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运动规律》说课稿
- 格式:ppt
- 大小:591.00 KB
- 文档页数:24
课名:动画运动规律教师:王鹏威班级:编写时间:课名:动画运动规律教师:王鹏威班级:编写时间: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授课方案(教案)课名:动画运动规律教师:王鹏威班级:编写时间:课题:动画片的基本原理及制作流程授课时数2教学目的及要求:(1)理解动画形成的原理;(2)掌握动画制作流程;教学重点动画流程图。
教学难点理解动画中的一些常用概念。
教学步骤及内容:1.动画形成的原理当我们的视觉器官,看到物象消失后,仍可暂时保留视觉的印象。
经科学家证实视觉印象在人的眼中大约可保持0.1秒钟之久。
因此如果两个视觉印象之间的间隔不超过0.1秒,那么前一个视觉印象尚未消失而后一个视觉印象已经产生,并与前一视觉印象融合在一起,这就是视觉残留现象。
由于我们的视觉具有这种特性,所以回转器中的画面才能活动起来。
举例:岩画野猪2.关于运动规律的一些基本概念动画片中的活动形象,不象其它影片那样,用胶片旁批栏:课名:动画运动规律教师:王鹏威班级:编写时间:课名:动画运动规律教师:王鹏威班级:编写时间:课名:动画运动规律教师:王鹏威班级:编写时间:课名:动画运动规律教师:王鹏威班级:编写时间:课名:动画运动规律教师:王鹏威班级:编写时间:旁批栏:橡皮做的,质地较软,里面又充足了气体,因此在受力后发生的形变明显,产生的弹力大,所以弹得很高,并可以连续弹跳多次;如果是实心的木棒,它受力后所发生的形变和产生的弹力都很小;如果是铅球,它的形变和弹力就更小,几乎难以感觉到了。
角色在跳跃的时候,动作的基本状态可以完全与皮球的弹跳规律吻合。
这是作为一个形体的弹跳性的体现。
在动作表演中存在着大量的弹性运动的运用。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弹性的特征是受力、变形、反弹恢复。
如果动作完成中具备这些特征,那动态就显得有弹性。
作业:小球弹跳的完整动画一套。
小结:在动画影片当中,因为艺术性和观赏性的需要把生活中各种物象夸大、强调,用较为形象的手法将这些现象表现出来。
《动画运动规律——人物角色运动规律》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动画运动规律---人物角色运动规律》。
下面我将从课程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课程与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动画运动规律》是培养动画制作的高技能人才的应用性学科。
是我系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职业技能必须课程。
《动画运动规律》是十二五全国高职院校动漫游戏专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结合一线教学经验,引入全新的教学理念,采用一线大量的教学成果、教学案例等,用简洁的语言,直观、透彻、系统、科学地讲解了运动的人物、动物的运动原理、规律、特点、表现技法等,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动画运动规律优秀专业教材。
本节人物角色运动规律是《动画运动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运动规律的基本常识(速度与节奏,关键帧与中间张)、人体结构、人物转面规律等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本内容包含的走路、跑步和跳跃等知识,是以后学习四肢动物运动规律的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在动画项目制作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2、学生的主要主要就业岗位动画公司动画师,游戏公司动画师。
3、教学目标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悉和掌握人物角色运动规律及设计方法,能够独立完成简单人物角色的动画设计。
(1)认知目标了解动画运动规律的基本概念,熟悉动画运动规律的设计方法,为动画创作的动作设计打好坚实的基础。
(2)能力目标掌握动画原理的应用能力,包括动画运动中的加减速度的处理和调节,动画中动作的预备与缓冲,使运动中的画面更加合理,自然顺畅,更加符合运动规律。
(3)情感目标培养创造力和基本造型能力,形成动画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观察与表现方法,掌握动画中人、动物以及自然想象的基本运动规律,为下一步动画设计专业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说重、难点教学重点:人物角色的运动规律和动作的制作技巧;确立依据:人物角色的运动规律是动画运动规律的重要理论点之一,是指导动作制作技巧的重要理论依据,搞好这一理论问题的教学,可以为以后四肢动物运动规律的学习奠定基础。
动画运动规律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动画中物体的基本运动规律,包括但不限于重力、惯性、弹性等。
2、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各种运动现象的能力,并能够将其转化为动画中的表现。
3、提高学生的手绘能力和动画制作技巧,能够运用所学规律创作出流畅、自然的动画片段。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常见物体的运动规律,如人物行走、跑步、跳跃,动物的奔跑、飞翔等。
(2)理解运动中的时间和空间关系,掌握关键帧的设置和中间画的绘制方法。
2、难点(1)如何将复杂的运动现象进行简化和提炼,并用动画的形式准确表现。
(2)在创作动画时,如何把握运动的节奏和韵律,使动画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教学方法1、理论讲解通过 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讲解动画运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和说明。
2、案例分析展示经典的动画作品,分析其中的运动表现,让学生从中学习和借鉴。
3、实践操作安排学生进行手绘练习和动画制作,在实践中加深对运动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创作经验,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一段精彩的动画片段,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运动表现,如人物的动作、物体的运动轨迹等。
(2)提问学生对这段动画中运动的感受,引发学生对动画运动规律的兴趣和思考。
2、知识讲解(1)介绍动画运动的基本概念,如时间、空间、速度、加速度等。
(2)讲解重力的作用,以物体的下落为例,分析重力对物体运动速度和轨迹的影响。
(3)讲解惯性的概念,通过汽车刹车、人物骤停等例子,说明惯性在运动中的表现。
(4)讲解弹性的原理,以弹簧、皮球等物体的运动为例,展示弹性在动画中的应用。
3、人物运动规律(1)分析人物行走的运动规律,包括脚步的交替、身体的重心移动、手臂的摆动等。
(2)讲解人物跑步的运动特点,与行走进行对比,强调速度和节奏的变化。
(3)示范人物跳跃的动作分解,包括起跳、腾空、落地等阶段的身体姿态和动作变化。
