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儋州市一中2014届高三第一次统测历史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11
2014高考历史必考点精选题系列单科试卷3(含解析)第I卷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4海南儋州期末测试)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材料中“天下一大变局”产生的影响是( )A.分封制度加强 B.官僚政治确立C.宗法制度形成 D.井田制度出现2.(原创)一代商圣范蠡认为“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范蠡主张A.实行自由贸易B.政府应调节物价C.工商食官D.重农抑商3.(改编)唐太宗即位之初担任门下省属官的魏征,对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尽管已经皇帝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敕,该敕书终没有颁下施行。
材料说明了( ) A.门下省具有独立的行政决策权力 B.唐代初期皇权与相权形成制衡C.门下省在日常政务中居枢纽地位 D.三省制是唐代的最高决策机制项正确;题干主要介绍了门下省的职权变化,故D项错误。
【点评】考查对于三省六部运行的理解。
4.(原创)战国时期有位思想家从孔子思想中特别提出“礼”的部分,扩大“礼”的内涵,包含典章制度与法律。
这位思想家最可能是A.老子B.孟子C.荀子D.韩非子5.(2014江苏南通一模)“狂僧挥翰狂且逸,独任天机摧格律。
龙虎惭因点画生,雷霆却避锋芒疾”,唐朝诗人窦冀的这首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
与这一描述相符的书法作品是( )6.(2014年广东深圳二模)“这是世界水利史上的杰作,其集多功能多环节于一体的综合方略思路已臻完善,而其道法自然的文化意蕴更达到了颇为圆融的境界。
”该段描述可能是在评述( )A.翻车在江南开发中的作用 B.唐代筒车的自然原理与作用C.因地制宜的西域坎儿井 D.都江堰的巨大功效7.(改编)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毫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
海南儋州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第二次统测-历史2018、10、7审题:高三年级历史备课组本卷须知1、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总分值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填写答题卡上。
2、回答第一卷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二卷时,必须使用0.5mm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保持卡面和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4、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一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
共5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1841年5月,广东民众在《尽忠报国全粤义民谕英夷檄》中,振振有词地问道:“尔已称厉害,何以不敢在林公任内攻打广东?”材料中广东民众认为只要林那么徐没有被道光皇帝罢官,英国绝对无法赢得鸦片战争的胜利。
按照现在的史学理论,这种观点属于()A.唯物史观B.英雄史观C.文明史观D.循环史观2.有学者说:“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夏商周三代是一种部族国家。
”这要紧是因为这些国家()A.都实行王位世袭制B.基本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C.都由部落联盟进展而来D.都由部落联盟首领担任最高统治者3.史载:“夏氏革命,又为九州,涂山之会,亦云万国。
四百年递相兼并,殷汤受命,其能存者三千余国,亦为九州,分统天下,载祀六百,及乎周初,尚有千八百国,而分天下为九畿……其后诸侯相并有千二百国。
”从材料中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A.从制衡向统一的君主专制国家过渡,是历史进展的必定趋势。
B.从夏到商,中央王朝操纵的范围越来越小。
C.兼并战争在国家的统一方面客观上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D.为有效削弱地方诸侯的权力,中央王朝鼓舞诸侯之间,相互征伐。
儋州市2019-2019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历史统测试题历史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下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计60分)21. 【答案】:特征:数量多,网络化分布;分布疏密适当;是周边村落的商业联系的纽带;经济功能的增强提升其政治地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一点1分,共4分)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经济结构;有利于产生新的生产关系;促进农村的城镇化进程;推动与世界市场的联系;促进市民文化的发展.(一点2分,共6分)(2)变化: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与工业城市联系紧密;市镇工业化进程加快、市镇出现分化.(5分)22.【答案】(1)我国古代的官吏选拔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①即以禅让制为特点的原始社会的选拔制度;②以世官制为核心的奴隶社会的选拔制度;③以察举征辟制为代表的两汉期间的选拔制度;④以九品中正制为主流的魏晋南北朝时间的选拔制度;⑤以科举制为主体的隋唐到明清时间的选拔制度。
(每个阶段概括1分,共5分)(2)特征:①公开考试,择优录用。
②严格考核,晋升唯功;③政治中立,职务常任;④官纪严明,待遇优厚;(每点2分,3点6分,任意3点即可)作用:①?稳定政局和社会管理;②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扩大选材范围,提高行政效率。
(每点2分,2点4分,任意2点即可)23.【答案】(1)特点:出现早,各朝均有设置;管理机构逐渐专业化、制度化;主要位于沿海地区;唐朝以前政治色彩较为明显:宋代发展到高峰,经济职能突出;清代前期改设海关,逐步限于广州一地。
(一点2分,共6分)(2)社会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繁荣的需要:专制主义皇权的控制和影响:唐宋鼓励海外贸易,明淸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一点3分,共9分)24.【答案】(1)特点:政权更替频繁,政局动荡不安,帝制.共和制几次反复;共和国确立之路充满了曲折反复,呈波浪式前进。
