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水和空气 空气占据空间吗》优课导学案_0
- 格式:docx
- 大小:14.56 KB
- 文档页数:2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空气能占据一定的空间。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用纸团、塑料杯等材料和方法分步操作,进行观察,研究空气占据空间。
2.能运用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知识,并了解其原理。
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空气能否占据空间表现出研究的兴趣。
2.能在教师指导下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进行合作探究,如实记录和描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空气能占据空间。
难点:能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事实作出科学的解释。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水槽、透明塑料杯、胶管、纸巾、水、打气筒,毛巾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塑料瓶一个、吸管、课件。
【教学过程】一、聚焦问题,引出课题1.出示一张乌鸦喝水的图片,提问:乌鸦口渴了是怎样喝到水的呢?(预设:石子占据水的空间,证明物体占据一定的空间)2、出示一杯水,提问谁占据了杯子的空间?(预设:水占据了杯子的空间)3、把水倒掉,提问是什么占据了杯子的空间?(预设:空气占据了空间)二、探索问题,解决矛盾1.出示塑料杯,如果把纸团粘在杯子底部,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水要淹没杯底(PPT出示图片),里面的纸团会湿吗?(预设:会或不会)2.追问理由:你这样预测的理由是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观点。
3.引出疑问:杯底的纸团会不会湿呢?我们怎么来证明?(预设:通过实验)(一)压杯入水1.实验操作指导: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杯底的纸团会不会湿,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PPT 图文出示实验提示)。
(1)揉成纸团,粘在杯底(2)竖直倒扣,没过杯底(3)杯中水面,画线记录(4)拿起杯子,擦干观察(5)每人一遍,思考记录“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学习单第 组(一)压杯入水▲我会观察:①当把塑料杯压到水槽底部时,杯子里的水面有变化吗?请你在图1和图2的杯子中用线画出水面的位置。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空气占据空间吗》评课议课第一篇: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空气占据空间吗》评课议课《空气占据空间吗》评课议课这部分教学内容是从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空气”单元中分离出来的,但没有照搬硬套,而是真正在“用教材教”,在教材处理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精心地选择了有结构的科学探究材料,准备了大量供儿童探究的学具、活动材料具有结构性,它反映在材料易得、可视、趣味;教学过程的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营造的一种以科学探究和体验为中心的宽松的课堂气氛以及大量的小组合作式研究活动,促进学生的沟通和学习,使他们能够主动地独立地、专心致志和兴趣盎然地进行科学探究,具有层次性;教学程序的安排由猜想、问题、讨论、实验、新问题、再实验、再应用,再创新,充分说明教学过程的探究性,并且探究始终是在一种和谐、民主、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师生关系融洽,既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又使学生个性得到了张扬,学得轻松愉快;教师适时地鼓励,恰当地引导与点拨、风趣幽默的语言,体现了教师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总之,教师自始至终紧扣“探究”二字,每一个环节,都十分注重学生自主探究,使每一个学生都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真正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引领者、参与者和合作者,体现了“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
本课借助学生对空气已有的了解,指导学生认识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占据空间;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的能力,进行真实有效的探究活动,并能够以事实为依据归纳概括实验结果,让学生对“空气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物体”获得更生动、更具体的感受。
以达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以下目标:尊重证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同时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创造美好生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动力,也是学生与科学保持密切联系、享受探究乐趣的前提。
第四单元第3课时教学设计教师出示一个空瓶子,提问问题:这里面能装什么?生:可以装水、沙子、石头等;师:空瓶里面能够装水、沙子的物质,我们把空瓶里面的这部分称为空间。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同的空间,如抽屉的空间、桌洞里的空间等;师:老师把瓶子倒满水,现在瓶子里的空间被谁填满了?生:被水填满了。
师:水占满了瓶子内的全部空间。
师:刚才老师用水把瓶子填满了,下面你能用水把这个带着塞子了瓶子填满水吗?(一)快速倒水实验,你有什么发现?师:我先将漏斗穿过带孔的橡皮塞,再用橡皮塞紧紧地塞住锥形瓶口,最后往组装好的装置中快速倒水。
大家猜测一下:水容易流进锥形瓶内吗?师:我听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这些是我们的猜测,到底真正的结果会怎样,需要我们怎样来验证?在实验中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呢?1、使用玻璃器材要轻拿轻放,注意安全。
2、组装好漏斗的橡皮塞一定要紧紧地塞住锥形瓶瓶口。
3、水如果撒到桌面,用抹布擦干净。
4、小组分工合作,组长负责将烧杯中的水快速倒入漏斗中,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现象。
