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环境监测现状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6
探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的环境监测现状何瑞瑞(河北省廊坊环境监测中心河北廊坊065000)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概述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中,包含多种类型有机合成污染物,如:氯丹、灭蚁灵、多氯二苯并呋喃等等,而这些污染物主要就是通过人工合成所形成的污染物。
例如: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农民都会使用有机氯的农药,从而导致农药产生残留成分,形成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而此种污染物很难进行降解,在环境以及食品当中,都能够检测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残留成分[1]。
针对工业化学生产而言,电容器、油漆、复印纸等物体的生产,大都会使用多氯联苯,从而使得工业生产时所排放的三废当中就会蕴含有机合成污染物,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2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来源与危害2.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在生产中副产物以及杀虫剂都会产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例如:城市垃圾、木材等物体的燃烧,医院废弃物等物体的使用,都会产生二噁英以及呋喃,进而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使得大气环境中出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2]。
2.2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通常情况来讲,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主要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于生育以及生殖产生的危害,如果长期受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那么就会很大程度上出现畸形的情况。
其次,对于内分泌系统所产生的危害,当污染物同雌激素进行融合时,就会很大程度上提高综合能力,进而影响受体的活动,不利于基因的组成,同时对于内分泌物质的活动也会产生一定的污染,最终对于内分泌系统带来较为不利的影响[3]。
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现状3.1水体环境通常情况下来讲,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水体环境中,会发生较为严重的残留。
在我国华南地区,地下水中就包含了多种了类型的有机氯类污染物。
另外,在我国的西藏错鄂湖等流域当中,当地的环境监测部门也发现了有机氯农药的存在,说明在此水域中,也受到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
针对此种情况的发生,相关部门对其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很可能是孟加拉湾海洋暖流所带入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石油及化工行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长期环境监测摘要:石化工业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行业,是一系列化学物质的排放源,包括挥发性化合物、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这些物质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
本文围绕石油与化工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与重金属的检测,探讨有机污染物在当前的环境检测情况,提出解决方式,完善环境污染的监测体系。
关键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污染物;长期环境检测石油化工行业是目前行业发展内容的一部分,其由大量职业人员组成生产车间,实现生产作业。
由于行业生产的特殊性,因此只有通过生物监测调查,才可以准确了解设备对工人产生的影响。
除此以外,除了工人以外,化工生产周围还有很多居民,这不仅仅会遭受到污染,甚至会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在生产过程中固定污染源、流动污染源都是工业污染的一部分,会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此外植物吸收重金属后也会快速死亡,充分暴露出污染物会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健康风险。
1.持久性污染物环境是一个宏观概念,万事万物都存在于环境中,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长期存在,无法被分解以及不能自行分解,通过各种传输途径在全世界范围之内转移、扩散,影响也不断扩大,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累积,对人体的环境产生毒性的有机污染物被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工业化学品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其中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固体垃圾、排放的水源、排放的气体等是持久性污染物的主要源头,如多氯联苯等。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重大,对发育、生殖有危害,甚至危害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长期生存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中的人与生物,会出现先天性畸形、生殖障碍与机体死亡。
多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与雌激素受体的结合能力增强,让受体活动受到影响,甚至影响到基因的组成,干扰机体的内分泌物质活动,导致内分泌系统出现异常。
免疫系统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影响下,对巨噬细胞造成影响,让生物体的病毒抵抗能力下降[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还会引起机体器官组织的病变,导致皮肤出现很多症状,产生弹性组织病变。
中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现状及其防治研究进展摘要:介绍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特性、种类和危害,分析了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水体、大气、土壤等介质中的污染状况,阐述了对被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的介质进行生物修复、焚烧、物理和化学处理技术及进展,并对中国在此领域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现状;防治1 引言早在1962年,美国的Rachel Carson[1]在《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书中描述了由于农药的使用使得鸟类和其他动物种群数量大量减少的事实后,人们逐渐意识到并承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环境可能造成的严重污染及对生物体造成的极大危害。
1966年,斯德哥尔摩大学确认PCB(多氯联苯Poly chlorinated Biphenyls,简称PCBs)在白尾海雕体内的富集现象。
