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小板药及抗凝药 分类及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3.53 MB
- 文档页数:38
抗凝药分类及作用机制抗凝药是指那些能防止或减少血液凝固的药物,多被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抗凝药主要分为非口服抗凝药和口服抗凝药两大类,如华法林、佐剂巨棕、利伐沙班等。
一、非口服抗凝药1. 肝素肝素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抗凝剂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手术中、外科术后以及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肝素是一种多聚物糖,通过与抗凝药酶的抑制,防止凝血酶的生成和血凝块的形成。
同时,肝素可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功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稳定血栓的破坏。
2. 低分子量肝素低分子量肝素是在肝素基础上经过酶解而得到的一种肝素。
相比肝素,低分子量肝素的分子量较小,对血小板活化和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较小,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效果更显著。
同时,它具有半衰期较长、治疗方便等优点。
3. 静脉注射抗凝药(比如阿司匹林)静脉注射抗凝药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药。
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可通过抑制血小板活化和凝集,减少血栓形成的发生。
抗凝药如阿加曲班、美滋洛净等则可通过抑制凝血酶生成,防止血栓的形成。
二、口服抗凝药口服抗凝药是指那些可以口服的抗凝药物。
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达到防止血栓形成和消解已形成的血栓的目的。
口服抗凝药又可分为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和其他口服抗凝药三类。
1. 华法林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可防止凝血酶原的生成,从而减缓血液的凝固过程。
华法林有明显的异质性,用药量和身体各系统的代谢过程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开始用药前需了解华法林用药的相关知识,并在医生监管下进行个性化调节。
2. 新型口服抗凝药新型口服抗凝药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类新型抗凝药,包括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阿哌沙班等。
它们的作用机制与华法林不同,是直接抑制凝血酶或者因子Xa的活性,从而达到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3. 其他口服抗凝药其他口服抗凝药主要包括双香豆素、阿哌宁等。
双香豆素是一种间接抗凝剂,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依赖性凝血因子和促血小板因子的生成,达到抗凝作用。
简述抗凝血药的分类及代表药物凝血药是一类用于治疗血栓形成和预防血栓形成的药物。
其中,抗凝血药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血酶抑制剂和凝血因子抑制剂三大类。
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的活性和数量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如阿司匹林(Aspirin)、氯吡格雷(Clopidogrel)等。
抗凝血酶抑制剂抑制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如佩托罗沙(Pentoxifylline)、度那非(Dabigatran)等。
凝血因子抑制剂抑制凝血因子生成,如大嘌呤(Warfarin)、重组人凝血因子ⅦRecombinant Human Factor VII)等。
阿司匹林(Aspirin)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其机制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减少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的合成,并延缓血液凝固时间,减少血小板活性,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此外,阿司匹林还可以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血栓形成的影响。
阿司匹林口服剂型常见的有普通片剂和胃药片剂。
氯吡格雷(Clopidogrel)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其机制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阻断血小板激活途径并降低血管内血栓形成的概率。
此外,氯吡格雷也可以抑制聚磷酸酯酶(P2Y12)的活性,从而延缓血液凝固时间,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氯吡格雷的剂型有片剂、注射剂、水合物等。
佩托罗沙(Pentoxifylline)是一种抗凝血酶抑制剂,其机制是通过抑制凝血因子Ⅶ和Ⅹ的活性,从而降低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此外,佩托罗沙还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佩托罗沙的剂型有片剂和注射剂。
度那非(Dabigatran)是一种抗凝血酶抑制剂,其机制是通过抑制凝血因子Ⅹa、Ⅹb和Ⅴ的活性,从而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
此外,度那非也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度那非的剂型有片剂和注射剂。
大嘌呤(Warfarin)是一种常用的凝血因子抑制剂,其机制是通过抑制凝血因子Ⅶa、Ⅷa和Ⅸa的活性,从而降低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抗凝药物的应用一、抗凝药物的基本分类1、阻止纤维蛋白形成的药物:肝素、华法令、香豆乙酯、蚓激酶等2、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的药物:尿激酶、链激酶、降纤酶、阿替普酶等3、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前列环素、双嘧达莫、氯吡格雷、阿那格雷登二、阻止纤维蛋白形成的药物1、肝素类1)、成份及种类:肝素钠/钙,普通/低分子;多种氨基葡聚糖苷的混合物2)、机制:①、与AT-III结合,抑制凝血酶原激酶的形成②、干扰凝血酶原的作用③、干扰凝血酶对因子XIII的激活,影响非溶性纤维蛋白的形成④、防止血小板的聚集和破坏⑤、降血脂作用:活化和释放脂蛋白酶3)、临床注意事项:①、静脉注射后半衰期1~6小时(平均1.5小时),与剂量有相关性②、与其他抗凝药物合用可增加出血危险③、与部分药物有配伍禁忌:部分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红霉素、万古霉素、头孢哌酮钠、氯丙嗪、异丙嗪、麻醉性镇痛药等④、外科及手术使用(用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前1~2小时给药一次,(用量视不同剂型而异),术后每日一次,连用5~10 日。
⑥、体外循环:普通肝素:375U/kg,体外循环超过1小时者,125U/kg。
⑦、预防性使用肝素后,应避免硬膜外麻醉⑧、肝素过量,可用1%硫酸鱼精蛋白中和。
2、香豆素类1)、华法令:为香豆素类口服抗凝剂,结构与VitK 类似。
2)、机制:①、竞争性拮抗VitK的作用,阻断维生素K环氧化物转变为氢醌形式,使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的丫-羧化作用产生障碍。
②、可诱导肝脏产生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前体物质,降低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
3)、临床注意事项:①、口服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100%半衰期40~50小时。
作用发挥慢,12~24小时出现抗凝作用,1~3日达高峰,单次给药持续时间2~5日,多次给药持续时间4~5日。
②、近期手术及术后3天内、脑、脊髓及眼科手术者禁用。
③、长期应用最低维持剂量期间,如需进行手术,可先静脉注射维生素K150mg但在进行中枢神经系统及眼科手术前,应先停药; 胃肠手术后,应检查大便潜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