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与道家
- 格式:ppt
- 大小:507.50 KB
- 文档页数:47
所谓老庄之道,是指以老庄为首的道家学派的学说;而孔孟之道当然就是以孔孟为首的儒家学派的学说。
概括起来,老庄之道讲出世;孔孟之道讲入世;所谓“学而优则仕”讲的就是孔孟的的学说了。
由此,分别拿老庄和孔孟来做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东西;老庄之道:1、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又讲“有物生于宇宙,先天地……吾不知其名,而名之道。
”还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通观《老子》全书,可以看出,老子对于世人、对于世俗、对于社会,他主张以“道”为体,所谓“顺道自然”;而道又是一种先于宇宙而存在的东西。
有人就会问“道”是什么呢?老子也说“吾不知其名……”但他知道“道”是干什么的。
所谓“道”是宇宙间不变的规律,是万物生存的依据,是自然的最高法则。
所以人也要顺应“道”而存在,否则违背了规律的下场是世人皆知的;2、庄子主要讲“无为”,很多人很奇怪,为什么要无为呢?人要无为,那还活着做什么呢?讲道家思想消极最早也就是从此始。
但若仔细想想为什么要无为,你就会发现,庄子讲的“无为”不是要你不要做事,反而是要求你只做正确的事,也就是“顺应规律的事”由此可发现庄子的思想其实是对老子思想的深入。
正如庄子讲“无为而无所不为”。
孔孟之道:1、孔子主张“行仁政”,以圣人君主为国体,君爱民、民拥君。
君主应是圣人之体,体恤百姓,爱惜子民;君主于臣民之间应该类似父子的关系,也就是后人所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礼仪为体制,以伦常为纲教,君主有过失臣民应该提出意见予以纠正,臣民有过失,君主则可以处罚之,臣民不得违反其间规律,否则就是谋反;2、孟子主张“王道治国”,即君主应以满足百姓需求为己任,满足了百姓需求则百姓安康,百姓安康则国家稳定,国家稳定则朝廷兴盛,朝廷兴盛则社稷无忧。
但世俗体制上,孟子依然同孔子为同一主张,既宣扬“礼仪、伦常”。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二者观念的异同。
老庄之道在于探索人类社会的最原始,也既最为本的规律,要求人们按此规律办事做人;孔孟之道则是探询人类社会的治理规则,由于时代的限制,他们只找到了一个圣人君主体制。
道家的基本思想总结道家,又称老庄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流派之一,源自战国时期,具有独特的思想体系。
道家的基本思想可以总结如下。
一、道化万物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化万物”。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道构成的,它是无形无物却能够洞悉万象的至高无上的真理。
道是无穷无尽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超越了一切形式和规则,是永恒和无限的存在。
道是自然法则的根源和本体,它包含着一切事物的发展和运动规律,是万物生成、变化和归宿的根本力量。
二、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道家主张不干涉自然的变化和事物的运动,不去追逐功名利禄和人世间的成就,而是顺应自然的变化,按照道的规律来生活和实践。
他们认为强行干预只会破坏自然的平衡和秩序,给人类社会带来混乱和灾难。
因此,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其自然,随缘而行,不去追求功名利禄,不争不抗,不攻不守,而是以无为的心态,以柔弱的力量来面对世界。
三、返璞归真道家思想强调返璞归真,回归最本原的自然状态。
在道家看来,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不应违背自然规律和道的真理。
为了返璞归真,道家主张摒弃人为的欲望和功利心,追求精神上的宁静与自由。
他们认识到社会潮流和人为的欲望只会导致浮躁和混乱,所以返璞归真成为了道家追求心灵自由和真理的重要路径。
四、道德修养道家提倡道德修养,认为道德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和目标。
在道家看来,道德的根本在于追求和谐、宽容、无私和非攻的生活方式。
人们应该修养自身的品德和操守,摒弃功利主义和自我中心的行为,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保持节制和自律的生活态度。
道家认为,只有通过修身养性,塑造道德意识,人才能进一步接近道,达到真正的境界。
五、反对人为创造和干预道家反对人为创造和干预。
他们强调自然本然的力量和规律,主张自然的发展和变化。
道家认为如果人们过度干预和干扰自然,就会破坏自然的平衡和秩序,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和痛苦。
