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患者的心脏并发症
- 格式:ppt
- 大小:2.25 MB
- 文档页数:51
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血液透析是一种帮助肾脏疾病患者排泄体内多余水分和废物的治疗方法。
然而,长期进行血液透析会增加患者出现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对于患者来说,减轻、预防心血管并发症是非常重要的。
心血管并发症是指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发生的疾病,这些疾病包括高血压、心肌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热休克、心律失常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因此,患者及其家人需要特别关注和预防心血管并发症。
首先,患者应该定期复查。
血液透析患者每三个月需要进行一次完整的身体检查,如果需要,还需要进行其他专科的检查,如心脏、眼科等。
患者还需要通过饮食、运动、舒适的睡眠和避免吸烟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其次,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压。
高血压是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问题之一,高血压会增加患者患上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
因此,患者需要在每次透析前定期监测血压,并记录下来,以便及时处理。
接下来,患者需要注重饮食。
透析病人的饮食控制至关重要。
饮食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治疗需要定制,如限制食盐摄入,避免过多的蛋白质和磷酸盐等进食。
此外,患者可以适当地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来保障身体的健康。
最后,患者应该坚持适量的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患者增强心、肺系统的功能,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运动可以选择自行散步等低强度的活动,但要注意运动时间和强度,防止过度疲劳。
总之,血液透析患者预防和治疗心血管并发症非常重要。
定期身体超级、监测血压、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可以帮助患者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提高身体健康。
此外,患者还要保持心情愉悦,避免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以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健康的心态。
血液透析患者常见心律失常处理原则和药物选择心律失常是血液透析患者常见并发症,可以在透析间期或透析过程中发生,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透析患者常见心律失常类型包括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室性心律失常及房室传导阻滞等。
需要紧急处理的心律失常包括:①快速型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动过速、快速房颤、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简称室颤)等;②缓慢型心律失常:二度Ⅱ型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严重窦性心动过缓或频发窦性停搏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阿-斯综合征的患者。
一、处理原则(一)透析间期心律失常1.明确心脏基础疾病: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肌淀粉样变及心脏瓣膜病等。
2.查找病因与诱发因素(1)电解质紊乱:高钾血症、低钾血症、低镁血症、低钙血症。
(2)新发冠脉事件:尤其是心肌梗死。
(3)其他原因:包括颈内静脉导管置入右心房过深;服用引起Q-T间期延长的药物,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氟康唑)、西那卡塞、他克莫司、苯二氮䓬类药物、米多君及抗抑郁药物等。
3.药物治疗:对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心律失常,应立即处理病因与诱因,尽快给予相应药物治疗。
4.特殊治疗(1)电解质紊乱导致的心律失常,应积极纠正电解质紊乱,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应紧急血液透析治疗。
(2)快速心律失常可能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应尽快电复律,并在心脏专科医师协助下开展其他治疗。
房室传导阻滞二度Ⅱ型以上、严重窦性心动过缓以及窦性停搏大于3s的患者可考虑安置心脏起搏器;频发室性期前收缩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行射频消融;多发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安置埋藏式心脏除颤仪等。
(二)透析中心律失常1.尽快明确心律失常类型及原因(1)立即进行心电图检查明确心律失常类型,给予心电血压监护。
(2)急检血电解质,血气分析;疑似心肌梗死的患者,应急检肌钙蛋白等心肌损伤标志物。
2.常见诱因及紧急处理(1)高钾血症或伴有酸中毒患者,应避免纠正酸中毒、降钾过快,引发或加重心律失常。
血液透析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欧传厢一、血管通路并发症及预防措施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的重要通路,如动静脉瘘或血管内置管。
通路问题是血液透析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血栓形成、感染、狭窄等,这些问题会影响透析的效果。
预防措施包括:定期检查通路,避免使用受损的通路,注意通路的保养和清洁,避免感染。
血管通路是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必要手段,但是血管通路的建立和使用也会伴随一些并发症,包括:(1)感染:血管通路周围皮肤感染、血行感染等。
