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华裔科学家获得者
- 格式:doc
- 大小:24.21 KB
- 文档页数:20
美籍华人崔琦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98年华裔美籍科学家崔琦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获此殊荣的第六位华人1998年10月13日,华裔美籍科学家崔琦因发现逊电子在强磁场、超低温条件下互相作用,能形成某种特异性质的量子流体,获得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继1997年朱棣文之后登上诺贝尔殿堂的第六位华人。
崔琦,1939年生于河南,已入美国籍。
196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1982年起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他于1984年获得了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奥列佛·伯克利奖,1998年还获得了世界著名的本杰明·富兰克林物理奖。
1998年12月,他对采访他的记者谈了治学为人之道:崔琦认为,“获得成功,要有一定的运气和时机,但勤奋是基础。
”他说,他每年都要带二三十个研究生,他们都很刻苦,往往把别人花在舞会上的时间花在了实验室,周末不休息,一天工作10至12小时是常有的事。
一般人看来,学物理非常枯燥,不容易出成果,与学法律与商业的人相比,也挣不到大钱。
但崔教授有自己的见解。
他认为,搞物理研究只要投入,就会趣味盎然,每当有新的发现,哪怕是很微小的发现,也会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崔琦还说,要想成功,千万不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我常常鼓励学生们往前看,相信自己从事的是对人类有用的事业。
”他说,“如果只为一日三餐,并不需要去做研究,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便可达到目的。
做学问可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能对别人有用。
”崔琦指出,在相信自己的同时,还要相信别人。
只有向别人敞开你的胸怀,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帮助。
做到这一点对于远离故土到异国他乡求学的中国人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他们要承受比别人更大的压力,如果不能与周围的人接近,很容易陷入孤立。
崔琦谈到他的那些来自中国名牌大学的一流学生时说,“他们的考试成绩非常好,但我告诉他们,做学问可不是做作业,那只是重复前人做过的事。
”他打了一个比喻,就像在旷野或森林中寻找回家的路一样,需要有开创性的探索精神。
曾获得诺贝尔奖的八位华人科学家1957年因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衡,从而导致有关基本粒子的重大发现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T sung-Dao Lee,1926年11月24日-),美籍华人物理学家。
1957年,31岁的他与杨振宁一起,以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的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
李政道和杨振宁是首两位获诺贝尔奖的中国籍人士。
李政道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江苏苏州,李政道曾在苏州东吴附中,江西联合中学等校就读。
因抗日战争,中学未毕业。
1943年在贵阳以同等学力考入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物理系,走上物理学之路。
1944年日军进入贵州,浙江大学停学。
1945年转学到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为二年级生。
1946年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教授。
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与合作者一起从事统计物理的相变以及凝聚态物理的极化子的研究。
1953年,他任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工作是在粒子物理和场论领域。
三年后,在他29岁时,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多年的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
1984年获得全校级教授这一最高级职称。
至今他仍活跃在物理研究的第一线,不断发表科学论文。
李政道于1962年加入美国国籍。
自从1970年代初,他和夫人秦惠莙开始回中国访问,他为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做了很多贡献。
他向有关方面建议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促成中美高能物理的合作,建议和协助建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议成立自然科学基金;于1980年代设立CUSPEA考试,对优秀本科毕业生提供奖学金赴美攻读物理学博士;建议建立博士后制度;成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的近代物理中心等学术机构。
1996年11月29日李政道的夫人秦惠莙因患肺癌离开人世。
