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材料设计基础--复习重点.doc

材料设计基础--复习重点.doc

材料设计基础--复习重点.doc
材料设计基础--复习重点.doc

复习朿点:

第一章:

1.基木建设前期T?作阶段通常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安全与评价;町行性研究;项目申请报告;设计文件编制。

2.施工阶段包括内容:1.建设准备;2.组织施I仁

3.厂址选择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即选择建厂的地区位置和选择建厂的具体厂址。

4.工艺平面图和剖面图(比例:1:50,1:100和1:200):

5.工艺设备安装图(比例:1:5、1:10、1:20和1:50)

第二章

1.工厂的厂房可分为两大类:单层厂房与多层厂房。

2.单层厂房的形式又町以分为分离式和联合式两种。

分离式厂房是将一个车间或一个工段布置于一个建筑物中,整个工厂形成了一组整齐的建筑行列群。优点:1.通风采光良好,尤其在热带地区显得突出;

2.建筑结构简单,对施工技术的要求较低,扩建容易和灵活;

3.可以避免车间么间的相互影响和干扰;

4.火灾不易曼延,建筑标准可降低。

缺点:増加了工厂占地面积,延长了生产线和运输线路,对机械连续生产有一定闲难,同时也延长了管道线路,増加了这方面的基建费用。

联合式厂房是将生产车间合并在一个厂房内。

优点:1.占地面积分离式小,不需要谢出很多建筑物的间距,场地的建筑系数可以提高;

2.运输线路短,便于机械化连续化生产,也便于生产流水线的组合和联系;

3.可以大大缩短各种技术管道线路,节约建设和经背费用;

4.火灾不易蔓延,建筑标准可降低。

缺点:通风采光良差;车间Z间容易和互影响和干扰;加Z热、烟气和粉尘等的扩散,车间卫牛条件恶化。

3.工厂总平面布置图(比例一般为:1:500、1:1000或1:2000),

4.厂区的建筑系数:——指建筑物、构筑物和堆场的面积总和占全厂面积的百分数。——反映厂内建筑的密度。

建筑系数太高,表示建筑分布太密,可能对防火、卫生和生产经营管理冇不利影响;建筑系数太低,表示建筑物分布太疏,既浪费用地乂增加车间之间运输和管线等的投资和经营管理费川。一工厂的建筑系数,一般在22?30%Z间,工厂扩建后,一般在27?35%之间。

厂区的利用系数一指建筑物、构筑物、堆场、铁路、道路、地下管线的总占地而积占全厂而积的百分数。

5.工厂的工作制度包括年工作制度和生产班制两部分

6.在工艺设计中,特别是进行原材料日消耗量及设备选型时,需考虑各设计系数,包括?日产量不平衡系数、设

备利川系数和时间利川系数。分别为1.2、0.85、0.9.

7.按功能划分厂区可分为:(主要生产区)、(辅助生产区)、(仓库、堆场区)、(动力区)、(厂前区)

8.竖向布置的方式:连续式竖向布置、重点式竖向布置、混合式竖向布置

第三章

1.配合比四项要求:确满足结构设计的强度等级要求;满足混凝土丿施工所要求的和易性;满足工程所处环境

对混凝土耐久性的要求;符合经济原则,即节约水泥以降低混凝土成本。

2.混凝土初步配合比步骤

(1)计算施工呢制强度/cu,0

(2)按混凝土强度要求确定水灰比,并进行耐久性校核

(3)确定用水量

(4)计算水泥用疑并记性耐久性复核

(5)确定砂率

(6)计算砂石用量

3.给一个数据进行物料平衡计算。

4.物料平衡计算的作用:

1).计算从原料进厂至成品出厂各工序所需处理的物料暈,作为确定车间生产任务、设备选型及人员编制的

依据。

2).计算各种原料、辅助材料及燃料需要量作为总图设计屮确定运输量、运输设备和计算各种堆场、料仓而

积的依据。

3).计算水、电和劳动力的需要量,确定原材料、燃料等的单位消耗指标,作为公用设计和计算产品成木等

的依据。

5.四个配合比:初步配合比、基准配合比、实验室配合比、施工配合比

第四章

1.砂石堆场工艺包括:翹、竝、上料三项工序

2.卸料:有人工卸科、车辆口卸和机械卸料三种方式

3.堆场类型?选择的一般原则:

(1)根据建厂规模、口生产量及贮存周期确定堆场的规模和机械化程

(2)根据来料进厂运输方式、卸料方式,结合堆、上料工序在选川起重运输设备时,尽可能-机多用

(3)结合混凝土搅拌车间的形式及贮料仓的位置标氏砂石堆场与搅拌楼的相对位置等因素确定相应的生产工

艺。

(4)一般不采用露天堆放的形式,当原材料有特殊要求,可考虑用简仓堆放。

(5)堆场地坪要求平整、压实,并有一定排水坡度。

4.根据贮存数量,来料方式以及卸料、上料工艺的不同堆场方式可分为:

地沟式堆场、栈桥式堆场、抓斗起用机堆场、拉铲式堆场、简易式堆场。

5.按埋入深度可分为:全埋式、半埠式來料方式可分为:汽年來料、火年來料

6.原材料在厂内贮存的最少期限,称为贮存周期,一般以夭数计算

此外,影响砂石贮存天数的因素有:

(1)气候条件。某些地区受雨季或北方严寒季节的彩响,贮存期可适当延长。

(2)材料供应条件。生产厂附近冇采掘场肓接供应,贮存期可缩短至3?5天。

⑶与工厂性质、规模有关,临时性厂和中小厂可适当缩短

7.习题:现有年产7万根管桩厂,每根管桩混凝土用量为1. 5m\每方混凝土中砂子用量为690kg,沙子堆积密度为1550kg/m3,工作天数为250d,贮存15d,堆场采用卸料斗机车,参数如图,确定砂场尺寸。

8.

