希望能得到更多的好处”,而要说“我希望将利润分成从目前的30%提高到50%”。
同时,要注意语言的客观性和理性,避免情绪化的表达。
情绪化的语言可能会让对方产生反感,从而影响谈判的氛围和结果。
选择合适的时机表达利益诉求也非常重要。
如果在谈判一开始就过于急切地提出自己的要求,可能会让对方产生防备心理。
相反,如果等到谈判接近尾声才提出,可能会让对方觉得你不够真诚。
一般来说,在双方建立了一定的信任和沟通基础之后,适时地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会更加合适。
比如,在对合作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之后,再提出关于利益分配的诉求。
在表达利益诉求的过程中,要善于倾听对方的反应。
这不仅是对对方的尊重,也有助于你根据对方的态度和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和策略。
如果对方对你的诉求表示质疑或反对,不要急于反驳,而是先耐心倾听他们的理由。
然后,以平和的态度解释自己诉求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通过良好的互动,增进彼此的理解,从而推动谈判的进程。
提供充分的理由和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利益诉求能够增加说服力。
法学杂志·2008年第3期鬻攀。
滚藏论诉权的性质及其适用On Nature And Its Application0f Litigious Right辜恩臻(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0031)内容提要:诉权是一种程序性权利,诉权内含的资格性由实体权利义务主体资格所决定或由法律特别授予。
诉权具有不可转让性,但是诉权可以随着实体权利义务的合法流转而流转,在特定情形下,诉权的行使主体亦可与实体权利义务主体相分离。
关键词:诉权诉权不可转让诉权的移转~、诉权的界定与性质诉讼,经过审查,也将会被以裁定的方式驳回诉讼。
一般认为,诉权是当事人因民事实体权利义务关系诉权作为一项程序性权利,是当事人对法院请求司发生争议或处于不正常的状态,请求司法机关(法院)作法救济的权利,具有公法性权利的性质,但民事诉讼中的出裁判的权利。
笔者认为,要准确地理解诉权的性质,必诉权不是抽象的权利,不是基本权利,更不是宪法权利,须首先界定诉权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背离诉权理论的初这是诉权与民事裁判请求权的重要区别。
诉权的宪法衷探讨诉权将会失去这个概念的应有之意。
诉讼是国家化、国际化是一个热门的话题,我国主流观点也认为这是介入民事冲突、禁止私人暴力的产物,国家为获得这种禁一个趋势。
@但笔者以为,诉权的宪法化是指诉权的宪法止的正当性,就必须为个人提供充分和合理的法律救济依据,并不意味着诉权是一项宪法权利。
所谓的宪法权机制即诉讼机制。
Ⅲ诉权问题由此应运而生,并使得主体利是指由宪法规范所确认的基本权利,表明权利主体在关系由纠纷主体私人间的关系转变为双方各自同国家间权利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的权利。
㈤的关系,诉权即是个人相对于国家的权利。
也因此,诉权诉权与实体权利的关系是诉权性质界定不可回避的定然不会等同于相对于对方当事人而言的实体权利,更问题。
最早将诉权与实体权利等同而论的是私法诉权不会是实体权利的影子。
诉权是私权与诉讼程序的结合说,其认为诉权是实体法上的权利,尤其是实体法上的请点,其本质上是一项程序性权利,解决的是当事人的资格求权的强制力的体现,诉权只是实体法上的权利的发展、问题,即当事人何以成为适格当事人、何以能够承担判决延长、变形,是实体权利的派生物,此说是诉讼法未获独结果(不管是利益或者不利益)的资格。
【辩论原则】第一,直接决定法律效果发生或消灭的必要事实必须在当事人的辩论中出现,当事人没有主张过的事实不能作为判决的基础和依据。
第二,法院应将当事人之间无争议的事实作为判决的事实依据,如当事人一方对另一方主张的事实自认时,法院不得对其提出质疑。
第三,法院只能就当事人双方在辩论中所提出的证据进行调查,对于当事人没有在辩论中主张的事实,即使法官通过职权调查已得到心证,仍然不能作为裁判的依据。
【直接言词原则】直接原则:法官直接接触原始证据,亲耳聆听当事人和诉讼参与人的陈述辩论言词原则:法官据以作出裁判的诉讼资料需要当事人当庭用口头方式陈述、辩论、质证【诚信信用】1.禁止反悔及矛盾行为,即禁反言。
2.禁止诉讼欺诈,即恶意诉讼。
3.禁止滥用诉讼权利,如拖延诉讼。
【处分原则】考题:处分原则与法官阐明的关系第三章诉权与审判权【诉权】当事人向法院起诉请求解决民事纷争的权利。
(书本释义:就是当事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求法院对民事争议进行裁判的一种权利。
P45)【诉】原告请求法院进行审判的申请(书本释义:当事人向法院提出的,请求特定的法院就特定的法律主张或权利主张(诉讼上的请求)进行裁判的诉讼行为。
P50)【诉的利益】判断请求的内容是否有进行本案判决的必要及实际效果的诉讼要件(书本释义:当事人所提起的诉中应具有的,法院对该诉讼请求做出判决的必要性和实效性。
