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章-镇痛药
- 格式:ppt
- 大小:962.50 KB
- 文档页数:38
药物化学教材李淑敏第一版内容概要本书是一部全面介绍药物化学各种原理、研究方法和技术,反映药物化学学科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发展水平的权威著作。
全书分成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
总论部分就有关药物研究开发的理论、方法、技术、战略战术以及相关学科对本学科的推动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介绍;对新药研发的法规,药物经济学,药物的知识产权保护,糖类、蛋白质、趋化因子类药物和手性药物均有专章介绍。
《高等药物化学》反映了药物化学与管理科学和经济学的紧密结合。
各论部分以各类药物分子设计、结构与活性的关系和作用原理为重点,阐述了各类药物近15年的新进展,同时对临床上重要的药物作了总结性的回顾。
每章末均附有最新、最重要的参考读物和文献,以便读者根据这些文献对相关领域作更深入的调研。
本书可供从事药物化学教学、科研和生产以及临床药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等专业的科技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化学和药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学习参考。
书籍目录第1部分总论第1章绪论第2章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与生物活性第3章药物代谢与新药研发第4章药物作用靶标、化合物的活性筛选第5章组合化学和高通量合成第6章分子模拟与药物设计第7章化学信息学与药物发现第8章先导物的发现途径和优化策略第9章天然产物与新药的研究开发第10章药物合成的化学与工艺研究第11章手性药物第12章生物技术与新药研究第13章糖类药物的化学与生物学第14章肽、蛋白质药物的化学与生物学第15章趋化因子受体调节剂第16章药物的专利保护第17章新药研发与法规管理第18章新药上市前后的药物经济学研究第2部分各论第19章麻醉药物第20章镇静催眠和抗癫痫药物第21章镇痛药物第22章非甾体抗炎药物第23章中枢兴奋药物第24章抗精神失常药物第25章抗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第26章抗糖尿病药物第27章抗骨质疏松药物第28章抗过敏和抗溃疡药物第29章作用于胆碱能系统药物第30章作用于肾上腺素能系统药物第31章作用于5一羟色胺、多巴胺和GABA系统药物第32章抗生素第33章抗菌和抗真菌的合成药物第34章抗肿瘤药物第35章抗艾滋病药物第36章抗病毒药物第37章抗高血压药物和利尿药物第38章止血药物和抗血栓药物第39章心脏疾病和血脂调节药物第40章呼吸系统药物第41章皮质激素类药物第42章免疫抑制剂与器官移植药物第43章减肥有关药物第44章性激素和生育调节药物中文索引英文索引章节摘录版权页:插图:有时一个先导化合物活性低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其在溶剂中优势构象的比例较少所致。
第二十章解热镇痛抗炎药一.学习要点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其作用机制在于抑制体内前列腺素(PG)的合成,亦称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药物分类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1.水杨酸类,如阿司匹林。
