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副词“不”和“没”的研究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否定副词“没”和“不”作者:张时阳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6年第03期现代汉语中,否定副词“没”(包括“没有”)和“不”,都能用在谓词(动词、形容词)之前,对谓词进行否定,构成状中关系。
如:“没说”“不说”“没对”“不对”。
粗看起来,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差不多。
其实,差别很大。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时间范畴的对立“没”“不”都能反映时间,但所反映的时间段不同。
“没”是对过去的某个时间段中的可能事件进行否定,“不”是对将来的某个时间段中的可能事件进行否定。
如下图所示:A点表示说话时的时间,AB表示过去的某个时间段,AC表示将来的某个时间段。
“没”对AB内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否定,“不”对AC内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否定。
如:(1)a我没回家。
b我不回家。
a句中的“回家”是在过去的时间里可能发生的事件;b句中的“回家”是在将来的时间里可能发生的事件。
“没”“不”在时间上的差异,可以解释许多语言现象。
(一)与“V过”的组合“V”表示动词,“过”是动态助词。
“没”能与“V过”组合,“不”不能与“V过”组合。
如:(2)a没打过没哭过没买过没学习过没讨论过b不打过不哭过不买过不学习过不讨论过单个动词,其动作既可发生在过去的时间里,也可以发生在将来的时间里。
因而,与“没”和“不”都能组合。
动态助词“过”具有历时性,它附在V后,表示V是过去时间里的动作。
“过”对V的所处时间已经明确,即在“过去”。
这与“没”反映的时间相符,而与“不”反映的时间矛盾。
因此,“V过”能受“没”否定,不能受“不”否定。
(二)与动补结构的组合“没”能用在动补结构前与之组合,构成状中结构;而“不”呢,一般情况下,用在动补结构前与之组合,其可接受性差。
如:(3)a没看完没找到没睡好没吃饱没说清b不看完不找到不睡好不吃饱不说清动补结构,有动作,有结果,在没有具体语境提示时间背景的一般情况下,人们倾向于理解成动作已经发生,结果已经出现,也就是说,人们倾向于把动补结构所表示的事件理解成在“过去”已经发生。
182作者简介:王冰(1997— ),女,汉族,山西吕梁人,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语言中词汇的各个组成成分也相应的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很多字词从最初所赋予的含义慢慢增添了许多新的义项,同时在不断的演变中,也具有了超常的意义。
本文通过搜集整理并归纳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语料库,发现“未”的其它超常用法,结合认知语言学的相关内容,得出否定副词“未”还可以用作预设标志词、焦点中心词与歧义关键词。
一、预设标志词预设,也称作前提,是认知语言学中及其重要的一个概念,起初来源于哲学,最近在语言学上引起重视。
在李琼在《小论“预设”》的文章中提到“所谓预设,简而言之,是指人们在运用自然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对某些隐含着的语境因素所做出的设定。
[1]一般来说,某个句子被否定之后,预设不会改变。
因此预设在否定句中很容易凸显,常规的预设触发后有连、是等词,同样,“未”引导的否定句也有这种现象,“未”在句子中起到预设标志的作用。
例如:①小王的个性发展未4能受到应有的重视。
②蒋的回忆录中也未4提及陈翰笙。
③人脑能想出从未4感知过的新形象。
④初冬的下午,芭蕉还未4凋零。
⑤正路还未4竣工,我们所经过的是侧路。
⑥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未4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左传》)根据以上的例子,可以发现,在日常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我们通常会在说话的过程中连带出重音。
一般情况下,我们说话时的重音的部分就是所要强调的信息,但是重音会受到所要表达的预设的影响。
例①中如果将“未”前面的信息重读,以其为强调信息,那么预设则是“某些事情没有受到重视”;如果将“未”后面的信息重读,即以其为强调信息,那么预设则是“小王的个性发展没有得到某些回应”,“未”在句子中起到一个信息分割的作用,它的出现决定了信息重点的位置,也决定了预设的内容。
以上的分析说明,在自然重音的影响之下,位于“未”前后的句子成分与否定词的关系是不同的。
not与no的用法区别一、不与 no 的用法区别1.1 不的用法及含义当我们使用 "不" 这个词时,通常表示否定、拒绝或者相反的意思。
它可以作为一个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或者其他副词。
例如,"我不喜欢吃苹果" 中的 "不" 表示对吃苹果这个行为的否定。
另外,"不" 也可以作为前缀加在动词、形容词或名词之前形成新的复合词,并改变这些词的意义。
例如,不用(无需),不可能(不可能发生),和其他类似的组合。
此外,还有一种常见表达方式:"不是……而是……" ,其中 "不是……" 表示否定,而 "而是……" 表示相反或替代。
1.2 No 的用法及含义No 是英语中表示否定和拒绝的一个短语,在口语和书面表达中经常使用。
它可以单独使用作为回答问题、提出建议或做出决定时的简洁明确表达。
例如,在回答是否愿意参加某项活动时,简单直接地说 "No." 就足够了。
另外,在日常对话中也经常可以听到 "no" 这个词用于表示邀请或建议的拒绝。
例如,“Can you help me with this?” 会得到回答"No, I’m sorry, I can’t." 表示不同意帮助。
二、不与 no 的用法区别详解2.1 应对肯定形式的问题当回答一个简单的肯定形式的问题时,使用 "不" 和 "no" 的方式是有所区别的。
