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饲料中添加不饱和脂肪酸可防脂肪肝
- 格式:pdf
- 大小:126.49 KB
- 文档页数:1
鸡脂肪肝综合征的营养调控措施脂肪肝综合征(fatty liver syndrome,FLS)又叫脂肪肝出血综合征(fatty liver hemorrhagic syndrome,FLHS),是由于饲料中营养物质过剩而某些微量元素成分不足或不平衡,造成鸡体内脂肪代谢障碍而引起的一种营养代谢病。
以肝脏发生脂肪变性、出血而急性死亡为特征,多发生于产蛋鸡和肉用仔鸡,6-9月炎热季节最多发,是我国各地养鸡业的一种常见病。
发病率和死亡率在5%-30%,损失严重,目前已成为影响养鸡生产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备受人们的关注。
关于鸡脂肪肝综合征的具体病因仍不十分清楚,但通过调查和研究,认为该病的发生与遗传、营养、管理、环境、激素、有毒物质等有关。
而营养因素是主要原因,其机理与脂肪代谢密切相关,因而通过营养因素调控脂肪代谢是防治本病的重要途径。
本文针对鸡脂肪肝综合征的营养调控措施进行介绍,以供参考。
1日粮营养1.1日粮中的脂肪和蛋白质水平Blair等(1969)报道:低蛋白日粮,特别是含有动物蛋白和以小麦为基础的日粮与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生有关。
White Head等(1975)在低脂肪、低蛋白的日粮中提高脂肪和蛋白质水平或氨基酸的含量时,降低了该病的死亡率。
在实验条件下(陈卿奎等,1994;邓茂先等,1997)用低蛋白饲料复制出脂肪肝综合征。
由此可看出,日粮中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降低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1.2日粮中的能量蛋白比日粮中的高能量蛋白比可增加鸡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病率,鸡的脂肪主要在肝脏合成,所合成的脂肪必须与蛋白质结合方能从肝脏运出。
当给予高能低蛋白日粮时,高能合成的脂肪过多,而低蛋白不能供给足够的蛋白质与脂肪结合,致使大量脂肪沉积肝内。
何维明等(1992)试验结果证明,蛋白能量比值大的试验鸡群,鸡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蛋白-能量比低的鸡群,且差异极显著。
但如果蛋白-能量比过低也会诱发脂肪肝。
He W M等(1992)试验提出:能量在12.3兆焦左右,蛋白-能量比为61左右的日粮,脂肪肝的发生率最低;但能量在11.1兆焦左右,蛋白-能量比为66.5左右的日粮,脂肪肝的发生率较低而且有最佳的产蛋性能。
轻度脂肪肝的预防运动饮食治疗方法轻度脂肪肝的治疗是多方面的,应针对病因,并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进行综合治疗,才能奏效。
单纯性脂肪肝是疾病的早期阶段,如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是可以完全恢复正常的。
脂肪肝分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脂肪肝是治疗脂肪肝的最佳时期。
一、运动治疗:运动种类:的人主要选择以锻炼全身体力和耐力为目标的全身性低强度动态运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有氧运动,比如慢跑、中快速步行(115~125步/分钟)、骑自行车、上下楼梯、爬坡、打羽毛球、踢毽子、拍皮球、跳舞、做广播体操、跳绳和游泳等,这类运动对脂肪肝的人降脂减肥、促进肝内脂肪消退的效果较好。
运动实施的时间带和频率:根据研究,同样的运动项目和运动强度,下午或晚上锻炼要比上午锻炼多消耗20%的能量。
因此,运动锻炼时间最好选择在下午或晚上进行;散步的最佳时间是晚饭后45分钟,此时热量消耗最大,减肥的功效也最好。
运动实施的频率以每周3~5天较为合适,具体应根据实施者的肥胖程度、余暇时间以及对运动的爱好等因素来决定。
如果运动后的疲劳不持续到第二天,每天都进行运动也可以。
二、饮食治疗:饮食治疗是大多数脂肪肝病人治疗的基本方法,也是预防和控制脂肪肝病情进展的重要措施。
众所周知,热能的来源为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其需要量与年龄、性别和工种等因素有关。
过高的热能摄入可使人的体重增加、脂肪合成增多,从而加速肝脏细胞脂肪变性。
因此,应该制定并坚持合理的饮食制度,瘦肉、鱼类、蛋清及新鲜蔬菜等富含亲脂性物质的膳食,有助于促进肝内脂肪消退,高纤维类的食物有助于增加饱腹感及控制血糖和血脂,这对于因营养过剩引起的脂肪肝尤其重要。
脂肪肝的人要注意三大营养素的合理搭配,即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重视脂肪的质和量,糖类饮食应适量,限制单糖和双糖的摄入。
