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五个专项规划有关情况的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8.24 MB
- 文档页数:89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3.29•【字号】武政〔2021〕7号•【施行日期】2021.03.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管理正文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意见武政〔2021〕7号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全面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结合我市实际,经研究,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武汉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按照省委、省人民政府和市委关于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要求,围绕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强化精治、法治、共治、善治,下足绣花功夫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努力让城市更干净、更有序、更安全、更有品位。
(二)工作目标。
创新城市精细化管理理念、手段、模式,完善“四全”(全周期、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四化”(精细化、网格化、智能化、常态化)管理体系,推动形成城市管理“问题发现—整改落实—反馈核查—考核评价—通报问责”全链条闭环流程,坚持“平、明、绿、美、净、齐”标准,用3年时间,实现武汉城市环境、市容秩序、设施运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市民对城市环境认同感、满意度显著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升的目标。
——2021年,精细化管理创新提升年。
启动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行动,创新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提升精细化管理标准,完善网格化管理机制,城市管理突出问题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创建精致环卫“武汉标准”、垃圾分类“武汉模式”和立面景观“武汉示范”等系列精细化品牌,城市环境实现街净巷洁、灯明景靓、路平桥安、秩序井然。
武汉城市圈绿色建筑试验示范区建设(2009-2011)实施方案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备忘录》精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支持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国家绿色建筑试验示范区。
为抓住部省共同建设试验示范区的机遇,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低能耗建筑,提高建筑节能整体工作质量和水平,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结合武汉城市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认真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节能减排战略,通过开展绿色建筑试验示范区建设,不断提升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质量和水平,全面推进建设领域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保工作,提高建筑功能质量,改善人居环境,降低建筑能耗,实现人与建筑、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绿色建筑是在指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并能够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且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武汉城市圈绿色建筑试验示范区建设中,要坚持突出重点,逐步推进的原则,以切实抓好建筑节能为基础,强化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及建筑运行等全过程的协调和管理。
近两年,以武汉市为依托,重点建设发展绿色建筑集中示范区,其它各城市都应积极开展绿色建筑的试点示范。
三、工作目标2009年到2011年,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域实现节约167万吨标准煤的目标,其中:发展绿色建筑约400万m2;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实现新建建筑节能40万吨标准煤;推进既有建筑节能工作,实现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管理与改造34万m2,实现节能0.38万吨标准煤;推广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760万m2 ,实现替代常规能源5.69万吨标准煤;发展绿色城市道路、公园和庭院照明1.43亿Kwh,实现节能5.15万吨标准煤;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和轻钢结构等新型结构体系、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实现节能72万吨标准煤;推广应用散装水泥5600万吨,预伴砼4300万m3,实现节能43.68万吨标准煤。
咸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厅市合作共建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咸宁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12.15•【字号】咸政发[2009]43号•【施行日期】2009.12.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咸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厅市合作共建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意见(咸政发[2009]43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咸宁经济开发区:为抢抓历史机遇,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 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把我市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两型” 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排头兵,现就厅市合作共建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一、充分认识厅市合作共建的重要意义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 社会建设,是促进咸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