对于问题:“你去过巴黎吗?”中,如果我们想表达“没有去”,我们可以使用两种方式进行回答:- 使用 "no" : No, I haven't been to Paris.- 使用 "不" :不,我没有去过巴黎。
可以看出,英语中使用了否定谓语动词 "haven't been" 来表示“没有去过”,而中文则是通过在句子中加入否定副词(没)。
浅析英汉否定概念的对比与翻译英汉两种语言中,否定概念是非常重要的语法概念。
在英语中,否定通常通过 not或 never 等词来表达,而在汉语中则通常通过“不”、“没”、“无”等否定副词来表达。
本文将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否定概念,并探讨其翻译应用。
一、英语中的否定概念在英语中,否定概念常常表示对某个事实或情况的否认。
常见的否定副词包括 not (不)、never(从不)、no(不)等。
在英语中,否定副词通常位于动词前面。
例如:- I do not like coffee. (我不喜欢咖啡。
)- He never listens to me. (他从来不听我说。
)- There is no milk in the fridge. (冰箱里没有牛奶。
)此外,英语中的否定概念也可以通过否定词组来表达。
例如:在英语中,否定副词也可以用于疑问句的构成,例如:- Don’t you like pizza? (你不喜欢披萨吗?)- Haven’t you finished y our homework yet? (你还没做完作业吗?)在汉语中,否定概念通常通过否定副词来表示。
常用的否定副词包括“不”、“没”、“无”等。
在汉语中,“不”一般用于表达否定,如:- 我不喜欢咖啡。
- 他不去上学了。
“没”一般表示缺少或不存在,如:- 冰箱里没牛奶了。
- 我没钱了。
“无”一般用于表示无法做到某件事,如:- 我无法理解这个问题。
- 他们无法付清债务。
- 玛丽没有车。
- 我不确定答案。
其次,在英语中,否定副词通常位于动词前面,而在汉语中,则是置于动词后面的。
这就导致了英汉翻译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困难。
最后,在表达否定概念时,英语倾向于使用简单的短语来表达,而汉语则倾向于使用更加复杂的语法结构。
例如,在英语中,“Don’t you like pizza?” 可以直接表达否定概念,而在汉语中则需要使用更复杂的语法结构,如:- 你难道不喜欢披萨吗?- 你不是很喜欢披萨吗?在翻译中,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否定概念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注意一些细节上的问题。
“不”与“没有”语用区别及对外课堂教学设计关于否定副词“不”与“没”区别问题,学术界已发表过数篇有代表性文章。
这些文章在剖析否定副词“不”与“没”时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当然也就有不同论断,出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局面。
各家对这两个词研究结论不尽相同,很难达成一致见解。
目前,留学生在使用这两个否定副词时出现错误频率很高,否定副词“不”与“没”也就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难点。
在二者语用区别上,有观点认为,“不”与“没”区别主要在于主观与客观,“不”否定是主观意愿与主观评价,“没”否定是客观事实;1也有观点认为,“不”与“没”区别主要在于时间上,“没”否定是过去与现在事件,“不”否定是现在与将来事件;2还有观点认为“不”与“没”区别主要在于静态与动态变化,“不”在修饰形容词时表示是静态量,“没”在修饰形容词时是一种变化动态量。
3本文根据具体语言事实进行剖析,从否定副词“不”与“没”语用方面剖析了它们之间区别,总结出“不”与“没”在表意愿、时间与状态上区别。
一、“不”与“没”语用区别语用指就是人(使用者)在一定环境(语境)中对语言运用。
一旦从语用角度观察语言,语言在我们视野中就不再是一个个静态词、短语与句子,而成了人们在一定语境中说出与听辨这些词、短语或句子动态行为过程。
4了解语用意义与话语结构在这些制约下变化,找出语言使用者与使用环境对话语结构及其语用意义制约关系,从而更准确有效地进行交际。
否定副词“不”与“没”在意愿上语用区别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剖析:第一,“不”与“没”在意愿上有主、客观区别,“不”主要是对主观意愿进行否定,“没”否定一般用于客观事实,通常指动作发生或完成客观否定;“不”与“没”在与表示心理活动词连用时,“不”否定是主观评价与看法,“没”否定是动作发生或完成;“不”与“没”与能愿动词连用时,“不”否定是动作发出者主观行为产生客观事实,“没”只与个别能愿动词连用。
在表意愿语用条件下“不”使用范围要大于“没”。
否定副词“不”语义指向方法例谈作者:马雪莹概要:我们在分析研究“不”在各类句型、句式中的语义指向问题之后,我们应当总结分析语义指向分析的方法和规律,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教学方法。
当然,本文提出的关于否定副词“不”的语义指向分析方法——情景法、重音法、停顿法和成分分析法都有一定的使用局限,还不能解决所有关于“不”的语义指向问题,有待今后加以完善。
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说,不同水平的学生、同一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对“不”的理解能力都是难把握的。
目前学者普遍是对语法现象进行分析,只有较少地涉及语义指向分析方法的总结。
因而,为了有助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我们要在分析现象的同时,把握否定副词语义指向分析的方法和规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一、“不”的释义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
例如:他不走。
2.单独出现,做否定性回答。
例如:——你明天还来不?——不。
3.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例如:奶奶身体好不?4.用在动补结构中,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
