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昀与蒲松龄小说观之异中有同
- 格式:pdf
- 大小:242.96 KB
- 文档页数:2
从《聊斋志异》简谈清代同性恋作者:符定慧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9期摘要:《聊斋志异》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代表作,由数百篇短篇小说组成。
其主角多以书生及狐鬼神怪为主。
在讽纳时弊的同时,也反应了当时的世情民意。
在《黄九郎》、《男妾》、《封三娘》等数篇短文均对同性恋这一群体做出了描写。
下面,我们就《黄九郎》、《封三娘》两篇文章为例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聊斋志异;黄九郎;同性恋;封三娘作者简介:符定慧(1995-),女,汉族,海南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01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曾提到:“杂说娈童之风始于黄帝。
”[1]中国古代亦有三风十衍之说,三风之一乱风即“比娈童”由此可见。
同性恋在我国由来已久。
且同性恋,并不是男性的专利。
在汉代野史中即有废后陈阿娇贬居与宫中女官共寝同食状若夫妻的记载古人称这种行为为“磨镜”。
“男风”甚至在某一段时期内成为新潮甚至风雅的代名词。
及至雍正时期,爱新觉罗.胤禛上台,运用政治手段强化封建礼教。
颁布了第一部禁止同性恋的法案。
同性恋从个人的自主选择行为,变成了法律所限制禁止的。
而后西方思想传入我国。
天主教会反同、恐同的思想在我国传播开来,及至新中国成立国家将同性恋定为“鸡奸罪”。
同性恋正式从个人行为变成了可判死刑的大罪。
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的发展,“鸡奸罪”早已退出我国的历史舞台。
但“同性恋”一词已成为大部分人避忌的存在。
而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虽于雍正之后,但社会环境尚未如后世一般,在政治及思想上对同性恋进行严厉的压迫。
因此,《聊斋志异》中包含同性恋也就不足为奇了。
《聊斋志异》中描写同性恋最著名的短篇,私以为应属《黄九郎》。
蒲松龄在这篇寥寥数千字的短文中讲述了何姓书生与狐妖黄九郎的爱情故事。
众所周知,蒲松龄本身尚儒。
性观念讲究男女交融,阴阳调和,以生育为大。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亲情观1.引言1.1 概述《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被誉为神魔鬼怪小说的巅峰之作。
该作品由清代作家蒲松龄创作,共收录了五十多个怪谈异闻的故事,涉及到人与妖、人与鬼、人与神等各种奇幻的故事情节。
然而,在这些奇异的故事背后,蒲松龄的亲情观念却贯穿始终。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分析《聊斋志异》中的亲情主题以及蒲松龄对亲情的态度和观点,来揭示蒲松龄对亲情的看法和思考。
通过对他的亲情观的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聊斋志异》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同时也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对于现实生活中亲情的启示。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将探讨《聊斋志异》中亲情主题的呈现。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关系,我们将发现蒲松龄在作品中对于亲情的描绘和刻画非常丰富多样。
其次,我们将深入探讨蒲松龄对亲情的态度和观点。
通过分析他在作品中的语言和情感表达,我们将了解他对于亲情的思考和理解。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将对蒲松龄的亲情观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同时,我们也将从《聊斋志异》这部作品中发现一些对于现实生活中亲情的启示,这对于我们在当代社会中更好地对待和经营亲情关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让我们一起深入研究,探寻蒲松龄的亲情观吧。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文章内容的组织框架,它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文章的观点。
本文按照以下结构展开讨论蒲松龄的亲情观: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方式展开对蒲松龄的亲情观的探讨:首先,我们将概述《聊斋志异》这部作品的背景和重要性,以便为后续讨论打下基础。