)人生格言:我们要知道别人能做到的事,只要自己有恒心,坚持努力,就没有什么事是做不到的。
在我们心里必须懂得:1.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
2.人生想学习一点东西,就应该先学会谦逊。
3.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4.你不勇敢,没人替你坚强。
5.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6.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
7.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
8.不要嘲笑铁树。
为了开一次花,它付出了比别的树种更长久的努力。
9.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10.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目标:1、认识到空气有体积,要占据一定空间。
2、会利用提供材料设计实验。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相互合作、分享交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认识到空气有体积,要占据一定空间。
2、会利用提供材料设计实验。
教学准备:水槽、水杯、吸管、粉笔、橡皮泥等。
教学过程:一、指导学生认识“空间”“占据”1、出示一个空玻璃杯:这是一个玻璃杯——我们把里面的部分叫做空间。
(画图板书:空间)下面我们给杯子倒满水,现在,杯子的空间被水怎么样了?(换句话说,水占据了杯子的空间)画图板书:水占据空间2、出示一块橡皮:下面我把这块橡皮放到杯子里去,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猜测)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看。
(演示)水真的溢出来了,为什么水会溢出来呢?3、学生交流。
4、小结:也就是说,在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橡皮要占据空间,水就必须让出一部分空间。
(画图板书:橡皮赶走了水,占据空间)二、认识空气占据空间1、提出问题:下面我把水倒掉,把杯子擦干,把一团纸放在杯子里,竖直倒扣在水里,(演示:杯子停在水面上)纸团会不会湿?2、学生猜测。
3、谈话:想知道答案吗?那等会儿试一试。
注意:实验时,把杯子竖直放进水槽,再竖直拿上来,然后用抹布把杯子的内壁擦干。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5、谈话:你们的纸湿了吗?为什么?杯子明明完全浸没在水中了?(纸被什么保护着?杯子里除了纸,还有什么?)也就是说,杯子的空间被空气占据了,所以水进不去,纸就没有湿。
(画图板书:空气占据空间)揭示课题。
三、深入领会“占据”“空间”1、提出问题:现在空气占据着杯子的空间,那么,你有没有办法,不改变杯子倒扣的方式,让水进去,占据杯子的空间呢?想一想,然后试一试。
2、学生实验。
3、学生交流。
(把杯子倾斜,看到有气泡出来,并且水进去了)4、画图板书:水赶走了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
现在杯子的空间又被水占据了,你有没有办法让空气重新回到杯中,让它再次占据杯子的空间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看看桌上有哪些材料,你们能用这些材料设计一个实验吗?5、学生设计实验并动手操作。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课题:空气占据空间教学目标:1.空气占据空间;占据空间的空气体积容易变化,会压缩和扩张;2.用探究实验证明空气能够占据空间;3.小组实验合作进行。
能够认真倾听相互的实验现象,能够流利交流自己实验的现象;教学重点:空气占据空间概念建构;教学难点: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观察和描述、压缩空气的粒子模型建构;教师准备:课件、(水半瓶、石块、水槽)、(小球、空杯、水槽)、板图、注射器、小磁吸、气球演示器、吸管演示器。
分组准备:水槽、毛巾、(杯子+小球)、(杯子、气球、吸管)、(注射器2个+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占据空间的理解1.(出示半瓶红墨水)这里有大半瓶红色液体,老师往里面放入石块,看到什么?为什么水会满上来呢?2.引导小结:石块挤占了水的位置,这种现象科学上叫做占据空间。
现在杯子的空间被谁占据了?3.像石头、水这样的一些固体、液体都会占据空间。
4.(出示空杯)这只杯子里现在有什么?真的没有吗?除了水珠还有什么?空气能占据杯子的空间吗?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空气占据空间吗。
二、空气占据空间的研究(一)小球在哪里1.如果用这只杯子把彩球倒扣水中,彩球现在在哪里。
杯子倒扣水底。
猜测一下,小球会在杯中的什么位置?(预设:顶部、底部、中部)2.(张贴板图)小球为什么在杯子底部?水在杯中位置?(有空气水进不去)3.(张贴板图)小球为什么在杯子上部?水在杯中什么位置?(水进去了。
)4.(张贴板图)小球为什么在杯子中部?水在杯中什么位置?(水进去一半。
)5.到底哪个猜测符合事实呢。
我们用实验来检验吧。
6.实验中有几个小要求(幻灯出示)请一位同学来读给大家听听。
7.第一个实验盖子可不可以拔掉的?观察到小球和水的位置后才能拔下盖子。
由组长来操作,要按照顺序做实验。
课题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空气》单元的第2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
本课在2007版教材三上《水和空气》第6课。
教材最大的不同在于2017版本指向学生探究过程,而2007版活动多指向教学结果。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指向课标中3.1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教材聚焦杯中纸团倒扣在水里,里面得纸团会湿吗?这一问题安排了三个活动:1.实验探索纸会不会湿?2.空气与水的变化;3.拓展活动:半瓶水、两根吸管、一块橡皮泥,你能利用空气将水从瓶子中挤出来吗?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于空气的特征掌握比较清晰的有无色、无味、看不到、摸不着等。
他们学习科学的特点喜欢动手操作,对什么都感到兴趣,观察的现象与语言表达不匹配,需要教师搭建记录的支架。
1.前测:我校三年1班学生44人进行调查与访谈。
20人对占据两个字不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吗”22名学生认为空气会占据空间;具体调查这22位学生分析“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程度,以问题1装纸张的瓶子倒扣水中,调查结果4名学生认为纸张不湿,其他都认为纸张会湿;问题2一次性杯子盖住乒乓球从上往下按,乒乓球在水中的位置会在哪里,调查结果1名学生认为乒乓球会下沉,18名学生认为乒乓球还在水面上,3名学生认为不知道;基于以上两个问题的调查分析,可见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是浅薄的。