例如:我吃不完这一大碗饭。
5.表示选择。
例如:我不在寝室,就在图书馆。
6.表示假设。
例如:不写完作业,就别看电视。
二、语义指向分析的定义和研究意义1.语义指向的定义(1)各家关于语义指向的表述① 沈开木《论“语义指向”》1中提出,“语义指向是指一个词指向它的对象的能力和特征。
”②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①中认为“语义指向是指句中某个句法成分与哪个成分之间有语义联系。
”③ 税昌锡在《语义指向分析的发展历程与研究展望》②中认为“语义指向是句法成分之间有一定方向性和一定目标的语义联系。
”(2)综上各家,我们大体按照陆俭明、沈开木等人的表述,给语义指向一个定义:语义指向,就是句子中某个句法成分在语义上和哪个成分有直接语义联系。
2.语义指向分析研究意义(1)语义指向分析可以解决一些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变换分析法不能解决的一些歧义句。
比如“张院长和李院长分别会见了王教授和刘教授。
汉语“不”“没(有)”“别”和印尼语“tidak、bukan、jangan、belum”的比较作者:张美来源:《现代语文》2019年第01期摘要:印度尼西亚学生在汉语习得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母语的干扰,经常会在词法和句法的使用上产生偏误。
否定词是对外汉语教学上的一个难点,学生经常混淆印尼语和汉语中否定词的用法。
本文通过汉语中的否定词“不”“没”“别”和印尼语中的否定词“tidak、bukan、jangan、belum”的对比研究,找出印尼学生使用否定词产生偏误的原因。
关键词:否定词;不;没;tidak;belum一、引言否定词是表示对动作、行为或状态的否定,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汉语和印度尼西亚语中都有否定词,在汉语中否定词包括“不、没(有)、别、非、未、否、甭、勿”等,在印尼语中否定词有“tidak、bukan、jangan、belum”等。
本人于2009年、2012年两次外派到印度尼西亚玛中大学任教,回国后也教过一些印尼学生,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发现印尼学生使用否定词存在着一定的偏误。
由于印度尼西亚玛中大学学生初级班所学的教材中没有系统地讲述汉语否定词和印尼语否定词的区别,所以学生在使用汉语否定词的时候,经常会造成“偏误误代”的情况。
例如:“老师,我不带作业。
”“老师,对不起,我昨天不学习中文。
”“我和我的男朋友昨天不见面。
”学生会经常混淆“没”和“不”的用法,在该用“没”的地方用了“不”,在该用“不”的地方用了“没”。
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本文主要选择印尼学生在使用汉语的过程中常使用的否定词“不、别、没(有)”以及与印尼语相对应的否定词“tidak、bukan、jangan、belum”来进行对比研究,同时结合了来华的印尼留学生使用汉语否定词偏误的情况。
分析汉语和印尼语否定词的区别,找出其产生偏误的原因,希望能对印尼学生习得汉语否定词和教授印尼学生的老师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汉语中的否定词(一)否定词“不”1.“不”+动词吕叔湘先生(1985)分析说:“‘不’如果从语义方面来看,它在句子中的作用仅表示单纯的否定。
浅谈“不”和“没(有)”用法的异同作者:陈瑞祥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7期摘要:现代汉语中“不”和“没(有) ” 是汉语表达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否定副词。
也是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让极易出现偏误的语法点,以下从两者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探讨。
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上,也要重视对否定副词的用法的区分讲解和联系,使得学生能够识别否定副词的不同,在表达上能够熟练、正确的运用。
关键词:否定副词;不;没(有);语义;语用作者简介:陈瑞祥,山东省鲁东大学文学院2011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7-0-01现代汉语中“不”和“没(有) ” 是汉语表达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否定副词。
也是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让极易出现偏误的语法点,以下从两者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探讨。
一、否定副词“不”和“没”的共同之处首先,“不”和“没(有)”都表示否定,且可以放在动词,形容词和动宾词组前。
例如:①不走没走②不饱没饱③不去学校没去学校①中两者都放在动词前,否定“走”这种行为没有进行。
②中两者都放在形容词前,否定“饱”的状态。
③中两者放在动宾词组前,否定动宾词组“去学校”表示的事件。
其次,“不”和“没(有)”可以加动补。
例如:不在教室没在教室。
否定“在教室”这个动补短语所表示的状态。
二、“不”和“没(有)”的语义差异否定副词“不”和“没有”的使用范围是有限的,而且两者的使用也有很大的差别,并不能否定搜有的动词和形容西。
“不”和“没”的语义与主客观性和时间的关系。
“没有”否定过去和现在,不能否定将来,是客观的。
而“不”可以否定过去、现在和将来,是主观的。
(一)两者表述的主客观性不同首先举以下三组例子:(1)甲:他去不去?乙:不去。
丙:他去没去?丁:没去。
(2)甲:我不去书店。
乙:我好久没去书店了。
(3)甲:我不去书店。
文言文句式总结之否定句(包含否定句及否定词的讲述)一、定义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
否定句中必须有否定词。
否定词可以是副词,如“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無”;也可以是代词,如“莫”(“莫”字是一个否定性的无定代词,汉代以后当“勿”字讲,见下文)。
