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 格式:docx
- 大小:38.61 KB
- 文档页数:16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双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基础知识(30)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A.蓼.(liǎo)蓝靛.(diàn)青其曲中.(zhǒng)规参省.(xǐng)B.跂.(qì)而望埃.(āi)土金就砺.(lì) 骐骥.(jì)C.跬.(kuǐ)步舆.(yú)马槁暴.(pù) 金石可镂.(lǚ)D.用心躁.(zào)也须臾.(yú)句读.(doù) 参.(cēn)省乎己2.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组是()A.假舆/马者 B.故/木受绳则直C.善/假于物也 D.吾尝/跂而望矣3.下列句子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4.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解释最恰当的一组是()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暴:露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须臾:指长者C.故不积跬.步跬:一步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省:忽略5.找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求人可使报秦者B.甚矣,汝之不惠C.自古以来,未之尝闻D.吾日三省吾身6.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组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吾从而/师之7.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B.不耻相师师:老师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懂得8.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9.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师”字的意思。
A.古之学者必有师.()B.吾从而师.之()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D.犹且从师.而问焉()10.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圣人无常师B.余嘉其能行古道C.道之所在,师之所在D.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二、诗句默写(6分)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择师的标准是:是故().2、在《归去来兮辞》中,当我们读到:, .能够感受到陶渊明“无官一身轻”的轻松。
山东省202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2024.10注意事项: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考生号等信息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在答题卡规定位置贴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非选择题时,用0.5mm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中国古琴是一种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古典乐器。
“和雅”“清淡”是古琴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古琴的深远意境。
陶渊明诗“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白居易诗“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都生动地表现了古琴高雅淡泊的审美境界。
“琴者,禁也。
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
”(东汉班固)在儒家思想中,音乐的首要功能是教化。
以清微淡远、平和雅正为意趣的古琴,被推为音乐中的典范。
儒家认为琴乐能洗涤心灵,端正人心,禁止淫邪之念侵蚀内心。
唐代薛易简在其所著《琴诀》中论述说:“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此琴之善者也。
”由此可见古琴美学思想与儒家思想的紧密关系。
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逍遥无为;道家音乐最理想、最崇高的境界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
庄子将音乐分为天籁、地籁和人籁三类,认为“天籁”是音乐的最高境界,提倡音乐应追求自然之趣。
传统的古琴制作采用的是丝弦,声音很小,但夜深人静之时,却能弹出真正的天籁之音。
琴声细腻、微妙,绕梁不绝,令人思绪无限。
弹奏者在弹拨古琴时会陷入沉思、冥想,心灵在琴声中得到净化和升华,与万物合和,进入“弦外之境”。
由此可见古琴美学思想中所渗透的道家哲学。
嵇康《琴赋》把古琴推崇为最适宜君子修身养性的器物,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2018-2019学年夏津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古琴的文化内涵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
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
“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二而为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
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
