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3
农村社会学主要内容
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社会结构、农民群体特征、农村社会变迁及其影响等内容的一门学科。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结构是指农村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农村社会结构有其独特性,包括农民、地主、务农工人等不同社会群体的组成及其地位、角色、权力等方面的研究。
2. 农民群体特征:农民群体是农村社会的主体,研究农民群体特征是农村社会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农民群体特征包括农民的职业、教育水平、收入水平、文化观念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农民群体的组织形式、农民与政府、农民与市场的关系等方面的探讨。
3. 农村社会变迁:农村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着深刻的变迁,农村社会学主要研究这种变迁的规律和影响。
农村社会变迁包括农村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农民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提升等方面的变化。
这些变迁对农村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4. 农村社会问题:农村社会学也关注农村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农村贫困、农民收入低、教育医疗水平相对较低、社会保障薄弱等。
研究农村社会问题有助于制定政策和措施,改善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质量。
综上所述,农村社会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村社会结构、农民群体特征、农村社会变迁及其影响,以及农村社会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这些内容对于了解和改善农村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社会学考研题库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问题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农村社会学考研题目,供参考:1. 农村社会结构的演变:分析中国农村社会结构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过程,探讨其特点及其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2. 农村社会分层:讨论农村社会分层的现状,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分层现象,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 农村社会问题:列举并分析当前中国农村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如土地问题、留守儿童问题、老龄化问题等。
4. 农村社会治理:探讨农村社会治理的模式和实践,分析其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促进农村发展中的作用。
5. 农村社会变迁与现代化:分析农村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探讨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促进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 农村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研究农村社会网络的特点,以及社会资本在农村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7. 农村社会文化:分析农村社会文化的特点,包括习俗、信仰、价值观等,并探讨其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8. 农村社会政策分析:评价当前农村社会政策的成效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9. 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的互动:探讨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城乡差距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0. 农村社会中的性别问题:研究农村社会中的性别角色和性别不平等,分析其成因及对策。
11. 农村社会中的教育问题:分析农村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如何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
12. 农村社会中的环境问题:讨论农村社会中的环境问题,如污染、生态破坏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13. 农村社会中的健康问题:分析农村社会中的健康问题,包括疾病预防、健康教育等,并探讨改善措施。
14. 农村社会中的劳动力流动:研究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点和趋势,分析其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15. 农村社会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探讨信息技术在农村社会中的应用现状,以及其对农村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
这些题目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农村社会学的各个方面,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科生课件:农村社会学一、引言农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农村社会的结构、变迁和发展。
与城市社会学相比,农村社会学更加关注农村地区独特的社会问题和特殊的社会结构。
本文档将介绍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重要理论,以及一些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
二、基本概念1. 农村社会的定义农村社会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社会,相对于城市社会而言。
农村社会的特点包括人口稀少、资源分散、产业结构单一等。
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就是这样的农村社会。
2.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农村社会的结构与变迁、农村社会问题、农村发展与治理等方面。
研究者通过对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经济活动等进行调查和分析,来了解农村社会的特点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三、研究方法1.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农村社会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研究者可以设计一份问卷,通过对农村居民的调查来获取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问卷调查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态度和观念等方面的情况。