积极主动开展“两型” 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对于咸宁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探索国家在中部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建设道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厅市合作共建是我市加快推进“ 两型” 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今年我市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抓好了厅市合作共建,有利于我市率先实施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有利于我市争取更多的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在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上取得新进展。
在全市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 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市委、市政府对厅市合作共建工作进行了统一部署,市直各部门高度重视,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推进,为我市推进各项改革提供了广阔空间。
实践证明,厅市合作共建是市委、市政府与省直各部门共同推进改革试验的重要平台,是争取国家支持的重要途径。
二、厅市合作共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围绕“两型”社会建设,以共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争取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为目的,以健全合作共建机制为保障,落实厅市合作共建任务,放大厅市合作共建效应,全面推进各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努力把咸宁建设成为区域性清洁能源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高科技研发转化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和华中地区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基地,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宜业、极具活力和个性魅力的生态城市和鄂南经济强市。
黄冈融入武汉城市圈临空经济的对策思考作者:中共黄冈市委党校调研组来源:《学习月刊》 2021年第4期调研组成员:张健、何为东、王正文、张淼、怀丽娟。
中共黄冈市委党校调研组湖北省黄冈市融入武汉城市圈临空经济,是实现湖北“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的时代要求。
在武汉“领舞”下,临空经济格局如何与武汉城市圈实现“合唱共舞”,是黄冈必须要解决好的时代课题。
一、黄冈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的方向定位1.精准对接武汉“五个中心”建设武汉市落实省委省政府“一主引领”、辐射带动全域发展要求,提出着力打造“五个中心”(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的目标,作出了引领武汉城市圈同城发展的具体战略部署。
武汉有所“带”,黄冈就应积极“动”,精准对接“五个中心”建设,找准同城化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2.合力打造武汉城市圈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2019年湖北省发改委发布《武汉城市圈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2019—2035)》(以下简称《总体发展规划》),提出实验区是“一带、两核、十二区、多节点”的空间结构,黄冈临空产业发展已有战略定位和规划布局。
融入武汉就必须加强对接,与武汉、鄂州、黄石、孝感四城合力打造综合实验区。
3.充分发挥黄冈自身优势发展临空经济,核心在物流,后劲在腹地。
相较于武汉、鄂州、黄石等城市,黄冈在国家战略叠加、地理位置、资源环境、腹地经济、人口规模、版图面积等方面优势明显、潜力巨大,这是黄冈的自身优势,应充分发挥。
二、黄冈融入武汉城市圈临空经济面临的短板与不足1.组织机制《2020武汉发展报告》基于武汉临空经济区多年的运行实践,提出武汉市与孝感市之间(区与区之间)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统筹协调不够、各自为战,严重影响到武汉临空经济的发展,对此应引起重视。
当前黄冈融入武汉城市圈临空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在省级层面统筹不够。
万方数据口习gCon8ervatIonUtilization40gJ薄若l讲柑l滏警l建譬lQ雄l{葛I量羞I至舌l岙骺l2转型时期武汉市工业空间发展的主要特制,也促成工业用地在空间上的调整变化。
征与问题自1980年代至今.我国大部分城市进入整体转型时期。
武汉同样也面临着快速城镇化.工业化和经济结构转型的深刻变革,旧城区物质和人文空间环境经历着持续的更新.改造和调整。
从工业用地空间格局演进与城市工业遗产保护的实际情况来看.武汉的发展过程具有~定的典型性,也凸显出一些具有共性的矛盾和问题。
2.1武汉工业用地结构调整的主要特征武汉工业用地结构的调整呈现典型的圈层化特征,城市二环线以内原中小型工业集聚区逐步转化。
至1993年,成片工业用地基本退出二环以内地区.且越靠近中心区的工业用地置换速度越快。
至2004年,主城区内原位于城市中心的中小型工业聚集区均转化为城市居住等三产业发展区.二环线内仅剩零星的一类工业。
而二环线至三环线间的中型工业企业转型则较为困难,一方面缘于其所处的区位条件相对处于劣势.另一方面也由于它们基本属偏重型的大中型国有企业.更新速度较慢.工业用地基本处于持平状态《图1)。
从工业用地空间结构调整的推动机制来看,土地储备制度的实施促进了规模化的老工业区更新改造。
2000年.武汉市土地储备制度正式运行,土地资产的运作使城市建设运作能力上升到一个新的平台.土地级差地租效应促进了规模化的lB城更新改造。
同时.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与企业改图1武汉主要工业区的空间格局演变示意Fig.1SpatialpatternofmajorindustrialparksinWuhan2.2武汉工业用地结构调整中的矛盾与问题一是调整加剧了局部地区职住之间的不平衡。
转型过程中.房地产开发的热潮促使主城区内老工业用地的更新改造多以。
退二进’R~的方式进行.主城区内就业岗位外迁甚至丧失,新增居住用地又带来大量新增居住人口,加剧了职住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