接下来,我们将分析《聊斋志异》中亲情主题的呈现方式,包括家庭亲情、亲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以及亲情的力量等方面。
通过分析这些描写和情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蒲松龄对亲情的看法和态度。
然后,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蒲松龄在书中对亲情的观点,包括他对家庭责任、亲情关系的理解以及亲情与其他主题的关系等方面的阐述。
最后,我们将总结蒲松龄的亲情观,并探讨《聊斋志异》中亲情主题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思考。
《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中狐妖形象浅析)【摘要】:《阅微草堂笔记》中的狐妖具有传承性及变异性。
狐妖往往以女性的形象出现,这些形象都具有超自然的力量。
作者通过对狐妖的描写,侧重在劝谕读书识礼。
连狐们都在学习经典,有不平之事,也是以己不受害为度来进行抗争。
作者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测鬼神之情伏,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
【关键词】:阅微草堂笔记狐妖形象聊斋《阅微草堂笔记》被誉为明清笔记小说“双壁之一”,内容及其丰富,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
从文人学士,妓女乞丐至三教九流,花妖狐媚几乎无所不含。
鲁迅称《阅微草堂笔记》“于宋儒之苛察,特有违言,有触即发,与见于《四库全书提要》中者正等。
且于不情之论,世间习而不察者,亦每设难疑,揭其拘迂。
此先后诸作家所未有者也。
而世人不喻,哓哓然竟以劝惩之佳作誉之”,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各式各样的狐妖鬼魅,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形象,在此,就针对本书中狐妖的形象做一些讨论。
一.狐妖形象的文化渊源狐,最早出现在《山海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⑴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一个亦正亦邪的形象。
《山海经》中的九尾狐,乃是一个能食人的妖兽,九尾狐中最著名的形象—妲己,出自《封神演义》。
汉以前,未见有狐妖之说,晋代始见载与各种书籍。
葛洪《抱朴子》谓狐狸满三百岁化为人形,其所著《西京杂记》一本书中,有古冢白狐化身为老人入人梦中的故事。
干宝《搜神记》一书内,谈狐的作品已经相当多,郭璞也认狐妖为实有,足见晋人喜谈狐妖。
已成风尚。
及唐代,谈狐之作品愈多,《广异志》连篇累牍。
《太平广记》专录狐事者达九卷之多。
宋明时,谈狐作品渐少。
至清,以《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为代表的笔记小说又大畅其说。
⑵在《聊斋志异》中和《阅微草堂笔记》中,狐仙、狐妖的故事举不胜举。
“妖媚”“邪气”“仙灵”“神秘”“狡猾”,可以说是中国人对狐的一些印象。
2024-2025学年新疆昌吉州奇台县初三中考仿真模拟冲刺考试(六)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游记》中平顶山莲花洞的两个妖怪金角大王、银角大王,他们本来是太上老君看守炼丹炉的童子,被观音借去下界为妖,来考验唐僧取经决心。
B.《水浒传》中林冲上梁山后,寨主“托塔天王”晁盖嫉贤妒能,多方刁难,要林冲献投名状。
C.《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由第二十五步兵师和巴什基尔骑兵旅组成的一支部队奉命渡过第聂伯河,并在伊尔沙车站附近切断基辅到科罗斯坚的铁路线,舍佩托夫卡共青团组织的一个团员米什卡·列夫丘科夫在这次渡河时牺牲了,谢廖沙是四天以后才知道的。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倾听使人,你将不再囿于一己的狭隘;倾听使人,你将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倾听使人,你会知道孤独和苦难并非只莅临你的屋檐;倾听使人,你会觉察此时此刻有多少大脑飞速运转,有多少巧手翻飞不息。
A.谦虚安宁警醒丰富B.丰富谦虚安宁警醒C.警醒丰富谦虚安宁D.安宁警醒丰富谦虚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A.绵阳是西南地区一座迷人的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领先的现代科技,既各显其美,又相得益彰....。
B.在观众震耳欲聋的助威声中,苏炳添首当其冲....,率先跑过终点,夺得2017年国际田联百米大战冠军。
C.面对朝鲜不断升级的核挑衅,美国国会有人公开表示,通过战争解决朝鲜核问题才是一劳永逸....的办法。
