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体育舞龙比赛标准道具_铜梁竞技龙_彩扎工艺研究_戚序
- 格式:pdf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4
一、活动背景舞龙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舞龙竞技活动,不仅能让幼儿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身体素质。
本教案旨在通过舞龙竞技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合作与竞争的快乐。
二、活动目标1. 了解舞龙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 通过舞龙竞技活动,提高幼儿的身体协调性、灵活性及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勇于挑战、敢于竞争的精神品质。
三、活动准备1. 材料准备:舞龙道具(龙头、龙身、龙尾)、音乐《金蛇狂舞》、红旗、音响设备等。
2. 环境准备:宽敞的场地,地面平整,无障碍物。
四、活动过程(一)热身活动1. 教师带领幼儿进行简单的拉伸运动,活动全身关节。
2. 进行集体舞动,让幼儿熟悉音乐节奏。
(二)舞龙基本知识讲解1. 教师简要介绍舞龙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舞龙的基本动作。
2. 展示舞龙道具,让幼儿了解龙头、龙身、龙尾的构成。
(三)分组练习1. 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出一个队长。
2. 每组队长带领队员进行舞龙基本动作的练习。
3.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四)舞龙竞技比赛1. 各小组进行舞龙竞技比赛,比赛规则如下:a. 比赛时长为3分钟,音乐起止为比赛开始和结束的标志。
b. 比赛过程中,要求龙头、龙身、龙尾动作协调一致,跟随音乐节奏舞动。
c. 比赛结束后,评选出最佳舞龙队。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对本次舞龙竞技活动进行总结,表扬优秀团队和表现突出的幼儿。
2. 幼儿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五、活动延伸1. 鼓励幼儿课后与家人一起学习舞龙,传承传统文化。
2. 举办舞龙比赛,邀请家长和社区居民观看,共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活动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动作规范性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2. 收集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反馈意见,为今后类似活动提供参考。
非遗项目(铜梁龙舞)传承路径探究与思考作者:刘学刚来源:《课堂内外·教师版》2018年第10期【摘要】“铜梁龙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十年坚持在校园中普及,在普及中传承,在创新中弘扬,成就了国家级文化品牌的辉煌。
本文在非遗项目(铜梁龙舞)特色优势,对其走进课堂在校园中传承的路径以及在探究中取得的成绩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总结。
【关键词】铜梁龙舞;路径;探究;思考一、非遗项目(铜梁龙舞)传承的动力和基础“铜梁龙舞艺术”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诞生地铜梁是我国著名的民间文化艺术(龙灯)之乡。
曾参加过建国35周年、50周年、60周年庆典,还参加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海世博会等大型活动。
学校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学校把龙舞课程定为校本课程,提出了“非遗进课堂,人人会舞龙”的建设目标。
2017年11月26日,文化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采访报道摄制组来到铜梁跟踪报道铜梁龙舞国家级传承人黄廷炎先生,对学校有关龙舞教学训练、班级比赛和校舞龙队参加国内国际比赛都作了大量的记录、拍摄和采访工作。
同年12月22日铜梁龙舞微互动学习库拍摄二龙戏珠、十八学士、鲤鱼跃龙门、小彩龙等铜梁龙舞。
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央电视台、重庆电视台、江苏电视台、英国BBC广播公司等多家国内外媒体都先后到学校报道采访,这些都成为了推动学校传承铜梁龙舞的强大动力。
二、非遗项目(铜梁龙舞)传承的措施与路径“铜梁龙舞艺术”的传承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师传、家传等有限的渠道,在政府的主导下采取进机关、进事业、进企业、进社区、进村社、进校园、进军营、进广场、进景区和出铜梁、出重庆、出中国的“九进三出”的做法,实现全民艺术普及,普及率高达95%,堪称典范。
重庆铜梁“龙文化”非遗视觉元素提炼与数字化重塑研究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4)1.3 研究方法与路径 (5)二、文献综述 (6)2.1 龙文化的历史沿革 (7)2.2 铜梁龙文化的独特性与价值 (9)2.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基础 (10)三、铜梁龙文化视觉元素的提炼 (12)3.1 龙形图案的造型特点 (13)3.2 色彩运用与象征意义 (14)3.3 图案与文化的结合 (15)四、数字化重塑的理论框架 (17)4.1 数字化转型的概念与内涵 (18)4.2 视觉元素在数字化中的表现形式 (19)4.3 龙文化数字化重塑的目标与策略 (20)五、铜梁龙文化视觉元素的数字化重塑实践 (21)5.1 设计理念与创意构思 (23)5.2 技术实现与方法选择 (24)5.3 数字化作品展示与评价 (26)六、案例分析 (27)6.1 成功案例介绍与分析 (28)6.2 失败案例剖析与反思 (29)6.3 案例对比与启示 (30)七、结论与展望 (32)7.1 研究成果总结 (33)7.2 存在问题与挑战 (34)7.3 未来发展方向与建议 (35)一、内容综述本研究以重庆铜梁的“龙文化”非遗传承为核心,旨在通过对传统龙文化视觉元素的深入提炼和创新数字化重塑,探索其在传承、弘扬、应用方面的全新可能性。