第五章:

1.混凝土制品工厂的水泥仓库,可分为袋装水泥仓库和散装水泥仓库两类

散装水泥的仓库通常筒式贮仓简称水泥筒仓。

2.混凝土制品厂的水泥筒仓,主要包括卸料间和筒仓两部分。卸料间包括卸料棚、卸料地坑、控制室,

3.筒仓包括:仓顶房、筒体和仓底供料间

4.筒仓的平面布置

遵循所川的输送设备是最少的原则来进行简仓的平面布置,一般要求做到

1).根据筒仓数量的多少,将筒仓布置成单列式或双列式两种平血布置形式;

2).筒仓尽虽靠近卸料间,单列式和双列式的轴线应和铁路专用线尽暈垂玄布置。

3).筒仓沿轴线的总长度-?船不宜超过50米,超过50米时需设结构伸缩缝

5.习题料仓尺寸及数量确定

第六章

1.制备混合料的工艺过程,一般包括工序:原料贮存一称量配料一搅拌一混合料的输送

2.依搅拌车间竖向布置和物料提升次数的不同,混凝七混合料的制备T?艺叮分为单阶式和双阶式两种。

3.按搅拌机平面布置分类:单列式布置、双列式布置、放射式布置

4.贮仓的平而布置:一列式布置、并列式布置、放射式布置

5.四种贮仓:角锥形贮仓;角锥混合式贮仓;圆锥形贮仓;圆锥混合式贮仓

6.搅拌机选型要求:

⑴搅拌机类型的选择必须根据所拌制的混凝土品种和性能而定。

(2)各种搅拌机容疑的选择,必须考虑搅拌车间生产规模。

⑶搅拌机的数量,应不少于同时搅拌的混凝土的种类数。对于同一品种混凝土标号相差悬姝的情况下,也不宜共

用一台搅拌机。

(4)在同一单元的搅拌层里,尽最选用同一类型、同一容最的搅拌机。每一单元搅拌机的布置数量以1?3 台为宜。

(5)搅拌机的容量,应根据搅拌车间的产量及制品的一次混凝土授人用量來确定。

7.混凝土搅拌站按竖向布置可分为单阶式和双阶式,是说明什么是单阶式?什么是双阶式?各有什么特点?以及其工艺流程图?

单阶式工艺:将材料一次提升到车间最高点的贮料斗中,经过称量配料和搅拌直至混凝土混合料制成,均系依靠物料口重,由上而下形成一个垂直生产工艺系统。

特点:产量高、占地小、工艺布置紧凑,便于自动控制,但耗钢量多,一次投资大,适于大型混凝土制品厂使用。双阶式工艺:将材料分为两次提升,第-?次提升到贮料斗中,经过称量配料再经第二次提升进入搅拌机特点:设备简单,对厂房结构要求低,投资少,适于中小型混凝土制品厂使用,但辅助设备多,动力消耗大,工作条件差

单阶式工艺流程图:

双阶式工艺流程图:

8.习题某搅拌站年产40, 000m3混凝土,采用JS-1000搅拌机,生产制度为全年生产天数为250天,单班制生产(8小时),问应选用多少台搅拌机?

已知搅拌机上料时间8秒,搅拌时间90秒,卸料时间30秒。

第七章

1.钢筋仓库

1. 1布置形式

1.2钢筋仓库面积计算

2.钢筋的冷加工

钢筋的冷加工的方法有冷拔、冷拉、冷轧三种。目前常用的冷加工工艺是冷拔、冷拉两种方法。冷拔工艺包JS:除锈、轧头和拔丝三道工序。

冷拉工艺包括除锈、拉伸、调冇三个工序,但占用场地较大,劳动生产率低。

3.钢筋焊接工艺

常用的钢筋焊接方法,主要有接触点焊、接触对焊和电弧焊?三种。

接触点焊是借助强人电流通过钢筋时所发生的热量,对焊接点加热,使局部钢筋达到熔化温度,并施加一定的压力来实现的。

接鰹1煜是利用对悍机使钢筋端面接触通电,借焊件木少的固冇屯阻和接触处所产生的接触屯阻,产生热量,待钢筋端头熔化时,再利用压力机构给予顶锻,使两根钢筋焊合一起。

电弧焊是利用电弧放电(俗称电弧燃烧)所产生的热量将焊条与工件互相熔化并在冷凝后形成焊缝,从而获得牢固接头的焊接过程。

4.钢筋机械加工指钢筋的週宜、划饭、芟也徹头、刻痕等加工

5.钢筋车间运输设备

(-)起重运输设备

1.电动单梁起重机(起重量为1——3t,轨顶标高为4. 5-5mo当钢筋车间加工量大,且半成品、成品较重

时配置)

2.门式起重机(起重量为0. 5—It,跨度不大,一般设在车间一侧,用來完成部分加工线的装卸运输工作。)

3.电葫芦(起重量为0. 5—It,跨度不大,服务于单一或部分加工线。)

(二)平面运输设备

1.轻轨平板车。沿车间纵向铺设轨道,轨距为600mm&山于钢筋仓库、钢筋车间成一直线布置,轻轨平板车不

但可用來完成车间内部的运输工作,还可直通钢筋仓库和成品堆放区完成原材料和成品的运输工作。

2.电瓶车。用于短距离搬运钢筋和网片。

3.滚道台、滑卸装置。从一个工序移送到下一个工序。)

4.胶轮平板车。可直接靠近小间堆场进行装卸,减少短距离人工搬运。

第八章

成型车间工艺类型主要冇三种工艺方法:台朋法机、机组流水法、流水传送法

1.台座法

定义:台座法生产是制品在一个固定的台位上完成全部工序,通常'是在特制的地坪、台座上进行生产,制品制成后,由起重运输设配讲制品运至成品堆放区。

特点和应用:这种生产方法设备简单,投资小,建设期短,产品品种多,但占地面积大,机械化程度低,生产大型预制构件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梁特别合适

2.机组流水法

定义:机组流水法工艺是制品钢筋在一-组设备上,顺序地进行生产制品的各道工序;在每个设备上模板所停聃的时间,根据工序操作要求而不同;制品在设备Z间的运移要依靠起更运输设备进行。

特点:生产较为灵活,在具备模型的情况下,可以生产多品种的产品,也可以采用快速脱模,但耗钢量大,机械化程度不够高,有部分手工劳动,建设周期长,投资较髙,占地而积人,适应规模小点的工厂。

3.流水传送法

定义:将前述的基木工艺,分成一系列的工序后,将这些工序组织在一个封闭的生产流水线上。'生产时,制品是按照规定的节拍在传送带上顺工序向前移动,由一个台位移到另一个台位,并在该固定的台位上