需要提醒的是,脂肪肝的人应以低脂饮食为宜,并且要以植物性脂肪为主,尽可能多吃一些单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菜籽油、茶油等),尽量少吃一些饱和脂肪酸(如猪油、牛油、羊油、黄油、奶油等),同时应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如动物内脏、脑髓、蛋黄、鱼卵、鱿鱼等。
养殖鱼类肝脏的健康保护与饲料营养技术分析北京桑普生化技术服务中心近年来我国的集约化水产养殖业发展迅猛,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个严峻的问题:对水产动物营养、生理、病理和生态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明显滞后于产业的发展。
由于缺乏充分的科技支撑,以致生产中经常出现强化投饲、滥施药物、饲料营养组成不平衡以及添加变质(如酸败油脂和霉变原料)或禁用物质(如某些激素和抗生素)等诸多问题,造成水产动物病害频繁发生,其中以损伤肝脏和诱发肝脏病变为特征的疾病危害甚大。
因为肝脏是鱼体内最主要的代谢器官,其损伤或者病变往往导致水产动物机体代谢机能紊乱和抗病力降低,极易造成继发传染性疾病的爆发和综合症的肆虐,严重威胁着集约化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鱼类肝脏病变中最常见和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脂肪肝,尤以营养性脂肪肝危害最突出,已经引起水产科技工作者和养殖者的广泛关注[1]。
一、鱼类肝脏疾病症状肝脏颜色发生变化,有病的肝脏一般为白色、粉红色、土黄色、黄褐色、紫黑色、花色等。
肝脏萎缩,或变为网状,或水肿有大量腹水,或肝脏呈豆腐渣状,或肝脏中有出血点,脾脏肿大有大量出血。
肝脏上有大量脂肪,胆变大,胆汁变黑或萎缩。
鱼类肝病最常见和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脂肪肝,多发生在精养鱼池、网箱、高密度养殖和投喂高营养指标的配合饲料而生长旺盛的情况下。
病情较轻时一般鱼体没有明显症状,鱼体色、体形等无明显改变,仅食欲不振,游动无力,或有时烦躁不安,甚至窜游,生长缓慢,饲料报酬低,死亡率不高。
严重时鱼体色发黑,色泽晦暗,有的病鱼体表有局灶性的颜色发白或皮肤溃烂,尤其以鳍条末端表现明显。
鱼体有浮肿感,肥胖,鳞片松动易脱落,游动不规则,失去平衡,静止于水中,食欲不振,反应呆滞,呼吸困难,甚至昏迷翻转,不久便死亡。
此外鱼体抗应激能力很差,当捕捞或运输时,鱼体表现出极度的不安,全身充血、发红,出水后很快发生死亡,或在运输途中大批死亡[2]。
Mosconi Bac报道[3],在光学显微水平上,病鱼肝细胞排列不规则,肝细胞索不明显,细胞核从肝细胞中央移向边缘,肝内积累了大量的脂肪颗粒等。
脂肪肝防治新突破!摘要:磷虾油(Krill Oil),是提取自南极磷虾的一种独特物质。
它富含磷脂型Omega – 3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鱼油所含甘油三酯型的不同,其Omega –3多不饱和脂肪酸是链接在磷脂酰胆碱(PC)上的。
作为一种新的Omega – 3多不饱和脂肪酸来源,本文重点介绍了磷虾油对脂肪肝改善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情况。
前言脂肪肝是甘油三酯堆积在肝细胞中引起的一种“脂肪变性”的异常过程。
脂肪堆积通常会引起肝脏炎症(肝炎)。
依病因不同,可大致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
酒精性脂肪肝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脏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是指除酒精外其他损肝因素所致的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病症,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获得性代谢应激性肝损伤。
脂肪肝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控制和治疗,就有可能发展成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甚至肝癌。
目前已有临床研究证明,服用omega-3可以防治脂肪肝。
一项关于慢性肝脏疾病的人体临床测试表明,服用磷脂omega-3产品可以有效治疗肝疾病(Hayashi, H.,1999)。
一项长达10年的临床测试(狒狒酒精干预实验)表明,服用磷脂omega-3对防止酒精引起的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有明显的改善效果(Lieber,C.S.,,1985;Lieber,C.S.,1990;Lieber,C.S.,1994)。