例如:朽木不可雕也。
(论语·公治长)豫请往,公弗许,遂行,及邾人、郑人盟于翼。
(左传隐公元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左传隐公元年)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惟恐失抎之,焉能有四焉?”王斗曰:“否。
”(战国策·齐策)是非君子之言也。
(礼记·檀弓上)大车無輗,小车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二、否定句的两类结构1、在文言文中,用“不”“毋”“未”“莫”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有一个特点:如果宾语是一个代词,一般总是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居则曰:“不吾知也。
”(论语·先进)我無尔诈,尔無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
(礼记·礼运)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左传宣公二年)在第一个例子里,“吾”是“知”的宾语,放在“知”的前面,现代汉语却只能说“不知道我”(不了解我)。
其余由此类推。
有人把上面所举的这类句子叫做倒装句,那是不对的。
在文言文里,这是最正常的结构,而不是“倒装”。
这个规律在用否定词“未”“莫”的句子里最为严格,很少例外。
直到后代,由于仿古的关系,古文家仍然运用这个结构。
2、至于用“弗”“勿”“非”“無”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就不能运用这个结构了,这是因为“弗”“勿”所限制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见下文),“非”字是否定整个谓语的,而“無”字本身就是动词。
从宾语来看,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能用这种结构。
“君”“子”一类的字不是真正的代词,也不能用这种结构。
关于没字的研究报告摘要“没”是汉语中一个常见的虚词,其语义和语用特征比较复杂,涉及到文化、历史、语法和用法等多个方面。
本研究通过考察汉语中“没”字的语义和语用特征,探究其演变和用法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在现代汉语中的实际应用情况等问题,旨在深入理解“没”字在汉语中的语言功能和文化内涵,并对其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引言“没”是汉语中一个常见的虚词,其作为副词、助动词、动词等的语法功能非常广泛,它是汉语中最常见的表示否定、缺乏等意义的词汇之一。
在汉语中,“没”字既有负向的语义,也有真实性、确定性等语用特征,常出现在很多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中。
因此,在汉语中正确理解和运用“没”字的语义和语用特征对语言交流和表达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没”字的语义特征1.表示否定“没”字最基本的语义特征是表示否定,通常用来表达对事物不存在或没有的否定意义,如“没见过”、“没听说”等。
2.表示缺乏此外,“没”字还可以表示缺乏或不足,如“没钱”、“没时间”等。
3.表示拒绝在一些情况下,“没”字还可以表示拒绝或不愿意,如“我不去,你们去吧,反正我没兴趣”、“他拒绝了我的邀请,说没空。
”4.表示疑问在一些疑问句中,“没”字可以表示疑问、不确定等语气,如“你没吃饭吗?”、“他们没走吧?”等。
二、“没”字的语用特征1.真实性在汉语中,“没”字的使用具有真实性和确定性,通常只用来否定一些真实存在的事物,而不是假的、虚构的事物。
2.程度的强弱“没”字的语用特征还与程度的强弱有关,通常认为“没”字表示肯定程度比“不”低,“不”字表示肯定程度高,这与两个字的内在语义有关,即“不”是表示反向、相反,而“没”则是表示不存在、缺乏。
3.具有情境依存性在语用的实际运用中,“没”字的使用还会受到情境的影响。
比如,在表达感叹、惊讶等语气词语境中,“没”字的语气可以更强,强调缺乏或否定的程度。
三、“没”字在历史和文化上的演变现代汉语中的“没”字在历史和文化上有着深厚的渊源。
否定副词研究论文一、上古否定副词的分类首先,把副词归纳为虚词的。
赵诚认为:“汉语虚词和实词的界限至今还没有一个共同认为的明确划分,根本的分歧是代词和副词算不算虚词,从卜辞的现实来看,本文基本上倾向于把代词和副词列入虚词。
”根据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虚词大都来自假借,或者由实词虚化而来的。
实词“虚化”后在句子结构中只表示某种文法关系或语气,与其本义可以毫不相关。
现在,虚词已只见其“虚”不见其“实”。
张世禄认为,甲骨文的词类区分并不十分困难,可大略仿照目前古代汉语的语法体系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分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数词;虚词分关系词(包括介词、连词等)和语气词。
他也把副词归为虚词。
朱德熙认为:“形容词是实词,副词是虚词。
形容词是自由的,可以单独成句;副词是粘着的,不能单独成句。
”其次,把副词归纳为实词的。
张玉金就把副词归为实词,因为这类词可以单独作句子成分。
词类的划分显然并不能单纯的由字的意义来看,而必须依据字在句子中的词位来定。
陈梦家在《殷虚卜辞综述》中提到:“我们不能先确定了某个字的词类或词性而分析句子,我们应该先从句子中看某一个字的地位和其作用,如‘解衣衣我’是‘动、名、动、名’的组合。
因此我们不能说‘衣’是动词或名词,只能说在‘解衣’的结构中它是处于动词后之名词,在‘衣我’的结构中它是处于名词之前的动词。
”所以单纯地分虚词或实词、否定词或动词都是不科学的,应该通过句子来分析词类,这样也符合甲骨文中一词多类的特点。
而且“语言是发展的,虚词是由实词经由语法化的途径而来的。
因此,先秦文献中是虚词的字,我们并不先入为主地认为它在殷墟甲骨刻辞中也就是虚词”。
二、关于甲骨文中否定副词的界定胡小石《甲骨文例》指出:凡言某某者,为肯定之预拟,若其上加不弗者,则为否定之预拟,与后世言其不某某者同。
