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1.1 人口增长模式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07.00 KB
- 文档页数:7
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一、世界人口增长1.总趋势人口不断增长。
2.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工业革命之前比较缓慢工业革命后一些工业化较早的国家人口持续增长20世纪后半叶亚非拉国家和大洋洲人口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世界人口总数急剧增长二、人口增长模式1.影响人口变化的因素世界各国人口的变动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的结果。
2.人口增长的阶段性特点经历了“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到“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再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过程。
3.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及其特点:增长模式特点“高高低”模式(Ⅰ期)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十分缓慢过渡模式高增长阶段(Ⅱ期)高出生率,死亡率却急剧下降,自然增长率增大,人口增长明显加快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变动不宜等待自然地进入增长下降阶段,以至低增长阶段。
要大力发展经济,促进社会文化发展,采取各种措施,延缓人口的增长速度。
[温馨提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原因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们逐步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的状况,人们的营养水平和保障生命的各种条件,特别是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也就是说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都是死亡率下降的必要条件,这也正是人口增长模式转变首先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原因。
三、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1.原因由于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不同,人口增长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特征。
2.表现(1)速度差异: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大大超过了发达国家和地区。
(2)数量差异:目前世界人口增长95%来源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知识点一| 世界人口增长———————情景导入先思考———————2013年6月13日联合国发布的最新报告说,到2025年,全球人口预计将从现在的72亿增加至81亿,并于2050年达到96亿。
印度将在2028年左右超过中国,成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高中地理人口的增长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高中地理人口的增长教案及反思教案目标:1. 了解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2. 掌握人口增长的测算方法和指标。
3. 分析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1. 人口增长的定义和分类:a. 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净增长率的概念。
b. 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
c. 人口年龄结构的分类和影响因素。
2. 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因素:a. 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b. 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c. 政府政策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3. 人口增长的测算方法和指标:a. 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方法。
b. 人口密度、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的测算指标。
4. 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a. 人口增长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b. 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c. 人口增长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一个相关的新闻事件或数据,激发学生对人口增长问题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人口增长的定义、分类、原因和影响因素,并介绍人口增长的测算方法和指标。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析一个具体地区的人口增长情况,并讨论其原因和影响。
4. 数据分析: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的人口数据,让他们进行数据分析,计算人口增长率、人口密度等指标,并分析其含义和影响。
5.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人口增长引发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的案例,让学生思考人口增长对社会的影响。
6. 反思讨论:引导学生反思人口增长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并进行讨论和解答。
7. 总结归纳:总结人口增长的主要内容和要点,并强调其重要性和影响。
8. 拓展延伸:提供一些拓展阅读材料或实地考察的机会,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增长问题。
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小组讨论、数据分析和案例分析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影响因素和三种模式,并能分析不同模式的特点及分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对人口增长问题的探究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人口问题,树立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
教学重点:1. 人口增长的概念、影响因素和三种模式。
2.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分布。
教学难点:1. 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分布。
2.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影响因素。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人口增长模式图、人口统计资料等。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人口增长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图,提问学生: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是什么?2. 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社会等方面会产生哪些影响?二、新课讲授1. 人口增长的概念(1)介绍人口增长的定义,即人口数量的变化。
(2)解释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如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
2. 人口增长模式(1)介绍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2)分析三种模式的特点及分布,如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 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1)分析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政策等因素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2)举例说明不同因素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原因。
2.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口增长模式、影响因素等知识点。
2. 提醒学生关注人口问题,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
2.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人口政策及人口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使学生了解了人口增长的概念、影响因素和三种模式,并能分析不同模式的特点及分布。
1.1 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教学设计课程题目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中图版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4 页—10页)教材分析1.从教材内容地位来看:2.从教材内容来看,课标解读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本条“标准”对学生的具体学习要求可分解为:知道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知道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学会运用图表信息,分析比较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
人口增长模式是反映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世界上存在着以“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为基本特征的“高高低”型、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为基本特征的“高低高”型和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为基本特征的“三低型”等主要人口增长模式。
从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人口增长总要经历由“高高低”型向“高低高”型、继而向“三低”型模式的过渡。
目前,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已基本呈现出“三低型”的特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正处在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模式的过渡。
只有极少数生产方式落后的原始群体仍维持“高高低”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命题规律1、考查内容:人口增长(数量变化、再生产的类型及分布、人口问题、人口构成等)2、考查形式:以选择题为主,多以坐标图、柱状图、表格、曲线折线图来呈现信息。
3、能力要求:侧重读图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关注人口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人口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2、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
3、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4、运用图表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
5、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阅读1-1-2 “世界人口增长”分析归纳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②通过图表分析,探究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形成的原因、特点、转变规律及地区分布。
