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维生素和矿物质
- 格式:pdf
- 大小:3.36 MB
- 文档页数:64
第一章水
水分子缔合
水密度
疏水相互作用
水分活度
滞后现象
MSI
脂类氧化和ɑw的相互关系
第二章碳水化合物
糖苷
还原糖
单糖与低聚糖的功能特性
吸湿性
美拉德反应
焦糖褐变
淀粉老化、淀粉糊化
纤维素
果胶
第三章脂质
必须脂肪酸
晶型
固体脂肪指数
巧克力起霜
脂肪氧化,自动氧化、光敏氧化
抗氧化剂及抗氧化机理
第四章氨基酸和蛋白质
氨基酸等电点
蛋白质构象
蛋白质变性
蛋白质功能性质,蛋白质界面性质、蛋白质凝胶、起泡性第五章酶
辅酶
酶的固定化
果胶酶
淀粉酶
酶促褐变
与食品色素、质构、气味等有关的酶
第六章维生素和矿物质
酸性食品、碱性食品
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C、维生素B2 微量元素
三聚磷酸钠(焦磷酸钠)作用
第七章色素
叶绿素、护绿
类胡萝卜素
花青素
黄酮素
血红素
氧化作用、氧合作用
腌肉色素、亚硝酸盐作用
第八章风味化学
苦味物质
甜味剂
酸呈味机理
影响味觉因素
气味形成途径
腥臭气味
乳制品不良气味。
第一章绪论1.天然食品中除糖类、蛋白质、脂类、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六类人体正常代谢所必须的物质外,还含有________和________等。
2.食品的化学组成分为_________和非天然成分,非天然成分又可分为_________和污染物质。
3.简述食品化学研究的内容。
4.简述食品贮藏加工中各组分间相互作用对其品质和安全性的不良影响。
第二章水1.降低水分活度可以提高食品的稳定性,其机理是什么?2.食品的水分状态与吸湿等温线中的分区的关系如何?3.水分活度4.等温吸湿曲线及“滞后”现象5.下列食品中,Aw值在0.95~1.00范围的是A.新鲜水果B.甜炼乳C.火腿D.牛乳6.下列哪类微生物对低水分活度的敏感性最差?A.细菌B.酵母C.霉菌D.芽孢杆菌7.下列不属于结合水特点的是A.在-40℃以上不结冰B.可以自由流动C.在食品内可以作为溶剂D.不能被微生物利用8.属于自由水的有A.单分子层水B.毛细管水C.多分子层水D.滞化水9.结合水不能作溶剂,但能被微生物所利用。
10.食品中的单分子层结合水比多分子层结合水更容易失去。
11.与自由水相比,结合水的沸点较低,冰点较高。
12.水分的含量与食品的腐败变质存在着必然、规律的关系。
13.高脂食品脱水,使其Aw降低至0.2以下,对其保藏是有利的。
14.食品中的结合水能作为溶剂,但不能为微生物所利用。
15.一般说来,大多数食品的等温吸湿线都成S形。
16.马铃薯在不同温度下的水分解析等温线是相同的。
17.结合水是指食品的非水成分与水通过_________结合的水。
又可分为单分子层结合水和_________。
18.吸湿等温线是恒定温度下,以水分含量为纵坐标,以_________为横坐标所作的图,同一食品的吸附等温线和解吸等温线不完全一致,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_。
19.大多数食品的吸湿等温线呈___________形,而且与解吸曲线不重合,这种现象叫___________。
第六章维生素和矿物质第一节概述食品中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是评价食品营养价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对营养的需要,在摄取的食物中,不但需要蛋白质、糖类化合物和脂肪,而且需要维生素和矿物质,如果维生素或矿物质供给量不足,就会出现营养缺乏的症状或某些疾病,摄入过多也会产生中毒。
维生素是多种不同类型的低分子量有机化合物,它们有着不同的化学结构和生理功能,是动植物食品的组成成分。
人体每日需要量很小,但却是机体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要素。
目前已发现有几十种维生素和类维生素物质,但对人体营养和健康有直接关系的约为20 种。
其主要的维生素的分类、功能及来源见表8-1。
食品加工(例如烹调)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工业化的食品加工仅有几十年历史。
随着科学的进步,加工技术的改进,交通运输的发达及冷冻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在任何一个地区或一年中的任何季节获得有营养价值的各种食品。
因此,由于营养不均衡所造成的疾病已逐渐减少。
本章主要讨论各种维生素的化学性质以及在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导致维生素和矿物质损失的基本原因。
