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礼貌用语差异研究--以电影《喜福会》为例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影视文学从汉语国际教育跨文化交际角度深思电影《喜福会》赵瑞丽【摘 要】本文将从汉语国际教育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即霍尔的“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Hofstede的“文化尺度理论”、夫妻关系三个方面,来深思电影《喜福会》中的种种问题。
希望不同文化在交际中,能学会理解包容与接受,而不是一味的排斥。
跨文化交际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
电影《喜福会》以四对母女的生活为主线,体现了跨文化交际的一些问题,值得深思。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喜福会》一、霍尔“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霍尔认为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语言交流方式:高语境文化的人表达方式较委婉和含蓄;低语境文化的人交流比较直接,明确。
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美国属于低语境文化。
正如电影中所展示的,薇莉的母亲不赞同薇莉男朋友的取菜方式,但她并没有直接表示自己的不满,而是对薇莉说“他的胃口奇佳”,以一种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
罗丝男朋友的母亲在表达对罗丝种族歧视的不满时却直截了当的表达。
电影中类似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中美不同语境文化的表达方式。
二、Hofstede的“文化尺度理论”霍尔的“文化尺度理论”,总结出了四种不同价值观模式的文化尺度,在《喜福会》这部电影中集中体现为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利距离两种文化尺度理论。
首先,我们来谈“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文化尺度理论。
个人主义文化是一种“我”的文化,突出个人的独特和独立,不分内外,子女与父母是一种自愿性的互惠。
集体主义文化是一种“我们”的文化,重视集体的一致与和谐,讲究内外有别,子女要尊重遵从父母,以及对父母有义务性的回报。
美国属于典型的个人主义文化国家,因此生长在美国环境下的四个女儿从小就以一种个人为中心的态度对待他人和社会。
而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国家,因此成长在中国环境下的四位母亲从小就认为集体的利益、家族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女人要以家庭丈夫为核心。
正因如此,母女之间就产生了很多的矛盾。
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喜福会》翻译与赏析作者:邓珊珊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4期摘要:以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为代表的亚裔文学一直是展现中西文化差异的平台。
然而长久以来对亚裔文学中表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翻译界却较少。
本文以《喜福会》的翻译版本为例,从《喜福会》及其作者简介出发,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继而从翻译的角度进一步表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喜福会》;翻译作者简介:邓珊珊(1982-),女,籍贯:河北省石家庄市,单位:河北中医学院讲师,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4-0-01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一)风俗文化的差异在世界各国,由于每个国家发展的背景和历史不同,就造成了每个国家形成了他们各自独特的民族风俗文化,另外,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而是历经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断积累和继承形成的,这也反映了文化本身继承性和发扬性的特点。
正是由于每个国家民族文化的不同,因此,各国文化在相互交流和翻译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些差异。
举例来说,在中国每当过年时,我们要贴红色的春联,穿红色的一幅,不仅代表喜庆,也代表着我们对即将到来的新一年的美好祝福;但是在国外,红色仅仅代表着颜色的一种,并没有其他的特殊含义,这就体现了两者在这方面的文化差异。
总体而言,从民族风俗文化上无不体现着中西方的差异。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早在古代时期,孔子孟子就提出了影响我国人们做人做事及思维方式的思想,即:中庸之道。
可以说,在我国五千年的发展脉络中,“中庸之道”一直贯穿其中,它指导着中国人无论在说什么做什么都主张一种不偏不坡的方法,既不追求突出自己,也不使得自己落后于众人之后,既不会使得自己过于显眼,也不至于使得自己得罪他人。
但是在国外人看来,中国的这种“中庸之道”却是他们极其不能理解的。
《喜福会》折射出的中西文化观念差异电影《喜福会》根据华裔美国女作家谭恩美(AmyTan)的成名作《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改编而成,和其小说畅销一样,改编的电影也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喜福会》通过描写四对母女间的代沟和隔阂冲突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展示了中西文化差异。
电影讲述了四位母亲在中国内地悲惨的过去以及痛苦的回忆,她们带着自己美好的梦想远渡重洋来到了美国。
她们虽然身处美国,但是她们骨子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这就决定了她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观念等与她们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女儿不一样。
他们的女儿从小接受美国文化教育,说地道的美式英语,吃着美国食物长大。
因此,本文从友谊观、价值观、面子观、信仰观四个方面阐述东西方文化差异,以帮助英语学习者在英语习得以及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美国文化。