为纪念夫人,1997年李政道及其亲友捐赠30万美元“秦惠莙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简称莙政基金。
莙政基金现支持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苏州大学、兰州大学与国立清华大学(台湾)等五所高校的优秀本科学生进行基础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入选的学生则被命名为莙政学者。
朱棣文的故事导读:本文朱棣文的故事,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朱棣文的故事:矢志不渝的朱棣文朱棣文是著名的华裔物理学家。
1997年,他因在研究利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五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
朱棣文出身于科学世家。
他的家族先后出了12个博士和硕士,父亲朱汝瑾是当代科学家,母亲李静贞也卓有建树。
他从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因而很早就对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在幼儿园毕业的那个夏天里,小朱棣文应邀参加一个小朋友举办的建造塑料模型飞机和军舰活动,从此爱上了这种培养动手能力的活动,到小学四年级时,他已达到了“装配工”水平。
在他卧室的地毯上,金属“梁”和小螺母、螺杆散落一地,都围绕在一些半成品周围。
稍大一些后,他又喜欢上了化学游戏,对火箭和火药也产生了极大兴趣。
不久,又把兴趣点转到了测量邻居的土壤酸碱度及其所缺少的营养物质上。
读中学时,朱棣文对物理和微积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这两门课不用记忆一连串的公式,只是用一些基本概念和假设推理来判断。
特别是物理老师常把复杂、枯燥的概念和问题简单化,甚至有时候还改编成故事,并说物理是学习如何处理最简单的问题。
老师的讲解深深地吸引了朱棣文,他开始了对物理学领域的探索,并在高中最后一个学期里动手做了一个物理摆,用它“精确地”测量了引力。
不过,父亲却不愿意儿子学物理。
小时候,朱棣文对画画很感兴趣,画得很有灵气,在学校里是出了名的。
父亲知道后非常高兴,因为他希望儿子将来不要继承家庭传统,争当科学家,而改为非常实用的建筑行业上来。
画画正好可以派上用场,“好好画,将来好做个建筑师。
”父亲鼓励他说,“搞建筑业,工作稳定,收入也高,也非常体面。
”“建筑师?爸爸,我不想搞建筑,我想做一名物理学家。
”小朱棣文说。
“学物理学是很难生存的,”父亲严肃地说,“这个工作又苦又累,收入也不高。
我不希望你走这条路。
”“不,爸爸。
我喜欢学物理,我管不了那么多。
亚洲诺贝尔奖排名日本(一)印度:5人次泰戈尔(1913年获文学奖)、喇曼(1930年获物理学奖)、霍拉纳(美籍印裔,1968年获生物化学奖)、昌德拉塞卡(美籍印裔,1983年获物理学奖)和特雷萨修女(印籍葡裔,1979年获和平奖)。
(二)华人:6人次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6位华人获诺贝尔科学奖,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
但它们都不是中国籍的华人。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6年李远哲因“发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作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崔琦与德国的霍斯特·斯托尔默和美国的罗伯特·劳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日本本土:12人次第一位:汤川秀树,194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发现了在阳质子与中性子之间作为媒介作用的核力,预言了介子的存在。
第二位:朝永振一郎,196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以“超多时间理论“和“鱼贯而入理论“而闻名,在量子电磁力学领域有重大贡献。
第三位:川端康成,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作品《雪国》被称为日本现代抒情文学的经典。
第四位:江崎玲於奈,197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研究关于半导体、超导体隧道式效果,发明了隧道二极管。
第五位:佐藤荣作,197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他作为日本首相,坚决反对核武器的存在。
第六位:福井谦一,198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他开拓了“新领域的电子轨道理论“,对有关化学反应过程理论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第七位:利根川进,1988年获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他提出了“多种抗体培养的遗传原理“,这项成果受到高度评价。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1980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因此在2011年9月获得了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12月6日,屠呦呦参加由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组织的新闻发布会。