第二节蒲松龄和《聊斋志异》一、《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164O——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
山东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人。
出生于家道衰落家庭。
兄弟4人,只有他勤于攻读,文思敏捷,19岁初应童子试,便以县、府、道三试第一进学(亦即考取了“秀才”,具有了进入官学和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受到当时做山东学政的文学家施闰章的奖誉。
但此后却屡应乡试(相当于全省会考)不中。
他在科举道路上挣扎了大半生,直到年逾古稀,方才援例取得了个岁贡生(岁贡生又叫岁贡,科举时代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
明清两代,每年或两三年从府、州、县学中选送廪生升入国子监肄业,故称)的科名,不数年也就与世长辞了。
蒲松龄一生位卑家贫。
31岁时,应聘南游江苏宝应,做幕僚,在同乡宝应县令孙蕙衙门里帮办文牍,但仅一年便辞幕返家。
此后数年间,他辗转于本县缙绅之家,做童蒙师,或代拟、誊抄文稿以养家餬口。
康熙十八年(1679)他39岁时进入本县毕际有家坐馆竟至30个年头,到70岁时方才撤帐归家以终其馀年。
蒲松龄著述甚富,有诗、词、文、俚曲、杂著等集,近人辑为《蒲松龄集》。
二、《聊斋志异》的成书与流传蒲松龄“喜人谈鬼”、“雅爱搜神”。
他从青年时期便热衷记述奇闻异事、写作狐鬼故事。
他在康熙十八年(1679)春(39岁)即入毕际有家坐馆前将已陆续写成的篇章结集成册,定名为《聊斋志异》。
此后,他在毕家坐馆的日子里仍然执著地写作,直到年逾花甲,方才逐渐搁笔。
所以,《聊斋志异》实际上是蒲松龄用了大半生时间陆续写作出来的。
蒲松龄生前《聊斋志异》只有抄本流传,逝世之后抄本流传愈来愈广。
51年后,即乾隆三十一年(1766),赵起杲(gǎo)、鲍廷博终于在赵起杲严州知府府衙内的青柯亭据抄本将《聊斋志异》编成16卷本刊刻行世,世称青柯亭本(赵起杲乃蒲松龄的老乡。
清乾隆三十年任严州知府时,在府衙内的青柯亭里校订、刻板、印行蒲松龄的遗作《聊斋志异》,故世称此本为“青柯亭本”)。
“聊斋志异”中有哪些经典的恐怖故事?“聊斋志异”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以妖魔鬼怪为题材的短篇小说集,其中融入了许多恐怖故事,令人胆战心惊。
下面将介绍一些《聊斋志异》中的经典恐怖故事:一、《莺莺传》故事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女子莺莺被邪恶的僵尸所缠绕的故事。
莺莺是一个寡居的富家女,虽然容貌绝世,却因缺乏男子照顾而备受困扰。
一日,她遇到了一个机智勇敢的青年杨家将,二人幡然相知并决定相伴一生。
然而,莺莺的家族却被邪恶的僵尸精所诅咒,数年后,莺莺也变成了僵尸精。
她企图利用自己的美色引诱杨家将,以满足她长久以来的渴望。
最终,杨家将以忠诚的爱战胜了邪恶的力量,拯救了莺莺,两人终成眷属。
二、《玉娇龙》故事中的一个寡妇阿瑞兰被一个陌生男子所迷住,而遭遇了一连串的诡异事件。
陌生男子是一个鬼怪,他只能在晚上出现,并且依赖人类的精血为生。
他借助自己的魅力,不断引诱阿瑞兰,并试图夺取她的生命。
阿瑞兰陷入了恐怖的循环中,每天晚上都被这个邪恶的男子所困扰。
最终,她以聪明才智和勇气战胜了鬼怪,保护了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三、《狐娜娜》这个故事讲述了一只精狐娜娜与一位年轻书生相爱并结为夫妻。
然而,娜娜的真实面目却是一只狐狸精,她的目的是吸食书生的阳气,以延续自己的寿命。
娜娜用她美丽的外表和媚态迷惑了书生,书生却始终感觉到了一丝异样。
通过一些巧妙的安排,书生最终发现了娜娜的真实身份,并惊心动魄地与她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
最终,在智慧与勇气的双重作用下,书生成功地摧毁了娜娜的妖气。
通过《聊斋志异》中的这几个经典恐怖故事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蒲松龄对于人性的探讨和对于恶与善的不懈追求。
这些故事不仅令人毛骨悚然,同时也蕴含了人性的矛盾和对于正义与爱的追求。
通过恐怖情节的渲染和精彩的叙事,蒲松龄成功地将恐怖与唯美融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了一次惊心动魄的阅读旅程。
无论是莺莺、阿瑞兰还是娜娜,这些故事中的女性形象都充满魅力和智慧,向我们展示了真正的勇气和坚持。
《聊斋志异》蒲松龄读后感《聊斋志异》蒲松龄读后感(通用57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后感了!那么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聊斋志异》蒲松龄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聊斋志异》蒲松龄读后感篇1《聊斋志异》突出地提出了几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首先,它揭露了当时的黑暗政治。