《动画运动规律》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画运动规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动画运动规律进行动画创作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动画制作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动画运动规律概述动画运动规律的概念动画运动规律在动画制作中的应用2. 动画运动的基本元素位置、速度、加速度关键帧、过渡帧、缓动帧3. 常见动画运动类型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匀速运动、加速运动、减速运动周期性运动、非周期性运动4. 动画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复合运动的概念运动合成与分解的原理和方法5. 动画运动的节奏与速度节奏在动画运动中的作用速度的调整与表现技巧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动画运动规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运动类型。
2. 示范法:演示动画运动的制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运动规律的应用。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制作动画,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意思维。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动画运动规律的相关内容和实例。
2. 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动画运动素材,用于讲解和示范。
3. 动画制作软件:安装并熟悉动画制作软件,如Adobe After Effects、Flash 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动画制作作品:评价学生在实践环节制作的动画作品,考察学生对动画运动规律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动画运动规律的分析和创作,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24 课时,每课时45 分钟。
2. 课程安排:第1-4 课时:介绍动画运动规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第5-8 课时:讲解动画运动的基本元素和常见类型。
第9-12 课时:学习动画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第13-16 课时:探讨动画运动的节奏与速度。
第17-20 课时:实践环节,学生制作动画作品。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运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动物的运动》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的一篇重要的教材内容。
本篇教材主要介绍了动物的运动形式、运动方式以及影响动物运动的因素等内容。
在生物学中,动物的运动是指动物体内部的器官协调工作,通过肌肉的收缩来改变身体的位置和姿态。
不同种类的动物具有各自适应环境的独特运动方式,例如鸟类的飞行、鱼类的游泳和昆虫的飞行等。
本篇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地描述了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并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动物的运动形式和方式;–理解运动对动物生活的重要性;–掌握动物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2.能力目标:–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动物运动的原因;–能够运用适当的科学方法进行实验观察。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内容1.动物的运动形式:–步行、奔跑、爬行、飞行、游泳等。
2.动物的运动方式:–通过肌肉和骨骼控制身体的运动;–运动依靠不同的器官和结构,例如鸟类的翅膀、鱼类的鳍和尾巴等。
3.影响动物运动的因素:–动物体型、食性、环境等都与动物的运动有关。
教学重难点•动物的运动形式和方式的理解和归纳;•影响动物运动的因素的理解。
四、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教学策略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展示丰富多样的动物运动形式和方式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动物运动的好奇和兴趣。
2.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通过自主探究总结动物运动的基本规律。
3.合作学习: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研究某一类动物的运动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教学方法1.演示法: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生动地展示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
2.讨论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分享归纳运动的共同规律。
《动画运动规律》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画运动规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动画运动规律进行动画创作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动画制作技巧的掌握,提升动画作品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二、教学内容1. 动画运动规律概述动画运动规律的概念动画运动规律在动画制作中的重要性2. 关键帧与运动轨迹关键帧的设置与运用运动轨迹的规划与调整3. 速度与加速度速度的概念与表现加速度的概念与表现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4. 弹性运动与阻尼运动弹性运动的表现与设置阻尼运动的表现与设置5. 动画运动规律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案例分析与点评学生作品展示与讨论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动画运动规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制作技巧。