随后,1968年日本发生米糠油事件而导致上千人中毒;荷兰在1963~1989年期间多次发生二噁英污染事故;1972年,美国密苏里小镇发生二噁英扩散事件,造成大量鸟和动物死亡,致使十几年后该镇2万多居民被迫迁移;1976年7月,意大利伊克摩萨化工公司发生爆炸而泄露出2kg二噁英,导致附近城镇家禽大量死亡,许多孩子面颊上出现水泡,700多人被迫搬迁;1979年,中国台湾发生因食用受多氯联苯污染的米糠油而导致上千人中毒的事件;1999年,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相继发生因动物饲料被二噁英污染,导致畜禽类产品及乳制品含高浓度二噁英,致使欧洲食品行业的大崩溃[2]。
1996年,西奥科尔伯恩在《失去的未来》(Our Stolen Future)再次提到农药污染对生物激素和人类健康的影响[3-4]。
鉴于POPs对环境和人类的严重危害,从1998年以来,世界各国政府举办了一系列的谈判和协商,并于2001年5月23日达成共识,包括中国在内的90个国家的环境部长或高级官员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代表各自政府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简称《斯德哥尔摩公约》)。
我国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问题与研究对策一、本文概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问题。
这些污染物具有长期稳定性、生物累积性和远距离迁移性,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POPs问题的现状、挑战及研究对策,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文章首先概述了POPs的定义、特性和来源,阐述了POPs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POPs污染的现状,包括污染物的种类、分布和主要来源等。
接着,文章探讨了我国在POPs污染控制和治理方面面临的挑战,如法规政策不完善、监测技术落后、公众认知度不高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文章提出了一系列研究对策。
建议加强POPs 污染的基础研究,深入了解POPs的环境行为、生态效应和人体健康影响。
推动POPs污染控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污染物的治理效率。
加强法规政策建设,完善POPs污染控制的法律体系。
还应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POPs污染问题的认识和参与度。
通过本文的探讨,期望能够为我国的POPs污染控制和治理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推动我国在环境保护领域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问题的现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是一类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累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并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有机化合物。
在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问题日益凸显,不仅威胁着生态环境安全,也对人民健康构成严重风险。
目前,我国面临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工业排放和农业生产活动中大量使用的有机化学物质,如多氯联苯、有机氯农药等,在环境中长期残留并不断累积,形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垃圾不完全燃烧和汽车尾气排放等也成为POPs的重要来源。
中国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分析及建议摘要:有机污染物的分解难度大,有着较强的顽固性,不仅会阻碍污染物处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也会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负面影响。
在分析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的各项内容时,要根据污染物具体的分布情况、含量等多种因素进行研究,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制定有机污染物治理方案提供依据。
本文总结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特征,并提出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处置方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分析在新经济形态的背景下,我国的工业产业与经济建设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
但在工业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环境的污染与损坏情况也不容小觑,在工业生产中产生的持续性有机物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这违背了我国绿色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是环境监测与污染治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围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特征与处置方法展开了探讨。
一、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相关概述(一)类别划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一种垃圾污染类型,这类污染物能够持续地存在于自然环境中,拥有着较长的半衰期,能够参与到生态循环与生物链循环中,并顺应食物网聚集,对人类有着一定的危害。
据当前来看,常见的持续性有机污染物共有三种类型,首先在农业生产中,农民为了预防病虫害,经常会使用一些含有有机氯的杀虫剂,这些化学物质发生作用后,会产生持久性的有机物污染。
其次,目前应用于工业生产与电气中的热交流物质也是一种常见的有机污染物,这种工业化学品有着极大的危害,并且很难进行分解,例如塑料、油漆等。
最后非故意生产的副产物也会生成大量的持续性有机污染物,这些物质不仅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同时也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活环境造成影响。
(二)属性特征持续性有机污染物与其他类型的污染物相比,具有更大的毒副作用以及危害性,对生态环境与人们的身体健康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根据性状特征分析,持续性有机污染物具有继续性、收放性、半挥发性与雌激素活性的特征。
关于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研究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成为了环境监测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在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具有强大的毒性和生物积累性,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对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来源主要包括工业排放、城市污水、农业生产、固体废物处理等。
工业生产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工业排放中的有机溶剂、氯代烃和苯系物质等化合物都属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城市污水中的有机废水和固体废物中的污染物也是造成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重要原因。
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和化肥也可能产生有机污染物,这些物质在土壤和水体中积累,并最终进入食物链,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环境监测网络,覆盖了全国范围内的城市、乡村、水域和大气等不同环境。
这些监测站点通过定期采集空气、水和土壤样品,并使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分析样品中的有机污染物含量,为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