完成相应的作业。

特点:这种生产方法机械化、白动化水平较高,只能生产固定产品。设备多,耗钢屋大,投资高。

程序设计基础官方版

三、程序设计基础 下面我们这一节我们概要向用户管理人员介绍面问过程的程序设计语言的原理。绝大多数生产程序是用诸如COBOL、BASIC这样的POL编制的。虽然用户管理人员通常没有机会去实际地从事这类编程序的工作,但是他(或者她)将经常与从事这些工作的人们相互联系。掌握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将使得这种相互联系更加有效,同时也使得管理人员能够理解查询语言的概念。 在POL中,一个指令(又称作语句)序列是一条接着一条执行的,除非用一条“条件测试”指令来控制执行顺序而转移到程序的另一部分。例如,一个工资程序处理按月发工资的职工与按工时发工资的职工的两部分程序是不同的。计时职工的毛工资是计算出来的,而按月发工资的职工其每月的毛工资是从数据库中检索出来的。对每种工作(按工时计算或按月计算)都要求一组唯一的指令。一旦确定了毛工资,那么对二者的处理步骤(即程序指令)是相同的(例如,工资扣除、社会保险金额的计算、打印工资支票等等)。 在图20.7.4中,我们从一个BASIC工资程序中挑选出一些关键的语句用以说明程序设计中的“序列”和“条件测试”的概念。这些指令是自我说明了。编制一个计算和打印工资的联单的实际程序将要求几百行代码(LOC)或指令。 每种POL都有自己的一组指令集,其中,对下面一般的指令分类的每一类至少有一条指令。 (1)计算指令。计算指令允许程序员作加、减、乘、除和一个数的乘方(见图20.7.) 中的语句120)等运算。 图20.7.4 一个BASIC工资程序的关键语句 (2)数据传送指令。它可以将数据从主存的一个单元传送到另一个单元。赋值语句也属这一类,这些语句允许程序员通过一个命名的存储单元(称作为一个变量)使用一个常字“NETPAYIS”,或一个数值。在图20.7.4的例子中,“S$”引用了用来存贮工资码的主存单元的内容,工时比率存放在一个用“R”来引用的主存单之中。语句160是一个赋值语句,

基础设计(独立基础)

基础设计 工程概况 边柱采用柱下独立扩展基础,中柱采用双柱联合基础。 基础埋深不宜大于原有建筑物基础埋深且大于0.5m ;阶梯形基础每阶高度宜为300~500mm ;混凝土等级不低于C20,选用C30;基础保护层厚度40mm ,垫层厚度100mm ,混凝土等级采用C20;钢筋选用HRB400级钢筋;室外地坪-0.45m 。 独立基础设计(5号轴线B 柱) 13.1 独立基础示意图 1 选型 初步确定基础埋深-2.5m ,满足大于合肥地区最大冻土深度-1.6m ,同时基础底面处于粘土层。土的平均重度γm =20kN/m 3,ηb =0.3,ηd =1.6。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5.03-+-+=d b f f m d b ak a γηγη b <3m 时,取b =3m ;取d =3.0m ,则 ()()()kPa 3045.05.2206.12405.03=-??+=-+-+=d b f f m d b ak a γηγη kPa 2642401.11.1=?=>ak f ,取kPa 304=a f 取内力组合值:m kN 98.20?-=M ,kN 03.1531=N ,kN 49.17-=V ,则 2G 0m 03.65 .22030403.1531=?-=-≥d f N A a γ 考虑偏心:()()20m 05.963.65.11.1-=-=A A ,取2m 00.9=A ,m 0.3==b l

2 地基承载力计算 取H =500mm ,计算基底净反力。 偏心矩:m 015.05 .20.92003.15315.049.1798.200,=??+?+==F M e n 基础边缘处最大、最小净反力: 0213.51kPa kPa 28026.72kPa 20.3015.06100.903.1981610,max ,min ,>=<=??? ???±?=??? ? ??±=a n n n f l e bl F P kPa 280kPa 11.2200 .95.20.92003.1531G <=??+=+=+= A Ad F A G F p k k k k γ 故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 3 基础抗冲切验算 柱边基础截面抗冲切验算 m 0.3==b l ,m 5.0==c t a a ,m 5.0=c b ,mm 450505000=-=h m 0.3m 4.145.025.020=<=?+=+b h a t ,取m 4.1=b a 故冲切破坏椎体落在基础底面以内。 m 95.02 4.1 5.02=+=+=b t m a a a ,因偏心受压,取kPa 72.226max ,==n n P p 冲切力:??? ???????? ??---??? ??--=200max ,2222h b b b h a l P F c c n l kN 03.39945.025.020.30.345.025.020.372.2262=??? ???????? ??---???? ??--?= 抗冲切力: kN 03.993kN 93.42745.095.01043.10.17.07.030>=?????=h a f m t hp β(满足) 4 配筋计算 选用HRB400级钢筋(2mm N 360='=y y f f ),基础长边=基础短边,取配筋相同。 以柱边为例计算: 柱边净反力: ()()kPa 22.22151.21372.2260 .325.00.351.2132min ,max ,min ,=-??++=-++=n n c n n P P l a l P P 悬臂部分净反力平均值: ()()kPa 97.22322.22172.2262121max ,=+=+n n P P 弯矩: ()()()()5.00.325.00.32497.2232224122max ,+??-?=+-??? ? ??+=c c n n b b a l P P M m kN 12.379?=

07360110材料工程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材料工程课程设计 Course Exercise for Material Engineering 课程编号:07360110 学分: 2 学时:2周(其中:讲课学时:实验学时:上机学时:2周) 先修课程:材料工程基础 适用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 教材: 开课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材料工程课程设计》目的在于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的任务是通过设计各种型号的窑炉,加深对专业课《材料热工工程》的全面理解,掌握无机材料工业的重要设备-窑炉的工作原理,设计与计算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绘图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1.课程的基本内容 (1)掌握窑炉的工作原理 (2)掌握窑体的主要尺寸计算 (3)掌握窑炉的热工计算 (4)掌握窑体材料的选择 (5)熟练应用CAD软件制图 (6)撰写设计说明书 2.课程要求: 要求通过给定设计内容及原始数据,结合专业课《热工工程》的教学内容,掌握窑炉的工作原理,掌握窑炉的设计与计算的方法,并能熟练应用CAD软件制图,完成设计说明书和结构简图一份。

四、大纲说明 1、根据学生完成的课程设计说明书和图纸的质量和设计阶段的表现综合评定成绩,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等。 2、按每天8小时计,总工作量不少于80小时。 五、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 1、《硅酸盐工业热工基础》;孙晋源主编;武汉工业出版社,1992年 2、《陶瓷工业热工设备》,刘根群主编;武汉工业出版社,1989年 3、《玻璃工业热工设备》,孙承绪主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 4、《玻璃窑炉设计与计算》,孙承绪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年 制定人:陈彩凤审定人:刘军批准人:杨娟 2013 年4 月10 日

某独立基础设计-(详细计算过程)