2.苯胺类,如对乙酰氨基酚、非那西丁。
3.吲哚基和茚基乙酸类,如吲哚美辛。
4.芳基丙酸类,如布洛芬。
5.芳基乙酸类,如双氯芬酸。
6.烯醇类,如吡罗昔康。
7,吡唑酮类,如保泰松。
8.烷酮类,如萘丁美酮。
选择性环氧酶-2抑制药:如塞来昔布、罗非昔布。
共同作用1.抗炎作用:大多数解热镇痛药具有抗炎作用,对控制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有肯定疗效,但不能根治。
2.镇痛作用:具有中等程度镇痛作用,对临床常见的慢性钝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或关节痛、痛经等有良好镇痛效果,并且不产生欣快感与成瘾性。
3.解热作用:降低发热者的体温,而对正常者几乎无影响。
作用机制都是通过抑制环加氧酶而抑制PG合成产生作用。
(一) 阿司匹林作用与用途1.解热镇痛及抗风湿作用: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用于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痛经及感冒发热等;抗炎、抗风湿作用也较强,控制急性风湿热的疗效迅速而确实。
2.影响血小板的功能:PG合成酶(环加氧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乙酰化失活,减少血小板中TXA2的生成而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
小剂量用于防止血栓形成。
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包括稳定型、不稳定型心绞痛及进展性心肌梗死患者,能降低病死率、再梗死率及脑缺血。
不良反应1.胃肠道反应:较大剂量口服引起胃溃疡及不易察觉的胃出血。
2.加重出血倾向:抑制环加氧酶,强而持久性抑制血小板TXA2合成,较少抑制血管壁PGI2合成,致使血小板聚集受到抑制,出血时间延长;大剂量抑制凝血酶原形成,引起凝血障碍,加重出血。
3.水杨酸反应:使用剂量过大(≥5g/d)引起。
4.过敏反应: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可诱发哮喘,称为“阿司匹林哮喘”。
药理学练习题:第十九章镇痛药一、选择题A型题1、典型的镇痛药其特点是:A.有镇痛、解热作用B.有镇痛、抗炎作用C.有镇痛、解热、抗炎作用D.有强大的镇痛作用,无成瘾性E.有强大的镇痛作用,反复应用容易成瘾2、吗啡常用注射给药的原因是:A.口服不吸收B.片剂不稳定C.易被肠道破坏D.首关消除明显E.口服刺激性大3、吗啡一次给药,镇痛作用可持续:A.导水管周围灰质B.蓝斑核C.延脑的孤束核D.中脑盖前核E.边缘系统4、吗啡镇咳的部位是:A.迷走神经背核B.延脑的孤束核C.中脑盖前核D.导水管周围灰E.蓝斑核5、吗啡抑制呼吸的主要原因是:A.作用于时水管周围灰质B.作用于蓝斑核C.降低呼吸中枢对血液CO2张力的敏感区D.作用于脑干极后区E.作用于迷走神经背核6、吗啡缩瞳的原因是:A.作用于中脑盖前核的阿片受体B.作用于导水管周围灰质C.作用于延脑孤束核的阿片受体D.作用于蓝斑核E.作用于边缘系统7、镇痛作用最强的药物是:A.吗啡B.喷他佐辛C.芬太尼D.美沙酮E.可待因8、哌替啶比吗啡应用多的原因是:A.无便秘作用B.呼吸抑制作用轻C.作用较慢,维持时间短D.成瘾性较吗啡轻E.对支气平滑肌无影响9、胆绞痛病人最好选用:A.阿托品B.哌替啶C.氯丙嗪+阿托品D.哌替啶+阿托品E.阿司匹林+阿托品。