海南省儋州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统测(一)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中国古代,父亲在家中居统治地位,实行“一言堂”,是绝对的真理,鲁迅说:“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利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
上述现象与下列哪种制度有关A. 王位世袭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 皇帝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利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宗法制的特点,即家长制,对于先辈的绝对服从,故C正确。
材料未涉及王位世袭制,故A排除。
分封制主要反映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材料未涉及,故B排除。
材料也没有反映皇帝制,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表明A.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B.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D.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能力。
由材料“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知,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所以答案选B。
海南省儋州市第一中学高三2012届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历史2011.10.19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填写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必须使用0.5mm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保持卡面和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4.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
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0·镇江测试)近日,江苏丹阳葛城的考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证明春秋时期这一地区属吴国管辖。
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可以佐证西周的(B)A.宗法制B.分封制C.井田制D.世袭制2.先秦经典《尚书》多次提到“民主”:“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意即“上天为民求主,天降大任于成汤,使为民主。
”对材料中“民主”的正确理解是(A)A.“民主”是指最高统治者B.中国的民主政治早于西方C.成汤是民主的领导者D.商朝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3.《姓氏起源》一书对“宋”姓起源的解释: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封微子(商王后裔)于商丘,建立宋国,共传36代,亡于楚国。
宋亡国后,原王公之族散居各地,以原国“宋”为姓,乃成宋姓。
上述解释中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B)A.周朝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B.周礼是维护中央集权统治的有利工具C.诸侯争霸是宋亡国的主要原因D.反映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4. (2010·泰州模拟)章太炎在《秦政记》中说:“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海南省2014届高三高考压轴历史试题第Ⅰ卷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拜年是我国的春节习俗,通常在家族的祠堂进行。
拜年顺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行跪拜之礼,长辈端坐高堂,接受晚辈的祝福。
拜年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项制度,这一制度A.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 B.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C.体现了血缘和政治关系 D.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2.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它是汉代察举制度的一中延续和发展。
一下关于九品中正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中正”是在中央设置的负责评定等第的中正官B.“九品”指中正官据人物的才能按九等进行评定C.“中正”所评定的品级即被评人所授官职的品级D.选官方式的封闭,便利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3.据统计,两宋时期每一劳动力平均单位产量为1020斤,而11—13世纪的英国,这一数据仅为239斤。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A.英国推行圈地运动导致了农业生产落后B.重农抑商比重商主义更有利于农业发展C.宋代冶铁技术的改进促使了亩产量提高D.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一度处于领先地位4.《九章算术》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
其中有题为:“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
问本持米几何?(答)十斗九升八分之三。
”该材料实质上反映了A.秦汉时期科技发达 B.大米成为了主要的商品C.市场管理不够规范 D.政府推行抑制商业政策5.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另立新君)。
”这一思想在18世纪的欧洲最有可能被用于宣传论证A.君权神授的思想 B.卢梭的社会契约论C.人是万物的尺度 D.三权分立的学说6.“始信心非明镜台,须知明镜亦尘埃;人人有个圆圈在,莫向蒲团坐死灰。
”该诗反映了A.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B.朱熹的“理学”C.王阳明的“心学” D.王夫之的“理在气中”7.“神是人,鬼是人,人也是人,一二人千变万化;车亦步,马亦步,步行亦步,三五步四海五湖”。
2019届高三年级统测(一)试题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中国古代,父亲在家中居统治地位,实行“一言堂”,是绝对的真理,鲁迅说“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利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
