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导航系统介绍(精)
- 格式:ppt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16
北斗导航系统原理及应用北斗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开发的卫星导航系统,其原理是利用地球运动参数测量、通信双程测距和信号传播延迟等技术进行位置定位和导航。
目前,北斗导航系统已经正式开通,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海洋渔业、农业等各个领域。
本文将介绍北斗导航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一、北斗导航系统原理北斗导航系统是由多颗卫星、地面控制中心以及用户设备组成的系统。
该系统主要通过三种技术实现位置定位和导航,即地球运动参数测量、通信双程测距和信号传播延迟。
其中,地球运动参数测量是北斗系统的核心技术。
1. 地球运动参数测量地球运动参数测量是北斗系统的主要技术之一,它通过测量北斗卫星发射的导航信号在不同时间到达地面接收机的时间差,来计算出接收机和卫星之间的距离。
而北斗卫星和接收机之间的距离差,和卫星和地球的距离差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通过这个比例关系,可以计算出接收机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差。
利用三个卫星同时测量,即可确定接收机的位置。
2. 通信双程测距通信双程测距是北斗系统的另一个主要技术之一,它是通过北斗卫星与接收机之间的通信来实现位置定位和导航的。
通信双程测距主要是利用用户设备和北斗卫星之间的通信时间,来计算出用户设备和卫星之间的距离。
通过三个卫星同时测量,即可确定用户设备的位置。
3. 信号传播延迟信号传播延迟是北斗系统的另一个技术之一,它利用天空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传播延迟来计算位置。
具体来说,利用在空中传播的导航信号,在传输到接收机时,由于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影响而产生延迟。
利用测量这个延迟时间的方法,可以计算出接收机和卫星之间的距离差,从而确定接收机的位置。
二、北斗导航系统应用北斗导航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海洋渔业、农业等各个领域。
以下为具体的应用场景介绍:1. 交通运输北斗导航系统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车辆导航、智能交通、车辆监管等方面。
例如,根据北斗系统的位置信息,车辆驾驶者可以进行导航,以及获得道路拥堵情况、交通事故等信息。
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
地面端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2011年12月27日起,开始向中国及周边地区提供连续的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
系统服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致力于向全球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包括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两种方式。
开放服务是向全球免费提供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
授权服务是为有高精度、高可靠卫星导航需求的用户,提供定位、测速、授时和通信服务以及系统完好性信息。
特色北斗导航终端与GPS、“伽利略”和“格洛纳斯”相比,优势在于短信服务和导航结合,增加了通讯功能;全天候快速定位,极少的通信盲区,精度与GPS相当,而在增强区域也就是亚太地区,甚至会超过GPS;向全世界提供的服务都是免费的,在提供无源定位导航和授时等服务时,用户数量没有限制,且与GPS兼容;特别适合集团用户大范围监控与管理,以及无依托地区数据采集用户数据传输应用;独特的中心节点式定位处理和指挥型用户机设计,可同时解决“我在哪?”和“你在哪?”;自主系统,高强度加密设计,安全、可靠、稳定,适合关键部门应用。
劣势北斗一号系统属于有源定位系统,系统容量有限,定位终端比较复杂。
北斗一号系统属于区域定位系统,目前只能为中国以及周边地区提供定位服务,且与GPS完善成熟的运营相比,未来处于不断完善之中。
民用功能个人位置服务当你进入不熟悉的地方时,你可以使用装有北斗卫星导航接收芯片的手机或车载卫星导航装置找到你要走的路线。
气象应用北斗导航卫星气象应用的开展,可以促进我国天气分析和数值天气预报、气候变化监测和预测,也可以提高空间天气预警业务水平,提升我国气象防灾减灾的能力。
除此之外,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气象应用对推动北斗导航卫星创新应用和产业拓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道路交通管理卫星导航将有利于减缓交通阻塞,提升道路交通管理水平。
通过在车辆上安装卫星导航接收机和数据发射机,车辆的位置信息就能在几秒钟内自动转发到中心站。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简介(一)概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COMPASS)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系统建设目标是:建成独立自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促进卫星导航产业链形成,形成完善的国家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支撑、推广和保障体系,推动卫星导航在国民经济社会各行业的广泛应用。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空间段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个地面站,用户段包括北斗用户终端以及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
(二)发展历程卫星导航系统是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中国高度重视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系统。
2000年,首先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测绘、电信、水利、渔业、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汶川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与发展,满足全球应用需求,我国启动实施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
(三)建设原则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与发展,以应用推广和产业发展为根本目标,不仅要建成系统,更要用好系统,强调质量、安全、应用、效益,遵循以下建设原则:1、开放性。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发展和应用将对全世界开放,为全球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免费服务,积极与世界各国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各卫星导航系统间的兼容与互操作,推动卫星导航技术与产业的发展。
2、自主性。
中国将自主建设和运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独立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