因此,他们主张顺应自然、随缘而行,不去干涉自然的进程,同时也提醒人们要保护自然,不要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
道教的道家文化和文学表现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古代哲学、宗教和文学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道家文化和文学表现形式。
本文将从道家文化的起源与传承、道家文学的特点与形式,以及道教对文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道家文化的起源与传承道家文化是源于道家哲学的思想体系,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老庄思想。
老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无为而治,通过返璞归真来追求真理和人的自由。
道家文化以《道德经》和《庄子》为代表作品,通过这些经典文献,道家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并对后来的文化和文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道家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得以传承,不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形成独特的文化符号和价值观念。
二、道家文学的特点与形式道家文学以唐宋时期为代表,这一时期是道家文化和文学的鼎盛时期。
道家文学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首先,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
道家文学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与和谐,追求自然本真的境界。
这种追求在道家诗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以描写山水田园景色和咏史抒怀为主要题材,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作者对自由、逍遥和无为而治的向往。
其次,强调意境的思索。
道家文学注重以抒怀情志和深思熟虑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并通过意境的构建来引发读者的共鸣。
道家文学作品往往运用比兴手法,借用自然景物和动物来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给人以深层次的思考和享受。
再次,注重形式与风格的独特性。
道家文学追求以简洁清新、超然高远的形式风格来展现思想,以达到温润如水的艺术效果。
在诗歌创作方面,道家文学倡导以五言古诗为主,以其音律和平仄的运用,赋予了诗歌以深邃的韵味和美感。
三、道教对文学的影响道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家文学与道教信仰相融合,互相交融的关系促使了道教文学的繁荣。
道教文学以神话、传说、道德教义等为题材,通过富有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的手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道教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例如,道教发展早期的《神仙传》,以及明代陈维崧编纂的《太平广记》等,无一不展示了道教文学对后世文学作品的深远影响。
⽼⼦和庄⼦的⽐较⽼⼦和庄⼦的⽐较张京华(洛阳⼤学东⽅⽂化研究院副教授)⼀、直觉认识论道家与儒家⼆家在先秦时期即同显于世,汉魏以后⼜同在"三教"。
儒家⼤师以孔⼦、孟⼦并称,道家⼤师以⽼⼦、庄⼦并称,⼆者有着⼀个外表上近乎平⾏、对称的发展。
道家以⽼庄并称,有益有害。
益处是⽼⼦和庄⼦都是道家⼤师,有重要著述传世,在学说的许多⽅⾯都相⼀致,因⽽⼆⼈的学说可以互释、互明。
害处是,既然认为⼆⼈在许多⽅⾯都相⼀致,就可⽤对⽼⼦的研究代替对庄⼦的研究,⽤⽼⼦的思想代表庄⼦的思想,因⽽就出现了单⽅⾯的以庄注⽼,掩盖了⽼庄的重要差异,忽视了庄⼦对道家学说的进⼀步发展。
⽐如,台湾学者龚乐群《⽼庄异同》认为:"释德清云:'《庄⼦》⼀书乃《⽼⼦》之注疏。
'《笔乘》云:'⽼之有庄,犹孔之有孟。
'可见庄⼦之学确是出于⽼⼦,虽时代稍后,环境略殊,所趣间或有异,然其根本思想固⽆⼆致。
"⽼⼦哲学与庄⼦哲学在认识论、古代物理学和形⽽上学的道论等⽅⾯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在社会观、政治观和理论体系上⼜有极⼤的不同。
单纯地以《庄⼦》为《⽼⼦》的注疏,不仅掩盖了庄⼦,⽽且实际上也不能正确估价⽼⼦在道家传统中的地位。
⽼⼦与庄⼦⼆者既不能互明,就只有各⽣疑惑了。
儒家认识论主张由⼰及⼈,由强调⾃我意识和主体⾏为引申出先⼈后⼰,注重的是由主体⾏为带来的社会效果。
儒家的归纳、类⽐、引申的推理⽅法是⼀种独断的逻辑判断,确切地说不是⼀种逻辑上独⽴的认识论,⽽是从属和服务于儒家的社会主张的。
