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水回用技术现状与前景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8.88 KB
- 文档页数:3
2018年1月J o u r n a l o fG r e e n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第2期收稿日期:2017-11-29作者简介:李 勇(1981—),男,硕士,主要从事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工作。
李勇1,刘静2,王文鹏3(1.山东省安丘市环境保护局监测站,山东安丘262100;2.山东省安丘市工商业联合会,山东安丘262100;3.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生物与化工学院,山东青岛266555)摘要:指出了中水回用是解决水资澡短缺的重要手段,是污水资源化的有效方法。
总结了国内外中水回用发展的现状,分析了中水回用处理技术和模式。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前中水回用存在的问题,以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实现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关键词:中水回用;技术;模式中图分类号:X 70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8)2-0049-021 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因此,采取合适的技术来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中水回用便是其中一种高效便捷的措施。
它不仅可以减少污水排放量,降低污水对天然水体的污染程度,而且可以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笔者通过查阅中水回用的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了中水回用现状,总结了现有的技术及模式,探讨了当前存在的问题,旨在为中水回用的研究提供参考,促进中水回用技术的进一步应用与发展。
2 中水回用现状在发达国家,中水回用已作为一项较为成熟的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美国作为世界上中水回用技术应用最早的国家之一,已有8个地区开设了专门的中水回用工厂,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1]。
日本也是中水回用实施较早的国家之一,由于其国土面积狭小、四面环海、淡水资源短缺,故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实行中水回用技术,到70年代已小有规模。
日本政府大力支持中水回用工作,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措施来推进中水回用的发展[2]。
本页面为作品封面,下载文档后可自由编辑删除!环境保护水中回收单位:姓名:时间:城市中水回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探究摘要:水作为血液的主要组成,是人类生存之本。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环境恶化以及资源浪费等问题的客观存在,导致人类生存的根本――水越来越奇缺,限制了整个社会的发展甚至威胁人类生存。
而中水回用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水资源压力,同时更是防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因而针对中水回用的研究备受人们关注和热议。
该文在对城市中水回用现状进行分析与简述的基础上,就城市中水回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城市中水回用现状发展趋势城市是人类生活的聚集地,亦是水资源消耗的重要场所。
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地球上的水资源存储量为13.86亿km2,而其中可供人类饮用的淡水资源却很少,几乎仅占总量的2.35%左右,加之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快速增长,更是加重了水资源紧缺问题。
为了缓解这一困境,实现水资源利用最大化,维护人类生存的基础,城市中水回用得到了快速发展。
1 城市中水回用现状水是生命之本,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在水资源日渐匮乏的今天,受绿色生态理念的影响,城市中水回用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工程,逐步迈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1.1 中水利用价值“中水”一词最早援引于日本,起初被称为“中水道”。
时至今日,历经三十几年的发展之后,中水逐步为社会大众所认知,它是指将收集来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以及雨水等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到去除有机物、重金属离子标准,继而输送至深度处理厂,经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工艺程序处理,达到一定非饮用水使用要求范围的水。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和紧迫,对水资源的需求及要求越来越高。
城市中水回用作为一项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极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水资源短缺现状,为生活、工业、农业等用水开辟了新的水源通道,尤其对于缺水的社会群体而言感触颇深。