现浇独立柱基础设计(Jc-1) 项目名称构件编号日期 设计校对审核 执行规范: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本文简称《混凝土规范》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本文简称《地基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本文简称《抗震规范》 ----------------------------------------------------------------------- 1 设计资料: 1.1 已知条件: 类型:阶梯形 柱数:单柱 阶数:1 基础尺寸(单位mm): b1=1100, b11=500, a1=2000, a11=1000, h1=400 柱:方柱, A=400mm, B=400mm 设计值:N=201.00kN, Mx=5.80kN.m, Vx=-5.60kN, My=3.30kN.m, Vy=7.60kN 标准值:Nk=160.80kN, Mxk=4.64kN.m, Vxk=-4.48kN, Myk=2.64kN.m, Vyk=6.08kN 混凝土强度等级:C30, fc=14.30N/mm2 钢筋级别:HRB400, fy=360N/mm2 基础混凝土保护层厚度:40mm 基础与覆土的平均容重:20.00kN/m3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00kPa 基础埋深:1.00m 作用力位置标高:0.000m 剪力作用附加弯矩M'=V*h(力臂h=1.000m):My'=-5.60kN.m Mx'=-7.60kN.m Myk'=-4.48kN.m Mxk'=-6.08kN.m

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指导书

《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指导书 (试用) 院系: 班级: 姓名: 学号: 大连理工大学 年月日

实验目录 实验一金相显微镜的使用及金相试样制备方法(2学时)实验二金属材料的硬度(2学时)实验三 Sn-Pb二元平衡相图测试(2学时)实验四金相定量分析方法(2学时)实验五 Fe-C合金平衡组织观察(2学时)实验六材料弹性及塑性变形测定(2学时)实验七碳钢试样的制备及测试综合性实验(4学时)实验八金属塑性变形及回复再结晶设计性实验(6学时)实验九金属凝固组织及缺陷的观察(2学时)

实验一金相显微镜的使用及金相试样制备方法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光学显微镜的原理及构造,熟悉其零件的作用。 2)学会正确操作和使用金相显微镜。 3)掌握金相试样的制备过程和基本方法。 二、实验设备与材料 实验设备:x-1型台式光学显微镜,磨样机、抛光机、砂轮机 实验材料:碳钢标准样品 三、实验内容 1.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了解光学显微镜并熟悉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2.要求每个学生会实际操作光学显微镜,观察金相样品并测定其放大倍数。 3.演示并初步认识金相试样的制备过程及方法 四、实验报告撰写 撰写实验报告格式要求: 一、实验名称 二、实验目的 三、实验内容 包括:1. 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及其零部件的作用 2. 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标准样品的收获 3. 概述金相试样制备过程及方法 四、个人体会与建议

实验二金属材料的硬度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布氏、洛氏、维氏硬度的测试原理。 2.初步掌握各种硬度计的操作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项。 二.实验设备和样品 1.布氏、洛氏、维氏硬度计 2.铁碳合金试样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 1.通过老师讲解,熟悉布氏和洛氏硬度计的原理、构造及正确的操作方法。 2.演示测定维氏硬度值,演示测定布氏和洛氏硬度值, 注:每个样品测量压痕数,由指导老师根据学生人数确定,保证每位学生可以操作硬度计1-2次。因为实验条件限制,所以不需要严格按照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要求进行实验。 四.实验报告内容 1.简述实验目的和步骤。 2.简要叙述布氏、洛氏、维氏硬度计的测量原理和特点。 3.写出测量步骤,附上实验结果。 4.总结各种硬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和使用体会。

基础承台设计计算

、某五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柱网尺寸 6m x 6m ,横向承重框架,柱截面 500mm x 500mm ,底层平面图及地质资料见附图。基础采用静压预制混凝土管桩,桩直径400mm , 桩 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承台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20,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2d ,最小 桩距取3d ,各桩传至承台顶的内力(柱号:Z1,Z2 —— Fk=910,1500,Mk=110,40. ,Vk=50,22 , F=1152,1935, M=140,50, V=64,25,——单位符号除 Mk 、M 为 KN ? m ,其余的均为 KN ) 地质资料见附图。 附图: 11.00 淤泥质粉土 qsa=8kpa 15.40 粉质粘土 qsa=25kpa h=0.8Z3 F.39 % 56 r/p -—> 0.4 踣3/3 ?0.23 al1=373mm 23.C0 qpa=800Kpa 2.98m 等边三桩承台 粉细砂 qsa=24kpa Y al2=232mm H S=1.6

地质资料 【附:相似三角形: AH=0.46 + 0.23=0.69 AI ■由相似比得:少 AG AF 0.8/1.245=0.69/AF AF ^ 1.08 由厶 AED 相似于△ AGF 其中 AE=0.8 + 0.354/2=0.977 AE AF - aL2 .由相似比得: AG AF 0.977/1.245=(1.08-al2)/1.08 一、Z1基础设计计算: [解] (1) 确定桩端持力层 根据地质情况,初步选择粉质粘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 (2) 确定桩的类型、桩长和承台埋深 静压预制混凝土管桩,直径为 400mn 进入粉质粘土层2d=0.8m,初定承台高度为1.5m , 承 台顶距天然地面0.2m ,承台埋深1.5m 。 (3) 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Ra=qpaAp + 卩 p E qsiali = 〒 X 0.42 X 800+3.14 X 0.4 X (12 X 4+22X 2.1+24 X 4.9+8 X 4.4+25 X 0.8) =100.48+355.352=435.832KN (4) 估算桩数及初定承台面积 n=1.2 X Fk/Ra=1.2 X 910/435.832 ?2.51 取 3 根 因桩位静压预制混凝土管桩,所以取桩距 S=4d=1.6m 取等边三桩承台:如上图 承台面积为: ?0.5 X 2.59 X 2.98-0.267=3.6 m 2 (5) 桩基础验算 1) 单桩承载力验算 承台及上覆土重 Gk=20X 3.6 X 1.85=133.2KN 轴心竖向力作用下,桩顶承受的平均竖向力 Qk=(Fk + Gk)/n=(910 + 133.2)/3=347.73KN < Ra 满足要求 偏心竖向力作用下,桩顶承受的最大与最小竖向力 Qk=(Fk + Gk)/n 土 (Mxk X Yi)/ E Yi2 ± (Myk X Xi)/ E Xi2 =(910 + 133.2)/3 ± (110+50 X 1.5) X 0.8/2 X 0.82 △ AJH 相似于△ AGF 其中 AJ=0.8、AG=0.8 + 0.695-0.25=1.245 、 AH .al2=0.232 】

程序设计基础

程序设计基础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 ?DTTI?