2. 深度访谈深度访谈是一种较为详细和深入的调查方法,研究者通过与农村居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价值观念、社会关系等。
深度访谈可以揭示农村社会中一些隐藏的问题和特点,对于理解农村社会的深层次问题非常有效。
3. 实地观察实地观察是研究者直接走进农村社会,亲身体验和观察农村的生活和社会现象。
通过实地观察,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发现和观察到一些研究中容易忽视的细节。
四、重要理论1. 农村现代化理论农村现代化理论认为,农村社会要实现现代化,需要进行农业现代化、农民素质提升、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改革。
这一理论提出了充分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重要途径。
2. 农村社会变迁理论农村社会变迁理论研究农村社会结构和功能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变化。
该理论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农业社会正在转变为多元化的社会结构。
农村社会学必读书籍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社会结构、功能、变迁及其与农村经济发展、政治制度、文化变迁等相互关系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农村社会学的必读书籍:1. 《乡土中国》(费孝通著):该书从乡村社区、家族制度、土地制度、权力结构等方面,深入剖析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特点与结构,是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读物。
2. 《江村经济》(费孝通著):该书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个典型的乡村——开弦弓村为研究对象,描述了中国农村经济的传统模式及其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
3. 《农民的终结》(孟德拉斯著):该书通过对法国农业社会的历史考察,分析了传统农民社会的特点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演变,揭示了传统农民社会的终结和现代农业社会的兴起。
4. 《改造传统农业》(舒尔茨著):该书从农业经济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传统农业的弊端和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改造传统农业的思路和方法。
5. 《小农意识与中国现代化》(袁传银著):该书通过对中国农村社会的深入调查和研究,揭示了小农意识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探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克服小农意识的途径。
6. 《中国农村的过密化与现代化》(黄宗智著):该书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农村过密化现象的成因、特点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提出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思路和途径。
7. 《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徐勇著):该书从政治学的角度,深入剖析了中国乡村治理的特点和演变,探讨了乡村治理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作用和前景。
8. 《中国农民调查》(陈锡文主持):该书是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全面调查和研究,涉及农民生产、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问题,反映了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的真实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以上书籍涵盖了农村社会学的多个方面,包括农村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政治制度、文化变迁等,对于全面了解中国农村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社会学的名词解释
嘿,咱来说说农村社会学哈!农村社会学那可是一门超有意思的学
问呢!就好比是一幅超级大的拼图,每一块都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你想想看呀,农村不就是咱们生活中的一个大舞台嘛!在那里,人
们过着各种各样的生活,有着各种各样的故事。
比如说,农村的家庭,那可不是简单的几个人凑在一起,那里面有着浓浓的亲情和温暖呢!
就像我家隔壁的王大爷一家,他们每天一起劳作,一起吃饭,那种相
互扶持的感觉,真让人觉得暖心。
还有农村的社会组织,那也是五花八门的。
像村里的合作社,大家
一起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这不就跟咱在学校里参加社团一样嘛!大
家齐心协力,朝着一个方向前进。
再说说农村的文化,那可是有着深厚底蕴的呀!那些传统的习俗、
节日,不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农村的天空嘛!就像每年
春节的时候,村里那热闹的景象,舞龙舞狮,鞭炮声声,多有年味呀!
农村社会学就是要去研究这些,去了解农村的方方面面。
它可不是
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而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呢!它能让我们
更好地理解农村,更好地关心那些生活在农村的人们。
咱可别小瞧了农村社会学,它就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对农村
世界的认知大门。
通过它,我们能看到农村的美,也能看到农村的不
足,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去帮助农村发展呀!所以呀,农村社会学真的超级重要的,咱得好好去了解它才行呢!。
农村社会学陆益龙考研重点摘要:一、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1.农村社会学的定义2.农村社会学的范畴二、农村社会结构与变迁1.农村社会结构的特征2.农村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三、农村社会组织与社区发展1.农村社会组织的类型2.农村社区发展的现状与挑战四、农村社会分层与流动1.农村社会分层的特点2.农村社会流动的机制与趋势五、农村社会保障与福利1.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2.农村福利政策的实施与效果六、农村教育与文化传承1.农村教育的现状与问题2.农村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与途径七、农村社会问题与政策建议1.当前农村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2.针对农村社会问题的政策建议正文:农村社会学是一门研究农村社会现象、发展规律及农村社会问题的学科。
本文将从农村社会学的定义、范畴、农村社会结构与变迁、农村社会组织与社区发展、农村社会分层与流动、农村社会保障与福利、农村教育与文化传承以及农村社会问题与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组织、农村社会分层、农村社会保障、农村教育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可以揭示农村社会的发展规律,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其次,农村社会结构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农村社会的经济结构、人口结构和组织结构等方面。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社会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这些变化对农村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次,农村社会组织和社区发展对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社会组织可以有效地整合农村社会资源,促进农村社区发展。
