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及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疾病诊治
- 格式:pptx
- 大小:367.33 KB
- 文档页数:21
2021昆士兰临床指南:妊娠期和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全文)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可分为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
孕产妇因其特殊的生理状态,在妊娠期及产褥期发生VTE的风险较非妊娠期显著增加[1]。
近年来,随着孕产妇高龄、肥胖、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等风险因素增加,VTE发病率和病死率不断上升[2-4]。
昆士兰卫生组织(Queensland Health)在2014年发布妊娠期和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指南(简称旧版指南)[5],并于2020年3月对该指南进行了更新(简称新版指南)。
本文针对该指南的主要更新内容进行解读。
01VTE风险因素评估正确评估VTE的风险因素有助于临床医师识别高危孕产妇,从而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妊娠期和产褥期VTE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在旧版指南中,高风险因素的识别仅以既往VTE病史或VTE 家族史为基础,其他风险因素分为社会人口学、个人病史和妊娠相关风险因素3大类。
新版指南对高风险因素内容进行了较大改动,对其他风险因素的内容和评估方式也进行了更新。
增加和修改后的风险因素包括。
1.1 高风险因素1.1.1 妊娠前药物应用妊娠前因任何原因使用抗凝药物、既往VTE史合并易栓症高风险、无诱因的VTE复发≥2次、本次妊娠期合并VTE,存在任意1项者即为高风险。
1.1.2 病史与手术无关的既往VTE史、有诱因的VTE复发≥2次、活动性自身免疫或炎性疾病、合并症(如癌症、肾病综合征、心力衰竭、镰状细胞病和1型糖尿病合并肾病),存在任意1项者即为高风险。
1.1.3 易栓症妊娠期和产褥期VTE患者中有20%~50%存在易栓症[6]。
对于有易栓症的女性而言,如合并家族VTE史,发生VTE的风险将增加2~4倍[7]。
新版指南将易栓症作为独立高风险因素,对易栓症的风险等级划分和处理措施进行了详细描述。
妊娠期易栓症的临床诊断易栓症是各种遗传性或获得性因素导致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倾向的病理状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1]。
易栓症不一定发生血栓性疾病,但可能影响子宫-胎盘循环,导致胎盘微血栓形成,从而造成不良妊娠结局。
易栓症根据病因分为遗传性易栓症和获得性易栓症。
•遗传性易栓症的病因有明显的种族差异,在汉族人群中,遗传性易栓症的常见病因是蛋白C、蛋白S和抗凝血酶缺乏;遗传性易栓症是血栓栓塞性疾病比较明确的高危因素,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对胎盘源性疾病的发生可能有协同促成作用。
•获得性易栓症主要是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可导致复发性流产、不明原因死胎、早发子痫前期和胎盘功能不良,增加围产期血栓栓塞风险。
无论是遗传性还是获得性易栓症,对于有血栓形成或血栓病史孕产妇的抗凝治疗没有争议。
目前APS的治疗主要使用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治疗失败者称为难治性APS,其治疗仍在不断探索中;遗传性易栓症指标异常且有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胎盘源性疾病的抗凝预防或治疗决策还存在争议。
一、易栓症分类由于妊娠孕妇的血浆凝血因子增加、抗凝活性下降和纤溶系统活性降低,使血液在妊娠期及产褥早期处于生理性高凝状态,合并易栓症时,发生血栓及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更高。
易栓症根据病因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易栓症。
个体对VTE易感性的差异约40%~60%归因于遗传因素[2],妊娠期间发生VTE的患者,约半数具有遗传性易栓症[3]。
遗传性和获得性易栓症的因素存在交互作用,当二者同时存在时血栓栓塞性疾病更易发生。
(一)遗传性易栓症遗传性易栓症是指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导致血栓形成倾向的病理状态。
常见病因包括蛋白C和蛋白S缺乏、抗凝血酶缺乏、凝血因子ⅤLeiden(factor Ⅴ Leiden,FVL)突变、凝血酶原基因突变,其他病因还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PAI-1)基因多态性等。
2021妊娠相关静脉血栓栓塞征的原因、危险因素、评估工具(全文)背景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
妊娠相关静脉血栓栓塞征(pregnancy associated venous thromboembolisn,PA-VTE)指妊娠期及产褥期特殊生理状态基础上,产科因素与非产科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一类特殊VTE。
与非妊娠患者相比,妊娠人群发生VTE的风险是其4倍,且随着妊娠的进展风险可能会增加。
PA-VTE危害性已经超过产后出血,导致了10%~15%的孕产妇死亡,已经成为全世界孕产妇死亡的第二大主要原因和少数发达国家孕产妇的第一大死因。