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北京时间2015年12月11日凌晨,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莫言,生于1955年2月17日,本名:管谟业,生于中国山东省高密市,中国大陆作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文艺学硕士,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兼职教授,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汕头大学兼职教授,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2005年莫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
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013年10月30日,中国首家培养网络文学原创作者的公益性大学“网络文学大学”开学,莫言担任该校的名誉校长。
2014年12月6日莫言获授澳门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祖冲之(429—500)字文远,祖籍范阳郡遒县,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
他从小接受家传的科学知识。
青年时进入华林学省,从事学术活动。
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
在数学方面,他写了《缀术》一书,被收入著名的《算经十书》中,作为唐代国子监算学课本,可惜后来失传。
祖冲之算出圆周率π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第7位,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
1997年12月10日第九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物理学奖美籍华裔科学家朱棣文、美国科学家菲利普斯、法国科学家科昂·塔努吉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朱棣文(StevenChu,1948年2月28日-),美国华裔物理学家,生于美国圣路易斯;因“发展了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而获得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现任美国能源部部长。
生平简介朱棣文(1948.2)男,祖籍江苏太仓,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
汉族,199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中国工作的朱棣文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第56届当选总统奥巴马提名美国能源部长。
工作的朱棣文朱棣文的父亲朱汝瑾是太仓人,母亲李静贞是天津人,他的祖父母也是太仓人。
他们40年代来到美国育有三子,都学有所成。
朱棣文排行老二。
在太仓创建了朱棣文小学,1998年曾经访校一次。
朱棣文1970年毕业于罗切斯特大学,获数学学士和物理学学士学位,1976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做了两年博士后研究,1978年到贝尔电话实验室工作,1983年任该实验室量子电子学研究部主任。
1987年任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1990年任该校物理系主任。
1993年6月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97年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与他同获该奖项的是美国科学家威廉·菲利普斯和一名法国学者。
还曾获费萨尔国王国际科学奖。
1998年6月5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4年6月被任命为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
2008年获得美国第56届当选总统奥巴马提名出任美国能源部长。
朱棣文高中毕业时,父亲本不赞成他选择物理学,认为善於绘画的他应该去学建筑,因为物理学界高手太多,不易出成就,而且做实验是枯燥无味的,然而朱棣文却对物理学情有独钟,学问做得津津有味。
从1983年起朱棣文开始从事原子冷却技术的研究,1985年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
杨振宁简历_杨振宁:婚姻除了爱情,责任也很重要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殊荣的华裔科学家杨振宁以 82 岁高龄迎娶 28 岁的翁帆,杨振宁在一次专访中曾谈到,“孤独不是我的个性,没遇到翁帆也会再婚”,杨振宁常和翁帆说,杜致礼(杨振宁亡妻)不在后,他如果没有遇到她,他会不会和其他人结婚呢?他想他是会的。
十多年前,杨振宁曾经和杜致礼去探望美国佛罗里达州一个老人村。
那里有一千多户人家,都是退休的人。
他们在那儿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好些丧偶的朋友,都在那儿再婚了。
杨振宁想,如果没有碰到翁帆,他也许会搬去那儿,住些时候,也许就跟当地一位寡妇结婚。
杨振宁认为,结婚成功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得要能够接受你后来发现的关系跟你当初想象的不完全一样。
杨振宁说:“我想整个世界社会的发展,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人们处理感情的方式的确是这种方向多。