感染可导致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2)血管狭窄:长期使用血管通路可能会导致血管狭窄,影响血液流动,从而影响透析效果。
(3)血管瘤:血管通路过度使用后,血管可能会扩张形成血管瘤,从而影响透析治疗。
(4)凝血:血管通路周围的血液凝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透析治疗。
为预防这些并发症,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保持血管通路清洁:每次透析前,保持血管通路周围干净卫生,避免感染的发生。
(2)定期检查血管通路:定期检查血管通路的通畅性和血流速度,及时发现血管狭窄等异常情况,保证透析效果。
(3)避免过度使用血管通路:减少血管通路的使用频率和时间,避免血管瘤和凝血的发生。
(4)注意饮食和药物:透析患者需要注意饮食和药物的控制,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和不良食品对血管通路的影响。
(5)定期进行血液检查:及时发现血液问题,避免血液凝固的发生。
二、低血压并发症及预防措施低血压是血液透析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可能会导致头晕、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预防措施包括:透析前及透析过程中注意监测血压,调整透析液的温度和浓度,避免过多的液体和钠离子的丢失,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多喝水:保持身体水分充足可以避免低血压的发生。
(1)避免长时间站立:长时间站立会促使血液往下流,导致低血压,所以要经常活动,休息一下。
(2)避免突然站起来:如果从坐位或躺位突然站起来,会导致血压骤降,引起眩晕和晕厥,因此应该缓慢起身。
(3)衣服不要过紧:过紧的衣服会阻碍血液循环,引起低血压。
透析患者的心力衰竭接受透析治疗的析友常常有活动后气促、出汗、心率增快。
有的病友甚至有夜间喘憋、不能平卧、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
这是怎么了呢?出现这些症状的原因之一就是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最早的症状是夜间憋气。
患者白天自如活动没有症状,当夜间平卧入睡后,出现呼吸困难而憋醒,坐起来后憋气慢慢缓解。
也有的病人平卧位出现干咳,坐起后缓解。
这是因为平卧位时从静脉系统流到右心的血液量增加,但由于心力衰竭,左心不能把血液有效泵出,因此导致肺部淤血,影响呼吸而出现呼吸困难、憋气和干咳或咯粉红色泡沫痰。
心力衰竭严重时即使坐位也有呼吸困难。
透析病人出现心力衰竭最主要有两个原因,即心肌损害和容量问题,而这两个原因是可以预防的。
控制不良的糖尿病、高血压、贫血、钙磷代谢紊乱、炎症、营养不良、继发性甲状旁腺素功能亢进等可导致心肌细胞损害,导致心肌收缩无力和心力衰竭。
而心肌细胞是不可再生的,一旦损害不能修复,因此积极控制这些不良因素是预防心力衰竭的有力措施。
透析病人出现心力衰竭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容量负荷过重。
患者因残余肾功能极少甚至没有而表现为无尿或少尿,摄入的水分以及固体食物代谢产生的水分除了部分经皮肤和呼吸排出体外,剩余部分则直瑾潴留在体内,导致体重逐步升高。
潴留在体内的水分导致血容量扩张,回心血量增加导致的肺淤血,严重时出现憋气症状。
这种状况在血泸透析患者透析前夕达到高峰,出现夜间不能平卧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控制透析间期的水分摄入对预防心力衰竭十分重要。
心血管疾病是慢性维持性透析患者的主要并发症。
当患者开始透析时,有相当多的患者已经出现心血管疾病。
其中最常见的是心力衰竭,约占35%。
随着透析时间延长,每年新发生的心力衰竭约占全部血液透析病人的7.6%。
心力衰竭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必须积极预防和治疗。
透析析友面对心力衰竭,还是有很多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的,比如:1. 限制血容量波动:限制水钠摄入量,行血液透析的患者每天体重增长不大手1公斤,可减少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
医诊通慢病肾脏的作用是滤过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维持体内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以及分泌一些激素。
当肾脏受损时,这些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导致体内积聚大量的毒素和水分,进而出现各种症状,例如水肿、贫血、高血压、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等。
肾衰竭治疗最常用的方法是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是通过机器来清除体内的废物和多余水分,模拟部分肾脏功能。
血液透析的原理是利用半透膜的作用,将血液和透析液分开,让血液中的小分子物质(如尿素、肌酐、钾、钠等)通过半透膜进入透析液中,而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血细胞等)则留在血液中。
这样就可以达到清除血液中毒素和水分的目的。
然而,在血液透析过程中会出现并发症,需要及时发现并进行处理。
本文将介绍血液透析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及对策,希望对肾衰竭患者有所帮助。
低血压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低血压的症状。
这是因为透析过程中可能会快速清除体内液体,导致血压下降。
低血压的症状包括打哈欠、背后发酸、头晕、恶心、呕吐、乏力、出汗、视力模糊等,需要警惕的是部分患者发生低血压时可无任何症状。
低血压可能会导致脑部缺血,引起神经系统损伤,甚至造成昏迷或死亡。
低血压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如透析间期体重增加过多,需要清除过多的液体,或者除水速度过快;透析液的渗透压过低使得水分过度地从血液移出至组织间隙或细胞内,导致有效血容量不足;透析液温度过高导致反射性皮肤血管扩张,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引起低血压;约50%的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颈动脉和主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弧缺陷,无法代偿性地增加心排血量及末梢血管阻力;透析中进餐使迷走神经兴奋,血液积聚在胃肠导致有效血容量下降;患者原有的心脏疾病(严重心律失常、瓣膜病、心包积液等)或全身性疾病(糖尿病、低钠血症、贫血、低蛋白血症等)都可能导致血压下降。