在蒲松龄笔下,官吏都是一些狼心狗肺的东西,他们无孔不入地刮地皮,为了金钱散尽天良。
席方平的父亲被富豪杨某害死,因为羊某贿赂了冥府的上上下下,席方平的父亲反而被拘押。
为他申冤的席方平遭到下油锅、锯解的酷刑。
阴司里面从上到下,都是一些“人面兽心”的官吏,使他们贪得无厌,徇私枉法,胡作非为,这阴司,不过是现实世界的虚幻手法而已。
蒲松龄尖锐地指出,那官吏本身,便是为非作歹的强盗:“官吏半强寇,不操矛弧者耶?”(《成仙》)“天下官府而吏狼者,比比也。
”(《梦狼》)其次,蒲松龄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对科举制下的民风士习、畸形社会加以真实细致的刻画。
蒲松龄十九岁时中秀才,但一生郁郁不得其志,长期靠设馆授徒为生,所以他对于科举制度有切肤之痛,看穿了这是一种坑害知识分子、埋没人才的制度。
《聊斋志异》写了许多人鬼狐妖的爱情故事。
其中有的讴歌生死想从的爱情,有的描述闺房嬉戏、夫妇恩爱。
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封建礼教,流露出妇女解放的思想,但也常杂糅封建伦理纲常的说教。
耐人寻味的是,蒲松龄笔下的女主角,常常是些异类,是狐、鬼、仙魅。
她们纯洁、善良、痴情,为了爱情,她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她们的爱情不受金钱地位的影响,也从不屈服恶势力。
蒲松龄在她们身上寄托了美好理想。
《聊斋志异》还是一部世情小说,他对于那些伪君子,势利眼、市侩、夜郎自大、口是心非者做了深刻有力的讽刺鞭打。
特别是《崂山道士》、《戏缢》、《堪舆》《雨钱》、《骂鸭》等篇,描写了封建“盛世”道德的沦丧,讥讽那些见钱眼开、阿谀奉承、好逸恶劳之徒。
就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报恩报仇故事的分析【摘要】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报恩与报仇的故事。
在这些故事中,报恩往往体现着善良与感恩之情,报仇则展现了正义与复仇之意。
报恩故事的特点是情感真挚,展现了人性的温暖和善良;而报仇故事则强调了正义感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通过深入分析报恩与报仇故事,可以看出蒲松龄对道德和人性的思考。
报恩故事中的人物常常展现出感恩的美德,而报仇故事则是对邪恶行为的抵抗。
虽然两者各具特点,但都体现了蒲松龄对人性和道德的深刻思考。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报恩与报仇故事具有独特性,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对善恶、正邪的探讨。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报恩,报仇,特点,分析,异同点,独特性。
1. 引言1.1 蒲松龄《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极具影响力的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奇幻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作品创作于清代,包括了许多神怪传说、民间故事和灵异事件,深受读者喜爱。
《聊斋志异》共计怪异故事491篇,涵盖了各种各样的主题,如爱情、友情、仇恨、报恩报仇等。
报恩和报仇故事是这部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之一,展现了作者对人性、道德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通过这些故事,蒲松龄描绘了丰富多彩的人性,探讨了善恶的边界和报应的规律。
蒲松龄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文笔,在《聊斋志异》中创造了许多永恒的角色和故事情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这部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之一。
2. 正文2.1 报恩故事的特点报恩故事在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报恩故事往往以人与鬼魂之间的情感纠葛为主要线索。
在古代文学中,人与鬼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这些报恩故事中,通常是有一位善良的人在世世代代报答一个鬼魂的恩情,或者是被鬼魂附身的人在世间行善,以报答曾经帮助过自己的鬼魂。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聊斋志异中的伦理观聊斋志异,是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集,被誉为中国古代奇幻小说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集以讲述人与鬼神之间的故事为主线,融入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并通过这些故事展现出了作者的伦理观念。
