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复习第三单元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1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主要内容是知青故事。
该单元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青春之血》、《心碎的信》、《早熟的心》、《风雪夜归人》和《悬崖上的早晨》。
以下是对这五个部分内容的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青春之血》讲述了知青员王珍华在内蒙古大漠戈壁上干农活的故事。
这个部分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1.知青:知青是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派往农村和农场劳动的城市青年。
他们通常来自城市的中学,接受高级职业教育。
2.艰苦劳动:知青们在农村进行了艰苦的农田劳动。
他们要面对炎炎夏日的高温,劳动强度大,体力消耗高。
3.集体生活:知青们在劳动队的集体中生活,共同吃住,相互帮助。
在此期间,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第二部分《心碎的信》是关于知青黄金波在知青大队长的威胁下写作业的故事。
以下是该部分的知识点:1.知青大队长:知青大队长是全体知青的代表,有权对知青进行日常管理。
在这个故事中,知青大队长滥用了他的权力。
2.权力的滥用:知青大队长以权力为工具,威胁和欺压知青们,违背了为广大知青服务的本意。
3.勇气与正义:黄金波最终通过勇敢的举动,让知青大队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第三部分《早熟的心》是关于知青段红在知青大队长的触动下开始思考人生的故事。
以下是该部分的知识点:1.思考人生:知青段红在知青大队长的言语触动下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成长问题。
她开始思考未来的道路和选择。
2.成长与独立:在农村知青的生活中,知青们都经历了成长和独立。
他们学会了照顾自己和处理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3.道德与人性:知青大队长在这个故事中代表了一种消极的道德观。
而知青段红则通过对知青大队长的行为的触动,思考人性和道德。
第四部分《风雪夜归人》是以知青赵德民归乡过年的故事为背景的。
以下是该部分的知识点:1.归乡过年:知青赵德民在外地工作多年后,选择了农历新年回家探亲。
这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2.家乡变化:赵德民回到家乡后,发现家乡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新课标(2024年秋新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单元复习提纲本单元主要内容是通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以及《论语》十二章,带领学生感受学习与成长的喜悦,培养坚韧不拔的求知精神。
课文生动展示了不同背景下的学习经历,启发学生珍惜学习机会,提升阅读理解和文言文掌握能力。
本文从单元课文分析、单元主题和核心知识点、单元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详细分析,特别适合在单元考试前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锻炼思维能力,适合单元考试前复习。
第一部分 单元课文分析本单元的主题聚焦于“学习与成长”,通过几篇文章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了解学习生活,感悟成长的喜悦与求知的乐趣。
本单元不仅涵盖了鲁迅的经典散文,还有文言文《论语》选章,使学生在感受文字魅力的同时,领悟学习的重要性:一、 阅读模块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1)主旨:描写了鲁迅童年时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不同生活场景,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怀念与对束缚性学习的反感。
(2)文本结构:文章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描写鲁迅童年时的快乐游戏场景,后半部分则描写三味书屋中刻板的学习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3)语言特色:生动细致的景物描写,带有浓厚的童趣和丰富的情感,如“桑椹”“菜畦”以及“泥墙根”等细节,使百草园的景象栩栩如生。
(4)思考问题:你如何理解鲁迅童年对学习的态度?如何看待他对自由与束缚的对比描写?2.《往事依依》(于漪)(1)主旨:通过叙述作者的学习经历,展现了教师对学生成长的深刻影响,赞美了老师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2)文本结构:文章通过回忆几个重要的学习时刻,凸显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和作者对知识的渴望。
(3)语言特色:感情真挚,叙述朴实,重点表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细心关怀与学习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4)思考问题:老师对作者的学习起到了怎样的影响?你是否有类似的经历?3.《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1)主旨:展现了海伦·凯勒如何在安妮·沙利文老师的帮助下,克服盲聋障碍,最终获取知识、重塑生命的历程,展现了坚强的毅力与人类追求光明的决心。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学习目标】1.复习课文内容,及其生字词语。
2.学习默读,侧重保持感知的完整性。
3.养成不出声,不分心,不停顿,一气呵成读课文的习惯。
4.练习猜读法和跳读法。
5.学会把握基本内容,了解课文大意。
抓要素,抓关键。
【核心素养】学习默读,侧重保持感知的完整性。
【重难点】1.学习默读,侧重保持感知的完整性。
2.揣摩和品味作品语言,感悟亲情、友情。
【评价任务】学会把握基本内容,了解课文大意。
抓要素,抓关键。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二、复习本单元学习内容1.生字、词语。
学生认读,抽查学生听写。
2.课文复习学生浏览问题,再次回顾本单元重点内容:(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读课文。
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描写了一个充满无限乐趣的"百草园"也叙述了在"三味书屋"跟随寿镜吾老师学习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深深的留恋之情。
学习描写景物要抓住景物特点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动静结合,详略得当。
(2)《再塑生命的人》,自读课文。
文章写了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指引下,摆脱黑暗与迷茫,走向光明和希望的故事。
