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移植患者的围术期心理应激反应及护理对策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257.52 KB
- 文档页数:2
外科手术中的围手术期心理护理技巧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外科手术在治疗各种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手术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活动,它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同样至关重要。
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围手术期,心理护理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讲述外科手术中的围手术期心理护理技巧。
一、手术前的心理护理1. 提供信息和教育在手术前,患者对即将进行的手术可能充满焦虑和不安。
为了减轻其心理压力,医护人员应向患者提供详细的手术信息和教育。
他们应该明确告知手术的目的、过程、风险和预后,以便患者对手术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
2. 提供情感支持在手术前,医护人员应积极提供情感支持。
他们应耐心倾听患者的担忧和恐惧,并通过积极的语言和行动表达对患者的理解和关怀,以减轻其焦虑和恐惧感。
3. 预防不良心理反应在手术前,一些患者可能出现紧张、抑郁或恐慌等不良心理反应。
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不良心理反应的发生。
二、手术中的心理护理1. 维持患者的自尊和尊严在手术中,患者可能处于脆弱和无助的状态。
医护人员应尊重和维护患者的自尊和尊严,避免对其进行无关的谈话或行为,以免加重其心理负担。
2. 提供有效沟通在手术中,患者无法直接参与手术过程。
医护人员应与患者保持有效的沟通,让其了解手术的进展和预期结果,以及提供必要的安慰和支持。
3. 提供镇静和止痛措施手术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感受到疼痛或不适。
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需要提供适当的止痛和镇静措施,以减轻其不良的心理体验。
三、手术后的心理护理1. 重建自信和希望手术后,患者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身体的恢复和新的生活状态。
医护人员应积极鼓励患者,帮助其重建自信和希望,鼓励其积极面对康复过程和未来的生活。
2. 提供社会支持手术后,患者可能需要一定的社会支持,例如家庭成员的陪伴和理解,朋友和社群组织的支援。
医护人员应积极引导患者获得这些资源,帮助其更好地适应手术后的生活。
3. 进行心理康复手术后,一些患者可能面临心理困扰,例如焦虑、抑郁或创伤后应激障碍。
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护理524009 广东湛江解放军第422医院手术室王海蓝【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不单是以疾病为中心,更重要的是要使病人的生理、心理各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呵护。
病人在生病或住院时,往往会出现心理方面的变化,从而对个体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尤其是围手术期患者,不良的心理应激直接影响到手术的效果。
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贯彻于手术的始终,能大大缓解患者的紧张和焦虑状态,有利于疾病的预后。
因此,心理护理是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能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消除紧张、恐惧心理,更重要的是能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关键词】围手术期;心理特点;护理心理是人对客观环境的反映,心理活动会随环境的变化呈现相应的特征。
大量的实践已证实,病人在生病的情况下,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会出现一些和健康人有所不同的心理现象,被称为病人的心理反应。
其原因大致有两种:一是缘于疾病,另一是缘于医疗活动如医疗环境、治疗手段和医疗知识等[1]。
1 围手术期病人的心理特点围手术期是指手术患者从入院,经过术前、术中和术后,直至基本康复出院的全过程,又称手术全期;可分为手术前期、手术中期、手术后期三个阶段。
随着护理心理学理论及心理护理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逐步开展了临床心理护理的个案研究,特别是认识到了突出个性心理特点在实施心理护理中的重要性[2]。
不同时期的手术患者分别有如下心理特点:1.1 手术前期心理特点术前病人的心理反应最常见的是焦虑、恐惧、睡眠障碍等。
主要表现为担心害怕、紧张不安、乏力疲倦、入睡困难、早醒噩梦等,似有大祸临头之感;身体上表现有相应的一些症状,如心慌、手发抖、坐立不安、出汗等。
我国的医学工作者通过调查发现患者术前常有如下的心理活动:一是害怕,二是担心;怕的是疼痛与死亡,担心的是是否会出意外、是否会残疾或毁容等等[3]。
1.2 手术中期心理特点一般临床上,医生往往凭借患者的临床检查做出初步诊断。
例如对术前不能确定良恶性的肿物;最为可靠的是手术切除肿物标本,然后行冰冻病理诊断,以确定肿物的性质。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Practical Clinical Nursing Science2019年第4卷第27期V ol.4, No.27, 201937心脏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干预与康复护理要点分析贺 芳(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湖北 武汉 430000)【摘要】目的 分析心脏移植患者围术期心理干预与康复护理要点。
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4月~2018年4月于我院接受心脏移植的18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均行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双腔静脉原位心脏移植手术,同时予以围术期心理干预与康复护理,观察手术结果。