3、兼容性。
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ICG)和国际电联(ITU)框架下,使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世界各卫星导航系统实现兼容与互操作,使所有用户都能享受到卫星导航发展的成果。
《物联网导论》课程论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简介姓 名: 邹伯骏 任子松 张豪黄登松 刘昌龙学 号: 201112140435指导教师: 张伟学 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专 业: 物联网完成日期: 2012年12月5日摘要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旨在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中,主要在为中国的交通运输、海洋、森林、防火气象、石油、灾害预报、通信、公安以及国家安全等诸多领域提供高效准确的导航定位服务。
卫星导航系统是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既能提供高精度的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又能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我国高度重视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一直努力组建和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系统。
我国已建成的北斗导航试验系统,在测绘、电信、水利、交通运输、渔业、勘探、森林防火和国家安全等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正在实施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关键词】导航;应用;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简介1、系统介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与美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端、地面端和用户端三部分组成。
空间端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
地面端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个地面站。
用户端由北斗用户终端以及与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欧洲“伽利略”(GALILEO)等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组成。
中国此前已成功发射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和四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将在系统组网和试验基础上,逐步扩展为全世界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目标是建成独立自主、技术先进、稳定可靠、开放兼容、覆盖全球的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促进北斗卫星导航产业链形成,形成完善的国家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支撑、推广和保障体系,推动卫星导航在国民经济社会各行业的广泛应用。
该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服务。
中国今后生产定位服务设备的产商,都将会提供对GPS和北斗系统的支持,进而提高定位的精确度。
北斗导航工作原理
北斗导航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它的工作原理类似于其他全球定位系统(GPS)。
北斗导航系统主要由一系列在轨运行的卫星、地面监控站和用户终端组成。
卫星是北斗导航系统的核心部分,它们绕地球轨道运行,并发射信号以提供定位和导航服务。
在使用北斗导航系统时,用户的终端设备会接收到来自多颗卫星的信号。
这些信号包含有关卫星位置、时间和导航消息等信息。
终端设备会通过计算接收到信号的时间差来确定与卫星的距离。
通过接收3颗或更多卫星的信号,终端设备可以使用三角定位原理计算自身的精确位置。
地面监控站起到维护和管理北斗导航系统的作用。
它们负责监测卫星的运行状态、传输导航信息以及向卫星发送命令和校正参数。
地面监控站与卫星之间通过无线电信号进行通信。
北斗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卫星发射导航信号,地面监控站维护卫星的正常运行并提供导航信息,用户终端设备接收卫星信号并计算自身位置。
总的来说,北斗导航系统借助卫星信号和三角定位原理,能够精确地确定用户的位置并提供导航和定位服务。
它在交通、军事、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测绘技术中的北斗导航系统介绍引言在测绘技术的广阔领域中,精度和准确性一直是追求的目标。
而在这个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北斗导航系统作为一种卫星导航系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北斗导航系统在测绘技术中的应用进行介绍,并探讨相关的技术原理和发展趋势。
北斗导航系统概述北斗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由北斗卫星导航实验室负责设计和运营。
该系统采用了卫星导航和测量技术,通过一系列卫星和地面设备的协同作用,为用户提供高精度的位置定位、速度测量和时间获取等功能。
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和使用覆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航海、航空、地理测绘、农业、交通等。
北斗导航系统在测绘技术中的应用1. 地理测量北斗导航系统在地理测量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地表测量和测绘作业中,借助北斗导航系统可以准确获取测量仪器的位置信息,并与相应的测量数据进行关联。
这样一来,测绘人员可以更精确地计算地形和地物的坐标、高度和形状等要素信息,提高地理测量的精度和准确性。
2. 遥感测绘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测绘是现代测绘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遥感测绘以卫星或航空器上的传感器获取地表信息,并通过处理和解释数据来生成地理信息图。
在此过程中,北斗导航系统可以为遥感设备提供高精度的定位功能,确保遥感数据的空间参考准确,提高遥感测绘的可靠性。
3. 空间数据采集北斗导航系统也可应用于空间数据采集。
通过配备北斗定位装置,研究人员可以实时获取测绘设备的位置信息,并进行空间数据采集工作。
这些空间数据包括地形、地貌、环境等相关信息,对于环境监测、灾害预警和资源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北斗导航系统的技术原理北斗导航系统利用卫星导航和测量技术,通过卫星和地面设备之间的相互通信和协同工作,实现位置定位和测量等功能。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技术原理:1. 卫星定位北斗导航系统借助卫星定位技术,通过接收来自多颗北斗卫星的信号,计算用户的位置信息。
