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重构与慢性心力衰竭
- 格式:pdf
- 大小:125.98 KB
- 文档页数:3
阿利吉仑对心力衰竭代谢重构的影响罗时珂;周序锋;谢东明【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15(044)021【摘要】目的探讨直接肾素抑制剂阿利吉仑(AL)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代谢重构的影响.方法健康纯系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即对照组、异丙肾上腺素(ISO)组(采用腹腔内注射ISO复制慢性心力衰竭的动物模型)、贝那普利(BH)组(在给予BH的基础上建立ISO复制慢性心力衰竭的动物模型)和AL组(在给予AL的基础上建立ISO复制慢性心力衰竭的动物模型),干预时间4周.心脏超声检测检测各腔大小及心功能,HE染色光镜下观察大鼠心肌形态学改变,检测脏器指数变化,测定各组大鼠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Western blot 法测定大鼠心肌组织中金属蛋白酶(MMPs)、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TIMP)的蛋白表达水平,测定MMPs/TIMPs比值.结果与ISO组及BH组相比AL组大鼠心肌病理形态、左室大小、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改善,PRA、AngⅡ水平及MMPs/TIMPs比值均降低(P<0.01).结论在慢性心力衰竭的进展过程中阿利吉仑由于能降低PRA,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阻断作用更充分在改善心功能、抑制心室重构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总页数】4页(P2887-2889,2894)【作者】罗时珂;周序锋;谢东明【作者单位】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二科,江西赣州341000;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二科,江西赣州341000;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二科,江西赣州3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3【相关文献】1.有氧运动对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病人心室重构及血脂代谢的影响 [J], 谢勇;张丽华;伍先明;廖日红;李秋红;郭悦劼2.卡维地洛联合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构及能量代谢的影响[J], 崔振川; 周松; 狄宁宁; 孙云静; 崔江漫3.黄芪甲苷对阿霉素诱导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心室重构及心肌能量代谢的影响 [J], 张梦;全毅红;郭明星;甘盼盼;刘畅;黄芳4.参芪益心汤对CHF(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代谢重构的影响 [J], 赵志成;王颖5.益气化瘀汤辅助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微血管损伤和心室重构及代谢重构的影响 [J], 陈远园;刘庆生;彭伟献;吴迦勒;王国栋;俞梦盈;赖东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改善心肌能量代谢药物[慢性心衰心肌能量代谢调控与运动]摘要:心肌能量代谢(MEM)障碍与慢性心力衰竭(CHF)发生发展相伴,与病理性心肌肥厚及心功能异常密切相关。
剖析了CHF病人的MEM特征,综述了CHF的MEM信号分子及调控通路的研究进展,以及运动干预对CHF患者的MEM 相关信号调控通路的影响。
心肌中AMPK、PGC-1α、PKB/Akt及HIF-1α等通过多条通路,相互协调地调控MEM。
针对CHF的运动干预可影响心肌代谢信号分子,对缓解CHF的能量代谢障碍可能有重要作用,这将是防治CHF的新思路。