10、心源性哮喘可以选用:A.肾上腺素B.沙丁胺醇C.地塞米松D.格列齐特E.吗啡11、吗啡镇痛作用的主要部位是:A.蓝斑核的阿片受体B.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C.黑质-纹状体通路D.脑干网状结构E.大脑边缘系统12、吗啡的镇痛作用最适用于:A.其他镇痛药无效时的急性锐痛B.神经痛C.脑外伤疼痛D.分娩止痛E.诊断未明的急腹症疼痛13、二氢埃托啡镇痛作用的主要部位是:A.壳核B.大脑边缘系统C.延脑苍白球D.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E.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14、人工冬眠合剂的组成是:A.哌替啶、氯丙嗪、异丙嗪B.派替啶、吗啡、异丙嗪C.哌替啶、芬太尼、氯丙嗪D.哌替啶、芬太尼、异丙嗪E.芬太尼、氯丙嗪、异丙嗪15、镇痛作用较吗啡强100倍的药物是:A.哌替啶B.安那度C.芬太尼D.可待因E.曲马朵16、主要激动阿片k、s受体,又可拮抗m受体的药物是:A.美沙酮B.吗啡C.喷他佐辛D.曲马朵E.二氢埃托啡17、在药政管理上已列入非麻醉品的镇痛药是:A.哌替啶B.芬太尼C.安那度D.喷他佐辛E.美沙酮18、与吗啡成瘾性及戒断症状有直接联系的部位是:A.孤束核B.盖前核C.蓝斑核D.壳核E.迷走神经背核19、对吗啡急性中毒呼吸抑制有显著疗效的药和物是:A.多巴胺B.肾上腺素C.咖啡因D.纳洛酮E.山梗菜碱20、镇痛作用最强的药物是:A.吗啡B.芬太尼C.二氢埃托啡D.哌替啶E.美沙酮21、喷他佐辛最突出的优点是:A.适用于各种慢性钝痛B.可口服给药C.无呼吸抑制作用D.成瘾性很小,已列入非麻醉药口E.兴奋心血管系统22、阿片受体的拮抗剂是:A.哌替啶B.美沙酮C.喷他佐辛D.芬太尼E.以是都不是23、阿片受体的拮抗剂是:A.纳曲酮B.喷他佐辛C.可待因D.延胡索乙素E.罗通定24、对吗啡成瘾者可迅速诱发戒断症状的药物是:A.哌替啶B.曲马朵C.纳洛酮D.美沙酮E.以是都不是25、吗啡无下列哪种不良反应?A.引起腹泻B.引起便秘C.抑制呼吸中枢D.抑制咳嗽中枢E.引起体们性低血压26、与脑内阿片受体无关的镇痛药是:A.哌替啶B.罗通定C.美沙酮D.喷他佐辛E.二氢埃托啡27、下列哪种情况不宜用哌替啶镇痛?A.创伤性疼痛B.手术后疼痛C.慢性钝痛D.内脏绞痛E.晚期癌症痛28、吗啡不具备下列哪种药理作用?A.引起恶心B.引起体位性低血压C.致颅压增高D.引起腹泻E.抑制呼吸B型题问题29~32A.欣快作用B.镇痛作用C.缩瞳作用D.镇咳作用E.便秘作用29、吗啡作用于延脑孤束核的阿片受体产生30、吗啡作用于蓝斑核的阿片受体产生31、吗啡作用于中脑盖前核的阿片受体产生32、吗啡作用于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的阿片受体产生问题33~36A.延胡索乙素B.纳洛酮C.喷他佐辛D.哌替啶E.二氢埃托啡33、可用于镇痛或吗啡成瘾戒毒34、镇痛效果个体差异大35、为阿片受体拮抗剂36、有活血散瘀,行气止痛作用C型题问题37~39A.镇痛作用B.缩瞳作用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37、吗啡激动m受体产生38、吗啡激动k受体产生39、吗啡激动s受体产生问题40~41A.镇压痛作用比吗啡强B.成瘾性比吗啡小C.两者均是D.两者均否40、芬太尼41、罗通定问题42~44A.欣快感B.镇咳作用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42、哌替啶43、二氢埃托啡44、吗啡X型题45、吗啡禁用于:A.哺乳妇女止痛B.支气管哮喘病人C.肺心病病人D.肝功能严重减退病人E.颅脑损伤昏迷病人46、吗啡的临床应用有:A.心肌梗死引起的剧痛B.严重创伤痛C.