上述现象与下列哪种制度有关(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皇帝制2.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道:“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作‘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作‘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表明( )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3.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自此始”。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官僚政治逐步确立 B.秦灭六国疆域辽阔C.宗法观念逐渐消亡 D.生产力的不断发展4.近年来,随着《甄嬛传》《琅琊榜》等剧的热播,以子嗣夺嫡与后宫争宠为主题的古装影视剧十分火热,令观众津津乐道。
抛去艺术夸张成分,导致古代社会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家国一体 B.君权至上 C.宗族制度 D.嫡庶有别5.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表中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更 B.文化下移趋势增强C.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 D.制度的变革与创新6.史学界研究军机处成立的年份,有1726年、1727年、1729年、1730年、1732年不同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严谨的研究作为依据。
海南省儋州一中2012至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试题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 三。
”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
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A •封号和耕牛 B. 土地和耕牛 C. 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2、 新华社报道,自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 节假日。
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 的是A. 郡县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科举制度3、 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 制度是A.军功爵制B.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4、 下图(图三)三个画面再现了不同时期皇帝和宰相商讨国事的不同情景。
这 反映了A. 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不断削弱C.服饰和礼仪是一个时代经济的具体体现 中央集权5、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问大臣:榜题名。
”有的答: “功成名就。
”朱元璋不以为然,当大臣万钢回答说“畏法 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随后对其委以重任。
朱元璋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A.其他大臣的回答不科学B.朱元璋用人标准混乱C.万钢强调对专制君权的服从D.其他大臣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6依据西周礼制,天子殉葬用鼎九个,诸侯七个。
春秋时期,在诸侯墓葬中出 现了用九鼎的现象。
这反映当时社会最重要的变化是A.贵族生活更加腐化 B •当时人们更加迷信C.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D .青铜器铸造业有了较大发展B.皇权的不断加强和相权 D.明朝废宰相大大加强了“天下谁最快活? ”有的说:“金團三7、根据秦朝官制,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史称“三公”。
但太尉一职始终空设,在此背景下,御史大夫的实际作用是A.监察百官并掌管财政B.协助皇帝助理万机C.协助丞相管理军事D.牵制丞相,以防其专权8、学完“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的研究最终将无法成功的是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一---大禹》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9、罗马实行一种“保护人制度”,保护人可以替被告发言,反驳控告人提出的指控,这里的“保护人”实际上是今天哪种角色的雏形?A.法官 B .律师 C.陪审法庭成员 D .公诉人10、促使古希腊城邦形成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这一特点的主要因素是A.地理环境B.文化传统C.外来影响D.英雄人物11、“这一法律适用的对象是罗马人与外国人及外国人相互之间的讼争案件,它所调解的社会关系不再是一个共同血缘团体内部的关系,而是不同民族的人之间的关系。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3.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
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l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
均田制的目的是A.抑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5.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选材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6.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氏锦”。
这表明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7.明中后期介绍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大量出现,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记载了全国143条水陆交通路线的里程。
海南省儋州市第一中学高三年级2014届第一学期第一次统测试题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填写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必须使用0.5mm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保持卡面和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4.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