较为少见的情况有隐性出血、透析器反应、溶血、空气栓塞等。
对于透析中发生低血压首先要明确病因,给予相应处理。
包括透析间期控制饮食和饮水,以避免体重增加过多;透析过程中根据血压变化,及时调整清除液体的速度和量;适当调节透析液的渗透压,以避免毛细血管再充盈率低于透析除水速度;降低透析液温度。
血液透析的并发症与护理知识点血液透析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慢性肾脏疾病患者。
然而,血液透析也存在一些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将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了解血液透析的常见并发症以及相应的护理知识点对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至关重要。
**一、感染**血液透析过程中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
感染可以发生在透析装置、引流穿刺点甚至是皮肤。
预防感染的关键在于严格遵守消毒和无菌操作规范。
在透析过程中,护士应当随时注意透析患者的引流穿刺点情况,定时更换透析管路,并及时处理发现的感染症状。
**二、静脉出血**血液透析过程中,静脉扎压引起的出血是常见的并发症。
护理人员在进行血液透析过程中,应当注意监测患者的出血情况,及时调整扎压力度,避免导致静脉出血。
此外,出现出血情况时,应当立即停止透析,给予及时处理。
**三、低血压**低血压是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在透析过程中,患者由于体内液体丧失和其他因素,易出现低血压症状。
护理人员在进行血液透析过程中,应当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压情况,及时调整透析液量和速度,避免发生低血压情况。
**四、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在血液透析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对于心衰患者。
护理人员在进行血液透析过程中,应当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电图监测情况,一旦发现心律失常,应当立即停止透析并及时转诊至心内科医生。
**五、骨疏松**长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易出现骨疏松的情况。
护理人员在进行血液透析过程中,应当关注患者的骨密度监测情况,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饮食和体育锻炼,预防骨疏松的发生。
**六、电解质紊乱**血液透析过程中,由于体内电解质的失衡,患者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的情况,如高钾血症、高磷血症等。
护理人员在进行血液透析过程中,应当定期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水平,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处理。
**七、护理知识点**1. 适当的护理操作规范和无菌操作是避免感染的重要手段。
2. 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等。
血液透析中并发症的防控血液透析是一种治疗肾脏疾病的方法,对于一些患有肾病的人来说是救命之路。
但是,血液透析也有一些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伤害,甚至会危及生命。
因此,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控并发症发生,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一、感染并发症感染并发症是血液透析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由于透析患者免疫力较低,感染的危险性也会增加。
感染的发生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于血液透析中插管不当、注射不当、透析室环境不洁净等原因引起的感染;另一种是由于透析患者基础病变和身体状况不佳,导致细菌和病毒侵入机体引起感染。
感染并发症的防控措施:透析室必须保持干燥清洁,透析器、透析管和透析液要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
透析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严格观察透析患者的体温、皮肤状况等,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措施。
二、低血压并发症低血压是血液透析中另一个常见的并发症。
在透析过程中,由于透析器排出的水和溶质过多,造成血容量减少,血压下降,从而导致低血压的发生。
低血压还会引起失眠、胃部不适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导致晕厥、昏迷等危险情况。
低血压并发症的防控措施:透析患者在透析前要保证充足的饮水,以保证透析过程中血容量的充足。
透析时要注意监测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调整透析参数,维持血容量的平衡,避免低血压的发生。
三、心血管并发症心血管并发症是血液透析中最为危险的并发症之一。
透析过程中,由于水和溶质的流失,导致血液中的钠、钾等电解质浓度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心律失常、心梗、中风等危险情况。
心血管并发症的防控措施:透析前需要首先对透析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确定适合进行透析的患者。
透析过程中要维持透析参数的稳定,监测电解质的浓度等重要指标,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调整,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四、失血并发症失血是血液透析中的另一个常见并发症。
透析过程中,由于透析机器的抽血管路和血透治疗导致血液中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损失过多,导致失血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