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第二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69.50 KB
- 文档页数:6
《隆中对》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学习说理的一些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文章结构严谨、主次分明的说理方法;学会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抓住“诸葛亮对策要点是什么、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三个问题,揣摩文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在三国历史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初步理清全文思路全文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写刘备三顾草庐,着重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赖。
二、精讲课文第三部分1.思考:“凡三往,乃见。
”五个字,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怎样的态度?刘备的话有哪几层意思?明确:五个宇表明了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又表现了诸葛亮对进退出处大节十分慎重,必得贤明知遇的君主然后才肯出山的态度。
这一段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用了“刘玄德三顾草庐”,“对隆中三分决策”两个回目来写。
“三顾草庐”一回,写得曲折起伏有声有色,而本文是历史著作,只用了五个字就把过程交待清楚,文字极其简炼。
刘备此时的心情是十分焦急的,但态度谦虚诚恳,语气委婉有致,措辞简明得体。
分三层意思:(1)概述当前政治形势,站在汉王朝的立场,对曹操等人表示了强烈的愤恨,对汉王朝的命运表示深切关注。
(2)申述自己的抱负和处境,俨然以兴复汉室、剪除奸恶为己任。
(3)表明几次相访的意图,询问诸葛亮除奸兴汉的大计。
这番表白,恰合诸葛亮的抱负,于是他才提出了著名的“对策”。
2.思考:诸葛亮的对策为什么要先从形势谈起?他又是怎样有理有据地分析各方面的政治军事力量,为刘备作出除奸兴汉的决策的?明确:先从形势谈起,是对刘备说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也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
隆中对(第2课)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积累一些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
过程与方法了解文章结构严谨、主次分明的说理方法。
学会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抓住“诸葛亮对策的核心目标是什么、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三个问题,揣摩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代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早日成才,谱写青春华章。
教学重点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炼的语言。
课时安排2课时第二课时课前准备分组归纳文言词汇、特殊句式和成语。
(如:第一组:通假字,词类活用;第二组:一字多义;第三组:古今异义;第四组:特殊句式,成语。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抽查字词,回顾旧课莫之许信然就见屈致顾凡因屏人信遂用猖蹶犹二、思读课文,合作探究1.自由朗读课文第四、五、六段,口译课文,点拨重要字词。
已非惟抑可以图利殆揽日2.小组合作讨论: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核心目标是什么?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曹:不可争明察天下形势孙:不可图隆中对荆益二州:可争、可图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3.结尾写“关羽、张飞等不悦”有什么作用?明确:引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说明了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性,说明诸葛亮的“自比”并非虚夸,从侧面突出了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同时照应了前文,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
4.本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段才华横溢的对策,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抢答下列问题。
(1)刘备问什么?——“君谓计将安出”中的“计”——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大计——消灭奸贼,匡扶汉室的大计。
(2)刘备为什么问?——先主的话“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3)诸葛亮答了些什么?①分析对手的形势及应对的策略: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隆中对【教学目标】1.通过隆中对策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诸葛亮怎样从客观实际出发,正确分析当时当时形势,推断未来发展,为刘备确定了建立帝业的政策和策略,从而认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远见。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本文分析具体情况,提出充足理由,得出明确结论的说理方法。
3.初步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和古今词义的异同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诸葛亮对当时天下形势的分析。
诸葛亮为刘备确定的“成霸兴汉”的建国策略。
诸葛亮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远见。
文言文一词多义和古今词义的异同现象。
2.教学难点文章的说理层次和逻辑关系。
第二课时一、解题。
对,对策。
古代臣民回答统治者所问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十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
二、引导学生边读边翻译并分段。
采用直译法引导学生根据注解试译。
教师针对学生理解得不确切或有困难的地方适当启发点拨。
学生口译要忠实原意,字字落实。
文章的字词句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古汉语的一般规律,提高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口译过程中,下面的语言现象应引导学生重视,加深理解,注意规律:(一)通假字:1.欲信(通“伸”)大义于天下。
2.自董卓已(通“以”)来。
(二)一词多义:1.谓(说,认为)为信然。
2.谓(对)先主曰。
3.好为(动词,唱)《梁父吟》。
4.贤能为(被)之用。
5.以弱为(变成)强。
(三)词类活用:1.荆州北(方位名词作状语。
北边)据汉、沔,利尽南海,东(方位名词作状语。
东边。
)西(方位名词作状语。
西边。
)通巴、蜀。
2.百姓孰敢不箪(名词用作动词,用箪盛。
)食(sì,名词的“食”读sì时专指饭。
)壶(名词用作动词,用壶装。
)浆以迎将军者乎?3.于是与亮情好日(时间名词作状语。
一天比一天。
)密。
(四)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时要移到谓语前。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
凉州区四坝镇九年制学校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总第44课时课题第23课《隆中对》主备教师满福珍参备教师陈丰举李根蒋丽萍授课教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过程与方法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脉络。
2、了解文章结构严谨、主次分明的说理方法;学会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诸葛亮的军事天才。
教学重点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教学难点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叙写议论的写法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修订与完善一、朗读激趣。
学生自选你最喜欢的一段当堂朗读。
二、抽查消化情况。
字词的抽查。
三、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全文结构(一)、(第1段)诸葛亮年轻时事情,着重表现诸葛亮的抱负。
(二)、(第2段)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三)、(第3、4、5段)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
(四)、(第6段) 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四、逐段深研。
第一段:简介诸葛亮的身份以及他远大的抱负。
1.为什么交待这个?——与《陈涉世家》联系:①写人物传记首先要交待身份,符合传记的写法。
②为下文作铺垫。
2.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第二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1.徐庶为什么说诸葛亮只可“就见”“不可屈致”?⑴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自傲,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
⑵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
(3)通过徐庶的话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
第三段:写刘备三顾茅庐问策。
1.“三顾茅庐”为什么不详细介绍?隆中的对策才是要点,这样安排详略得当。
小说详细写了三顾茅庐时关羽和张飞的表现,以衬托刘备求贤若渴的真诚态度。
第四段:写隆中对策。
一论曹操军事优势——拥百万之众政治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结论——此诚不可与争锋二论孙权地位巩固——已历三世地理优势——国险政治优势——民附,贤能为之用结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三论荆益(荆州)地理优势——用武之国交通便利(易攻难守)政治形势——其主不能守(既不会用兵,又不会用人)结论——可争,但作为根据地不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