结果 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5.56%),余17例恢复良好,顺利出院,无感染及排异反应,术后1个月复查心功能已恢复至I ~Ⅱ级,各房、室大小正常,左室射血分数65%~75%。
结论 在心脏移植患者围术期加强心理干预与康复护理为保障手术效果、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所在,需护理人员予以高度重视。
【关键词】心脏移植;围术期;心理干预;康复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6-2479.2019.27.37.01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免疫抑制药品的研发与问世以及心内膜心机活检标准化诊断系统的出现,心脏移植患者的存活率获明显提升,成为终末期心脏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案。
但该术式需打开胸腔,且离体心脏需在HTK 液中低温(0-4 C )保存及运送,难度较大且复杂; 同时因患者患病日久,心理健康多已出现不同程度受损,不能很好的自我调节心理状态,加之缺乏良好运动及生活习惯,手术效果将大受影响[1]。
因此要求医护人员不仅需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同时亦要求其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心理干预以及康复护理,以确保手术成功并促进患者康复及术后生活质量的提升。
本文即针对心脏移植围术期的心理干预与康复护理要点予以分析,并详述。
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心理护理(全文)【摘要】目的探讨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心理护理。
方法通过对我科2010年1月至8月份收治的120例心脏手术患者进行围术期护理。
结果120例患者中无不良事件出现。
结论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心理护理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重症监护;心脏手术;心理护理;医学模式;整体护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整体护理的逐步实施,心理护理成为现代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护理是现代医学模式转变过程中的高层次护理手段。
ICU病房中高科技技术应用逐渐普及,对患者不利影响也随之而来,因此做好重症监护室中心脏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就尤为必要[1]。
2010年1月至8月,我科共收治手术患者120例心脏病患者,无因心里紧张而影响病情的恢复,而在不注重心理护理前,常有患者不合作,甚至拔掉气管插管及其他重要导管,是医护人员措手不及,或出现恐惧、焦虑等症状,从而影响病情的稳定和康复。
结论是有针对性的做好心脏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是十分重要的。
1 临床资料120例患者中有冠心病15例,先心病50例,主动脉夹层5例,风心病40例,心脏外伤5例,心包积液5例。
2 心脏手术患者入ICU前的心理护理通常患者对心脏手术产生恐惧,对手术后要进入监护室时更是紧张,常食无味、入睡难,这样对手术和术后恢复非常不利。
因此,我们与需要ICU监护的患者进行沟通,介绍病情、手术方法、以及术后监护期间可能,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有的放失的进行疏导、安慰和详细解释。
21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尊重患者,多与他们交流,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其心理特征的形成和心理活动规律,把握时机进行针对性护理。
如向患者介绍同类经过他的主管医生手术治愈的病例,以增强其对主管医生的信任[2]。
对怕疼通的患者,向他们解释麻醉技术已达到无痛手术的要求,使其放心。
护理人员应真诚、热心,取得患者的信任,解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22 宣传ICU须知告知患者及家属ICU需准备的物品,用途,同时解释不留陪护的原因,祝嘱咐患者家属留在病室等待,已被医护人员及时联系。
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理护理摘要】针对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理反应,进行心理护理,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满足患者心理需求,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关键词】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理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本院心胸外科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共对 57 例心脏病患者实施外科手术治疗,我们对围手术期患者进行了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我科共开展心脏手术57例,其中男32例,女25例,年龄3-72岁,其中室间隔3例,房间隔2例,心房粘液瘤6例,瓣膜置换术13例,冠脉搭桥术33例。
1.2围手术期心理反应1.2.1术前心理反应①焦虑:对手术过程不了解,担心手术危险性大,术后疼痛、不确定的预后都是引起患者焦虑的重要原因。
同时,患者在术后初期,身体虚弱,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别人帮助,这种状态持续一段时间也会使患者产生焦虑。
②恐惧:心脏手术风险性大,患者对手术危险非常担忧,存在对死亡的恐惧反应。
③求知欲:患者希望对自己的病情、手术情况有一定了解。
1.2.2术后心理反应①恐惧:当患者清醒后,各种引流管、监护导线、以及四肢约束,限制了患者活动,患者听到各种仪器的声音、看到床边忙碌的医护人员、切口的疼痛、吸痰时的刺激,都会使患者对自己所处的状态产生强烈的不安和恐惧。
②孤独无助感和抑郁情绪:气管插管造成患者语言障碍,难以表达患者的心理感受,家属在术后初期不能陪伴患者,会使患者产生孤独、无助的心理,认为家属不关心他,进而产生抑郁情绪。
2心理护理2.1术前心理护理患者入院时由责任护士接待患者,为患者介绍病房设施,同病房患者,主管医生和探视制度,护士态度热情,亲切,消除患者对病房环境的紧张和恐惧,使患者尽快适应角色。