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料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直接的史料;二是间接的史料。
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
要研究先秦时期的农业生产状况,应收集的直接史料是()A. B. C. D.2.《周谷城学术精华录》中说:“史学成立的经过,当在求真;其存在的理由,则为致用。
”作者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A.真实历史和史学研究的区别 B.史学方法与实用价值的矛盾对立C.广义历史与狭义历史的关系 D.史学根本原则与社会功能的统一3.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但现行的历史教育,把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研究的范畴。
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A.文明史观 B.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 D.革命史观4.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
”这段话主要说明了()A.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 B.嫡长子继承制是历史的继承C.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D.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正确率23.3%。
海南省儋州市第一中学高三年级2014届第一学期第一次统测试题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填写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必须使用0.5mm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保持卡面和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4.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
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料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直接的史料;二是间接的史料。
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
要研究先秦时期的农业生产状况,应收集的直接史料是()A. B. C. D.2.《周谷城学术精华录》中说:“史学成立的经过,当在求真;其存在的理由,则为致用。
”作者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A.真实历史和史学研究的区别 B.史学方法与实用价值的矛盾对立C.广义历史与狭义历史的关系 D.史学根本原则与社会功能的统一3.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但现行的历史教育,把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研究的范畴。
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A.文明史观 B.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 D.革命史观4.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
”这段话主要说明了()A.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 B.嫡长子继承制是历史的继承C.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D.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正确率23.3%。
22选C 1选B。
解析:天子诸侯的传承,是通过法统立长子和立嫡子来确定的。
(虽然)立贤良的人的好处超过立嫡子,人的使用才能优于资格,之所以不用这个方法(即立贤不立嫡长,用人只看才能不看资格这个情况)来替代,是因为这样一来容易发生争执,这个坏处不可胜数。
5.《史记》载,王翦将兵六十万人伐楚,始皇自送至灞上。
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
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
”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王翦伐楚时秦王赢政已经称帝B.秦国已改变商鞅奖励军功的政策C.秦国已对分封实行严格限制D.王翦等军事将领经济上极其窘迫 6.连云港市东海县出土一批政府档案文书性质的竹简,据其中的《集簿》载:西汉永始四年(公元前13年)前后的东海郡“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
你认为材料提供的主要信息是( )A .“推恩令”彻底废除了分封制B .东海郡是当时最大的郡C .侯国与郡是平行的地方行政单位D .当时仍实行郡国并行制7.李清川等在《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陪丞相的转折。
”这里的“转折”是指( )A.设立剌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B.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C.设立“中朝”、“内朝”制度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 正确率40%。
17选A 1选B 。
解析:错选A 项的原因没有弄清中央集权、中央决策两个不同的概念。
本题考查的是汉代的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君主专制的发展,是发生在朝廷层面的,即中央层面,因此选择C 项。
8.2010年第一期《中华文摘》载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就在浙江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
回顾历史, 右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正确率26.7%。
19选D 3选其他。
解析:D 项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有加强,也有削弱时候。
因此表述不符合史实。
秦朝是加强的,西汉的汉武帝是加强的,而东汉末是削弱的,隋朝是加强的,而唐朝末年又是削弱。
这反映了历代统治者在中央集权方面的地方制度的建设上是不稳定的,反复无常。