换句话说,是冲动的成分多了。
从前的婚姻,在中国,百分之百是父母之命;在外国,即便没有百分之百,也会占很大的比重。
今天,父母之命已经没有束缚力量。
加上现在世界各地的年轻人,没有考虑清楚就结合,这从离婚率不断攀升可见。
” 杨宁振说:“我对伴侣看得比一般男人重要。
我想这跟我成长的家庭环境有关。
我和父母弟妹的关系很好。
这使我后来很重视和家人的关系。
我相信研究社会学的人,一定研究过在父母离婚家庭成长的年轻人,自己婚姻破裂的比率一定比较高。
”对家庭负责受父亲影响。
杨振宁在《曙光集》中提到当年母亲很担心父亲从美国留学回来,会跟她这个没受过学校教育的妻子离异。
于是,母亲就到家附近的教堂谈好,如果父亲抛弃他们母子,就带杨振宁去教堂“吃教”。
最终杨振宁的父亲没有这样做。
即便他们住进清华园,父亲的同事夫人多半受过大学教育,甚至是留过学的,父亲对母亲的态度还是很好。
杨振宁说,婚姻生活除了爱情,责任也很重要。
他提到“婚姻生活里,负责任的心理是一个重要环节”,这是受父亲的影响。
杨振宁认为,这个影响是一直存在的。
父亲那辈留学回来,跟妻子离异的人可说比比皆是。
1998年12月10日第九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物理学奖美国科学家劳克林、斯特默、美籍华裔科学家崔琦因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劳克林与施特默(德)和崔琦(美)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劳克林证明了,在基态和激发态之间有一能隙,激发态内存在分数电荷的“准粒子”。
1972年在Berkeley大学获得学士学位。
劳克林1978年后,在BellLabs和LivermoreLab工作,并且在LivermoreLab完成了劳克林使他后来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关于分数量子Hall效应理论的工作。
1989年—2004年在斯坦福大学任教。
1998年与霍尔斯特?施特默(德)和崔琦(美)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0年德国物理学家克劳斯·冯·克利青在实验中发现了量子霍尔效应,即霍尔电阻随磁感应强度的变化不是线性的而是台阶式的,出现台阶处的电阻值与材料的性质无关,而是由一个常数h/e2除以不同的整数,他也因此获得了1985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两年之后,施特默、崔琦及其同事们在实验中采用更低的温度和更强的磁场对霍尔效应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
他们在霍尔电阻中发现了一个使他们非常惊奇的新台阶,这些新台阶的高度都能表示为h/e2除以不同的分数。
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发现一年后,劳克林提出了理论解释。
他指出,在量子霍尔效应情形下,电子体系凝聚成了某种新型的量子流体。
而且,他还提出一个多电子体系的波函数,用以描述电子间有相互作用的量子流体的基态。
分数量子霍尔效应本身就是对新型的量子流体理论的一个间接检验。
后来,几个研究小组成功地观察到了这种新粒子。
斯特默出生:1949年4月6日德国法兰克福研究领域:物理著名成就:调制掺杂、电子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国籍:德国居住地:美国研究机构:哥伦比亚大学贝尔实验室母校:法兰克福大学奖项: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霍斯特·路德维希·斯特默(HorstLudwigStörmer,1949年4月6日法兰克福—),德国物理学家,199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奖华裔科学家获得者[导读] 从1901年开始,具有国际性的诺贝尔奖创立,用以奖励那些为全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
截至2009年已经有9位华裔科学家拿过诺贝尔奖,他们分别是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崔琦、李远哲、高行健、钱永健和高锟。
在这里我们特别对诺贝尔奖成立以来获得诺贝尔奖的9位华裔科学家进行盘点。
诺贝尔奖华裔科学家获得者高锟2009年诺贝尔物理奖华人科学家获得者高锟瑞典皇家科学院2009年10月6日宣布,华裔科学家、“光纤之父”高锟(Charles Kao)以及两名美国科学家韦拉德-博伊尔(Willard Boyle)和乔治-史密斯(George Smith)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高锟(Char les K.Kao),光纤通讯、电机工程专家。
美国国籍。
1933年,高锟出生于上海金山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国际法庭的律师,弟弟高铻,一家住在法租界一栋三层高的房子。
入学前,父亲聘请老师回家,教导高锟和高铻,诵读四书五经。
10岁,高锟就读世界学校(即今日的国际学校),需要读中文之外,也要读英文和法文,学校聘请留法的学者回来教授,高锟开始接触中国之外的人事文化,他说:“影响很大!”。
1957年、1965年先后获英国伦敦大学电机工程学学士、博士学位。
1970年迄今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1987-1996年任该校校长。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和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高锟教授1966年在《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论文中开创性地提出光导纤维在通讯上应用的基本原理,描述了长程及高信息量光通讯所需绝缘性纤维的结构和材料特性。
同时开发了实现光通讯所需的辅助性子系统。