学习本课,要继续学习默读,逐步提高默读速度,品味摩文章中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分析莎莉文老师的形象,体会她博大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3)《<论语>十二章》,教读课文,是文言文。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回顾朗读文言文方法的基础上,借助课文注释蔬通文意,体会修身与为学之道,熟读成诵。
三、反馈矫正,深化提高。
1.矫正。
教师根据学生复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纠正错误,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形成正确、清晰的印象。
2.深化提高。
①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七上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窜(cuàn)觅(mì)拗(ǎo)确凿(quèzáo)轻捷(qīng jié)云霄(yún xiāo)倘若(tǎng ruò)鉴赏(tǎng ruò)啄食(zhuóshí)和蔼(héǎi)恭敬(gōng jìng)质朴(zhìpǔ)博学(bóxué)渊博(yuān bó)倜傥(tìtǎng)淋漓(lín lí)盔甲(kuījiǎ)人迹罕至(rén jìhǎn zhì)人声鼎沸(rén shēng dǐng fèi)《再塑生命的人》感慨(gǎn kǎi)搓捻(cuōniǎn)绽开(zhàn kāi)争执(zhēng zhí)惭愧(cán kuì)悔恨(huǐhèn)激荡(jīdàng)奥秘(àomì)拼凑(pīn còu)企盼(qǐpàn)截然不同(jiérán bùtóng)疲倦不堪(píjuàn bùkān)小心翼翼(xiǎo xīn yìyì)不求甚解(bùqiúshèn jiě)混为一谈(hùn wéi yītán)恍然大悟(huǎng rán dàwù)油然而生yóu rán ér shēng花团锦簇(huātuán jǐn cù)美不胜收(měi bùshèng shōu)《纪念白求恩》冀(jì)派遣(pài qiǎn)殉职(xùn zhí)动机(dòng jī)狭隘(xiáài)极端(jíduān)动机(dòng jī)狭隘(xiáài)极端(jíduān)热忱(rèchén)冷清(lěng qīng)纯粹(chún cuì)佩服(pèi fú)高明(gāo míng)鄙薄(bǐbó)出路(chūlù)拈轻怕重(niān qīng pàzhòng)漠不关心(mòbùguān xīn)麻木不仁(mámùbùrén)精益求精(jīng yìqiújīng)见异思迁(jiàn yìsīqiān)《论语十二章》论(lún)语不亦说(yuè)乎愠(yùn)三省(xǐng)传(chuán)不习乎逾(yú)矩(jǔ)罔(wăng )殆(dài)哉(zāi)箪(dān)陋巷(xiàng)堪(kān)肱(gōng)笃(dǔ)志陬邑(zōu yì)课内阅读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说百草园里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是否矛盾?为什么?“似乎”、“确凿”两个词语连用在一起并不矛盾,这里实际上写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的深切怀恋。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必背知识点一、文学常识1. 鲁迅及其作品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主要作品:杂文 《二心集》,小说 《彷徨》、《呐喊》、《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诗集《野草》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 《朝花夕拾》,该散文集最初在《莽草》上发表时名为《旧事重提》。
2. 《朝花夕拾》概述《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部散文集,写于1926年,共12篇文章,包括《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该书通过第一人称叙事,回忆了鲁迅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的经历与体验,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
二、课文内容理解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旨: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重要词句:确凿:确实。
轻捷:轻快敏捷。
缠络:缠绕。
攒:凑在一块儿。
无妨:没有妨碍;没有关系。
鉴赏:鉴定和欣赏。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宿儒: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
关键情节:百草园的生活: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充满了乐景 (美景)、乐闻(美女蛇的故事)、乐事(捕鸟的乐趣)。
三味书屋的生活:虽然枯燥无味,但也能学习文章,增长知识,并且其中也有乐趣,如课间休息时的各种活动。
2. 其他课文简述《狗·猫·鼠》:清算猫的罪行,通过猫和鼠的秉性、行为来比喻某些人。
《阿长与 〈山海经〉》: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怀念。
《二十四孝图》:揭露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痛苦感受。
三、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1. 修辞手法拟人:如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悦耳。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基础知识
总结与复习
本文档总结了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基础知识,以
供复使用。
课文内容
- 第一课:《汉游记》
- 描述了汉朝时期的游记事迹,展示了古代旅行的风貌和特点。
- 掌握故事情节、人物特点和写作风格。
- 第二课:《神箭》
- 讲述了一支神箭的故事,以此阐述了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的
重要性。
- 理解文章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
- 第三课:《武则天与骆宾王的故事》
- 讲述了唐朝的历史事件,描述了武则天和骆宾王的故事。
- 理解历史背景、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 第四课:《青杨树》
- 描述了一棵青杨树的生长经历,表现了自然界中生命力的顽强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和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重点词汇
- 汉游记:古代人们的旅行记录。
- 神箭:传说中能够击中任何目标的箭。
- 武则天:唐朝时期的一位女性皇帝。
- 骆宾王: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历史上有着儒雅形象的文学家。
- 青杨树:一种高大、直立的常绿乔木。
题复
1. 在第一课中,主要讲述了哪个朝代的游记事迹?
