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MICM分型
- 格式:docx
- 大小:18.26 KB
- 文档页数:3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ICM分型分析杨涛熊峰(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兰州,730050)[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M)、细胞免疫学(I)、细胞遗传学(C)和分子生物学(M)即MICM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细胞形态学检查、染色体R带核型分析、流式细胞仪细胞免疫表型检测和套式逆转录酶链反应(RT-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
结果:以FAB分型为基础的形态学诊断L1型25.0%,L2型71.88%,L3型3.12%;免疫表型检测其中B-ALL25例(78.13%),T-ALL3例(9.38%),还有4例患者同时表达髓系和B系,为急生杂合性白血病(HAL),占12.49%;染色体异常患者中,以t (9;22)(q34;q11)(87.50%)频率最高。
bcr/abl融合基因检测,有9例(28.13%)阳性。
结论:在形态学基础上其于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特征及融合基因表达可以对ALL进行准确的分型,对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的判断均具有临床价值。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ICM分型[中图分类号]R733.71 [文献标识码]B1976年法国(Franch)、美国(America)和英国(Britain)等三国细胞形态学专家讨论,制定了关于急性白血病的分型诊断标准(FAB分型),1985年后FAB 协作组成员与免疫学家、细胞遗传学家在细胞形态学(Morphology,M)基础上,开展了细胞免疫学(immunology,I )、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C)和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M),即为白血病MICM分型。
该分型在白血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方面具有实用价值,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由于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在造血组织异常增殖并浸润全身各组织脏器的一种造血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1]现将我院收治入院的32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的MICM分型特点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白血病micm分型名词解释
MICM分型是一种对白血病进行分型的分层诊断方法,其全称为细胞形态学(Morphology)、免疫学(Immunology)、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和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分型。
1. 细胞形态学(Morphology):通过骨髓穿刺或骨髓活检,对骨髓中的各种白血病细胞进行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
2. 免疫学(Immunology):取出骨髓中的白血病细胞后,进行免疫学检查,一般是通过流式细胞仪完成的,能够分析出白血病细胞来源于髓系还是淋巴系,对白血病的分类作出明确的诊断。
3. 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即对骨髓中的白血病细胞进行染色体检查,能够发现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异常,有助于白血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
4.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对白血病细胞的基因进行检测,能够发现基因突变和表达异常等情况,对白血病的分类、预后判断和治疗选择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请注意,如需更具体全面的信息,建议前往医疗机构进行详细咨询。
4‘墨垡墨兰堡茎皇窒旦竺垒塑竺墨兰Q堂墨!塑坚!垡!翌望!生!型墨型i已磐竺璺!璺型垒艘!堡璺垡2翌∑!!呈垒塑!:兰垒匹:兰塑墨●论著●微分化急性髓系白血病病人M I C M特征分析(附1例报告)翟洪顺t邹德学-聂李平-刘延涛z周宇t【摘要1目的探讨微分化急性髓系白血病A M L—M。
M I C M特征并与其他类型自血病鉴别。
方法常规细胞染色.流式分析。
染色体核型,nSH及分子生物学方法。
结果用M P0m R N A进行基因分型是一种新的更加敏感、特异的白血病诊断分型手段。
原始细胞免疫表型对诊断M。
有重要意义;M。