P53)【诉讼标的】法院实体审理及裁判的对象在判决主文中,应被作出判断之事项的最小基本单位法院裁判的对象,当事人发生争议并请求法院作出裁判的民事法律关系;【审判权】●【审判权的内容】●【释明权】法官在诉讼过程中通过发问、解释、晓谕等方式,使当事人的诉讼声明或诉讼行为得以明确、妥当的职权。
【诉权与审判权的关系】主动;应答;制约【审判公开】【回避】第四章诉与诉讼标的【诉】当事人向法院提出的,要求法院对其争议事项作出裁判的请求。
诉的意义(4)更行起诉的识别:【诉的要素】诉的主体:当事人诉的标的(客体):当事人争议的、请求法院裁判的事项(争点)诉的理由:诉的事实与法律依据诉的请求:具体裁判要求争点排除效:当事人在前诉中所争执的事实,法院作出判断后,就产生不准在后诉中对该争点翻悔的效力。
论刑事诉讼的价值和目的作者:孙少敏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7年第28期摘要:为了有效保障刑事诉讼环节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必须构建起科学有效的价值观念。
在确定刑事诉讼目标的过程中,先构建起以安全为基础、以公正为条件的目标观念。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完成我国刑事诉讼基本目标,充分实现刑事诉讼的内在价值,还要加快完善当今刑诉法相关机制,从而制定出安全、可靠的司法机制,以便培养相应的司法工作人员产生遵纪守法、公平公正的价值理念。
关键词:刑事诉讼;价值;目的中图分类号:D9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28-0193-01一、刑事诉讼的价值体现1.刑事诉讼的价值意义。
刑事诉讼的价值意义主要指的是构建刑事诉讼法的国家领导层,以及具有较大权益的统治层次有效满足其所在国家人民要求的刑事诉讼特定属性。
刑事诉讼的价值意义必须包含刑事诉讼相关法律所具有的价值,而且还具有可以最大程度满足不同利益层次的要求、有效展现社会功用、科学表达社会情况等基本属性。
最大程度满足不同利益层次的要求是,刑事诉讼的价值是国家主体要求的一种展现,也是不同群体想法的一种体现,所以在进行刑事诉讼的环节中必须有效体现各个利益层次的基本需求。
2.刑事诉讼价值的涵盖。
第一,所有内容都是建立在价值平衡理论的基础之上,强调刑事诉讼法的法律条例的同时,合理地将刑事诉讼价值意义按照以上几个类别进行划分。
第二,刑事诉讼的价值包含内在意义和外在意义。
内在意义主要受到刑事诉讼职权的影响,外在意义主要是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目标作用。
第三,根据刑事诉讼的基本价值意义展开抽象描述,从而将刑事诉讼的价值分成正规流程、效率、公平以及可靠这三个方面。
第四,实用派相关学者将刑事诉讼的价值意义分成:实用性价值、经济可持续性价值以及单独价值。
二、刑事诉讼的主要目的1.公正。
刑事诉讼的公正目的包含两个方面:内容公正以及流程公正。
内容公正是指对犯罪分子依法进程惩罚,流程公正是指诉讼的流程满足工作制定的基本要求和规定。
作者: 佟金玲
作者机构: 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出版物刊名: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6-128页
主题词: 诉的利益;审查起诉;形式审查
摘要: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法院对案件的实质审查阻碍了公民诉权的行使。诉的利益是确定
民事事实能否进入救济领域的评判标准,因而以其为思路规制民事审查起诉制度,是解决“起
诉难”问题的重要路径。
A Review on The Examination to Action of Our Civil
System by The Interest of Action Theory
公益诉讼中公共利益的认定与主体的解析公益诉讼制度即为维护公共利益而提起的诉讼及诉讼运行系列制度的总称①。
公共利益,顾名思义是涉及公众的利益,由各种主体组成的社会能得以持续运行而为公众所需的各种价值的总和,包括秩序、平等、公正、自由、民主、法治等等。
从利益的性质上划分,包括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
国家概念具有对外性质,一个特定的组织作为国际社会主体所具有的资格。
因此国家往往与对外主权、主权独立相联系。
此时的国家利益就表现为一个主体成立、内部各个机构运行能够协调有序以促使该主体地位的稳定存在。
社会利益与国家利益相对,是一个对内概念,表现为社会生活中个人、组织成员相互间和平交际所遵从的一种公共价值。
国家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区分只是质上的区别,无法区分量上的不同,因此不能简单概括何者更具有压倒性的分量。
然而对两者保护的手段则因质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国家具有建构性的特点,国家存在本身就是一系列国家机关的总和,国家利益的实现通过相关国家机关的分工而得到具体实现。