(一)各家主要观点管燮初先生在他的《殷虚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中列出的否定副词有勿、弗、不、弜、亡、毋共6个。
论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作者:欧怡韵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12期摘要:否定是汉语中常常提到的一个概念。
汉语中的否定有两种:一种是没有语法标记的;定,还有一种是含有语法标记的否定,如运用否定副词对说话内容进行否定。
一般认为,否定副词“不、没、别”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否定。
其中,“不”主要用于否定主观意愿,“没”主要用于对过去事件进行的否定。
本文归纳出几种“不”的组合搭配,对否定副词“不”的语义分析总结出“不”的几种否定范畴。
最后分析归纳“不”不适用的几种格式。
希望通过这些分析,能够进一步丰富否定副词“不”在语义和用法上的特征。
关键词:否定副词;“不”;用法;语义1 “不”的用法“不”在句中的格式比较灵活,可以与不同词性的词语进行搭配,如:1.1 不+动词“不”放在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前充当状语,表示对动作本身进行否定。
(1)我瞧他那长相,就知道他不是个好东西!(2)你这姑娘怎么那么糊涂不懂事?(3)这个我还真不记得,我只看报纸,他是哪电视剧里,是怎么着,我不知道。
(4)叫我走,我还偏不走,这又不是你家,你管得着嘛!“不”与动词性短语组合,可以表示否定动作本身,如例2中否定姑娘“懂事”,例3中否定“记得”这一动作。
“不”还可以对动词关涉对象的属性、关系进行否定,例1否定的就是“他”的人物属性,例4中否定“家”与“你”的关系属性,即“这家不是你的”。
1.2 不+形容词,表示对形容事物的性质特征进行否定(1)尤其是对于国民党的杂牌军和地主武装,因其战斗力不强,官兵贪生怕死,遇到力量较强的部队一冲就乱,一乱就败。
(2)老妇人的那句“大家都不容易”,其实是挺幽默的一句话,可我听了却鼻子一酸,差点流下了眼泪。
例1中,笔者否定的是国民党杂牌军和地主武装的战斗力,即否定其“战斗力强”。
例2否定的内容则是“大家容易”。
需指出,“不”所修饰的形容词必须是表示属性、状态的具有描写性的性质形容词,而对于表示程度的状态形容词,“不”不能与之组合,如:(3)太阳出来了,屋子里一点也不冷冰冰了。
现代汉语否定副词“没”和“没有”的差异考察——基于否定功能与衔接功能-汉语言文学现代汉语否定副词“没”和“没有”的差异考察——基于否定功能与衔接功能许瑞红摘要:一般认为“没”和“没有”具有通用性。
但通过对两者的语料考察,我们会发现它们在不同语境的使用倾向上存在差异。
本文主要从否定功能和语篇衔接功能两个方面探讨二者的差异。
否定功能上分别从语义否定功能和语用否定功能探讨两者差异;语篇衔接功能上主要从情态功能、重复功能、解释功能三个方面探讨两者差异。
关键词:没没有语义否定语用否定语篇衔接一、引言现阶段学术界大多探讨否定词“没/没有”与其他否定词的不同,如:“没/没有”与“不”比较研究,“没/没有”“不”“别”对比研究等等,而很少有人对“没”和“没有”进行单独的讨论,探索他们之间的差异。
当谈及“没”和“没有”的否定功能时大家普遍认为它们可以通用,在提及这两个否定词时往往写做“没(有)”或“没/没有”,或干脆用“没”或“没有”之一将两个词语一并概之如:吴艳(2005)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本文对否定副词‘不’、‘没(有)’进行比较”[1],将两个否定词语“没”和“没有”写成‘没(有)’。
顾倩(2010)将否定副词“没”和“没有”写成“没(没有)”[2]。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879页)中对“没”这样解释:“没”动词同“没有”①-⑤ 。
“没”副词同“没有”⑤-⑥。
《现代汉语词典》中也并未对“没”和“没有”的否定意义和功能进行区分。
但是,从语言的节约性原则看,如果“没”和“没有”真的是同一词语的不同形式,或者两者之间用法完全相同的话,那就不会存在现在的两种表述形式“没”和“没有”。
既然汉语中存在“没”和“没有”这两种书写形式,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它们存在差异。
对于“没”和“没有”的差异,前辈也有涉及,如吕叔湘(1980)在对“没”和“没有”的比较中这样说到:“‘没’同‘没有’。
口语中多用‘没’,后面带‘了’又有宾语时尤其如此。
汉语否定副词/不0/没0的类型学初探林素娥(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 200433)[摘要] 从否定副词/不0的形态类型、否定副词/没0的语法类别及/不0/没0类的分合等方面对汉语否定副词/不0类和/没0类进行比较,/不0类否定词的形态一致性体现了否定范畴的标记性。
否定词不仅是汉语方言分区的重要标准之一,而且也是判断汉语尤其是南方方言与其他汉藏语系语言在类型上亲疏程度的语法参项之一。
[关键词] 否定副词 /不0类 /没0类 汉藏语系 参项[中图分类号] H 14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917(2006)05-0162-041622006年第5期(总第131期)广西社会科学GUANGXI SOCIAL SCIENCES NO.5,2006(Cumulatively,NO.131)y [收稿日期]2006-01-20[作者简介]林素娥(1976-),女,湖南人,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163林素娥/ 汉语否定副词/不0/没0的类型学初探164广西社会科学2006.5/语言学区的十大标准之一,而且也是判断汉语与其他汉藏语系语言类型上亲疏程度的重要语法参项之一。