在单模纤维的构造、纤维的强度和耐久性、纤维连接器和耦合器以及扩散均衡特性等多个领域都作了大量的研究,而这些研究成果都是使信号在无放大的条件下,以每秒亿兆位元传送至距离以万米为单位的成功关键。
钱永健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华人科学家获得者钱永健钱永健(Roger Yonchien Tsien,1952年2月1日-)华裔生物化学家,汉族,1952年生于美国纽约,祖籍浙江杭州,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圣地牙哥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物化学及化学系教授。
重要奖项1991年,帕萨诺基金青年科学家奖;1995年,比利时阿图瓦-巴耶-拉图尔健康奖;1995年,盖尔德纳基金国际奖;1995年,美国心脏学会基础研究奖;2002年,美国化学学会创新奖;2002年,荷兰皇家科学院海内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奖;2004年,获沃尔夫奖(Wolf Prize in Medicine),全美化学学会,蛋白质学会等多项大奖2008年,与美国生物学家马丁·沙尔菲和日本有机化学家兼海洋生物学家下村修2名科学家以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获得该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高行健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华人科学家获得者高行健高行健(1940—)出生于江西赣州,祖籍江苏泰州。
目前为法籍华人。
2000年10月12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年60岁。
事后报导中称他为剧作家、画家、小说家、翻译家、导演和评论家。
不过,高行健早期在国内,是以创作先锋戏剧著称。
他与铁路话剧团创作员刘会远(中共元老谷牧的儿子)合作创作了《车站》《绝对信号》等话剧,由北京人艺演出,引起轰动。
后来他又写了《野人》,采用更多探索手法,更展现出艺术魄力和深邃的历史感。
《绝对信号》一剧,被列入“共和国50年10部戏剧”。
高行健在大陆发表的作品不多,他在1981年发表《现代小说技巧初探》的小说评论在中国大陆第一次引起了关于现代主义小说的争论,1984年发表中篇小说集《有只鸽子叫红唇儿》。
文学生涯高行健获奖后,出版的介绍文集,封面人物即是高行健。
高行健1981年的着作《现代小说初探》1957年,高行健高中毕业,听从母亲的建议,没有报考中央美术学院,而考入了北京外国语学院。
1962年,高行健从法语系毕业后,在中国国际书店从事翻译工作。
1970年,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期间曾到安徽宁国县港口中学任教。
1975年,返回北京,任《中国建设》杂志社法文组组长。
1977年,在中国作协对外联络委员会工作。
1979年5月,作为全程翻译,陪同巴金等中国作家访问巴黎,回国后高行健发表了《巴金在巴黎》。
1980年,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
1982年,与刘会远共同创作的剧作《绝对信号》,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1985年,在北京与凋塑家尹光中举办泥塑绘画展,开始受到海内外媒体的关注,这也是到目前为止,高行健在大陆举办的唯一一次画展。
同年,应邀赴欧洲五国(德国、法国、英国、奥地利、丹麦)访问八个月,在柏林文化之家举办了个人画展,获得了超乎意料的成功,卖画获“巨款”四万马克,从此高行健开始了以画养文生涯,获得了更多写作上的自由。
李远哲1986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华人科学家获得者李远哲李远哲(Yuan Tseh Lee),公元1936年11月29日生于中国台湾省新竹市,先后就读于新竹国民小学、新竹中学;1959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化学,1961年在台湾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考获硕士学位。
曾获得美国化学学会的哈里逊豪奖、彼得·德拜物理化学奖、美源都的劳伦斯奖、美国国家科学奖、英国皇家化学佰法拉第奖和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等。
此外,李远哲获得各国学术团体、大学授予之荣誉博士、荣誉教授、荣誉讲座、杰出校友等荣誉名衔数十项。
1962年赴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在化学系读博士班。
1965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加入劳伦斯.柏克莱实验室,跟布鲁士.马亨教授做博士后研究,1967年转到哈佛大学继续博士后研究。
1968年,受聘于芝加哥大学,任化学系助理教授,1971年任副教授,1973年任教授。
1974年以后在柏克莱加州大学化学系任教授,同时担任劳伦斯.柏克莱实验室高级主任研究员。
197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80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94年被聘为中央研究院院长。
李远哲主要从事化学动态学的研究,在化学动力学、动态学、分子束及光化学方面贡献卓著。
分子束方法是一门新技术,1960年才开始试验成功,交叉分子束方法起初只适用于碱金属的反应,后来由李远哲在1967年同赫休巴赫(D. R. Herschbach)教授共同研究创造,把它发展为一种研究化学反应的通用的有力工具。
此后十多年中,又经李远哲将这项技术不断加以改进创近,用于研究较大分子的重要反应。