2. 第二课的主题是什么?它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3. 骆宾王是谁?他有哪些特点?
4. 青杨树的生长经历中强调了什么?
以上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基础知识总结与复习,请根据本文档进行复习,巩固相关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复习学案——预习设计
【复习目标】
1、通过自主复习,巩固本单元重点字词的音、形、意及正确使用,掌握重点作家作品。
2、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品精巧的构思,体会作品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重点文段的分析,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4、能够背诵并默写四首古诗,积累名家名篇。
5、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来体会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美的语言,培养美的情趣。
【重难点】目标2、3、5
【预习设计】
一、预习任务:1、查阅下工具书和相关资料,掌握本单元重点字词,掌握重点作家作品。
2、熟读课文,回顾知识,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
二、预习内容
(一)重点作家作品回顾,填写下面的表格
(二)字词巩固: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粗字注音
酝niàng ( ) 发jì()chãng清( ) 朗润()黄晕()贮蓄()
水藻()唱和()犬吠()liáo阔()清liâ()梦mâi()
sǒng峙()萧瑟()丁丁()肥硕()枯涸()栖息()
(三)古诗背诵理解填空
A.《观沧海》中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
B.《次北固山下》最具哲理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
C.《天净沙.秋思》直接写思乡之情的是
D.《钱塘湖春行》中体现春天生机勃勃的诗句是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 _ _____。
表达了作者主观感受的诗句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四)方法指津:写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法——“三问”:写什么景?抒什么情?怎样写景抒情?
(五)自主回顾梳理本单元主要内容及写法
1、《春》:(1)理清结构层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幅图画的主要内容。
(2)作者是如何描景绘景的?从哪些角度写的?运用了哪些修辞、写作手法?
(3)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背诵最后三段
2、《济南的冬天》——回顾要点:
(1)层次井然的布局。
理清层次结构。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景物描写中流露出丰富的感情。
文中描写济南冬天的景物,处处充满作者的赞美、热爱之情。
具体表现在:
A.直接赞美、抒情。
B.创设优美的意境,境中饱含深情。
C.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感情。
D.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将景物描绘得形象生动,十分可爱。
(3) 作者老舍是语言大师,在用词造句、表情达意方面,功力极深。
本文语言准确生动,清新朴实。
3、《夏感》以热情洋溢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夏日里大自然的景象和人们生活、劳作的情状。
抒发了对夏天的热爱和对辛勤劳作的人们的赞美。
《秋天》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作者描绘了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三幅图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秋天、赞美秋天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4、《古代诗歌四首》:准确背诵并默写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六)调动你的知识积累,背出几句描写春夏秋冬的诗词名句,丰富语文积累。
【预习诊断】
1、下列词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酝酿.﴾ liáng﴿黄晕.﴾yùn ﴿发髻.﴾jì﴿栀.子﴾ zhī﴿
B、唱和.﴾hã﴿肥硕.﴾shuò﴿鳊.鱼﴾biān)乌桕.(jiù)
C、寥.阔(liáo) 枯涸.(gù) 清洌.(liâ) 梦寐.(mâi)
D、澹澹.(dàn)耸.峙(sǒng) 栖.息(qī) 禅.心(chá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获益非浅绞尽脑汁愚蠢窒息
B、小心翼翼随声附合祈祷显耀
C、蜂围蝶阵多姿多彩酝酿抖擞
D、毕恭毕敬黯然飘渺恣情弛骋
3、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高高地挺立)
C、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指声音响亮明朗)
D、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比喻姿态优美)
4、选出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 )
A、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拟人、排比)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比喻、排比)
C、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比喻)
D、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比喻、拟人)
5、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天》选自《预言》,是一首现代诗歌,作者何其芳,现代诗人、评论家。
B、《夏感》选自梁衡的《梁衡文集》,文章写了夏天的紧张、热烈和急促,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C、马致远,元大都人,著名诗人,他的《天净沙秋思》写出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D、朱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
散文代表作有《春》《背影》等。
6、下列古诗句中不是描写春天景色的一项是()
A、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B、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C、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D、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预习质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