的原始细胞形态学特点不明显.其过氧化物酶(P O X)、苏丹黑(SB B)、特异性酯酶(C E)染色均为阴性,而酸性非特异性酯酶(A N A E),酸性磷酸酶(A C P)及糖原(PA S)染色呈阴性或弱阳性,A N A E酶型与M,、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 LL)相似.表现为局灶型且不被氟化钠(N an抑制,PA S酶型为细颗粒弥散状分布,在此基础上夹有珠状、块状.而A LL酶型为细颗粒、中粗颗粒和粗颗粒散在分布.部分细胞可见珠状、块状且背景敖清晰f净。
结论A N A E、P A S在细胞化学染色中对A M卜阮的诊断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将基因分型,免疫分型,与细胞形态学、遗传学四者相结合,能极大地提高A M L.M。
的诊断率。
【关键词1白血病;微分化;M ICM;遗传分型;免疫分型A na Iysi s0f M I C M cha r act er i st j cs of m i ni m aI l y di仟e陀nt i at ed a c u t e m yel O.d I eukem i a-a cas e r e por t e dZ H A I H ong$hunl,ZO U D exue’,N J E I却j ng’,LI U Y ant a02'ZH O U Y ul(1.D ep绷眦nt of H e眦t ol ogi c L ab or at or y,She T l zhen H os pi t al B e巧i ng U ni ve r si t y'G uangD on昏She nzhen518036,C hi na;2,D epa r t m ent“M edi ca l I丑bor at o r y,Sh enzhen Sun H ospi t a l,G uangD ong,She nZ hen518008,C hi na)潍8ST R A C l丁O bj e ct f V e T b di scus s t he M I C Mchar act e r i s i cs of m i ni m a l I y diⅡbr en t i ated acut e m y eI oi d1e uke m i a a nd di s t i ngui s h f r o m ot he r l ypes of l eukem i a.M et hO ds R out i ne m or p hol og),,cyt och em i s t r y st8i ni ng,i m m un ophe not)巾i n昏cyt oge net i cs,an d m01ecu l ar m et l I ods a nd I垤PO m R N A expr es$i on w er e pe d.or nl e d.R e-suI t s M P0m R N A expr e8s i on a nd I m m unophenot ype ar e s peci fi c a nd s ensi t i ve f or ear l y di agnos i s of A M L—M o.111ey f aci l i t a t e di agnos i s m t e.C yt oc hem i cal s t ai n i ng f or PO X,SB B,C E w e r e negat i V e i n m ye l obl a st f m m M0pa-t ie nt s,w hi】e C y£ochem i cal s t ai n i ng f曲Pe—od i c a ci d—Sehi题A C P丑nd N S E nega£j ve or w e akl y pos j“y e,Sj m i l ar t oA M L—M1龃d A U七A E e n z ym e i n M o w as&al t ype and co ul d not be i nhi bi t ed by N a F.P A S e n碍m e i n M。
急性白血病MICM分型:
白血病MICM分型,是指形态学(morphology)、免疫学(immunology)、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分子特征(molecular)分型
形态学分型(FAB)分型
1.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或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M1型:急性原粒细胞性白血病未分化型,骨髓中原粒细胞≥90%,POX染色阳性率>3%。
M2型:急性原粒细胞性白血病部分分化型,以原幼粒细胞为主,早幼粒细胞>3%,中、晚幼及成熟粒细胞>10%为M2a型。
M3型:急怀多颗粒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以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为主,>30%。
其又分为粗颗粒型(M3a)和细颗粒型(M3b)。
M4型:急性粒-单核细胞性白病,粒系及单核细胞均增生。
M5型: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M5a为原单核细胞型,原单核>80%;M5b为部分分化型,以幼单核细胞为主,原单核<80%。
M6型:急性红白血病,原幼红细胞≥50%,非红系细胞中原始细胞>30%。
M7型:急性巨核细胞性白血病,原巨核细胞>30%,并经电镜、血小板过氧化物酶检查、血小板免疫标志物或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检查等证实。
M0型:近年确定,为髓系最早阶段的白血病,形态学上极少髓系分化,不能鉴别,必须用免疫标志物确定。
2.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
L1:以小原淋巴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
L2:以大原淋巴细胞为主,大小不一致。
L3:以大原淋巴细胞为主,胞质内含大量空泡。
3.急性白血病的主要化学染色特点:
免疫学分型-基本免疫表型
1.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FAB分型与免疫标志:
2.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FAB分型与免疫学标志:
3.急性非T淋巴细胞白血病(non-T-ALL)FAB
分型与免疫学标志:
4. 混合细胞性白血病:有极少部分病人白血病细胞为淋巴系和髓系细胞双克隆或同一细胞系免疫标志双表型,即混合细胞性白血病。
此型白血病用形态方法极难诊断,必须结合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分析才能确诊。
细胞遗传学分型
1. 人类染色体畸变的主要类型:
(1) 结构畸变:断裂(b),缺失(del),重复(dup),倒位(inv),等臂(i),易位(t),双微体(DM),环形染色体(r),无着丝点片段(ace)等。
(2) 数目异常:染色体多(+)或少(-),或嵌合体(/)、亚二倍体、超二倍体、多倍体非整倍体、假二倍体(psu)。
2. 白血病特异染色体改变:
(1)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ML):90%~95%有ph染色体,主要为t(9;22),少见复杂异
位。
CML慢性期15%~20%伴其他附加染色体变化,如双ph(+ph)、+8、+17或I(17q)、+1/-Y,于加速期、急变期发生率增加。
(2)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50%~70%,常见改变有t(8;21)、t(15;17)、inv16或del16q、t(6;9)、11q的重排,其他还可见5q-/-5、3q-7、t(9;22)、+8、17q、#3染色体异常,12p-或12易位等。
国际白血病分型小级建议和细胞遗传学名称: (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可为正常核型,但染色体数目异常;也可为结构异常,如ph阳性、t(8;14)、t(4;11),其他还可有14q 与除8号染色体外的异位、6q-、+21、+3、+14、1号和7号染色体结构重排。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non-T-ALL)中,早前T-ALL(幼稚、变通胸腺细胞型常见t/del(9p)核型;T-ALL(成熟胸腺细胞型)常见t(11;14)、6q-核型。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non-T-ALL)中,早期B前体-ALL(无标志型ALL)常见t(4;11)、t(9;22) 核型;普通型-ALL常见6q-、t/del(12p)、t(9;22)核型;前B细胞-ALL常见t(1;19)、t(9;22)
核型;B-ALL常见t(8;14)、t(2;8)、t(8;22)、6q-等核型。
(4)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约50%有染色体异常,可见-5/5q-、7/7q-、+8、t(1;3)、t(1;7)、del1q、t(11q;n)、DM、r等
3.临床意义:
(1)确诊白血病的特异性染色体异常:①ph染色体可作为确诊CML的指标,并是鉴别
CML与类白血病反应和MDS的可靠指标;②ANLL:t(15;17)与FABM3;t(8;21)与FABM2、
M2b;inv16与FABM4、M4Eo高度相关。
结合形态、组化、免疫标志可作为白血病精确分型的指标;③ALL:t(9;22)与B-ALL密切相关;t(8;14)对Burkitt淋巴瘤有确诊意义,染色体数目异常结合ALL的形态、组化有辅助诊断价值。
(2)染色体核型演变可预告白血病病情转化:①CML除ph染色体之外出现附加染色体异常,预示时入加速期和急变期;②MDS正常核型者出现异常染色体,正常/异常嵌合型者异常比例增加,预示向白血病转化;③急性白血病治疗完全缓解后核型异常消失,预示白血病病情好转;当异常核型出现时,预示白血病复发;④CML常规化化能达到骨髓和临床完全缓解,而细胞遗传学异常不能达到完全缓(ph染色体不能消失),骨髓移植可以使ph染色体消失达到根治目的。
(3)ph染色体的追踪,可提供鉴别ph阳性CML和ph阳性急性白血病的可靠依据。
所有CML 治疗前、中期分裂相可见ph染色体,完全缓解时不消失;而ph阳性急性白血病一般为正常核型/ph阳性核型的嵌合体,完全缓解时ph染色体消失。
(4)白血病初诊时染色体的类型,对评估预后、制定治疗策略、提高缓解率与自下而上期有重要价值。
①ANLL:预后较好的为正常核型(NN)、t(8;21)、inv16、简单异常核型;预后最差的为染色体5/7异常组、核型异常(AA)组和高度复杂异常组,其余核型均为中间预后;
②ALL:初诊时染色体的数目有独立于其他因素的预后意义,无论成人或儿童出现假二倍体预后最差;儿童ALL出现超二倍体预后较正常二倍体和假二倍体好,易诱发细胞凋亡。
成人ALL超二倍体染色体数目50~70组优于37~50组,ALL
出现结构异常预后差;
③CMLL急变时出现除ph之外的附加染色体者预后差,尤其出现I(17q)者最差。
分子特征分型
分子特征分型常用的六种基因标志。
1.ALL采用两种标志:B细胞为免疫球蛋白重链(IgH),T细胞为T细胞受体(TCR)(γ/δ,α/β)。
PCR技术可检出90%ALL,IgH/TCR基因重排具高度克隆特异性,是恶性细胞的特征,其核心序列(D-J重排)稳定,有利于监测微小残留病的监测中极有意义,同样IgH在AML
中也有10%出现率,意义不明,可作为患者人体特异基因标志。
2.AML采用四种标志:目前初步报道PCR技术至少可检出50%, 包括①M2、M2b等的ETO(MTG8)〔t(8;21)〕;②M3的PML/RARA〔(t15;7)〕;③M4Eo的CBFB-MYH11〔inv(16)/del(16)〕;④M4、M5的MLL(与染色体11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