科研人员还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环境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进行调查研究,掌握了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布规律和来源特征,为环境治理和污染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研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种类繁多,且在环境中体现出复杂的迁移转化规律,对于它们的监测和分析技术要求高,需要不断引进和开发新的检测方法和技术手段以适应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监测工作。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环境监测站点庞杂,监测网络覆盖面可能存在不均衡问题,导致一些地区和环境类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数据严重不足,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扩大监测网络,提高监测数据的广泛性和可靠性。
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研究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关于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环境问题愈发凸显,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成为环境监测和研究的重要议题。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在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和分解的有机污染物,其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并且易于积累,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对于我国来说,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研究是一个重要课题,需要积极开展相关工作。
一、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我国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农业活动和生活排放等方面。
工业生产中的化工厂、冶炼厂、电子厂等会释放大量的有机污染物,例如多氯联苯、六六六、滴滴涕等,这些物质会随着工业废水和废气排放到大气和水体中,引发环境污染。
农业活动中使用的农药、除草剂、杀虫剂等也会导致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积累,而生活排放中的塑料制品、合成洗涤剂、染料等也含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都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长期积累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生物体具有很强的毒性,可能导致生物器官受损、生殖能力减弱甚至死亡。
这些有机污染物易于在生物体内积累,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最终对食物链的顶端食肉动物产生更大的危害。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还会影响土壤和水体的生态系统平衡,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生态系统的恶化。
目前,我国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方面已经开展了一定的工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是监测手段和技术的不完善,我国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测手段和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需要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其次是监测站点的不足,当前我国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站点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而内陆和偏远地区的监测站点相对较少,需要加强监测网络的建设。
最后是监测数据的利用不足,虽然我国已有一定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测数据,但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加大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研究力度还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
优化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的有效措施探讨作者:陈毕来源:《科技探索》2014年第03期摘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当下工业发展的伴生物,它不仅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而且有机物污染会使人的身心健康存在隐患。
目前,中国环境部已将其作为主要检测物之一,但是,其检测情况仍旧存在许多不足,这些不足不利于今后环境的改善。
因此,加强对其的重视,针对目前检测的不足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向以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主要分析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的来源及危害,探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的环境监测现状,提出我国解决此问题的方向。
关键词:持续性有机污染物监测措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作为一个较为新兴的名词,目前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在环境中能够长期存在,不能自行分解或被分解,通过各种传输途径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迁移扩散,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累积扩大,对人体和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一类有机污染物即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一、持久性有机物污染来源生产中的副产物、杀虫剂、工业化学品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主要三大来源。
其中,城市垃圾、木材及废家具的焚烧、医院废弃物、含氯化合物的使用,纸浆漂白等不完全燃烧与热解将产生二恶英和呋喃,是生产中副产物存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工业化学品包括多氯联苯和六氯苯;植物杀虫剂中的氯丹、滴滴涕、七氯、灭蚁灵等均为持久性有机物污染来源。
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主要包括:对发育和生殖的危害;对内分泌系统的危害;对免疫系统的危害等。
①对发育和生殖的危害:长期生存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中会出现先天畸形、生殖障碍、机体死亡等现象。
②对内分泌系统的危害:多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与雌激素受体的结合能力增强,使受体活动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基因的组成,干扰内分泌物质活动,导致内分泌系统出现异常。