一、友谊观差异中国人向来好交朋友,珍惜友情。
交上一个朋友需要较长时间,人们一旦成为朋友,这种友谊将持续很久,乃至一生。
美国人口中的朋友定义比较广泛,而且有区隔性;譬如说工作上的朋友、打球的朋友、学校的朋友、喝酒的朋友,等等。
同美国人交朋友容易,深交却最难;同美国人一见如故,热情有加,但有“人走茶凉”的感觉。
另外美国地域广大,人口流动性也高,而且朋友之间绝少吐露私人的事情,所以友情是比较“温水”性。
在中国,朋友之间肝胆相照,为了朋友不惜两肋插刀,“士为知己者死”。
中国历史上,君子之交,贫贱之交,患难之交,生死之交,不乏其例。
这些在电影《喜福会》中得到了体现。
影片开头部分君美的母亲去世后,在她们传统的麻将游戏中,她的三个好友依旧把她的位置留着,并且试图把对已故友人的思念和感情转移到君美的身上,安美简单的一句“你的牌艺有你妈妈的好吗?”流露出已故朋友在心中的地位。
事实上,她们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在影片的后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君美母亲的三位朋友对待君美就像是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
《喜福会》中母女会话含义的语用分析本文基于语用学研究,从《喜福会》中母女会话的语言特征展开分析,探讨会话含义产生的语用功能,以期在微观层面剖析小说主题和语用之间的联系。
研究发现,《喜福会》透过语言和会话的语用特征传递出小说的文化主题,有利于读者准确理解小说内容和主旨,对读者思考中西文化冲突形成的原因和母女关系的变化、品味作品的创作风格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标签:《喜福会》语言特征会话含义语用功能一、引言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聚焦了四个中国移民家庭,细腻地刻画了四位母亲移居美国的前后经历以及与各自女儿间深沉执著的骨肉亲情和无可奈何的隔膜怨恨,展示了在两种文化与价值观的冲撞下各自的心路历程。
目前对《喜福会》的研究多从小说主题和创作背景展开。
学界重点分析作品的内容,程爱民(2001)、吕代珍(2009)从女性主义理论出发分析女性话语和母女关系问题;郎芳(2009)、李力(2011)基于东方主义研究家庭价值观和饮食文化问题;另有魏赟(2010)、荣伟(2012)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出发探讨故事反映的文化冲突、身份构建等主题。
国内研究大多数从宏观层面出发,侧重于文化研究等宽语境研究,而对该作品在文体特征方面的语言文字、语篇功能的研究有所忽视。
本文基于语用功能视角,从微观层面入手分析《喜福会》母女会话中的语言特征和会话含义,以期探究会话含义对塑造人物性格和呈现作品主题所发挥的作用。
二、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最早是由格莱斯提出来的。
合作原则有数量、质量、关系和方式准则四条分细则,格莱斯认为言语交际的双方在某种层面上会因共同的交际目标而具有一定的合作性,并遵循一定的“会话与合作原则”,即在合作的前提下,会话双方中的一方故意违反了合作的某一条原则,但同时他又表明是在合作的基础之上,这时他的话语就传递了超越文字符号所表达的意义,而这份需要推导出来的超额意义就被称为会话含义。
(王松林,2001)在《喜福会》中,谭恩美通过大量隐喻性话语来揭示话语双方的交际意图、人物关系及性格特征,同时传递彼此的文化观和价值观。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发布时间:2021-04-22T10:41:57.06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期作者:滕爱杰[导读] 语言作为人们社会交往最常用的工具,具有社会性及文化性滕爱杰 (哈尔滨石油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8) 摘要:语言作为人们社会交往最常用的工具,具有社会性及文化性。
这两方面的属性反映到礼貌用语方面则表现为语用习惯的不同和文化价值的差异性。
礼貌作为交际中极其重要的因素,是各种文化所共有的社会现象,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要遵守固定的礼貌原则,但每个社会和文化中的礼貌原则是不同的。
由于文化背景、价值观、信仰等方面的不同,英汉文化中的礼貌原则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本文探讨了英汉不同文化背景下礼貌原则的差异性及其产生原因,寄希望通过阅读本文人们能够对英汉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礼貌原则有进一步的了解,以便在日后的对外交流中尽量避免因礼貌原则认知上的欠缺而产生交流障碍,最终达到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往的目的。
关键词:礼貌原则;跨文化交际;差异1.引言礼貌是对人们日常生活行为的一种无形的约束。
礼貌原则作为人们日常语言交际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社会交际中指导着人们的言语和行为。
礼貌原则既是构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对人们思想意识和文化背景的反映。
它是人们在社会交际的时候必需要用的基本原则之一,它不但是交际中的最高原则,更是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基础。
有些礼貌原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原则,有些礼貌原则是某一社会独特的原则。
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了英汉礼貌原则的差异。
对英汉礼貌用语差异的研究是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常常因为缺乏对英汉礼貌差异的正确认识,而产生交流误解甚至引发冲突,最终导致交际失败。
对英汉礼貌用语差异的研究十分重要,它是实现成功跨文化交际的一个有力保障。
掌握英汉礼貌原则的异同,运用得体的表达,是跨文化交际有效进行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对于提高沟通效率、避免误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谈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的论文摘要:受不同文化、价值观等影响,英汉语言的礼貌用语也有所不同。
这种差异往往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