心源性哮喘D.止泻E.与氯丙嗪、异丙嗪组成人工冬眠合剂47、哌替啶的临床应用有:A.创伤性疼痛B.内脏绞痛C.麻醉前给药D.与氯丙嗪、异丙嗪组成人工冬眠合剂E.心源性哮喘48、人工合成的镇痛药有:A.安那度B.罗通定C.二氢埃托啡D.美沙酮E.纳洛酮49、喷他佐辛的特点有:A.为苯并吗啡烷类衍生物B.主要激动k和s受体,又可拮抗m受体C.镇痛效力为吗啡的1/3D.对冠心病病人,静脉注射可增加心脏作功量E.成瘾性很小,在药政管理上已列入非麻醉药品50、阿片受体拮抗剂有:A.纳洛酮B.二氢埃托啡C.芬太尼D.烯丙吗啡E.纳曲酮二、填空题:1、哌替啶镇痛作用虽比吗啡弱,但比吗啡常用,因为也比吗啡弱。
第二十一章镇痛药一、A1、关于哌替啶的不良反应,下列错误的是A、轻微的阿托品样作用B、反复用易产生成瘾性C、偶可引起肌肉痉挛D、可致心率加快E、过量不引起呼吸抑制2、吗啡的下述药理作用哪项是错误的A、镇痛作用B、食欲抑制作用C、促血中ACTH水平升高D、呼吸抑制作用E、止泻作用3、下列对哌替啶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等效镇痛剂量较吗啡大B、镇痛的同时可出现欣快感C、镇痛持续时间比吗啡长D、激动中枢阿片受体而镇痛E、等效镇痛剂量时其呼吸抑制程度与吗啡相等4、哌替啶不具有下列哪项作用A、镇痛、镇静B、欣快感C、止咳D、恶心、呕吐E、抑制呼吸5、下列对吗啡药理作用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抑制呼吸B、提高膀胱括约肌张力C、兴奋胃肠道平滑肌D、收缩外周血管平滑肌E、镇痛、镇静6、下列关于吗啡抑制呼吸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呼吸频率减慢B、潮气量降低C、降低呼吸中枢对CO2敏感性D、呼吸频率增加E、抑制脑桥呼吸调节中枢7、下述吗啡对心血管系统作用哪项是错误的A、扩张容量及阻力血管B、降压作用是由于中枢交感张力降低,外周小动脉扩张C、降压作用部分与吗啡促进组胺释放有关D、可致脑血管扩张使颅内压升高E、可直接兴奋心脏引起心率加快8、下列吗啡镇痛作用哪项是错误的A、对各种疼痛都有效B、对慢性钝痛作用大于间断性锐痛C、镇痛同时引起欣快感D、对间断性锐痛作用大于慢性钝痛E、能消除因疼痛所致焦虑、紧张、恐惧等9、下列对阿片类药物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镇痛的同时意识丧失B、镇痛作用强大C反复多次应用易成瘾D又称麻醉性镇痛药E、镇痛作用与激动阿片受体有关10、吗啡禁用于分娩止痛及哺乳妇女止痛的原因是A、促进组胺释放B、激动蓝斑核的阿片受体C、呼吸抑制、血管扩张和延长产程D、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活动E、以上都不是11、作用持续时间最短的镇痛药是A、哌替啶B、阿芬太尼C、吗啡D、喷他佐辛E、曲马朵12、下列哪个药物可用于人工冬眠A、吗啡B、哌替啶C、喷他佐辛D、曲马朵E、那曲酮13、心源性哮喘应首选下列哪个药物A、吗啡B、哌替啶C、罗痛定D、可待因E、纳洛酮14、吗啡引起胆绞痛是由于A、胃窦部、十二指肠张力提高B、抑制消化液分泌C、胆道奥狄括约肌收缩D、食物消化延缓E、胃排空延迟15、与吗啡成瘾、戒断症状有直接联系的部位是A、纹状体B、丘脑C、蓝斑核D、边缘系统E、孤束核16、一次皮下注射吗啡后,其镇痛作用可持续A、3~4小时B、4~5小时C、2~4小时D、5~6小时E、7~8小时17、下列哪种药物镇痛作用最强A、芬太尼B、阿法罗定C、哌替啶D、曲马朵E、吗啡18、吗啡中毒最主要的特征是A、循环衰竭B、瞳孔缩小C、恶心、呕吐D、中枢兴奋E、血压降低19、吗啡的镇痛作用最适于A、慢性钝痛B、分娩止痛C、颅脑外伤的疼痛D、用于哺乳期妇女的止痛E、其他药物无