关键词:运动生理学;心血管疾病;慢性心力衰竭;心肌能量代谢调控;运动干预;综述中图分类号:G80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4-0108-05Chronically failing myocardial energy metabolism regulation and exercising HUANG Zhi-guan,HAO Xuan-ming(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Abstract: Myocardial energy metabolism (MEM) disorder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 are concurrently happening and developing, closely related topathological myocardial hypertrophy and cardiac dysfunction. The authors dissected the MEM characteristics of CHF patients, and gave an overview of progress made in researches on CHF patient’s MEM signaling molecules and regulating paths, as well as the effects of exercising intervention on CHF patient’s MEM related signal regulating paths. In cardiac muscle AMPK, PGC-1α, PKB/Akt and HIF-1α regulate MEM harmoniously via multiple paths. Exercising intervention of CHF patients may affect MEM signaling molecules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abating CHF patient’s MEM disorder, which will be a new idea for preventing CHF.Key words: sports physiology;cardiovascular disease;chronic heart failure;myocardial energy metabolism regulation;exercising intervention;overview据估计,全世界CHF(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近2 300万人,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高,造成庞大的社会经济损失,已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病症[1]。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7年8月第9卷第8期 Chin J Evid Based Cardiovasc Med,August,2017,Vol.9,No.8•1023 ••综述 •慢性心力衰竭心肌能量代谢重构的研究现状季朝红1,王智慧2,秦智峰1,张静1作者单位:1 130041 长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 2130011 长春,一汽总医院电诊科通讯作者:张静,E-mail:zhj_yuan@ doi:10.3969/j.issn.1674-4055.2017.08.45心力衰竭(心衰)心脏能量代谢重构的过程主要包括能量底物利用的转变、线粒体代谢转变以及心肌信号因子调节能量代谢的转变等,通过相应靶向药物治疗,可改善心肌功能,延缓心衰的进展。
本文就慢性心衰心肌能量代谢重构的机制及相关药物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心脏是机体耗能最大的器官,充足的能量供应是维持其自身需求与泵血功能的正常保证。
心衰是心肌能量供应不足或代谢失衡所致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2004年Van Bilsen提出能量“代谢重构”的概念,即衰竭的心脏能量代谢途径发生改变,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的现象[1]。
1 慢性心力衰竭心肌能量代谢重构的机制ATP是心肌组织唯一能够直接利用的能量形式,正常心肌利用的ATP有95%以上来自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少部分来自糖酵解。
线粒体ATP主要有游离脂肪酸和葡萄糖的氧化产生,研究显示心肌葡萄糖和游离脂肪酸代谢之间存在“交叉对话”,可在各种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相互调节[2]。
在心衰早期,心肌能量底物代谢基本保持正常;而在晚期或终末期,心肌脂肪酸氧化会明显下调,底物代谢从优先利用脂肪酸向利用葡萄糖转变,即向“胚胎型代谢模式”转变[3]。
磷酸肌酸(PCr)作为线粒体能量转运的工具,PCr/ATP比值的下降程度与心衰患者的症状及预后密切相关[4]。
1.1 心肌脂肪酸代谢的变化特点 心衰时,脂肪酸摄取的肉碱脂酰转移酶Ⅰ(CPT-1)及β氧化的中链乙酰辅酶A脱氢酶活性下调,导致脂肪酸氧化率降低。
心力衰竭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及干预机制祝善俊随着慢性心力衰竭(CHF)神经激素学说的建立和相应治疗策略的应用使得CHF的预后有了很大改善。
但神经激素学说尚不能解释CHF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问题,抑制神经体液因子的治疗策略也不足以完全控制CHF病程的进展。
