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淫七情内伤
- 格式:ppt
- 大小:330.00 KB
- 文档页数:23
中医中的六淫指什么?中医把病因又称病邪。
导致病因的原因主要有:六淫、疠气、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当、痰饮、瘀血等。
中医识别病因,主要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导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
即“辨证求因”。
其中六淫和七情是最主要的发病因素。
啥是六淫,听起来好淫荡似的!让我们一一说来.六淫(一)六淫与六气的区别及致病特点1.六淫与六气的区别古人认为“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中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正常的情况,叫“六气”。
“六气”正常不会使人得病,当突然刮风下雨,正巧你又身体抵抗力不足时,你就容易得病了,此时“六气”也就成了致病因素。
当“六气”不正常时叫“六淫”。
六淫是不正之气,又称为“六邪”。
2.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1)外感性,都是外部致病因素(2)季节性,如冬天容易感冒,夏天容易中暑(3)地域性,南北方的病种有很大差异(4)相兼性,就是可以掺和着来,比如风寒、风湿(二)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风是阳邪,其性开泄(风邪易使腠理宣泄开张而有汗出)、易袭阳位(比如风吹的脑壳疼,哈哈)(2)风邪善行而数变(风总变来变去,到处跑)(3)风为百病之长(风是载体能载其他邪气,比如风载着寒、湿而来,所以风是老大)(三)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阴风阵阵,不寒而栗)(2)寒性凝滞,主痛;(寒冷使身体成凝滞的状态,受寒侵袭比较痛,都有受寒肚子痛的经历吧?)(3)寒性收引:(使气机收敛,腠理紧闭,脉络拘紧,筋肉挛急,简单理解为热胀冷缩吧!)(四)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伤津就跟跑步跑多了会流失津液一样(3)暑多挟湿(暑必兼湿)。
(五)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阴邪损伤阳气。
(2)湿性重浊:因为湿又沉又浊。
(3)湿性黏滞:性质粘稠停滞,导致病程反复发作。
(4)湿性趋下,主要袭击阴位,袭击下部分,比如风湿腿脚痛。
(六)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病因学理论内伤致病因素(一)七情内伤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
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1 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与内脏密切相关,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可见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
又说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喜怒思忧恐,简称“五志”。
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各脏腑有不同的影响,而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如《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灵枢·本神》又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故七情与内脏气血关系密切。
2 七情致病的特点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
六淫侵袭人体,从皮肤或口鼻而入,发病之初均见表证。
而七情内伤,则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导致多种病变的发生。
⑴ 直接伤及内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临床上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对各脏有不同的影响。
但并非绝对如此,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灵枢·口问》说:“心者,五脏六脏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这里即指出了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脏有关,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神受损可涉及其它脏腑。
又如郁怒伤肝,肝气横逆,又常犯脾胃,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等证。
心主血而藏神,肝藏血主疏泄,脾主运化而位于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为气血生化之源。
故情志所伤的病证,以心、肝、脾三脏气血失调为多见。
如思虑劳神过度,常损伤心脾,导致心脾气血两虚,出现神志异常和脾失健运等症;郁怒伤肝,怒则气上,血随气逆,可出现肝经气郁的两胁胀痛,善太息等症;或气滞血瘀,出现胁痛,妇女痛经,闭经,症瘕等证。
病因名词解释中医病因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本文将对中医中的病因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病因名词解释中医》,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病因名词解释中医》篇1一、六淫六淫是中医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素。