而社会利益更具有自发性的特点,是在复杂社会生活中自发妥协、磨合而在大多数成员间达成的社会共识。
社会利益具有两种特点,其一没有具体的利益形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二,没有具体的利益主体能够主动维护实现。
在公共利益的狭隘定义上看,此时的社会利益就是公共利①韩波,《公益诉讼制度的力量组合》,《当代法学》2013年第1期,第31页。
益。
因此实现公益的制度设计必须符合利益看守人的理性选择理论的假定,即维护公共利益行为是出自于利益看守人为了利己目的的理性选择。
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新增第五十五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由此观之现行法律规定的公共利益的表现形态为环境领域和消费者权益领域,提起的主体是排除公民个人以外的法定机关和有关组织。
目前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规定公共利益、提起主体的范围过于狭隘就一定是公益诉讼制度的不足,结合中国具体的实践,谨慎探索适合中国公益诉讼制度,为未来留下了完善空间,是可取的。
论诉权滥用及其规制一、诉权滥用的定义及表现形式虚假诉讼:当事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故意捏造事实、伪造证据,向法院提起诉讼。
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法院审理案件的公正性和效率,浪费了司法资源。
恶意诉讼:当事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故意提起与自己无关或者有利害关系的诉讼,扰乱法院正常审判秩序,影响司法公正。
重复诉讼:当事人在已经获得胜诉或者判决生效的情况下,仍然提起新的诉讼,企图通过多次诉讼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行为增加了法院的工作负担,降低了司法效率。
滥用管辖权:当事人在没有法定理由的情况下,随意选择法院提起诉讼,导致法院管辖范围过宽,影响司法公正。
滥用抗辩权:当事人在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况下,故意提出抗辩,企图逃避法律责任。
这种行为损害了法院的权威性,影响司法公正。
滥用申请再审权:当事人在已经取得胜诉或者判决生效的情况下,无正当理由申请再审,企图推翻原判决。
这种行为浪费了法院的审查资源,影响司法公正。
滥用执行异议权:当事人在执行过程中,对已经生效的法律文书提出异议,企图阻止执行。
这种行为干扰了正常的执行程序,影响司法公正。
滥用上诉权:当事人在已经取得上诉受理裁定的情况下,无正当理由提起上诉。
这种行为增加法院的工作负担,降低司法效率。
1. 诉权滥用的概念与内涵故意滥用诉权。
当事人明知自己的诉讼请求没有法律依据,或者明显不符合法定条件,但仍然提起诉讼,企图通过诉讼达到非法目的。
过失滥用诉权。
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由于疏忽、大意等原因,未能充分行使诉权,导致诉讼结果对自己不利。
恶意滥用诉权。
当事人出于恶意,故意违反法律规定,滥用诉讼权利,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重复起诉滥用诉权。
当事人在已经获得胜诉判决的情况下,仍然提起新的诉讼,企图通过诉讼手段达到非法目的。
不当利用诉权。
当事人利用诉讼手段,对非诉讼解决的纠纷进行干扰,影响正常的民事秩序和社会稳定。
为了防止诉权滥用现象的发生,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对诉权滥用行为进行规制。
交大法学SJTULawReviewNo.2(2017)行政诉讼中滥用诉权的判定———陆红霞诉南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府信息公开答复案评释章剑生目次 一、引言二、案情梗要与问题 (一)基本案情 (二)问题整理三、行政诉权的构成要件 (一)当事人适格 (二)诉的利益四、滥用诉权与司法审查 (一)何谓滥用诉权 (二)滥用诉权的判定 (三)陆案中的审查逻辑五、结语摘要 认定是否滥用诉权应当以当事人有诉权为前提。
诉权由当事人适格和利害关系两个要件构成,基于此,应当认定陆红霞提起本案诉讼是有诉权的。
滥用诉权判断的标准是主观上有过错或者恶意,客观上有为了获取违法利益而实施的诉讼行为。
结合本案事实,陆红霞通过提起本案诉讼谋取违法利益十分明显,应当认定其滥用诉权。
关键词 诉权 诉的利益 利害关系滥用诉权一、引 言2015年第11期《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发布了“陆红霞诉南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府信息公开答复案”(以下简称“陆案”)。