近年来逐渐认识到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紊乱在CHF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由此诞生的CHF代谢疗法也正在兴起。
本文对正常心肌代谢、CHF时心肌代谢的改变、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在CHF病程进展中的作用以及CHF代谢疗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概述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冠心病治疗水平的提高,CHF的发病率和患病率逐年增加,造成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CHF的治疗经历了传统的改善血流动力学和抑制恶性神经体液因子两大重要的阶段,CHF的死亡率显著降低,但目前的治疗仍不能最大程度地控制CHF的病程进展和死亡。
近年来逐渐认识到,心肌细胞代谢在CHF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者们逐渐认识到CHF是一种慢性代谢病,底物利用障碍、能量缺乏在CHF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每一次对发病机制认识的进步,都将带来治疗上的拓展。
目前认为,心肌能量代谢有望成为CHF的治疗靶点。
本文就正常心肌代谢、心肌代谢异常在CHF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以心肌代谢异常为靶点的代谢疗法的新进展作一阐述。
2 正常心肌能量代谢正常心肌能量代谢是指心肌利用底物合成能量物质,以及储存、利用能量的全过程,三磷酸腺苷(ATP)是心肌直接利用的能量形式。
正常心肌ATP的产生>95%来自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少量来源于糖酵解。
心肌能量来源的底物主要是游离脂肪酸(FFA)和葡萄糖,正常心肌活动所需能量的60-90%来源于FFA,另外10 - 40%来源于葡萄糖。
2.1 脂肪酸代谢心肌对FFA的摄取首先决定于血FFA浓度。
血FFA主要来源于脂肪细胞中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对甘油三酯的分解。
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对心室重构的抑制作用作者:任海军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9年第06期【摘 ;要】芪苈强心胶囊对于患有心力衰竭的患者来说,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药物,许多患有心力衰竭的患者,他们都服用这种药物,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芪苈强心胶囊它的主要成分其实是一种中药,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利水消肿,其实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对心室重构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通过一定的作用机制,可以有效的起到抑制作用。
本文就对其抑制作用进行详细的说明,从芪苈强心胶囊的作用出发,对其抑制作用进行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芪苈强心胶囊;慢性心力衰竭;心室重构;抑制作用【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6-0145-021 慢性心力衰竭的现状及症状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为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
近期内心衰的发病率仍将继续增长,正在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病症。
尤其是在最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患有各种各样的疾病,这些疾病对于患者的生命健康都会造成一定的危险,而心血管疾病是最常见的一种疾病。
慢性心力衰竭最常见于老年人,尤其是患有三高的老年人,他们更容易引发一些心血管疾病。
在最近几年,一些数据表明,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在逐年增加。
由此可以看出,慢性心力衰竭它的危害性。
目前已明确,导致心衰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肌重构。
心肌重构是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分子和细胞机制造成心肌结构、功能和表型的变化。
