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第一章物质的分离(二)
- 格式:pdf
- 大小:2.75 MB
- 文档页数:16
八年级《科学》上册各章知识要点《科学》上册各章知识要点第一章:物质的分类与转化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物质的性质:颜色、形状、气味、硬度等-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的分类:单质和化合物- 混合物的分类: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第二章:材料常见的物理性质1. 颜色与光- 物体的颜色与光的关系- 颜色的三原色和三基色2. 热与温度- 热的传递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 温度的测量和单位3. 声音与噪声-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噪声对人类健康的影响4. 电与电路- 电的产生和传导- 电路的基本元件:电源、导线和电器第三章: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1. 金属与非金属- 金属的性质:导电性、延展性、光泽等 - 非金属的性质:不良导电性、脆性等2. 酸、碱和盐- 酸的性质和检验方法- 碱的性质和检验方法- 盐的性质和应用领域3. 氧气、二氧化碳和水- 氧气的性质和应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应用- 水的性质和重要性第四章:机械运动1. 速度与加速度-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牛顿定律和摩擦力-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和质量的关系 - 摩擦力的产生和减小方法3. 功和机械能- 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重力势能和动能的转化第五章:光的传播与反射1. 光的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和速度- 光在介质中的传播和折射2.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规律和镜面反射- 光的反射特性:平面镜、凸镜和凹镜3. 光的色散和光的成像- 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 光的成像规律和应用第六章:声的传播与反射1. 声的传播- 声的传播介质和速度- 声的传播方式和特点2. 声的反射和回声- 声的反射规律和应用- 回声的产生和特点3. 声音的利用- 声音的放大和捕捉- 声音的运用:通讯、音乐等第七章:电的传输与应用1. 电的传输- 电流的大小和方向- 电阻的作用和测量方法2. 电的应用- 电的加热效应和电灯的原理- 电的化学效应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电的磁效应和电磁铁的原理第八章:常见现象与科学思维方法1. 声光电效应与光电池- 光电效应的原理和应用- 晶体管和光电池的作用和结构2. 磁场与电磁铁- 磁场的产生和性质- 电磁铁的结构和应用3. 科学思维方法- 观察、提问、实验和推论的过程- 科学实验的设计和控制变量的重要性这是《科学》上册各章的知识要点概述,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1.6 物质的分离(2)净水方法的是(D)1.下列措施中||,不属于...A. 吸附沉淀B. 过滤C. 静置沉淀D. 加肥皂水2.某市实验操作考查||,小松同学抽到“蒸发8毫升食盐水至结晶”的考题||,该实验不需..要.使用的仪器是(A)A. 试管B. 蒸发皿C. 酒精灯D. 量筒的是(D)3.河水净化的主要步骤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第3题))A. 步骤Ⅰ可除去难溶性杂质B. X试剂可以是活性炭C. 步骤Ⅲ可杀菌、消毒D. 净化后的水是纯净物4.某同学在蒸馏烧瓶中放了少量高锰酸钾使水变成紫红色||,他制得的蒸馏水颜色将是(A)A. 无色B. 白色C. 紫红色D. 淡紫色5.某兴趣小组先将粗盐提纯||,并用制得的氯化钠配制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 蒸发滤液时||,待蒸发皿中的滤液蒸干后停止加热B. 配制该溶液需要氯化钠8克、水100克C. 粗盐溶解和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相同D. 配制溶液需要经过计算、称量、量取、溶解等步骤6.小科收集到一瓶浑浊的河水||,他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最终制成蒸馏水||,过程如图①||。
||,(第6题①)) 操作Ⅰ的名称是过滤;操作Ⅱ应选用图②中的乙装置;图②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甲装置||。
||,(第6题②))7.分离混合物的常用方法有:A.吸附法;B.沉淀法;C.过滤法;D.结晶法;E.蒸馏法等||。
请选择合适的方法分离下列混合物||。
(填字母)(1)西瓜榨汁后||,将果肉与西瓜汁分离||,采用C||。
(2)将有颜色的水脱色||,采用A||。
(3)将酒精和水分离||,采用E||。
8.粗盐中含有较多的杂质||,小林按照课本“活动与探究”的要求做粗盐提纯实验||。
||,(第8题)) (1)仪器E的名称是蒸发皿||,在实验中用得最多的仪器是F(填序号)||。
(2)称量食盐应放在仪器A的左盘||,蒸发时防止液滴飞溅的操作是用玻璃棒搅拌||。
第6节物质的分离(第2课时)课堂笔记1.水净化的方法。
(1)(2):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跟液体分离开的一种方法。
过滤中用到的仪器:铁架台(带铁圈)、、玻璃棒、。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②二低: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边缘;漏斗内液面略低于滤纸边缘。
③三靠:漏斗最下端紧靠烧杯内壁;玻璃棒轻靠三层滤纸一边;烧杯轻靠玻璃棒。
(3)蒸馏法原理:把水加热至,产生的水蒸气经冷却形成。
蒸馏装置组成:蒸馏烧瓶、温度计、铁架台、冷凝管、接收器、锥形瓶。
2.粗盐提纯的主要操作步骤有、、。