卫星定位技术基于多普勒效应和距离测量原理,通过精确的测量和计算,确定用户在地球上的位置坐标。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及其应用1北斗导航卫星的介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可在全球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任何气候条件下,为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测速、授时服务并兼具特有的短报文通信能力。
是继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GLONASS)定位系统之后的世界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该工程总投资100亿元,工程期限从1994年到2020年。
按计划,目前北斗已具备亚太地区区域服务能力,到2020年具备覆盖全球的服务能力。
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构成。
空间段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
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个地面站。
用户段是能接收北斗信号的各种用户设备。
2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历程2.1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我国早在60年代末就开展了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制工作,但由于多种原因而夭折。
在自行研制“子午仪”定位设备方面起步较晚,以致后来使用的大量设备中,基本上依赖进口。
70 年代后期以来,国内开展了探讨适合国情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体制研究。
先后提出过单星、双星、三星和3-5星的区域性系统方案,以及多星的全球系统的设想,并考虑到导航定位与通信等综合运用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方案和设想都没能够得到实现。
2.1.1 北斗一号1983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陈芳允院士和合作者提出利用两颗同步定点卫星进行定位导航的设想,经过分析和初步实地试验,证明效果良好,这一系统被称为“双星定位系统”。
双星定位导航系统为我国“九五”列项,其工程代号取名为“北斗一号”。
“北斗一号”是利用地球同步卫星为用户提供快速定位、简短数字报文通信和授时服务的、一种全天候、区域性的卫星定位系统。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专业综合实训报告学院信息电子技术专业通信工程班级14级二班学籍号14109741007姓名金哪梅指导教师蒋野2017年12月23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综述作者:金哪梅1.引言我们知道我国已成功发射23颗北斗导航卫星。
目前,“北斗”系统已经向整个亚太地区提供服务。
按照规划指向,将实现35颗北斗卫星全球组网到2020年。
考虑到不断更新和增长的需求,“十三五”期间可能会迎来“北斗”发射高峰。
BDS(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独立研发制作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较为完善并且得到认可的卫星导航系统。
航天器导航定位、船舶进港引水、智慧城市交通管理、野外生存探险定位、飞机航线引导等诸多功能都能够利用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和实现。
在自然灾害救援和重要活动的安全保驾护航的过程中,北斗系统同样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
文章对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各功能进行了分析研究,如,导航、定位、授时、短报文通讯功能。
还介绍了该系统技术应用领域和前景,从而更加深入的了解卫星导航系统。
2.系统原理,技术及其应用2.1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简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用户段、地面段和空间段三部分组成。
其空间段采用了一种三种轨道卫星构成混合星座的模式,其特点是高轨卫星更多,抗遮挡能力更强,低纬度地区性能能更好的表现出来。
北斗系统还提供了能提高服务的精度的具有多个频点的导航信号,可以通过组合多频信号使用等方式来达到既定目的。
该系统将导航与通信能力融合,使其具有实时导航、快速定位、精确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四大功能。
可达到定位精度10m,测速精度0.2m/s,授时精度是10ns。
2.2卫星导航系统导航能力介绍卫星导航最原始的功能是向各类用户实时提供精确、连续的位置、速度和时间的信息。
关于北斗的介绍
北斗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也是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
北斗系统由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体部署、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运行控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用户终端三个部分组成。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体部署是北斗系统的核心,它由一系列地面站、卫星、用户终端和数据处理中心组成。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运行控制是负责卫星轨道控制、导航信号发射和用户定位服务的运行控制中心。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用户终端是指各种接收北斗信号的设备,如手机、车载导航仪、船舶定位设备等。
北斗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全球定位、导航和时间服务。
北斗系统可以为用户提供高精度的定位服务,定位精度可以达到米级甚至亚米级。
北斗系统还可以为用户提供导航服务,用户可以通过北斗系统获取导航信息,如路线规划、交通状况等。
此外,北斗系统还可以为用户提供时间服务,北斗系统的时间精度可以达到纳秒级。
北斗系统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交通运输、农业、渔业、航空航天、地震监测、海洋监测等领域。
在交通运输领域,北斗系统可以为车辆、船舶等提供定位和导航服务,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和效率。
在农业领域,北斗系统可以为农民提供精准的农业信息,如土壤湿度、气温等,帮助农民科学种植。
在航空航天领域,北斗系统可以为飞行器提供定位和导航服务,提高飞行器的安全性和精度。
北斗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全球定位、导航和时间服务的功能,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为各个领域提供精准的定位和导航服务,是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成果之一。
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介绍及应用南京工业大学工业工程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BDS),是继美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系统由空间端、地面端和用户端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10m,授时精度优于100ns。