其特征为:①伴有胚胎基因再表达的病理性心肌细胞肥大,导致心肌细胞收缩力降低,寿命缩短;②心肌细胞凋亡,这是心衰从代偿走向失代偿的转折点;③心肌细胞外基质过度纤维化或降解增加。
在日常生活当中,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呼吸困难、水肿、乏力,但上述表现并非同时出现。
一般均有代偿性心脏扩大或肥厚及其他代偿机制参与,常伴有静脉压增高导致的器官充血性病理改变,可有心房、心室附壁血栓和静脉血栓形成。
慢性心力衰竭心肌细胞的代谢重塑尽管最近几十年中,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治疗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在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中心肌细胞的代谢重塑起着关键性作用。
目前,心肌细胞代谢重塑的特点和机制仍不清楚,可能与心肌细胞代谢底物的变化和代谢能力下降有关。
在心力衰竭的早期阶段,新陈代谢能量来源于脂肪酸的氧化,来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利用。
随着心力衰竭的发展,不断增加的肾上腺素水平和胰岛素抵抗再次激发了大量脂肪酸的吸收和氧化。
1 前言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心室收缩或者舒张功能障碍造成心脏结构和功能紊乱导致复杂的临床综合征。
在发达国家,大约1%~2%的成年人为慢性心衰患者,70岁或者更大年龄的人群中,慢性心衰的患病率>10%[1]。
考虑人口老龄化和不断提高的医疗条件,花费将不断增加。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體拮抗剂、醛固酮拮抗剂、再同步化治疗被广泛应用临床并取得显著的效果。
然而,每年慢性心力衰竭的死亡率仍>10%[2]。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在CHF病理生理学中代谢重塑起着关键性作用。
2 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2.1神经激素和心室重构CHF的经典机制包括神经激素和心室重构。
迄今为止,神经机制包括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通过增加水和钠潴留、外周血管收缩、心肌收缩力增强、炎症介质的激活来维持心输出量。
这些生物活化分子的过度表达对心脏和血液循环产生有害的影响,从而促进心衰的进步发展。
心室重构是在CHF发展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它包括三个方面:①心肌组织的重构,包括左心室的重量、外形、体积等[3]。
②心肌细胞重塑包括心肌细胞肥大、心肌细胞的收缩性降低、进行性坏死、细胞调亡等病理变化。
③亚细胞重塑包括不同程度生化分子和各种亚细胞器的分子结构,例如细胞外基质、肌纤维膜、肌质网、肌原纤维、线粒体、能量代谢和细胞核[4]。
2.2心肌代谢重构Decherd等[5]提出了能量匮乏的概念,指出心衰细胞里面的三磷酸腺苷、肌酸磷酸、肌酐不同程度的减少。
・专家论坛・代谢重构与慢性心力衰竭祝善俊(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重庆400037)关键词:心力衰竭,充血性;能量代谢;线粒体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0126(2007)0620361203正常的心脏能量代谢是保持心脏内环境稳定和组织结构不断更新的物质基础,对维持心脏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研究表明,肥厚和衰竭的心肌伴随着能量和底物代谢的改变,包括高能磷酸键含量、线粒体功能的改变和底物利用向葡萄糖转化增加。
这些代谢改变既能反应出心肌能量需求增加,也反应出产生充足A TP 的能力受损,或两者兼而有之。
现就心室重构时的能量代谢改变及其机制在心力衰竭(心衰)中的意义作一综述。
1 正常心肌能量代谢与心功能的关系心脏是个高功能、高耗能、高耗氧器官,人心脏24h 可消耗35kg 的A TP ,耗能比心脏重量高100倍,因而耗氧量也多。
但心肌细胞内的A TP 浓度非常低。
成年哺乳动物心室组织A TP 含量约为5μmol/g (湿重),等价于3~3.5μmol/g 心肌蛋白,这个数量的A TP 仅能维持50次的心跳[1]。
因此,心肌细胞必须不断再合成A TP 以维持正常的泵功能和细胞活力。
另外,心肌既不能大量储存脂肪和糖原,也不能储存很多磷酸肌酸。
因此,心衰患者其原因不论是由于血流动力学负荷过度,神经体液激素激活,功能性心肌丧失或瓣膜异常所致等等,均使心肌负荷持续增加,心肌能量消耗增多。
研究还表明[2],心脏的正常收缩及舒张有赖于Ca 2+和其他离子的有序同步地交换,存留于心肌细胞的某些关键部位。
如心肌细胞缺乏能量,使这些活动受到干扰,进一步影响心肌舒缩。
另外,心肌肥厚是个重要的适应过程,而心肌能量匮乏,这就造成肥厚心肌向心衰发展。
据Katz [3]的观点,心衰时心肌工作异常的发生有两个基本机制,一是基因表达异常,再一个则是能量代谢异常。