③对免疫系统的危害:免疫系统的正常反应会受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抑制从而影响巨噬细胞的活性,使生物体的病毒抵抗能力下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还会引起一些其他器官组织的病变,导致皮肤表现出多汗症、弹性组织病、表皮角化和色素沉着甚至致癌。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湖库水体中的污染现状及分布特征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在中国湖库水体中的污染现状及分布特征。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一类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长距离迁移性和高毒性的有机化合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水环境,严重污染了湖泊和水库等水资源,威胁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本文首先对中国湖库水体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包括污染物的种类、浓度水平、空间分布等方面。
本文深入探讨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分布特征,包括不同区域、不同季节、不同水体类型之间的差异。
本文还分析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机制。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中国湖库水体的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制定合理的水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
本文也希望引起社会各界对持久性有机污染问题的关注,共同推动中国水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湖库水体环境概述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地域广阔、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的国家,其湖库水体环境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征。
湖库水体在中国分布广泛,从东北的寒温带湖泊,到华北的温带湖泊,再到华南的热带湖泊,类型多样,大小不一,功能各异。
这些湖库水体在维持生态平衡、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湖库水体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压力。
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城市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以及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都导致了湖库水体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作为一类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累积性、远距离迁移性和高毒性的污染物,在中国湖库水体中的污染现状及分布特征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
中国湖库水体的污染现状呈现出区域性和季节性差异。
关于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研究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是指那些在环境中难以降解和长期存在的有机化合物,在空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内不易被分解和排除,容易积累和富集,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危害。
我国自1990年代末开始关注和研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并加入了国际上相关的环境监测和控制协议。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我国环境监测部门通过多种手段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进行监测,包括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的监测。
在大气监测方面,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来监测大气中的POPs浓度,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监测水体和土壤中的POPs浓度,而在生物体监测方面,则采用生物标志物分析和生物监测技术来进行研究。
通过这些监测手段,可以了解和评估我国各地区的POPs污染水平,从而为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在大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测研究中,我国环境监测部门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监测站点,根据大气污染的特点,将监测站点布设在城市、工业园区、交通干线等有代表性的区域,以及农村和自然保护区等背景区域,对大气中的POPs进行监测和分析。
通过长期的监测,可以获得不同区域和不同季节大气中POPs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为大气环境保护和改善提供数据支持。
在水体和土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测研究中,我国环境监测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对江河湖泊、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和农田土壤等进行监测和分析。
通过对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水体和土壤的监测,可以全面了解我国水体和土壤中的POPs分布情况,评估污染程度和危害程度,为水土环境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监测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通过持续的监测和研究,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POPs监测网络和技术体系,可以有效实施对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中POPs的监测和评估。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的环境监测现状摘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本身具有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的特点,是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很大危害的化学物质,因此成为受到广大业内外人士关注的全球性问题。
本文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测现状及问题作出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监测;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q9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并通过生物食物链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四种属性特征:高毒、持久、生物积累性、亲脂憎水性。
它是持久存在于环境中,具有很长的半衰期,且能通过食物网积聚,并对人类健康及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有机化学物质。
另外,它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体等)能够长距离地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之中,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是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