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
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
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
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
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
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琴者,禁也。
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
林黛玉这时讲到:“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
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
”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
”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
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
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
“琴者,禁也。
禁止于邪,以正人心。
”古琴要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化学试题1.对中国古代著作涉及化学的叙述,下列解读错误的是()A. 《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B. 《黄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曾青”是指可溶性铜盐C. 《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OH)2D. 《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2.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增铁酱油”、“高钙奶粉”、“富硒茶叶”、“含氟牙膏”、“加碘食盐”等商品。
这里的铁、钙、硒、氟、碘应理解为()A. 元素B. 分子C. 氧化物D. 单质3.丰富多彩的颜色变化增添了化学实验的魅力,下列有关反应颜色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新制氯水久置后→浅黄绿色消失②Cl2通入石蕊试液中→先变红后褪色③SO2通入石蕊试液中→先变红后褪色④SO2通入品红溶液中→红色褪去⑤氨气通人酚酞溶液中→红色A. ①②④⑤B. ②③④⑤C. ①②③④D. 全部4.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 将SO2气体通入NaClO 溶液中:SO2 + 2ClO-+H2O== SO32-+2HC1OB. 向KHSO4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至中性:2H++ SO42-+Ba2++2OH-==BaSO4↓+2H2OC. 向FeBr2溶液中通入过量Cl2:2Fe2++4Br-+2C12 ==2Fe3++2Br2+4Cl-D. NH4HCO3溶液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NH4++OH-==NH3• H2O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漂白粉、水玻璃、冰醋酸、聚乙烯都是混合物B. 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C. 淀粉、油脂和蛋白质都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D. 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胶体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6.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7.8 g Na2S和Na2O2的混合物中含有的阴离子数为N AB. 标准状况下,22.4LCl2溶于水转移的电子数为N AC. 常温下,56 g铁片投入足量浓H2SO4中产生H2分子的个数为N AD. 17 g H2O2含有0.5N A个非极性共价键7.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 食盐水中:Fe2+、NH4+、Cl-、SO42-B. 氯化铁溶液中:Mg2+、K+、Cl-、SCN-C. 苏打溶液中:Ca2+、Al3+、Cl-、NO3-D. 白醋中:K+、Na+、CO32-、SO42-8.下列有关实验装置或操作进行的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 用图甲所示装置分离乙醇和碘的混合液B. 用图乙所示操作配制100 mL 0.1 mol·L-1硫酸溶液C. 用图丙所示装置制备氨气D. 用图丁所示装置检验浓硫酸与蔗糖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硫9.下列关于某些离子的检验说法正确的是()A. 向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消失,则原溶液中一定有Cl-B. 向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消失,则原溶液中一定有SO42-C. 向某溶液中加入浓氧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原溶液中存在NH4+D. 向某溶液中加稀盐酸,将产生的无色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则原溶液中一定有CO32-或HCO3-10.将11.2g的Mg、Cu混合物完全溶解于足量的硝酸中,收集反应产生的X气体。
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照许慎的解释,“器”字四个“口”代表围栏四角的木桩,彼此之间系以藤条葛.(gě)蔓,中间的“犬”字说明围栏内的驯化、豢.(huàn)养已使狼变狗。