入院后多与患者接触、交谈,为其讲解手术的必要性,介绍手术过程和术后止疼的方法,还可以让治愈的患者介绍自己的经验,消除患者的顾虑。
心脏移植患者的围术期心理应激反应及护理目的:研究分析心脏移植患者围术期内心理应激反应及护理对策。
方法:将2015年4月~2018年10月期间于本院接受心脏移植手术患者共34例设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研究。
先对患者围术期内心理应激反应类型及因素进行分析,其后开展临床心理干预护理。
对比患者护理前及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及焦虑、抑郁评分变化,并统计护理满意度情况。
结果:经心理干预护理后,患者生活质量、焦虑、抑郁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患者经护理后,总护理满意度为91.18%(31/34)。
结论:在心脏移植围术期护理中根据患者心理应激反应特点,予以其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健康质量,缓解心理应激反应,提升生活质量,护理效果显著。
标签:心脏移植;围术期护理;心理应激反应;护理干预心脏移植是临床治疗中针对晚期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冠状动脉严重疾病患者的所采取的一类大型外科移植手术,根据受体手术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原位及异位心脏移植两类,手术实施后可在有效延长患者生存周期的同时,改善其生活质量,但由于此类手术风险性较高,导致多数患者术前易由于手术疑虑产生术前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引发心理应激反应,对患者手术治疗的顺利实施及预后造成不良影响,故应对此在临床中予以患者有效护理干预,提升护理干预效果[1]。
因此,为研究分析心脏移植患者围术期内心理应激反应及护理对策,特开展本次研究,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5年4月~2018年10月期间于本院接受心脏移植手术患者共34例设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研究。
本次研究纳入34例患者,男19例,女15例,年龄分布23~52岁,平均年龄(37.51±4.68)岁,其中终末期心力衰竭者13例,终末期多瓣膜病8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9例,晚期原发性心脏病4例。
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后批准实施。
纳入标准:患者经入院检查后的均确认需接受心脏移植治疗,并在确认手术方案6月内的获得适配异体移植心脏;患者及家屬均在详解研究内容后确认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者围术期内开展心理护理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接受体外循环手术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2组,每组50例。
对照组使用常规心理干预,观察组使用针对性心理干预,分析结果。
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干预后的焦虑、抑郁分数明显更高,P<0.05.对照组共计4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8.00%,观察组共计1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2.00%。
P<0.05。
结论对于接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在为手术期内开展针对性心理护理,能够取得满意成效。
此法能够全面降低,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提升手术成功率,此法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术期;针对性心理干预所谓体外循环,主要指的是使用一定方式,把静脉血液的患者及体外.利用人工肺开展氧合,继而排出机体中的二氧化碳。
使用人工心,将氧合血泵入到动脉之中。
利用这种方式,进而代替心脏与肺脏功能血液循环。
和以往相比,我国医学技术呈现出了稳步发展的趋势。
当代体外循环技术,已经逐渐趋于成熟,继而在临床中被广泛使用。
临床中,需要用到体外循环的手术类型一般为大血管直视手术、器官移植手术、心脏手术等等。
因为体外循环手术为一类难度较高的方式。
所以说,使用行之有效的方式做好患者的围术期心理护理,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文献指出,对于接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者开展,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能够取得满意效果。
为了证实该理论的真实性,结合实际情况,本文选择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接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部分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开展了针对性心理护理,得出心得,现将具体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接受体外循环手术者为研究对象。
依照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每组50例。
对照组男 28例,女 22例,年龄区间为26.35-74.55岁,平均年龄为(58.51±1.17)岁。
心脏围手术期心理护理(一)常见情绪、行为问题的心理护理1.常见情绪、行为问题的心理反应心脏外科的病人多把手术视为生与死的关口,担心手术的成败和是否顺利,害怕术后疼痛甚至死亡,担心术后出现大量失血等突发症,及手术后能否恢复正常生活,担心经济负担,担心失去事业,牵挂家中亲人等一系列的心理反应。
常见的心理反应有焦虑、恐惧、紧张、担忧、疼痛、抑郁、孤独和依赖。
国内有学者研究发现,择期手术或病情稳定的病人 76% 有明显的焦虑。
2.对术前病人的心理护理在病人入院时责任护士要耐心、细致地给病人做入院宣教,使病人尽快接受病人的角色和适应病期环境。
加强术前宣教,包括对 ICU 环境的介绍,和在 ICU 期间使用各种监测仪器、导管和插管的作用,气管内吸痰和有效咳嗽的重要性,使病人有良好的思想准备,以避免出现紧张、焦虑和恐惧等心理现象。