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有必要使学生了解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礼貌用语差异跨文化意识1引言礼貌是各种文化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
礼貌用语是人们日常语言交际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礼貌用语。
恰当使用礼貌用语,对调和及融洽人际关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加强,跨文化交际也日益频繁,了解中西方礼貌用语的差异,无疑可以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2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表现在不同场合,不同社会背景和文化的人会话时所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礼貌用语也有天壤之别。
下面主要从称呼语、称赞语、致谢、禁忌语与委婉语等方面来谈谈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
2.1称呼语不同的称呼语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取向、社会格局、人际关系等。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甲天下,一直遵循“上下有礼,长幼有序”称呼原则,称呼繁杂;而西方崇尚民主自由,称呼简单明了。
中国文化主张尊老讲辈分,各种称呼五花八门。
上辈直系亲属的称呼就有“舅舅”、“伯父”、“叔父”、“姨父”、“姑父”、“舅妈”、“姨妈”、“姑妈”等。
同辈中则有“堂哥”、“堂弟”、“堂姐”、“堂妹”、“表哥”、“表弟”、“表姐”、“表妹”。
在英语国家中,由于不同的价值观念,亲属的称谓比较笼统且简单,上一辈中只有“unle”、“aunt”,在同辈中也只有一个“usin”。
晚辈和长辈之间、同辈之间都可以直呼对方的名字,甚至对父母也可直呼其名。
而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孩子不能直呼父母、长辈的大名,学生不可直接叫老师的名字,下属不能直接叫上司的名字。
否则,就会被视作缺少家教、没有教养、不守规矩等。
在社会交往中,汉语称呼语可用两种表达式来概括:“姓氏+官衔或职务/先生/女士//小姐/老”和“老/小、+姓氏”,如“张局长”、“王先生”、“郑老”、“老陈”等。
浅析《喜福会》中母女关系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差异摘要:本文通过对谭恩美《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分析,分别从语言差异、主客礼仪差异、思维差异和孝道文化差异四个方面来阐述母女间冲突产生的原因。
小说中母女间的矛盾、冲突一直存在,直到女儿们到了为人母的年纪,母女间的关系才慢慢走向缓和融洽。
所谓文化有国界但爱无国界。
理解、真诚和爱是化解文化差异最好的良方。
关键词:母女关系文化差异冲突融洽Analysis of The Joy Luck Club in the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s reflects the Sino-US cultural differencesTANG Xia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Kunming University,YunnanKunming650214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 the essay analyses the causes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mother and daughter. Respectively, in four aspects from the differences of language, differences of hosts and guests etiquette, differences of way of thinking and differences of filial piety. The conflicts between mother and daughter has always existed, until the daughters have grown up to the age of be mothers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s slowly becoming in harmony. As the proverb goes cultures have borders but love without borders. Understanding, sincerity and love are the best remedy to resolve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Keywords: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s; cultural differences; conflicts ; harmony《喜福会》作为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1989年一经出版,便在《纽约时报》上连续九个月成为销量冠军。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on Politeness中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摘要礼貌是人类文化的普遍现象,广泛的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它不仅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准绳,也是人类文明的主要标志。
文明古国中国和西方处于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道德价值观,风土人情等等,中英文化的巨大差异必然导致其礼貌用语的使用差异。
本文将从文化价值角度对中英两种礼貌用语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使交流顺利进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礼貌用语;英语;汉语;差异对比绪论礼貌作为一种文化习俗,在人脑中是根深蒂固的,它以巨大的力量促使人们按照本民族的习惯进行交际。
即使是许多有文化有教养,知道入乡随俗的人也难以摆脱文化习俗的羁绊,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意无意的触犯对方的禁忌,造成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中关键性的问题,就是人们能否冲破各自文化的约束去领略认可,或接受其他文化中多重且隐蔽的特性。
