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课辛亥革命(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82.50 KB
- 文档页数:4
第13课《辛亥革命》学案◆【学习目标】1.课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重点:辛亥革命的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难点: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预习梳理】1.背景(1)经济:清末“新政”、“________”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2)思想:____、邹容、陈天华等以____、东京为阵地,宣传西方的_____、____学说。
(3)组织:①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________,然后华兴会、光复会等相继建立。
②1905年,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________在东京建立。
(4)军事:中国同盟会发动了________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革命高潮。
(5)时机:1911年四川________造成湖北防务空虚。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3.高潮(1)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定都____,以五色旗为国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①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________;国内各民族一律________;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等自由和选举、________权;确立________、立法、________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②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________的民主宪法。
③意义:具有反对________制度的进步意义。
4.结局(1)结局:________窃取革命果实。
(2)原因①袁世凯玩弄两面手法,势力强大。
②列强以______、______、经济封锁为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③革命营垒中的______和旧官僚向革命党人进攻。
④______被迫妥协退让。
5.功绩(1)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________制度,建立起______,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推翻了“________”,沉重打击了________。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导学案:第13课辛亥革命(无答案)一【学习目标】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重点:辛亥革命的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难点: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二【自主学习】(一)革命爆发——武昌起义1·时代背景:《_____________》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的无能,应当推翻。
2·经济和阶级基础:清政府的“________”和“_____”,客观上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3·思想上:革命知识分子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宣传阵地:_____\_____4·组织上:兴中会成立:时间:_____年;地点: ______;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同盟会成立:时间:______年;地点:_____;组成:兴中会、光复会|___________等领导者:孙中山、_______等;政治纲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称三民主义);机关刊物_________;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军事上:黄花岗等武装起义,_____________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6·有利时机:四川的“保路运动”,清政府调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
7·爆发:______年____月____日,湖北武昌城内______________率先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库,到12日,占领武汉三镇,史称“辛亥革命”。
(二)革命高潮:——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______(时间)颁布的。
3.从《临时约法》的内容可以看出这部宪法的性质是什么?有何意义?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三)革命结果——亦喜亦忧①____年_____月____日,清帝溥仪宣布退位,清朝灭亡。
必修一第十三课《辛亥革命》导学案主备人:王花【学习目标】1、能说出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能记住中华民国成立的基本史实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意义。
3、会分析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学习重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同盟会政治纲领、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知识导学】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1、政治条件:签订后,中国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腐败无能,应当推翻;2、经济和阶级基础:中国发展,力量不断壮大;3、思想武器:思想的传播;(1)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等学说;(2)主阵地:和;人物:、和;4、组织基础:等革命团体和的建立;(1)兴中会:①时间:年月②地点:③性质:近代中国统一的革命政党。
(2)中国同盟会:①时间:年月②地点:③政治纲领:、、、。
后来,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这十六个字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④机关刊物:《民报》⑤性质:近代中国统一的革命政党。
5、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其中最为壮烈的是,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6、有利时机:四川的。
二、爆发:武昌起义1、时间:年月日2、结果:被革命军占领,军政府成立,国号“”。
3、影响: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三、高潮:中华民国成立㈠成立概况:1、时间: 年1月1日;2、临时大总统:孙中山3、都城:4、国旗: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主要内容:①主权在民②③2、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宪法。
3、意义:具有的进步意义。
四、结果: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背景:①清政府:②袁世凯:③帝国主义:④立宪派和旧官僚:⑤孙中山:2、步骤:第一步:袁世凯逼清帝退位。
年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覆灭;第二步:袁通电赞成,孙中山辞职;第三步: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
标志:辛亥革命到此结束。
五、历史功绩: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㈠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的主线可以归纳为:准备——爆发——结果。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本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通过了解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及其革命纲领,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通过了解中华民国建立前后的斗争历程,进一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清朝的“新政”与“预备立宪”;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重要人物;兴中会与同盟会;武昌首义。
2.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过程;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2.能力目标:理解:1.辛亥革命发生有着极复杂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驾驭重大历史重大事件的背景。
2.体会南京临时政府作为资产阶级政府的特色。
