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第3节 重力
- 格式:ppt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17
教案:7.3《重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7章第3节《重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
4. 重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G=mg,其中 G 为重力,m 为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约为9.8N/kg。
5. 重力的测量:使用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和大小,能运用重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和大小。
难点:重力加速度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重物、细线、地球仪。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演示地球引力作用的现象,如地球吸引物体、物体自由下落等。
(2)提问: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引出重力的概念。
2. 重力的概念:(1)讲解重力的定义: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强调重力是一种基本的自然力。
3. 重力的方向:(1)讲解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演示实验:用地球仪和重物进行实验,验证重力的方向。
4. 重力的作用点:(1)讲解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
(2)演示实验:用细线悬挂物体,找到重心的位置。
5. 重力的大小:(1)讲解重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 G=mg,其中 G 为重力,m 为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约为9.8N/kg。
第七章力第三节重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的现象,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联系生活实际等能力;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并学会找规则物体的重心;3.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能用公式 G = mg 计算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能利用表格的形式收集实验数据;2.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学会用比值处理数据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以及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精神。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教学重难点】重点: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难点: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准备】或【实验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肥皂水、实心球、烧杯、水、铁架台、细绳、漏斗、细盐、水槽、黑色水、红色水、直角板、水平仪、不倒翁。
学生用(每组):弹簧测力计、钩码、铅笔、木板、橡皮、细绳、50g袋装食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播放图片】1.美丽的喷泉;2.在滑梯上总是向下滑。
3.设疑: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猜猜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设计意图:从生活走向物理,且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思考能力。
)学生观察实验:看到实心球、水、气泡都是由高处落到低处。
讨论得出:物体都是由高处落到低处,原因是它们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
二、合作探究,建构知识(一)重力的定义定义符号施力物体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一)体验感受,认知重力1.【做一做】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把钩码挂在手上,谈谈手有何感觉。
提问:是什么原因使钩码对手产生一个力?2.【引导总结】由学生的回答引出重力的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3.【自主分析】重力用什么符号表示?你受重力吗?你受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4.【列举实例】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与重力有关的现象,你们能举出这些现象吗?【引导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出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下7.3 重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物理八下第七章第三节“重力”。
本节课主要介绍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施力物体、重力的作用点以及重力的方向。
具体内容包括:1. 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施力物体: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3.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
4.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即指向地心。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作用点和方向。
2. 能够运用重力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施力物体。
2. 重力的作用点及重力的方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力演示仪、悬挂物体演示仪。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包括重锤、悬挂绳、平衡尺等)、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讨论地球附近的物体为什么总是落回地面,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对物体的作用力。
2. 讲解重力的概念:介绍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本质。
3. 演示重力实验:使用重力演示仪,展示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作用点是重心,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4. 讲解重力的作用点:通过悬挂物体演示仪,引导学生观察重心位置,理解重力的作用点。
5. 讲解重力的方向:通过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理解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
6.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观察重心位置,验证重力方向。
8. 布置作业:(1)课后阅读材料:了解重力的历史和发展。
(2)思考题:为什么地球附近的物体总是落回地面?(3)实验报告: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六、板书设计重力1. 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 施力物体:地球3. 作用点:重心4. 方向:竖直向下七、作业设计1. 课后阅读材料:了解重力的历史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