重庆铜梁拥有悠久的龙文化历史,这源于神秘的龙文化信仰和深厚的地域文化积淀。
铜梁民间艺术中,龙形雕塑、壁画、刺绣等作品涌现出风格独特、技艺精湛的龙文化视觉元素,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随着时代变迁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非遗文化逐渐面临传承断层和价值虚化的问题。
本研究试图利用数字化手段,对铜梁龙文化视觉元素进行精细整理、分类和分析,挖掘其内在规律和艺术价值。
通过3D建模、虚拟现实、互动游戏等新型技术手段,构建“数字龙文化”实现龙文化的立体展示和沉浸式体验,助力其在现代文化背景下得到创新发展。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存环境的思考内容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精神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其活态载体的重要承载与传递者。
因此对传承人现状的系统调查和评估,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内容。
被国家2021年首批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铜梁龙舞”,是集民俗、歌舞、彩扎工艺为一体的民间艺术系统,其中的彩扎工艺是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
因而基于系统方法和田野调查,探寻其保护、发展的机理,对于建设和谐文化、打造“人文重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梁龙价值生境传承人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传承中,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及文化承方式,其实就是一个民族特有的徽号。
纵观人类历史,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一个国家的文化及特有的民族文化都是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民族的不仅是历史的,更是世界的。
然而,当全球化为多元文化主义向跨文化主义嬗变提供机遇时,不仅为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提供了可能,而且跨文化主义潜在的基元――强势文化造成对不同民族文化特性的蜕变甚至消解的可能性也开始彰显。
因而任何一个主动参与或被迫回应21世纪全球化进程的民族国家,都不得不从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去检视其文化及特有民族文化的安全问题。
民族文化不仅是民族的徽号,更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正如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在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中指出: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指向,它将为民族的延续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
[1]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种形态、两种成果。
但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其发展与传承的主体都是人。
为此,本文以2021年被国家首批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铜梁龙舞”的道具彩扎工艺的传承人为切入点,系统梳理其不断传承和发展变化的内在机理及理论与现实意义。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保护传承人的重要性,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的。
竞速舞龙竞赛办法一、竞赛目的与意义竞速舞龙竞赛是为了推广舞龙文化、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参赛选手的身体素质与协调能力。
通过这一比赛形式,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舞龙文化,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竞赛时间与地点1. 竞赛时间:每年的国庆节期间(10月1日至10月7日)。
2. 竞赛地点:选择开放的宽敞场地,如体育馆、广场等。
三、参赛条件和报名要求1. 参赛队伍:每队由10-15名队员组成,队员年龄不限。
2. 报名要求:参赛队伍需提前一个月在组织者指定的时间内,进行相关报名手续。
四、竞赛项目与规则1. 准备工作:a) 每支队伍需自备舞龙道具,包括舞龙头、舞龙身、舞龙尾等;b) 竞赛前,组织者将统一提供场地并进行舞龙检查。
2. 竞速舞龙:a) 比赛分为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
b) 预赛:每队轮流舞龙,根据比赛规定舞动一段指定的舞蹈。