另外,城市中水回用还是有效抑制污水排放的绝佳途径,减少了对自然水体的破坏及污染,相对应的水资源环境治理成本也在大幅降低,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可见一斑。
中水回用现状综述摘要:详细介绍了中水回用的基础知识,阐述了国内外中水回用发展现状,并对中水回用处理工艺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水回用技术的现实意义及其前景,指出中水回用技术在我国必将取得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中水中水回用水资源短缺发展现状展望水资源短缺是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为严峻的资源问题之一。
全世界只有人口饮用到合乎标准的清水,13/人口得不到安全用水,缺水的形势日趋严重。
面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全世界都在积极地探索新途径以获取足够的淡水资源。
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污水回用和雨水蓄用的目前普遍受到重视的开源措施,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都能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然而污水回用经常被作为首选方案,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污水就近可得,水量稳定,不会发生与邻相争,不受气候影响。
一、中水回用的概念中水,也叫“再生水”,最早由日本人提出。
人们常把自来水叫做“上水”,将污水叫做“下水”,中水由于其水质处于上水和下水二者之间而得名。
中水的具体定义是指某些污水,如厂矿冷却水、污水处理厂尾水、雨水、生活污水(包括优质杂排水和杂排水两种)等,经过滤料过滤、微滤、纳滤、反渗透等深度处理,得到人们所需要的少于0.1%杂质含量的标准水质,进而满足某种特定的使用要求,可以重复使用的水。
二、国外中水回用现状中水回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已经成为世界不少国家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战略性措施,中水回用满足了部分工农业和城市发展对水的需要。
当前,各国都在开展中水回用技术的实施,美国、日本、以色列等一些发达国家走在了前列。
以色列是在中水回用方面最具特色的国家。
它地处干早和半干早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476扩。
其主要对策是农业节水和城市中水回用。
占全国污水处理总量46%的出水直接回用于灌溉,其余33.3%和约20%分别回灌于地下或排入河道,其中水回用程度之高堪称世界第一。
美国的城市污水处理等级基本上都在二级以上,处理率达到100%。
中水回用的可行性分析与应用前景摘要: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贫乏的国家,随着经济建设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大量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而导致大部分水资源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而中水回用技术是处理污水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本文将对中水回用技术进行介绍,并且结合我国的实情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最后对中水回用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水回用可行性应用前景一、简介中水回用技术1.简要介绍中水回用技术将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成符合中水回用所需达到标准水质的水,第一步要实行月阶段处理,即预处理、生化/物化处理和后处理。
包括调节池和格栅的顶处理过程主要目的是去除污水中存在的可见固体杂质,形成均质的效果的初处理水;生化/物化处理主的目的主要是去除溶解于污水中的有机物,这步是中水回用技术处理中的关键步骤;后处理主要是消毒处理过程,用来保证中水回用生成水的水质安全卫生。
这步流程处理系统现在已经大量且较为成熟的被应用于很多项目之中,具体又可分为月类方法:基本的以混凝沉淀、气浮技和活性炭吸附相结合的方式—物理化学处理法;利用水中微生物的氧化分解作用来吸附污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处理法;使用超滤、微滤或者反渗透膜处理的膜处理法。
二、推广中水回用可行性分析1.中水水源的稳定性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污水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粪便水,属于重污染水,在住宅用水中占20~25%;另外一部分是洗涤用水,通常包括洗衣、洗菜等用水,其排量占污水的75~80%,这部分水污染程度低,可以非常稳定的作为中水水源.2.推广中水应用的迫切性据统计,在全国600多个建制市中,近400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110个城市严重缺水,年缺水量达60亿m3.据专家预测.我国今年的缺水量将达1200亿m3,到2030年缺水量将超过2300亿m3,同时,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水体的污染十分严重,造成了很多的城市水质型缺水.3.中水回用前景广阔目前城镇供水的80%转化为污水,经再生处理,其70%可安全回用于工业冷却、园林绿化、汽车冲洗及居民生活杂用,估算相当于增加城市供水量的50%.