2.课堂了解:根据教材进行了几次的教学发现学生实验操作很投入,然而交流发现难度很大,不能准确观察水位变化和及时的记录,在研讨过程中,对空气占据空间的解释和推理很单薄,甚至不知道如何交流。
结合教材目标和当下学情,笔者确定了本节课的目标;不仅需要通过实验寻找证据,锻炼学生的科学描述能力,更要探寻适合低段学生内化的推理能力,使其能在推理中发现空气占据空间,化抽象为具象的建模。
对各板块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处理。
首先增加的一个板块是:认识什么是占据空间。
教材的编排里本没有这个教学板块,增加的目的是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在本课以前并没有直接涉及到“占据空间”这个概念,所以有必要在进行新课之前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是“占据空间”,同时以制作玩具任务一:探究小球,初步感知空气占据空间1.今天,我们也试着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做出这个效果。
2020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精编版《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2个所料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空气占据空间1.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操作演示,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2.出示材料,用这些材料能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3.联想平时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材料该如何使用?4.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5.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
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1.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2.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来。
3.生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实验情况: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
思考讨论: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你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三、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猜想1.谈话: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两个塑料杯、水槽、餐巾纸、气球、吸管、两个矿泉水瓶(一个在底部刺了洞,另一个是完好的)。
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
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
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
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
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教学过程】
一、空气占据空间
1.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操作演示,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
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
2.出示材料,用这些材料能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
3.联想平时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材料该如何使用?
4.知道学生分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
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
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
5.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
1.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
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
2.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
防止掉下来。
3.生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实验情况: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
思考讨论: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你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出示注射器,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
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2.学生实验
3.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注射器中的水和空气,在活塞下压或上拉时,有何不同。并
请学生思考,注射器里的空气在活塞向下压和向上拉时,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并尝试结合图
来进行解释。
4.交流自己的画和自己的想法。
5.介绍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运用,如皮球、喷水瓶、气枪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压缩后
的空气的特性)
6.把这节课所了解的关于水和空气的知识在维恩图中进行补充。
四、拓展应用
你知道在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空气占据空间,和空气占据空间可变的科学原理
吗?
板书:
空气占据空间
水挤占了空气的空间
空气挤占了水的空间
空气占据的空间大小易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