当这些气候因素超出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者人体自身抵抗力下降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二、七情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
当这些情绪过于强烈或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三、饮食不节饮食不节是指饮食不规律、偏食、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长期饮食不节会导致脾胃受损,进而引发一系列疾病。
四、劳逸损伤劳逸损伤是指长期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导致的身体损伤。
劳累过度会导致身体虚弱、免疫力下降,安逸过度则会导致气血不畅,都可能引发疾病。
五、外伤外伤是指外部暴力对身体造成的损伤,如跌打损伤、刀枪伤等。
外伤不仅可能导致局部损伤,还可能引起全身反应,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
六、内伤内伤是指身体内部因素导致的疾病,如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等。
内伤多与体质、年龄、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治疗。
七、毒邪毒邪是指一些有毒物质对身体的侵害,如药物中毒、食物中毒等。
毒邪入侵会导致身体出现急性疾病,需要及时治疗。
病因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包括六淫、七情、饮食不节、劳逸损伤、外伤、内伤、毒邪等多种因素。
《病因名词解释中医》篇2病因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病因可以包括致病因子和条件,它们相互作用,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中医学中,病因的分类和解释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外感病因、内伤病因、饮食病因、情志病因、劳逸病因等等。
此外,中医学还采用病因网模型来寻找多方面的病因,并按时间先后联接起来构成一条病因链,多个似有节点"鱼线"的病因链存在相互联系,交错联接起来就形成一张似"鱼网"的病因网。
注:中医认为五志(分别是怒、喜、思、悲、恐)与五脏(分别是肝、心、脾、肺、肾)相连,五志过极会影响其所对应的脏器的功能。
七情内伤是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作用于内脏导致内脏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说:“五劳者,皆用意施为,过伤五脏,使五神(即神、魂、魄、意、志)不宁而为病,故曰五劳。
以其尽力谋虑则肝劳,曲运神机则心劳,意外致思则脾劳,预事而忧则肺劳,矜持志节则肾劳。
是皆不量禀赋,临事过差,遂伤五脏。
”所以说情志伤是直接伤及内脏,且不同的情志刺激所伤的脏器也有所不同。
怒伤肝,是指过度恚怒,引起肝气上逆,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耗伤肝的阴血。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
”《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医医偶录》说:“怒气泄,则肝血必大伤;怒气郁,则肝血又暗损。
怒者血之贼也。
”喜伤心,是指过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
《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医碥·气》说:“喜则气缓·志气通畅和缓本无病。
然过于喜则心神散荡不藏,为笑不休,为气不收,甚则为狂。
”心藏神,心神散荡,喜笑不休则伤心。
思伤脾,是指思虑过度,脾失健运,气机郁结。
《望诊遵经·变色望法相参》说:“思则气结于脾。
”《医述·卷七》说:“思则气结,结于心而伤于脾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资生汤》说:“心为神明之府,有时心有隐曲,思想不得自遂,则心神拂郁,心血亦遂不能濡润脾土,以成过思伤脾之病。
”《琉球百问·琉球原问》说:“思虑过多,脾血必耗。
”忧(悲)伤肺,是指过度忧伤悲哀,可以耗伤肺气。
《素问·举痛论》说:“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内伤七情的名词解释
内伤七情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内
伤和七情。
首先,内伤是指人体内部因各种原因(如情志不遂、饮食失调、劳倦过度等)而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的病理状态。
中医认为内伤是引起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可以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不畅、阴阳失调等病理变化,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其次,七情是指人的七种情绪状态,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
中医认为,七情的失调会影响脏腑功能,引起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导致内伤。
七情的失调还可能导致情志不舒,进而影响脏
腑功能的正常运行,甚至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内伤七情指的是人体内部因情志失调而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的病理状态。
中医治疗内伤
七情的方法包括调理情志、调节饮食、运动锻炼等,以恢复脏腑功
能的平衡,促进气血的正常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日常生