本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中所体现的聊斋志异中的伦理观进行探讨。
一、尊重家庭伦理在聊斋志异的故事中,家庭伦理观念被赋予了重要的位置。
例如在《聂小倩》中,聂小倩为了拯救母亲,不惜以自己的身体和灵魂作为代价,向幽灵仙子许下了一生相夫教子的承诺。
这展示了中国传统中对于家庭责任和亲情的高度重视。
在现代生活中,尊重家庭伦理观念同样得到了强调,无论是在职场还是社会交往中,人们都应该尊重父母和长辈,尽孝尽责。
二、建立和睦的夫妻关系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于夫妻关系的思考和观念。
比如在《牡丹亭》中,牡丹与严子陵跨越了阶级差距,经历了重重困难后终成眷属。
这个故事传递出了互相包容、相互理解的夫妻关系对于幸福婚姻的重要性。
现代生活中,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建立和睦的夫妻关系,强调共同成长、相互支持和尊重。
三、坚守道德伦理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多以道德伦理观念为重要内核。
比如在《画皮》中,女妖白雪对于背叛爱情的行为表示出坚决的反对。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应当坚守道德底线,不追求个人私欲而背叛伦理原则。
现代社会中,道德伦理同样是人们应当遵守的准则,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自己的良知和道德标准,不做违背伦理的事情。
四、尊重传统文化与信仰聊斋志异中的故事融入了大量的传统文化与信仰元素。
比如作者通过讲述鬼神的故事来传递对于神秘力量的追求和尊重,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执着与保护。
在现代生活中,尊重传统文化与信仰成为了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让人们保持对历史与传统的敬畏之心,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瑰宝,聊斋志异这部作品通过讲述神鬼之间的故事,传递了作者的伦理观念。
尊重家庭伦理、建立和睦的夫妻关系、坚守道德伦理和尊重传统文化与信仰,无论是在聊斋志异中还是现代生活中,这些伦理观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提供了指导。
文化的美妙想法。
无可否认,迄今的文化是完全男性的,男人创造了工业、艺术、科学、贸易、国家和宗教,他们不只具有男人的特征,而且在维持和不断更新中也需要男性力量。
这意味着,人类的个体灵魂拥有的财富基本上是男性积累起来的,而且当然是男性的。
女性在现实文化形态里所处的这种情形,迫使她们只能退回到自身的身体感觉,由此出发来坚守自己独立的生命体验与价值立场。
这是现代女权主义文学运动旗帜鲜明地提出/身体写作0的文化语境。
三、阴性书写与身体写作劳伦斯认为:/女人比男人更善于体验自己的心情感受,也更重视自己的心情感受,所以她们个人的意识要比男人们更强。
0王安忆也宣称要把性写到作品中去,如果写人不写其性,是不能全面表现人的,也不能写到人的核心,如果你是一个真正严肃的有深度的作家,性这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
就像西苏所宣扬的那样,用肉体表达思想。
因为/男人们受诱惑去追求世俗功名,妇女们则只有身体,她们是身体,因而更多的写作。
0阴性书写归属于一种经验性书写,主要凸显女性气质,阐发阳性象征秩序下被边陲化、被缄默化和压抑的女性特质。
女性的书写必须通过自己的身体,才能把长久被压抑在社会底层的各种情绪,把女性的特质给发掘出来。
因为女性写作也是飞翔。
她们的翅膀是爱,是用新、用生命的体温去感知和思考,是守护/一朵盛开在心灵里的玫瑰0,那是上帝在天堂里为女人创造的。
西苏十分重视书写中的性别差异,她指出:我必须小心谨慎地处理性别差异,以避免落入男性/阳性与女性/阴性之混淆,因为有些男人不会压抑他们的阴性特质,而有些女人却又强烈地展现她们的阳性特质。
此种男/女,阴/阳特质的混乱,正是女性中心批评领域中时常被人们所触及的核心问题之一。
中国现代女性作家在投身参加民族革命运动的书写中,都发挥了较为强大的男性/阳性特质,以致在男性模拟中丧失女性自身独特的阴性特质。
她们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恨不得将女人的根性斩尽杀绝。
此种排斥女性特质的情感,导致大量男性模拟的女性人物涌现。
这种处于自卑而寻求自尊的书写,实际上是自尊的双重丧失,是女性进一步被他者化。
埃莱娜#西苏写道:/妇女必须参加写作,必须写自己,必须写妇女。
0/妇女必须把自己写进文本,就像通过自己的奋斗嵌入世界和历史一样0。