9.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君权对相权的制约C.专制皇权达到顶峰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10. 通过观察地图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
下图表明当时中央政府对今山东地区管辖的措施是( )A .设立郡守B .分封王国C .由中央直辖D .设立行省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正确率26.7%。
22选D。
解析:元朝中书省,直辖山东﹑山西﹑河北及内蒙古部分地区﹐称为“腹里”﹐即内地的意思。
11.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特殊产物。
唐皋(1457~1524),字守之,号心庵,歙县(今安徽黄山市歙县)人,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年)甲戌科状元,授修撰,参与修撰《武宗实录》。
他在考取状元之前有一环节:在本人户籍所在地参加院试以取得更高级别考试资格,户籍当时隶属的行政区划应该是()A.楚国B.新安郡C.微州府D.安徽行省正确率36.7%。
16选D,3选B。
解析:郡县制实行从秦汉至元朝;行省制从元至明朝初期,后明太祖废除之,设三司(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承宣布政使简称“藩司”,或布政司,下设府县;12.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
”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A.必须责罚军机大臣 B.军机处有利于皇帝高度集权C.军机处应予以撤销 D.军机处可能给皇权造成危害13.工具的进步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文明转型的巨大杠杆。
下列图片中所反映的工具,足以说明人类已经开始从蒙昧野蛮跨入文明时期的是( )A.骨针B.石斧C.青铜斧D.铁锄正确率26.7%。
22选D。
解析:人类已经开始从蒙昧野蛮跨入文明时期的标志是进入阶级社会,而古代中国开始进入进入阶级社会和文明时期是从夏朝开始,而青铜器则是夏商周三代文明发展的标志。
14.“……秦堤牢固,工程精当。
闸水徒门三十六,劈湘铧嘴二千丈。
有天平大小,溢洪流,调分量。
湘离接,通汉壮……”该诗吟咏的水利工程是( )A.灵渠B.芍陂C.大运河D.郑国渠正确率43.3%。
15选D,2选B。
解析:有效信息“湘离接,通汉壮”。
湘是指湘江流域,而湘江流域属于长江流域,离是漓江流域,漓江流域属于珠江流域。
从“通汉壮”中“壮”族,主要居住于今天广西地区。
而灵渠是最早连接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人工运河,而灵渠位于今天广西地区。
15.成语“朝秦暮楚”有多种解释,如比喻立场不坚定。
假如用在商业上,该成语可以从侧面反映中国古代()①商人为获利而往来奔波②商业交通比较发达③长途贩运的商业现象④秦楚两地商业最发达A.①②③B.①④C.①③④D.②③④16.北宋真宗时期通行的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
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
”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B.会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D.纸币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正确率56.7%。
7选A,2选B ,4选C。
解析:A项表述绝对化,纸币不可能取代金属币,实际上在清朝仍使用金属币(白银)四川“交子”或者临安(杭州)“会子”。
史学界和教科书历来一直说,产生于北宋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会子”产生于南宋时期的临安(今浙江杭州)。
17.湖北江陵凤凰山10号汉墓简牍出土了“中舨共侍约”(即商贩订立的契约),说:“某年三月辛卯,合伙做商贩,贩长张伯、石兄、秦仲、陈伯等十人在一起合伙共贩。
约定一,每人出贩钱二百;约定二,加入贩会的钱要交齐备,不交齐备,就不能同他合伙同贩……”。
这张契约一定程度上说明()A.西汉商业贩运活动已经初具规模B.商人贩运活动突破了政府法律法规C.商人诚信经营意识和职业道德建立D.商业资本具备改变社会主流思想力量正确率50%。
14选C,1选D。
解析:C项早在商业产生之时就开始形成了。
关键句词“合伙做商贩,贩长张伯、石兄、秦仲、陈伯等十人在一起合伙共贩。
”18. 史载,宋朝湖州农民“以蚕桑为岁记”,严州“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太湖洞庭山区“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颖昌府”“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A.农民纷纷放弃农业而去经商 B.商品自由流通程度很高C.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性农业发展较快 D.农业精耕细作,剩余产品大量商品化正确率56.7%。
1选A,5选B,7选D。
19.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
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
”材料最能表明元朝()A.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C.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20.中央电视台在《探索·发现》栏目中曾播出“徽商之儒商”节目。
节目中说“徽商一个明显的特点是群贾而好儒……贾儒结合……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
由此可以推断徽商的“贾儒结合”实质是 ( )A.近代商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 B.传统文化与近代经济的结合C.传统商业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结合 D.旧式商贾与权贵的钱权结合正确率33.3%。
13选A,6选B,1选C。
明明是古代,为何要选A项。
21. 对下图中所蕴含信息分析理解正确的是()①粮食交易突破了地方市场的局限②增辟商业路线、长距离运销兴盛③大一统的局面保障了国内统一市场④市场化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主流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正确率53.3%。
14选A。
市场化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向。
2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认为“礼”是“国之干”,坚持以“礼”作为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依据。
这里的“礼”主要是指()A.风俗 B.贡赋 C.秩序 D.礼仪23.“《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下列观点中与材料中所体现的主张符合同一思想家的是()A.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