磷虾油含有约40%磷脂,大部分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如DHA/EPA是与磷脂结合的,因此具有较高的潜在保护肝脂肪肝的条件。
磷虾油对脂肪肝的改善作用,已有十余篇临床前研究。
这些研究均证实:磷虾油具有很好的保护肝脏、抑制酒精性脂肪肝形成、治疗/改善酒精性脂肪肝,改善高脂饮食带来的脂肪肝患病风险的作用,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治疗人类代谢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补充剂。
1、对饮酒后肝脏的保护作用日本的研究者发现,磷虾油可以增强体内细胞对酒精的耐受性,有助于减轻酒后的肝脏损伤及酒精性脂肪肝的形成。
反式脂肪酸,脂肪肝的又一“元凶”!作者:冯琴来源:《肝博士》 2013年第5期冯琴博士副研究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早餐一杯速溶咖啡、两个巧克力派,下午有时吃块点心,晚上加班就来袋饼干垫垫。
这是白领小张每天的饮食。
近日,拿到体检报告的他傻了眼:不仅体重依然飙升不减,还出现了脂肪肝。
“为了减肥我打今年起就戒了酷爱的红烧肉,平时也就吃点蛋糕饼干,怎么还会这样?”小张觉得很是疑惑。
小张的情况是由于过量摄入甜食所致,而这些美味中除了过量的糖分,富含的反式脂肪酸亦是“元凶”之一。
什么是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不少人听后一脸茫然。
在从前,食用的脂肪主要是动物脂肪,例如黄油、奶油、猪油,它们比较稀少、昂贵。
植物油倒是便宜,但是供食用的植物油的脂肪酸基本上都是顺式脂肪酸,它们很不稳定,是液体,而且容易变质,这是由于自由基攻击链条中的双键造成的。
20世纪初,德国化学家威廉·诺曼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给植物油中的双键提供氢原子,让它们变饱和,这个过程称为氢化,这样制造出来的油就叫氢化油。
如果所有的双键都被氢化、饱和了,顺式脂肪酸就变成了饱和脂肪酸。
但是通常只有部分双键被饱和,由于工艺的原因,在氢化的工程中剩下的双键两头的碳原子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它们的氢原子由顺式变成了反式。
这样,氢化油就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酸。
植物油氢化之后,变成了半固体,性质稳定、不容易变质,可以延长保质期,且比动物油脂比如天然奶油成本更低,因此食品工业界应用广泛。
以前,从膳食中吃到的反式脂肪的量很少。
近年来,随着人造脂肪的增加,从膳食中吃到的反式脂肪也增加了。
哪些食物含有反式脂肪酸?除羊肉等天然食品中含有,反式脂肪酸大多存在于加工食品中,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品很多,诸如蛋糕、糕点、饼干、面包、印度抛饼、沙拉酱、炸薯条、炸薯片、爆米花、巧克力、冰淇淋。
蛋黄派……凡是松软香甜,口味独特的含油(植物奶油、人造黄油等)食品,都含有反式脂肪酸。
大豆磷脂的保健功效有哪些?关于《大豆磷脂的保健功效有哪些?》,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豆磷脂是由从豆油中获取出去的,有很高的营养元素,是一种十分身心健康的食品,可以推动身体脂肪分解等功效。
能够合理减少高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
坚持不懈服食一段時间,实际效果会更好。
想掌握大豆磷脂的效有什么?一、肝脏的守护神不饱和脂肪酸中的胆碱对人体脂肪有感染力,若身体胆碱不够,则会影响脂肪分解,导致人体脂肪在肝内堆积,产生脂肪肝乃至会炎症发胀。
大豆卵磷脂不仅可防止脂肪肝,还能推动肝脏再造,另外,不饱和脂肪酸可减少血细胞胆固醇成分,避免肝硬化并有利于肝功能检查的修复。
二、糖尿病人的营养保健品大豆卵磷脂不够会使胰腺功能降低,没法代谢充足的甘精胰岛素,不可以合理地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运输到体细胞中,它是造成糖尿病的基本原因之一。
如每日服用20克以上的大豆卵磷脂,则糖尿病的修复是非常明显的。
许多患者乃至可无须再注射甘精胰岛素。
非常是对糖尿病坏疽及动脉硬化等病发症病人更加合理。
三、胎、宝宝神经生长发育的必须品常状况下,孕妇身体的孕妇羊水中带有很多的大豆卵磷脂。
身体大脑神经约有150亿次,在其中70%早在孕妈中就早已产生。
以便推动胎宝宝大脑神经能身心健康生长发育,孕妇补充充足的大豆卵磷脂是很重要的。
婴儿阶段是人的大脑产生生长发育最关键期,大豆卵磷脂能够推动人的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与脑容量的增长、生长发育。
因而英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处(FDA)要求在婴幼儿奶粉中务必加上大豆卵磷脂。