B.太阳在衰老膨涨,将吞噬.(shì)整个太阳系,为了自救,人类提出“流浪地球”计划,刘培强毅然前往国际空间站,跟国际同侪.(chái)肩负起领航重任。
C.父亲点了一支烟,用抹布擦了擦挡风玻璃,再次启动引擎,挂好驱动挡,揣.(chuāi)着无限憧憬与些许惶惑,一头扎.(zhā)进了驶往北方的茫茫白雾中。
D.瑞士库尔小镇位于阿尔卑斯山东麓,其历史可追溯.(sù)到1.1万年前,堪与中东耶律哥城相媲美,徜徉在蜿.(wǎn)蜒盘桓的鹅卵石小径,惬意悠然。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西方有个荆棘鸟的传说,说有一种鸟,它毕生只歌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任何生灵都悦耳动听。
△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
①便在那荒蛮的枝条之上放开了歌喉②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棘上③它一旦离巢就会找一棵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④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⑤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⑥而那歌声竟然使云崔和夜莺都黯然失色A.③②①⑤⑥④B.⑥④③②①⑤C.③①②⑥⑤④D.④⑥③②①⑤3、下面是高三(1)班新年联欢晚会的一段开场白,请根据要求作答。
甲:尊敬的老师们,感谢各位莅临寒舍,参加元旦联欢会!乙:作为老师们的高足,我们济济一堂,享受这美好时光!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来吧,怀揣内心涌动的春意,让我们跳起青春靓丽的舞蹈!(1)文段中有三个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来并修改。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诊断高一语文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3分)C(A乡村的吸引力与其人口数量没有必然联系;B说法绝对,另外文中强调的是艺术对重塑乡村形象、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D“艺术宣传”不是目的,而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手段。
)2.(3分)D(“意在强调通过艺术手段能提升产品文化价值和乡村价值魅力”错误,应为阐明艺术手段在推动乡村融合发展方面的作用。
)3.(3分)B(“其根本目的是缓解越来越严重的城市人口聚集压力”错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4.(3分)A(“火炸药对于国防的重要作用要远远超过空军和海军”错误。
)5.(3分)C(“意在强调身为大科学家的王泽山也有朴实可亲的一面”理解错误,其目的是为了表现王泽山思考问题时的专注程度。
)6.(6分)①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甘于奉献。
急国家之需,选择冷门专业;急国家之难,放弃退休不旁观。
(2分)②永葆创新精神,不走寻常路。
思想上反对仿制,敢于打破原来的条条框框;行动上知难而上,不断挑战并突破科技难题。
(2分)③拥有执着的信念、专注的精神。
一辈子只做火炸药一件事,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地探究,付出异于常人的努力;拒绝无谓社交,淡泊名利,心无旁骛投入研究。
(2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7.(3分)B(“讽刺了成教授作为全院最资深教授名不符实”分析有误。
)8.(6分)①热爱专业,勤奋努力。
为了毕业作品全身心投入。
(2分)②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为了画作与导师细细推敲;画不出母亲手的真实样子,宁愿放弃画展。
(2分)③孝敬母亲,知恩图报。
想终止学业帮助母亲支撑残破的家,用自己全心创作的画报答母恩。
(2分)9.(6分)“美手”即母亲的残手,①具有线索的作用,小说的主体情节都是围绕它展开的;(2分)②有利于刻画并突出母亲的形象,母亲命运坎坷,用“美手”支撑起贫困的家,母亲高大的形象因此树立起来;(2分)③有利于凸显小说的主旨,辛勤的劳作使残手成为打动人心的“美手”,突出了劳动创造美这一主题。
山东省德州市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1. (2分)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俗话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年轻人应该对未来充满信心,不要一出现什么不如人意的情况,就感到前景,进而自暴自弃。
②中国独特的建筑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同属于一个体系,大同小异,如兄弟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③他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
A . 暗淡或是或是浮光掠影B . 黯淡不仅而且浅尝辄止C . 暗淡或是或是浅尝辄止D . 黯淡不仅而且浮光掠影2. (2分) (2016高一上·桂林期中)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日本军国主义部队侵占印尼各地后,对华侨华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逮捕和大屠杀。
在西加里曼丹,日军发动了3次逮捕和屠杀暴行。
1943年,日军在苏门答腊进行“9·20”大检举大逮捕,杀害了一批抗日烈士。
在爪哇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到今天,印尼每年都会在加里曼丹、苏门答腊等地举行烈士祭奠仪式。
