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北票市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必修三生物学案5.1生态系统的结构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4
班级姓名学号一、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什么事生态系统(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3)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二、学习重点: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果三、教学难点: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四、问题与例题(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1、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指与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就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
)问题1:以下描述是生态系统吗?1、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鲤鱼2、一片草地上的全部动物3、一片森林中所有的生物4、一根朽木以及上面生长着的苔藓,蚂蚁,真菌等所有生物。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1、组成成分(生态系统成分的区分依据:按它们的营养功能)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以下四种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热能、空气、水分和无机盐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类群: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①无机物质:CO2、O2、N2、NH3、H2O、NO3-等各种无机盐②有机物质:糖类、蛋白质等③其他:阳光、热能、压力、pH、土壤等(2)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及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
(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①绿色植物②蓝藻、光合细菌(一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不产氧的特殊生理类群原核生物的总称,如红螺菌、紫硫细菌、绿硫细菌、紫色非硫细菌等)③化能合成细菌: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氢细菌等(3)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
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来的有机物,所以把它们叫做消费者。
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
(从活体中获取营养的、营寄生生活的)①大部分动物(但不是所有的动物)②非绿色植物(菟丝子等)、食虫植物——猪笼草、茅膏菜、捕蝇草(食虫植物属于绿色植物,能通过叶绿素吸取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把从环境中摄取来的二氧化碳、水等无机物质合成有机物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起来,在生态上扮演生产者的角色。
5.1 生态系统的结构 导学案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学习难点: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3.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一.导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生态系统的概念的理解 (1)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空间范围:_________。
最大的生态系统________,是地球上的________及其________的总和。
小的生态系统:如一个池塘,一个农田,一片森林。
(3)类型:一般可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
2.生态系统的结构 (1)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物质:______ 、_____和无机盐 能量:热能、阳光生产者 主要代表: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消费者主要代表:动物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分解者 主要代表: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考讨论题】(1)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是生态系统的哪种成分?能把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的是哪种成分?(2)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哪些成分是必须具备的?(3)连接生命界和无机自然界的两个重要环节是生态系统哪种成分?〖例1〗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 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②崇明岛东滩的全部生物 ③东方绿舟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④九段沙湿地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① D .①②④ 〖例2〗、在生态系统中,下列各组生物属于生产者的是( )A 光合细菌、酵母菌B 光合细菌、硝化细菌C 乳酸菌、酵母菌D 硝化细菌、乳酸菌 〖例3〗、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A.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是消费者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D.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拓展延伸①.生态系统有四个基本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学习目标】1.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2.列举食物链和食物网【学习重点】1.生态系统概念和成分2.食物链和食物网【学习难点】食物链和食物网【自主预习】一、生态系统的范围1.概念由_______________ 与 _____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物圈地球上的_______________ 及其_______________ 的总和,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作用为生物群落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 。
(2)生产者__________ 生物,主要指—作用通过______________ ,把太阳能______________ 有机物中,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3) ________ 生物,指各种动物。
作用将有机物转化为 ________________ ,加快,帮助_______ 和传播种子。
(4) ______ 异养生物,主要是________ 。
作用将动植物遗体、粪便中的________ 分解为无机物。
(5)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关系试分析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思考填空) 。
其中,_______ 和________ 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2.食物链和食物网(1)概念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由于__________而形成的结构。
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许多____________ 相互交错形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注①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______________ 植食性动物的食物。
②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____________ 植物,也可能被______________ 肉食性动物所食。
(3)功能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 ,生态系统的_________ 和__________ 的渠道。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一、概述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的第5章第1节。
该节内容主要从“生态系统的范围”、“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三个方面来阐明生态系统中的结构。
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层次中的一环,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作用构成的。
学习这节课需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一个具体生态系统的分析,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由各个组分组成的,并且它们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
通过此环节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初步形成整体性、系统性思想,连接学生课内、课外生活,进而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延伸,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教学内容,紧密联系人类生存的环境。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开展有关的实验、调查和搜集资料等活动,特别是了解当地生态系统、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活动,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和技能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2.举例说明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3.讨论一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概述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制作生态缸,提升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2.通过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初步形成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3.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提升口头表达能力、相互合作能力以及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认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知道食物链和食物网,对生态系统有一个感性认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一些生态系统,例如池塘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如福州西湖、厦门筼筜湖等),但是要深入领会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具有密切的联系,理解“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并领会“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有较大的难度。