运用:就社会性质、政权转移、生产关系变革、社会意识进步与风俗习惯变迁,对辛亥革命前后进行比较和思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1.辛亥烈士的鲜血、孙中山愈挫愈奋的精神,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2.体会法为国根,民为邦本。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同盟会政治纲领、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四、学情分析学生平时喜欢竞争,民主气氛比较浓,又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他们的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五、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
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课内容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第一学期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学案【学习目的】1、能掌握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等相关史实;2、能了解«中华民国暂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提高意义;3、能剖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重点】辛亥革命迸发的背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难点】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效果探求】一、武昌起义1、背景资料1:辛亥革命前,500多个不对等条约中,仅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的8次主要赔款,就被敲诈19亿多白银,相当于1901年清政府全年财政支出的16倍。
«辛丑条约»签署前夕慈禧:〝量中国之物力,给与国之欢心〞。
阅读课本62、63页注释文字,结合资料1,归结武昌起义前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阶级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织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军事预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革命机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没有严密的组织,而且都受中央性的局限,缺乏以指导全国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
第13课《辛亥革命》学案灵台二中周莉学习目标: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华民国的成立等史实,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探究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学会正确评价历史问题。
重难点:重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及意义;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以及辛亥革命有何局限性。
课前预习: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著名宣传家:、、、思想武器:主要阵地:;2、兴中会创立时间、地点、人物:、、誓词:性质:3、中国同盟会时间、地点、领导人:、、刊物:纲领:性质:4、中华民国成立时间:临时大总统:国都:国旗:宪法:课中学习【自主学习】结合课本62页-63页,提取辛亥革命爆发的时代背景及条件。
【提示:革命爆发的条件包括: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军事,革命发动需要的有利时机等】【合作探究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人民得享有下列各项之自由权……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二十九条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第四十八条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第十九条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谍叛行为时,可决弹劾——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2)《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哪些基本原则?(3)第19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是什么意思?(4)据此分析约法的性质?它的颁布矛头指向谁?有何意义?【合作探究二】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面临哪些方面压力?革命党人如何处理?产生了什么结果?【拓展提升】如何评价辛亥革命?(成与败)课后学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787年美国宪法》在中美法制建设史上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献,那么这两部宪法有何异同?。
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学案【学习目标】1.课标:兴中会, 中国同盟会,黄花岗起义, 中华民国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重点:辛亥革命的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难点: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预习梳理】◎武昌起义《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
迫于形势,清政府相继打出“( )”和“( )”的幌子,进行一些改革。
这些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 )准备了一些条件。
随着新式( )的勃兴和( )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 )、()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进行大力宣传。
当时,( )和( )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
著名的民主革命宣传家有( , , )等。
阅读62页学思之窗思考◎19世纪90年代走在时代前面的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为什么会在民主革命思潮兴起后,发表这样的言论?1894年,( )在檀香山建立中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中会,决心“( ),恢复中华,创立( )”。
随后,民主革命团体如雨后舂笋,纷纷出现。
在孙中山推动下,1905年8月,兴中会、( )、光复会骨干聚集日本( ),召开( )成立大会。
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以孙中山提出“( )”为政治纲领,推举( )为总理,( )为执行部庶务,并决定创办机关刊物《( )》。
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 )。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 )最为壮烈。
与此同时,革命党人深入( ),做宣传组织工作。
参加革命团体的新军官兵达五六千人。
()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 )”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轰轰烈烈的()风潮。
四川同盟会会员组织保路同志军起义。
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人川镇压。
鉴于( )防务空虚,湖北革命党人乘机策划起义,但消息泄漏,湖广总督下令搜捕革命党人,形势异常严峻。
第13课辛亥革命【阶段特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使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辛亥革命的发生推翻了满清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革命的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北洋军阀的统治使民国名存实亡,历史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学习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价;辛亥革命的评价。
【学习难点】三民主义的剖析;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原因;辛亥革命的评价。
一、基础巩固(自主完成,检查知识)(一)武昌起义1.原因:(1)必要性: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掠夺与控制,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刺激了有识之士改造中国社会的强烈愿望;《》的签订,使清政府彻底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政治工具,激起了人民的不满;为拯救民族危机,推翻清政府势在必行。