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保持心情舒畅、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方式
来预防内伤七情带来的健康问题。
内伤七情简述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
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清静无为。
成因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对外界环境各种刺激的生理反应。
如果精神刺激过度,常可引起体内阴阳、气血以及脏腑功能活动失调而产生疾病。
(1)由于七情的变化不同,对脏腑的影响也不一样。
中医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悲伤肺,惊恐伤肾”的说法,但并非那样绝对,它只能说明不同的情志变化,对脏腑的功能活动确有一定影响。
(2)其所影响的脏腑,多表现为该脏腑的功能紊乱。
如“怒则气上”,大怒伤肝,则肝气上逆,血随气上,出现吐血或昏厥等证。
“思则气结”,思虑伤脾,则脾气郁结,健运失常,出现纳少、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的证候。
(3)精神活动异常可引起脏腑功能紊乱,反之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亦可导致精神活动障碍。
如肝阴(血)不足则易怒,心火亢盛则发狂等。
[编辑本段]七情详解七情中的“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现。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兴的事可使人精神焕发。
但是高兴过度就会伤“心”,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超乎常态的“喜”,会促使心神不安,甚至语无伦次,举止失常。
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故事,就是讲他数十年寒窗不得志,一旦中举,高兴得举止发狂,疯癫而目不识人。
这就是中医所谓“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的原因。
另外,过度喜悦能引起心跳加快,头目眩晕而不能自控,某些冠心病人亦可因过度兴奋而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因此,喜乐当适度。
喜则意和气畅,营卫舒调,但过度会走向反面。
“怒”,指人一旦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或因事未遂,而出现的气愤不平、怒气勃发的现象。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病因辩证之六淫、疫疠证候病因辨证是以中医病因理论为依据,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分析,识别疾病属于何种因素所致的一种辨证方法。
病因辨证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可分为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逸以及外伤四个方面,其中六淫、疫疠属外感性病因,为人体感受自然界的致病因素而患病。
七情为内伤性病因,常使气机失调而致病。
饮食劳逸则是通过影响脏腑功能,使人生病。
外伤属于人体受到外力损害出现的病变。
一、六淫、疫疠证候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来的致病邪气。
六淫的致病特点:一是与季节和居住环境有关,如夏季炎热,患暑病的人多;久居潮湿之地,易感受湿邪;二是六淫属外邪,多经口鼻、皮毛侵入人体,病初常见表证;三是六淫常相合致病,而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又常常相互影响或转化。
疫疠为自然界一种特殊的病邪,其致病具有传染性强,并迅速蔓延流行的特点。
风淫证候:风证,是指因感受风邪而引起的一类病证。
因风为百病之长,其性轻扬开泄,善行数变,故具有发病急、消退快、游走不定的特点。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痛,汗出,咳嗽,鼻塞流涕。
苔薄白、脉浮缓,或肢体颜面麻木不仁,口眼歪斜,或颈项强直,四肢抽搐,或皮肤瘙痒。
【证候分析】风邪袭表,伤人卫气,使腠理开合失常,故见发热恶风、头痛、汗出。
风邪犯肺,肝气失宣,故见咳嗽、鼻塞流涕。
脉浮缓、苔薄白,为风邪犯卫之证候。
风邪侵袭经络,经气阻滞不通则见麻木,口眼歪斜,强直,抽搐。
风邪搏于皮肤,故见皮肤瘙痒。
寒淫证候:寒证,是指因感受寒邪引起的一类病证。
因寒为阴邪,其性清冷,凝滞收引,故易伤人阳气,阻碍气血运行。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喘咳,鼻塞,苔白薄,脉浮紧。
或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腹痛肠鸣,泄泻,呕吐等。
【证候分析】寒邪束表,清冷收引,腠理闭塞,卫阳之气被遏而不得宣发,故见发热恶寒,无汗;寒邪郁于经脉,则头痛,身痛;肺合皮毛,皮毛受邪,内舍于肺,肺气先宣降,故喘咳,鼻塞;脉浮紧,苔白簿,乃寒袭于表的征象。