根据场地大小和舞龙质量情况,限定舞龙长度不超过30米。
c) 决赛:根据预赛成绩进行排名,前三甲的队伍进入决赛。
决赛形式为自选舞蹈,时间不超过5分钟。
d) 舞龙评比:评委根据舞龙的动作精准度、场地协调性、节奏感等方面进行评分,并按照评分情况产生竞速舞龙的冠、亚、季军。
3. 注意事项:a) 参赛队伍需遵守比赛规程,如有违规行为将被取消比赛资格;b) 每队队员需统一着装,彰显团队的整体形象;c) 参赛队伍需服从组织者的指挥,同步舞动。
五、评选与奖励1. 评选标准:根据预赛和决赛的综合成绩,评选出竞速舞龙的冠、亚、季军,并对其他队伍进行优秀奖的颁发。
2. 奖励措施:为冠、亚、季军颁发奖杯和奖金,对其他优秀队伍颁发奖牌和荣誉证书。
六、安全保障及维护1. 安全保障:赛事期间,组织者负责指定专业人员进行现场安全维护,保障参赛选手和观众的人身安全。
2. 维护环节:竞赛结束后,参赛队伍需自行清理场地,并将自备的舞龙道具妥善保管,以免损坏或丢失。
七、赛事推广与观看方式1. 赛事推广: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宣传比赛信息,吸引更多观众和团队参与竞速舞龙活动。
1导论1.1研究背景(1)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我国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39项、世界遗产52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72项。
为深度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精神,重庆市人民政府先后出台《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重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针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重要的地方性法规,并有广泛社会影响。
(2)铜梁龙舞文化。
铜梁龙舞是一种以龙为主要道具的传统民俗舞蹈艺术形式,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重庆十大文化符号之一。
它既是舞,又是体操又是杂技。
铜梁龙舞先后参加了1984、1999、2009年国庆盛典,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内重大活动,多次受国家文化部派遣远赴美国、英国、法国、以及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地区参加文化交流。
1.2研究意义重庆铜梁,作为1996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2006年,铜梁龙舞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也面临着从“古”到“今”的转型道路。
如何继续发展?要迎合现代化,如何改变、革新?是否舍弃原有的运作方式?这些都是值得研讨的问题。
2铜梁龙舞的现状分析2.1铜梁龙舞艺术带来的显著的经济效益近年来,铜梁龙在获得显著社会效益的同时,经济效益也初步显现。
声名远播的铜梁龙舞品牌给龙灯彩扎制品销售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2铜梁龙舞文化产业发展有待提升新艺龙灯彩扎厂生产方式落后,仍停留在小而散作坊式生产,缺乏科技与时尚元素的融入,缺乏价格竞争机制;生产品种单一,基本限于龙舞道具,既难以与其他地区品牌拉开差距又缺乏有竞争力的创新制作,且未能与旅游有机融合。
3铜梁龙舞发展瓶颈原因剖析3.1政策环境铜梁龙舞艺术品牌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一些团体任意使用铜梁龙舞品牌组建“草台班子”临时性外出表演,这些队伍服装不规范、艺术性差、效果不佳而且无序恶意竞争,铜梁龙舞品牌形象大打折扣。
铜梁龙的制作技法及其工艺缺乏传承人,政府尚未制定有利于文化传承的鼓励政策、且扶持力度不够。
铜梁龙铜梁龙闻名遐迩,早在明清时期,铜梁龙即以它工艺制作的宏大奇巧,舞技表演的粗豪而闻名川东南,近百年来,铜梁的民间艺术家们又不断融会八方技艺,遂使铜梁龙灯以其凝重的古朴之风愈浓烈的现代意蕴为一炉而被增异彩。
铜梁龙灯的庞大族系之代表品种为儒龙,外界直呼为“铜梁龙”。
简介它那意指中国农事节气的24洞龙身,洞洞可点灯透亮。
50米长的龙体,造型逼真,构图虚实相间,色彩明快夺目。
龙头有雄狮之气,血口蚱角,长髯长鬃,双目出挺如炬,身腰是铁样的脊骨和如蚕的软腹,最后翘立着非鱼非蠾的灵巧尾巴。
舞动时候,灯牌开道,云烟簇拥,“龙出洞”、“拜四方”、“如意梭”、“三环套”、“龙戏珠”、“双起塔”、“滚黄沙”、“大回宫”等十多个套路,层层相扣,变幻莫测,或显富丽高贵之泱泱大气,或显得怡然自得的闲适之风,过显无拘无束的还乐,或显如醉如痴的追求,或显征服的气概,或露博大的向往。
历史发展铜梁龙灯始于明,盛于清,繁荣于当代。
其发展经过了火龙、正龙、肉龙三个阶段。
火龙早期的火龙用绳索、竹篓连接头尾,舞龙时龙身施放烟火,气氛热烈,场面活跃。
但火龙有躯无肉,龙形象欠佳。
中期的正龙头大颈长,以篓作节,节内点灯以代烟火,舞玩时龙首高昂,灯火蜿蜒,景象十分壮观。
但龙体态不全,身躯仍少真实感。
肉龙最后形成的肉龙,以彩绘纸粘糊龙身,龙体完整,有骨有“肉”。
舞玩时头尾摆动灵活,躯体伸缩自如,内部盏盏灯火映照出金甲赤脊的龙身,熠熠生辉,美观动人。
由于肉龙体态长大,舞玩时形如蠕动,故又称“蠕龙”。
近几十年来,铜梁龙又在传统肉龙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设计,集狮头、鹿角、虾腿、鳄鱼嘴、乌龟颈、蛇身、鱼鳞、蜃腹、鱼脊、虎掌、鹰爪、金鱼尾于龙一身,且将传统闭口龙改制为张口龙,龙口内加做龙舌与口宝。
新创的铜梁龙英姿勃发,神威贲张,大有吞云吐雾、气夺天地之概。
铜梁龙的特征铜梁龙的特征可归纳为大、长、活三个字。
“大”不仅指体形,且指造型夸张,美工上集国画、素描、剪纸、刺绣等技巧为一体,并参考戏剧脸谱的描绘手法,彩笔走脊、描箸,着重突出龙的气质,使其神采丰腴、气势磅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