当前,我国农村社区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人口流失、资源短缺等,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此外,农村社会分层与流动也是农村社会学关注的重要问题。
农村社会分层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
当前,农村社会流动的机制逐步完善,为农村社会成员提供了更多的上升空间。
在农村社会保障与福利方面,我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福利政策,如新农合、低保等,旨在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减轻其生活负担。
农村社会学钟涨宝考研知识点农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农村地区的社会组织、社会关系、社会变迁等问题。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农村社会,农村社会是指以农村地区为基础的社会系统,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农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农村社会的组织结构、农村社会的社会关系、农村社会的社会变迁等方面。
首先,农村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农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农村社会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它与农业的发展、社会制度的演变等因素密切相关。
农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农村地区的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一系列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
其次,农村社会学关注农村社会的组织结构。
农村社会的组织结构包括农村社会的组织形式、组织关系和组织机构等方面。
农村社会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农村社区、农村合作组织、农村家庭等。
农村社会的组织关系主要包括农民之间的互助关系、领导与群众的关系等。
农村社会的组织机构主要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基层组织等。
研究农村社会的组织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农村社会的运行机制和内部关系。
另外,农村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农村社会的社会关系。
农村社会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农民之间的亲属关系、邻里关系、乡亲关系等。
农村社会的社会关系具有互助、互敬、互助等特点,这些社会关系对农村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农村社会的社会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农村社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交往。
最后,农村社会学关注农村社会的社会变迁。
农村社会的社会变迁主要包括农村社会的经济变迁、社会结构变迁、文化变迁等方面。
农村社会的经济变迁主要体现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农民的职业转变等方面。
农村社会的社会结构变迁主要包括农村社会的人口结构、职业结构、社会层次等方面。
农村社会的文化变迁主要体现在农村社会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
研究农村社会的社会变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农村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趋势。
农村社会学农村社会学:亦称“乡村社会学”。
以农村社区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形成于20世纪初。
主要研究:农村人口、农副业、交通运输、居民生活、文教卫生等情况;农村社会结构、城乡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随着中国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小城镇、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变革等,已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
农村:一般指农业生产者的居住地。
多为人口聚居的村落,或是散居的田野。
起源于人类由采集、渔猎进入农耕阶段开始定居的原始农业时期。
生产水平逐渐提高,社会分工开始以后,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的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与城市产生差别。
其特征是:人口密度低,居住较分散;大多以农为业,家族聚居,成员间相互协作,多有血缘关系;工商业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相联系,经济文化水平较低,发展缓慢。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兼业农户日见增多,农村与城市的区别逐步缩小。
农村人口:生活在农村社会的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
是构成农村社区的基本条件,也是农村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和体现生产关系的生命实体。
农村人口的状况影响着农村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农村生活:方式广义指农村居民的全部生活、活动方式,包括劳动、消费、闲暇、政治等各方面的生活方式。
狭义专指消费、闲暇生活方式。
世界各地的农村社区因社会发展水平及生态环境等的不同,可概括为发达国家农村生活方式和发展中国家农村生活方式。
农村社会保障:为改善和提高全体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由国家依法建立、政府主导的各种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农民生活保障性制度措施系统。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第二个飞跃的基本条件;是深化乡镇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乡镇企业发展的需要;是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及缓和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也是农村经济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农村社会问题: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影响农村社区居民共同生活的,需经社会成员努力,依靠集体力量才能加以解决的问题。
名词解释---农村社会学1.农村:是指一个动态的历史性范畴,它与作为其参照面出现的城市紧密相联,农村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种文明形态。