效的急性锐痛20、治疗胆绞痛最应该选用A、哌替啶B、阿托品C、阿司匹林+哌替啶D、阿托品+哌替啶E、氯丙嗪+哌替啶21、吗啡的镇痛作用机制是由于A、降低中枢神经对疼痛的感受性B、抑制中枢阿片受体C、抑制中枢前列腺素的合成D、激动中枢阿片受体E、抑制大脑边缘系统22、哌替啶最大的不良反应是A、便秘B、依赖性C、腹泻D、心律失常E、呕吐23、肝癌晚期患者的剧烈疼痛,可以选用的镇痛药物是A、可待因B、阿司匹林C、哌替啶D、氨茶碱E、吲哚美辛24、关于哌替啶药理作用叙述中正确的是A、镇痛镇静作用较吗啡弱B、可引起便秘,并有止泻作用C、对妊娠末期子宫有抗催产素作用D、不扩张血管,不引起直立性低血压E、提高胆道压力作用较吗啡强25、哌替啶的适应证不包括A、手术后疼痛B、创伤性疼痛C、内脏绞痛D、临产前2-4h分娩痛E、晚期癌性疼痛26、吗啡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是A、大脑皮层深度抑制B、延脑过度兴奋后功能紊乱C、血压过低D、心跳骤停E、呼吸肌麻痹27、吗啡不具有下列哪项作用A、兴奋平滑肌B、止咳C、镇吐D、呼吸抑制E、催吐和缩瞳28、下列镇痛药中治疗量不抑制呼吸的药物是A、吗啡B、喷他佐辛C、芬太尼D、美沙酮E、曲马多29、喷他佐辛很少引起成瘾是因为A、拮抗μ受体B、拮抗k受体C、拮抗σ受体D、拮抗δ受体E、激动k受体30、下列对纳洛酮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对阿片μ、δ、κ受体有竞争性拮抗作用B、本身具有明显药理效应及毒性C、对吗啡成瘾者可迅速诱发戒断症状D、适用于吗啡类镇痛药急性中毒E、可迅速缓解吗啡中毒所致呼吸抑制,使昏迷患者迅速复苏31、下列哪个镇痛药其作用与激动脑内阿片受体无关A、曲马朵B、罗通定C、美沙酮D、喷他佐辛E、芬太尼32、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宜选用下列哪个镇痛药A、吗啡B、哌替啶C、布桂嗪D、美沙酮E、曲马朵33、下列哪个药物属非麻醉性镇痛药A、罗通定B、芬太尼C、美沙酮D、吗啡E、哌替啶34、急性吗啡中毒的解救药是A、尼莫地平B、纳洛酮C、肾上腺素D、曲马朵E、喷他佐辛二、B1、A.哌替啶B.芬太尼C.美沙酮D.吲哚美辛E.纳洛酮<1> 、用于解救麻醉性镇痛药急性中毒的药物是<2> 、镇痛强度为吗啡的1/10,代替吗啡使用的药物是<3> 、镇痛强度比吗啡强,也有成瘾性的药物是<4> 、镇痛强度与吗啡相近,但成瘾性发生慢,戒断症状相对减轻的药物是2、A.恶心、呕吐、便秘B.耐受性和依赖性C.血压升高D.呼吸肌麻痹E.呼吸急促<1> 、治疗剂量吗啡可引起的不良反应是<2> 、连续反复应用吗啡可引起的不良反应是<3> 、中毒量吗啡可引起的不良反应是3、A.镇咳B.瞳孔缩小C.欣快感D.外周血管扩张E.恶心、呕吐<1> 、吗啡作用于中脑盖前核阿片受体引起<2> 、吗啡作用于边缘系统阿片受体引起<3> 、吗啡作用于延髓孤束核阿片受体引起<4> 、吗啡作用于脑干极后区阿片受体引起4、A.曲马多B.罗通定C.哌替啶D.吗啡E.纳洛酮<1> 、在体内能与吗啡竞争同一受体的药物<2> 、代谢物对阿片μ受体的亲和力比原形药高200倍<3> 、镇痛作用与脑内阿片受体无关的药物<4> 、不对抗缩宫素兴奋子宫作用的药物5、A.罗通定B.纳洛酮C.布桂嗪D.喷他佐辛E.