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2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2
泉沟镇初级中学课时备课稿学科语文年级八时间2014.3 主备人党义昌课题海燕(第一课时)课型新使用人教师寄语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
讲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海燕的形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和品味作品形象及其深刻内涵;体会、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多种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海燕不惧怕困难的战斗精神,体验和培养乐观精神。
重点难点1、赏析海燕形象,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揣摩作品的语言和手法。
教法与学法指导1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具准备课件主备内容个人修改内容讲学过程一、学生交流“海燕的宣言”,深入领会海燕的内心活动。
(师生共同评点,充分肯定学生的个性化见解,肯定学生的合理想象。
)二、朗读课文,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写作手法。
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类总结自己在文中所勾画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深入探究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讨论明确:关键词句的使用,使大自然人格化了,各种景物具有不同人的动作、感情,也就是说,拟人化使象征体具备了被象征体的特点。
总的来说,“海燕”象征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大海”象征讲学过程2、精读第三个场面,探究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着重启发学生理解和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增强文章语言抒情性色彩方面的作用。
挑出典型例句反复品读、深入分析,鼓励学生敢于发表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预期成果示例:“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用拟人的手法,“抓住”、“熄灭”突出了大海巨大的声势和强大的力量。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用反复的手法,以强烈的感情表现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呼唤,强调了革命暴风雨已近在眼前,历史潮流已不可逆转。
3、朗读课文。
《海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诗中各类动物的象征义,学生能够总结出诗歌创作主旨。
2.通过赏读,学生能够说出本诗写作艺术所传递的表达效果。
3.通过代入想象与关联自我,学生能够树立勇敢、坚强、乐观、自信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有感情诵读诗歌,赏析象征、比喻、反复等创作手法。
2.想象海燕心理,关联自我,树立乐观精神。
教学难点:探究各类动物的象征义,梳理创作主旨。
教学方法:诵读法、研讨点拨法、读写结合法教学工具:PPT、影像资料教学过程:一、见燕读燕(朗读)我们上节课初步学习了高尔基的《海燕》,下面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要激越,要有气势,在阅读中让我们可进一步认识一下那勇敢,高傲的海燕吧!二、见燕识燕(主旨)1.结合时代背景,思考:高尔基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赞美海燕吗?那写海燕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渴望革命风暴的到来,赞颂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
2.本诗中借海燕形象赞美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这种是什么手法?明确:象征:它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征的本体)。
作用:委婉曲折含蓄;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可感。
3. 本文的“大海”、“乌云”、“闪电”等事物以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呢?以小组为单位,分类总结自己在文中所勾画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深入探究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明确: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海鸥”、“海鸭”、“企鹅”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它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写海鸥、企鹅、海鸭,正是为了与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海燕英勇坚强、乐观自信的形象,作者对它们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反革命的黑暗势力,写它们的猖狂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险恶的环境。
《海燕》易学案 编写:杨光灿 学习目标: 1 、走进作者, 识记字词及文学常识。 2 、理解并学习象征、烘托、对比的写作手法,认识海燕的象征意义。 3 、体会作者的感情。 导学谈话 1、关于作者 马克西姆·高尔基,出身贫穷,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过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高尔基通过顽强自学,掌握了欧洲古典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只上过两年小学的高尔基在24岁那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作品,《马卡尔·楚德拉》,从此专心从事写作。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有《母亲》《夏天》《童年》等,《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另外两部《在人间》、《我的大学》。马克西姆·高尔基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高尔基的《海燕》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具有永久生命力的辉煌。它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自问世以来,它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它的读者,超越国界、超越时代,超越年龄、性别、种族。它属于过去、属于未来、属于全世界。它是美的典范之作。 2、“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象征”与“比喻”两者都是“借此言彼”,有几分相似,但适用的程度和表达的范围上明显不同。比喻只是借助喻体形象化地表现本体比喻只是一种修辞手法,只针对一种现象,如“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这个比喻突出海燕的敏捷、矫健;而象征不同,用作象征的事物,既是自身,又不仅仅局限于自身,还蕴含着别的意义。象征技巧擅长于用单纯的揭示复杂的,用形象的暗示抽象的,是一种托具体形象、寄深远意蕴的艺术手段。要准确地了解文章的象征义,就必须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并且深入分析文中所描绘的情景和作者的艺术构思。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走进作者,亲近文学 查阅资料简介高尔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胆怯 翅膀 号叫 蜿蜒 呻吟 掠起 翡翠 深渊 3、填空: 《海燕》是 在1901年3月写的“ ”《 》的结尾部分,原题《 》。他是前苏联伟大的 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自传体三部曲《 》、《 》、《 》和剧本 等。本文体裁是 ,它兼有 和 的特点。 4、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课 题 海燕 课 型 新课 总课时
教 学
目 标
1、探究本文的写法和语言特点;
2、通过比较阅读来加深理解;
3、巩固练习(课外练笔)。
重 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 点
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
课 前
准 备
教
学
过
程
共 案 部 分 个 案 部 分
一、探究本文的写作方法。
(一)课文分别描写了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据此,全文可以
分为哪两部分?