他所设计的“分子束碰撞器”和“离子束碰撞器”,已能深入了解各种化学反应的每一个阶段过程,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学反应的每一个阶段过程,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学反应所出现的各种状态,为人工控制化学反应的方向和过程提供新的前景。
李远哲教授虽然科研、教学工作繁重,仍积极投入社会服务,参与国际学术团体、美国联邦政府、加州州政府、加州大学的多种委员会咨询工作。
李远哲始终关心家乡祖国的科学与教育的发展,近十年来每年回国多次,奔波于海峡两岸,主持学术讲习,参加学术会议,尤其对中央研究院原子分子研究所的筹建,注入大量心血。
1994年元月,李远哲回国接受中研院院长之重担,同时决定放美国国籍,全力投入推动国内科研的发展,体现出他浓郁的爱乡情怀与无私奉献的品格。
崔琦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华人科学家获得者崔琦崔琦乳名驴娃,河南宝丰县城北7.5公里范庄人。
1939年出生于农家,少小时入村学读书,聪慧好学成绩优异。
1951年进入香港培正中学读书。
1958年孤身前往美国深造,196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物理博士学位,之后到贝尔实验室工作。
1982年至今任美国普林斯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从事电子研究工作,有新发现,成绩卓著。
1998年10月13日由瑞士皇家科学院正式宣布,美籍华人崔琦获199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从此他成为继杨振宁、李正道、丁肇中、朱棣文之后,第六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
瑞典皇家科学院九八年十月十三日宣布,把一九九八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霍斯特·斯托尔默、美籍华人科学家崔琦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劳克林,以表彰他们为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
崔琦是香港培正中学的毕业生。
瑞典皇家科学院十三日在斯德哥尔摩发表的新闻公报说,斯托尔默教授和崔琦教授在一九八二年对在强磁场和超低温实验条件下的电子进行了研究。
他们发现,在这种条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电子可以形成一种新的量子流体,这种量子流体具有一些特异性质。
一年之后,劳克林教授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做出了解释。
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科学家又陆续作出一些重大发现。
公报强调说,这三位科学家的成果是量子物理学领域内的重大突破,它为现代物理学许多分支中新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崔琦和斯托尔默在一九八二年对在强磁场和超低温实验条件下的电子进行了研究。
他们将两种半导体晶片砷化镓和砷氯化镓压在一起,这样大量电子就在这两种晶片交界处聚集。
他们将这种晶片结合体放置在仅比绝对零度高十分之一摄氏度(约摄氏零下二百七十三度)的超低温环境中,然后加以相当于地球磁场强度一百万倍的超强磁场。
他们发现,在这种条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电子可以形成一种新的量子流体,这种量子流体具有一些特异性质,比如阻力消失、出现几分之一电子电荷的奇特现象等。
一年之后,劳克林教授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做出了解释。
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科学家又陆续作出一些重大发现。
电子量子流体现象的发现是量子物理学领域内的重大突破,它为现代物理学许多分支中新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年四月,崔琦因此获得美国著名的弗兰克林奖。
崔琦在互联网自己开设的网址上称,他的主要学术兴趣是研究金属和半导体中电子的性质。
他的这些研究将可应用于研制功能更强大的电脑和更先进的通信设备。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的崔琦,一九三九年生于中国河南省,五十年代到香港接受教育,一九五七年在培正中学毕业,随后到美国继续深造,一九六七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此后到贝尔实验室工作,一九八二年至今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目前他从事电子材料基本性质等领域的研究。
崔琦的妻子是美国人,他们有两个女儿。
在美国,据新华社引述崔琦教授来自中国的学生李济群等人介绍,崔琦为人随和,但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
他思维敏锐,在师生中威望很高。
十三日清晨崔琦像往常一样来到学校,当大家向他表示祝贺时,他像平常那样微微一笑,只说了句“谢谢”就躲了起来。
据介绍,崔琦非常关心祖国,经常与中国学生谈论祖国的发展情况。
朱棣文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华人科学家获得者朱棣文瑞典皇家科学院1997年10月15日宣布,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教授朱棣文、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的菲利普斯和法国学者科昂.塔诺季,以表彰他们发明了用激光冷却进行低温下俘获原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