在陆案中,针对陆红霞提起的行政诉讼,法院以滥用诉权为由,裁·861·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本文系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成果。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王贵松博士的指正,在此深表谢意。
定驳回其起诉。
〔1〕对法院这一裁判理由是否成立,学界和实务界一时争议迭起,难定一尊。
〔2〕诉权,简言之,即当事人请求法院保护其权益的一种程序性权利。
国家设置法院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当事人行使诉权,旨在保护其实体法权益的需要,从最大限度地保护当事人权益的角度看,法院“大门”的门闩不可以太多、太密;但由于法院启动诉讼程序需要人力、财物等公共财务成本,故当事人不可以滥用诉权,把法院当作可以自由出入的超市,不正当损耗有限的公共财政资源。
“中国是滥诉者的天堂。
”〔3〕然而,在制定法上国家立法机关至今都没有对滥用诉权的判定做出相关规定,那在陆案中,法院裁判依据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宪法确立的法院应当“依法审判”原则在陆案中受到了很大的挑战,这不能说不是一件事关“法治国家建设”的大事。
论商标许可中被许可方的利益保护——以加多宝和王老吉系列诉讼案为视角商标许可是商标法律实践中的一种常见方式,被许可方通过与商标所有人签订许可协议,获得了使用商标的权利。
但是,在商标许可协议的过程中,被许可方的利益保护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以加多宝和王老吉系列诉讼案为视角,探讨商标许可中被许可方的利益保护问题。
首先,从加多宝和王老吉系列诉讼案中可以看出,商标许可协议对于被许可方的权益保护至关重要。
在该案中,加多宝公司和王老吉公司之间存在商标许可协议。
但是,由于双方对许可事项、许可期限等方面的理解存在分歧,导致后来双方的合作关系出现了问题。
此时,被许可方就应该通过法律途径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其次,作为被许可方,如何合理维护自己的利益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商标许可协议中,被许可方应该合理规划商标的使用范围、使用期限以及授权费用等事项,确保自己在使用商标时不会遭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例如,在“华为”商标许可协议案中,华为公司作为商标被许可方,通过对商标使用条件、授权方面的约定,成功地保护了自己的利益。
最后,案例显示了被许可方应该加强商标保护意识。
被许可方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使用商标这一方面,而是应该在商标营销、品牌建设、商标保护等多个方面深入思考,做好商标持有管理工作。
以乐高集团为例,他们通过培养品牌氛围、营造品牌形象等手段,成功地推动了商标使用,并在商标许可协议中增加了品牌保护条款,更好地保护了自身品牌权益。
综上所述,商标许可中被许可方的利益保护非常重要。
在商标许可协议中,被许可方应该合理规划商标使用范围、使用期限以及授权费用等事项,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应该加强商标保护意识,进行品牌管理,全面提升商标价值。
事实上,商标许可的利益保护问题并不仅限于加多宝和王老吉之间的纠纷。
在商标许可中,被许可方的利益保护是商标法律实践中的一个普遍难题。
以下列举三个案例,进一步阐明被许可方在商标许可中如何维护权益:1. 阿迪达斯与“三叶草”商标许可案在这个案例中,阿迪达斯公司作为商标所有人,许可其子公司“三叶草”使用商标。
论诉的利益
作者:刘肖
来源:《商品与质量·消费视点》2013年第05期
摘要:诉的利益是民事诉讼理论上的重要概念,它涉及审判权的作用范围、当事人适格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对当事人的诉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既可以防止不必要的诉讼发生,又可以防止法院对当事人诉权的被剥夺。
然而,我国理论界至今还没有对诉的利益理论及制度做出系统和深入的探讨。
鉴于此,本文就诉的利益的基本理论内容作一粗浅阐释和探讨。
关键词:诉的利益;内涵;意义;衡量标准
在我国,关于诉的利益的问题,无论在立法上还是学理上都是落后的。
特别处在迅速转型时期的我国,实体法不可能对社会突发问题做出快速的回应,加之立法程序的启动和运行相对缓慢,不能在短时期内就提供明确的指引,在这种情况下,民事审判权就应当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
与之相联系,诉的利益也应充分发挥其对民事权利的创制功能,从而满足日益增加的新型权利诉求的需求。
在此背景下,对诉的利益及其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诉的利益内涵
在“无利益即无诉权”的原则之下,一般认为,作为诉权要件的“诉的利益”是法院为本案判决的前提。
诉的利益是指当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他人发生民事纠纷时,需要运用诉讼程序予以救济的必要性与时效性。