A . 在各大都市542位华社团体领导人遭日军逮捕B . 日军在各大都市逮捕542位华社团体领导人C . 各大都市华社团的542位体领导人遭日军逮捕D . 日军在各大都市逮捕华社团体领导人542位3. (2分) (2020高一下·铜川期末)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使用得体的一项是()A . 读了李白、杜甫等诗人的作品后,你感慨:真是环肥燕瘦,精彩万分!B . 进入高中后,白飞交了一位好友,你说:真羡慕你们这样的竹马之交!C . 侄子考上了大学,作为叔辈的你对他说:小可须更加努力,不负时光!D . 吴小刚十六岁了,你对他说:你已是弱冠之年,应有男子汉的责任感!4. (2分) (2020高二下·长春期中) 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晋军函陵军:驻军B .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C . 以乱易整易:交换D .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5. (2分) (2020高二下·桂林开学考) 下列划线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 养生丧死无憾《王好战,请以战喻》B . 牺牲既成《民为贵》C .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王好战,请以战喻》D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好战,请以战喻》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6. (6分) (2018高一下·阳高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山东省德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谪仙”李白那“奇之又奇”的《蜀道难》,以其无穷魅力,吸引着历代读者去索解与寻味。
明人沈周另辟蹊径,以点线、色彩、构图、布局等手段,将自我对《蜀道难》的理解与认识外化为图像,创作设色山水画《蜀道难图》,实现该诗由“文字阐释”向“图像呈现”的形态嬗变,在后世产生广泛影响。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有沈周《蜀道难图》,纸本设色,立轴,上方行书李白《蜀道难》,款署“弘治己酉秋七月廿日画并书,长洲沈周”。
图画展现蜀道行旅景象:下方一水两岸,左右苍松红枫,高耸挺拔,怪石嶙峋,巉岩欲坠,三人骑驴过栈桥,左下绘依崖横梁立柱木栈,一红衣人骑驴行其上,道旁开阔处设有脚店,数人饮食休息于其中,一童仆店外饲驴;中部一峰特立突兀,苍松丹枫虬曲旁逸,右后为一驿馆,掩映于山间,一着红衣者依楼凭栏凝望,若有所思,左前栈桥凌驾深溪,二旅人骑驴行其上;上方连绵峰峦高耸入云,夹道松枫倒挂绝壁,山间窄径碥道,蜿蜒直通关隘,关楼踞险道而展旌旗,一白衣人立于关前,飞瀑砯崖转石,让人似闻万壑雷声。
总体看来,此画构图严谨,布局缜密,用笔沉稳,以“粗沈”之风展示出创作主体对诗意的理解、自然的阐释和自我精神的呈现,几可谓“神品”。
李白的《蜀道难》与沈周的《蜀道难图》,虽为不同艺术形式的视觉呈现,却均凝聚作者对同一主题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射,成为其艺术意旨“凝固”与“外化”的具象符号。
然而,两者的载体在本质上却有所区别:诗歌以语言为媒介,其抽象凝练的特性使其能够展现动态的叙述流程,甚至超越视觉限制,深入揭示和表达情感意旨;而画作则依赖于视觉的直观呈现与接收,以线条、色彩、构图等“可视”元素为载体,将主体情感意旨具象化于静态瞬间之中。
正是这种媒介的差异性,导致沈周在转换李白《蜀道难》语象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程度的依附与游离。
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本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有学者认为,伏羲、唐尧、虞舜时期是我国文章发生和进步的时代,夏、商、周是文章昌隆的时代,春秋战国则是文章极盛的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各家学派,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盛局面,留下了一批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是我国几千年文明史中的一个重大事件。
我们通常把当时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称为“先秦诸子”。
先秦诸子中,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墨家的《墨子》,法家的《韩非子》等,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
从文体上看,它们基本上都属于论议之文。
先秦诸子的论议文之所以富有魅力,第一个原因是流派众多,而发表言论的各家及其成员都个性鲜明,卓异不凡。
一方面,不管是儒家之文、道家之文、法家之文,还是墨家之文等,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都不可替代。
另一方面从各家内部来看,诸多发表言论的人物之间虽然保持着某种一致性,却并非千人一面、千口同声,而是各不相同。
就儒家的论议而言,《论语》的文章简而能赅,浅而能深,态度雍容,辞义典雅;《孟子》的文章气势逼人,匠心独运,而挥洒自如;《荀子》的文章缜密谨严,譬巧喻博,句式参差与齐整相间。
就道家的论议而言,庄子本人的《庄子》内篇奇妙深幽,庄子后学的《庄子》外、杂篇则大抵奇妙浅豁;庄子学派的文章明于知人心但相对较少辩智,《老子》的文章明于知人心但相对较多辩智。
其次一个原因是充满了卓绝的智慧。
当时,各家各派的成员都关注和思考现实社会与人生中的种种问题,都对这些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深刻的认识,并为解决问题开出了自己的方子。
孔子围绕礼和仁建立的学说,回应的是现实社会秩序的紊乱以及仁爱忠恕之心的缺失。
墨子围绕兼相爱、交相利建立的学说,回应的是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亏人自利”的世风。
2019届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祝你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考查范围。
2、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3、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4、主观题的作答: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主观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本科目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1.《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