1.1 人口增长模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理解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口增长快慢的决定因素。 2.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 3.通过比较分析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地理数据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数据信息来分析整理影响人口增长的原因。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 2.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资料、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3.通过分析环境对人口的影响,树立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1.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其分布; 2.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教学难点] 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媒体与教具]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收集人口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和反思。如: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艾滋病对人类的危害;引导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1999年10月12日,第60亿位居民诞生,联合国将地球村这一天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世界人口达到60 亿标志着世界人口在40年内翻了一番。世界人口增长走过怎样的历程?人类的家园到底能容纳多少人口?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将会怎样演变?这些都是我们极其关心的问题。 【板书】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一、人口增长 【讲解】人口增长的快慢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有关。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年内某地区自然增长人口(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总人口之比。出生率是指指一年内一定地区出生人口与总人口之比。死亡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死亡人口与总人口之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2 2 【练习】下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活动】读教材图1-1,结合下列图像,思考: (1)完成下表: 年份 人口规模(亿) 年均增长速率(%) 0 2 ―――――――――― 1650 5.10 1750 7.90 1850 12.60 1900 16.50 1950 25.20 1960 30.21 1970 36.97 1980 44.44 3
1990 52.85 2000 61.58 (2)世界人口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呈现了什么样的增长趋势?什么时候增长最快? 【点拨】(1)依次为:0.0009、0.0055、0.594、0.619、1.055、1.988、2.237、2.021、
1.892、1.652(2)(见下图) 【活动】根据下表数据(教材P3)和教材P3资料,回答:
(1)完成表格要填的数据,比较哪个国家的人口增长得更快一些? (2)为什么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3)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哪些因素是正增长、哪些是负增长?起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 【归纳总结】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出生率下降,不是经过社会或政府有计划的干预,而是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引起一系列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导致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并最终导致生育行为变化的结果,人们越来越注重追求物质文化生活和自身发展;发展中国家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商品经济还很不发达,多子多福仍是人们普遍的生育观念,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较快。 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1)受到生物规律的制约;(2)受到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领域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过渡】根据下列统计图,你认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大致有哪些人口增长模式? 4 4 【板书】二、人口增长模式 (一)“高-高-低”模式(工业革命以前) 【阅读思考】根据下列图像,分析“高-高-低”模式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点拨】“高-高-低”模式的基本特点: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人口增长缓慢。目前的分布仅见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个别地区。这种人口增长模式又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原始社会),其基本特点:高出生、高死亡、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受自然条件的制约。(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其基本特点:高出生、高死亡、较低的自然增长率。与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阅读】黑死病说明了什么?是什么遏制了中世纪的欧洲人口增长? 【点拨】欧洲中世纪发生的黑死病,是欧洲历史上最严重的社会生态灾难。它不仅流行极为迅猛,而且破坏力非常巨大,致使欧洲人口损失惨重。在14世纪的后几十年里,从英国到意大利有些地方的人口持续下降了70-80%,1420年欧洲人口仅为100年前的1/3多,黑死病过后大片耕地荒废,大量工作无人从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黑死病对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的心理都造成了重大创伤,这个时期被西方学者称为“中世纪最黑暗的年代”。 【活动】初婚年龄与人口出生率有什么关系? 【点拨】初婚年龄偏低,加速人口的增长。晚婚能够延长世代的间隔,会降低出生率。 【板书】(二)“高-低-高”模式(工业革命) 5
【阅读思考】根据下列图像,分析“高-低-高”模式的特点。此类模式出现在什么国家?为什么?
【点拨】“高-低-高”模式的特点: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其形成条件:工业化生产方式代替手工劳动、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人口死亡率下降。代表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起,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阅读与思考】阅读教材P5《美洲粮食作物的传播与人口增长》,思考:粮食生产和人口增长之间是什么关系? 【点拨】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粮食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美洲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于明中叶陆续传入中国,为中国粮食问题的解决发挥了重要作用。 【阅读与思考】非洲人口受什么因素影响?这又从反面说明了什么? 【点拨】联合国的调查报告表明,艾滋病正使非洲人口的寿命减短,并最终导致非洲人口锐减。在南撒哈拉的34个国家里,艾滋病已经在几个国家里成为时疫,感染人数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博茨瓦纳的问题最为严重,该国的人均寿命已经由十年前的61岁下降到现在的41岁。津巴布韦已有五分之一的成年人感染了艾滋病毒。因艾滋病引起的死亡已经使人口增长率从1985年的3.3%下降到现在1%以下。 【课外作业】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艾滋病对人类的危害。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调查结果表明,截至2005年10月1日,日本的总人口约为1.28亿,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占总人口比例最低(占人口总数的13.7%),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最高(占人口总数的20.1%),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板书】(三)“低-低-低”模式(现代型) 【阅读思考】根据下列图像,分析“低-低-低”模式的特点。此类模式出现在什么国家?为什么? 【讲解】“三低”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生产力发展、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类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得到提升,人们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也发生较大的变化。特点: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很低,大致相同,趋于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趋于零甚至为负;人口总数基本稳定,有些甚至减少。主要分布国家: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 6 6 【归纳】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特点:“三低”特征明显;人口自然增长率仍然保持下降的趋势,不少国家甚至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者负增长。 【板书】三、中国的人口增长 【活动】中国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人口增长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转变,走完了一些发达国家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走完的路。结合下列资料,分析:
(1)促使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有哪些? (2)目前我国应实行什么样的人口政策? 【点拨】新中国人口总量变动的特点:建国后50年,是我国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建国后我国人口增长波动幅度大;人口增长速度与世界人口增长基本相同;中国的人口转变速度较快,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由“高-低-高”向“三低型”的转变。促使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有三个:社会经济因素、制度因素、计划生育因素。目前我国人口方面的主要问题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压力,因此,实行计划生育应作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其基本内容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思考】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归纳总结】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前者属于“三低”的现代型,后者属于“高-低-高”模式的过渡型。其实在发达国家内部也存在差异。欧洲:-0.1%;日本:0.2%;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0.4%~0.8%之间。发展中国家内部也存在差异。大洋州除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外的其它国家、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