这意味着通过污水回用,可以在现有供水量不变的情况下,使城市的可用水量至少增加50%以上.据统计,由于缺水,我国每年受影响工业产值达2000多亿元.如果企业的景观用水、冷却用水等能改用中水,能大大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对于居民来讲,提倡自觉使用中水,是可节省家庭生活开支的一项重要举措.据城镇居民家庭用水结构调查,我国城镇居民每月户均用水8~10吨左右,其中冲厕用水需要3~4吨,如果使用中水冲厕后,仅这一项就能为每个家庭平均每年节水40吨,这将大大缓解我国目前大部分城市供水紧张的现状.4.中水回用能带采可观的效益首先,随着中水回用技术的日益成熟,中水回用量的不断增大,中水回用成本的进一步降低,经济效益将会越来越突出;其次,中水回用一改传统的“开采一利用一排放”模式,对保护有限的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中水合理利用能维持生态平衡,对城市的水资源紧缺状况起到了积极的缓解作用,具有长远的社会效益;再次,中水回用可以提高污水处理厂的经济效益.我国现阶段污水处理费用征收标准较低,大部分污水处理需要政府或企业的补贴才能正常运营.如果中水回用能得到广泛应用,把中水使用费作为污水处理厂运行费用的一项来源,不仅能大大减轻政府和企业的负担,而且能加快污水处理厂自身的建设,提高其现代化水平三、中水回用技术的发展前景1.中水回用是我国解决水资源匮乏的必由之路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极低,目存在严重的时空分布不均,其中81%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致使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缺少情况愈加严重。
中水回用的现状与意义中水主要指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其水质介于上水(给水)与下水(排水)之间,中水回用则是将城市污水进行处理后作为再生资源回用。
城市污水由于水量稳定,基建投资经济,许多国家都将中水回用作为解决缺水问题的优选方案。
因此,开展中水回用工作,显示出了节源和减少污染的双重功效。
国内外应用现状1.国外应用现状国际上,日本、美国等国早已开展污水处理后回用的工作。
美国加利福尼亚已实施卫生间废水处理再利用工程。
在德国的一些城市,地方政府正试验提供处理过的废水冲洗马桶。
中水回用的典型代表是日本,上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使用中水。
1997年底,日本供建筑、建筑物群、居民小区的冲厕或其它非生活饮用的杂用水污水净化设施有1475套,回用水量为0.71亿立方米/a,占城市总供水量(165.5亿立方米/a)的0.4%。
2.国内应用现状我国从1958年开始对城市污水处理与利用的研究。
上世纪60年代关于污水灌溉的研究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上世纪70年代中期进行了城市污水以回用为目的的污水深度处理小试。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北京、西安等缺水的大城市开展了污水回用于工业和民用的试验研究,其中有些城市的不少公共建筑建设了中水回用装置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中水处理工艺中水回用的用途有两种:一种将其处理到饮用水的程度,即实现水资源直接循环利用,适用于水资源极度缺乏的地区,投资高,工艺复杂;二是将其处理到非饮用水的程度,主要用于不与人体直接接触的用水,如建筑中便器的冲洗,绿化浇洒以及消防等方面,这是我们通常所采用的中水处理方式。
中水处理工艺的选择取决于中水水源的水量、水质和使用要求,一般分为:(1)以优质杂排水作为水源的中水处理工艺,其流程如下:原水→格栅→调节池→物化处理→过滤池→消毒→中水(2)以一般杂排水作为水源的中水处理工艺,其流程如下:原水→格栅→调节池→生物处理→沉淀池→过滤池→消毒→中水(3)以生活污水为水源的中水处理工艺,其流程如下:原水→格栅→调节池→二级生物处理→沉淀池→过滤池→消毒→中水中水回用的意义中水回用,即污水资源化。
可行性分析模板[中水回用的可行性分析与应用前景]可行性分析模板[中水回用的可行性分析与应用前景]在当前环保为主题的社会背景下,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了国家的重要政策之一。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中水回用作为一种节约资源,降低环境承载能力的一种措施,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对中水回用进行可行性分析及其应用前景进行探讨。
一、中水回用的定义中水回用指的就是将一部分的废水进行处理后,使其达到再次利用的标准,从而能够再次用于生产、生活等相关领域。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减少对于自然水源的依赖,同时也可以节约大量的资金,降低环境的污染,从而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二、中水回用的可行性分析1、水资源的短缺国内的水资源总量并不丰富,自然水源的逐年减少,城市化的不断发展,都导致了对于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因此,通过中水回用的方式,可以大大减轻国内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并且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与此同时,中水回用也可以减少对自然水源的压力,避免进一步的破坏,保障国家的水资源安全。
2、四大污染控制及可再生资源利用的要求根据国家环保总局2015年发布的《指南,四大污染控制》,对于生产企业环保管控非常严格。
各大企业在生产时必须要达到这四大污染控制的标准,从而实现环保的要求。
而中水回用正是符合了这四项标准的要求,帮助企业降低污染排放和用水成本。
3、技术条件的保证中水处理技术与设备目前已经比较成熟,尤其是随着中国环保产业的兴起,相关技术和设备已经得到了快速发展。