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A. 提倡精耕细作B. 适时增加肥力C. 需要大量劳力D. 善于积累经验【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勤谨,则亩益”、“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等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精耕细作,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增加肥力只是一个方面,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劳力的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经验的积累,故D项错误。
【点睛】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它指的是古代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等一系列技术措施。
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
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201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清明探源 每到清明节,人们常常会想到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清明节可谓是一个有着“双重性格”的节日。其实,这是因为现代清明节由古代两个不同的节日——寒食和上巳,再加上清明这一节气融合演化而来。 最早,清明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候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到了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白居易有诗:“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清明节还吸收了另外一个古老节日—一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邀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4月4日)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清明只是一种节气,最早就是这样。清明节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传说中因纪念介子推而产生的较早节日寒食节有关。 B.清明后来演化成以祭祖扫墓为中心、融合寒食风俗和上巳踏青活动在内的节日,禁火、扫墓只是其中部分内容。 C.清明作为一个节日,具有“双重性格”,祭扫坟墓时既有生离死别带来的悲酸和泪水,同时也伴有踏青游玩的欢声笑语。 D.清明的一个主要风俗是踏青和洗浴祈福,这些活动是人们经历沉闷寒冬以后的一种心理需要,意在精神调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作为节日的清明是在古代其他节日基础上发展来的,经历了不同时期的融合演化,历代都承接前代旧制最终形成必不可少的大节。 B.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玩的活动,大约是从唐代开始的,这是人们把清明节称作“踏青节”的原因所在。 C.寒食节要禁止生火,这与古代人民得到火种来之不易有关系,改火换火都被人们看作是生活中的大事,春天三月恰逢改火时节。 D.古代人民都十分重视祭祀祖先,唐代的人们将寒食节当作返本追宗的仪节,并因为清明、寒食相接近而将扫墓祭祖延时至清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明时节的天气物候特点清爽明净,有些文字记载证明了“清明”这一节气的名字来历与气候有关,主要体现风的特点。 B.杜牧《清明》一诗,用“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诗所处的时间和气候特征,“断魂”一词符合清明“悲酸泪”这一“性格”。 C.每年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而植树能成为和踏青、扫墓相并列的习俗活动,跟政府对民间风俗的官方认定有关系。 D.任何传统节日都是在不断的演化中,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往往会赋予它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节日都将会逐渐走向融合统一。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的空间 周闻道 每当回家,我便有一种踏实的感觉,那感觉牢牢地贴在心口。家里的门是一种呵护。记得幼时,妈妈就经常唠叨,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时难。当时,对这话总是似懂非懂,也就不屑一顾。现在想来,真是年少不识愁滋味。没有想到的是,这种踏实感,坚守了几十年的精神依偎,却在偶然之间,被一缕细风轻轻颠覆。 风从窗口吹进,礼貌而轻柔。风是无意的,不应该对我有敌意,也不会给我带来什么痛苦,只是一种习惯。想家里既拥有阳光,拥有通风透爽,又拒绝霜露和飞蛾。有时就忘了,比如今晚。敞开的窗就像一个黑洞,漏出去的灯光很少,以致没跑多远,就被黑夜吞噬在路途,几乎看不出搏斗和挣扎的痕迹。风一吹,我就掉过头,顺着那一习凉,把目光聚焦窗口。不仅发现了窗外的一切,还看到了一种悬空。树枝轻轻地向我招手,晃动的只是它纤细的指尖。 我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已经悬空在这个城市中。一幢楼房,撑起双臂,轻轻地把我高高举起。然后悬空放置,身不由己。两脚之下,华丽的实木地板,还有地板上的茶几、沙发、电视、浴房、席梦思,都与我一样悬空着。我的心空荡荡的,仿佛一艘无法泊岸的船,飘忽在浩瀚的海面。天再蓝,离我太远,托起我的是我唯一的依靠——飘忽不定的水。随时都有可能倾覆,跌入万丈深渊,我感到迷茫和恐慌。