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课件1】文明的摇篮、风吹来的黄土
- 格式:ppt
- 大小:7.39 MB
- 文档页数:18
第2课时文明的摇篮风吹来的黄土【教学目标】1、阅读图片或查找资料,了解黄土高原悠久的文明史和“黄土风情”。
2、读黄土高原地形图,掌握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
3、欣赏图片,了解黄土高原地形、地貌特征及其内部存在的关系。
4、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并能用证据解释。
【教学重难点】重点:1.读地形图描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包括的省份。
2.探究、总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难点:解释黄土高原的成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组反映黄土高原风情的图片)以下景观图片反映了哪个地区人们的学生活面貌?(1)(2)(3)(4)学生:黄土高原。
教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1:我知道肉夹馍是陕西省的名吃,陕西大部分就位于黄土高原上。
学生2:图2窑洞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代表建筑。
学生3:图4反映的是黄土高原的地貌。
教师:第三幅图呢?学生:好像是安塞腰鼓。
教师:非常正确。
安塞腰鼓在陕西北部的安塞县非常有名,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并且《安塞腰鼓》已经入选语文课本。
黄土高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独特的“黄土风情”,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那苍凉的黄土,感受那古老的黄土文化。
二、推进新课教师:一般来说,要想了解一个区域,先从哪儿开始呢?学生:地理位置。
教师:很好。
那我们就先来学习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多媒体出示黄土高原地形图)请同学们读图及课本P24的课文,完成下面的题目,重要知识点在图上做好标记。
然后请同学到黑板前面指图描述。
1、描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在图上做好标记。
2、找出黄土高原跨越了哪些省份?3、说出黄土高原的地势特点。
4、说出黄土高原上的主要河流(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展示答案;学生1(指图):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到秦岭,北隔长城与内蒙古高原为邻。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1课时文明的摇篮风吹来的黄土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东北三省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属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之一的北方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是一个以黄土景观为特色的特殊地形区,在教学中要注意区别于其他地形区的特殊性与差异性。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这里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塬、墚、峁、川等黄土地貌分布广泛,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
通过学习黄土高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对学生来说黄土高原已不陌生,在八年级上册中已经学习过我国四大高原的地表形态,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也有了初步的空间概念。
刚刚学完了东北三省,对于学习区域文化,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如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经验支持。
多媒体中直观形象、立体感强的画面更是会刺激学生的感官,在合作探究中获得新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景观。
教学难点:探究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导入新课滚动字幕打出:我们每个人都是环境灾难的制造者,也是环境灾难的受害者,更是环境灾难的治理者,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来参与环保: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环保选购;多次利用,垃圾分类,循环回收,救助物种,保护自然。
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播放黄土高原视频),同时思考图中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个地形区?你是从哪些方面看出来的?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黄土高原,去把握她的脉搏,倾听她的心声。
二、探究新知(一)文明的摇篮1.教师提问:为什么说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呢?大家能不能举例说明?学生交流回答。
2.学生读教材P24图6.25及相关文字内容,分组完成下列任务:(1)描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找出黄土高原跨越的省区。
(3)说出黄土高原的地势特点。
黄土高原第1课时文明的摇篮风吹来的黄土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一黄土高原(2课时)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属区域篇中的内容,区域地理的学习是建立在祖国篇学习的基础上,由于在祖国篇中许多基本内容都已学过,为了避免教学中的重复,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兴趣,区域篇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学习与运用。
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因此,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有其必要性,同时,又可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来引导认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本节教材主要从文明的摇篮、风吹来的黄土、严重的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四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教学方法本节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中的图文资料及活动,采用读图分析法、自主探究活动法、激励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完成黄土高原的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了《北方地区》,已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基础知识,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已有所了解,但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等方面的问题的衔接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学习时结合各种地图、景观图等学习资料自主学习。
通过自学、观察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学法建议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展示资料、自问自答等方式相互竞赛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构建自己的学习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地区;知道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初步掌握运用实验验证假设的方法。
2.通过对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的分析,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对黄土高原过去至现在发展变化的过程分析,初步掌握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
3.知道黄土高原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环境区域;知道黄土高原进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初步掌握以综合分析的方法分析区域发展问题。
4.通过对黄土高原自然灾害形成原因的分析,初步掌握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环境,而具有独特的区域地理环境特征以及人地关系的矛盾与协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