必要性是指法院有通过判决来解决当事人之间纠纷的必要,当事人之间的争议是涉及伦理道德方面的争议,或者行政争议等就无必要由法院以民事判决来解决。
实效性是指法院能够通过裁判实际解决该纠纷。
尽管该争议属于民事权利义务的争议,但是如果法院作出判决也不能实际解决争议时,该诉也不具有诉的利益。
二、确定诉的利益的意义
1.诉的利益是民事审判权作用范围的核心基准
在大陆法系国家,诉的利益既是当事人行使诉权的要件,同时也是法院进行民事实体裁判的前提,连接实体法和程序法。
因此,当事人行使诉权的空间与审判权作用的范围才能得到协调。
我们衡量一国诉讼制度的科学性,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看它能否将具有诉的利益的案件都有效的纳入司法保护的范围。
如果审判权的作用范围小于诉的利益的范围,当事人的权利就有失去审判权的保护。
同样,如果审判权的作用范围大于诉的利益的范围,将势必造成审判权与其他权力之间的冲突。
因此,以诉的利益来衡量审判权的作用范围,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
2.诉的利益是确定正当当事人是重要标准
诉的利益是原告请求司法救济的利益。
原告认为自己的应受法律保护的利益面临危险或处于不安状态时,会提起诉讼并对谋取对自己有利的裁判。
原告请求法院保护的这种利益就是诉的利益。
诉的利益学说认为只要当事人有诉的利益即为正当当事人,可以进行事实进行举证和抗辩。
将诉的利益作为诉讼实施权的基础,其实是扩大了当事人适格的基础,充分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诉的利益是启动权利进入审判过程的关键,对当事人诉的利益给予充分尊重和保障,有助于当事人裁判请求权的充分实现。
它可以排除不适当的诉讼,充分利用司法资源解决纠纷;同时,它可以制定法中没有规定而现实又需要给予保护的利益,防止了一方正当权利受到侵害而又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
三、衡量诉的利益的标准
1.社会主流价值取向
社会主流价值应当理解为三类:一是“宪法明白表示的各种价值,宪法保障的各种自由、权利,这些代表我们整个法律秩序最重要的一个价值”,二是“我们常讲到的一般人的观念和社会的通念,一般人对这些利益冲突或者究竟把什么利益看作比什么利益为重,或是一般人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那么这种所谓社会通念,也是我们法官去发现法律时一个很主要的依据,很主要的指标”,三是“法律的基本原理原则”,例如法律保护交易弱者,重视交易安全,诚实信用原则等,其也是法官从事利益衡量时必不可少的标准之一。
这些能够被法律和社会所接受的东西具有无疑是正义的,应当成为法官进行利益衡量时要考虑的因素。
2.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所涉及的问题是政府制定的那些有关大多数人利益的,和只涉及到一个或少数几个人的私人问题相对的政策,这种政策因为是政府制定的,其本身就具有某种公共权威性,相对于法律的保守、稳定而言,它的制定和执行相对比较灵活,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不可否认,尤其在我国这种政策对法官的影响是深远的,事实上我们法律就明确规定:“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
同时,制定公共政策本身就是对社会需求的反映。
法官在判定当事人诉的利益有无时,以公共政策为考虑因素,本身就是及时回应社会需求的表现。
四、结语
以上就是本文对诉的利益的分析,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并无相关的规定,可见立法已经远远无法适快速发展的社会形势。
在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型诉讼的时候,法院在尽可能地通过解释从现有法律中挖掘出这些新型诉求的正当性根据,可见在面对立法不够完善而导致的法官运用法律时出现漏洞的情况时,法官们正在理论的指导下保障当事人诉权。
正是因为如此,无论在理论上对诉的利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还是立法作出相关规定使得法官的行动具有正当性,对于社会的发展而言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江伟.《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卲明.论诉的利益[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4).
[3]杨军.论诉的利益之扩张[J].法治与社会,2006,(12).
作者简介:
刘肖(1988年01月10日),女,河北邢台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诉讼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