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准扶贫的措施成效及政策详细解读讲课稿

精准扶贫的措施成效及政策详细解读讲课稿

精准扶贫的措施、成效及政策

说到精准扶贫的意义,就不能不提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之一,就是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也就是说,对农村贫困人口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扶贫并使之精准脱贫,我国才能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我国扶贫成效、贫困标准及扶贫开发进程

(一)我国扶贫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共有7亿多人摆脱了贫困。按当年价现行农村贫困标准衡量,1978年农村居民贫困发生率为97.5%,农村贫困人口规模7.7亿。而到2016年,贫困发生率降至4.5%,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至4335万人。特别是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更是取得了显著成绩。2013年至2016年4年间,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都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下降5.7个百分点。近年来,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深入推进扶贫发开工作,在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不断加深,脱贫难度日渐增大的条件下,脱贫攻坚工作仍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足见成效之显著。

(二)我国贫困界定和贫困标准

国家统计局在《中国城镇居民贫困问题研究》和《中国农村贫困标准》课题组的研究报告中提出贫困的概念:贫困一般是物质生活困难,即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他们缺乏某些必要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生活处于艰难境地。

针对这一界定,我国提出了各阶段的贫困标准。比如,1986年的贫困标准是206元(以1985年不变价计算),贫困人口1.25亿人;2001年的贫困标准是865元(以2000年不变价计算),贫困人口9423万人;2011年的贫困标准是2300元(以2010年不变价计算),贫困人口1.66亿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贫困标准水平的不断提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我国贫困标准现价为4000元(以2010年不变价计算)。

我国现行2300元的贫困标准是一个怎样的标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未来十年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简称…两不愁、三保障?)”。按这个目标要求,我国制定了现行农村贫困标准,即“2010年价格水平每人每年2300元”。那么,这一标准能达到什么样的生活水平?可支持每人每天1斤米面、1斤蔬菜、1两肉蛋等食品,可保障每人每天2100大卡热量和60克左右的蛋白质,满足健康生存的基本需要;同时还可支持基本的衣着、用品、水电、交通通信、教育、医疗等非食物消费支出。另外,这一标准若按购买力平价换算是每人每天2.2美元,略高于国际通用的极端贫困标准1.9美元。联合国在2030年发展议程上提出,全球要在2030年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我国到2020年实现绝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个目标比联合国明确的全球目标提前10年完成。我国将走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减贫事业的前列。

(三)我国农村扶贫开发政策演变

第一阶段(1978-1985):体制改革带动脱贫

这一阶段处于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大包干”),广大农民获得土地承包权。这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农村贫困状况得到极大缓解。有数据统计,1978年至1985年,贫困人口从2.5亿下降到1.25 亿,年均减贫178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33.6%下降到1985年的15.5%,年均减少2.6个百分点。这种农村制度扶贫所带来的脱贫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第二阶段(1986-2000):以“县”为单位的扶贫开发

1986年,我国成立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第一次确定国定贫困县标准: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元的县;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00元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年人均纯收入低于300元的革命老区县。由此开始,我国以“县”为单位进行扶贫开发。1994年,我国启动“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调整国定贫困县标准:年人均纯收入高于700元的原国定县退出国家扶持范围;到2000年,贫困人口下降到3000万人左右。

第三阶段(2001-2012):以“村”为单位的扶贫开发

这一阶段,在全国范围内选定14.8万个贫困村,农村贫困人口覆盖率达到83%。我国开始对这些贫困村进行扶贫开发。

第四阶段(2013-至今):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将扶贫瞄准机制精确到“农户”层面。在这一阶段,有很多扶贫创新,主要为:创新扶贫开发路径,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由县到村,现在到户;创新扶贫资源使用方式,由多头分散向统筹集中转变;创新扶贫开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