考点1程丿宇设计的方法与风格 【考点精讲】 养成良好的程丿子设计风格,主要考虑下述因素: 1.源程序文档化 (1)符号名的命名:符号名的命名应具有一定的实际含义,以便于对程序功能的理解。 (2)程序注释:在源程序中添加正确的注释可帮助人们理解程序。 程序注释可分为序言性注释和功能性注释。 (3)视觉组织:通过在程序中添加一些空格、空行和缩进等,使人们在视觉上对程序的结构一目了然。 2.数据说明的方法 为使程序中的数据说明易于理解和维护,可采用下列数据说明的风格,见表 2-lo 表2-1 数据说明风格 3.语句的结构程序应该简单易懂,语句构造应该简单直接。

4.输入和输出

考点2结构化程序设计 【考点精讲】 1.构化程序设计的原则 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引入了工程思想和结构化思想,使大型软件的开发和编程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的主要原则为:H顶向下、逐步求精、模块化和限制使用got。语句。 自顶向上:先考虑整体,再考虑细节;先考虑全局目标,再考虑局部目标。 逐步求精:对复杂问题应设计一些子目标作为过渡,逐步细化。 模块化:把程序要解决的总目标分解为分目标,再进一步分解为具体的小目标,把每个小目标称为一个模块。 限制使用goto语句:在程序开发过程中要限制使用goto语句。 2.结构化程序的基本结构 结构化程序的基本结构有三种类型: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 顺序结构:是最基本、最普通的结构形式,按照程序中的语句行的先后顺序 逐条执行。 选择结构:又称为分支结构,它包括简单选择和多分支选择结构。 循环结构:根据给定的条件,判断是否要重复执行某一相同的或类似的程序段。循环结构对应两类循环语句:先判断后执行的循环体称为当型循环结构;先执行循环体后判断的称为直到型循环结构。 考点3面向对象方法

程序设计基础辅导材料6

第6章算法和问题求解 本章我们来学习算法的基本概念。首先我们要了解算法,掌握算法的描述方法,进一步我们要学习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然后要了解常见的、典型的算法,并要学习如何设计自己的简单算法。 6.1 算法的描述方法 1、用自然语言表达 所谓的“自然语言”指的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如汉语、英语或数学语言。 例如:我们想计算1到N的累加和,为简单起见,设N的值不大于1000。 这就是用自然语言配合数学语言描述算法。 用自然语言描述的算法通俗易懂,而且容易掌握,但算法的表达与计算机的具体高级语言形式差距较大,通常是用于介绍求解问题的一般算法。 2、用伪代码表示 伪代码是一种介于自然语言与计算机语言之间的算法描述方法。它结构性较强,比较容易书写和理解,修改起来也相对方便。其特点是不拘泥于语言的语法结构,而着重以灵活的形式表现被描述对象。它利用自然语言的功能和若干基本控制结构来描述算法。 伪代码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自己定义,也可以采用与程序设计语言类似的形式。3、用传统流程图描述算法 流程图也叫框图,它是是用各种几何图形、流程线及文字说明来描述计算过程的框图。

用流程图描述算法的优点是:直观,设计者的思路表达得清楚易懂,便于检查修改。 表6.1是用传统流程图描述算法时常用的符号。 表6.1流程图常用符号 用流程图描述算法时,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应根据解决问题的步骤从上至下顺序地画出流程图,各图框中的文字要尽量简洁。 (2)为避免流程图的图形显得过长,图中的流程线要尽量短。 (3)用流程图描述算法时,流程图的描述可粗可细,总的原则是:根据实际问题的复杂性,流程图达到的最终效果应该是,依据此图就能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实现相应的算法(即完成编程)。 4、N-S结构化流程图 N-S结构化流程图主要特点是取消了流程线,全部算法由一些基本的矩形框图顺序排列组成一个大矩形表示,即不允许程序任意转移,而只能顺序执行,从而使程序结构化。 N-S图也是流程图的一种很好的表示方法,对应于三种基本结构的N-S图如图6.2所

工程材料课设报告

工程材料课设报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基础》课程设计 学院:航空宇航学院 专业: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学号: 完成日期:2009年6月18日

说明书目录 任务书---------------------------------------------------------------------------3 铸造件设计---------------------------------------------------------------------5 锻造件设计---------------------------------------------------------------------9 焊接件设计--------------------------------------------------------------------13 总结------------------------------------------------------------------------------17 心得体会------------------------------------------------------------------------18 参考文献------------------------------------------------------------------------18 一、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设计任务书

1.课程设计的目标: (1)通过课程设计的实践,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的有关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初步达到在一般机械设计中,能合理选择材料,选择毛坯制造方法,并能合理地安排热处理工艺及零件制造工艺流程。 2.课程设计的选题: 本课程设计包括典型零件的材料选择,热处理工艺路线的安排,零件毛坯生产方法的选择(主要包括铸造(液态成型)、压力加工(塑性成形)和焊接(连接成型)三种成型方法)。 3.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1)根据图纸熟悉产品的结构、各零件的作用和工作条件。 2)依据零件的受力情况(或给定的条件),环境即失效形式进行零件的选材设计(即选择合适的材料成分,组织及热处理状态)。 3)根据零件的使用条件、制造精度、形状尺寸、材料及生产性质等条件,对指定的零件毛坯进行毛坯部分种类的选择(即选择锻压铸造、或焊接的方法),并进行结构工艺分析、完成工艺设计的部分内容(铸件的铸造方法、浇注位置、分型面的选择、并在零件图上示意标出冒口位置;锻件结构工艺、选择的锻造方法;零件的焊接方法、结构工艺、合理布置焊缝等)。 4)对轴类零件(或齿轮)应设计制造工艺流程,正确选择热处理工艺,工艺流程的合理安排,并作详细的说明。 5)对上述第(4)项中的零件,用相应的材料制成试样,分别用自己设计的热处理工艺进行处理,分别测其硬度、磨制试样观察其组织,判断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并作分析。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材料科学基础学习知识-实验-06

实验六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Plastic Deformation and Recrystallization of Metals)实验学时:2 实验类型:综合 前修课程名称:《材料科学导论》 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一、实验目的 1.观察显微镜下变形孪晶与退火孪晶的特征; 2.了解金属经冷加工变形后显微组织及机械性能的变化; 3.讨论冷加工变形度对再结晶后晶粒大小的影响。 二、概述 1.显微镜下的滑移线与变形孪晶 金属受力超过弹性极限后,在金属中将产生塑性变形。金属单晶体变形机理指出,塑性变形的基本方式为:滑移和孪晶两种。 所谓滑移,是晶体在切应力作用下借助于金属薄层沿滑移面相对移动(实质为位错沿滑移面运动)的结果。滑移后在滑移面两侧的晶体位向保持不变。 把抛光的纯铝试样拉伸,试样表面会有变形台阶出现,一组细小的台阶在显微镜下只能观察到一条黑线,即称为滑移带。变形后的显微组织是由许多滑移带(平行的黑线)所组成。