2012年12月27日,北斗二号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正式版正式公布,北斗导航业务正式对亚太地区提供无源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端、地面端和用户端三部分组成。
空间端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
地面端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个地面站。
用户端由北斗用户终端以及与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GALILEO等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组成。
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是在北斗一号的基础上建设的卫星导航系统,但其并不是北斗一号的简单延伸,完整构成的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是一个类似于GPS和GLONASS的全球导航系统。
一.研发背景1.重要的战略意义战略意义一: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的重要载体战略意义二:是促进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战略意义三:是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战略意义四:是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生命保障。
战略意义五:是增强武器效能,维护国家安全的根本命脉v战略意义七:是我国履行航天国家国际责任的需要。
战略意义八:对提升中国航天的能力,推动航天强国建设意义重大。
2.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及其不足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第一代区域卫星导航系统,也是继GPS和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作为我国自主建设的卫星导航系统,其政治,经济,军事意义不言而喻。
同美国的GPS相比。
有其独特之处,如其具有短信通讯功能就是GPS所不具备的,但总体来看,北斗一号存在明显不足:1.定位原理:北斗一号是主动式双向测距二维导航,地面中心控制系统解算,供用户三维定位数据;GPS是被动式伪码单向测距三维导航,由用户设备独立解算自己三维定位数据。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进展、贡献与挑战一、本文概述1、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简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全天候、全天时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并且具有短报文通信能力,特色鲜明。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制,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已成功发射了数十颗导航卫星,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广泛的覆盖和应用。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技术特点主要体现在高精度、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和高服务性能等方面。
其定位精度达到了亚米级,甚至厘米级,能够满足各种高精度应用需求。
同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还具有强大的抗干扰能力和高可靠性,能够在复杂环境下稳定运行,为用户提供连续、稳定的服务。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还采用了多重加密和安全防护措施,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和应用,不仅提升了中国在全球卫星导航领域的地位,也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覆盖范围和服务性能不断提升,已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农业、气象、国土资源等多个领域,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服务。
然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竞争的加剧,如何进一步提升系统的性能和服务质量,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协同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BDS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中的地位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已经确立了自己不可或缺的地位。
作为一个成熟且不断发展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BDS不仅为中国,也为全球用户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简介(一)概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COMPASS)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系统建设目标是:建成独立自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促进卫星导航产业链形成,形成完善的国家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支撑、推广和保障体系,推动卫星导航在国民经济社会各行业的广泛应用。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空间段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个地面站,用户段包括北斗用户终端以及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
(二)发展历程卫星导航系统是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中国高度重视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系统。
2000年,首先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测绘、电信、水利、渔业、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汶川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与发展,满足全球应用需求,我国启动实施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