2. 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动画制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动画运动规律。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动画作品中的运动规律运用,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作能力。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动画运动规律基本概念、原理和案例的分析课件。
2. 动画软件:准备动画制作软件,如Adobe After Effects、Flash等。
3. 动画素材:收集相关动画素材,如图片、视频等。
4. 学生作品:收集学生之前的动画作品,用于课堂讨论和点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优秀动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动画运动规律,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动画运动规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制作技巧。
3. 演示: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动画制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动画运动规律。
4. 案例分析:分析优秀动画作品中的运动规律运用,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作能力。
5.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6. 课堂讨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课堂讨论和点评,互相学习、交流。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动画运动规律在动画制作中的重要性。
《动画运动规律》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画运动规律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动画运动规律进行动画创作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运动规律,提高观察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画运动规律概述动画运动规律的概念动画运动规律在动画创作中的重要性2. 基本运动规律直线运动规律曲线运动规律非线性运动规律3. 生活中的运动规律生物运动规律自然现象运动规律人类行为运动规律4. 动画运动规律的应用角色动作设计场景布局与运动动画节奏与速度5.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典动画案例解析学生动画作品展示与点评动手实践:运用运动规律创作简单动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动画运动规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 演示法:展示经典动画案例,分析运动规律在动画创作中的运用。
3. 实践法:学生动手实践,创作简单动画,体验运动规律的应用。
4. 互动法:学生之间相互展示作品,进行点评和交流,提高创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动画运动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动画创作中运用运动规律的能力。
3. 学生对生活中运动规律的关注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动画运动规律》2. 课件:动画运动规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案例分析。
3. 动画素材:经典动画片段、学生动画作品。
4. 实践工具:动画制作软件、绘图工具等。
5. 参考资料:相关书籍、文章、网络资源。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课程安排:第1-4课时:讲解动画运动规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第5-8课时:分析经典动画案例,学习运动规律在动画创作中的应用。
第9-12课时:观察生活中的运动规律,进行创意实践。
第13-16课时:学生作品展示与点评,总结课程收获。
七、教学步骤1. 引入课题:通过展示经典动画片段,引发学生对动画运动规律的兴趣。
2. 讲解基本概念:介绍动画运动规律的定义和分类。
3. 分析经典案例:剖析经典动画案例,引导学生了解运动规律在动画创作中的重要性。
《怎样让小车动起来》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怎样让小车动起来》。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怎样让小车动起来》是教材版本小学科学年级教材中的一课。
这一内容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学生在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后,进一步探究力与运动关系的重要环节。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力的作用效果有更深入的理解,为后续学习物体的运动规律打下基础。
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引导学生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提出问题“怎样让小车动起来”;二是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使小车运动,并观察、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三是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一结论。
二、学情分析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的阶段,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对力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但对于力与运动的关系还缺乏系统的理解。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还不够熟练,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
了解不同的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科学探究目标能够通过实验,探究让小车动起来的方法。
学会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3、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敢于质疑和创新。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并能准确地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