第二节维生素的稳定性维生素是有机体中极其重要的微量营养素,它的生物活性功能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辅酶或它们的前体物质(包括烟酸、硫氨素、核黄素、生物素、泛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和叶酸)。
维生素还是很好的抗氧化物质,如抗坏血酸、某些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E 等。
有的维生素如维生素A和维生素D等是遗传调节因子。
而有的维生素具有某些特殊功能,例如维生素A与视觉有关,血凝过程中许多凝血因子的生物合成依赖于维生素K。
然而,维生素在食品中的含量非常少,食品经过收获、贮藏、运输和加工处理后,维生素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失。
因此食品在加工过程中除必须保持营养素最小损失和食品安全外,还须考虑加工前的各种条件对食品中营养素含量的影响,如成熟度、生长环境,土壤情况、肥料的使用、水的供给、气候变化、光照时间和强度,以及采后或宰杀后的处理等因素。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食品化学》教学大纲前言食品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食品化学是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营养和安全性质以及它们在生产、加工贮藏和运销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和这些变化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影响的一门基础应用科学。
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主干学科。
为学生今后学习专业课程以及毕业后从事食品科技工作,开发、研制新型食品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食品化学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食品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通过与课程相结合的实验,使学生掌握有关食品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反应和基本实验技术,食品化学不仅是食品课程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它也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可直接解决许多食品中的实际问题。
为完成本大纲的任务,在讲授食品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应该注重课程内容与专业知识的结合、以及与其它课程的有机衔接,同时采用以多媒体讲授为主、自学为辅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
食品化学课程学时数为80学时,其中理论授课62学时,实验18学时,5.0学分。
教学方法主要是课堂讲授,并适当运用多媒体等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食品化学的概念、发展简史和食品化学研究的内容以及食品化学在食品工业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熟悉食品食品化学的一般研究方法。
3、掌握食品中主要的化学变化以及对食品品质和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教学内容】1、食品化学的概念与发展简史。
2、食品化学研究的内容和范畴。
3、食品中主要化学变化概述。
4、食品化学的研究方法。
5、食品化学在食品工业技术发展中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
第二章水【目的要求】1、了解水在食品中的重要作用、水和冰的结构和性质、冷冻对食品保藏性的双重影响。