在显微镜下能清楚地看到多晶体变形的特点:① 各晶粒内滑移带的方向不同(因晶粒方位各不相同);② 各晶粒之间形变程度不均匀,有的晶粒内滑移带多(即变形量大),有的晶粒内滑移带少(即变形量小);③ 在同一晶粒内,晶粒中心与晶粒边界变形量也不相同,晶粒中心滑移带密,而边界滑移带稀,并可发现在一些变形量大的晶粒内,滑移沿几个系统进行,经常看见双滑移现象(在面心立方晶格情况下很易发现),即两组平行的黑线在晶粒内部交错起来,将晶粒分成许多小块。(注:此类样品制备困难,需要先将样品进行抛光,再进行拉伸,拉伸后立即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若此时再进行样品的磨光、抛光,滑移带将消失,观察不到。原因是:滑移带是位错滑移现象在金属表面造成的不平整台阶,不是材料内部晶体结构的变化,样品制备过程会造成滑移带的消失。) 另一种变形的方式为孪晶。不易产生滑移的金属,如六方晶系的镉、镁、铍、锌等,或某些金属当其滑移发生困难的时候,在切应力的作用下将发生的另一形式的变形,即晶体的一部分以一定的晶面(孪晶面或双晶面)为对称面,与晶体的另一部分发生对称移动,这种变形方式称为孪晶或双晶。 孪晶的结果是:孪晶面两侧晶体的位向发生变化,呈镜面对称。所以孪晶变形后,由于对光的反射能力不同,在显微镜下能看到较宽的变形痕迹——孪晶带或双晶带。在密排六方结构的锌中,由于其滑移系少,则易以孪晶方式变形,在显微镜下看到变形孪晶呈发亮的竹叶状特征。(注:孪晶是材料内部晶体结构上的变化,样品制备过程不会造成孪晶的消失。) 对体心立方结构的Fe -α,在常温时变形以滑移方式进行;而在0℃以下受冲击载荷时,则以孪晶方式变形;而面心立方结构大多是以滑移方式变形的。 2.变形程度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程序设计基础(知识点)

第三部分程序设计基础 3.1 程序、程序设计、程序设计语言的定义 ⑴程序:计算机程序,是指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可以由计算机等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装置执行的代码化指令序列,或者可以被自动转换成代码化指令序列的符号化指令序列或者符号化语句序列。 ⑵程序设计:程序设计是给出解决特定问题程序的过程,是软件构造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程序设计往往以某种程序设计语言为工具,给出这种语言下的程序。程序设计过程应当包括分析、设计、编码、测试、排错等不同阶段。 ⑶程序设计语言:程序设计语言用于书写计算机程序的语言。语言的基础是一组记号和一组规则。根据规则由记号构成的记号串的总体就是语言。在程序设计语言中,这些记号串就是程序。程序设计语言有3个方面的因素,即语法、语义和语用。 3.2 高级语言和低级语言的概念及区别 ⑴高级语言:高级语言(High-level programming language)是高度封装了的编程语言,与低级语言相对。

它是以人类的日常语言为基础的一种编程语言,使用一般人易于接受的文字来表示(例如汉字、不规则英文或其他外语),从而使程序编写员编写更容易,亦有较高的可读性,以方便对电脑认知较浅的人亦可以大概明白其内容。 ⑵低级语言:低级语言分机器语言(二进制语言)和汇编语言(符号语言),这两种语言都是面向机器的语言,和具体机器的指令系统密切相关。机器语言用指令代码编写程序,而符号语言用指令助记符来编写程序。 ⑶区别: 高级语言:实现效率高,执行效率低,对硬件的可控性弱,目标代码大,可维护性好,可移植性好低级语言:实现效率低,执行效率高,对硬件的可控性强,目标代码小,可维护性差,可移植性差 了解知识:CPU运行的是二进制指令,所有的语言编写的程序最终都要翻译成二进制代码。越低级的语言,形式上越接近机器指令,汇编语言就是与机器指令一一对应的。而越高级的语言,一条语句对应的指令数越多,其中原因就是高级语言对底层操作进行了抽象和封装,

《机械工程材料》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材料》教学大纲 修订单位:机械工程学院材料工程系 执笔人:吕柏林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机械工程材料 2.课程英文名称: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terials 3.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4.总学时:48学时 5.总学分:3学分 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是为机械类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材料热处理以及材料选用等方面的技术基础知识.本课程的任务是结合校内金工教学实习,使学生通过工程材料的基础知识,材料处理,材料选用基础的学习,获得常用机械工程材料方面的实践应用能力,也为进一步学习毛坯成型和零件加工知识以及其它有关课程及课程设计,制造工艺方面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一)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能 2.掌握金属学的基础知识,包括金属的晶体结构,结晶,塑性变形与再结晶,二元合金的结构与结晶. 3.掌握运用铁碳合金相图,等温转变曲线,分析铁碳合金的组织与性能的关系. 4.熟悉各种常规热处理工艺以及材料的表面热处理技术. 5.掌握常用工程材料(包括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的组织,性能,应用与选用原则.(二)理论教学内容 1.绪论(2学时) 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 ;学习要求与方法 2.工程材料的机械性能(2学时) 强度,刚度,硬度,弹性,塑性,冲击韧性 3.金属的晶体结构和结晶(6学时) 常见的三种晶体结构 ;金属实际结构及晶体缺陷 ;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4.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6学时)

独立基础设计计算过程

柱下独立基础设计 1.1 设计资料 1.1.1 本工程地质条件: 第一层土:城市杂填土 厚0-0.5m 第二层土:红粘土 厚3-4.0m ,垂直水平分布较均匀,可塑状态,中等压缩性,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200Kpa 第三层土:强风化灰岩0-0.5m ,fak=1200 Kpa 第四层土:中风化灰岩 fak=3000 Kpa 由于结构有两层地下室,地下室层高4.5m ,采用柱下独立基础,故选中风化灰岩作为持力层。对于中风化岩石,不需要要对其进行宽度和深度修正,故a f =ak f =3000 Kpa 。 1.1.2 材料信息: 本柱下独立基础采用C 40混凝土,HRB400级钢筋。差混凝土规范知: C45混凝土:t f =1.80N/mm 2 , c f =21.1 N/mm 2 HRB400级钢筋:y f =360 N/mm 2 1.2 计算简图 独立基础计算简图如下:

1.3 基础埋深的确定 基础埋深:d=1.5m 1.4 基顶荷载的确定 由盈建科输出信息得到柱的内力设计值: M=97.68KN ?m N=15896.7 KN V=55.48KN 对应的弯矩、轴力、剪力标准值: M k =M/1.35=97.68/1.35=72.36KN ?m N k =N/1.35=15896.7/1.35=11775.33 KN V k =V/1.35=55.48/1.35=41.10 KN 1.5 初步估算基底面积 A 05 .120300011775.33?-=?-≥d r f F G a k =3.96m 2 0061.033 .1177536.72===k k N M e m=6.1 mm 比较小 由于偏心不大,基底底面积按20%增大,即: A=1.2A 0=1.2x3.96=4.752m 2 初步选择基础底面积为:A=lxb=2.2x2.2=4.84 m 2> 4.752 m 2 且b=2.5m<3.0m ,故不再需要对a f 进行修正 1.6 验算持力层地基承载力 基础和回填土重为: G k =A d r G ??=20x1.5x4.84=145.2KN 偏心距为:

程序设计基础C复习资料(1)

一、填空题。 1、微型计算机的运算器、控制器及内存储器组合在一起,称之为(D) A、ALU B、CPU C、MPU D、主机 2、信息的最小单位是(A ) A、bit B、byte C、KB D、word 3、Windows操作系统是(C ) A、单用户、单任务 B、多用户、单任务 C、单用户、多任务 D、多用户、多任务 4、下列数据中最大数是(D) A、(1010010)2 B、(123.4)8 C、(84.5)10 D、(55)16 5、设有int a=3,b=-4,c=5;表达式(a

《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材料科学基础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年月日

实验一浇注和凝固条件对铸锭组织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1. 研究金属注定的正常组织。 2. 讨论浇注和凝固条件对铸锭组织的影响。 3. 初步掌握宏观分析方法。 二、实验内容说明 金属铸锭(件)的组织一般分为三个区域:最外层的细等轴晶区,中间的柱状晶区和心部的粗等轴晶区。最外层的细等轴晶区由于厚度太薄,对铸锭(件)的性能影响不大;铸锭中间柱状晶区和心部的粗等轴晶区在生产上有较重要的意义,因此认为地控制和改变这两个区域的相对厚度,使之有利于实际产品,有很大意义。 铸锭的组织(晶区的数目、相对厚度、晶粒形状的大小等)除与金属材料的性质有关外,还受浇注和凝固条件的影响。因此当给定某种金属材料时,可借变更铸锭的浇注凝固条件来改变三晶区的大小和晶粒的粗细,从而获得不同的性能。 本实验是通过对不同的锭模材料、模壁厚度、模壁温度、浇注温度及用变质处理和振动等方法浇注成的铝锭的宏观组织的观察,对铸锭的组织形成和影响因素进行初步的探讨,并对金属研究中经常要采用的宏观分析方法进行一次初步的实践。 本实验用以观察的铸锭样品浇注和凝固条件如后表: 三、实验步骤 1. 教师介绍金属宏观分析方法,讲解各样品浇注和凝固条件。 2. 学员轮流观察各种样品,结合已知的浇注和凝固条件分析各样品宏观组织的形成过程。 3. 描述所观察到的各样品的宏观组织。 四、实验报告要求 1. 叙述浇注正常组织的形成过程。 2. 逐一描绘各试样的宏观组织图,分析浇注和凝固条件对铸锭(件)组织的影响。 五、思考题 1. 简述宏观组织的特点及分析方法。

(完整版)桩基础设计计算书

目录 1设计任务 (2) 1.1设计资料 (2) 1.2设计要求 (3) 2 桩基持力层,桩型,桩长的确定 (3) 3 单桩承载力确定 (3) 3.1单桩竖向承载力的确定 (3) 4 桩数布置及承台设计 (4) 5 复合桩基荷载验算 (6) 6 桩身和承台设计 (9) 7 沉降计算 (14) 8 构造要求及施工要求 (20) 8.1预制桩的施工 (20) 8.2混凝土预制桩的接桩 (21) 8.3凝土预制桩的沉桩 (22) 8.4预制桩沉桩对环境的影响分析及防治措施 (23) 8.5结论与建议 (25) 9 参考文献 (25)

一、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资料 1、某地方建筑场地土层按其成因土的特征和力学性质的不同自上而下划分为5层,物理力学指标见下表。勘查期间测得地下水混合水位深为2.1m,本场地下水无腐蚀性。建筑安全等级为2级,已知上部框架结构由柱子传来的荷载。承台底面埋深:D =2.1m。

(二)、设计要求: 1、桩基持力层、桩型、承台埋深选择 2、确定单桩承载力 3、桩数布置及承台设计 4、群桩承载力验算 5、桩身结构设计和计算 6、承台设计计算 7、群桩沉降计算 8、绘制桩承台施工图 二、桩基持力层,桩型,桩长的确定 根据设计任务书所提供的资料,分析表明,在柱下荷载作用下,天然地基基础难以满足设计要求,故考虑选用桩基础。由地基勘查资料,确定选用第四土层黄褐色粉质粘土为桩端持力层。 根据工程请况承台埋深 2.1m,预选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断面尺寸为450㎜×450㎜。桩长21.1m。 三、单桩承载力确定 (一)、单桩竖向承载力的确定: 1、根据地质条件选择持力层,确定桩的断面尺寸和长度。 根据地质条件以第四层黄褐色粉土夹粉质粘土为持力层, 采用截面为450×450mm的预置钢筋混凝土方桩,桩尖进入持力层 1.0m;镶入承台0.1m,桩长21.1 m。承台底部埋深 2.1 m。 2、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Quk可根据经验公式估算: Quk= Qsk+ Qpk=μ∑qsikli+qpkAp Q——单桩极限摩阻力标准值(kN) sk Q——单桩极限端阻力标准值(kN) pk u——桩的横断面周长(m) A——桩的横断面底面积(2m) p L——桩周各层土的厚度(m) i q——桩周第i层土的单位极限摩阻力标准值(a kP)sik q——桩底土的单位极限端阻力标准值(a kP) pk 桩周长:μ=450×4=1800mm=1.8m