3.术后病人的心理护理(1)及时反馈手术信息。
当病人清醒后,ICU 护士即刻告知手术已顺利完成,让病人放心,并能更好地配合治疗。
在 ICU 治疗过程中及时向病人传达有利的信息,如血压、心率、呼吸、混合静脉氧饱和度监测指标,多给予病人鼓励、支持,做各种操作前给予解释,以取得配合,避免病人出现心理负担过重现象。
术后除遵医嘱适当应用镇痛药以缓解病人疼痛外,暗示和分散注意力是减轻病人术后疼痛的有效地心理学手段。
要善于鼓励和理解病人,减轻病人的焦虑和恐惧等情绪。
(2)克服抑郁情绪。
术后病人发生抑郁情绪的原因很多,护士应有针对性的事实心理护理,如病人对手术效果错误的评价而导致的心理问题,护士要根据及自身状况和术后检查的结果给予客观评价。
对于危重症病人要给予更多的同情、支持和鼓励。
(3)加强术后康复指导。
有研究者认为,肌肉放松可以对抗焦虑情绪以达到消除焦虑的目的。
护士要定时鼓励和协助病人,进行有效地合作和呼吸功能锻炼,当病人身体状况许可,尽可能早鼓励逐渐适度的活动,同时鼓励、协助病人料理个人生活,病人活动后肌肉和心理的放松状态不仅抑制了焦虑情绪的发生,而且能使病人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克服依赖心理。
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护理探讨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及其护理效果。
方法将145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75例,对照组70例,按传统方式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的围术期护理,观察组加施心理护理。
结果经过全面综合心理护理,观察组术中血压、心率及呼吸波动小的例数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心理状态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围术期心理护理能避免手术患者心理障碍,以良好的心态对待手术,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标签:围手术期;心理护理手术作为一种强烈的应激源常可导致患者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导致严重的心身症状,对神经、内分泌及循环系统产生不良影响,致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引起心率增快、血压升高,从而干扰麻醉和手术的顺利进行[1]。
本研究对75例择期手术患者进行围术期的心理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择期手术患者145例,其中骨科手术36例,普外科手术31例,口腔五官科23例,妇产科手术29例,胸外科14例,其他12例。
均给予静脉复合全麻、气管内插管。
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对照组70例,只接受常规手术配合护理,年龄16~73岁,平均(52.6±18.4)岁。
(2)观察组:75例,进行全面的围手期心理护理,年龄16~72岁,平均(53.8±19.5)岁。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种分布及病情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观察组按传统的方式进行常规的围术期的护理的同时加施全面的心理护理,针对患者的心理矛盾采取适当的方法,消除患者的顾虑。
1.2.1术前的心理护理阐明手术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靠安全性,耐心听取患者的意见和要求,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同患者进行术前心理疏导,并详细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通过交流使患者对麻醉和手术过程、医疗设备、主刀医生情况、术中的配合事项有初步的了解,对手术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鼓励患者增强患者手术信心,使手术顺利进行。
心脏移植患者的围术期心理应激反应及护理对策探讨
发表时间:2019-03-12T14:44:16.177Z 来源:《心理医生》2019年第4期作者:曾庆兵陈柳云陈洁春
[导读] 研究心脏移植患者的围术期心里应激反应及护理对策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麻醉中心广东广州 510080)
【摘要】目的:研究心脏移植患者的围术期心里应激反应及护理对策。
方法:我院2014年6月到2018年6月期间实施心脏移植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
对照组围术期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围术期实施整体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不良情绪评分。
结果:干预前两组不良情绪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干预后试验组评分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
结论:心脏移植患者的围术期实施整体护理的效果较好,能有效促使患者心理应激反应改善,对患者的手术效果提升有很大帮助,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关键词】心脏移植;围术期;心理应激反应;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4-0307-02
心脏移植是临床上用于终末期心脏病治疗的一种方式,其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促使其生活质量提升。
但患者在实施心脏移植手术的过程中仍然会有各种应激反应,导致其治疗效果受到影响,其中尤其是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容易对手术的顺利实施造成不良影响[2]。
因此,在对患者实施心脏移植手术时应针对其实际情况实施有效的围术期护理,以此确保患者的手术顺利完成。
本研究对心脏移植患者围术期心理应激反应及其护理对策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6月到2018年6月期间于我院实施心脏移植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