本文就国内外妊娠相关静脉血栓征风险评估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PA-VTE发生的原因1. 妊娠及产褥期的诸多生理性改变使孕产妇同时具备静脉血栓形成Virchow三要素,即高凝状态、静脉淤滞和血管损伤,导致孕产妇在生理状态下即可面临血栓高风险。
2. 一些病理状态直接增加孕产妇发生VTE的风险。
二、PA-VTE发生的危险因素1. 产前危险因素(1)既往VTE病史。
(2)VTE家族史,特别是一级亲属50岁以下无诱因发生VTE。
(3)易栓症(包括遗传性易栓症和获得性易栓症)、年龄≥35周岁、存在内科合并症、产次≥3、吸烟、静脉曲张、肥胖(BMI≥30 kg/m2)等。
2. 产科危险因素(1)剖宫产。
(2)产后出血,出血量>1 000 ml时风险明显增加。
(3)多胎妊娠、子痫前期、接受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妊娠、产程延长(超过24 h)等。
妊娠合并血栓性疾病的症状有哪些?常见症状:肢体肿胀、肢体苍白、发凉、脉搏减弱、疼痛性股白肿、孕妇发烧1.浅静脉血栓浅部血栓性静脉炎,全身反应轻,局部症状较明显,有明显的疼痛与压痛,疼痛于2~4周内减轻或消失。
2.深部静脉血栓累及下肢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体征及症状多变,取决于闭塞程度及对炎症反应的强度。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往往症状不明显,病变发生1周后,开始有低热、脉率快、白细胞轻度升高,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约55%发生于分娩或手术后3周内,一般发病在产后7~10天,最早在第2天,迟在6周之内,都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若孕妇在未孕前已存在血栓形成倾向或已有既往血栓栓塞史,在妊娠后3个月内多发生血栓。
本病多发生在下肢和盆腔,下肢左侧多于右侧,原因是左髂总静脉在髂总动脉之下,因局部受压,来自左侧下肢及盆腔静脉的血流阻力大于右侧所致。
(1)肢体肿胀:静脉血栓形成,引起血流返回障碍,由于大、小静脉及毛细血管缺氧,致使其管壁内皮细胞缺氧,产生炎症。
毛细血管壁渗透性增强,造成组织水肿、肢体水肿,并且动脉常伴有痉挛、淋巴淤滞和回流障碍,肢体肿胀加重,血栓在髂股静脉或股静脉上端时,起病急、疼痛剧烈,典型的累及下肢的血栓静脉炎称股白腿;血栓累及从足到髂股区的深静脉系统,反射性动脉痉挛可造成肢体苍白、发凉和脉搏减弱。
这时很可能已有相当数量的凝血块。
有小腿肌肉、奈窝、腹股沟内侧等处压痛,Homan征阳性。
(2)疼痛:由于静脉血栓形成后,其管壁及其周围炎症导致血栓形成处周围疼痛,浅静脉血栓形成多以局部炎性疼痛和上行部位压痛为主,深部髂静脉、股静脉血栓形成多以胀痛、大腿内侧痛,压痛为主、小腿部以深部病变处压痛为主。
根据临床表现对多数DVT可作出初步诊断,尤其是妊娠后期和产褥期出现上述症状、体征,应高度怀疑DVT的存在。
必要时可通过辅助检查获得诊断。
探讨孕产妇静脉血栓栓塞症高危因素的分析及预防护理措施【摘要】由于妊娠及产褥期的一系列生理性变化及病理妊娠的特点,使孕产妇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明显增加,成为 VTE 发生的高风险人群,已成为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孕产妇 VTE病死率的主要措施。
本文重点探讨孕产妇静脉血栓栓塞症高危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实施预防性护理措施如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基础预防,机械预防,药物预防等,降低孕产妇发生VTE的概率,提高产妇安全。
【关键词】静脉血栓栓塞;孕产妇;危险因素;预防护理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指静脉血管管腔内血液异常凝结,形成血栓而使血管完全或部分阻塞,引起血液循环障碍。
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thrombosis,DVT)和肺动脉血栓栓塞症 (pulmonary embolism,PE)。
由于妊娠及产褥期的一系列生理性变化及病理妊娠的特点,妊娠期妇女随孕周增加逐渐形成的高凝状态、静脉血流瘀滞、分娩时血管壁损伤等原因,孕产妇发生 VTE 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女性。
有研究显示孕产妇发生 VTE 的可能性是同龄非妊娠期女性的 4~5 倍,是危及孕产妇生命安全的重要原因之一[1]。
VTE现已成为可预防的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
现如今临床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医患互动和VTE早期症状不典型,低危人群仍存在发生VTE的风险,而且部分患者发病后未能引起重视及时得到救治。
虽然其绝对风险较低,但妊娠期 VTE 却是导致孕产妇发生围生期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2]。
因此,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孕产妇 VTE病死率的关键。
一、妊娠、分娩及产褥期孕产妇的生理变化特点在正常状态下,机体外周血中凝血、抗凝血、血小板及纤溶系统等功能处于动态平衡,相互制约[3]。
孕期生理发生特殊性变化。
孕前、孕期的病理性血液高凝状态可导致不孕、流产、胚胎或胎儿发育不良、死胎及母体严重并发症等不良妊娠结局; 孕酮引起静脉扩张,妊娠子宫压迫盆腔和下腔静脉导致静脉回流受阻; 分娩过程尤其是器械助产和剖宫产等可加重血管内皮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