她强调,妇女/必须写她自己,因为这是开创一种新的反叛的写作。
只有通过写作,通过出自妇女并且面向妇女的写作,通过接受一直由男性崇拜统治的言论的挑战,妇女才能确保自己的地位。
0/现在是妇女们用书面语和口头语记载自己的功绩的时候了。
0对于女性,文学写作既是个体的一种安身立命的手段,也是生命中的一种难以承受之轻,是她们书写自身历史的一种方式,/身体写作0已成为当代女性私人化创作的常规武器,只能/用身体检阅男人,用皮肤写作0。
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与当代商业浪潮和大众文化时代的背景分不开的,是一种迎合卖点的需要。
四、性、性别、女性在当代女性主义理论中,/性0一般指生理上或生物学上的术语,而/性别0则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建构。
更进一步说,/性0的文化与身会建构,构成了性别的概念。
即自然性别和社会性别的两分。
波伏娃有句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而为女性而是变成女性的。
这种性与性别的差异观念,即视性别为文化观念而非生理现实,构成了当今女性主义理论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女性、女人、妇女,知识/混合三打0的同义词,女性是人而不是性,首先是作为人而存在。
/女性0作为女性文学批评的范畴,它的内涵应该是/人)))女人)))个人0这一综合的价值立场和视角。
它既是女性的又是超越女性的,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人类的超验的提升。
五、总结我认为,正如波伏娃在5第二性6中所说:把女人和她的统治者连结在一起的纽带是其他任何纽带所不能相比的。
两性分化是个生物学事实而不是历史上的一个事实。
/0夫妻良人是由两个相互吸引的一半组成的基本整体,沿着性别界线把社会分为两部分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女性解放绝不是和男人比优劣,争输赢,更不是女人团结起来打败男人。
在未来社会中,男女两性间的差异不再是重要的了,重要的是男人、女人作为个人之间的差异。
男性与女性应该是两个有性别的独立人格和自由灵魂的结合,是独立个人的男人和女人的个人化的选择,男人和女人互为船也互为岸,这将是两性的永恒向往、选择和追寻。
女性文化运动的文化意义不可能是:从现在开始,至今为止男人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生活形式和成就形式要由女人完成。
女性文化运动的方向,不是要向男性看齐,而是要认清自身的女性品质)))被男性文化压制、排斥了的/女人性0。
另外,对于中国女性主义批评来说,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与西方女性主义的差异。
白人女性主义批评对于非裔、异性恋、同性恋文学的主导,同样犯上男性话语对于女性作品的误读、扭曲和忽略。
他们对第三世界女性主义意识形态的支配,正像西方文论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殖民0一样,如果毫不批判的将其使用于我们的批评和语言中,无疑是用一种新殖民主义形式替代另一种殖民主义形式。
为了避免这种危机,我们对于中国女性文学的论述,必须强调中国文学本身的文化基础,同时注重中国本身的宗法父权特质,即要建构属于中国自身的民族特质的女性主义文论。
r参考书目1 刘思谦.5女人的船和岸6.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2 徐岱.5边缘叙事)20世纪中国女性小说个案批评6.学林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3 林幸谦.5女性主体的祭奠)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6.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4 李银河.5女性权利的崛起6.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出版5 [德]贝贝尔#瓦德茨基,陈国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6 刘书亮等著.5中国优秀电影电视剧赏析6.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责任编辑:正元]纪昀与蒲松龄小说观之异中有同姜丽娟(兰州大学,甘肃兰州730020)[摘 要] 前人对纪昀与蒲松龄二者的对比研究多是关注二者的不同之处。
其实从现在所能见到的相关材料中,我们不难发现:纪昀对5聊斋志异6的非难也只停留在小说体例和叙述方式上面,他对5聊斋志异6的内容是没有非议的,他甚至对5聊斋志异6的创作目的也少有微词。
这至少说明了他们的小说观是异中有同的。
[关键词] 小说观;笔记体;传奇体;视角[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53(2006)010)0160)02160文学与艺术2006年 第10期[收稿日期]2006-06-07[作者简介]姜丽娟(1981-),女,兰州大学文学院教师,硕士。