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4~73岁,平均(46.18±5.74)岁。
试验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3~71岁,平均(46.39±5.62)岁。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围术期护理,术前对患者进行访视,术中配合医生完成手术,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等。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整体护理,具体为:(1)术前护理。
术前护理人员应根据医生要求指导并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明确患者的身体状况。
由于患者在术前一般经过长时间的治疗,并且生活质量较低,多带有各种不良情绪,其中主要以恐惧、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常见,但患者又希望通过治疗让其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因此心理应激反应较强。
护理人员应联合家属不断给予患者精神安慰,鼓励其积极配合治疗,并以治愈病例为基础帮助患者树立治愈信心,促使其依从性提升。
同时,术前还要根据手术时机情况准备各种手术物品,营造良好的手术室环境。
(2)术中护理。
手术开始后应先做好患者的保暖措施,根据手术暴露要求做好患者的隐私保护,术中积极为医生递送各种工具,并根据患者的手术进展不断对室内环境进行调节,确保患者的舒适度并防止患者体温下降。
(3)术后护理。
术后及时将患者送入监护室,准确清点各种手术用品,做好患者的呼吸护理以确保其呼吸道通畅。
及时为患者家属讲解手术效果,避免其长时间处于紧张焦虑状态。
患者清醒后对术后注意事项进行强调,并为患者介绍术后常规治疗流程和术后恢复进程等,让其能更好地配合治疗。
1.3 评价指标
对患者不良情绪进行评分,主要以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为主,量表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不良情绪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SPSS22.0软件处理数据,百分率和(x-±s)表示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χ2检验和t检验数据差异,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分析表1数据,两组干预前焦虑和抑郁评分无显著差异,干预后两组评分均优于干预前,且试验组干预后评分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 <0.05。
表1 两组不良情绪评分(x-±s,分)
3.讨论
心脏移植主要是针对晚期充血性心力衰竭和严重冠状动脉疾病进行的外科移植手术,其对挽救终末期心脏病患者生命及改善其生活质量有很大帮助[2]。
但根据临床实践,心脏移植是一种操作较为繁杂的手术,手术吻合口较多且转机时间较长,开放后发生各种意外的几率较高。
同时,围术期的影响因素较多,容易导致患者的手术实施受到不良影响[3]。
其中尤其是患者在围术期容易出现心理应激反应,对其各项生理指标造成影响,并影响其治疗依从性。
因此,在对患者实施心脏移植时需要给予其有效的护理配合,以此促使其手术顺利完成。
整体护理是临床上用于手术治疗围术期的常见护理模式,其要求护理人员对手术流程和步骤等有全面了解,并对其护理操作熟练度要求较高[4]。
针对心脏移植患者的实际情况,在术前应先对其进行全面的检查,完成对其身体状况的评估,以此为其手术治疗做好准备。
并且要在术前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护理,促使其保持良好心态,避免其心理应激反应对手术的实施造成不良影响;术中应做好患者的保暖措施,并且要严格管理手术器械和物品,注意手术进程并密切配合医生完成相关操作,确保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及时告知患者家属手术结果,将患者送至监护室并对其各项体征变化情况进行严密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联合医生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尽量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
本研究对心脏移植患者的围术期心理应激反应及其护理对策进行分析,干预前两组患者的不良情绪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干预后两组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且试验组干预后评分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
综上所述,整体护理干预在心脏移植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能有效促使患者心理应激反应改善,确保其手术顺利实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余文静,汪贝,梅竹,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移植杂交术围术期管理要点[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8,34(11):1116-1118.
[2]梁清梅,罗丽香,程雅兰.临床护理路径在心脏移植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21):174-176.
[3]叶翠玲,苏建薇,梁清梅.原位心脏移植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配合方案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1):153-155.
[4]刘静,王海瑛.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50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24):62-64.
[5]周鑫,叶啟发,姜雨笛,等.护理干预对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肝移植患者依从性的影响[J].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2014,2(04):235-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