除了一般的生活污水以外,更加重要的是,对于电站、化工厂等中大型企业直接使用、制造用水的清洁要求也变得瞬息万变,针对这些企业需求设计的中水处理设备随之出现,设备多了,采购厂商就会增多,把中水处理技术和设备推广到各个企业中,应该就不会有大问题存在。
三、中水回用的应用前景1、生活领域中的应用大多数国家已经着手进行了实验性的中水回用项目,其中有大量的项目则是在生活领域中应用。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2015年22期 25中水回用现状及发展前景浅析国 徽 焦 健天津中水有限公司,天津 300221摘要:中水回用一方面可以减轻我国水资源短缺面临的压力,为农业、工业和生产生活用水等提供水源,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另一方面又可以有效减轻污水的不合理排放对自然水体和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地降低污水处理的投资,发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可见,实现中水的合理回用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
本文主要对中水回用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中水回用;现状;工艺技术;发展建议中图分类号:X7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780(2015)22-0025-021 导言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能否将有限的水资源合理有效的使用,能否将污水资源化,中水回用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中水回用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是开源节流的有效途径,是我们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有力保障,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2 国内外中水回用现状中水在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应用,在国内已初具规模,但还存在技术落后、资金投入少等问题,需进一步解决。
美国是全世界最早采用中水回用的国家之一。
上世纪50年代,美国污水处理专家就利用模型进行污水深度处理的实验研究,7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处理污水,有数百座城市实现了污水的再生利用。
据统计,美国城市污水的处理等级基本上达到二级以上,污水处理效率可达100%。
同时,美国制定了相当完善的法律法规,涵盖了中水回用的各个方面。
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利用中水,70年代已初具规模;在1991年的“造水计划”中,将污水再生利用技术作为重要的研发内容加以资助,研发了许多污水深度处理工艺,并在现有的工艺基础上加以改良。
建立水再生工厂,对污水进行因地制宜地处理。
日本政府为鼓励中水回用,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措施推广污水回用技术。
以色列是极度缺水的国家,在中水回用方面颇具特色。
中水回用研究报告引言: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短缺问题日益凸显。
目前,全球有许多地区正面临水资源短缺的挑战,其中中水回用正成为一种解决方案。
中水回用是指将经过初次使用后的废水进行处理,然后再次利用于工农业生产或市政用水等方面。
本次报告旨在对中水回用进行研究,探讨其意义、技术和应用前景。
一、中水回用的意义:1.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中水回用可以降低对淡水资源的需求,并减少地下水和河流的开采,以应对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
2.推动可持续发展:中水回用有利于减少污水排放,有助于改善水环境质量。
同时,中水回用也可以节约能源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3.促进经济发展:中水回用可以降低水资源的成本,并为工农业提供可靠的水源,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二、中水回用的技术:1.中水处理技术:中水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包括除去悬浮物、沉淀物、异味和杂质等。
常见的中水处理技术包括物理方法(如过滤、沉淀)和化学方法(如絮凝、氧化)等。
2.中水净化技术:经过初步处理后的中水需要进一步净化,以满足特定的水质要求。
常用的中水净化技术包括反渗透、超滤和紫外线消毒等。
3.中水利用技术:净化后的中水可以用于工农业生产、市政用水和景观水等方面。
中水利用技术包括喷灌、滴灌、景观水体补给等。
三、中水回用的应用前景:1.农田灌溉:中水回用可以为农田提供可靠的灌溉水源,减少对地下水和河流的开采,从而保护水资源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工业用水:中水回用可以为工业企业提供可靠的用水源,降低用水成本,并减少对淡水的需求,促进工业持续发展。
3.市政用水:中水回用可以为城市提供可靠的用水源,减少对地下水和河流的开采,改善水环境质量,并降低用水成本。
结论:中水回用作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一种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中水回用,不仅可以减少对淡水资源的需求,降低用水成本,还可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