心衰后也可导致心肌代谢异常,后者又必然促进心衰的发生发展,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调节心脏的能量代谢有可能成为心衰治疗的一种新方法。
2 衰竭心脏代谢重构机制2.1 心脏底物利用的转变 正常情况下,脂肪酸氧化和葡萄糖转化分别占心肌能量需求的65%和30%。
由于脂肪酸是心脏能量主要来源,因此脂肪酸氧化的改变较其他氧化途径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更重要。
临床研究显示心衰患者左心室脂肪酸沉积减少,摄取存在显著不均一性[4]。
后来进一步确认,不同原因引起的心肌肥厚或扩张型心肌病,都存在心肌脂肪酸摄取不均和利用减少[5]。
重度心肌肥厚长链脂肪酸利用障碍,可损伤线粒体膜,使棕榈乙酰辅酶A (CoA )合酶和卡尼丁棕榈酰转移酶2Ⅰ(CP T 2Ⅰ)之间的功能连接受到影响,进一步导致线粒体摄取脂肪酸异常。
衰竭心脏的脂肪酸氧化酶、长链脂酰辅酶A 脱氢酶(L CAD )和中链脂酰辅酶A 脱氢酶(MCAD )mRNA 、蛋白表达降低, 祝善俊,1956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军医系,现任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心力衰竭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研究方向:(1)心力衰竭患者心肌结构和心功能及其相关调控因素的研究;(2)心力衰竭心肌重构的分子机制的研究;(3)心肌重构和功能异常干预靶点的研究。
先后共培养硕士生、博士生40余名,曾担任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临床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分子心脏病杂志、心脏杂志、岭南心血管病杂志、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等9种杂志的顾问、编委。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项,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省部级一、二等奖各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二主研人)。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
主编专著2部:心力衰竭基础与临床(2001年出版),心力衰竭治疗进展(1989年出版)。
参编心脏病学专著13部。
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但不伴糖酵解酶磷酸甘油醛脱氢酶mRNA的表达下调。
然而,也有发现心衰时心肌脂肪酸摄取和利用无异常,甚至有脂肪酸摄取增加的报道[6]。
尽管这些研究存在矛盾,但更进一步的研究已发现左心室质量增加和脂肪酸氧化率降低之间存在紧密关联。
2.2 线粒体功能障碍 线粒体是心肌细胞能量产生的主要场所,在维持细胞正常的能量代谢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心肌高能磷酸盐含量的减少说明线粒体功能可能有所减退。
心肌线粒体氧耗率在心肌梗死(心梗)后心衰动物模型中显著降低,在缺血性和扩张型心肌病的移植心脏也发现了同样现象。
此外,心衰动物模型和终末期心衰患者的心肌呼吸链酶复合体Ⅰ~Ⅳ的含量和活性均降低[7]。
心梗后心室重构伴心功能减退时,梗死区心肌线粒体A TP合酶的α、β和OSCP亚基表达减少且分布不均。
这些都说明心衰时线粒体氧化呼吸功能减退,能量产生减少。
目前发现衰竭心脏mtDNA的突变率增加,包括线粒体t RNA基因的病理性突变,突变的线粒体基因逐渐积累,可影响线粒体蛋白的合成及呼吸链相关复合体的活性,导致线粒体功能异常和心衰的发展[8]。
多数研究认为线粒体氧化磷酸化障碍发生在心室重构晚期和进展性心衰时,而不是早期表现。
2.3 心肌高能磷酸盐的改变 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不断再合成A TP是维持心脏功能所必需的。
肌酸激酶2磷酸肌酸(C K2PCr)的穿梭作用及腺苷酸转运体(AN P)确保了A TP从线粒体向心肌细胞基质内的传输。
临床研究发现在代偿性心肌肥厚及心衰时均存在心肌能量代谢障碍,无论伴或不伴有A TP 含量的减少,其心肌PCr含量都是降低的,结果导致能量储备指数PCr/A TP比值降低,PCr/A TP比值与心衰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具有判断预后的价值[9]。
在心梗后左心室重构伴射血分数下降的动物模型中,梗死周围心肌A TP水平降低,PCr向A TP 的转化率降低。
但也有在心肌肥厚阶段PCr/A TP 比值无改变的报道,可能与心肌肥厚的程度不同有关,轻中度肥厚的心肌组织,静息时PCr/A TP比值与正常心肌无差异。
肥厚和衰竭心脏的高能磷酸盐含量改变的同时伴总C K活性的减弱和(或)C K异构体分布的异常。
PCr含量减少,C K活性减弱,后者使衰竭心肌能量产生、储备和利用的能力均减退,并减弱心肌对收缩性刺激的反应能力[10]。