2、掌握水在食品中的存在状态,水的活度和水分等温吸湿线的概念及意义、水分活度与食品的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维生素与矿物质维生素维生素的命名与分类维生素ADEKC的化学性质和稳定性5.1 维生素的主要性质与分类●维生素的特点:●小分子有机物质,许多是含N或S的杂环类●需要量很少●必须从食品中摄入●类维生素:非必需,有一定生理作用维生素的命名(代表性化学物质)字母名化学名化学特点字母名化学名化学特点V B1硫胺素含SN杂环VH生物素含NSV B2核黄素异咯嗪VC抗坏血酸内酯V B3泛酸含氨基酸V A视黄醇不饱和烃V B5尼克酸吡啶类VD胆钙化醇甾醇类V B6吡哆醇吡啶类VE生育酚酚类VB11叶酸含喋呤VK叶绿醌醌类VB12钴胺素含卟啉环维生素的分类●脂溶性维生素●A、D、E、K●水溶性维生素●B complex, C●类维生素●类黄酮,胆碱,肌醇,肉碱等5.2 维生素介绍●化学名称,字母缩写●代表性物质的化学结构特点●溶解性●国际单位和换算●食物中的存在●化学稳定性●主要影响因素及机理●储藏加工烹调中的变化5.2.1 维生素A的结构特点●20个C构成的不饱和碳氢化合物●多个共轭双键,异戊二烯生物合成而来●双键为全反式结构时活性最高●可以是醇、醛、酸或酯的形式维生素A1和A2的结构CH2ORCH2OR视黄醇/醛/酸/酯β-胡萝卜素的分子结构alpha-carotene维生素A的单位●1 IU = 0.344μg视黄醇= 0.600μgβ-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可转化为维生素A,但转化率有争议,具体数值与维生素A营养状况和胡萝卜素摄入量有关。
维生素A在食品中的存在●肝脏、蛋黄、乳类、鱼脂肪为主要来源●植物性食品不含维生素A胡萝卜素在食品中的存在 黄橙色和绿色植物性食品富含胡萝卜素,包括蔬菜、水果、薯类、谷类等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的稳定性●氧化:有氧、光照、较低水分活度下易发生,脂氧合酶的作用和脂类氧化促进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的损失。
●顺反异构:加热、光照、酸性条件下异构成顺式产物,生物活性下降。
●降解:高温下分解为烃类●关键影响因素:氧气,氧化剂,脂氧合酶胡萝卜素的降解β-carotene5,6-环氧化物氧化物顺式异构体裂解产物高温热,光,酸光氧化化学氧化5.2.2 维生素D●具有胆钙化醇生物活性的类固醇●D2,麦角钙化醇,植物性食品中存在●D3,胆钙化醇,由皮下组织中7-脱氢胆固醇转化而来●阳光照射是获得维生素D的主要方式维生素D的单位●1 IU = 0.025μg胆钙化醇●1 μg胆钙化醇= 40 IU维生素D在食品中的存在●VD3主要来源为肝脏、蛋黄、黄油、奶制品●酵母、香菇等食品含有少量麦角固醇维生素D的稳定性对热较稳定,但油脂氧化酸败会使其破坏。
第八章维生素维生素是维持人和动物机体健康所必须的一类营养素,为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它们不能在体内合成,或所合成的量难以满足机体的需要,所以必须由食物供给。
一、分类:按其溶解性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视黄醇)维生素D(钙化醇)维生素E(生育酚)维生素K(凝血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维生素B1(硫胺素)维生素B2(核黄素)维生素B12(钴胺素)维生素B6(吡哆醇及其醛、胺衍生物)泛酸(遍多酸)生物素尼克酸叶酸维生素C(抗坏血酸)二、维生素缺乏与过多1、缺乏:原因:摄取不足吸收不良肠道细菌生长抑制需要量增加食物储存及烹调方法不当维生素缺乏是一个渐进过程。
轻易缺乏时,无明显的临床表现,只出现容易疲劳、对疾病抵抗力降低。
当缺乏一定程度时,才出现缺乏某种维生素的特殊症状。
2、过多:摄入过多时,水溶性维生素常以原形从尿中排出体外,几无毒性,但仍有干扰其他营养素的代谢。
脂溶性维生素由于排出量较少,因体内积存过多而造成中毒,因此,不宜盲目过量使用。
三、维生素A:维生素A 的化学名为视黄醇.维生素A 末端的-CH2OH在体内氧化后成为-CHO,称为视黄醛,或进一步氧化为-COOH,即视黄酸.视黄酸是维生素A 在体内吸收代谢后最具有生物活性的产物,维生素A 的许多生理功能实际是通过视黄酸的形式发生作用.植物来源的胡萝卜素是人类维生素A 的重要来源.胡萝卜素中最具有维生素A生物活性的是ß-胡萝卜素,在人类肠道中的吸收利用率,大约为维生素A 的六分之一,其他胡萝卜素的吸收率更低.(一)理化性质与体内分布:维生素A属脂溶性维生素,在高温和碱性的环境中比较稳定,一般烹调和加工过程中不致被破坏.维生素A的化学性质活泼,易被空气氧化而失去生理作用,紫外线照射也可使之破坏,故维生素A的制剂应装在棕色瓶内避光低温贮存。
维生素A在体内主要储存于肝脏中,约占总量的90%-95%,少量储存于脂肪组织.(二)生理功能:1、与视力形成有关2、维持皮肤粘膜层的完整性:3、促进生长发育和维护生殖功能:4、维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5、参与造血作用,减少贫血:6、胡萝卜素的特殊作用胡萝卜素是一种强有力的抗氧化物,可减轻氧自由基对细胞的伤害,从而延缓人的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