分层训练A组基础训练1.分离下列混合物时,按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的顺序进行操作的是()A.硝酸钠中混有氯化钠B.铜和铁C.酒精和水D.食盐中混有泥沙2.“粗盐提纯”实验中,蒸发滤液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把浑浊的液体倒入蒸发皿内加热B.开始析出晶体后用玻璃棒搅拌C.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D.待溶液蒸干后停止加热3.在溶解固体物质与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分别是()①搅拌溶液,加速其溶解②搅拌溶液,增大其溶解度③使液体沿玻璃棒缓缓流入④用玻璃棒起固定作用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①和③4.粗盐提纯实验必须用到的一组仪器是()A.量筒、酒精灯、漏斗、玻璃棒B.烧杯、漏斗、试管、玻璃棒C.烧杯、酒精灯、玻璃棒、漏斗、蒸发皿D.铁架台、烧杯、胶头滴管、酒精灯5.(重庆中考)野外生存训练课上,某同学设计了几种获得饮用水的方法,其中最不合理的是()A.融化积雪,煮沸后使用B.收集雨水,煮沸后使用C.过滤泥水,煮沸后使用D.用沙子和木炭处理海水,煮沸后使用6.要分离下列混合物,可采用过滤法的有()A.食盐和硝酸钠的混合物B.汽油和煤油的混合物C.泥沙和水的混合物D.海水中提取氯化钠7.过滤操作的下列步骤中错误的是()A.取一张圆形滤纸,对折两次,打开成圆锥形,放入漏斗B.如果滤纸高于漏斗边缘,用剪刀剪去多余部分,使滤纸的边缘比漏斗口稍低C.用少量水润湿滤纸,使滤纸紧贴漏斗,滤纸层与漏斗壁间不留气泡D.用玻璃棒轻轻搅动漏斗中液体,以加快过滤8.(苏州中考)过滤时不需要的仪器是()9.下列过滤装置及其操作的简图(图中固定装置和混合液、滤液均省略,且玻璃棒末端均已轻靠漏斗内的三层滤纸处),其中正确的是()10.指出分离下列各组混合物可采用的方法:(1)酒精(沸点78 ℃)和水的混合物:。
《物质的分离》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物质的分离”,属于初中科学课程中重要的实验操作和理论学习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基本的物质分离方法和原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习目标1. 理解物质分离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常见物质分离方法(如过滤、蒸馏、萃取等)的原理和操作步骤;3. 能够进行简单的物质分离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评价任务1. 学生对物质分离概念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进行评价;2. 学生操作实验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通过实验操作和同伴互评进行评价;3. 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通过实验报告和小组汇报进行评价。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糖与盐的分离)引出物质分离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教师讲解物质分离的基本概念、常见方法和原理,通过图示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3.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简单的物质分离实验演示,展示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4.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学生正确操作。
5. 小组讨论: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6.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强调物质分离的重要性和常见方法。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物质分离概念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实验报告作业,要求学生撰写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报告写作能力。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学生应反思自己在本次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对物质分离概念的理解程度、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等方面。
2. 教师反思:教师应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参与度、实验指导的准确性等方面,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依据。
3. 改进建议: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教师可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如加强概念讲解、增加实验操作练习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质分离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小报第一章:知识点归纳1. 科学研究方法1.1 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1.2 实验方法和观察方法1.3 记录实验数据的方法1.4 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2. 物质的存在形态2.1 固体、液体和气体2.2 物质的分离和纯净化方法 2.3 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 物质的组成3.1 元素和化合物3.2 混合物和纯净物3.3 常见元素及其性质3.4 元素的周期表4. 质量4.1 物体的质量和重量4.2 测量物体的质量4.3 物体的密度5. 热、温度和热量5.1 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5.2 物体的传热方法5.3 热的传递和热量的计量5.4 物体的熔化和凝固6. 物体的运动6.1 物体的平动和转动6.2 物体的匀速运动和加速运动 6.3 物体的力和运动7. 物质的变化7.1 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7.2 物质变化的条件和特征7.3 化学反应和方程式8. 植物生长与光合作用8.1 植物的种类和特点8.2 植物的组成和生长条件8.3 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以上为八年级上册科学书第一章知识点的归纳内容。
科学是探索自然规律的工具,而科学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