2.农村社会学:是指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
3.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是指提倡用自然科学的观点与方法来研究社会。
4.非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即人文主义研究方法,是指强调人文科学的特殊性及其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反对把实证主义的自然科学方法论绝对化。
5.实地研究:也叫田野调查研究,是通过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式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是一种具有定性特征的研究方法。
6.调查研究:是指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谈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某种社会群体的样本那里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法。
7.文献研究:是指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探讨和分析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
8.农业:是指人们利用动植物的生理机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狭义的农业是指种植业或农作物栽培业;广义的农业是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还包括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的产前部门和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部门。
9.农民:是指农产品的生产者和传统定向的乡下人,他们一般比较谦卑,大多是自给自足的(虽然并非完全需要),就是说,他们生产的粮食和其他东西,大部分都是自己消费的。
10.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11.早期社会化:是指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
12.继续社会化:也称为发展社会化,是指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名词解释农民:指在农村地缘基础上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联系而组成的农民社会各类的群体和社会集团以及农村社会群体组织的农村居民。
社会关系:人们在共同的社会过程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思想关系以及其他各种关系的组成。
社会资源: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利用的社会关系,并通过这些关系,人们能够获得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和帮助。
社会资本:行为主体所能动员的,并且有回报利息的社会接触资源,有助于实现目的性行为的工具和行为。
社会问题:指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失调影响到社会部分成员或全体成员的社会生活,破坏社会运行,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
社会控制:(广义)指社会组织体系利用社会规范与之相适应的手段或方式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以及约束,对社会关系进行调解和制约的行为。
(狭义)对社会越轨者施以惩罚或重新教育的手段。
自然差别:指根据某种自然属性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类别。
社会差别:指根据某种社会属性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境况差别。
社会分化: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为一身的社会地位发展为单一功能的多种社会地位。
社会分层:指由于社会分化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有序和等级不同的过程和现象。
社会流动: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由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流动,可以表现为社会角色转变,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
农村社会保障:指由民政部门组织实施情况下,以地方政府为主,一基层社区为依托,由国家社区公民群体以及个人合作兴办,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和个人消费支出集中资金,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向农村社会成员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力者、遭受自然灾害者、经济收入低于贫困县者等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基本生活的需要。
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以利于农村社会安定和农村社会发展的社会制度。
社会变迁:指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人口、人的环境以及道德、法律、宗教、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社会风尚等一切社会现象的突发,急剧的变化或者严谨的缓慢的变化,特别指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和结构的范畴。
农村社会学名词解释序章1.农村社会学:农村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是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来研究农村静态的社会结构、特征及均衡机制和农村动态的社会变迁特点及规律的科学。
2.社区研究:社区研究指的是通过研究社区的人口状况,特定生活环境和社会条件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研究某一社会问题的分布、状况、原因、沿革等,社区研究小可- -村一-居,大可一-省一市,重点放在整体研究上。
3.田野调查:被公认是人类学学科的基本方法论,也是最早的人类学方法论。
它是直接观察法的实践与应用,也是研究工作开展之前,为了取得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前置步骤。
4.结构分析:强调分析的总体性,即一个社会每个生产生活的片段,都应回归到社会总体结构的基本特性上去强调构成结构的每个环节的特性,着力寻找总体结构的每个位点的分布及其相关特征。
5.机制分析:是指通过系统的思路或过程的思路来考察一个现象或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看看它究竟是通过一种什么样的逻辑转化到另一种逻辑那里去,或从哪个点出发逐步过渡到其他的方向上去。
6.定性研究法:指的是根据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和在运动中的矛盾变化,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来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或角度进行定性研究,要依据一定的理论与经验,直接抓住事物特征的主要方面,将同质性在数量上的差异暂时略去。
7.定量研究法:即采用问卷调查或结构式访谈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某种社会群体的样本那里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法。