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习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简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3.阐明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4.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5.列举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措施6.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学习内容】一、导入新课:地球上,亚马逊森林,欧亚大陆草原,都已经存在至少上千万年了,这些自然生态系统尽管经常遭受洪涝、火烧、虫害,也遭受人类的砍伐与放牧等活动的干扰,但是现在依然保持着正常的森林和草原景象,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讨论:为什么这些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后,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呢?二、构建知识框架、剖析典型概念(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基础: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2、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通过两个材料,1.苏州-----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
话说乾隆下江南时,到了江苏苏州。
看到水乡人家上游淘米洗菜,下游洗澡洗衣,可是即便如此,水仍然很清澈。
这番景象让乾隆大为惊奇。
2.可是,他也发现苏州虎丘外围的河流被众多染坊流出的废水污染得肮脏不堪、臭气熏天,于是他立即下令严禁商贾平民在虎丘一带开设染坊。
迫于官府的法令,虎丘一带原有的数十家染坊不得不搬迁至远离虎丘的苏州远郊,从此以后虎丘重现绿水青山。
学生讨论后回答:1.水乡人在河流中淘米洗菜、洗澡洗衣,河水为何仍能保持清澈?2虎丘外围河流在染坊废水污染下,还能保持稳定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3.染坊停止排污后,虎丘外围的河流出现了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总结:1、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本节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一节。
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方面,加深对种群、群落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内容的基础。
而通过本节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系统分析的方法,建构模型的学习方法有积极意义,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3)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观察、阅读、分析、归纳、推理、综合、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认同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志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师生、生生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难点是从物质和能量的角度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因此,课堂教学的关键是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寻找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联系,在讨论中体验物质与能量这一纽带的存在,从而认同生态系统是一个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
四、教法建构主义认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结合本节内容,教师通过图、文、科学事件等创设教学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思维,在思考中形成生态系统概念,构建生态系统结构。
五、学法高中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1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系统功能能够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和存在的表现形式。
学生只有理解并掌握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才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将理论联系实际把本章的前后知识串联成网,为今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在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中认为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
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本节课教师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探究相关的问题,并结合自主性学习,让学生从更深的层次去思考影响生态系统的因素及其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中得出生态系统的成分及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采用讨论多边互动的形式,教师巧妙地用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景,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下展开师生之间的共同讨论,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下来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恰到好处地画龙点睛并有目的、有计划、有次序地进行课堂教学。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2)理解生态系统的整体性;(3)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明确“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应自觉保护生态。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1)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及关系。
(2)食物链和食物网。
2.教学难点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级和消费级几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设计1.展示图片,引入课题师生首先快速回忆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概念,并课件展示各种生态系统图片,简要介绍生态系统的范围,并由此引出“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学习。
在展示的图片中有两张是学生熟悉的池塘生态系统,教师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思考:(1)池塘生态系中有那些生物?(2)按照不同种类生物的营养方式和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进行归类?(3)除了生物外还有其他成分吗?它们对生态系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吗?为什么?在学生思考和讨论中,师生共同归纳出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
生态系统的结构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2)熟悉生态系统的分类及范围;(3)说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以及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4)解释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营养结构,学会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2)能够说明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和整体性原理,学会分析并解决生态学上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就是要学会如何去保护一个生态系统;(2)通过学习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理解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讨论生态系统的结构。
难点: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请大家想象这样一幅图片:在湖边草地上,牛、羊步态悠闲,碧水如镜、蓝天倒映、草地青葱,生物与环境融为一体。
思考:这场景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生:生物有牛、羊、草……非生物有阳光、空气、土壤、水……师:很好,请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生1:牛羊吃草;草吸收光能。
生2:草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牛羊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生3:牛、羊和草都需要水;草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生4:牛、羊的粪便可以肥沃土壤师:非常好,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由这些互相联系的生物和非生物所组成的生态系统以及它的稳定性。
板书:生态系统的结构推进新课师:我们一起来看本节的问题探讨,看看土壤与生物的关系。
然后,总结一下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联系。
(学生阅读相关内容,思考问题)师:看来土壤与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
有没有哪个同学来总结一下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联系?生:一定区域内无机环境的状况,选择了那些可以在这一区域定居和繁衍生物;而这生物群落又改变着无机环境。
在环境大体相同的地方,群落的外貌和结构往往也相近或相似。
2、在阳光明媚的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狼、兔、鼠,还有秃鹫、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关于它们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②它们中的牛、羊、鹿分别组成了
③它们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④它们中的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此成语隐含的食物链具有的营养级数至少有(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4、右图所示的各成分共同构成()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个体
5、一种疾病使野兔全部死亡,首先受害的是()
.次级消费者
.阳光→草→兔→狐
.绿藻→虾→鱼→鳖
)
6年,野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