(一)、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鉴定标准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鉴定标准主要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
具体是有关持久性、生物蓄积性、毒性、挥发性、生物可获得性、远距离区域对化学品的测定以及社会、经济和其他因素。
在具体实际应用中,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进行判定的时候我们要充分结合各种社
会、经济因素来进行考虑。
(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主要目标物质
根据《公约》中的要求,我国应当对公约中所陈述的各项义务都要全面履行,淘汰和削减公约中所列出的各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实现对环境状况的保护。
其中包括杀虫剂,工业化学品和生产中的副产品。
可以被用来控制白蚁、纺织品害虫;防治热带蚊蝇传播疾病;部分被用于农业。
一般在环境中可持续5年,对鱼类和蛙类生物的毒性很大,与神经和肌肉效应、超敏性以及肝脏和生殖异有联系。
美国环保局将其归类为“可能的人类致癌物”。
在《公约》中被列出的九种杀虫剂的pops中,其中滴滴涕、七氯、氯丹、毒杀芬和六氯苯等五种物质在中国都曾被进行批量生产,中国也曾工业化生产过多氯联苯。
部分含多氯联苯的电力电容器的封存地点已被更改并用作其他方面用途,但污染源仍然存在并且污染是永久性的;局部地区曾发生过废弃电力设备造成严重污染的事件,目前我国并不具备较成熟对多氯联苯进行有效处理的相关技术和设备。
除此之外,中国在氯碱、造纸、金属冶炼、有机化工及垃圾焚烧等工艺过程中也都会产生二嘿唤类物质。
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我国的监测现状
目前,国内不少重点省市区域及自然景观开发建设区内都有受到一定程度上的pops污染,这种污染主要倾向于工业生产上未能及时予以处理的遗留物质,未被科学处理,就只能靠时间完成自然“消化”。
在我国现存的不少相关监测数据中,pops数据指标检测
都发现有超标。
同时,有机污染物总浓度也在成年递增,这与美国环保署所发布的标准相差过大;此外,在国内蔬果、粮油、菜类市场中的农药喷洒平均超标率也颇令人担忧,因此国家备受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对环境监测工作来说,也大量涉及且难将其有效治理。
依此种种迹象表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环境、人类饮食、生产贸易等造成的负面影响形势严峻,需要严谨对待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虽然pops在国家区域范畴内的危害数据逐年递增,但我国pops 的环境监测及控制在近些年来总的来看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当然和发达国家始终持有一定的差距,体现在监测设施、监管网络布置落后、监管人员从业水平较低等方面。
但事实上,我国目前环境监测系统确实已经具备了对艾氏剂、狄试剂、氯丹、ddt、dde、六氯苯等八种pops的监管实力。
在设备监管联网结构中,国内分析仪器设备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较好地对有机氯农药指标的提高进行控制。
但是,对于国内环保监测部门监管的二噁英而言尚且不够完善。
再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国内污染监测工作站、实验室等的工作任务也比较繁重,工作从业者压力也很大,这与国内环境监测组织单位管理制度不完善、人员队伍安排力量分散等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
此外,监测运行经费一直是一个重要问题,基层监管工作的开展必须以技术手段、设备仪器等的有力的支持为基础,但我国pops 专用分析仪器、设施目前都还不能达到普及的程度,因此pops监测实验室监管、监测能力还不能覆盖到全国范围。
三、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监测的不足之处
由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监测的实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事实上地方缺乏专业的监测设备和专业的监测分析办法。
目前,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监测主要存在以下不足:缺乏先进的pops专用分析仪器设备及配套的采样、前处理设备;
针对对pops的调查匮乏,pops的污染现状及产生状况不清楚,具体污染的数据严重缺乏,而且污染项目的监测局限性大;
缺乏先进的pops监测实验室以及监测网络,缺乏经过系统境况的监测和分析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实验室管理员;
pops法律法规、控制标准不健全;也缺乏系统的pops监测技术规范、采样和制样技术规范、分析方法标准、标准样品,试验与评估体系不健全;
缺乏进行持久性污染物环境监测必要的运行经费保障。
除此之外名中国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管理目前尚且处于初级阶段,在监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法律法规上的表现是不够健全,政策也不够完善,关于重点行业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排放标准、环境质量标准以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总量控制指标都有待研究和探讨。
四、相关对策
(一)政府机关需加大投入
一方面,对于pops环境监测经费投入要进行准确定位,比方说对二噁英的监测站点设立、网管结构拓扑等要着力建设。
另一方面,
在培养专业重点人才也需要财力投入,要尽权利专业工作者进行培养,从而能够确保pops环境监管的学术专攻实践能力提高。
再者,对于区域环境污染的监测调查组织活动的开展,不能轻易放松,要严格制定长期、短期的pops监测防治应多措施,甚至进行风险预测和管理。
最后,对于其环境监管的设备、仪器的开发,要全面落实,保持pops处理防治工作同经济建设能够在同步中进行,从而对降低其负面危害及波及效应产生一定的效用。
(二)构建完整监督管理技术操作方案
对于构建具备规范性、实用性、指导性于一体的pops监督管理技术制度、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
可以达到判定、锁定高危污染源或污染物的目的,并且对生产经营、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的各自职责予以明确化。
除此之外,对于相关监督管理技术制度的相应地完善、更新、实践,要合理恰当地借鉴国外的运营方案,争取实现国内相关法规条例、约束制度的良好对接,使pops能够得到逐步削减的效果,真正地做到pops在制度上、实践过程中、观点理念上的有章可循和有法可依。
(三)强化技术手段
pops的持续危害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在技术操作、设备更新、污染处理等环节上,除了国家环境监管组织机构在研究上的努力外,同时要求社会各界人士给予相关必要的支持。
而对于那些pops 操作处理工艺简单、污染情节严重的小工厂,要督促其积极引入先进的设备,同时对生产处理工艺要逐步改善;并且在处理技术对
接方面,环境监管组织单位也要积极地与国际相关组织单位进行合作与交流,争取引进先进的技术工艺,同时也可和地方政府机关单位取得联系,竭力获取政府相关的支持与援助。
总结:
pops对环境建设、社会组织生产、以及人类健康等都有着多方面的不良影和不可忽视的危害。
有机污染物分析又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分析科学。
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应当具备简便、快捷、灵敏度度高的特点。
环境监管组织单位及相关部门要明确自身职责、引进先进的设备设施进行改良、并且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以求真正地做好相关环境监控工作,为相关工作的开展及顺利的进行提供所须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玉美;班睿. 我国水环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的现状及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
[2] 栾和林;姚文. 选矿药剂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现状与问题[j].有色金属,2003,(s1)。