[参考文献][1]Jerry Norman.Chinese[M ].Cambridge Un-i versity,1988.[2]罗杰瑞.建阳方言否定词探源[J].方言,1995,(1).[3]黄伯荣.汉语方言语法类编[M ].青岛出版社,1996.[4]沈家煊.类型学中的标记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1).[5]游汝杰.汉语方言学教程[Z].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6]李如龙.闽南方言的否定词和否定式[J].中国语文研究,2003,(2).[7]魏岫明.汉语词序研究[A].唐山论丛(六)[C].台北唐山出版社,1992.[8]刘丹青.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M].商务印书馆,2003.[9]林立芳.梅县方言语法论稿[Z].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7.[10]王均.壮侗语族语言简志[Z].民族出版社,1982.[11]毛宗武.瑶语简志[Z].民族出版社,1982.[责任编辑:陈丽琴][校对:陈丽琴 梁军涛 何芷韵]165林素娥/ 汉语否定副词/不0/没0的类型学初探。
留学生使用否定副词的偏误分析侯春柳(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四平136000)㊀㊀摘要:虽然在现代汉语教学中否定副词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富ꎬ但是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ꎬ否定副词教学还有所欠缺ꎬ在针对性上尤显不足ꎬ然而留学生在这方面的偏误现象却不少ꎮ本文着力于研究留学生否定副词 别 和 不 的使用情况ꎬ对留学生的偏误类型及其偏误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ꎮ关键词:否定副词留学生偏误分析中图分类号:H195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1-0034-02㊀㊀否定副词是留学生习得汉语容易产生偏误的部分ꎬ然而在大多数教材中并没有否定副词的重点讲解及练习部分ꎬ因此留学生在这一部分产生偏误的比例较高ꎮ一㊁否定副词的本体研究黄伯荣㊁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五版)将副词分为六类:程度副词ꎬ情态方式副词ꎬ时间㊁频率副词ꎬ范围副词ꎬ表示语气副词和肯定㊁否定副词ꎮ前人对否定副词的研究大多从以下几点进行研究:来源研究㊁词性研究ꎬ用法研究和对比研究ꎮ并且对现代汉语否定副词本体研究的研究成果颇丰ꎬ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ꎮ研究学者普遍认为 没有㊁不㊁别 是最主要的否定副词ꎮ但是它们的语义和用法都不相同ꎮ例如 去了没有?没(有)去ꎮ 是对 去了 的否定ꎬ表明现实生活中某种行为没有发生ꎻ 别去 的 别 表示禁止或劝阻ꎬ否定副词范围较大由于前人对 不 和 没 的研究著作较多ꎬ虽说研究 不 和 没 的相关论文较多ꎬ但是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短板ꎬ这里我将就否定副词中的 别 和 不 的对比展开论述与研究ꎮ二㊁ 别 与 不 在语义方面的差异(一) 别 的语义特征1.表示劝阻或阻止(1)别+动词/形容词ꎮ(2)用于谓语的小的句子之前ꎬ句子常常带有熟语性ꎮ(3)单用ꎬ用于接着对方的话说ꎮ2.表示揣测表示揣测的部分如果是小的句子ꎬ只能用 别是 不能单独使用 别 ꎮ(二) 不 的语义特征1.单用ꎬ回答问话ꎬ表示与问话意思相反2. 不 表示否定ꎬ放在动词/形容词/个别副词前(1)A不A(A为动词或形容词)ꎮ表示这个问题重复一遍又一遍被提出质疑ꎮ(2)不管A不A(A为动词或形容词)ꎮ表示 无论这样或不这样 ꎮ(3)什么A不A的(A为动词㊁形容词或名词)ꎮ(4)半A不BꎮA㊁B可以是意思相同或相对单音节动词㊁形容词ꎮ(5)不是A就是BꎮA㊁B为同类的动词㊁形容词ꎬ也常常是小的句子ꎮ表示两项之中必有一项是事实ꎮ(6)不 就(才) ꎮ表示如果不这样就会怎样ꎮ三㊁否定副词 别 不 的偏误类型及成因以下资料均收集自北京语言大学崔希亮老师主持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ꎮ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ꎬ用字符串搜索以 词 查询外国留学生 别 和 不 偏误句子共有360条记录ꎬ其中 别 的偏误句子有28个ꎬ 不 的偏误句子有332个ꎮ我们不难发现ꎬ 不 的使用频率是 别 的使用频率的十几倍ꎮ其中 不 和 没有 的混用偏误高达133句ꎬ由于与本篇论文并无太大关联ꎬ也非本篇论文研究方向ꎬ就忽略这一部分ꎮ重点研究 不 和 别 的混用以及 不 和 别 的遗漏误加现象ꎮ下面我们就HSK动态语料库中语料偏误类型进行具体分析:(一)留学生使用否定副词的偏误类型1.遗漏否定副词 不 别(1)到结束考试不能放心ꎮ不到结束考试不能放心ꎮ不 表示否定ꎬ放在动词/形容词/个别副词前ꎮ 不到考试结束不能放心 双重否定表示肯定也就是 到考试结束才能放心 ꎮ这是由于留学生对目的语的特殊句式双重否定句掌握不到位所造成的偏误ꎮ(2)他说: 你操心㊁别担心ꎮ他说: 你别操心㊁别担心ꎮ这是由于某些留学生目的语水平有限ꎬ学习的汉语所处的等级水平较低ꎬ对汉语语句理解存在困难ꎬ因此在语义理解方面存在困难ꎮ2.误加否定副词 不 别作为一个好孩子我深深的理解我父亲对我家庭的帮助也不是不小的ꎮ作为一个好孩子我深深的理解我父亲对我家庭的帮助也是不小的ꎮ同上例(1)双重否定句理解偏误ꎮ3.混用否定副词 别 和 不(1)我们与其他人在一起时更要为其他人服务ꎬ别追求安宁安乐ꎮ我们与其他人在一起时更要为其他人服务ꎬ不要追求安宁安乐ꎮ虽然 别 有行为劝阻和阻止之意ꎬ但是例(1)中的动词 追求 是双音节ꎬ所以 不要 更合适ꎮ43现代交际 2018年1期㊀㊀作者简介:侯春柳ꎬ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ꎮ(2)别浪费也是对孩子好的教育方式ꎮ不浪费也是对孩子好的教育方式ꎮ以上我们可以总结大部分韩国留学生受母语韩语的影响ꎬ 不 和 不要 常常混为一谈ꎬ用法不同ꎬ却当作一个用法来用ꎮ留学生将 不 和 别 混用的频率极高ꎬ存在语义相近误代的严重现象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 不 和 别 的时间混用分析ꎮ 不 没有时间限制ꎮ 别 是行为的劝阻和禁止ꎬ所以用于现在和将来ꎬ不能用于过去ꎮ例:昨天别让你来ꎬ你非来ꎻ今天让你来了ꎬ你又别来了ꎮ别 用于表明现在和将来的时间ꎬ而昨天表示过去发生的时间ꎬ所以应该是 昨天不让你来 ꎬ后半句重点说的是不来的事实ꎬ应该整体改为:昨天不让你来ꎬ你非来:今天让你来了ꎬ你又不来了ꎮ(2) 不 和 别 的词义混用分析ꎮ 不 表示对动作的事实的否定ꎻ 别 