8.文献研究法:即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探讨和分析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社会现象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1.农村生活委员会:1908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下令成立以贝利为首的农村生活委员会专门对农村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改委员会于1911年向国会提交了一份包括教育、土地保护、劳动力、技术、妇女负担等内容的调查报告,提出改善农村状况的政策建议。
什么是农村社会学: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包括农村社会结构方面的研究、农村社会变迁方面研究、农村社会问题的研究三部分内容。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社会研究方法论、一般研究方法和具体技术三个层次。
(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两种方法)社会学调查研究一般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研究准备阶段;第二阶段是研究实施阶段;第三阶段是研究总结阶段实地调查,也称为田野调查,是农村社会学家最为常用的方法,研究者通过亲自深入农村进行观察来收集资料。
(社区类型比较法,也称为模式比较方法)社区追踪调查,指在不同时期对同一社区的调查研究。
对同一对象的追踪研究可以是同一研究者,也可以是其他研究者,亦可以是二者交替进行。
问卷调查,即研究者利用根据调查目的而事先设计好的一份问题表格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问卷设计、抽样、调查实施、统计分析)问卷调查优点:1、问卷调查可不局限于对单个村落社区的个案研究,能够在更大范围的农村地区开展调查;2、其次,当采用科学的抽样方法的时候,问卷调查的结果对总体情况具有更强的推论性;3、再次,问卷调查可以发现社会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有利于从中找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4、最后,问卷调查所花费的时间一般来说也比实地调查短。
缺点:1、由于问卷调查采用事先编制的问卷来收集资料,因此问卷必须能够满足研究的需要,这对前期的研究设计就有了更高和更严格的要求。
2、问卷不是随意制定的,研究者应对研究主题有全面的深入的认识,明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调查任务,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完成一项好的问卷调查。
3、由于调查问卷是结构化的,在此过程中难以对已经设置的问题加以更改,所以依靠问卷收集到的信息总是有限的,并且不恰当的提问和不准确的答案设置也会产生错误的调查结果,使研究者原本希望得到的信息被扭曲。
学习农村社会学有什么意义:a\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b\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农村和谐社会;c\丰富了社会学本土化知识。
农村社会学重点
农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农村社会的结构、关系、变
化和问题。
以下是农村社会学的重点内容:
1. 农村社会结构:研究农村社会的组织结构,包括家庭、亲属关系、村庄组织等。
重点关注农村社会的层级关系、角色分工和权力结构。
2. 农村社会变迁:研究农村社会的变化过程,包括农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重点关注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和转型
过程。
3. 农村社会问题:关注农村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农民生计
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老龄化等。
重点关注农村社会的社会
保障和公共服务。
4. 农村社会关系:研究农村社会的互动关系,包括社会网络、社会
资本和社会信任等。
重点关注农村社会的互助和共享机制。
5. 农村社会文化:研究农村社会的价值观念、信仰体系和文化传统。
重点关注农村社会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变迁。
以上是农村社会学的重点内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更好
地理解和解决农村社会的发展与问题。
农村社会学第一章何为农村社会学?第一章何为农村社会学一、农村社会学定义农村 + 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是一门区域社会学,与城市社会学对应。
农村社会学是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
二、农村社会学的产生农村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
1894年,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C.R.亨德赫在校内开设“美国农村生活的社会环境”课程——前奏。
1908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下令组织以H.贝利为首的农村生活委员会,开展农村问题研究——它源于美国当时农村实际社会需要并完全由实践所定向的第一种研究途径。
被认为是农村社会学诞生的第一个里程碑。
1916年北达科他州立大学的G.M吉勒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农村社会学》教科书。
1923年吉勒特又出版了第二本——《农村社会学》,1929年,哈佛大学的P.索罗金和G.齐美尔共同出版了《乡村——城市社会学原理》一书,第一次明确提出应该在与城市相比较中研究农村社会的主张。
三、农村社会学的传播与发展农村社会学在美国诞生后,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亚洲如拉丁美洲、欧洲,农村社会学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得到长足的发展。
四、乡村建设运动1、乡村建设运动的社会背景1840年后,中国日益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我国民族经济陷于停滞与破产的境地。
农村的自然经济逐步遭到破坏,农民不断从土地上游离出来,又不能被新的生产方式吸收,成为绝对贫困的一群。
代表人物陈翰笙(1897~2004),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农村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
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的创始人。
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研究中国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以第一手的农村调查材料论证中国农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指明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
2004年3月13日逝世。
乡村建设运动的社会背景20世纪20-30年代,在农村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与苏区土地革命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国民党统治区内不少不满于现状的知识分子,一方面不赞成对中国农村实行资本主义改造,另一方面又不赞同或不敢主张革命,他们希望通过改良,找到第三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