北京市中水回用工程现状分析及远景预测摘要:为了缓解北京市缺水的现状、科学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北京市政府积极推行了“用中水替代新鲜水源”这一节水措施。
中水是污水处理厂的二级出水再经过深度处理后得到的水。
中水的用途很广泛,主要有:1.园林绿化用水,包括绿化用水、河湖补水、公园内冲洗厕所和公园内道路冲洗;2.配合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如中水降尘等;3.小区用水,包括冲厕、绿化等;4.中水洗车;5.工业冷却用水。
关键词:价格体系中水回用现状分析远景预测Abstract:The measure of using tertiary treated wastewater, instead of natural water resource,is promoted by Beijing municipalit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lacking of water in Beijing and use the water resource properly. After deeply treatment of secondary treated water from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is called tertiary treated wastewater. It is widely used in many ways. For our present purposes,it is mainly used as: 1.garden virescence water,including virescence water, supplement water for the river and cleanout water for the washrooms and roadways in the gardens; 2. water for integrative environment management,such like dust-alleviation; 3.water used in residential area,including lavatory cleanout water and virescence water; 4.water for car washing;5. industrial cooling water.The project “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wastewater reuse in Gaobeidian Waste water Treatment Plant”is carried out with the aim of tertiary treated wastewater reuse.PhaseⅠwith a capacity of 300,000m3/d was completed in May.2001 and is put into operation now.Treated effluent is given to the First Power Station as cooling water (200,000m3/d) and the SixthWater-source Plant as domestic used water(100,00 m3/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jec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in reusing the wastewater and improving the water-system in Beijing.我国是世界上21个最缺水的国家之一。
中水回用技术现状与前景分析
摘要: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居民小区建设蓬勃发展,生活小区的用水量
和污水排放量越来越大,造成我国水资源危机日益严重。为了缓解水资源危机,提
出了中水回用的再生资源方案,本文主要阐述了国内、外中水回用技术的发展状
况及其未来发展展望。,
关键词:中水回用;现状;前景分析
资源、环境、人口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纪的重大课题,水资源是保障
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地球上水的总量为1L6亿Km3,
而便于人们取用的河水、淡水湖水和浅层地下水等淡水估计约有300万Km3,仅占
总储量的0.02%左右,通常所称的水资源,主要指这部分可供使用的、逐年可以部分
恢复更新的淡水资源。这部分淡水资源虽然在较长时间内可以保持平衡,但在一定
时间、空间范围内,它的数量极为有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1 中水回用的概念
中水回用即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作为城市给水,回用于农
业、工业、市政工程以及生活杂用等方面。是污水资源化、有效地利用水资源的
直接措施。由于用过的水不可避免的受到污染,回用水对象对水质要求又复杂多变,
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回用水对象制定不同的回用水水质标准。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2.1国外污水处理回用的发展概况
中水开发和回用技术近期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美国、日本、印度、英国、南非、
以色列、俄罗斯等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国家均以本国度、区域的特点确
定出适合其国情国力的中水回用技术,使中水回用技术越来越臻于完善。根据不同
的回用目的,污水具有不同的回用方式,常见的有农田灌溉、工业用水、城市非饮
用水浇灌,冲厕,环境修复、非直接饮用性的回用。
在国外每一种水回用的方式都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些应用都是以水处理技术