最近对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研究发现,其PCr/A TP 比值降低与疾病表现的严重程度无关,说明能量代谢异常是疾病的共同特征和早期敏感指标。
高能磷酸盐代谢异常(产生减少、耗能增加、效率降低)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确。
2.4 脂肪酸氧化和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PPARs)受损 脂质代谢产物激活几种核受体转录因子的方式,类似于类固醇激素对核受体的激活,在不断变化的底物环境中,这些转录因子迅速与基因表达耦联,其作用通常需要辅助激活因子蛋白的参与。
这些转录因子,研究最广泛的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 R)家族受体,由3种亚型组成:PPA Rα、PPA Rβ和PPARγ。
PPA Rs在代谢重构中起着重要作用,将心肌细胞暴露于脂肪酸并通过PPARα引起参与脂肪酸摄取和代谢的蛋白的基因编码共同上调。
这些数据表明肥厚和衰竭心脏脂肪酸氧化减少,是由于PPARα活性降低而引起参与脂肪酸运输与代谢的基因表达下调的结果。
PPARα,β/δ和γ都与维甲酸X受体(RXR)形成二聚体,并且PPAR/RXR异源二聚体能与DNA序列结合形成过氧化物酶体应答元件(PPRE)。
PPA R 受体3种亚型在组织与组织间的表达水平是不一致的[11]。
在未受损伤的心脏,3种亚型都存在, PPARα和PPARβ/δ的RNA含量较PPA Rγ要高得多。
不同病理状态下,PPAR受体亚型的表达水平是可以变化的。
衰竭心脏PPARα和RXRα在RNA水平和蛋白水平都是降低的。
PPARα/RXRα复合体功能降低很好地解释了这种情况下,参与脂肪酸代谢的基因表达水平降低的现象。
目前仍需确定PPAR介导的代谢基因下调,在最终导致心衰的过程中是早期还是晚期的现象。
PPAR/RXR转录活性也受多种共阻遏蛋白和共激活蛋白的调节。
在心肌组织大量表达的PPARγ共激活体(P GC21)可作用于核呼吸因子(N RFs)和控制线粒体新生的转录蛋白,因此P GC21可以完美地保持脂肪酸氧化能力和线粒体新生的平衡。
骨骼肌超表达P GC21既能增加脂肪酸氧化率又能增加线粒体数量,心脏P GC21缺乏加速了心衰进展,提示这种辅助调节物可能有心脏保护作用。
3 代谢重构在心衰中的治疗意义心衰是一种慢性和发展性疾病,促发心衰的因素有很多,神经激素学说及炎性细胞学说虽然能够解释心衰发展的许多问题,而且在此基础上已开发了一些治疗药物,但是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表明神经激素学说还不能完全解释心衰发展的所有问题。
现有的药物治疗虽然有助于稳定心衰,甚至可以逆转某些心衰病情的进展,但是大多数心衰患者病情仍有发展。
这也证明了心衰病理生理过程的复杂性。
Van Bilsen 等[12]提出代谢重构的概念,即由心肌细胞糖类和脂肪等物质代谢紊乱引起的心脏能量代谢途径改变,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的现象。
心脏是一个高活动、高能量消耗的器官。
无论心肌舒张或收缩都需要充足的能量供应,当心脏的能量代谢异常时,则使左心室收缩功能进行性恶化。
临床研究表明,与正常心肌相比,衰竭心脏的心肌细胞内A TP 含量降低,线粒体功能障碍,游离脂肪酸氧化增多,而碳水化合物氧化减少,碳水化合物氧化速率降低和游离脂肪酸氧化速率升高,促进了心衰患者心肌功能障碍进展。
当心脏更多地利用葡萄糖和乳酸,而非游离脂肪酸时,心脏的收缩功能增强。
此外,血浆中游离脂肪酸浓度的升高,特别是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对缺血的心肌有害。
近期的一些临床研究表明,使衰竭心脏的能量代谢由优先利用脂肪酸而向更多的利用碳水化合物转换,从而能够改善心脏收缩功能,并减慢泵衰竭的进展。
4 心衰时的心肌能量代谢治疗由于能量代谢的异常可促进心衰的发生,心脏能量代谢药物可作为心衰的辅助治疗。
与传统治疗不同,心肌能量代谢治疗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不大,其能量增加不是通过降低心肌耗能和改善血流增加氧供而获得。
心衰患者,特别是应用利尿剂,可能会出现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缺乏,目前已有几种营养补充药物被提议用于心衰的临床治疗[13]。
心衰代谢药物选择如下:(1)曲美他嗪(TMZ ):用于缺血性心肌病引起的心衰,作用机制为间接增加葡萄糖氧化,降低脂肪酸引起的氧耗。
TMZ 可阻断脂肪酸氧化,进而活化丙酮酸脱氢酶(PD H ),增加葡萄糖氧化使A TP 合成效率提高,最终增加心肌底物利用,改善心脏机械功能。
(2)L 2卡尼丁:主要用于扩张型心肌病心衰,L 2卡尼丁是脂肪酸代谢的必需辅助因子,作用机制为将堆积的CoA 转入线粒体,促使心肌由无氧酵解为主重新回到以脂肪酸氧化为主,使细胞内能量代谢恢复正常,同时,L 2卡尼丁可减少游离脂肪酸、长链脂酰L 2卡尼丁等有害物质在心肌细胞内堆积,预防和减轻心肌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