通过对科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同时也能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对待科学学习,努力掌握这些知识,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才。
9. 生态系统9.1 生态系统的组成9.2 生态平衡与生态灾害9.3 生态环境保护9.4 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10. 地球的运动10.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10.2 季节变化和昼夜更替10.3 日食、月食和地球的气候11. 星空11.1 星座和星系11.2 星际空间的奇妙之处11.3 太阳系和星球间的关系12. 生物的遗传12.1 生物的遗传物质DNA12.2 遗传的基本规律12.3 突变和遗传变异12.4 遗传性状的表现13. 生物多样性13.1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13.2 濒危物种的保护13.3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4. 人体健康14.1 饮食与健康14.2 运动与健康14.3 卫生保健常识14.4 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控制15. 环保知识15.1 环境污染与防治15.2 可持续发展观念15.3 节约资源与减少废物15.4 绿色生活方式关于生态系统,学习地球的运动,了解星空的奥秘以及探索生命与遗传之谜等,都是在八年级上册科学书中涉及的知识点。
八年级科学作业本上册答案第一章:物质基础1. 一般题目解答:题目:物质有质量和占据空间的特征,请简要说明物质的这两个特征。
解答:物质有质量是指物质具有可测量的质量值,可以通过称重等方式进行测量。
物质的质量是由其构成的微观颗粒(分子、原子等)和它们的质量之和决定的。
物质的这个特征与其存在的物质微粒有关。
物质占据空间是指物质具有一定的体积,占据一定的空间。
不同物质之间可以相互排斥,物质微粒之间会充满物质的整个空间。
物质的这个特征与物质微粒之间的排列方式和排列方式有关。
2. 完型填空:根据文字叙述,选择最合适的词填入横线处。
题目:某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物质,经测量,它的质量为3克,体积约为1.5立方厘米。
根据这些数据,该物质是_(1)_。
解答:固体。
解析: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数据,该物质的体积为1.5立方厘米,而体积是三维空间中物质所占据的空间大小,固体是一种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状态,因此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判断,该物质为固体。
3. 简答题:题目:什么是纯净物质?请举例说明。
解答:纯净物质是指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它的化学组成是单一的,不含有其他物质的杂质。
纯净物质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类: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例如纯净的金属铁、氧气等。
这些物质没有被其他元素所污染或掺杂。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例如纯净的水(H2O)和纯净的二氧化碳(CO2)。
这些物质的化学组成是固定的,不含杂质。
纯净物质在科学研究和实验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用于制备其他物质或进行各种物理和化学实验。
第二章:物质的分离与组成1. 概念解释:题目:简述物质的分离与纯化的目的及方法。
解答:物质的分离与纯化是指将复杂的混合物中的成分分离出来,并使其达到纯净杂质极少或没有的程度。
其目的是为了对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进行进一步研究,或者为了制备纯净物质进行实验或应用。
物质的分离与纯化的方法包括物理和化学两种方法。
初二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复习提纲第1节地球上的水1.海洋、陆地、大气和生物体内,其中%,地2.在通常环境条件下,水的状态可以发生改变。
不断运动和相互转化之中。
①水循环的类型: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水的循环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大气--陆地②水循环的环节:③水循环的意义: 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b.再生。
4.大气水的平均更新周期最短,冰川的更新周期最长。
水体更新快慢与水体总量、水循环的活跃程度等因素有关。
5.对于一个区域来说,可供人们使用的水相当于该区域在一段时间内降水的总量和同期蒸发损失的水量之差,即可提供1/4,是一个缺水较为严重的国家。
我国的水资源在更加明显。
7.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水分多少影响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
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水母的含水量达98%。
生物体内各种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水。
第2节水的组成分子的构成第3节1.液体(气体)2.注意积、密度、形状以及物体浸没在液体(气体)中的深度、液体的多少等无关。
②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液取千克/米3,v排取米3)。
3.物体浮沉的条件:①此时④此时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沉到水底时:F浮+F支持力=G )。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浮=G浮沉条件的应用(1)航天员水下模拟训练:根据悬浮时,F浮=G(2F浮=ρ液g v排,液体密度不同,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液面所对应的位置也就不同。
(3)轮船:利用①因为漂浮时,F浮=G ,②根据F浮=ρ液g v排,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因为F浮不变,ρ液减小,所以 v排必增大,即船(4(5第4(1)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酒精等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