(2)可能性:第一,经济基础:甲午战争与晚清“新政”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新式学堂及留学教育的发展,使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第三,思想基础:革命知识分子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进行大力宣传。
第四,组织基础: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与文学社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与1905年的成立。
第五,军事磨炼:1895年广州起义、1900年惠州起义、1906年萍浏醴起义与1911年黄花岗等一系列武装起义,锻炼了革命党人。
第六,政治基础:1906年清政府开始推行“预备立宪”,1911年“皇族内阁”的成立使立宪派转向革命派,清政府陷于政治孤立。
第七,革命动力: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使新军成为一支反清的重要武装力量,武汉成为革命的摇篮。
(3)偶然性:1911年5月,爆发保路风潮与保路同志军起义,清政府派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造成湖北防务的空虚,革命党人乘机起义。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内容概述】: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所导致的一次革命能量的大规模释放,是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加重的必然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是资产阶级三次救国方案中承上启下的行动,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
但因中国资产阶级主观上的不成熟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过于强大)而功败垂成,这是中国特殊国情所决定的。
本课主要以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为中心。
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理解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发展经过;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影响及评价。
【设计意图】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不简单沿袭教材思路,而通过研究课标、考纲、教材、学生,找准四者的连接点,将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增或减、强化或弱化,通过导学案和课件把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认知的史料(含图片、地图、视频等)纳入教材之中,并运用到教学中来。
选用情景教学、活动教学、合作探究、讨论谈话等教学方法,目的是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1)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史料分析——合作学习: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归纳材料,并在合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
2、问题探究——知识升华: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第13课辛亥革命导案【习目标】1.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主要经过、结果及影响。
2.掌握北洋军阀政权建立的主要过程及其统治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3.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教训和失败原因。
【重点难点】(1)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2)难点:用近代史观,正确评价三民主义、辛亥革命。
【法指导】①运用图表法,比较分析辛亥革命与戊戌变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培养比较、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②通过运用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运用历史史观,全面正确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能力。
③通过辛亥革命爆发原因的分析,形成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发展原因的一般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提高历史能力的目的。
【知识链接】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主要准备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1.历史背景:(1)外部因素:《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由于政治、经济侵略的加剧和深入,造成中国主权大量丧失和社会的贫困落后,民族工业的发展也受到很大打击,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社会基础:清政府为了挽救统治,1901年进行“新政”,但并没有使清政府,反而激发了阶级矛盾。
(3)物质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迫,但仍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这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的物质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成长。
(4)群众基础: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
各地抗捐抗税斗争、农民武装起义此起彼伏,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资产阶级发起的收回利权运动,迅速在各地开展起,先后收回了一些被帝国主义侵占的铁路和矿山的权利。
这些斗争使人民群众感到反侵略的迫切性,并加深了对清政府卖国政策的憎恨。
2.主要准备:(1)组织准备:1894年后,先后成立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
第十三课辛亥革命(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清朝的“新政”与“预备立宪”;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重要人物;兴中会
与同盟会;武昌首义。
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过程;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
2.能力目标:
理解:1.辛亥革命发生有着极复杂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驾驭重大历史重大事件的背景。
2.体会南京临时政府作为资产阶级政府的特色。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1.辛亥烈士的鲜血、孙中山愈挫愈奋的精神,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2.体会法为国根,民为邦本。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同盟会政治纲领、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
四、辛亥革命概念:
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五、过程
自主学习
一、辛亥革命爆发
1、历史条件
①
②
③
④
⑤
2、爆发
二、辛亥革命的成果
1、成立中华民国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目的、意义
三、辛亥革命的结果: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
1、原因
①
②
③
④
⑤
2、过程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合作探究
探究一: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化
近代化: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包含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科学化材料1
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
第三章“参议院”,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五章“国务员”,规定:“国务员(相当于内阁成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
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
第六章“法院”,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思考:
(1)第一章的主权归属有何特点?
(2)第二章中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哪些观念?
(3)第三、四、五、六章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 体现哪种政体?