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基础A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机械设计时常用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两种强度指标。 2. 纯金属的晶格类型主要有面心立方、体心立方和密排六方三种。 3. 实际金属存在点、线和面缺陷等三种缺陷。 4.F和A分别是碳在α-Fe 、γ-Fe 中所形成的间隙固溶体。5. 加热是钢进行热处理的第一步,其目的是使钢获得奥氏体组织。 6. QT600-3中,QT表示球墨铸铁,600表示抗拉强度不小于600Mpa 。7.金属晶体通过滑移和孪生两种方式来发生塑性变形。 8.设计锻件时应尽量使零件工作时的正应力与流线方向相同 ,而使切应力与流线方向相垂直。 9.电焊条由药皮和焊芯两部分组成。 10.冲裁是冲孔和落料工序的简称。 1.在铁碳合金相图中,碳在奥氏体中的最大溶解度为( b )。 a、0.77% b、2.11% c、0.02% d、4.0% 2.低碳钢的焊接接头中,( b )是薄弱部分,对焊接质量有严重影响,应尽可能减小。 a、熔合区和正火区 b、熔合区和过热区 c、正火区和过热区 d、正火区和部分相变区 3.碳含量为Wc=4.3%的铁碳合金具有良好的( c )。 a、可锻性 b、可焊性 c、铸造性能 d、切削加工性 4.钢中加入除Co之外的其它合金元素一般均能使其C曲线右移,从而( b ) b、增加淬透性 c、减少其淬透性 d、增大其淬硬性 a、增大V K 5. 高碳钢淬火后回火时,随回火温度升高其( a ) a、强度硬度下降,塑性韧性提高 b、强度硬度提高 ,塑性韧性下降 c、强度韧性提高,塑性硬度下降 d、强度韧性下降,塑性硬度提高 6.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淬硬深度,主要决定于因素( d ) a、淬透性 b、冷却速度 c、感应电流的大小 d、感应电流的频率 7.珠光体是一种( b ) a、单相间隙固溶体 b、两相混合物 c、Fe与C的混合物 d、单相置换固溶体8.灰铸铁的石墨形态是( a ) a、片状 b、团絮状 c、球状 d、蠕虫状

材料科学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实验课程类)

材料科学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实验课程类) 课程名称:材料科学基础实验 英文名称:Material Science Foundation Experiments 课程编号:1200303 面向专业:材料类各专业(金属材料、土木工程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先进材料及成形) 学时学分:3周3学分 本大纲主撰人:王仕勤、庞超明(Tel:52090661,E—mail: wsqwyd@https://www.doczj.com/doc/9c4133135.html,) 一、课程作用和具体目标 本实验课程面向全院材料类各专业(包括金属材料、土木工程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先进材料及成形)学生开设,着重加强与“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相关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它是“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材料晶体学基础理论;掌握相图的基本构成和应用;了解晶体缺陷对形变行为的作用;初步掌握材料实验的主要方法和操作技术,并能对测试结果进行综合评定。从而初步掌握材料研究的基本手段与方法,包括宏观分析方法与微观分析方法。使学生在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方面得到系统的训练,以培养从事科研活动严谨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为后续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管理模式与注意事项 1、学生必须完成全部“必做实验”。在此基础上,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强弱和 时间多少,进行“选做实验”。 2、学生在实验前必须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书等相关内容。教师在实验前作必要的讲解和辅 导。 3、学生应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和安全规范,确保安全。 四、设备及器材配置 1、制样设备:砂轮机、切割机、镶嵌机、水磨机、抛光机、电解抛光仪等。 2、加热、温控及加工设备:热处理炉、坩埚电炉、烘箱、温度控制仪、离心机、小型轧 机、大型轧机等。 3、分析测试设备:拉伸机、抗折试验机、抗压试验机、硬度计、体视显微镜、金相显微 镜、荧光显微镜、反光显微镜、偏光显微镜、混凝土气孔分析显微镜。放大机、数码相机、计算机、打印机、分析天平、酸碱滴定管、U型管界面移动电泳仪、离心分离机、李氏瓶、稠度仪、试模、勃氏比表面仪、套筛、沥青延度仪、沥青软化点仪、不透水仪、沥青针入度计、直流稳压电源、水泥水化热测定仪等。 4、各种耗材若干 五、考核与成绩评定 1、采用实验出勤情况、实验报告完成情况以及笔试考试情况综合考核。 2、成绩评定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档评定。(相应于百分制为:大于 等于90、80~89、70~79、60~69、小于60)。出勤情况占10%,实验报告占40%,笔试成绩占50%。 六、教材与参考资料 1、王仕勤、庞超明等材料科学基础实验. 南京:东南大学讲义,2006.6 2、秦鸿根编建筑材料试验指导书. 南京:东南大学讲义,2003.10 3、伍洪标主编无机非金属材料试验.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6 4、硅酸盐物理化学实验指导书,南京:东南大学讲义

《工程材料》课标

《工程材料》课程标准 一、适用对象 高职铁道工程专业 二、课程定位与设计 1、课程定位 《工程材料》是铁路高等职业院校铁路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课程,是理工科的必修课程,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其主要功能是使学生对建筑工程中各种工程用材料有个初步认识,使学生掌握建筑材料的基本理论知识,旨在培养学生认识、检测、选择、保管与应用建筑工程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遵章守纪、协同作业、密切配合的职业道德与责任感,同时对铁路工程专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并为后续铁路路基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的课程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2、课程设计 本课程的具体设计是以铁路工程施工与养护过程中所涉及的工程材料为课程主线,以铁路工程材料要实施的工作任务为主线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按工程材料要学习的内容及学生理解的规律和特点,通过讲授、视频讲解、参观、任务驱动、分组试验等方法,设计学习过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使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既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提供有关工程材料的基本知识,也对学生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从事铁路工程施工、材料员等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立足这一目的,本课程结合铁路工程施工企业对从业者专业技能要求,依据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制定了课程目标。目标分别从知识、技能、态度三个方面制定,涉及水泥、砼、钢材、防水材料等常用建筑材料的技术标准、质量检验方法及新型建筑材料等方面知识。教材编写、教师授课、教学评价都依据这一目标定位进行。 本课程是一门以工程材料基本知识、水泥性能检测及应用、混凝土性能检测及应用、建筑砂浆性能检测及应用、建筑钢材性能检测及应用、沥青性能检测及应用。 建筑材料教学要以技能训练为主,实行项目教学。教学可在课堂、实训场、实验室等情境中进行。在学习情境中,建议采用仿真软件、多媒体、模拟现场、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实施项目教学。 三、参考学时及学分 参考学时:72学时 参考学分:3.5分 四、课程目标 本课程通过三个学习内容的学习,掌握铁道相关专业专门人才所必须的铁路基本知识;掌握铁路工程中的主要材料的性质及用途;了解工程建设的先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