中医病理学3中医病理学-----病因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病因饮食失节-----饥饱不调、饮食偏嗜、饮食不洁劳逸过度-----过劳(劳神、劳力、房劳)、过逸其他因素----痰饮、淤血、结石、虫积一、外感六淫(一)风邪-----春季主气,五行属木,入通于肝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伤头面、体表(头痛、面瘫、汗出、恶风)2、风性善行数变-------------发病急、传变快、病位症状游走不定(中风、寻麻疹)3、风性主动-------------------动摇症状(眩晕、震颤、抽搐)4、风为百病之长------------媒介性(风寒、风热、风湿)(二)寒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伤寒(寒伤体表:恶寒发热—麻黄汤)中寒(寒伤内脏:脘腹冷痛---理中丸)2、寒性凝滞,寒性主痛----------气血凝滞,经脉不通3、寒性收引-------------------------筋脉拘急,毛窍闭塞(无汗、抽筋)(三)暑----壮热、阴亏、气虚、湿阻---清暑益气汤1、暑性炎热,阳热亢盛----------高热、汗出、口渴、脉大2、暑多夹湿,湿热并存----------胸闷、体倦、大便不爽、身热不扬3、暑性升散,伤津耗气---------口渴、气短、尿少(四)湿1、湿为阴邪,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气机不畅(胸闷身重脘痞),损伤脾阳(腹泻)2、湿性重浊---------周身困重,稠浊不清(分泌物、排泄物---面垢、尿浊、便溏、带下)3、湿性粘滞--------症状的粘滞和病程的缠绵性(湿疹、风湿性关节炎)4、湿性趋下--------易伤下部,腰膝症状为多。
(五)燥-----清燥救肺汤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五官七窍皮肤干涩,毛发不荣。
2、燥易伤肺--------------------干咳痰少(六)火1、温、热、暑、火的区别2、火的生成与分类------天火与人火火性燔灼------高热、脉数火性炎上------面红耳赤、口舌糜烂火邪致病伤津耗气------口渴、乏力、汗出、尿少生风(热极生风)动血(血热妄行)-----抽搐、出血易致疮疡-----局部红肿热痛易扰心神----心烦失眠、狂躁外感病辨证治疗规律1、外感风寒-----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稿本、辛夷、苍耳麻黄汤、桂枝汤、通宣理肺丸2、外感风热-----薄荷、牛蒡、桑叶、菊花、柴胡、升麻、蝉衣银翘散(解毒丸)、桑菊饮(抗感解毒冲剂)3、芳香化湿-----藿香、佩兰、白豆蔻、草豆蔻、苍术----藿香正气丸4、解暑-----------西瓜、丝瓜、鲜竹叶、西洋参、荷叶--------清暑益气汤5、祛风湿------止痛:独活、羌活、威灵仙、防己、秦艽------羌活胜湿汤、九味羌活颗粒舒筋:木瓜、伸筋草、路路通、穿山龙、白花蛇、桑枝----木瓜丸、活络丹强筋壮骨:骨碎补、续断、桑寄生、狗脊、虎骨----补正续骨丸、独活寄生汤清实热---石膏、知母、栀子、芦根、竹叶------白虎汤清热燥湿---黄芩、黄连、黄柏、苦参、龙胆草----龙胆泻肝汤请热解毒---温毒: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跟、穿心莲、贯众—五味消毒饮、板蓝根冲剂6、清热泻火疮毒:紫花、野菊花、蒲公英、红藤、败酱、鱼腥草---仙方活命饮退虚热----银柴胡、胡黄连、地骨皮、白薇------青蒿鳖甲汤利咽喉---山豆根、射干、马勃-----北豆根冲剂、六神丸明目---决明子、青葙子、夏枯草、木贼-----明目地黄丸# 风湿性关节炎---乌头汤、当归拈痛汤、独活寄生汤、四妙丸、枉痹冲剂、活络丹# 神经炎、面瘫----牵正散、玉真散、川芎茶调散二、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1.直接损伤内脏-----心肝脾为主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北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有则气闭。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中医把导致疾病的因素分四类,外因、内因、病理产物和其他病因。
外因,即中医中的外感六淫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内因就是我们的各种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病理产物就是痰饮、淤血、结石等;其他病因包括外伤、虫兽咬伤以及烧烫伤等。
1.主说七情: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
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喜怒思忧恐。
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
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性的情志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而又不能适应时,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时的七情就成为致病因素,而且是导致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称为内伤七情。
七情做为致病因素,有别于六淫之邪从口鼻或皮毛入人体,而是直接影响有关的脏腑而病,情志因素不仅可以直接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所有疾病的转归起着重要作用。
一、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人体的情志活动,必须以气血作为物质基础,气血来源于脏腑正常的生理活动,而脏腑所以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又必须依赖于气的温煦、推动和血的滋养。
如《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各个脏腑有不同的影响,而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变化。
由此可见,气血是脏腑生理功能所必须的物质基础,而情志活动又是脏腑生理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
所以,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的关系非常密切。
二、七情的致病特点七情致病,是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从而导致各种病证的发生。
(一)影响脏腑气机,七情致病,主要影响脏腑气机,使气血逆乱,导致各种病证的发生。
其中主要有: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