四、可去除青春痘、雀斑并滋养皮肤在平常人身体带有很多内毒素,尤其是在肠胃内,当这种内毒素成分过高时,便会伴随着血液循环系统堆积在皮肤上,进而产生色斑或青春痘。
大豆卵磷脂恰好是一种纯天然的解毒剂,它能溶解身体过多的内毒素,并经肝脏和肾脏功能的解决排出来身体之外,当身体的内毒素减少到一定浓度值时,脸上斑点和青春痘便会渐渐地消退。
大豆卵磷脂还具备一定的吸水性,并有提升血红蛋白的作用,假如每日服食一定量的大豆卵磷脂,就能为皮肤出示充足的水分和co2,使皮肤越来越光洁莹润。
1)饲料:2)化学元素按其在动、植物体内含量的多少可分为和两大类。
前者在动植物体内含量包括后者含量,包括。
3)常量元素:4)微量元素:5)动植物体的六种化合物。
6)动植物体的两种水态。
7)自由水:8)结合水:9)动植物体的有机物无机物10)糖类在动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11)动植物体的营养物质。
12)粗灰分Ash:13)粗蛋白质CP:14)粗脂肪EE:15)粗纤维CF:16)无氮浸出物NFE:17)动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的差异:水:占动物体质量的;占植物体质量的。
粗蛋白质:占动物体质量的;占植物体质量的。
粗脂肪:动物脂肪由组成;包括植物脂肪由,包括。
动物体内无氮浸出物含量小于。
第二节:畜禽对饲料的消化1)消化:2)吸收:3)消化方式。
4)物理消化:优缺点:5)化学消化:目的;6)微生物消化:优点:7)反刍:8)畜禽的消化力:9)饲料的可消化性:10)消化率:11)真消化率:12)评定饲料营养价值的2个因素、。
13)对饲料消化率影响最大的2个因素、。
14)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第三节:蛋白质的营养作用及非蛋白氮的利用1)蛋白质化学元素。
真蛋白质平均含氮量,故通常用饲料的总含氮量来估算饲料中的蛋白质水平。
2)饲料中的粗蛋白质含量=3)蛋白质的基本构成单位。
常见的氨基酸有种。
根据氨基酸由机体自身提供还是必须由饲料供给,通常将氨基酸分为。
4)必需氨基酸:5)包括:6)必需氨基酸对反刍动物的意义小于单胃动物,但是高产奶牛适当多补充必需氨基酸,尤其是。
7)非必需氨基酸:8)包括:9)如果日粮中必需氨基酸不能满足需要,机体将利用必需氨基酸转化为,结果引起氨基酸的缺乏。
10)限制性氨基酸:11)限制性氨基酸包括:12)第一限制性氨基酸:13)玉米-豆粕型日粮,猪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禽类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
14)反刍动物以吸收为主,以吸收为辅;单胃动物相反。
15)短肽的营养作用:16)蛋白质的营养作用:17)蛋白质缺乏后果:18)蛋白质过量危害:19)单胃畜禽的蛋白质消化:20)吸收氨基酸的主要部位是:。
鱼类饲料添加剂的配伍禁忌1.合理设计添加剂配方设计配方要国际NRC、ARC或各研究院所给出的需求量推荐标准,再与本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例如美国的NRC配方,肌醇和胆碱含量要比国产配方高数倍,肌醇有比较好的促生长效果,而胆碱能维持正常的生长并防止出现脂肪肝。
应用结果表明,用NRC配方培育出的鲤鱼体型比较细长,低脂肪,高蛋白,成鱼肉味鲜美,但苗种体内脂肪含量太少,在北方地区越冬期间体重要减轻许多,直接影响春天苗种的销售收入。
因此,必须结合北方地区的实际情况,越冬前一个月对配方做适当修改。
注意基础饲料中其它营养物质的影响以及养殖环境与应激的影响。
如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会增加维生素E的需求量;水质的逐年恶性化,夏季缺氧等,会造成许多应激现象,相应地会增加一些维生素的需求量。
注意产品贮存、加工过程的损失。
某些维生素的稳定性较差,在贮存加工过程中因温度、湿度、氧化剂、还原剂、高压等过程而损耗,这部分维生素主要有A、D、K、B1、B6、C等,按照国际贯例,应超量添加,超量部分一般为5%~10%。
2.注意添加剂间的配伍性各种维生素之间、微量元素与维生素之间、常量矿物元素与维生素之间、常量太物元素与药物添加剂之间、维生素与药物添加剂间存在着配伍禁忌或可配伍性。
例如氯化胆碱,因其在添加剂中添加量较高,而又易溶于水,并呈碱性,其商品形式主要为吸附型(含量为50%),在空气中极易吸潮,吸潮后对添加剂中其它有效成分构成不利影响,包括脂溶性维生素和部分水溶性维生素,这一破坏作用在有微量金属元素存在的情况下更为严重,故在生产多维预混料或复合预混料时尽可能不将胆碱混入,而将胆碱单独包装。
另外,维生素D过剩时维生素B易缺乏,维生素C可强化维生素D的作用,维生素B12与维生素C合用能促进鱼类生长发育等。
3.正确选择与使用添加剂原料主要原料应具备相当的稳定性,并在长时间内保持有效性。
主要是维生素A和C的选择,普通维生素A 和C在室温下半衰期很短,在加工过程中大部分被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