有阻止㊁规劝的意思ꎮ例:对沉迷于游戏的小孩子说: 不玩了ꎮ这是对沉迷于游戏的人的劝阻ꎮ应该改为:对沉迷于游戏的孩子说: 别玩了ꎮ(二)产生偏误的原因分析(1)遗漏否定副词 别 不 的原因留学生在习得汉语过程中难免会感到学习汉语很困难ꎬ从而出现回避难点的行为ꎬ避免出错ꎬ不敢表达自己真实想法ꎬ这可能是对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泛化造成的ꎮ(2)误加和混用否定副词 别 不 的原因对目的语知识理解不透彻ꎬ只了解表面的㊁简单的初步知识ꎬ潜意识把母语规则迁移到目的语中ꎮ母语负迁移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产生偏误的主要原因之一ꎮ四、否定副词的教学对策研究(1)调动学习者学习汉语的积极性ꎮ只有学习者不回避难点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ꎬ不断积累例句ꎬ反复练习ꎬ接下来的一切教学计划才能得以实施ꎮ(2)编写具有针对性的适合学习者学习否定副词的教材ꎮ只要探索出适合学习者的教材ꎬ教学效果就可以事半功倍ꎮ(3)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ꎮ比如ꎬ汉语否定副词与韩语否定副词所在位置对比研究以及汉语否定副词的种类与韩语否定副词种类对比研究ꎬ这样将母语与目的语对比学习ꎬ学习者能够更准确地掌握目的语ꎮ(4)培养具有针对意识的教师团队ꎮ对否定副词的教学研究要深入进行ꎬ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过程中ꎬ应注意加强研究水平的提高ꎬ打造优秀的教学团队ꎮ责任编辑:韩㊀丹(上接第36页)就 比 字句的教授过程而言ꎬ一些教师只注重了语法点的规则讲解ꎬ生硬地将条条框框灌输进学生的耳朵ꎬ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消化时间ꎬ况且不同的语法点有其交叉点和相似相异之处ꎬ因此ꎬ很多学生将不同的语法点混为一谈ꎬ此时ꎬ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了解相似语法点的异同之处ꎮ另外ꎬ一些教师在讲解 比 字句时忽视了比 字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语用和语义方面的限制ꎬ所以部分学生将学过的内容生搬硬套ꎬ并没有考虑到是否符合实际生活情况ꎬ因此留学生会造出一些符合语法规则却又脱离现实的语句就不足为奇了ꎮ2.留学生本身留学生在学习中国文化初期第一个阻碍就是母语的负迁移现象ꎬ这是因为留学生在初学汉语时所积累的内容还不丰富ꎬ学习经验不足ꎬ母语在潜意识里还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逻辑思维ꎬ但是很多国家的语法规则与汉语是有很大差别的ꎬ因此产生了母语的负迁移现象ꎮ另外ꎬ目的语知识负迁移现象也是影响留学生学习汉语初级阶段学习成效的一大问题ꎬ由于留学生在学习初期对于语法规则掌握不够全面ꎬ忽视了语法规则的局限性ꎬ过分将目的语语法规则泛化ꎮ(二)留学生 比 字句习得偏误对策1.提高对外汉语教师自身素质对外汉语教师是中外文化沟通的桥梁ꎬ教师们应承担起这份使命ꎬ不断提高自身素养ꎬ与时俱进ꎬ勇于创新ꎬ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ꎬ时刻为学生着想ꎬ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ꎬ成为留学生的良师益友ꎮ2.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1)提高教学质量重点在于开拓创新的教学方法ꎬ在 比 字句的教学过程中另辟蹊径ꎬ开创创新的讲解方式ꎬ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ꎬ使留学生在接触到 比 字句的第一时间就对其产生兴趣ꎬ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的媒体设备ꎬ准备大量的能够对比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ꎬ从而由先前学习过的内容过渡到新知识 比 字句上ꎬ接下来讲解重点的规则和句式ꎬ与此同时要营造出适当的语言环境ꎬ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规则ꎮ(2) 精讲多练 永远是对外汉语课堂的一大法宝ꎬ在详细的语法规则解释之后要加以反复多次的练习ꎬ同时ꎬ教师要警示学生部分语法规则的局限ꎬ避免偏误ꎮ并且运用生动的语言㊁耐心的指导㊁不厌其烦的纠正㊁真诚的鼓励来帮助留学生解决在 比 字句学习上遇到的困难ꎮ3.调整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态度(1)在汉语学习初期ꎬ最重要的就是进行大量的目的语知识积累ꎬ由此渐渐产生出目的语的一种语感ꎬ并且能够清楚分辨出母语和目的语的异同ꎮ对于初学者来说ꎬ 比 字句是不能逃避的也是会大量出错的语法点之一ꎬ学习者不能因为害怕出错而不愿意说出自己的句子ꎬ大量的造句练习才能深化 比 字句在头脑中的印象ꎬ从而形成语感ꎬ才能将 比 字句的用法烂熟于心ꎮ在学习过程中ꎬ不要急于求成ꎬ应该由浅入深ꎬ在掌握了最基本的句式后再进行开枝散叶般的伸展ꎬ慢慢掌握更加复杂的 比 字句ꎮ避免由于不认真而出现的偏误ꎬ加上踏实细心的学习ꎬ必定会有明显的进步ꎮ总之ꎬ综合老师的帮助和留学生的个人努力ꎬ相信留学生们一定能掌握 比 字句的用法ꎬ同时也能将汉语学得越来越好ꎮ希望此文能对留学生 比 字句的学习有所裨益ꎮ责任编辑:韩㊀丹53留学生使用否定副词的偏误分析。
否定副词“不”和“没”的研究总结
专业:对外汉语专业 学号:02980121 姓名:
摘要:旨在总结归纳否定副词“不”和“没(有)”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其中主要以不同
点的研究为主。“不”和“没”具体存在着主观性和客观性、时体、静态和动态以及一些固
定结构中的差异。
关键词:否定副词 不 没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试题中,连续两年出现关于“不”和“没”的对
比分析。试题如下:
2003年 我不老,走得动。
我没老,走得动。
分析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并试举两例。
2004 衣服不干,不能穿。