为了顺利融洽的进行交际,除了建立良好的习俗差异意识,遵守“入境问禁,入国问俗,入门问佛”的礼仪,规范,更重要的还应重视移情,不管是说话人还是听话人,在认知心理上都要乐于接受对方d 的不同文化,想方设法去理解对方的用意。
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会轻松地发现,英汉两种语言的礼貌用语存在很大的不同,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英称呼语的文化差异中国人较习惯于非对等式的称呼类型,称呼要讲究“长幼尊卑贵贱”之分,体现出一种权势倾向,是垂直社会关系的标志。
而英语国家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崇尚对等式称呼,表现出平等的文化取向 。
(一)、姓名。
比如,在中国,下属不能叫上司的名字,学生不能直接叫老师的名字,孩子不能直呼父母的名字。
否则就会被认定为没有礼貌,缺乏教养。
而英语文化中的称呼语注重双方亲近,表现出平等的文化取向。
在英语国家,一般来说,不论对方年龄多大,地位和级别多高,人们更愿意直呼其名,以示亲近。
高低语境文化理论下《喜福会》中的沟通冲突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加深,对于高低语境下交流方式的差异的研究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以下是搜集的一篇关于《喜福会》中的沟通冲突探析的,欢迎阅读参考。
1. 引言小说《喜福会》讲述的是 19 世纪 50 年代移民旧金山的四个中国女人的故事。
她们通过玩麻将认识了彼此,并一起建立了一个俱乐部“喜福会”,寄托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这四个中国女人各自有一个女儿,作为中国母亲的她们与美国出生的女儿以及女儿的爱人朋友之间的沟通困难重重。
显然,这种沟通的障碍来自于母女不同的文化背景。
母亲生长于中国传统的高语境文化之下,而她们的女儿却是在美国低语境文化的侵染之中长大。
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跨文化沟通障碍和冲突因而频繁爆发。
比如,当一个对美国低语境文化毫无了解的中国人同一个美国人沟通的时候很可能对美国人的直截了当的沟通方式很不习惯。
低语境文化往往强调“有话直说”(Samovar, Porter&McDaniel, 2009:160)。
相反,中国人习惯于迂回的交流方式,善于察言观色 (Samovar, Porter&McDaniel,2009:159)。
这种观念和实际沟通方式的不同在《喜福会》这部小说中比比皆是,导致了诸多障碍和冲突。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加深,对于高低语境下交流方式的差异的研究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本文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爱德华?霍尔的高低语境理论;第二部分列举和分析《喜福会》中出现的重要沟通冲突场景,并基于爱德华 ? 霍尔高低语境文化理论探究沟通障碍存在的原因;第三部分为改善高低语境下的跨文化交际提供可行性建议。
2. 爱德华·霍尔高低语境文化理论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主要从三方面介绍爱德华 ? 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高低语境下不同的社交网络;高低语境衍生的不同价值观;高低语境下不同的沟通方式。
2.1 高低语境下不同形态的社交网根据人类学家爱德华 ? 霍尔的理论,在高语境文化国家(比如中国)人们交流时许多的意义不需要通过语言来表明,原因之一就是高语境文化下的社会多为同族同质社会( homogeneoussociety)(Samovar, Porter &McDaniel, 2009:158)。
电影《喜福会》的跨文化解读一根羽毛,本来长在旧上海市场一只鹅的身上。
当这只鹅漂洋过海来到异乡,却被剥夺了入境的权力,只留下一根羽毛,伴随女主人一路珠箔飘灯……“我要在美国生一个像我一样的女儿。
但是,在那里没有人会根据她丈夫打嗝的响亮程度来衡量她的身价;没有人会瞧不起她,因为我会让她讲一口漂亮的美国英语;在那里她将无忧无虑,她将理解我的一番苦心, 因为将送给她这只天鹅只超乎想象的美丽天鹅。
”--- 电影《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 )以这样的开场白开始了四个华裔美国家庭、四位母亲的寻梦之旅,也开始了四对母女在迥异于本土文化的异国他乡在思想、文化、观念上的激情碰撞。
这部电影以一种平稳语调娓娓讲述了四对性格不同、命运各异的母女在旅美生活中的故事。
故事本身的错综复杂带有典型东方思维,而两种带有强烈对比特征的场景中国社会与美国社会――的转换方式则又具有典型西方戏剧化特征。
喜福会”其实是四位母亲为自己在家庭聚会打麻将的活动而取的一个带有传统中国色彩的名称。
虽然她们相识的缘由很美国化――因教友聚会而认识。
但几个带有深刻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女人却在家庭聚会时乐此不疲地进行很中国化的娱乐活动一一打麻将,身着传统服装,用汉语聊家常。
这一切,在典型美国式的古典欧式室内装修的场景下进行,显得那么格格不入,而又充满戏剧化效果。
在电影中,无处不在地展现了强烈的文化冲突。
这种冲突不仅存在于这些华裔家庭和本土美国白人之间,而且存在于第一代和第二代美国移民之间,包括家庭观念、婚姻观念、等级观念等。
透过这些,我们隐约能感受到贯穿整部电影的一种精神脉络,一种对于不同特征文化及其维度空间的关注。
在这里,笔者试图从“文化维度”理论角度来阐释本片中所展示的中美文化基因的冲突表现及其成因。
、关于“文化维度”理论文化维度”理论是荷兰学者吉尔特• 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 )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的,在跨文化理论方面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喜福会电影中英汉语用差异1.在跨文化交际中,礼貌用语成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日常交际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有着或不可缺的影响。
合适的礼貌用语往往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缓减紧张的气氛以及消除误会等,然而出现礼貌用语的语用失误时,迷茫、疑惑、冲突、误解等问题也会随之而来。
为了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应避免交际中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更应该掌握不同的文化,了解礼貌的用语,提高交际能力。