材料2
(1912年)“中国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发展的前夜,商业也将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再过五十年我们将有许多上海。
”——孙中山《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
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诒。
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 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
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點。
思考:以上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哪一社会现象?与辛亥革命有何关系?
材料3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
1917
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场。
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
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卺。
——《中国近代史》人教版(整理)
(宋教仁遇刺后)江苏省辖下的小小的上海地方检察院,两次发出传票,要国务总理赵秉钧到院作供了。
这是20世纪中国绝无仅有的传讯在职总理的案例。
……赵秉钧虽然没有到上海接受传讯,也不能不作出正式答覆:“惟民国立国精神,首重司法独立,而尊重司法官意思,即为维持司法独立之道……现在秉钧旧疾复发,曾在法国医院调治,当有诊断书可证,……用特援引刑事诉讼法草案第三百零三条之规定,请在秉钧所在地询问。
”茕桢广鳓鯡选块网羈泪。
茕桢广鳓鯡选块网羈泪镀。
——《从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的迷误看中国民主之路》袁伟时
思考:复辟是什么结果?反映了什么?总理应对传讯的理由说明了什么?
材料四1912年3月5日,《时报》上刊载了一篇题为《新陈代谢》的文章,文中描述民初中国社会的革故鼎新说:“…………;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鹅娅尽損鹌惨歷茏鴛賴。
鹅娅尽損鹌惨歷茏鴛賴縈。
思考: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与辛亥革命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
探究二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的革命。
籟丛妈羥为贍偾蛏练淨。
籟丛妈羥为贍偾蛏练淨槠。
未庄的人心日见其安静了。
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
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阿Q正传》預頌圣鉉儐歲龈讶骅籴。
預頌圣鉉儐歲龈讶骅籴買。
思考: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认识辛亥革命的结果?为什么?从中得到什么认识?渗釤呛俨匀谔鱉调硯錦。
渗釤呛俨匀谔鱉调硯錦鋇。
自主检测
1.一部反映辛亥革命的电影,下列出现的场景,你认为哪一个不符合史实()
A.大部分农村在丈量田亩,实施“平均地权”交谈着
B.袁世凯与帝国主义国家代表“亲切地”交谈着
C.一位革命党人在街头演讲,大声疾呼民主共和
D.外国军舰在长江耀武扬威,向革命党施压
2.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使20世纪的中国历史发生了第一次巨变。
这主要表现在()铙誅卧泻噦圣骋贶頂廡。
铙誅卧泻噦圣骋贶頂廡缝。
A.它推翻了清政府的腐巧统治B.它创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C.它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根基D.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列宁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事件时指出,标榜“自由”、“民主”、“共和”的欧洲资产阶
级国家,并没有支持中国的革命运动:相反.这一运动激起了他们“掠夺中国”的欲望,为
此还与中国的落后势力“实行联盟”。
列宁所指的事件是()擁締凤袜备訊顎轮烂蔷。
擁締
凤袜备訊顎轮烂蔷報。
A.义和团运动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4.当历史学家谈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法西斯主义、黑人民权运动等史实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下列哪一概念?()贓熱俣阃歲匱阊邺镓騷。
贓熱俣阃歲匱阊邺镓騷鯛。
A.共和
B.社会保障
C.人权
D.君主立宪
5.中华民国成立后,列宁高度评价了孙中山及其革命的卓越贡献,并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这场革命“正在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
列宁的这一看法肯定了()坛摶乡囂忏蒌鍥铃氈淚。
坛摶乡囂忏蒌鍥铃氈淚跻。
A.革命派从此登上中国政治舞台B.孙中山防止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C.孙中山为救国救民而不懈努力D.辛亥革命打击了列强在华势力
6.右图是辛亥革命胜利后,国人创作的一幅名为《恭祝中华民国万岁》的宣传漫画。
“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國”,但在图中却写为“囻”。
作者通过这个创意要表达的思想观念是()蜡變黲癟報伥铉锚鈰赘。
蜡變黲癟報伥铉锚鈰赘籜。
A.三权分立B.民族独立C.主权在民D.民生主义
7.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因为这次革命
A.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在于
A.明确了人民的权利B.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提高了人民的政治地位D.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