衣服没干,不能穿。
这两个句子在语义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并再举两例。
于是引起了笔者对否定副词“不”和“没”的强烈兴趣。这两个否定词我平时用的时候好象
问题不大,但是真要说清楚个所以然来,还是有点困难的。于是阅读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并
尝试着作出便于理解的归纳和总结。
既然存在着比较的价值,两者之间必然是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和联系。
(一)“不”和“没”的共同之处
首先,“不”和“没”都是现代汉语中最常见的否定标记。在先秦古籍当中出现过十几个否
定词,如“不,勿,毋,否,未,微,非”等等,但是并那个时候并没有出现“没”。而“不”
则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仍然保存在现代汉语当中。
其次,否定词中有否定动词和否定副词之分。“不”和“没(有)”都可以做否定副词。具有
否定副词的一些语法特征:
1、 能修饰动词
2、 能修饰形容词
3、 “不”和“没(有)”有可以加动补。
在这种情况下,两者否定得都不是行为动作本身,而是否定活动的结果,即否定的是补语部
分。
4、 根据陆俭明、马真合作编写的《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中对副词能否独立运用问题
的调查(《现代汉语副词独用诌议》一文),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两者的相似之处。在所调查
的486个常用副词中,只有65个能独用,占13.4%。其中只有5个是单音节副词,它们分
别是“甭,不,没,别,快”。而且,“不”和“没”不仅能单说,而且能够单独做谓语。比
如:
“你别去玩了好不好?”“我不!”
“你有没有完成作业啊?”“我没!”
正是由于存在着如此多的相似处,才会使我们在使用上存在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本民族的
人尚且如此,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存在许多使用错误也是可以理解的。比如:他们可
能会经常出现这样的句子:
甲:“你看没看过这本书啊?”
乙:“我不看过。”
所以,指出两者的差异性是很有必要,也是很有意义的。
(二)“不”和“没(有)”的区别比较
一、 主观性和客观性
具体举以下三组例子:
(1) A甲:他来不来? 乙:不来。
B甲:他来没来? 乙:没来。
(2) A你不好好学习,成绩怎么会提高呢?
B你没好好学习,成绩怎么会提高呢?
(3) A我不吃苹果。
B我好久没吃苹果了。
在(1)A中,“来不来”是由他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B中“来没来”则是一种客观已经出
现的事实。(2)(3)中亦属同理。所以,“不”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正是由于这种主观性,
“不”往往能够同大部分表示心理的动作以及几乎所有的助动词搭配。比如:
他的父亲不喜欢他。(“喜欢”——心理动词)
你不应该回来的。(“应该”——能原动词)
但是(1)A、(2)A和(3)A由于人称的不同,语意上又有一定的区别。第二人称第三人
称时更侧重于表示说话人对于此事的一种看法和态度。第一人称则是表示一种单纯的主观
性。
而“没(有)”则更多表现的是一种客观性,侧重于对客观情况或者事实的陈述。比如(3)
A中我好久没有吃苹果了,只是陈述我好久没吃这么一个事实,而没有透露出到底是我不想
吃呢还是其他什么原因的信息。能愿动词的客观性和一些表示主观的动作动词以及能愿动词
等存在一定的矛盾。所以,“没”与这些词搭配的时候往往有一定的条件限制。比如,
*他的父亲没喜欢他。
他的父亲没喜欢过他。
第一句不能成立而第二句却可以。
二、时体差异问题
“不”往往用在否定将来时和现在时,而“没”则更多的用在过去时态的否定中。比如,
“我不去。”“不去”这个动作在说话的时候还没有产生。
“我没去。”“没去”这个动作已经成为事实。
从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是对动作本身“去”的否定,而“没”是对“去了”的否
定。
但是,我还发现一些比较特别的例子,好象并不合这一条原则。比如:
我们从前不认识。
他从前不富裕。
表示过去的时间副词“从前”已经限制了整个句子的过去时态,但是,还是可以使用“不”。
三、静态和动态
“不”是对事物性质的静态否定,而“没”是对事物性质变化的否定。比如开头所举的两个
例子:我不老,走得动。衣服不干,不能穿。“不”是对“老”“干”这个性状的否定。而,
我没老,走得动。衣服没干,走得动。这两个句子中“没”是对“老了”和“干了”的否定,
蕴含着“我”由年轻到老的过程,衣服有不干到干的过程。所以,“没”是对一个变化过程
的否定,是动态的否定。再举一个例子:
天没黑。
天不黑。
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出动态和静态否定的区别。
四、几种特殊格式的区别
1、 AXA格式(其中A是形容词)
你身体好不好?
你身体好没好?
第一句是询问身体素质,即一贯的状态。第二句是询问一段过程之后的变化。
2、 XAXB格式。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固定用法,如“不大不小”(表示恰倒好处)“没大没小”
表示应该怎么做而没有怎么做。再如“不清不楚”“没清没清”显然是不同的。在这个格式
中,情况有点复杂,找不到一个很好的标准去分类。
参考文献:
(1) 李晓琪 《现代汉语虚词手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 陆俭明、马真 《现代汉语虚词散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杂志:
(1)李晓琪 “不”和“没” 汉语学习1981(4)
(2)史锡尧 “不”否定的对象和“不”的位置
——兼谈“不”和副词“没”的语用区别 汉语学习1995(1)
(3) 靳焱、倪兰 浅谈否定标记“不”和“没(有)”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社哲版)
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