《喜福会》是一部典型的关于英汉文化冲突的电影,本文以它为例,从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角度来剖析英汉文化冲突所导致的交流障碍。
2.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2.1谦虚与客套语的不同贬低自己和尊重别人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
中国人擅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并对其赞美;当受到别人赞扬或祝贺时,往往会说一些自我贬低的谦虚话。
而英美人士则会用“Thankyou!”来回答别人的赞美或祝贺。
电影《喜福会》中,有一个例子是这样的:在Armey(华裔)儿时,生活在中国,二房太太送给她一串珍珠作为见面礼。
Armey的母亲立即说:“二太太,你不要把这么贵重的东西给小孩子,她不配。
”说自己的孩子不配,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因为他们在收到礼物时,一般会说“Thanks!”来表示感谢。
另一个例子是这样的:Waverly(华裔)邀请自己的男友Rich(美国人)来家里做客,在饭桌上,Waverly的母亲Lindo(华裔)在端出自己的拿手菜时,贬低自己的菜烧得不好吃。
“Thisdishisnotsaltyenough,noflavor,it’stoobadtoeat,butplease.”(这菜不够咸,没味道,不好吃,请包涵,我们得顺意吃一点)这就是典型的中国人自我否认的态度,如果是中国人在饭桌上听到主人这样谦虚的话语,会直呼自己从未吃过这么好吃的,称赞主人的手艺高超,然而作为从小在美国文化背景下的Rich全然不知Lindo的含意,直接在菜中加了酱油,造成了尴尬的局面。
浅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差异.浅析《喜福会》中母女关系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差异摘要:本文通过对谭恩美《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分析,分别从语言差异、主客礼仪差异、思维差异和孝道文化差异四个方面来阐述母女间冲突产生的原因。
小说中母女间的矛盾、冲突一直存在,直到女儿们到了为人母的年纪,母女间的关系才慢慢走向缓和融洽。
所谓文化有国界但爱无国界。
理解、真诚和爱是化解文化差异最好的良方。
关键词:母女关系文化差异冲突融洽Analysis of The Joy Luck Club in the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s reflects the Sino-US cultural differencesTANG Xia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Kunming University,YunnanKunming650214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 the essay analyses the causes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mother and daughter. Respectively, in four aspects from the differences of language, differences of hosts and guests etiquette, differences of way of thinking and differences of filial piety. The conflicts between mother and daughter has always existed, until the daughters have grown up to the age of be mothers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s slowly becoming in harmony. As the proverb goes cultures have borders but love without borders. Understanding, sincerity and love are the best remedy to resolve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Keywords: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s; cultural differences; conflicts ; harmony《喜福会》作为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1989年一经出版,便在《纽约时报》上连续九个月成为销量冠军。
摘要英语与汉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其礼貌用语的使用差异。
本文从历史渊源、语用差别、中西礼貌原则和相同的礼貌用语所产生的语用差别等来展开论述,为了能主动地、自觉地排除文化干扰,避免文化冲突,求同存异,从而保证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英语;汉语;礼貌用语;礼貌原则;语用差异AbstractThe huge differenc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 led to the use of polite language differences. In this paper, from the historical origin, pragmatic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oliteness Principle, and the same courtesy expressions generated by the pragmatic differences to discuss, in order to be active, consciously eliminate cultural barriers, to avoid cultural conflicts, seek common ground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s, so as to ensure the smooth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 words: English; Chinese; politeness; politeness principle; pragmatic difference.汉英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一、引言礼貌是文明的象征,礼貌是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