作为支持的。总之,采取可利用的水处理技术来支持每一种水回用的方式,使水超
过或达到就水质而言非直接饮用的要求,而非饮用水的增加也就直接地增加了供水
量。因此,合适的回用水处理技术的可行性使水回用不受限制。随着膜技术的发展
这将变为现实。膜技术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在二级处理后的膜处理技术,即应用
微滤或超滤,再紧接着应用反渗透的技术其二是应用膜生物反应器。
美国联邦政府设有专门的管理资源再利用机构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有水回
用的专项贷款和基金各个管水的机构各负其责“水区”不以各级政府的行政管辖范
围划分,而是以水的涵盖范围及有利于水的大循环和优化管理而界定,范围可大、
可小。
污水处理的技术由单项技术转变为技术集成。以往是以达标排放为目的,针对
某些污染物去除而设计工艺流程,现在要调整到以水的综合利用为目的,将现有的
技术进行综合、集成,以满足所设定的水资源化目标。美国的回用水标准是各州不
一的,并且针对不同的回用对象所制定的标准也不一样,但标准都很严格。加州执
行的是22号条例,克罗拉多州执行的是84号规范,这些文件都详细地规定了不同
回用对象的水质标准,如用于农业灌溉、工业冷却、市政景观等。克罗拉多州回用
水质的部分指标为大肠杆菌<126个/100Ml;浊度<3NTU;磷<0.6mg(回用于工
业冷却水),氨氮为不可检出(回用于工业冷却水)。
2.2我国污水处理回用的发展概况
我国的污水回用事业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的“六五”期间是起步阶段,一年
的“七五”,“八五”,“九五”,这十五年时间是技术储备、示范工程引导阶段,年以“十
五”纲要明确提出污水回用为标志,国家进入到全面启动的阶段。
2000年的大旱,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中国的水资源问题非常严重,寻找替代水源
被提到日程。以全国城市供水节水会议为契机,以“十五”纲要为标志,污水回用被正
式写入文件,表明全国开始全面启动污水回用,要大张旗鼓把污水变成城市第二水
源。
我国城市污水年排放量己经达到414亿立方米,目前,己建污水处理设施400余
座,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30%,二级处理率达到15%。根据“十五”计划纲要要作为城
市污水回用技术的研究早在“七五”己展开,“八五”在大连、太原、天津和北京等地
建立了9套试验基地。通过系统的生产性和实用性工程研究,提供了城市污水回用
于工业工艺、冷却、化工、石化和钢铁工业和市政景观等不同用途的技术规范和
相关水质标准。大连春柳河回用工程1万m3/d,采用传统深度处理后用于工业,经
多年运行用户反应良好。太原北郊回用水工程1万m3/d,用于太原钢厂直流高炉
冷却水。北京高碑店和天津东郊污水厂分别将1和0.4万m3/d的污水经深度处
理后用于厂内冲洗滤布、绿化及杂用等。天津还有一个120m3/d的回用水站,经
微滤膜处理后用于冲洗汽车。山东枣庄和泰安分别建成3和2mild的回用水工程。
河北邯郸建成6万m3/d回用水工程用于电厂冷却水。最近北京高碑店污水回用
一期工程投产,将20万m3/d二级处理后的污水送到高碑店湖,作为热电厂的冷却
水源,10万m3/d二级处理后的污水送到自来水六厂,利用原有设施处理后,其中5
万m3/d用于东郊工业区,另5万m3/d送至南护城河沿岸,用于公园、道路两岸绿
地、浇洒道路及河湖补水。总的来讲,我国城市污水回用刚刚起步,目前运行的回
用水项目规模除北京外均较小,在1万mild左右,回用的范围也是局部的。目前国
家计委正在天津、大连、青岛、西安和牡丹江五个北方缺水城市建设的污水回用
项目规模有所增大。
3 污水回用的发展方向
从国内外污水回用的发展状况来看,中水回用现己受到比较普遍的重视,许多缺
水地区已经建立了一批技术可靠、管理科学、运行稳定的回用工程。在中水回用
方面,国内外对下列问题给予高度关注。
(1)制定合理的、完善的回用水水质标准
对于污水回用,仍存在一些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不确定因素。由于对污水回用
还没有全面的科学依据,各国制定的回用水水质标准有较大差异。因此深入研究,
制定合理的、完善的回用水水质标准,将大大推动污水回用的发展。
(2)发展高效价廉的污水回用处理技术
完善的污水回用处理技术是促进污水回用进一步发展的保证,目前,常用的污水
回用处理方法有:固液分离絮凝、沉淀和过滤;生物处理好氧生物处理、氧化塘
和消毒;深度处理活性炭、空气吹脱、离子交换、石灰处理、膜工艺和反渗透。
(3)控制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不同生产部门的工业废水性质不同,如含有难于生物降解的有机物、有毒有害
的有机物或有毒有害的重金属等。如果工业废水未处理达标就排放到城市排水管
道,输送到城市污水处理厂后,不但给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带来困难,而且限制了
城市污水的回用。有研究显示,如果工业废水得到有效的处理,则城市污水经二级
或三级处理后,可以不受限制地用于农业灌溉如果工业废水没有得到有效的预处理,
由于潜在的食物链污染问题,城市污水回用于农业灌溉就受到限制。所以必须严格
控制工业废水中各种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浓度,以确保人体健康不受威胁。
(4)集中回用与分散回用相结合
集中回用是在城市污水处理厂内,建设深度处理设施,对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
后回用分散回用是在距离污水处理厂较远的居住区,建立独立的小型污水回用处理
厂,就地回用。与集中回用相比,分散回用可以节约输送管线费用,但增加了污水处
理设施和回用设施的投入,因此选择集中还是分散的回用方式,主要取决于两种回
用方式的成本和效益的比较。
参考文献:
[1]沙萌. 中水回用技术在陕北地区农村给排水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
科技大学,2014.
[2]黄鸽,完颜华. 中水回用技术在高校中的应用及其经济效益的分析[J]. 广东化
工,2010,10: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