与儒家完全不同,⽼⼦的认识论是他的道论的基础,在他的道家学说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且,在⽼⼦的认识过程中,全然没有逻辑推理可循。
⽼⼦哲学的认识论是直觉的认识论,是由认识的对象到认识的对象,由认识的主体到认识的主体,是因其最⼤内涵的概念的全部,⽽得到其全称概念⾃⾝,⽽不是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
《⽼⼦·五⼗四章》:"故以⾝观⾝,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谁能说清楚老子、孔子、孟子、庄子他们之间的关系?老子、孔子、孟子、庄子他们之间究竟有没有关系?如果有,是什么关系?问题本身看起来有点复杂,其实他们的关系很简单,明确存在的关系只有两方面:一是思想方面;二是人伦方面。
一、思想方面的关系。
经过长期演变,儒家和道家成为代表中国思想的两个主流。
(一)儒家思想。
孔子是儒家的领袖人物,也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奠基者。
孟子是孔子之后约一百年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代表他们思想的《论语》和《孟子》都出现在《四书》中。
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尊奉孔子为圣人。
孟子因对儒家学派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后世尊称孟子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
(二)道家思想。
庄子的年代与老子相差也是大约一百年,以二人名字命名的学说《老子》和《庄子》,分别代表了道家思想发展的两个阶段。
老子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庄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建人。
庄子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创立了“老庄哲学”,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
二、人伦方面的关系。
《史记》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日:‘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之,若是而已。
’”《庄子》、《礼记》和《吕氏春秋》,也都记载了“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
此外,独尊儒学的汉儒作品,如《韩诗外传》也记载了“孔子学于老聃”,《孔子家语》也有“孔子问道于老子”的记载。
所有这些古代典籍都证明,“孔子学于老聃”是不容怀疑的历史事实。
综上所述,可以明确的说老子和孔子是师生关系。
庄子和老子的比较*导读:道家与儒家二家在先秦时期即同显于世,汉魏以后又同在"三教"。
儒家大师以孔子、孟子并称,道家大师以老子、庄子并称一、直觉认识论道家与儒家二家在先秦时期即同显于世,汉魏以后又同在"三教"。
儒家大师以孔子、孟子并称,道家大师以老子、庄子并称,二者有着一个外表上近乎平行、对称的发展。
?道家以老庄并称,有益有害。
益处是老子和庄子都是道家大师,有重要著述传世,在学说的许多方面都相一致,因而二人的学说可以互释、互明。
害处是,既然认为二人在许多方面都相一致,就可用对老子的研究代替对庄子的研究,用老子的思想代表庄子的思想,因而就出现了单方面的以庄注老,掩盖了老庄的重要差异,忽视了庄子对道家学说的进一步发展。
比如,台湾学者龚乐群《老庄异同》认为:"释德清云:《庄子》一书乃《老子》之注疏。
《笔乘》云:老之有庄,犹孔之有孟。
可见庄子之学确是出于老子,虽时代稍后,环境略殊,所趣间或有异,然其根本思想固无二致。
"?老子哲学与庄子哲学在认识论、古代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的道论等方面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在社会观、政治观和理论体系上又有极大的不同。
单纯地以《庄子》为《老子》的注疏,不仅掩盖了庄子,而且实际上也不能正确估价老子在道家传统中的地位。
老子与庄子二者既不能互明,就只有各生疑惑了。
?儒家认识论主张由己及人,由强调自我意识和主体行为引申出先人后己,注重的是由主体行为带来的社会效果。
儒家的归纳、类比、引申的推理方法是一种独断的逻辑判断,确切地说不是一种逻辑上独立的认识论,而是从属和服务于儒家的社会主张的。
与儒家完全不同,老子的认识论是他的道论的基础,在他的道家学说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而且,在老子的认识过程中,全然没有逻辑推理可循。
老子哲学的认识论是直觉的认识论,是由认识的对象到认识的对象,由认识的主体到认识的主体,是因其最大内涵的概念的全部,而得到其全称概念自身,而不是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