在这个城市生存了这么多年,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被悬空的,面对黑洞洞的窗口,我找不到答案,孤独的身影,幻化成小孩的柔弱的手。 曾经久久盯着鸟的巢穴发呆。我家住龙泉山脉之头,房子被许多树和竹簇拥着,空中的鸟儿成了我们的友好邻居。我曾看见鸟儿构筑鸟巢的情景,那是一对美丽的画眉,也许正是新婚燕尔,总是在林间追逐、嬉戏,好像有无尽的快乐需要它们去缔结。突然间,雄鸟不见了,雌鸟似乎早就心中有数,并不惊异和寻求。它守候在一枝竹杈间,安静、深情,像一位盼君归来的新娘。不一会儿,雄鸟回来了,嘴里衔着一截柔软的草叶。雌鸟柔情地接过草叶,安放在竹杈间,用嘴和足理了又理。我这才明白它们是在修房子,心里竟有几分感动。几天之后,当我再次来到竹林时,一个毛茸茸的鸟巢,已经稳稳地挂在竹杈间。又过了一段时间,我来到竹林,只见几只幼小的鸟儿从鸟巢里探出身体,张开口,接食大鸟衔回来的虫子。眼前的情景让我感动万分。现 在,我们修了房,进了城,走过的脚印渐渐被风尘淹没。猛然回首,才发现我们已经越走越远。 到达古罗马斗兽场,是在秋日的午后。天空清丽,没有欧洲大陆常见的艳阳高照,也不是川西平原旷日持久的阴沉忧郁,而是一种阴凉的晴。这古罗马的天,以一种特殊的阴柔之美迎接着我。曾以为斗兽场如竞技场一般,是一片平坦而开阔的场面。而呈现在我面前的却只是一片残垣断壁。规范有序的圆拱形外窗,左右合围,围成一个庞大的椭圆,上下重叠,一层一层,直上云霄。离椭圆壁很近,贴着残壁往上看,一种沧桑便与淡云连在一起。到了顶部,圆壁往外翻卷,卷出一溜浅浅的檐。许多阴阳交错的图案,精湛而优美,镶嵌在高高的檐上。据说,观看斗兽时,座位从下至上,便是地位的递增。 现在看见的最高处,是斗兽场保存最完好的地方。事实上,完整保留的不足椭圆的一半。坍塌是依次递进的,像一只硕大的圆筒,被人用了一把锋利的大刀,斜斜地使劲一劈,留下一个椭圆的斜口。 有位朋友来我家,打来电话,问我住在几层。我住的并不是最高层,至少还有两层在我之上。更为重要的是,透过窗口,就是这幢楼房的四周,还有许多楼层层叠叠。楼外有楼,天外有天。我弄不清楚在这个城市里,究竟哪幢最高,我自己处于一个什么位置。因此,即便是白天,天气晴朗,空间很大,我的视野也非常有限。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家”开篇,又以“家”结篇,既在结构上形成首尾呼应,又在内容上加以强化,从而突现了文章的主旨。 B. 文章以“踏实——悬空——迷惑——回忆——思考——感悟”的心理历程为主线,将多个似乎并不关联的材料片断有机地串联了起来。 C. “仿佛一艘无法泊岸的船,飘忽在浩瀚的海面”这一比喻,反映了“我”被“悬空”后不踏实与迷惘的心理感受。 D. 文章突现了眼前古罗马斗兽场“断壁残垣”的景象,表达“我”对“地位”的思考和“不知自己身处什么位置”的迷茫。 5. 联系全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义。(5分) 6. 文中的“悬空”一词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中国内燃机之父”史绍熙:科教兴国梦 拳拳赤子心 靳莹 冯国梧 史绍熙原名史绍华,1916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义庄村的普通农家。1939年以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北洋大学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45年史绍熙考取公费留英,1949到1951年他受聘为英国威尔士大学斯王西学院研究员,从事内燃机的研究,并在英国《工程》杂志上发表了《稳定流及脉动流的临界雷诺数》论文,引起了国际上的注目。 1951年史绍熙决然放弃了优越的物质生活和工作条件,谢绝各种挽留与劝阻,返回祖国并接受母校的邀请,到天津大学任教授。那时,新中国刚成立,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高校中也没有内燃机专业。然而内燃机却是国民经济与国防部门广泛应用的动力机械。史绍熙回国后第二年便在天津大学建立了内燃机专业,亲任内燃机教研室主任并讲授热工学、气体动力学、燃烧学、内燃机设计、高速柴油机原理与设计等课程;同时组织翻译了我国高等学校通用的第一套苏联内燃机教材及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建立了内燃机实验室,成为中国内燃机及燃烧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1987年,他主持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亲任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同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内燃机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科学研究中,史绍熙总是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国当时工业和经济正处于一个极其困难的时期,史绍熙于1959年创造性地提出了既适合中国国情又兼具传统燃烧方式长处的新型燃烧系统——复合式燃烧过程,这是我国第一个具有独创性的燃烧系统,荣获了1982年国家发明二等奖,被列为新中国成立50年共和国科技丰碑与重大发明之一。接着,他组织开发了当时国家急需的105系列柴油机、85系列柴油机等,并研究开发成功我国第一台转速为3000转/分以上的高速柴油机和第一台两级自由活塞式发动机压气机。 1978年,史绍熙与王补宣院士一起推动了工程热物理这一新兴学科的确立,积极支持创建了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史绍熙在忙于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同时,还致力于专著、论著和大型工具书的编纂工作。他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70多篇论文。1983年他创办了《内燃机学报》,1984年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出版了他主编的380多万字的《柴油机设计手册》。1980年,史绍熙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在成为“全国内燃机行业公认的一代宗师”的同时,还一步步引领中国的内燃机行业走向世界。 史绍熙始终走在国际学术的前沿,连续多届在国际内燃机会议上主持会议、宣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