哌替啶<1> 、与氯丙嗪、异丙嗪合用组成冬眠合剂<2> 、可用于痛经及分娩止痛<3> 、在镇痛药理理论研究中是重要工具药<4> 、属于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的是三、X1、关于可待因正确的说法是A、镇痛强度为吗啡的1/12B、镇咳强度为吗啡的1/4C、无成瘾性D、可用于无痰干咳E、临床用于中度疼痛2、吗啡可用于治疗A、急性锐痛B、心源性哮喘C、慢性消耗性腹泻D、复合麻醉E、支气管哮喘3、吗啡用于心源性哮喘是通过A、镇静作用B、降低中枢对CO2敏感性C、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D、兴奋心脏,心输出量增加E、支气管平滑肌松弛4、哌替啶取代吗啡用于A、内脏绞痛B、手术后疼痛C、慢性钝痛D、创伤性锐痛E、晚期癌痛5、连续用吗啡易产生耐受性及成瘾,一旦停药,即出现戒断症状,表现为A、兴奋、失眠、震颤B、呼吸抑制C、流涕、出汗、意识丧失D、镇静、流泪、腹痛E、呕吐、腹泻、虚脱6、哌替啶与吗啡相比特点为A、镇痛作用比吗啡强B、不易引起便秘C、抑制呼吸作用弱D、成瘾性比吗啡小E、治疗量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7、对哌替啶的说法,哪些是错误的A、中枢抑制作用B、镇吐C、抑制呼吸D、与吗啡比较,起效慢、维持时间长E、引起便秘8、吗啡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理作用包括A、镇痛、镇静B、镇咳C、抑制呼吸D、缩瞳E、恶心、呕吐9、有关纳洛酮的描述正确的是A、化学结构与吗啡相似B、竞争性拮抗阿片受体C、用于阿片类中毒的解救D、本身有较强的药理效应及毒性E、可迅速缓解呼吸抑制答案部分一、A1、【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治疗量哌替啶可引起眩晕、出汗、口干、恶心呕吐、心悸、直立性低血压等。
镇痛药第⼗九章镇痛药镇痛药分类1. 阿⽚类镇痛药(Opioid-Analgesics)作⽤于中枢阿⽚受体,产⽣强⼤的镇痛作⽤。
反复应⽤易成瘾,⼜称成瘾性或⿇醉性镇痛药(narcotics)。
代表药:阿⽚⽣物碱类及其合成代⽤品2. ⾮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扰PGs⽣物合成,产⽣镇痛作⽤代表药:阿司匹林3. 局⿇药和全⿇药(Local and General Anaesthetics)镇痛药:是⼀类作⽤于CNS,能够缓解疼痛的药物。
⿇醉性镇痛药或阿⽚类镇痛药。
1806年-----提取得到吗啡;1950年前后-----合成得到哌替啶、美沙酮、埃托啡、芬太尼等。
特点:强效镇痛剂,具有成瘾性。
◆疼痛的概念及镇痛的治疗意义◆疼痛的分类躯体痛急性痛内脏痛慢性痛神经痛⾕氨酸 (快递质)痛觉传导递质神经肽 (慢递质)第⼀节阿⽚⽣物碱类镇痛药阿⽚⽣物碱类: 吗啡(morphine)可待因(codeine)半合成阿⽚类: 海洛因(heroin)⼈⼯合成阿⽚类: 哌替啶(pethidine)芬太尼(fentanyl)内源性阿⽚肽: b-内啡肽(b-endorphin)甲硫氨酸脑啡肽(met-enkephalin)亮氨酸脑啡肽(leu-enkephalin)作⽤机制◆镇痛部位在中枢:1962年我国学者邹刚、张昌绍发现脑内注射微量吗啡有镇痛作⽤,并确定作⽤部位在第三脑室周围灰质。
◆阿⽚受体的发现:70年代科学家应⽤放射性标记的⽅法证实⼤⿏脑组织中有与阿⽚类药物特异性结合的部位,此部位也可结合特异性拮抗药纳洛酮。
90年代克隆出阿⽚受体,确定多种亚型。
脑内阿⽚受体分布* 边缘系统和蓝斑核受体:与情绪和精神活动有关* 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及导⽔管周围灰质受体:与疼痛刺激的传⼊、痛觉的整合及感受有关;* 孤束核受体:与镇咳、呼吸抑制、中枢交感张⼒降低有关;* 脑⼲极后区、孤束核、迷⾛神经背核受体:与胃肠活动有关,肠肌本⾝也有阿⽚受体;* 中脑盖前核受体:与缩瞳有关内源性阿⽚肽◆内源性阿⽚肽的发现:1975年⼜分离出内源性阿⽚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