5聊斋志异6与5阅微草堂笔记6是文言小说在清代开出的两朵奇葩,就文学价值而言,前者无疑是高出后者的,但就在清代的影响来说,二者可以说是旗鼓相当的。
它们分别引领着当时文言小说创作的两大流派,共同影响了有清一代的文言小说创作。
纪昀非难5聊斋志异6,遂依据他自己的观念创作了与之分庭抗礼的5阅微草堂笔记6。
/5聊斋志异6盛行一时,然才子之笔,非著书者之笔也,,今一书而兼二体,所未解也。
小说既述见闻,即属叙事,不比戏场关目,,使出自言,似无此理;使出作者代言,则何从而闻见之?又所未解也。
0(盛时彦5姑妄听之.跋6)以上这段引文大致反映了纪晓岚的小说观,从小说体例到叙述方法,都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和5聊斋志异6相比,二者之间似乎不会有共同点。
当代学者在研究二者时也往往把二者作为对立面来考察。
其实从现在所能见到的相关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情况:纪昀对5聊斋志异6的非难也只停留在小说体例和叙述方式上面,他对5聊斋志异6的内容是没有非议的,他对5聊斋志异6的目的也很少有微词,这就说明了他们的小说观是异中有同的。
一、对小说作用的看法/小说0从其产生之初,就被当世封建文人打上了/小道0的烙印,所以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小说为一般卫道者所不屑,因而道学气在小说领域中比较淡薄。
但随着小说在市民阶层中影响的不断增大,封建社会的正统理论便渗入小说理论及小说创作中,尤其到明清时期,小说已被大部分封建文人所接受,而小说的社会功用也被扩大化了。
劝善惩恶、因果报应是封建文人小说的一个重要作用。
瞿佑在5剪灯新话序6中说:/今余此编,虽于世教民彝,莫之或补,而劝善惩恶,哀穷悼屈,其亦庶乎言者无罪,闻者足以戒之一义云尔。
0[1]这一点在纪昀这里表现得也非常明显。
他在5滦阳续录6中说:/惟不失忠厚之意,稍存劝惩之旨0,在5栾阳消夏录6卷四(浙江有士人)中,纪昀借他人之口说: /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之相尝也;花即结子,子又开花,因果之相生也。
0而蒲松龄的5聊斋志异6中这一主题也是屡见不鲜的,如5霍生6、5僧孽6、5李伯言6等等。
蒲立德在5聊斋志异跋6中说:/其事多涉神怪;其体仿历代志传;其论赞或触时感事,而以劝以惩。
0清.唐梦赉5聊斋志异序6中说:/今观留仙所著,其论断大意,皆本于赏善罚淫与安义命之旨,足以开物而成务。
0从这些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蒲松龄在写这部书时,这种观念是深入其心并付诸实践的。
有关风化,是小说的另一个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对/风化0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解释的,即/上以风化下0和/下以风刺上0,前者是站在统治者立场上宣扬教化,从而感化下民。
后者是站在被统治者的角度,提醒统治者,希望他们体察民情并改善统治。
从这一点来说,纪昀是属于前者,蒲松龄是属于后者。
鲁迅先生评价说/盖不安于仅为小说,更欲有益于人心。
0[2]在蒲松龄这里,这一观点也是成立的。
在5聊斋文集#怀刑录6中他说:/使读礼者知爱,读律者知敬,其有裨於风化非浅矣!0至于/寄托孤愤0,这是小说作用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清.余集5聊斋志异序6称:/先生少负异才,以气节自矜,落落不偶,卒困于经生以终。
平生奇气,无所宣泄,悉寄之于书。
0在蒲松龄这里,谈狐说鬼是寄托孤愤,以之作为知音,亦如作者所言/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0。
[3]至于纪昀,生于富贵士大夫家庭,乾隆十九年进士,由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任四库全书管总纂官。
他既无衣食冻馁之忧,亦无仕途困顿之愁,优越的社会地位使他有资格、有义务站在正统文人的立场上,克己复礼。
因此纪昀之谈鬼说狐是直指人心,全在于说世态人情。
他小说中狐鬼花妖的设置往往只是为作者阐释其道理服务的,仅是工具而已。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借鬼狐抨击社会这一点纪昀也是有所涉及的,只是他所抨击的仅仅是浮于社会表面的现象,蒲松龄则是直指封建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直陈用人机制的流弊。
相比之下,蒲松龄在这一方面较纪昀深刻的多,但在当时那种异行者有诛,异言者有禁的社会背景下,纪昀能做到这一点也是难能可贵的。
二、对小说体例的看法蒲松龄关于小说体例的言语甚少,后世学者也都是从他的创作实践中发掘他的小说观。
作为与之分庭抗礼的纪昀,却有不少文字记载的材料来说明他的小说观,虽然不成系统,但也约略窥见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