礼貌用语是人们日常语言交际过程中的重要手段,礼貌用语协调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交际活动,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
顺应论视角下《喜福会》中称呼语的语用失误不论是跨文化背景下还是同一文化背景下,语用失误都是常见现象。
只要听话人所感知的话语意义与说话人意欲表达的或与听话人本应该所感知的意义不同,这时就产生了语用失误。
社会语用失败与文化密切相关,涉及到日常沟通的许多方面,例如称呼语、提供信息、表达感谢和谦虚等,其中语用失误造成不恰当的称呼形式是本论文的重点。
本文以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理论基础,对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创作的经典小说《喜福会》中称呼语引起的语用失误进行了研究,揭示称呼语语用失误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一些减少或避免语用失误的措施,希望能为语言学习者和语言教学提供帮助,最终使交际者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标签:顺应论;语用失误;《喜福会》一、绪论随着社会的发展,来自不同文化或同一文化的人们之间的接触越来越多。
不可避免地,沟通会出现障碍,原因是在沟通的过程中,要么说话者发出了不合适的话语,要么听者在某些情况下不能理解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这就是语用失误。
自1983年托马斯首次提出“语用失误”一词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
刘莹雪(2015)选取了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的子库ST4中的六级考试作文作为研究对象。
基于语料库中自带的错误标注,运用AntConc3.2.1w软件对其逐一进行检索,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同时,通过对索引行的观察和分析,对跨文化语用失误的类型和原因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张敏烨(2016)通过阐述顾曰国和Leech提出的中西礼貌原则,对比分析了中西礼貌原则的差异,以及其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以此来减少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语用失误,达到更好的交际目的。
因此,语用失误不同于语法错误或句子结构错误这不是语法错误,而是说话者无意识地违反了人际或社会规范,或表达方式与特定的时间、空间或对话者不一致。
我们应该记住,沟通是一个双向的动态过程,包括说话者和听者,一个意义产生和解释的过程。
英汉礼貌用语差异研究--以电影《喜福会》为例
Abstract
Politeness, as a universal society phenomenon, plays a key part in coordinating people’s social relationships, maintaining interpersonal harmony and avoiding communication conflicts. Accompanied by the emergence of the pragmatic, the research of politeness has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and experts from home and abroad. Western scholars such as Brown, Levinson and Leech have devoted themselves in the study of politeness and finally proposed their theories on politeness which have achieved considerable success. Owing to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criteria and ways of expressing politeness vary a lot.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would not be easily successful if one judge people from other nations according to cultural values of a certain culture.
Via the politeness theories in pragmatics,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different politenes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 based on the American movie “The Joy Luck Club” as well as the cultural factors which cause the differences. Meanwhile, this thesis will give some suggestions o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words: culture politeness communication The Joy Luck Club
Contents
Acknowledg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
1.1 Definition of Politeness-1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
1.3 Format of this Thesis-1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3
2.1 Previous Studies-3
2.1.1
2.1.2
2.2
2.2.1
2.2.2
2.2.3
Chapter Three A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oliteness in the Movie of “The Joy Luck Club”-6
3.1
3.2
3.3
3.4
Chapter Four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10
4.1
4.2 Modesty and Self-denigration-11
4.3 Solidarity and Power-12
Chapter Five Conclusion-14
Reference-15
论文保证原创性,故公布部分大纲查看喂信doog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