教师明确:全文以“乡愁”为行文线索,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7段):主要是回想故乡的小燕子在春天里活动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8~14段):主要写现实中的小燕子在大海上活动的情景。
(二)默读第1~7段,思考:①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春景图?②是
怎样具体描写小燕子的?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问题难度不大,可由学生自主学习后回答,其他同学作补充。
参考答案:①通过对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写,把
温暖、舒适、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故乡的春天生动地再现出来,为小燕子
的出场提供了一幅美丽的背景图画。②对小燕子的描写从四方面着笔:
一是写小燕子的外形:“可爱的活泼的”;二是写小燕子的飞翔:“斜飞”
“快”;三是写小燕子的憩息:“粗而有致的小黑点”“图画”;四是写小
燕子与故乡人家的亲密关系:“融融泄泄”。其外形与憩息属于静态描写;
飞翔属于动态描写。③在“误认”和不断地反问中,流露出作者对小燕
子的喜爱和对故乡生活的无限眷恋之情。
(三)默读第8~14段,思考:①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海天图?②是
着重从哪两方面来写海燕的?③在感情上,与第一部分有何联系?
参考答案:①同描写故乡的小燕子一样,这一部分先描写了海燕的活动
背景:蔚蓝色的海水、蔚蓝色的天空、薄纱似的轻云,构成了“绝美的
海天”。②着重从飞翔的动态和憩息的静态来描写海燕。③同第一部分
一样,也是抒发了作者思乡恋国的感情;不同的是,作者写海上的小燕
子时着力刻画了一个“海上小英雄”的形象。
(四)这两部分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这个问题对学生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引导和点
拨。
教师最后归纳:这两部分都是先描写景物再抒发感情,都是先展示小燕
子的活动背景,分别描写其外形、飞翔、憩息等特点,而最终都落到“轻
烟似的”“乡愁”上。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过,作者是由海上的小燕
子而联想到故乡的小燕子,所以从记叙顺序来看,前一部分是倒叙,后
一部分是顺叙。
二、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一)齐读第1段和第8段,仔细品味其中优美、生动的语句,并想象
这些语句所描绘的画面。(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二题)
在齐读中,可以在头脑中再现文中所描写的画面。通过讨论,理解句意,
言之成理即可。(答案教学设计略)
(二)除了这两段之外,文中还有许多优美、生动的语句,自选感受最
深的一句,把它读出来,并简要评析。
本题为开放性题目,教师多作引导和点拨,学生能理解句意言之成理即
可。
(三)背诵第1段和第8段。(课外进行)
三、教师小结:
(1)课文通过对小燕子的描绘,抒发了作者的乡愁,表达了对祖国无
限的眷恋和热爱之情。(2)课文在写法上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生动、
细腻、传神的描写;二是真挚、深沉的感情;三是咏物寄情,物情合一。
教师结合板书进行简要概括即可,具体内容参见《教师用书》。
四、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高尔基的《海燕》进行比较阅读,从海燕的特点、生活环境、
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方法等方面来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点。(在学生
订阅的《中学生学习报•语文周刊》七年级2006年1月4日第27期上
刊有高尔基《海燕》的片段节选和训练题)
本题主要是比较在同一个题目下不同作者的不同写法。原文、题目及答
案见《语文周刊》第28期,教学设计略。
五、布置作业:
在《石榴》一文中,作者通过热烈的石榴表达了对石榴的喜爱和向
往之情;在本文中,作者通过伶俐的燕子抒发了思乡恋国之情。在生活
中,一定也有你喜爱的事物(动物或植物),试着把这种事物连同你的
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课外完成,并在第3课《白鹅》
的学习之后在课堂上交流。)
随堂练习:
回忆此前学习过的第六单元的诗词中描写“乡愁”的诗句(如王湾《次北固山下》、马
致远《天净沙•秋思》),课外搜集有关“乡愁”的诗句
板 书
设 计
海 燕
郑振铎
一、(1~7段)忆故乡的家燕
隽妙无比的春景(背景) 线索
外形(静)
小燕子 飞翔(动) 结合
憩息(静) (倒叙)
与故乡人家的亲密关系
忆燕思乡 思乡恋国
二、(8~14段)看眼前的海燕
绝美的海天(背景)
海燕 飞翔(动) 结合
憩息(静) (顺叙)
海上小英雄形象
看燕恋国
回顾
与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