(三)建设原则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与发展,以应用推广和产业发展为根本目标,不仅要建成系统,更要用好系统,强调质量、安全、应用、效益,遵循以下建设原则:1、开放性。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发展和应用将对全世界开放,为全球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免费服务,积极与世界各国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各卫星导航系统间的兼容与互操作,推动卫星导航技术与产业的发展。
2、自主性。
中国将自主建设和运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独立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
3、兼容性。
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ICG)和国际电联(ITU)框架下,使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世界各卫星导航系统实现兼容与互操作,使所有用户都能享受到卫星导航发展的成果。
北斗导航小知识
北斗导航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提供全球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下面是一些北斗导航的小知识:
1.北斗导航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
空间段由北斗系统卫星组成,地面段由控制中心和测控站组成,用户段包括北斗导航接收机和用户终端设备。
2.北斗导航系统包括全球定位导航系统(BeiDou-2)和全球卫
星导航系统(BeiDou-3)两个阶段。
全球定位导航系统可以提供全球范围内的定位和导航服务,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则将进一步提升系统的性能和服务能力。
3.北斗导航系统采用双高轨道组网方式,目前已经发射了多颗
卫星,形成了全球导航覆盖。
4.北斗导航系统具有多种应用领域,包括车载导航、船舶导航、航空导航、农业机械导航、物流配送、电力巡检等等。
5.北斗导航系统具备全天候、全天时、高可靠性的特点,可以
在各种复杂环境下提供精确的定位和导航服务。
6.北斗导航系统的导航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级,并且还可以提供
高精度的授时服务。
7.北斗导航系统是中国在全球导航领域的重要贡献,也是中国
航天科技的重要成果之一,将为中国和全球用户提供更好的导航服务。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简介与概述2013年08月17日⁄北斗导航资讯⁄共1511字⁄字号小中大⁄暂无评论一、概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COMPASS)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系统建设目标是:建成独立自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促进卫星导航产业链形成,形成完善的国家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支撑、推广和保障体系,推动卫星导航在国民经济社会各行业的广泛应用。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空间段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个地面站,用户段包括北斗用户终端以及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二、发展历程卫星导航系统是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中国高度重视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系统。
2000年,首先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测绘、电信、水利、渔业、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汶川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与发展,满足全球应用需求,我国启动实施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一)北斗双星定位系统:2003年5月建成;三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36,000km;卫星寿命5年;主动式定位,有源定位下行S波段,上行L波段;二维定位、授时、短报文服务、广域增强军民两用系统;被动式定位,无源定位。
特点:具有定位、授时、短报文通信多种功能;可用于发布广域差分信息;军民两用系统。
局限性:二维定位,高程要用气压计或DEM数字地面模型;中心站定位,不利于用户自主导航,安全性差;定位速度受到限制;用户量受限制。
(二)中国北斗导航定位系统(三)我国开始建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这也是我国自主建立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原理和技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它利用人造卫星发射和接受信号,通过计算用户坐标、速度、时间等信息,为用户提供位置、导航、时间、速度等服务。
本文将从原理和技术两个方面来介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一、原理1、引力定位原理在空间中飞行的卫星,会受到地球和其他天体的引力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四维空间的曲面。
当我们向卫星发送信号时,卫星所处的曲面就会影响信号的传播速度和时间延迟,通过测量这些影响,我们就可以推算出卫星所处位置,这就是引力定位原理。
2、激光测距原理北斗卫星系统中每颗卫星都配备有高精度激光测距系统,这个系统由激光发射器和接收器组成,用于测量卫星与地球上接收站之间的距离。
当卫星向地面上的接收站发射激光束时,接收站立即返回信号,卫星会记录下发射信号的时间和接收信号的时间,从而确定卫星与接收站之间的距离,这就是激光测距原理。
3、时间同步原理北斗卫星系统中每颗卫星上都搭载有高精度原子钟,通过对所有卫星上的原子钟进行时间同步,就可以确保卫星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在用户接收卫星信号时,也需要通过接收到的时间信号对本地钟进行同步,从而实现精确测量。
二、技术1、CDMA技术北斗卫星系统中采用了CDMA技术,即码分多址技术,可以同时向多个用户发送信号,同时也可以同时接收多个用户的信号。
利用CDMA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使用效率和抗干扰能力。
2、精密轨道控制技术北斗卫星系统中的每颗卫星都搭载有精密的轨道控制系统,可以对卫星轨道进行高精度控制和调整。
通过精密轨道控制技术,可以确保卫星始终处于正确的轨道上,从而提供准确的服务。
3、差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卫星信号的精度有限。
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和减小误差,北斗卫星系统中采用了差分技术,即通过对基准站和用户接收站之间的距离进行实时比对,从而纠正卫星信号中的误差和延迟。
结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它基于引力定位原理、激光测距原理和时间同步原理,通过CDMA技术、精密轨道控制技术和差分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来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位置、导航、时间、速度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